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药理学的发展历史

药理学的发展历史

药理学的发展历史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和机理的学科,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现代药理学的发展主要起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具体发展历程如下:
古代药理学: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使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物质治疗疾病。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提出“药物有毒性”、“量与效之间有关系”等药理学原理。

中世纪药理学:在中世纪,阿拉伯医学家伊本·西那等人将古代药理学的知识传播到欧洲,并开展了一系列药物试验和研究。

现代药学的发展: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药学开始从经验性的知识向科学化的研究转变,药理学逐渐成为独立的学科。

德国药理学家保罗·埃尔利希和阿尔弗雷德·希夫提出了“药理学到临床”的概念,开创了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药理学的现代化:20世纪上半叶,药理学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更新和完善。

20世纪下半叶,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计算机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使药理学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精细。

总之,药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现代药理学的发展主要起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经过不断的发展和进步,药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药理学发展简史

药理学发展简史

药理学发展简作者:张钰麟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日药理学发展简史摘要: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药理学pharmacology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

德国人施米德贝尔(O.schmiedeberg,1838—1921)首创的实验药理学成为近代药理学的基础。

药物同毒物有时也难于严密区分,药理学实际上也以毒物为研究对象,因此把药理学中特别关于医药治疗方面的应用作为药物学(原意为药饵学),与以毒物为对象的毒物学(toxicology)相区别。

(一)目的和任务1药理学: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该学科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

2学科目的和任务: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要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

药理学的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

近年来逐渐发展而设立的临床药理学是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应用科学,其任务是将药理学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用药技术,即将药理效应转化为实际疗效,是基础药理学的后继部分。

学习药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要理解药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机制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药物在发挥疗效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3药理学三大任务:第一:药理是医学院校必修的一门课,指导临床用药。

第二:评价药物疗效以及在经济上面和其他方面有些什么不同。

第三:药理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药发展简史及现代研究的主要成就:(1)中药发展简史及本草学主要著作中药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广大劳动人民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是劳动人民在自然斗争、生产斗争的实践中得到的药物知识的总结。

药理学

药理学

(如皮肤)细胞膜。
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
滤过
载体转运: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药物代谢动力学
简单扩散:药物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
非极性、解离度小或脂溶性强的药物容易通过。
药物代谢动力学
滤过:药物分子借助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随体液通过细胞膜的水
性通道,由细胞膜的一侧到达另一侧
药物代谢动力学
被动转运的特点:
pharmakon(药物、毒物)和 logos(道理)缩 合演变而成。
药理学的发展史
1.传统本草学
《神农本草经》(Sheng Nong’s Herbal Classic): 中国最早的中药学著作,起源于神农氏,汉代正式 编撰,载药365种。 《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药典,载药884种 《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 明朝李时珍撰,五十二卷,收药1892种,药方 11000余条,插图1160幅 。被译成英、日、德、俄、 法、拉丁7种文字。至今仍是某些领域医药工作者的重 要参考书。
临床研究
clinical study
上市后药物监测 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新药研究的步骤:
临床前研究 药学研究(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和稳定性等)
药理学研究(药动学和药效学) 毒理学研究(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等)
临床研究 Ⅰ期: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20~30例)
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B.拮抗药:亲和力高,无内在活性,无效应力
药物代谢动力学
是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
体循环
吸收
游离型药
分布
组织器官
Free

药理学发展简史(优.选)

药理学发展简史(优.选)

药理学发展简史学院(系) 中药系班级 11级药材班学号 11406016姓名王鹏指导老师于海食完成时间 2013年10月2日摘要: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其内容包括药物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和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这门学科经历了药物学阶段和现代药理学阶段,两个阶段的发展和完善才形成一门现代科学。

而中国在药理学的发展付出巨大的贡献,本文将重点论述中国在世界药理学发展历史所起到的作用和中国药理学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药理学发展历史药物学现代药理学中国前言药理学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基础科学是药理学发展的支柱,相关历史事件众多。

已有文献根据认识规律对药理学的发展进行过简要阐释,但未提出合理的发展阶段。

现行的药理学教科书中在绪论中对药理学的发展进行了简要介绍,但多以时间为线索罗列药理学甚至生物医学的主要历史事件,未能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有线索地归纳,也未提出合理的发展阶段,甚至将药理学事件和基础科学发展事件不加区分地列在一起。

因此,笔者将药理学发展归为两个阶段,药物学阶段和现代药理学阶段。

药理学发展简史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

[1]它阐明了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规律性,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

其中本学科的发展分为药物学阶段和现代药理学阶段两个阶段,中国在这两个阶段的发展中都付出了巨大贡献。

一.最初发展阶段:药物学众所周知,药理学是基于古代的药物学或者称本草学的基础上发展开来的[2]。

最早的药理学源于对“火”与“酒”的认识和利用。

古代,原始人的生活环境十分差。

为了生存必须猎取食物,当时主要食物来源是渔猎动物和采摘植物。

最初并不知道哪些可食哪些有毒,难免遇到致吐、腹泻、发汗、止痛、止血等情况,甚至也会有中毒死亡的情况发生。

在此阶段,古人们主要采用试错法来进行药物防病治病的探索。

药理学(第四章)

药理学(第四章)

药效学——药物基本作用 1.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指药物在 一定剂量范围内只作用于某些组织和 器官,对其他组织和器官没有作用。 2.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指在临床应 用药时,既可以产生符合用药目的的 作用(治疗作用),也出现一些不符 合用药目的甚至给病人带来痛苦的反 应(不良反应)。
药效学——药物基本作用 治疗作用: 指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包括 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健康自愿者或病人
3.2 新药研究
新药指化学结构、药品组成或药理作用不同于现
有药品的药物。
《药品管理法》:新药是我国境内未上市销售的
药品,包括创制药品和仿制药品。 新药研究过程包括: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上 市后药物监测。涉及药学和药理学。
3.3 新药研究程序
一、临床前研究 药学研究:工艺路线、理化性质、质量 标准、稳定性试验等。 药效学与药动学及一般药理学研究: 毒理学研究:急性和慢性毒性、生殖毒 性、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实验。
药动学——药物体内过程:分布
结合型药物特点 : (1) 非特异性及可逆性。 游离型 结合型动态平衡。 (2) 暂时失活(不能达到作用部 位)。 (3) 不能进行转运、代谢和排泄。 (4) 存在饱和及竞争性抑制现象。
药动学——药物体内过程:分布

两种结合率高的药物可能竞争与同一蛋白结 合而发生置换现象,增加血中游离型药物浓 度→毒性↑,如: 保泰松 + 双香豆素 → 出血不止
售后调研

指新药上市后进行的社会性考查与评价, 重点调研长期使用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和 远期疗效(包括无效病例)。依靠广大 用药者(医生及病人)作出正确的评价。






4.药理学分支学科 基础药理学、 神经药理学、 心血管药理学、 生化药理学、 内分泌药理学、 分子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 免疫药理学、 老年药理学、 生殖药理学, 遗传药理学、 时辰药理学等

药理学基础知识

药理学基础知识
分类
根据药物不良反应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轻微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 致畸反应、致突变反应等。
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
监测
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是指对药物使用过程中不良事件的收集 、评估和报告的过程,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报告
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是发现和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环节 ,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药物安全性问题。
影响因素
药物的消除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药物的性质、体 内分布、代谢和排泄途径等。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吸收速率常数(Kabs)
半衰期(t1/2) 生物利用度(F)
表观分布容积(Vdss) 清除率(Cl)
05
药物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害而非治疗作用相关的反应,包括 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反应、停药反应等。
第一阶段反应
生物转化主要发生在肝脏,分为第一阶段 反应和第二阶段反应。
第二阶段反应
涉及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主要生成 极性代谢物以便于排泄。
涉及结合反应,将极性代谢物转化为可溶 性物质以便于排泄。
药物的消除
概念
药物的消除是指将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包括 代谢和排泄。
途径
药物可经尿液、胆汁、汗液、眼泪等途径排出。
感谢观看
02
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的跨膜转运
01
02
03
被动转运
药物通过脂溶性扩散、经 载体易化扩散等方式通过 生物膜。
主动转运
药物通过载体或通道转运 ,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 继发性主动转运。
膜通道型转运
药物通过通道蛋白转运, 如离子通道、水通道等。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理学发展简史

药理学发展简史

药理学发展简史学号:1048013姓名:赵丽伟班级:10制药1班关键词:药理学发展史本草学现代药理学摘要: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的发展经历了本草学阶段和现代药理学阶段。

药理学发展简史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

它阐明了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规律性,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

药理学是在药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药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本草学阶段和现代药理学阶段。

一、本草学阶段药学的发展是从人类社会初期开始的。

从公元一世纪的《神农本草经》到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通过口尝身受、实际体验的方法,用朴素的唯物论解释药物的作用,并对药物进行分类,对其形态、性状、功能等进行记载,在我国劳动人民同疾病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公元659年的《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比欧洲最早的《佛罗伦药典》和《纽约堡药典》分别早839年和883年。

明代的《本草纲目》受到国际医药界的广泛重视,分别被译成英、日、德、法等国文字,对药物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二、现代药理学阶段十四世纪开始,人们的思维开始摆脱宗教的束缚,认为事各有因,只要客观观察都可以认识。

瑞士医生Paracelsus(1493-1541)批判了古希腊医生Galen的恶液质学说,结束了医学史上1500余年的黑暗时代。

英国解剖学家W.Harvey(1578-1657)发现了血液循环,开创了实验药理学新纪元。

十九世纪是药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现代科学的开始。

1804年德国的Serturner 用狗做实验提出吗啡并证明它有镇痛作用。

1856,德国Bernald用青蛙证明筒箭毒箭作用于神经肌接头,阐明了它们的药理特点,为药理学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方法。

1820-1879 德国的Buchheim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药理实验室,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1832-1921Schmiedberg用动物做实验,进一步发展了实验药理学,被称为器官药理学。

药理学发展历史

药理学发展历史

药理学发展简史综述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它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规律性,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

他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医学和药学之间的桥梁。

药理学是在药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药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代采用天然动植物及矿物等为药物的古代本草学或药物学和现代建立在化学、生理学及其他自然科学基础上的现代药理学两个阶段。

一、药物学(本草学)阶段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从生活经验中得知某些天然物质可以治疗疾病与伤痛,这是药物的源始。

这些实践经验有不少流传至今,例如饮酒止痛、大黄导泻、楝实祛虫、柳皮退热等。

以后在宗教迷信与邪恶斗争及封建君王寻求享乐与长寿中药物也有所发展。

但更多的是将民间医药实践经验的累积和流传集成本草,这在我国及埃及、希腊、印度等均有记载。

例如:公元1世纪前后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积累的药物知识。

该书收载药物365种,其中大部分药物至今仍广为应用,如大黄导泻、麻黄止喘、海藻治瘿、常山截疟等。

公元659年的《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比欧洲最早的《佛罗伦萨药典》和《纽约堡药典》分别早839年和883年。

公元1596年的《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通过长期从事医药实践:行医、采药、考证、调查、总结用药经验等,写成的巨著,分52卷,收载药物1892种,约190万字。

他提出了科学的药物分类法,叙述药物的生态、形态、性味和功能,促进了祖国医药的发展。

该书已受到国际医药界的广泛重视,分别被译成英、日、朝、德、法、俄、拉丁等国文字,对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二、现代药理学阶段药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十四世纪开始)后,人们的思维开始摆脱宗教束缚,认为事各有因,只要客观观察都可以认识。

瑞士医生Paracelsus(1493-1541)批判了古希腊医生Galen 恶液质唯心学说,结束了医学史上1500余年的黑暗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发展简
作者:张钰麟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日
药理学发展简史
摘要: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药理学pharmacology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

德国人施米德贝尔(O.schmiedeberg,1838—1921)首创的实验药理学成为近代药理学的基础。

药物同毒物有时也难于严密区分,药理学实际上也以毒物为研究对象,因此把药理学中特别关于医药治疗方面的应用作为药物学(原意为药饵学),与以毒物为对象的毒物学(toxicology)相区别。

(一)目的和任务
1药理学: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该学科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

2学科目的和任务: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要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

药理学的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
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

近年来逐渐发展而设立的临床药理学是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应用科学,其任务是将药理学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用药技术,即将药理效应转化为实际疗效,是基础药理学的后继部分。

学习药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要理解药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机制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药物在发挥疗效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3药理学三大任务:
第一:药理是医学院校必修的一门课,指导临床用药。

第二:评价药物疗效以及在经济上面和其他方面有些什么不同。

第三:药理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药发展简史及现代研究的主要成就:
(1)中药发展简史及本草学主要著作
中药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广大劳动人民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是劳动人民在自然斗争、生产斗争的实践中得到的药物知识的总结。

其中麻黄治喘、常山抗疟、楝实驱虫、大黄
泻下等,都是有价值的科学记录。

汉、晋时期,华佗、李当之、吴普等人对药物均有较大贡献。

唐。

苏敬、李勩等二十余人编纂了《新修本草》、收载药物844种,并收集了全国各地药材标本绘图,于公元654年颁布,又称《唐本草》是中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比《纽伦药典》早877年,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它对于国内外的影响甚大。

明李时珍鉴于《证类本草》之后五百年间出版多种本草学著作,涌现大量实用药物,对药的功能主治又有新的发展,加以他本人积累丰富的采药、辨药、制药和用药的实践经验、乃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经史百家图书近八百种;实地调查研究,鉴别真伪,编成《本草纲目》52卷,分16部,62类,收药1892种,药图1120幅。

于1590年初刻于金陵。

此书总结了中国十六世纪以前本草学的成就,出版后三百多年来历经多次翻刻,己有英、日、德、法、俄等译本,蜚声国内外,影响深远。

《本草纲目》问世后,清代学者从不同角度在它的基础上撰写了与其有关的本草学著作,如增补纠误的《本草纲目拾遗》,删繁就简的《本草纲自摘要》、《本草汇纂》,还有临床实用小型本草《本草备要》,《本草从新》等。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吴其澞的《植物名实图考》作者以实物为依据,精绘药图,清晰逼真,修正了古代本草
图绘的错误,“长编”部分摘录了历代本草及文史杂书中的有关记载,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普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解放后,政府对中医药事业十分关心,先后颁布了中医政策,设立了中医药研究机构,开办了中医药院校。

随着中医事业的蓬勃发展,中药的资源调查,品种鉴定,化学及药理研究,临床观察等,均积累了大量资料。

中央卫生部编纂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中药的规格、功效、主治、剂量用法及质量控制,都做了明确规定。

不少中药书籍,如《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临床中药学》等,均从不同侧面作了初步总结。

还出版了大型综合药物书,如《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和《中药大辞典》等,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药研究的成就,而后者还摘录了古代本草文献,是研究中药的重要参考书。

(2)近年来药理研究的主要成就
利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己有八十余载。

二十年代初,中国学者首先对麻黄的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和麻黄定碱进行了系统的化学及药理研究。

由于发现它的特异药理作用,其论文报告不仅震动国内,也受到国外的极大重视,并引起世界学者对麻黄碱及其他中药研究的兴趣,致使麻黄碱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药物。

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战乱不安,设备简陋,人员极少,故研究缓慢,成果甚少。

主要进行了一
此单味药的研究,而且没有化学、药理与临床三者的协作。

化学方面主要对延胡索、钩藤、麻黄、常山、防己等数十种药材进行研究。

药理则主要对麻黄、黄连、常山、延胡索、仙鹤草等数十种药材进行了研究。

解放后,政府对中医中药的整理研究和发展十分重视,提出继承、发扬、整理、提高中医中药的重要批示,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省市的中医中药研究机构和各级中医医院,使中药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研究范围从单方发展到复方,研究课题从资源调查到生药鉴定、炮制、化学、药理直至临床,单味药品种之多及研究范围之广,诚属空前。

对延胡索、粉防己、人参、黄连、葛根、川芎、丹参、三七、枳实、枳壳、灵芝、莪术、大黄、青蒿、青木香、益母草、天花粉等研究均较深入,还从抗微生物、抗寄生虫、抗肿瘤、解热、镇痛、强心、利尿、抗高血压、抗心律不齐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筛选。

不但对传统中药研究较多,还研究了很多草药,如穿心莲、四季青、毛冬青、矮地茶、福寿草、满山红等,并已提供临床应用,大大丰富了药物品种。

综括中草药药理研究,其中部分阐明了中医药理论(如活血化瘀、扶正培本等治则),搞清了某些中药的有效成分(如延胡索乙素、青蒿素、川芎嗪等),改良了某些剂型(如感冒冲剂、生脉注射液等),发现了某些药的新用途(如枳实、青皮、鹤草芽等)。

但中药的成分是复杂的,作用也是多方
面的,一个成分绝不能代表一味中药,某个作用也不能概括其全部功效,固此,中药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学史,渠时光,辽宁大学出版社
2.药理学,吕圭源,北京中医药出版社
3.中药药理学,王筠默,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药理学进展,,人民卫生出版社,
5.药物史话,高宣亮,化学工业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