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国高考理综真题(含答案)-安徽卷
2009年高考全国2卷(理综)试卷及答案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2卷理科综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14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A。
细胞呼吸必须在酶的催化下进行B.人体硬骨组织细胞也进行呼吸C。
酵母菌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D。
叶肉细胞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2。
人体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当人体血钙浓度下降时,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和肾脏使血钙浓度上升。
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当血钙浓度上升时,降钙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等使血钙浓度下降。
下列关于血钙的叙述,错误的是A。
血钙浓度降低可引起鸡肉抽搐B.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对血钙的调节表现为协同作用C。
人体血钙浓度在体液调节下处于动态平衡D.食物中的钙可以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3.下列有关哺乳动物个体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A。
胚胎发育过程中也会出现细胞衰老B.幼鹿经过变态发育过程长出发达的鹿角C.胚后发育过程中伴有细胞分化D.来自原肠胚同一胚层的细胞经分化发育成不同的组织4.为防止甲型H1N1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有人建议接种人流感疫苗,接种人流感疫苗能够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条件之一是:甲型H1N1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具有相同的A。
侵染部位B。
致病机理C。
抗原决定簇D。
传播途径5。
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6.物质的量之比为2:5的锌与稀硝酸反应,若硝酸被还原的产物为N2O,反应结束后锌没有剩余,则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与未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是A. 1:4 B。
2009安徽高考物理试卷及答案

2009安徽高考物理试卷及答案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物理部分第Ⅰ卷(选择题 共120分)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原子核聚变可望给人类未来提供丰富的洁净能源。
当氘等离子体被加热到适当高温时,氘核参与的几种聚变反应可能发生,放出能量。
这几种反应总的效果可以表示为241112106243.15H k He d H n MeV →+++由平衡条件可知A .k =1 d =4B .k =2 d =2C .k =1 d =6D .k =2 d =3 答案:B解析:由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分别有410k d +=,26k d +=,解得 k =2,d=2。
正确选项为B 。
15.2009年2月11日,俄罗斯的“宇宙-2251”卫星和美国的“铱-33”卫星在西伯利亚上空约 805km 处发生碰撞。
这是历史上首次发生的完整在轨卫星碰撞事件。
碰撞过程中产生的 大量碎片可能会影响太空环境。
假定有甲、乙两块碎片,绕地球运动的轨道都是圆,甲的运行速率比乙的大,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的运行周期一定比乙的长 B .甲距地面的高度一定比乙的高 C .甲的向心力一定比乙的小 D .甲的加速度一定比乙的大 答案:D解析:由v =甲的速率大,甲碎片的轨道半径小,故B 错;由公式T 2=可知甲的周期小故A 错;由于未知两碎片的质量,无法判断向心力的大小,故C 错;碎片的加速度是指引力加速度由2GM m ma R =得2GMa R =,可知甲的加速度比乙大,故D 对。
16.大爆炸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起源于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除开始瞬间外,在演化至今的大部分时间内,宇宙基本上是匀速膨胀的。
上世纪末,对1A 型超新星的观测显示,宇宙正在加速膨胀,面对这个出人意料的发现,宇宙学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提出宇宙的大部分可能由暗能量组成,它们的排斥作用导致宇宙在近段天文时期内开始加速膨胀。
2009年全国高考全国卷2答案(理综)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卷理科综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14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巾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写,如写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 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夂答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 1 C – 12 N – 14 O - 16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A. 细胞呼吸必须在酶的催化下进行B. 人体硬骨组织细胞也进行呼吸C. 酵母菌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D. 叶肉细胞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答案D【解析】细胞呼吸是活细胞都进行的一项生命活动,必须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氧的条件下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因此D错误。
2. 人体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当人体血钙浓度下降时,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和肾脏使血钙浓度上升。
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当血钙浓度上升时,降钙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等使血钙浓度下降。
下列关于血钙的叙述,错误的是A. 血钙浓度降低可引起肌肉抽搐B. 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对血钙的调节表现为协同作用C. 人体血钙浓度在体液调节下处于动态平衡D. 食物中的钙可以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答案B【解析】血钙含量降低会引起肌肉抽搐,血钙含量高会引起肌肉乏力。
2009年安徽高考试卷及解答

姓名 座位号(在此卷上答题无效)绝密 ★ 启封前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Ⅰ卷(选择题 共120分)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原子核聚变可望给人类未来提供丰富的洁净能源。
当氘等离子体被加热到适当高温时,氘核参与的几种聚变反应可能发生,放出能量。
这几种反应总的效果可以表示为241112106243.15H k He d H n MeV →+++由平衡条件可知A .k =1 d =4B .k =2 d =2C .k =1 d =6D .k =2 d =3 答案:B15.2009年2月11日,俄罗斯的“宇宙-2251”卫星和美国的“铱-33”卫星在西伯利亚上空约 805km 处发生碰撞。
这是历史上首次发生的完整在轨卫星碰撞事件。
碰撞过程中产生的 大量碎片可能会影响太空环境。
假定有甲、乙两块碎片,绕地球运动的轨道都是圆,甲的运行速率比乙的大,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的运行周期一定比乙的长 B .甲距地面的高度一定比乙的高 C .甲的向心力一定比乙的小 D .甲的加速度一定比乙的大 答案:D16.大爆炸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起源于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除开始瞬间外,在演化至今的大部分时间内,宇宙基本上是匀速膨胀的。
上世纪末,对1A 型超新星的观测显示,宇宙正在加速膨胀,面对这个出人意料的发现,宇宙学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提出宇宙的大部分可能由暗能量组成,它们的排斥作用导致宇宙在近段天文时期内开始加速膨胀。
如果真是这样,则标志宇宙大小的宇宙半径R 和宇宙年龄的关系,大致是下面哪个图像?答案:C17.为了节省能量,某商场安装了智能化的电动扶梯。
无人乘行时,扶梯运转得很慢;有人站上扶梯时,它会先慢慢加速,再匀速运转。
一顾客乘扶梯上楼,恰好经历了这两个过程,如图所示。
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顾客始终受到三个力的作用ttttABCDB .顾客始终处于超重状态C .顾客对扶梯作用力的方向先指向左下方,再竖直向下D .顾客对扶梯作用的方向先指向右下方,再竖直向下 答案:C18.在光滑的绝缘水平面上,有一个正方形的abcd ,顶点a 、c 处分别固定一个正点电荷,电荷量相等,如图所示。
2009安徽高考物理试卷及答案

2009安徽高考物理试卷及答案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物理部分第Ⅰ卷(选择题 共120分)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原子核聚变可望给人类未来提供丰富的洁净能源。
当氘等离子体被加热到适当高温时,氘核参与的几种聚变反应可能发生,放出能量。
这几种反应总的效果可以表示为241112106243.15H k He d H n MeV →+++由平衡条件可知A .k =1 d =4B .k =2 d =2C .k =1 d =6D .k =2 d =3 答案:B解析:由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分别有410k d +=,26k d +=,解得 k =2,d=2。
正确选项为B 。
15.2009年2月11日,俄罗斯的“宇宙-2251”卫星和美国的“铱-33”卫星在西伯利亚上空约 805km 处发生碰撞。
这是历史上首次发生的完整在轨卫星碰撞事件。
碰撞过程中产生的 大量碎片可能会影响太空环境。
假定有甲、乙两块碎片,绕地球运动的轨道都是圆,甲的运行速率比乙的大,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的运行周期一定比乙的长 B .甲距地面的高度一定比乙的高 C .甲的向心力一定比乙的小 D .甲的加速度一定比乙的大 答案:D解析:由v =甲的速率大,甲碎片的轨道半径小,故B 错;由公式T 2=可知甲的周期小故A 错;由于未知两碎片的质量,无法判断向心力的大小,故C 错;碎片的加速度是指引力加速度由2GM m ma R =得2GMa R =,可知甲的加速度比乙大,故D 对。
16.大爆炸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起源于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除开始瞬间外,在演化至今的大部分时间内,宇宙基本上是匀速膨胀的。
上世纪末,对1A 型超新星的观测显示,宇宙正在加速膨胀,面对这个出人意料的发现,宇宙学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提出宇宙的大部分可能由暗能量组成,它们的排斥作用导致宇宙在近段天文时期内开始加速膨胀。
2009年安徽省高考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姓名 座位号(在此卷上答题无效)绝密 ★ 启封前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物理部分第Ⅰ卷(选择题 共120分)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原子核聚变可望给人类未来提供丰富的洁净能源。
当氘等离子体被加热到适当高温时,氘核参与的几种聚变反应可能发生,放出能量。
这几种反应总的效果可以表示为241112106243.15H k He d H n MeV →+++由平衡条件可知A .k =1 d =4B .k =2 d =2C .k =1 d =6D .k =2 d =3答案:B解析:由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分别有410k d +=,26k d +=,解得 k =2,d=2。
正确选项为B 。
15.2009年2月11日,俄罗斯的“宇宙-2251”卫星和美国的“铱-33”卫星在西伯利亚上空约 805km 处发生碰撞。
这是历史上首次发生的完整在轨卫星碰撞事件。
碰撞过程中产生的 大量碎片可能会影响太空环境。
假定有甲、乙两块碎片,绕地球运动的轨道都是圆,甲的运行速率比乙的大,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甲的运行周期一定比乙的长B .甲距地面的高度一定比乙的高C .甲的向心力一定比乙的小D .甲的加速度一定比乙的大答案:D解析:由GM v r =甲的速率大,甲碎片的轨道半径小,故B 错;由公式3R T 2GM =可知甲的周期小故A 错;由于未知两碎片的质量,无法判断向心力的大小,故C 错;碎片的加速度是指引力加速度由2GM m ma R =得2GM a R=,可知甲的加速度比乙大,故D 对。
16.大爆炸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起源于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除开始瞬间外,在演化至今的大部分时间内,宇宙基本上是匀速膨胀的。
上世纪末,对1A 型超新星的观测显示,宇宙正在加速膨胀,面对这个出人意料的发现,宇宙学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提出宇宙的大部分可能由暗能量组成,它们的排斥作用导致宇宙在近段天文时期内开始加速膨胀。
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卷1理综试题

2009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全国1)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单基因突变可以导致遗传病B.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可以导致遗传病C.近亲婚配可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D.环境因素对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无影响2.右图是某种微生物体内某一物质代谢过程的示意图。
下列有关酶活性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丁物质既是酶③催化生成的产物,又是酶③的反馈抑制物B.戊物质通过与酶④结合导致酶④结构变化而使其活性下降C.当丁物质和戊物质中任意一种过量时,酶①的活性都将受到抑制D.若此代谢途径的终产物不断排出菌体外,则可消除丙物质对酶①的抑制作用3.下列关于通过发酵工程生产谷氨酸的叙述,错误的是A.发酵时需要不断通入无菌空气,否则会积累乳酸B.发酵时常采用的培养基为液体天然培养基C.从自然界分离的野生型菌株可直接用于生产D.当菌体生长进入稳定期时,补充营养物可提高谷氨酸产量4.下列关于体细胞杂交或植物细胞质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A.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克服生殖隔离的限制,培育远缘杂种B.不同种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属于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C.两个不同品种的紫茉莉杂交,正交、反交所得F1的表现型一致D.两个不同品种的紫茉莉杂交,F1的遗传物质来自母本的多于来自父本的5.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用纯合的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的F2植珠都能成活,在F2植株开花前,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并对剩余植株套袋。
假定剩余的每株F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
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感病植株的比例为A.1/8B.3/8C.1/16D.3/166.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加入NaOH溶液后加热既有气体放出又有沉淀生成的一组是7.将15ml.2mol溶液逐滴加入到40 ml.0.5mol.盐溶液中,恰好将溶液中的离子完全沉淀为碳酸盐,则中n值是A. 4 B. 3 C. 2 D. 18.下列表示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错误..的是9.现有乙酸和两种链状单烯烃混合物,其中氧的质量分数为a,则碳的质量分数是11.为了检验某含有杂质的样品的纯度,现将克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12.有关下图所示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既可以与Br2的CCl4溶液发生加成反应,又可以在光照下与Br2发生取代反应B.1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以与3molNaOH反应C.既可以催化加氢,又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D.既可以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又可以与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下列有关该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A.第6后,反应就终止了B.的平衡转化率为85%C.若升高温度,的平衡转化率将大于85%D.若降低温度,v正和v逆将以同样倍数减少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气体对器壁的压强就是大量气体分子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平均作用力B. 气体对器壁的压强就是大量气体分子单位时间作用在器壁上的平均冲量C. 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少,气体的压强一定减小D. 单位面积的气体分子数增加,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15. 某物体左右两侧各有一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两平面镜相互平行,物体距离左镜4m,右镜8m,如图所示,物体在左镜所成的像中从右向左数的第三个像与物体的距离是A.24mB.32mC.40mD.48mA.10.50eVB.0.98eVC. 0.53eVD. 0.36eV18.如图所示。
【2009】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安徽卷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两部分,第一卷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第6页至第12页。
全卷满分300分。
考生注意事项:1. 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 答第一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 答第二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给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 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 O 16 S 12 Cr 52 Fe 561.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下列关于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腔内B.H2O在光下分解为[H]和O2的过程发生在基质中C.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D.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是在基质中合成的2. 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衰老是同步进行的B.人的早期胚胎有尾,尾部细胞随着发育逐渐凋亡C.细胞癌变是细胞高度分化的结果D.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凋亡的产物3. 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A. 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两部分,第一卷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第6页至第12页。
全卷满分300分。
考生注意事项:1. 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 答第一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 答第二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给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 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 O 16 S 12 Cr 52 Fe 561.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下列关于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腔内B.H2O在光下分解为[H]和O2的过程发生在基质中C.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D.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是在基质中合成的答案:D解析: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膜上,H2O在光下分解的过程也是在类囊体膜上进行的,CO2的固定和淀粉的合成发生在暗反应中,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
所以D正确。
2. 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衰老是同步进行的B.人的早期胚胎有尾,尾部细胞随着发育逐渐凋亡C.细胞癌变是细胞高度分化的结果D.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凋亡的产物答案:B解析:细胞会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多而衰老,可见人体各组织细胞的衰老不是同步进行的;环境中的致癌因子损伤细胞中的DNA,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是细胞不正常分化的结果;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内的色素随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的结果;人的早期胚胎有尾,尾部细胞会随着发育逐渐凋亡。
故B正确。
3. 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答案:C解析: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丰富、环境条件适宜;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下降,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第37天种群密度达到最大)有关,第1-37天,成虫数量成“S”型增长,所以C正确。
4.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发现和发展了水母绿色荧光蛋白“的三位科学家。
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片段与目的基因连接起来组成一个融合基因,再将该融合基因转入真核生物细胞内,表达出的蛋白质就会带有绿色荧光。
绿色荧光蛋白在该研究中的主要作用是A.追踪目的基因在细胞内的复制过程B.追踪目的基因插入到染色体上的位置C. 追踪目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分布D.追踪目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答案:C解析: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片段与目的基因连接起来组成一个融合基因,将该融合基因转入真核生物细胞内,表达出的蛋白质带有绿色荧光,从而可以追踪目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分布。
故C正确。
5. 已知人的红绿色盲属X染色体隐性遗传,先天性耳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对d完全显性)。
下图中Ⅱ2 为色觉正常的耳聋患者,Ⅱ5为听觉正常的色盲患者。
Ⅱ4(不携带d基因)和Ⅱ3婚后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患耳聋、色盲。
既耳聋有色盲的可能性分别是A. 0 、12、0 B. 0、14、14C.0、18、0 D.12、14、18答案:A解析:设色盲基因为b,依题意,Ⅱ5为听觉正常的色盲患者,则他的色盲基因来自他的母亲,母亲基因型为X B X b,又因为Ⅱ4不携带d基因,则她的基因型为1/2DD X B X B和1/2 DD X B X b,Ⅱ3的基因型为DdX B Y, Ⅱ4和Ⅱ3婚后生下一个男孩,则这个男孩患耳聋的可能性为0,色盲的可能性为1/2×1/2=1/4,既耳聋有色盲的可能性分别是0。
故A正确。
6. 下列是关于“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实验操作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A.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膝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B.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C.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0C恒温培养24-48小时D.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0以上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答案:D解析: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恒温培养24-48小时,在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一组平板为代表进行计数。
所以D不对。
7. 石墨烯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的新材料(结构示意图如下),可由石墨剥离而成,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石墨烯与石墨互为同位素B.0.12g石墨烯中含有6.02*1022个碳原子C石墨烯是一种有机物D.石墨烯中的碳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答案:D解析:同位素的研究对象是原子,A选项错误;0.12g石墨烯的物质的量为0.01mol,所含碳原子个数为0.01N,B选项错误;有机物一般含有碳、氢元素,C选项错误;由图示可知,A石墨烯中碳原子间均为共价键结合,D选项正确。
8. 北京奥运会期间对大量盆栽鲜花施用了S-诱抗素制剂,以保证鲜花盛开,S-诱抗素的分子结构如图,下列关于该分子说法正确的是A.含有碳碳双键、羟基、羰基、羧基B.含有苯环、羟基、羰基、羧基C.含有羟基、羰基、羧基、酯基D.含有碳碳双键、苯环、羟基、羰基答案:A解析:从图示可以分析,该有机物的结构中存在3个碳碳双键、1个羰基、1个醇羟基、1个羧基。
A选项正确。
9. 下列选用的相关仪器符合实验要求的是答案:B解析: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不能用橡胶塞,一般用玻璃塞,A 选项错误;水和乙酸乙酯的互不相溶,用分液漏斗分离,B 选项正确;量筒量取液体只能精确到0.1mL ,C 选项错误;实验室制取乙烯需要的温度为170℃,该温度计的量程不足,D 选项错误。
10. 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或分子是A.+4NH 、+H 、-3NO 、-3HCOB.K + 、Al 3+、-24SO 、NH 3·H 2OC.Na +、K +、-23SO 、Cl 2D.Na + 、CH 3COO -、-23CO 、OH -答案:D .解析:A 项中H +与HCO 3-能够反应生成CO 2气体,不能大量共存,错误;Al 3+与氨水可以发生反应:Al 3++3NH 3·H 2O=Al(OH)3↓+3NH 4+,B 选项错误;Cl 2具有氧化性,可以将SO 32-氧化为SO 42-,方程式为:Cl 2+H 2O +SO 32-=SO 42-+Cl -+2H +,C 选项错误。
11. 汽车尾气净化中的一个反应如下:()()NO g CO g +221()()2N g C O g + 14.373-⋅-=∆mol KJ H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某一条件,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答案:C解析:该反应为气体计量数减小的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生成物浓度减小,反应物浓度增大,平衡常数减小,A 选项错误;同理,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CO 的转化率减小,B 选项错误;平衡常数只与热效应有关,与物质的量无关,C 选项正确;增加氮气的物质的量,平衡逆向移动,NO 的转化率减小,D 选项错误。
12. Cu 2O 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基于绿色化学理念设计的制取.Cu 2O 的电解池示意图如下,点解总反应:2Cu+H 2O==Cu 2O+H 2O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石墨电极上产生氢气B.铜电极发生还原反应C.铜电极接直流电源的负极D.当有0.1mol 电子转移时,有0.1molCu 2O 生成。
答案:A.解析:由电解总反应可知,Cu 参加了反应,所以Cu 作电解池的阳极,发生氧化反应,B 选项错误;石墨作阴极,阴极上是溶液中的H +反应,电极反应为:2H ++2e -=H 2↑,A 选项正确;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C 选项错误;阳极反应为2Cu +2OH --2e -=Cu 2O +H 2O ,当有0.1mol 电子转移时,有0.05molCu 2O 生成,D 选项错误。
13. 向体积为0.05mol·L -1CH 3COOH 溶液中加入体积为V b 的0.05mol·L -1KOH 溶液,下列关系错误..的是 A. V a >V b 时:c (CH 3COOH) +c (CH 3COO -)>c (K +) B. V a =V b 时:c (CH 3COOH) +c (H +)>c (OH -)C. V a <V b 时:c (CH 3COO -)>c (K +)> c (OH -)> c (H )D. V a 与V b 任意比时:c (K +)+ c (H +) =c (OH -)+ c (CH 3COO -) 答案:C解析:若Va>Vb ,醋酸过量,根据物料守恒可知,n (CH 3COOH)+ n (CH 3COO -)=0.05Va ,n (K +)= 0.05VVb ,则A 选项正确;若Va=Vb ,反应后为CH 3COOK 溶液,由于的CH 3COO -水解而显碱性,根据质子守恒可知,B 选项正确;若Va<Vb ,说明碱过量,当碱液加的量足够多,则可以存在c (K +)>c (CH 3COO -),C 选项错误;D 选项符合电荷守恒,正确。
14. 原子核聚变可望给人类未来提供丰富的洁净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