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艺发展史教学文稿

合集下载

中国陶瓷发展史范文

中国陶瓷发展史范文

中国陶瓷发展史范文原始时期的陶瓷主要以红陶为主,形状简单粗糙,器物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如饮食、储存等。

这一时期的陶瓷制作依然停留在简单的手工技艺阶段。

古陶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出现了较为精美的陶器,如彩陶、黑陶等。

这些陶器采用了更为复杂的技法和装饰,表现了中国古人的审美追求。

青铜时期,陶瓷的制作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陶瓷器的形状、装饰和材质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青铜器的发展也影响了陶瓷器的制作,如青铜器纹饰的运用等。

彩陶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彩陶时期陶瓷器的装饰手法不再局限于线刻和周刻,而是出现了各种色彩的釉料,并进行装饰。

这一创新让陶器的审美价值大幅提升。

道教和佛教的传入,也对陶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时期,艺术家们创造性地运用瓷器进行宗教装饰,并创造了很多精美的佛教瓷器。

这一时期的陶瓷器形状多样,题材丰富,是中国陶瓷史上的辉煌时期。

宋代时期,是中国陶瓷制作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陶瓷艺术的巅峰时期。

宋代的陶瓷制作工艺大大提高,瓷器的造型更加精美,装饰更加繁复,釉料更加透明,呈现出极高的技术和艺术水平。

元代时期,中国陶瓷的制作技术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继承了宋代的瓷器制作传统,同时又加入了外来元素,使得元代的陶瓷器更为多样化和繁荣。

元代的青花瓷、铜红瓷等成为当时的重要代表。

明代时期,陶瓷制作仍然保持着高水平,但在此时期出现了很多新的样式和工艺,如青花瓷、五彩瓷、釉里红瓷等,这些瓷器种类丰富,装饰精美,成为当时瓷器的主要特征。

清代时期,虽然陶瓷的制作技术并没有较大的突破,但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新的瓷器种类,如琉璃瓷、粉青瓷等,丰富了中国陶瓷的艺术风貌。

综上所述,中国陶瓷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中国陶瓷以其精湛的工艺和艺术表现力享誉世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陶瓷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其中汇聚了历代艺术家的智慧和创造力,对后世的陶瓷制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陶艺教学大纲(一)2024

传统陶艺教学大纲(一)2024

传统陶艺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传统陶艺作为一门古老而精美的手工艺术,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欣赏。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推广传统陶艺技艺,开设传统陶艺教学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详细介绍传统陶艺教学的大纲和教学内容。

正文:一、陶艺基础知识1.陶艺的历史与发展:介绍陶艺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陶艺形式。

2.陶艺的工具与材料:介绍陶艺所需的各种工具和材料,以及它们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3.陶艺的基本工艺流程:详细介绍陶艺从制作泥坯、成型、修整、烧制等各个环节的工艺流程。

二、陶艺技术与技巧1.手工成型技术:介绍手捏、拉坯、减法成型等不同的成型技术,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2.工具辅助技术:介绍使用陶轮、模具等辅助工具进行陶艺创作的技术和技巧。

3.表面装饰技术:讲解绘画、贴花、雕刻等不同的表面装饰技术,以及它们的艺术效果和应用方法。

三、陶瓷制作与烧制1.陶瓷制作工艺:介绍瓷坯的制作、干燥、饰面处理、上釉等制作过程中的工艺要点。

2.陶瓷烧制技术:讲解不同类型的烧窑技术,如电窑、木质窑、气窑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烧制效果。

3.烧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供在烧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温度控制、烧窑周期等相关事项。

四、传统陶艺的类型与特点1.中国传统陶艺:介绍中国不同地域的传统陶艺技艺,如景德镇瓷器、汝窑、斗彩等,以及它们的装饰风格和特点。

2.国际传统陶艺:介绍世界各地的传统陶艺形式,如日本陶艺、英国陶艺等,将其与中国传统陶艺进行对比和学习。

3.陶艺与当代艺术:探讨传统陶艺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应用与创新,总结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与发展。

五、陶艺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1.陶艺教学教案编写:介绍陶艺教师如何设计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2.陶艺教学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陶艺教学案例,总结教学中的亮点和难点,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启示。

总结:通过以上五个大点的详细阐述,我们不仅了解了传统陶艺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还深入探讨了陶艺的历史、技术特点以及与当代艺术的结合。

陶艺历史讲解教案模板初中

陶艺历史讲解教案模板初中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陶艺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对陶艺文化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3.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陶艺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1. 陶艺的历史起源和发展阶段。

2. 中国古代著名陶器及其代表作品。

教学难点:1. 陶艺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点。

2. 学生对陶艺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准备:1. 陶艺历史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2. 陶艺发展历程时间轴。

3. 中国古代著名陶器实物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一组陶艺作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作品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陶艺的概念和特点。

二、新课讲授1. 陶艺的历史起源- 介绍陶艺的起源时间、地点及其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 展示原始社会的陶器图片,让学生了解早期陶艺的制作方法和特点。

2. 陶艺的发展阶段- 介绍陶艺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如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秦汉、唐宋等。

- 结合历史背景,讲解每个阶段陶艺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3. 中国古代著名陶器及其代表作品- 介绍中国古代著名陶器,如青铜器、陶瓷器、瓷器等。

- 展示各时期的代表作品,如夏商周的青铜器、唐三彩、宋代的瓷器等。

三、课堂活动1. 教师展示陶艺发展历程时间轴,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填写时间节点。

2.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陶艺时期,进行简要介绍和展示。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陶艺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了解陶艺知识,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对陶艺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

2. 课堂活动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3.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亲手体验陶艺制作过程,加深对陶艺文化的认识。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评价:1. 学生对陶艺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陶艺说课稿模板

陶艺说课稿模板

陶艺说课稿模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堂关于陶艺的课程。

陶艺,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手工技艺。

接下来,我将从陶艺的起源、发展、制作技巧以及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陶艺的起源。

据考古学家发现,最早的陶器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左右,它们在世界各地的文明中都有出现。

在中国,陶艺的发展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汉代的青瓷,再到宋代的五大名窑,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特点。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陶艺的制作过程。

陶艺的制作主要包括泥料的准备、成型、装饰、烧制等几个步骤。

首先,泥料的选择和处理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质量和艺术效果。

然后是成型,这是陶艺创作中最富有创造性的阶段,艺术家可以通过手工或轮制的方式,将泥料塑造成各种形状。

装饰环节则包括釉料的涂抹和图案的绘制,这些都能体现出艺术家的个性和审美。

最后,烧制是陶艺制作的关键,它决定了作品的最终效果。

在陶艺的制作技巧方面,我们有多种技法,例如拉坯、压模、雕刻等。

每种技法都有其独特的操作要领和艺术效果。

例如,拉坯技法能够制作出流畅的线条和优雅的器型;而雕刻技法则能够展现出细腻的纹理和丰富的层次。

除了制作技巧,陶艺的艺术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

陶艺作品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传承。

每一件陶艺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承载着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反映出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的变迁。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陶艺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通过陶艺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培养耐心、细致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感谢大家的聆听,希望今天的课程能够让大家对陶艺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如果大家有任何问题或想法,欢迎在课后与我交流。

谢谢大家。

陶艺美术讲课稿范文

陶艺美术讲课稿范文

陶艺美术讲课稿范文尊敬的各位学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陶艺美术课的主讲人。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探索陶艺美术的世界,了解陶艺的历史、技法和艺术魅力。

希望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能够激发大家对陶艺美术的兴趣,并获得一些实践的经验。

一、陶艺的历史陶艺作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数千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土壤制作陶器,既满足了生活的需要,又表达了审美的追求。

在中国,陶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的陶器主要以陶罐、陶盆等为主。

随着时代的发展,陶器逐渐发展成为艺术品,其造型和装饰也越来越精美,不仅代表着物质生活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陶艺的技法陶艺的技法有很多种,包括制坯、捏塑、拉坯、刻画、施釉、烧制等各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需要技巧和经验的积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1. 制坯:制坯是陶器制作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过将黏土均匀地压实或浸泡在水中,使其变得柔软易塑,然后用手或工具将其塑造成所需的形状。

2. 捏塑:捏塑是最常见的陶艺技法之一,利用手指和工具,将坯料按照自己的想象进行形状的调整和修整。

捏塑为陶器赋予了更多的个性和艺术感。

3. 拉坯:拉坯是一种通过手工技艺将陶土制作成器物形状的方法。

需要掌握拉坯的基本动作和节奏,才能制作出均匀、光滑的陶器。

4. 刻画:刻画是给陶器表面加上纹饰和图案的过程,可以使用刻刀、丝线等工具进行。

刻画的线条和图案要求精细、清晰,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和想象。

5. 施釉:施釉是为了增加陶器的光泽和色彩,通常使用石英、长石、黄岩等矿物质混合而成的釉料进行。

施釉需要注意均匀、细致,使陶器的表面更加鲜亮。

6. 烧制:烧制是制作陶器的最后一步,通过高温将陶器烧硬。

烧制的温度和时间会影响陶器的质地和色彩,需要根据陶器的种类和需求进行选择。

三、陶艺的艺术魅力陶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

它不仅可以体现作者的创造力和审美观,还可以传递文化的内涵和情感的表达。

陶瓷发展历史版范文

陶瓷发展历史版范文

陶瓷发展历史版范文陶瓷,作为一种重要的工艺美术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艺。

陶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当时人们开始使用土壤制作简单的陶器。

这些陶器被用于存储食物和水,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便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人们对陶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陶瓷艺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在古代,中国是陶瓷艺术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精美的陶瓷制品。

然而,最具代表性的陶瓷艺术品要数商代时期(公元前16世纪至11世纪)的青铜器和商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56年)的青瓷。

商代的青铜器在设计和制作上秉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而商周时期的青瓷,则是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青瓷的制作采用了高温烧制技术,使得陶器具有更高的质量和耐久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陶瓷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并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陶瓷艺术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

精美的陶瓷器不仅用于日常生活,还被用于装饰和礼品交流。

希腊的彩绘陶器以其华丽多彩的图案和富有表现力的造型,成为古代陶瓷艺术的代表之一在中国宋代(公元960年至1279年)时期,陶瓷艺术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

当时,北宋的汝窑、指路窑、哥窑以及南宋的青瓷、白瓷等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陶瓷制品。

这些陶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装饰性能成为世界上最美的艺术品之一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陶瓷制造业逐渐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陶瓷制品的质量。

现代陶瓷工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制作和装饰技术。

如今,陶瓷已经成为了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居、餐具等领域。

总的来说,陶瓷发展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中国的陶瓷艺术经历了传承、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陶瓷文化。

小学美术《陶瓷的发展》教案

小学美术《陶瓷的发展》教案
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陶瓷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陶瓷的魅力。在重点难点解析部分,我发现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对比,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各个时期陶瓷的特点,这证明了我的教学方法是有效的。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都非常积极,他们在亲手制作陶瓷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创作的乐趣。在小组讨论中,我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他们围绕陶瓷艺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陶瓷艺术的理解,还提高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陶瓷历史发展:重点掌握新石器时代、商周、秦汉、唐宋、明清等时期的陶瓷特点,了解各时期陶瓷艺术的发展脉络。
-制作工艺:掌握制坯、晾干、上釉、烧制等基本制作工艺,理解不同工艺对陶瓷作品效果的影响。
-艺术鉴赏:学会观赏和分析陶瓷作品的艺术风格、造型、釉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图案等,提高审美能力。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陶瓷艺术的基本概念。陶瓷是用泥土经过成型、晾干、上釉、烧制而成的艺术品。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各个时代的生活风貌和文化特色。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唐宋时期陶瓷艺术的特点,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陶瓷的制作工艺和历史发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图片对比和实物展示来帮助大家理解。
-艺术鉴赏能力:学生可能难以把握陶瓷作品的艺术价值,教师应提供丰富的作品案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举例:在讲解陶瓷制作工艺时,教师可以现场演示制坯过程,让学生观察并了解不同制坯方法对陶瓷形状和结构的影响。同时,通过对比不同朝代的陶瓷作品,引导学生发现艺术特点,提高鉴赏能力。在教学难点方面,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他们突破学习难点。

幼儿园历史文化教育《中国的制陶技艺》教案

幼儿园历史文化教育《中国的制陶技艺》教案

幼儿园历史文化教育《中国的制陶技艺》教案中国的制陶技艺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幼儿园的历史文化教育中,教授中国的制陶技艺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本文将从简单到复杂的方式,逐步介绍制陶技艺的起源、发展和传承,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一、制陶技艺的起源和发展1. 陶器是人类最早的使用工具之一,制陶技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最早的陶器发现于中国的彭州遗址,年代可追溯至距今7000多年前。

2.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陶器的制作技艺也逐渐进步。

距今约五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彩陶、黑陶等不同类型的陶器。

3. 制陶技艺在中国古代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战国时期,陶器制作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形成了各地不同风格的陶器文化。

4. 随着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陶器制作技艺经历了蜕变,创造出了更加精美的器物。

其中,汝窑、定窑、哥窑等名窑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瑰宝。

二、制陶技艺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1. 中国的制陶技艺代表了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观念和审美情趣。

2. 陶器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能为人们的生活增添艺术氛围。

3. 制陶技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其独特的工艺和技巧在当今世界上仍备受赞赏和认可。

4. 通过学习制陶技艺,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意思维,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审美能力。

三、如何进行幼儿园制陶技艺教育1. 引导孩子们了解陶器的历史和发展,通过故事和图片等形式让孩子们感受到陶器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2. 进行简单的手工制陶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制陶的过程,了解泥土的特性和制陶的基本工具。

3. 组织孩子们参观当地的陶艺馆或陶艺工坊,观摩专业陶艺师的制陶过程,激发孩子们对制陶技艺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4. 进行创作活动,让孩子们自由发挥想象力,设计、制作属于自己的陶艺作品,提高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总结回顾:通过幼儿园的历史文化教育,我们可以向孩子们传授中国的制陶技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陶艺发展史二、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考古发现证明,远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陶瓷艺术。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泥质和砂质胎体居多,个别陶器用高岭土作胎。

製陶工艺,尤其是彩陶工艺的发明,标誌著我国古代的生产发展和艺术发展发生了重大的飞跃。

1、彩陶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花纹的陶器,它的彩是在陶坯打磨以后、未烧以前用毛笔蘸红色(赭石)、黑色(锰化物)颜料画上去的,烧成后彩纹固定在陶器表面不易脱落。

彩绘以黑色为主,亦兼用红色。

有些地区如豫西一带,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的陶衣作为衬底,以使彩绘出来的花纹更为鲜明。

仰韶文化彩陶的烧成温度b900至1000℃之间,彩绘的工具可能是毛笔。

绘饰的内容,主要是形形色色的几何形纹,如∽形,十字形,网形,水波形,涡纹形和勾叶形等;也有造型生动的动物(如鱼、蛙、龟、鹿)和植物(如花果,谷叶,树枝等),以及人物纹样。

这些花纹多装饰在细泥红陶钵、碗、盆和罐的口部、腹部。

2、彩陶艺术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曾出土一批人面鱼纹陶器,上面人物的面部浑圆,眼睛或睁或眯合,头顶饰鱼形装饰或为半圆形束髮,耳际腮边各饰有不同方向的鱼纹,造型极为生动亲切。

仰韶文化的典型的艺术陶还有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和陕西洛南出土的人头形器口红陶瓶等。

青海大通孙家寨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舞蹈纹陶盆,画面是三组剪影式的舞蹈人物,手拉手翩翩起舞,形象逼真而富於动态感和节奏感。

不少专家说,只要留心观察一下我们现在使用的陶瓷器,不管是造型还是装饰,它们都还闪现著不少和仰韶文化遗物相同的特点。

这也说明,从陶瓷器的发展歷史看,仰韶文化彩陶实际是中国陶瓷器的源,或至少是其中的一个源。

它和时代稍晚的龙山文化陶器(黑陶)、良渚文化陶器等都为我国陶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夏商周陶艺1、夏代陶艺与馒头窑古代中国进入青铜时代以后,造型精美、气魄宏大的青铜器是贵族统治阶级的专用品,但民间的实用器物仍是以陶器、竹木器为主。

夏代陶器发展的面貌较为模糊,现今被确定的夏代艺术陶製品极少。

从现有考古发现可以看出,夏代陶器以泥质灰陶、夹砂陶较多,黑陶和棕陶次之,红陶已极少见。

不过也有少量白陶器。

夏代陶器在烧成工艺上比以前有些进步,出现了能产生更高温度的馒头窑。

这种窑窑室呈圆形弧壁,并向上逐渐收敛,封顶隆起形似馒头,所以被称为馒头窑。

馒头窑可以提高陶器的烧成温度,陶器的质量因此得以提高。

2、商周陶艺:白陶、釉陶与印纹硬陶商周时代,民间流行最广的陶器是轮制或轮模合製的灰陶和红陶。

商周陶器的纹饰大多是以刻花的拍板在陶坯未乾时依次捺印而成的,纹饰的形式有S 纹、人字纹、水波纹、绳纹、回纹和纹(双纹)等。

香港南丫岛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的这类硬陶,且其花纹(双f)是独特的。

於1930年芬神父(Fr.DanielFinn)在华南地区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像两个小草〝〞英文字母盘曲所组成的纹形,他将它命名为(双f纹)。

而双纹是华南地区青铜时代硬陶器的典型纹饰,由於这种纹饰与商周青铜器上的夔纹相同,故又称为〝夔纹〞。

商周后期还出现一种在适宜光线下能辨别花纹组织结构但又不露凹凸痕迹的暗纹陶,其製作原理是陶坯未乾时在器物表面用拍板和其他工具加力压印研磨,使陶质密度增高,烧成后表面即呈现出发光的黑灰色。

这是当时民间陶器的珍品。

商周陶器的最高成就是製作精美的白陶和带有晶莹陶釉的釉陶。

白陶是以高岭土为原料经高温烧製的胎质洁白细腻的陶器,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中即有发现。

商代製作的白陶、盉、豆、簋、壶、爵等,泥质洗练精细,造型工整富丽,纯白无暇,加上宛转繁茂的雕式花纹,非常珍贵。

到商代晚期,白陶烧製达到了高峰。

这个时期的白陶器在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的遗址或墓葬中均有出土,以安阳殷墟出土为最多。

此时的白陶器不仅选料精细,而且製作相当规整、精致,器表又多饰有饕餮纹、夔纹、云雷纹、曲折纹等精美花纹图案,形制和纹饰都有仿製当时的青铜礼器。

商代晚期白陶器是当时陶器中的珍品,也是我国陶瓷器中的瑰宝。

商代以后,由於瓷器的出现,白陶便迅速衰落了。

商代陶器在烧成工艺上有很大提高,馒头窑是主要的窑型。

在江南地区新出现一种比馒头窑更为先进的陶窑——龙窑。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上虞,江西吴城均发现了商代龙窑。

这种窑一般依山势建在山坡上,窑身呈长条形倾斜砌筑,外观上形似一条龙从下而上,故名龙窑。

龙窑比起横穴窑、竖穴窑、馒头窑来说,有多种优点:因依山而建呈倾斜向上状窑炉本身就有自然抽力,窑炉火势大,通风力强,升温快:可据生产需要和技术条件,增加窑的长度,从而提高窑的装烧量,还比较容易维持窑内的窑炉气氛,这就使商代陶器有很大发展,釉陶因此得以被生产出来。

釉陶是以某些天然矿物和植物(如烧硷、石灰、草木灰等)涂抹在陶坯上的经烧製而形成陶釉的陶器。

这种胎质灰白、坚硬质密、表面上掛有一层透明青釉的釉陶,和粗瓷器的化学成分相近,因而也被称为原始瓷。

夏商西周春秋陶器中,还有一个引人注意的品种印纹硬陶需要提及。

印纹硬陶也是陶器,只是胎质比一般的泥质陶、夹砂陶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些,器表拍印有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叫印纹硬陶。

它的特点是:胎的化学成份跟原始瓷器的相似,只是铁的含量多些,器表和器里均多呈紫色、红褐色、灰褐色或黄褐色;器表多有拍印几何形图案纹饰;有的有一种光泽;胎较坚硬,轻轻敲击可发出金石声。

夏代遗址中即有此类陶器出土。

西周则是印纹硬陶的发展兴盛期,器形有瓮、坛等,有的器高达9厘米。

春秋时期印纹硬陶继承前代的发展。

印纹硬陶是由陶到瓷过渡的一种具有原始瓷某些特点的陶器。

四、战国陶艺战国陶器仍以灰陶为多,使用范围非常广泛,种类有日用器具、陶明器、建筑用陶及少量陶製生产工具等。

战国时期的的日用陶器,主要是泥质灰陶,釜这类的炊器则为夹砂灰陶。

一般烧成温度较高,胎质坚硬。

常见的器形有:作炊器的釜和甑,作盛器的罐、壶、盆、钵、瓮,作饮食器的碗、豆、杯等。

由於各国文化传统不同,各国陶器在形制等方面差别很大,有显著的地方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时期烧製出较多的大形陶器,如高82厘米、口径41厘米、腹径90厘米的瓮,高55厘米、口径88厘米的釜等,表明此时陶器成型、烧成技术已很高,为秦代烧製高大兵马俑打下了基础。

战国时期由於丧葬制度发生了变化,贵族们也渐用陶礼器代替青铜礼器随葬用木俑或陶俑代替人殉,所以战国时期陶仿青铜礼器的明器迅速发展,陶俑较多出现。

陶礼器主要有鼎、豆、壶、簋等,而且製作精良,磨光、暗花、朱绘线刻等装饰广为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製陶工艺,推动了陶器业的发展。

特别是战国陶俑的出现,为我国陶器开创了一个重要的品种,影响非常深远。

战国陶俑的特点是体小(高5-15厘米),火候很低,製作粗糙,有些身上还留有明显的刮削痕迹,带有很大的原始性。

印纹硬陶仍然是战国时期一个重要的陶器品种,分佈范围广,以长江下游的吴越地区使用尤为普遍。

此时印纹硬陶的烧製技术较前有所提高,胎体基本烧结,胎质坚硬,多呈紫褐色或砖红色。

器形不多,主要有瓮、坛、瓿(大口深圆腹圈足成盛器)、罐、钵、盂等贮盛器。

纹饰以米字纹、方格纹、回纹及堆巾的旋涡纹、S形纹为主,前一时期常用的曲尺纹、云雷纹已很少见了。

由於各地文化传统不同,器形、纹饰各有特点,有的差别还很大。

战国时的艺术陶製品虽不多,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战国艺术陶是先秦艺术陶的最后一个阶段,亦是由先秦製品向秦汉製品演变的一个过渡。

其次,由於厚葬风气盛行,陶俑製作的兴起,使得艺术陶的製作出现了一个新的风尚。

这类殉葬品被称为“明器”,即冥器。

《礼记 .檀弓》曰:“其曰明器,神明之也,言神明者异於生器。

”目前在河南的洛阳和辉县、山西长治、山东临淄和平度等墓葬中,都有陶俑的出土。

这些陶俑直接开启了秦朝兵马俑的发展。

五、秦汉陶艺1、秦始皇兵马俑秦朝时代陶质的器皿甚为少见,一般只有属原始瓷的罐类,属灰陶的有鬲、蚕形壶、瓮、鸭蛋壳等以及一些建筑用陶。

相比之下,秦代的艺术陶的製作却显得繁荣而独具特色。

1974年至1976年间,在秦始皇陵东垣外的临潼西杨村,发现了三座埋藏著大型陶雕塑的兵马俑的陪葬坑。

这些兵马俑与真人真马的大小相等,共有七千多件。

这个重大发现,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包括将军俑、武士俑、战车俑、战马俑等。

秦始皇兵马俑的製作讲究对俑像的各个部位都进行细腻的表现,以尽可能表现出俑像的完整风貌。

所以说,在艺术表现上,秦始皇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是以写实为主的。

这是对先秦雕塑艺术风格和先秦陶瓷艺术风格的继承和昇华,也是对现实中的人和实物风貌的準确把握。

秦始皇兵马俑的製作主要採用塑的方式,这种塑不是一般的捏塑,而是用模塑的手法使俑像形体具有圆润、比例协调的特徵。

除了塑,还有对雕的哂谩V饕w现在俑像细部的轮廓表现上。

这种表现并不沉缅於琐碎的刻画,而是重在突出俑像的个性和整体气势。

如战袍的褶皱,随风徐徐飘动的质感,紧紧地配合著俑像的勃勃英姿和不可战胜的气质。

秦兵马俑是我国古代灰陶製造水平最高的作品,是我国北方陶俑雄健朴素、明快洗练风格的最辉煌的杰作。

作为一种陶器,秦兵马俑在製作方法工艺上,集商周以来数千年我国製陶工艺技术之大成,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分部位(头、手、足、躯干等)合模製作、套合、粘接成初胎(叫定型),再於表面覆加细泥,哂盟堋⒛蟆⒍选①N、刻、画结合的艺术手法製成。

在烧成上,我们从卸嗵召附再|地坚硬、通体无形变等特点可以看出,秦兵马俑製作时,胎泥配製成份严格统一,乾湿程度非常恰当,火候恰到好处,陶色统一,确实达到了当时製陶的最高水準,说明了当时已经建造了容积相当大的窑,能较準确地控制窑内烧成的还原气氛。

2、汉代陶艺:铅釉陶汉代是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汉代艺术陶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超过了以往。

西汉的陶塑继承了秦代艺术风格,深沉雄大。

西汉时较有特色的独立俑还有陕西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的彩绘指挥俑。

这个俑像头扎围巾,下垂红色飘带,身穿红白相间的战袍,外披黑色甲衣,腰间繫带,足蹬高筒靴。

此俑以简洁、洗练的手法,鲜明的色彩,突出了指挥者的神气,十分动人。

不过汉代最有特色的独立俑也许要数东汉时的说唱俑。

四川成都出土的说唱俑,所塑的说书艺人眉飞色舞,五官舒展,上身袒露,鼓腹挺胸;左臂抱一鼓,右臂握棒指向前方;右足蜷曲,左足前伸。

正如汉代傅毅《舞赋》中所说:“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

”东汉陶俑则以四川陶俑最为典型,造型生动活泼,手法简洁洗炼,具有浓厚的生活与时代气息,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係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川汉代陶俑多为泥质红陶,火候较低,胎较粗鬆。

汉代陶艺最高成就可以说是铅釉陶的生产。

我国带釉陶器早在商周时期即有发现,但生产少。

西汉宣帝以后,在关中、河南等地较多出现,东汉普及全国,数量大增,成为汉代一个非常重要的陶器品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