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人口问题
哲学考研复习:社会结构论部分训练思考题

社会结构论部分训练思考题一、简答题与参考答案1.简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关系。
答:(1)文明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
它主要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方面。
人类在经济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即物质文明。
在文化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即精神文明。
在政治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即政治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关系。
第一,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决定性作用。
第二,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反作用。
它们给物质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方向、政治制度的保证和智力技术的支持。
这三个文明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
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
2.简述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作用的性质。
答:(1)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等。
(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第一,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生产资料的来源。
这些资源可以包括三类:生态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
第二,地理环境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特色。
地理环境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可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制约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地理环境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的发展。
(3)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的必要前提,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因为:第一,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地理环境相同的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可能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的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又可能相同,这说明地理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与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005年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与答案

2005年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与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答题要求: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 )。
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D.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 A ).A.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物质和运动的统一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D.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3. 近代西方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是(A )。
A.康德和休谟B.费尔巴哈和黑格尔C.孟德斯鸠和卢梭D.歌德和席勒4.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说明(B )。
A.实践对认识有指导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能动的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重要D.实践比理论更重要5.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当(D )。
A.坚持为现实服务的原则B.坚持政治第一的原则C.以传统的观念为标准D.坚持历史的原则和阶级分析方法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统一的观点和斗争的观点C.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D.全面的观点和重点的观点7、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帐: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则值20多万美元。
这种算帐方法强调了( C )。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8、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
从哲学上看,这表明(C)。
A、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B、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C、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D、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9、“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是(A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卷2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分,每小题1分,共3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们在一切实践中所作的无非是两件事,即()A 认识自然,改造自然B 认识社会,改造社会C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D 改造自然,认识社会2,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A 批判的和革命的B 唯物的和辩证的C 科学的和革命的D 实践的和科学的3,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A 绝对主义B 唯物主义C 不可知论D 诡辩论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A 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B 世界是发展的C 世界是物质的D 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5,在对待运动和静止的问题上,形而上学的典型命题是()A 天不变,道亦不变B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C 此亦彼矣,彼亦此矣D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6,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A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 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观点()A 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B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C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D 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8,人工智能的出现证明()A 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B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规定己经过时C人脑是可以认识的。
思维模拟是可能的D 人类思维最终会发展到机器思维9,“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观点属于()A 机械的条件决定论B 形而上学的外因论C 辩证法的普遍了解观点D 相对主义的诡辩论10,运动和发展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是()A 运动是根本变化,发展是一般变化B 运动包括世界上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发展则是指前进性、上升性运动C 运动是量变,发展是质变D 运动是位移,发展是新陈代谢11,正确认识具体事物的基础是分析()A 矛盾的同一性B 矛盾的斗争性C 矛盾的普遍性D 矛盾的特殊性12,质变的复杂性表现为()A 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B 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C 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质变中包含着量变D 事物构成成分的变化引起质变13,“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A 机械决定论B 神学目的论C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D 唯物主义决定论14,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的相互区别主要在于()A 第一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现象,第二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B 第一次飞跃获得感性认识,第二次飞跃获得理性认识C 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主要是改造世界D 第一次飞跃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飞跃的目的是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15,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看是因为它是()A 人们的自觉能动的活动B 对人类有用的活动C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直接现实性的活动D 社会历史性的活动16,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A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B 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C 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D 真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17,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A 制造和使用工具B 具有宗教信仰C 具有语言文字D 具有思想意识18,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 人口增长的快慢B 地理环境的优劣C 社会风气的好坏D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19,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C 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D 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20,先进的社会意识由于反映和代表了进步的社会势力的利益和要求,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人口问题

运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人口问题(1)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
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第二,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2)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问题。
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间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每年增加的大量劳动力适龄人口与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机会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相当多的人就业困难。
②人口增加与消费品的增长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
人口过多地对农业、工业、交通、住房及其他消费品的生产构成了巨大压力。
③人口增长与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之间矛盾十分尖锐。
我国科技文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青壮年文盲较多,适龄学生升学率较低,生产过程事业存在的诸多困难,无一不与人口过多有直接或间接联系。
④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增加了国家、集体、家庭的负担,既拖了经济建设的后腿,又极大地限制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对我国面临的严重的人口问题,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生育实行调节和控制,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
二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优化人口结构。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正是从这一国情出发,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将解决发展问题与解决人口问题紧密结合,坚持改革开放与计划生育两大基本国策,实行综合决策、统筹推进。
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全面发展的两大奇迹。
实践证明,从中国国情出发,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谱写了辉煌篇章。
论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论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摘要]:人类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不可能构成社会。
人口是促进与制约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与影响,但当人口规模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会对经济、资源等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人口因素作用影响人类自身繁衍生息的活动一代代地持续着,周而复始地生产出人类自己,因此产生了人口因素,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也是构成一定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发展速度等等。
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制约和影响的重要作用。
一、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一、人口因素是构成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不能构成社会。
人类社会的存在,既要进行生产劳动,又要战胜自然的侵袭。
但是,个人的劳动能力和自卫能力总是有限的,只有在一定数量人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物质生产,才能与自然抗争,也才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第二、人口因素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不同的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首先,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数量应是同社会的生产和科技水平要求相适应的人口数量。
其次,人口素质越高就越能适应生产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就越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人口的质量和构成,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状况,对社会发展的进程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当人口状况同物质生产状况相适应时,就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当人口状况同物质生产状况不相适应时,就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例如,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情况下,物质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的增加。
如果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增长快,能够为物质生产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就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人口数量少、密度小、增长慢,劳动力不足,就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马克思论述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大学公共课)论述题1、试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改革开发以来,我们恢复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实际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实践证明,是否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2、论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说明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
答:(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第一: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第二:发展新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因而只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看不到另一方面,坚持一点论。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避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少犯错误,取得成功。
3、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2006,2003答:(1)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
马克思模拟二试卷及答案

马克思模拟二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分,每小题1分,共3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们在一切实践中所作的无非是两件事,即( C)A 认识自然,改造自然B 认识社会,改造社会C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D 改造自然,认识社会2,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 B )A 批判的和革命的B 唯物的和辩证的C 科学的和革命的D 实践的和科学的3,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 C )A 绝对主义B 唯物主义C 不可知论D 诡辩论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D )A 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B 世界是发展的C 世界是物质的D 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5,在对待运动和静止的问题上,形而上学的典型命题是( A )A 天不变,道亦不变B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C 此亦彼矣,彼亦此矣D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6,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A )A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 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观点( B )A 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B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C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D 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8,人工智能的出现证明(C )A 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B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规定己经过时C人脑是可以认识的。
思维模拟是可能的D 人类思维最终会发展到机器思维9,“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观点属于(C )A 机械的条件决定论B 形而上学的外因论C 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D 相对主义的诡辩论10,运动和发展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是( B )A 运动是根本变化,发展是一般变化B 运动包括世界上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发展则是指前进性、上升性运动C 运动是量变,发展是质变D 运动是位移,发展是新陈代谢11,正确认识具体事物的基础是分析( D )A 矛盾的同一性B 矛盾的斗争性C 矛盾的普遍性D 矛盾的特殊性12,质变的复杂性表现为( C )A 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B 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C 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质变中包含着量变D 事物构成成分的变化引起质变13,“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A )A 机械决定论B 神学目的论C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D 唯物主义决定论14,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的相互区别主要在于( C )A 第一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现象,第二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B 第一次飞跃获得感性认识,第二次飞跃获得理性认识C 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主要是改造世界D 第一次飞跃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飞跃的目的是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15,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看是因为它是(C )A 人们的自觉能动的活动B 对人类有用的活动C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直接现实性的活动D 社会历史性的活动16,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 )A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B 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C 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D 真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17,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A )A 制造和使用工具B 具有宗教信仰C 具有语言文字D 具有思想意识18,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D )A 人口增长的快慢B 地理环境的优劣C 社会风气的好坏D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19,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D )A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C 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D 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20,先进的社会意识由于反映和代表了进步的社会势力的利益和要求,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试题(5)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试题(5)及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5)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观点的依据是()A.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3.哲学基本问题是指()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的普遍联系B.量变转化为质变C.事物的运动与发展D.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内部矛盾5.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 )A.前者不转移价值,后者转移价值B.前者转移价值慢,后者转移价值快C.前者不发生价值增殖,后者发生价值增殖D.前者价值增殖少,后者价值增殖多6.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C.产品分配形式D.生产工具7.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A.阶级性B.相对性C.主观性D.可变性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价值转移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D.价值转移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趋势C.事物发展的状态D.事物发展的途径10.人类解放就是( )A.实现绝对自由B.摆脱规律性的支配C.不受任何束缚D.摆脱盲目必然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A.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B.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C.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D.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宝贵材料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文艺复兴思想3.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C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客观的 D.真理是主观精神的客观化E真理是全人类的经验形式4.量变与质变的相互关系表现为()A.量变引起质变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C.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包含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E.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5.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A.地理环境B.意识形态C.人口因素D.上层建筑E.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6.二次大战后资本输出出现的新特点有( )A.资本主要由发达国家流向经济落后国家B.资本流向上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C.私人资本输出比国家资本输出增长更快D.国家资本输出比私人资本输出增长更快E.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多采取“援助”的方式7.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表现为( )A.实践是把认识客体与认识主体区分开来又联系起来的中介B.实践是认识产生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得以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E.实践是认识的归宿和目的8.在意识起源的问题上,下列哪些观点是正确的()A.一切生命物质都具有意识B.所有的物质都具有意识C.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E.大脑活动是意识产生的根源9.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A.它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没有影响B.它的好坏优劣对社会发展没有影响C.它不能决定社会性质D.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E.它不能影响某一国家的经济面貌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唯物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它们是()A.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实践唯物主义E.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20分)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
我国人口问题
答:一、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
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第二,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二、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问题。
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间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我国人口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①1949年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消费品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人口的增长十分缓慢,呈现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②新中国成立后到70年代后期,由于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增长势头迅猛,呈现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特点。
1949年人口死亡率为20%,1973年为75%;自然增长率1949年为16‰,1973年为20‰;③80年代以来,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国策,控制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呈现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如1992年,人口出生率为18.24‰,死亡率为6.64‰,自然增长率为11.6‰,1996年人口自然增长为11.44‰。
2人口发展地区之间的不平衡
我国人口的发展在不同的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总的说来,农村地区人口发展的速度高于城市,西部地区人口的发展速度高于东部地区。
由于人口发展的地区差异,造成农村劳动力过剩,大批农村人口涌进城市。
3.人口数量大,净增人口多
1953年,我国人口总数为6亿多,1964年为7.2亿,1982年为10.3亿,1990年达11.6亿,1996年达12.24亿。
根据计算机仿真模拟,2025年前后,我国总人口将达15亿~16亿,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成效显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仍净增人口1500多万。
4.人口素质低
人口素质低下,是我国目前人口问题的主要方面。
人口素质低下,一方面表现为人口的身体素质不高。
根据国家卫生部公布的一项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5500多万残疾人,平均每20人中就有一个残疾人。
另一方面,表现为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不高。
据1990年统计,大学文化程度的占0.1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0.1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33%,文盲、半文盲的达15.88%。
在许多偏僻的农村,由于经济贫困,儿童失学率较高,文盲的数量还有增加的
趋势。
三、人口问题对策
1.控制人口数量是前提
(1)由于人口数量多,人均资源数量相对越来越少,我国耕地、森林、草场等资源的绝对数量都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资源的数量很少。
如我国人均耕地仅为0.09公顷,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9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0%;我国江河径流量人均仅有245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23.5%,我国多种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的1/3。
我国是世界上生产粮食、棉花最多的国家,油菜籽、猪牛羊肉的产量也居世界第一位。
糖料、大豆、茶叶、花生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但人均拥有量都很低。
199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是44258万吨,1949年粮食总产量11318万吨,增长了约3.9倍;1992年人口总数为11.7亿,1949年为5.4亿,增长了2.2倍;1949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为209千克,1992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80千克,人均粮食消费增长幅度不到2倍。
(2)由于人口数量增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因为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的发展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由于人口的高速增长,人们从自然环境中摄取的物质和能量不断地增加,从环境中摄取的物质和能量的数量在许多地区已经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受量,滥垦滥伐,毁林开荒,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现象严重,荒漠化面积不断增加;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并引起地面下沉;工业和农业排放出来的“三废”严重污染环境,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造成交通拥挤、汽车废气、噪声的污染不断加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3)由于人口增长快,造成教育、就业紧张,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
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社会各项事业所需要的劳动人口数量总是一个可以计算的有限数量。
由于人口增长快,目前劳动年龄的人口远远多于社会所需要的数量,尤其是农村,人口过剩问题严重。
大量农村富余人员涌进城市,造成城市流动人员的急剧增加,不仅造成教育、就业的紧张,也给社会增添了许多不安定因素。
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增长,是协调我国人口与环境的首要问题。
2.提高人口素质是关键
在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前提下,提高人口素质是人口问题的关键。
只有全面提高了人口素质,才能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中,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在自然规律及经济规律指导下,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保证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才能使可持续发展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人口质提高了,人们对人口与资源的认识也随之而提高,人们能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从而能够更加自觉地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增长。
人口素质提高了,能够积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步伐,加快我国民主与法制的完善进程,促进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广大人民,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有用人才。
”
3.加强法制建设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自从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的政策,人口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而且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也很显著。
在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的经济落后的地区,偷生、超生现象仍很严重。
加强法制建设,把人口发展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依法办事,对违反计划生育法规的依法处理。
同时,建立必要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使孤寡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这是做好我国人口工作的重要保证。
综上所述,只有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的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使人的素质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人口政策的贯彻实施,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