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与其调节剂的发展

合集下载

人类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人类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人类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肠道菌群,即肠道微生物,它是人类体内最为庞大的微生物群落之一,有着非常重要的生理和代谢功能。

正常人体内大约有100万亿(10^14)个微生物,其中包括数千种不同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

这些微生物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肠道、皮肤、口腔、泌尿系统等部位。

在这些细菌中,大多数是有益的,并对人体的生理、代谢、营养吸收等多个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人类肠道菌群的研究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起初,人们只是对一些肠道细菌的分类、数量和分布进行了一些简单研究。

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手段更新,对肠道菌群的研究也迎来了突破性的发展。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肠道菌群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分析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人类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与健康状态密切相关。

例如,有些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可以预测肠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医生开始意识到人体与微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提出了以肠道菌群为重点研究的整体健康观念。

二、肠道菌群对人体代谢的影响人类肠道菌群的组成及数量可以影响人体内多种代谢反应的进行。

例如,有研究表明肠道细菌可以促进人体吸收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调节血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等。

肠道菌群也可以产生多种有益物质,如丁酸、丙酸等,这些物质对维护肠道健康和整体代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肠道菌群与多种疾病的关系肠道菌群与多种人类疾病的关系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一些研究表明,慢性肠道疾病、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都与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异常有关。

这些研究的发现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

四、肠道微生物的功能分析人类肠道微生物可以为人体提供许多生理和代谢上的帮助。

例如,一些能够在人体内产生叶酸和维生素K的肠道细菌,可以帮助人体维持血液凝固机制的稳定性。

此外,肠道细菌还能够分解多种不易被人体消化的食物成分。

2024肠道菌群在强迫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完整版)

2024肠道菌群在强迫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完整版)

2024肠道菌群在强迫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完整版)摘要强迫症是—种病因未明的致残性精神障碍,其发生发展过程与肠道菌群的关联尚未被完全阐明。

虽然强迫症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现有证据表明脑肠轴通过免疫炎症、神经递质及内分泌等多条通路参与强迫症的发生发展。

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群参与强迫症病理生理学的新证据及其作为新的治疗手段的潜力,同时总结了目前脑肠轴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和不足。

探讨了益生菌和粪便移植等微生物重组策略在强迫症治疗中的潜力和挑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期待通过对脑肠轴的深入研究能够为强迫症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和方向。

强迫症是—种以反复持久出现的强迫观念(obsession)和(或)强迫行为(compulsion)为基本特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1]。

世界卫生组织将强迫症定位为世界十大致残性疾病之—[2 ]。

据统计,强迫症的终生患病率为0.8%~3%[ 3 ] ,其发病呈双峰分布,第—个高峰在青春期前(平均年龄三11岁),第二个高峰在成年早期(平均年龄22~24岁1有关强迫症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直是精神卫生领域的焦点问题,学者们从神经解剖、神经生化、神经心理、免疫及基因遗传学等多学科角度开展了系列研究,但仍未达成普遍共识。

同时,由千已有的药理机制治疗—直处千较低的治疗反应率,因此可能还有其他的病因途径有待探索。

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微生物-肠道-大脑轴',(microbiota-gut-brain, MGB)轴逐渐成为各个领域的研究热点,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参与了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帕金森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

但关千MGB与强迫症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参与强迫症病理生理机制的新证据和研究手段,并探讨其作为潜在靶点在新治疗方法中的作用,旨在为强迫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和诊疗手段的选择提供新思路。

—、“微生物报5道-大脑"轴肠道菌群是人类胃肠道中微生物的集合体,它在调节肠脑轴方面的作用似乎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研究进展肠道菌群是生活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

近年来,随着微生物组学研究的深入,肠道菌群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概述肠道菌群的概念、历史及其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性,并探讨近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

肠道菌群是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这些微生物通过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人体的消化、代谢、免疫等方面产生影响。

早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就开始研究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肠道菌群的认识逐渐深入,肠道菌群在维护人体健康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

肠道菌群通过影响人体的消化、代谢、免疫等方面,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等。

通过对比不同疾病患者与健康人的肠道菌群,科学家们发现疾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减少,有害菌增多,有益菌减少。

肠道菌群的调节机制主要包括遗传、环境、饮食等因素。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受到宿主代谢的影响,而肠道菌群也可以通过影响宿主代谢来调节人体健康。

例如,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屏障功能、影响脂肪和糖代谢、增强免疫功能等方式来改善人体健康状况。

益生菌是指对宿主有益的肠道微生物,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

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力等方式来改善人体健康状况。

益生菌还可以缓解抗生素使用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减少抗生素相关腹泻等不良反应。

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争议。

不同研究之间存在差异,部分研究结果可能受到研究方法、样本选择等因素的影响。

肠道菌群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仍需进一步探讨,部分研究发现可能仅仅是相关性而非因果性。

益生菌的应用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益生菌种类和剂量的选择、益生菌的安全性等。

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探讨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特别是肠道菌群如何影响人体代谢、免疫等方面的研究;加强肠道菌群与常见疾病发生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验证益生菌在改善人体健康方面的效果;研究不同人群肠道菌群的差异,为个体化营养和健康管理提供依据;益生菌的安全性及其对肠道微生态的长期影响,为益生菌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提供科学支持。

药理学研究药物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药理学研究药物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药理学研究药物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肠道菌群是指人体肠道中寄生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在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近年来,随着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关注药物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希望通过调节菌群平衡来治疗一些疾病。

一、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肠道菌群在人体健康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首先,肠道菌群参与了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它们可以分解食物中难以消化的纤维质,产生短链脂肪酸等有益物质,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给宿主。

同时,肠道菌群还可以合成一些维生素和氨基酸,为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

其次,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菌群与肠道黏膜细胞形成一种相互作用关系,维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调节肠道的免疫应答。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紊乱与许多免疫相关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过敏性疾病等密切相关。

最后,肠道菌群还参与调节人体代谢。

它们可以影响宿主的能量代谢和脂肪积累,与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另外,菌群还与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有一定的关联。

二、药物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近年来,研究人员对药物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了许多药物可以通过调节菌群平衡来治疗一些疾病。

这些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抗生素:抗生素是最常见的影响肠道菌群的药物。

它们可以杀灭害菌,但同时也会破坏有益菌群的平衡,导致肠道菌群的紊乱。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注意合理使用,避免滥用。

2. 益生菌和益生元:益生菌是一类有益菌群,可以通过口服或灌肠的方式重建或增补菌群。

益生元是指可以为有益菌提供生长条件的物质。

这些药物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改善肠道功能。

3. 中药和天然药物: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和一些天然药物对肠道菌群有调节作用。

例如,黄连素、黄芩苷等药物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促进有益菌的繁殖,从而改善肠道菌群的平衡。

4. 其他药物:除了上述几类药物,还有一些其他药物也被发现具有调节菌群的作用。

人类肠道菌群调控及其应用前景

人类肠道菌群调控及其应用前景

人类肠道菌群调控及其应用前景肠道是人体最重要的生物反应器之一,它既是食物消化、营养吸收和废物排泄的重要场所,也是身体免疫系统最重要的关键组成部分。

肠道内共生菌群即肠道菌群的种类、数量、功能与人体健康紧密相关,可以对肠道的自我维护、营养素代谢、免疫调控和神经系统等多个方面产生良好的影响。

因此,人类肠道菌群调控及其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受到科学家和医学界的关注。

一、肠道菌群的构成及其功能人体肠道内共生菌群主要分布于小肠和结肠中,包含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其数量可达到1000亿以上,其质量和数量可以影响人体整体健康状况。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例如外生菌感染、抗生素应用后、营养失调时,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即便是微弱的影响也会产生人体反应。

肠道菌群多样性和数量的增加可以促进食物利用和化学物质的代谢。

比如人体不能消化的多糖类物质(例如膳食纤维、半纤维等)也可以被肠道中的一些特定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糖,这样就增加了各种营养成分进入人体,使人体健康水平更佳。

此外,肠道菌群还可以产生多种维生素和营养物质,例如膳食纤维、碳水化物、有机酸等,这些物质既可以直接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行为,也可以促进人体正常生长发育、防止癌症、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等重要功能的实现。

除了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化学物质的代谢外,人类肠道菌群对自身和身体健康的调控方面还有很多研究。

如在婴儿期,免疫系统尚未充分发育,在此时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稳定性对免疫系统的发育至关重要。

此外,一些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状态也可以通过肠道菌群变化与身体的各种系统互相影响。

二、肠道菌群调控及其应用前景在人体肠道的调控建设上,许多经典方法(如抗生素、低剂量辐射、饮食调节等)都会对肠道菌群造成影响,从而导致不同的健康和生理效应。

但是其中的一些方法并不可行,或和人体健康有潜在风险,因此科学家和医学界将目光转向了肠道菌群定向调控技术。

肠道菌群定向调控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DNA结构和生化代谢途径等技术手段,以及基于样品库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寻找或筛选出具有具体菌种、基因、细胞结构等微生物特征的有益细菌,然后通过种植或人工诱导等方法,使其在人体肠道内具有较高的数量和活性。

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摘要:微生态制剂是指利用动物体内正常微生物成员或促进物质经特殊加工工艺支撑的活菌制剂。

微生态制剂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无毒副作用、无残留及无抗药性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由于微生态制剂的特点是效果好、成本低且不污染环境,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

1947年,外国学者首次用乳酸杆菌饲喂仔猪后发现,乳酸菌可有效改善猪营养状况,增加其体质量。

但微生态制剂一直没有得到深人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逐渐被实际应用于畜禽养殖业。

Lioyd(1997)试验证明,乳酸菌对肠道致病菌有颉颃作用。

Schillinger(1989)发现,乳酸菌可预防消化道疾病并有促进宿主生长的作用。

Sorokulova(1998)研究发现,饲喂益生菌可提高巨噬细胞活性。

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和美国饲料管理协会(AAF— CO)(1989)规定了43种允许饲喂的微生物。

我国微生态制剂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农业部(1999)第105号文件公布允许使用的微生物种类是12种。

目前,我国的年使用量已超过l 000 t。

1微生态制剂的定义与分类1.1定义微生态制剂是指利用动物体内正常微生物成员或促进物质经特殊加工工艺制成的活菌制剂。

较早被称作益生素和促生素,国内亦称为微生态制剂。

在美国被命名为DFMs(直接饲用微生物)。

欧盟委员会将其命名为微生物制剂。

根据《动物微生态学》(何明清,1998)理论,机体通过补充外源有益菌群,使消化道内有益菌群迅速生长繁殖,并建立种群优势。

微生物制剂的抗病促生长机制尚处于假说阶段,即菌体自身的蛋白质、维生素及代谢产生的多种抑菌物质和酶类共同实现其促生长作用。

1.2微生态制剂的分类1.2.1 按成分分为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3大类益生菌是有利于宿主肠道微生物平衡的活菌食品或饲料添加剂。

目前,用作微生态饲料添加剂的微生物主要有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放线菌和光合细菌等几大类。

益生元是能有选择性地刺激宿主动物消化道内有益菌的生长,从而对动物产生有利作用的食品或饲料中的不可消化成分,包括低聚糖、微藻(如螺旋藻和节旋藻)及天然植物(如中草药和野生植物)等。

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共识

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共识

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共识(2016 版)2016-07-17 10:27来源:中国微生态学杂志作者: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近期,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发表《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共识(2016 版)》一文,现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体肠道内栖息着约1000 种以上的细菌,其总数接近于1013~1014个。

肠道内的大部分细菌定植于人体结肠内,其中每克肠内容物细菌含量高达1012 CFU。

肠道的微生态系统是机体最庞大和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其对宿主的健康与营养起着重要作用,是激活和维持肠道生理功能的关键因素。

正常情况下,人体选择性地让某些微生物定植于肠道,并为其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和营养;而这些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人体内发挥生物屏障功能、参与免疫系统成熟和免疫应答的调节、并对机体内多种生理代谢起着重要作用。

甚至有研究指出,人体肠道内有益菌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出人体的健康状态。

当机体受到年龄、环境、饮食、用药等因素影响时,就会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又称为肠道菌群失调(imblance of gut microbiota),主要是指由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细菌代谢活性变化或菌群在局部分布变化而引起的失衡状态;表现为肠道菌群在种类、数量、比例、定位转移(移位)和生物学特性上的变化。

其主要临床表现按照肠道微生态失衡的程度,可以分为三度:(1)一度失衡,也称潜伏型微生态失衡,只能从细菌定量检查上发现菌群组成有变化,临床上无或仅有轻微表现,为可逆性改变,去除病因后可自然恢复。

(2)二度失衡,又称为局限微生态失衡,不可逆,在临床上可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表现,如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

(3)三度失衡,也称为菌群交替症或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肠道的原籍菌大部分被抑制,而少数菌过度繁殖,临床表现病情急且重,多发生在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激素、射线后,或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肝硬化等疾病。

肠道菌群调节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肠道菌群调节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肠道菌群调节的应用及发展前景肠道菌群是指生活在人类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了细菌、病毒、真菌等多种微生物。

肠道菌群在人类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和代谢功能,如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和激素、调节免疫反应等。

肠道菌群失调会影响人体健康,导致肠道疾病、代谢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因此调节肠道菌群已成为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持健康的研究热点。

一、肠道菌群调节的应用1. 益生菌益生菌是指一种带有生理活性的细菌,可以对人体肠道菌群进行调节,提高机体免疫力和防病能力。

益生菌广泛应用于保健品、营养品、乳制品等领域,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调节肠道菌群的方式。

2. 菌群移植菌群移植是指将健康人的肠道菌群移植到病人的肠道内,以重建肠道菌群平衡,治疗相关疾病。

菌群移植已成功应用于慢性病毒性肝炎、肠炎、肠道克隆病等疾病的治疗。

3. 预生物预生物是指不能被人体利用,但是能受到肠道正常菌群分解利用,促进正常肠道菌群的生长和增殖。

常见的预生物食品包括高纤维食物(如麦片、豆类、香蕉等),经常食用能改善肠道菌群的失调状态。

4. 肠道菌群检测随着深度测序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检测已经成为可能,人们可以通过肠道菌群检测了解自己的肠道菌群情况,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状态引起的相关疾病。

这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肠道菌群调节的发展前景1. 肠道菌群与人类疾病的关系人类疾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被越来越关注。

如研究表明,肥胖、糖尿病、多发性硬化、肠炎等疾病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因此,肠道菌群调节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具有应用前景。

2. 肠道菌群调节技术的完善肠道菌群调节技术的完善将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针对菌群移植,如何将移植菌群的选取、转运、存放等技术应用于临床中。

针对益生菌和预生物,如何准确知道菌种的机理、剂量、用药时间等问题。

这些技术问题的解决,将促进肠道菌群调节技术的不断完善。

3. 肠道菌群调节产业化肠道菌群调节产业化是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如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益生元益生菌、菌群检测等产品,已成为调节肠道菌群市场的重要品牌,肠道菌群调节产业化将有望成为该领域的新发展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微生态制剂临床应用尚有许多 待解决的问题。
• (1)目前尚无微生态制剂的药代 动力学的系统描述,益生菌在 肠遭发挥作用的有效剂量及定 植所需剂量无法明确。
肠道菌群与其调节剂的发展
古丽米娜·阿布都克力木 学号:5120809043
参考文献:郭青海,王崇文。肠道菌群调节剂 的研究进展。临床内科杂志,2002
目录:
• 肠道菌群的介绍 • 菌群的失调 • 微生态调节剂的组成 • 常用的微生态调节剂及其作用机
理 • 微生态调节剂的临床应用 • 微生态调节剂还存在的问题
• 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只是相对稳定的,它们受饮食、
生活习惯、地理环境、年龄及卫生条件的影响而变动。
•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宿主和外部环境建立起一个动 态的生态平衡,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菌群失调
• 菌群失调是指肠道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
异常变化,偏离正常的生理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 • 临床上 腹泻为最明显症状,其它如肠道菌群巾潜在致病
肠道菌群对人体的影响
• 人体肠道内寄生着 1000万亿个细菌, 它们能影响体重和 消化能力、抵御感 染和自体免疫疾病 的患病风险,还能 控制人体对癌症治 疗药物的反应。
• 同一肠道,不同类菌的空间分布也不相同,总的来说,人 体肠道菌群在肠腔内形成3个生物层:深层(膜菌群), 中层,表层(腔菌群)
肠道菌群
• 肠道菌群,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 物,如双岐杆菌,乳酸杆菌等能 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 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B1、 B2、B6、B12),维生素K,烟酸、 泛酸等,还能利用蛋白质残渣合 成必需氨基酸,如天冬门氨酸、 苯丙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等, 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同 时还能促进铁、镁、锌等矿物元 素的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对人类 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一旦缺少 会引起多种疾病。
微生态调节剂是所用正常活的微生物成员及其代谢产 物和生长促进物质制成的制剂,可促进菌群失调的恢复 。 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和台生素三个部分。
(1)益生菌(probiotics)
• 益生菌(probiotics):指含活菌(或) 包括菌体组分及代谢产物的死菌的生 物制品.经FI或其他粘膜投入,旨在 粘膜表面处改善微生物与酶的平衡或 刺激特异与非特异性免疫。
肠道菌群失衡:有益菌减少的伤害
• 近年来.我国研制的中草药作 为微生态调节剂,引起国内外 高度重视,发现阿胶、五昧子、 刺五加等中药对双歧杆菌有明 显促进作用。
• 这可能与中药的低聚糖类等物 质有关
(3)台生素(synbiocs)
• 台生素(synbiocs):是指益生菌与益生元合并使用的制剂, 既可发挥益生菌的生理性细菌活性,又可选择地增加这种 菌的数量使益生作用更持久.
菌引起的内源性感染和一些过敏性疾病如‘特异性反应’ 陛湿疹、过敏性皮炎和炎症性肠病等,被认为与菌群变化 致肠一屏障功能损害及免疫紊乱有关。
平衡,破坏与失 调的比较
•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 应用,特别是抗菌 谱过广,应用时间 长,是引起菌群失 调的主要诱发因素。
• 同位素、激素及放 射治疗和化疗均可 在治疗疾病的l司时 降低抗体免疫力, 影响益生菌。使人 体潜在的致病菌定 植。手术、外伤、 染和肿瘤以及环境 恶化等均可引起菌 群失调。
点,可以与许多抗生素同时服用。 Nhomakorabea向双重生物效应,其为兼陛厌氧菌,
在有氧的状态下,能迅速消耗环境 • 5.培菲康:三联菌制剂.主要含
中的瓣离氧,产生强大的生物夺氧
两歧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及肠球
作用,促进厌氧菌的生长,代谢过
菌,三个菌种分别定植在肠道上、
程巾产生抗菌活陛物质。
中、下部位,上部分定植是粪链球
益生菌不是万能药
目前尚无迹象表明微生态制剂可以取代抗生素,对于致 病苗引起的感染,应首选抗生素治疗,对共生菌失调引起 的疾病,选用微生态调节剂。
原则上微生态制剂不能与抗生素同时使用。
因此,需要在临床上进一步总结出最有效的益生菌,摸 索出最适宜的使用剂量及方法,探明确切的作用机理。
微生态制剂存在的问题(一)
微生态制剂临床应用
• 随着微生态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其对疾病的防治越来越 重要。
• 主要用于胃肠道疾病的防治(缓解便秘,缓解肠易激综合 征 肝病的治疗)降血脂、抗衰老、防止细菌移位、抗肿瘤 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防治。
微生态制剂临床应用—急性腹泻
• 急性腹泻,微生态调节剂在急性腹泻中应用广泛.
• 包括急性轮状病毒感染、旅游者腹泻、复发性难辨梭状芽 孢杆菌感染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等。
菌,中部为嗜酸乳杆菌.下部为双
• 3.促菌生:蜡样芽胞杆菌制成的
歧杆菌,这样组成了不同条件下都
制剂,属于共生菌,其作用机理为
能生长、作用快而持久的联合苗群。
生物夺氧作用。
常用的微生态调节剂及作用机理(二)
• • 6.金双歧:含长双歧杆菌.保
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
• 7 .威特四联活菌片:由双歧杆 菌、乳杆茼 肠球菌和蜡杆芽孢 杆菌构成。
(2)益生元(prebioties)
• 益生元(prebioties):是一种不被宿主消化的食 物成分。能选择性刺激一种或几种结肠内常住菌 的活性或生长繁殖,起着增进宿主健康的作用.
• 常见的有乳果糖、蔗糖寡聚糖和棉子寡聚糖及寡 聚麦芽糖.只能被人体少数几种细菌利用,可以 起益生菌同样效果,促进益生菌生长,抑制有害 菌达到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目的。
常用的微生态调节剂及作用机理(一)
• 1.而珠肠乐:又辑回春生胶 囊.含青春双歧杆菌.主要补充对 人体有益的生理陛细菌,恢复肠道
的 E常微生态平衡.
• 4.米雅BM;酪酸菌的活菌制剂, 属厌氧菌.为人体肠道暂住的正常 有益菌群,具有耐热、耐酸、保存 时间长和对常见抗生素有抗性为特
• 2 .整肠生:地衣芽胞杆菌,具有双
• 8.益生元制剂:(1)乳果糖系人工 合成不吸收双糖,对嗜酸乳杆菌、 大肠杆菌、肠杆菌有促进作用.对 双歧杆菌无促进作用。
• (2)水苏糖制剂与低聚乳果糖制剂 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双歧促进因子, 我国制剂是从中药内提取。
• 9.其他产品:(1)乳酸菌素片为乳 酸菌的发酵产物,非活菌制剂。
• (2)乐托尔为含热处理的嗜酸性乳酸 杆菌及代谢产物.为死菌制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