橘枳姜汤 经方专版 铁杆中医论坛
心慌胸闷、气短乏力,心悸的经方治疗

⼼慌胸闷、⽓短乏⼒,⼼悸的经⽅治疗55岁的黄先⽣2015年8⽉8⽇第⼀次来我这⾥就诊。
说⼼慌胸闷反复2年,来诊前曾在某院住院治疗,经西药治疗半⽉,效果不佳出院,慕名前来就诊。
除了有⼼慌、胸闷症状外,还有精神⾮常疲倦,总觉得很疲累,平素怕冷明显。
还可以看到他的⾆头胖⼤,⾆苔⽩厚。
诊脉:脉弦⽽⽆⼒。
查24h动态⼼电图显⽰:频发室性早搏(19895个)。
西医诊断:⼼律失常;中医诊断:⼼悸。
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并⽤)这是少阴、太阴合病,夹饮,应当温阳化饮,于是开了真武汤合橘枳姜汤加减的⽅⼦:熟附⼦45g,⽩术30g,茯苓45g,法半夏20g,砂仁15g(打碎后下),薤⽩15g(后下),枳壳15g,陈⽪30g,⽣姜20g,4剂。
就诊5次,室性早搏消失2015年8⽉13⽇复诊,来诊时患者⾮常⾼兴,说服药后⼼慌胸闷有明显好转,精神也好了很多。
于是在前⽅的基础上调整:熟附⼦60g、法半夏25g、薤⽩20g,加⼲姜30g,继续服8剂。
2015年8⽉24⽇,第三次就诊。
⼼慌胸闷基本消失,各症状都改善很多,但仍有些⽓短乏⼒。
⼜在复诊的⽅⼦上加红参15g(炖服)、黄芪60g、煅龙⾻ 30g、煅牡蛎30g,服14剂。
2015年9⽉12⽇,第四次就诊。
胸闷⼼慌消失,⽓短乏⼒也好转,⼜在前⽅上调整:薤⽩15g,红参加⾄20g,黄芪加⼤⾄120g,6剂。
2015年9⽉30⽇,第五次就诊。
复查24h动态⼼电图,结果显⽰:室性早搏已经完全没有了。
患者平时有⾎压低,常头晕,现在⾎压也好转了。
前⽅再调整:熟附⼦45g、陈⽪15g、⼲姜25g、黄芪60g,去薤⽩,加⾚芍15g、桃仁10g,继续服⽤4剂巩固。
三个⽉后,黄先⽣因为其他原因就诊,经询问,没有再复发。
为何⽤真武汤加合橘枳姜汤黄先⽣⼼慌胸闷,精神疲倦甚,怕冷,⾆头胖⼤,⾆苔⽩厚,脉弦⽆⼒,⼀派少阴阳虚⽔饮之象,故⽅⽤真武汤加半夏、砂仁以温阳化饮。
⽅⼦中⼤剂量的附⼦可以温振颓阳,茯苓、半夏、砂仁、⽩术温阳健脾利⽔,合橘枳姜汤⾏⽓开郁,薤⽩通阳⾏⽓散结。
“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心血管疾病中的运用验案举隅

中医药通报2021年2月第20卷第1期TCMJ ,Vol.20,No.1,Feb 2021“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心血管疾病中的运用验案举隅※●王付1,2*摘要经方合方治疗临床疾病时若涉及到“十八反”配伍,当不囿于王怀隐、张子和等人提出的“十八反”配伍禁忌之说,果断用之。
本文列举了数则心血管疾病的验案,这些验案在使用经方合方辨治时都涉及到“十八反”配伍用药。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十八反;张仲景;经方;经方合方;心血管疾病众所周知,张仲景、孙思邈等医家在其著作中所记载的处方均有涉及到“十八反”配伍用药。
如《伤寒杂病论》中赤丸用半夏和乌头,甘遂半夏汤中用甘草和甘遂等;《千金要方·卷十八》中大五饮丸既用人参、苦参、细辛、芍药配藜芦,又用半夏、贝母、栝楼根配附子,还用甘遂、大戟、芫花配甘草,用了“十八反”配伍禁忌中的十二味药。
王怀隐、张子和等人虽然提出了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之说,却又在临床中选用“十八反”配伍治病用药,自相矛盾。
综上可以看出,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完全属于荒谬言论[1]。
笔者结合数十年临床体会,认为经方是治病中的最佳用方,而临床疾病复杂多变,因此运用经方的最佳手段是合方。
经方合方时难免会涉及“十八反”配伍用药,临床证实果断使用“十八反”配伍用药后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未出现毒副作用,于此试举数则心血管疑难杂病验案如下[2]。
1炙甘草汤、半夏泻心汤、藜芦甘草汤与附子栝楼汤合方辨治心律失常、二尖瓣反流(中度)、高脂血症案谢某,男,53岁,河南人,2018年3月2日初诊。
患者有多年心律失常(窦性心律不齐、频发性室性早搏)、二尖瓣反流(中度)、高脂血症病史。
刻诊:心悸,心烦,时时心痛,手脚心发热,盗汗,夜尿频,后背发紧,手腕酸,腹冷,畏寒,手足不温,倦怠乏力,口苦,舌质淡红,苔腻黄白夹杂,脉沉弱。
西医诊断:(1)心律失常;(2)二尖瓣反流(中度);(3)高脂血症。
中医诊断:心悸,辨为湿热阴虚,阳虚风痰证。
小经方,治大病-----门纯德老中医17-38

(24)甘草干姜汤:《金匮要略》云:”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此方所治虚寒肺痿之证,仲景说是土不生金了,(整理者按:余未见仲景曾于何时说过“土不生金”,在仲景书中关于五行者可谓是绝无仅有,门先生此说当为他自己的认识,并非仲景之原意,明者察之。)属中气过虚,脾寒到极点了,影响至肺。本方可治肺痿的咯血,脉搏细弱或略数,但不能治肺脓肿(肺痈)的咯血。我同时也用此方治疗中焦虚寒的胃痛。
(19)《备急千金要方》三物黄芩汤:<金匮要略>云:"(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此方我个人用量是:生地30克、黄芩10克、苦参6克,水煎服。忆曾于50年代治一女性患者,45岁左右,生了一儿已四个多月了诊其脉象较好,不细不沉不弱,面色红润,问其哪里难受,她自述道:“烦躁较甚,小腹不适,手心烫,生产已四个多月了,总是很不舒服。”诊后我就想到了《金匮要略》中的条文,就开了此方,第三天其夫前来相告:“先生,服了一付药后,我女人精神好多了,您看再吃一付不了?”我估摸她已经好了,就嘱其不要再服了,那以后就一直很好了。此证相当于西医所说的产褥热,我认为此方用于产褥热效果是很好的,我治的另外一例产褥热患者是刘某之妻,用青霉素无效,服此方后病愈
(21)防己茯苓汤、防己黄芪汤、防己地黄汤:《金匮要略》云:“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风湿,脉浮,身重,汗出发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如我治脉管炎,其他症状均已好了,就是有点浮肿,防己茯苓汤、防己黄芪汤服后就好了。防己地黄汤治癫狂症、登高、语无伦次、脉虚大者,但地黄量必须要大,需用45--60克左右。
袁红霞从枳实方证谈经方运用

袁红霞教授为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脾胃病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天津市中青年名中医。
袁教授临证始终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注重经方的应用与实践,现将袁教授对枳实方证的理解及临证应用概括整理,以飨同道。
枳实味苦辛性寒,归脾、胃、肝、心经。
《神农本草经》[1]谓枳实主“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
《得配本草》云:“大损真元,非邪实者,不可误用”。
经方配伍应用,《伤寒论》入7方次,《金匮要略》入16方次。
主治积滞内停、痞满胀痛、大便秘结、脏器脱垂等。
1何谓方证方证是以方剂为基准,是历代医家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总结提出对方剂运用的指征和依据。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开创了方证之先河。
如小柴胡汤方证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2],桂枝汤方证为“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等。
方证是对病因病机的高度总结,临床以方证为准则而辨证施治,常常可收到满意疗效。
2枳实方证2.1胸满枳实用于以胸满为特征的疾病,常与薤白、白芍、瓜蒌、陈皮配伍。
常用方剂有枳实薤白桂枝汤、四逆散、橘枳姜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见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胸痹心中痞气,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
”枳实薤白桂枝汤所治疗的胸满,多伴有两胁肋部胀满不适,适用于胸阳不振、痰气交阻于胸中所致的满闷,疼痛。
本方的配伍特点有二:一是寓降逆平冲于行气之中,以恢复气机之升降;二是寓散寒化痰于理气之内,以宣通阴寒痰浊之痹阻。
四逆散见于《伤寒论》[3]:“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所治疗的胸满常伴有手足厥冷,心悸,小便不利等。
适用于肝脾不和,阳郁厥逆所致的胸满。
本方为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祖方。
橘枳姜汤见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胸痹,胸中气塞,短气,橘枳姜汤主之。
”橘枳姜汤所治疗的胸满常伴有心下硬满,甚至呕吐哕逆。
【经方医案】王付:慢性支气管炎医案8则(同病异治)

【经方医案】王付:慢性支气管炎医案8则(同病异治)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气管、支气管黏膜、黏膜下层、基底层、外膜及其周围组织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
该病以秋冬季节或季节交替时及寒冷地域为多发,各种年龄及人群均可发病。
【导读】根据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变证机是痰阻气郁,治以半夏厚朴汤;又因肺失宣降病变证机比较明显,治以麻黄汤宣降肺气;更因病变证机有气虚,故又与四君子汤合方治之。
刘某,女,32岁。
有10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近因咳嗽、气喘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咳嗽,气喘,痰稠色白,胸闷,因情绪异常及活动加重,倦怠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弦。
辨为痰阻气郁,肺气虚弱证,治当燥湿化痰、行气解郁、宣降肺气。
给予半夏厚朴汤、麻黄汤与四君子汤合方:半夏24g,厚朴10g,茯苓12g,生姜15g,紫苏叶6g,麻黄10g,桂枝6g,杏仁15g,红参10g,白术10g,炙甘草10g。
6剂,水煎服,每日l剂,每日3服。
二诊:咳嗽减轻,以前方6剂。
三诊:气喘减轻,以前方6剂。
四诊:咯痰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
五诊:情绪好转,苔腻减少,以前方6剂。
六诊:诸症大减,以前方6剂。
之后,为丁巩固疗效,以前方治疗90余剂,诸症悉除。
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痰稠色白辨为寒痰,再根据胸闷、苔白腻辨为痰阻,因情绪异常加重辨为气郁,又因活动后加重辨为气虚,以此辨为痰阻气郁、肺气虚弱证。
方以半夏厚朴汤化痰行气、降逆止咳;以四君子汤补益中气;以麻黄汤宣肺降逆、止咳平喘。
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导读】根据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变证机是肺脾虚弱、痰湿内盛;治以茯苓泽泻汤益气渗利痰湿;又因痰湿偏于寒,故与苓甘五味姜辛汤合方治之。
梁某,男,58岁。
有多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虽服用中西药,可咳喘还是反复发作,近因症状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色白,胸闷,不思饮食,食则腹胀,倦怠乏力,手足不温,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
辨为脾肺虚弱、痰湿蕴结证,治当健脾益肺、渗利痰湿。
有突出贡献的姜琦院长 五味消渴饮

,
空
“
加 味桂 枝 获 荃 丸 治疗 子 宫肌 瘤
” , “
”
, “
五味
mg / i d
。
诊断 消渴病 气 阴二 虚
,
消 渴 饮 治疗糖 尿 病
生症
”
,
补 肾通痹 丸 治疗 骨质增
,
”
治宜 温 肾健 脾 益 气 滋 阴 投 五 味 消 渴 饮 加
, 、 , , , , ,
,
“
复方 抗 毒 丸 治疗 乙 型 肝 炎
,
”
“
复 方 三七
、
升 麻 3克 元参 知 母 各 1 0 克 续服 二 个 月 诸 症
丸 治疗慢 性 胃 炎
“
化症 丹 治疗癌 症 肿 瘤 等
4 ) (
”
,
消 失 空腹 血 糖 9 6
, ,
g m
/ 沮 尿 糖 阴 性 嘱 其注 意
, 。
都取 得 了 良好 效果
。
劳 逸 控制饮 食 随访 六 年 未 见 复 发
一 26 一
, 。
,
《 内经 治 则探讨》 《 消 渴论 源 》 等 数 十 篇学 术 论
白 术 生 用 ; 大 便 塘加 葛根 巧 克 白 术
、 、 、 、 、
,
文
贝
。
19
8 年 被 定 为湖 州 市 有 突 出 贡 献 技 术 人
炒 用 ; 形 瘦 咽 干 舌燥 五 心 烦 热 舌 质偏红 脉 细 数者 加 元 参 知 母 各 1 0 克 天花 粉 绞 股 蓝 各
; ; 肾 白术 甘苦 健 脾 五 味 子酸 温 山药 甘 酸 以固
,
,
,
橘枳姜汤--宣通降逆·行气散水

橘枳姜汤--宣通降逆·行气散水橘枳姜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橘皮20g 枳实9g 生姜15g 上3味,以水500ml,煮取200ral,分温2次服。
(功效}宣通降逆,行气散水.(主治)胸痹,胸中气塞,呼吸短促,气逆痞满,甚则呕吐,舌苔白腻,脉沉滑。
(临证加减工1.若伴有呕逆者,酌加干姜、半夏、旋覆花,以降逆止呕。
2.停饮胸满,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导饮利水气。
3。
气滞胸满,加木香、砂仁、枳壳以行气化滞。
4.本方合栝蒌、薤白治胸痹(通阳降气化痰)。
5.本方加半夏、茯苓、栝蒌、薤白,重用陈皮,治慢性气管炎。
6.橘皮枳术丸:陈皮、枳实、白术。
治胸痞.[杂病源流犀删 7。
橘半枳术丸:橘皮、枳实、半夏、白术。
治饮食伤脾,停积痰饮,心胸痞闷。
(原文}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6)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橘枳姜汤方: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肘后》、《千金》云:“治胸痹,胸中幅幅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燥,唾沫。
”(经义阐释] 胸痹本来有喘息咳唾、胸背痛等症状,本条程度较轻,只突出胸中气塞和短气两个症状。
这两个症状都属于气机不利,似乎相同但实际不同。
气塞是觉气机不通,似有窒息情况;短气则觉呼吸微弱而急促。
肺司呼吸而主气,又能通调水道。
由于肺气虚则肃降失职,痰湿内停,阻碍气机出入的通道,故出现呼多吸少的短气。
这种情况不属于大气虚陷,而是由于痰湿内阻,与《痰饮咳嗽病》的短气是相同的。
治法应当以祛除痰湿为主,痰湿除则气疲乏畅通,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利湿排痰以化肺气。
胸为气海,胸阳不足,阴邪乘之,则使气滞于胃,而导致痰湿停留,阻塞中焦与上焦的气道流通,就会感觉有气塞的现象,治法应当以行气为主,气行则痰湿除,用橘枳姜汤温通胸胃之气。
本条胸痹轻证,虽一证而立两方,其实在证候上有轻重的分别。
倪海厦论中医:心脏病、掉头发

倪海厦论中医:心脏病、掉头发原创倪海厦紫极易简医话 2019-12-21倪海厦,美国经方中医,被喻为当代少见的“命、相、卜、山、医”五术兼备之旷世奇人。
倪师论述:汉唐32号乌金丸中医学九种心痛之一(主症:心痛澈背,背痛澈心)有一种特殊的心脏病前兆是---心痛澈背,背痛澈心---,此类症状在持续约一年时间左右,就会引发心肌梗塞,造成瞬间心脏衰竭而猝死.但是最可怕的不是猝死,而是之前有心痛澈背,背痛澈心时,病人感觉非常不舒服的时候,心脏专科医师运用所有的仪器并无法察觉到心脏有问题,也就是说无法预测即将发生心脏衰竭的危症,使得许多年轻有为的青年才俊,因此一类突发的心脏病而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实在令人惋惜. 目前有许多婴儿发生猝死的现象,时至今日仍然无法得知因何而起,实际上是因为目前的妇产科医师并不了解小孩刚生下来时,必须要倒置,且拍打屁股令其大哭一场,借由哭闹而将肺脏及心包膜中的羊膜液全部排除,可笑的是如今此一救命的动作,却被无知的人认为是虐待婴儿而不再使用,由于婴儿胸腔积湿过重,又无任何西药可以将它排出,日久就造成婴儿猝死症.我们可以不须要面对此一痛苦的现实,其实中医在约1800年前就已经发现此一严重问题,并且也解决了此一病兆,它是因为胸腔中的纵膈膜累积过多的黏稠津液,因为其湿如痰,故而会因为身体不同的姿势而移动,就是心痛澈背,背痛澈心来源,这一黏稠津液一旦累积过多,紧紧围绕着心包膜,产生拉扯作用,一旦心脏搏动力无法负荷,就造成心脏衰竭的危症.乌金丸的由来就是针对此一状况而设计的,它能清除心包膜周围的黏稠津液,同时增强心脏的搏动力,服用以后约五日以内,就可感觉到心痛澈背,背痛澈心的症状减轻中,必须服用到症状完全去除为止,方可停药.处方内容:赤石脂,附子,……..等.禁忌:无服用方法:成人早晚饭后30粒.婴儿请研粉使用,一日二次,每次五粒.此方是我实际临床之经验方,不含任何有毒性的中药在内.美国汉唐中医诊所专用处方.汉唐34号补天丸(掉头发,耳鸣)男人的身体与女人不一样,男人的阳[动力]较强,女人的阴[津液]较强,阳代表从表开始,向里循环,阴代表从里面开始向表循环,因此一旦有损伤,最早期的症状是不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橘枳姜汤经方专版铁杆中医论坛
橘枳姜汤组成;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
服法;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肘后》、《千金》云:治胸痹,胸中愊愊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燥,唾沫。
方歌;痹而气塞又何施,枳实辛香三两宜,橘用一斤姜减半,气开结散勿迟疑。
(《金匮方歌括》)
功效:行气化饮,和胃降逆。
方义:橘枳姜汤以橘皮、枳实宣通气机,行气以散饮,用辛温生姜,宣通胸胃阳气,降逆散饮,三药合用,使中上二焦气机宣行,则痹通塞解。
古今方论;
周扬俊;
一属足阳明胃,胃中实,故君橘皮以理气,枳实以消满,且使积滞去而机窍通也;更加生姜之辛,无处不宣,靡有遏抑,庶邪去而正自快。
此同一实证中,而又有藏府之别也。
(《金匮玉函经二注》)
徐彬;
橘积以利中上焦气。
而加生姜以宣之,胸痹本属虚而治之,若此气塞之甚,故先治标后治本也。
(《金匮要略论注·卷九))
魏念庭;
方用橘皮为君,开郁行气,枳实除坚破积,生姜温中散邪。
较前法从急治其标,亦未失治本之意也。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古今临床;
现代临证,本方用于冠心病、心绞痛严重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上腹部胀满等消化道症状者;亦可用于急慢性胃炎、肺气肿、气管炎等疾病而见本方证者。
若伴有呕逆者,酌加干姜、半夏、旋覆花,以降逆止呕。
停饮胸满,加茯苓、泽泻。
气滞痰满,加木香、砂仁。
赵锡武医案;
李某,女,57岁,干部。
冠心病心绞痛五六年,心前区疼痛每日二三次,伴胸闷气短,心中痞塞,疲乏,脉弦细,苔白质淡,边有齿痕。
此系胸痹之病,乃心阳虚,胃不和,遂致气机不畅,血脉闭阻。
拟通阳宣痹,心胃同治。
仿栝篓薤白半夏汤合橘枳姜汤化裁:处方栝蒌30g,薤白12g,半夏15g,枳壳10g,橘皮15g,生姜6g,党参30g,生黄芪30g,枝枝12g,香附12g。
服上方2个月后,心前区痛偶见,胸闷气憋减轻,脉弦细,苔薄。
心电图改善。
(中医杂志198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