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染色技术要点

合集下载

巴氏染色原理

巴氏染色原理

巴氏染色原理
巴氏染色原理是由德国微生物学家巴氏(F. Loeffler)和日本细菌学家小野寺(K. Kitasato)于1884年共同提出的。

该原理是指用一种特定的染色方法,可以
将细菌染色成蓝色或紫色,而其他组织则保持无色或染成红色。

这种染色方法在细菌学和病原微生物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巴氏染色原理的核心是利用染色剂与细菌细胞壁的特定化学成分之间的亲和作用,通过染色剂的作用,使细菌细胞壁吸附染色剂,从而使细菌呈现出特定的颜色。

这种染色方法的原理简单,操作方便,且染色效果稳定,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细菌学实验室中。

巴氏染色原理的具体步骤包括,将细菌涂片加热固定,然后用甲苯或其他溶剂
处理,使细菌细胞壁透明,接着用染色剂如甲基蓝或结晶紫染色,最后用水洗去余染色剂,晾干即可观察。

通过这种染色方法,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结构和分布情况。

巴氏染色原理的应用不仅局限于细菌学领域,还广泛应用于医学临床诊断中。

通过染色技术,医生可以观察到患者体液或组织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从而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比如在结核病的诊断中,巴氏染色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到结核杆菌的存在,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

总的来说,巴氏染色原理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细胞染色方法,通过对细菌细胞
壁的特定化学成分的染色作用,使细菌呈现出特定的颜色,从而方便观察和研究。

这种染色方法在细菌学和医学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对于微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都具有重要意义。

巴氏染色原理

巴氏染色原理

巴氏染色原理
巴氏染色原理是一种用于细胞核的染色方法,由德国科学家巴氏于1882年首次提出。

该方法通过染色剂与细胞核中的染色质结合,使其显现出不同的颜色,从而帮助科研人员观察和研究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巴氏染色原理在生物学、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巴氏染色原理的基本步骤包括固定、染色和洗涤。

首先是固定,即利用甲醛等化学物质使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保持其形态和结构不变。

接着是染色,通过染色剂如甲苯胺蓝、伊红等与细胞核中的染色质结合,使其显现出特定的颜色。

最后是洗涤,将载玻片在适当的溶液中洗涤,去除多余的染色剂,使细胞核清晰可见。

巴氏染色原理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医学领域,巴氏染色原理被用于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如癌症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和染色体异常。

在生物技术领域,巴氏染色原理被应用于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中,帮助科研人员观察和分析基因的表达和调控。

在生物学领域,巴氏染色原理被用于研究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如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

巴氏染色原理的优点在于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结果清晰可见。

然而,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如染色效果受到固定和染色条件的影响,染色质与其他细胞结构的区分度不高等。

总的来说,巴氏染色原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核染色方法,在生物学、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巴氏染色原理将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人类健康和科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巴氏染色原理

巴氏染色原理

巴氏染色原理
巴氏染色原理是一种常用的细胞染色技术,用来对细胞或组织进行染色。

该原理是基于酚醛固定的原理,通过将细胞或组织固定在玻片上,然后处理它们使得它们能够与染料发生反应。

巴氏染色的步骤如下:
1. 固定:将细胞或组织浸泡在酚醛液中,使其固定在玻片上。

酚醛能够保持细胞或组织的形状和某些结构的完整性。

2. 脱水:通过将样本逐渐浸泡在濃度递增的酒精溶液中,使其逐渐失去水分。

这样做是为了减少细胞或组织内的水分,以便尽可能地提高染料对细胞或组织的亲和力。

3. 渗透:将细胞或组织浸泡在骨胶液中,使其充分浸润。

骨胶液能够渗透到细胞或组织的内部,使得染料更容易地与它们发生反应。

4. 染色:将染料溶液滴在样本上,使其与细胞或组织结合。

染料能够结合到不同的细胞或组织结构中,从而显示出不同的颜色或形态。

5. 清洗:将多余的染料以及其他杂质通过浸泡在去离子水中进行清洗。

这样可以让染色的结果更加清晰。

6. 封片:在玻片上涂上封片剂,以保护样本并固定染料。

这样可以使染色的结果保持较长时间。

通过巴氏染色原理,我们可以对细胞或组织进行染色,并观察它们的结构,从而得到更多关于它们的信息。

这种染色方法在细胞学和组织学研究中广泛应用,为我们研究生物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巴氏染色方法

巴氏染色方法

巴氏染色液说明书【产品名称】 巴氏染色液 【包装规格】货号:DA0082单瓶(盒)包装规格:100ml 、250ml 、500ml 、5000ml ;套组(盒)包装规格:4×100ml/盒、4×250ml/盒、4×500ml/盒。

【预期用途】主要用于对脱落细胞的组织细胞学染色。

【检验原理】细胞学常规染色普遍使用巴氏(Papanicolaou)法,橘黄G 与EA36或EA50联合使用可将胞浆染成颜色鲜明的绿色、蓝色和粉色,细胞中的细胞核是由酸性物质组成,它与碱性染料的亲和力较强;而细胞浆则相反,它含有碱性物质和酸性染料的亲和力较大。

巴氏染色液利用这一特性对细胞进行多色性染色,细胞经染色后能清晰地显示细胞的结构,胞质透亮鲜丽,各种颗粒分明,细胞核染色质非常清楚,从而较容易发现异常细胞。

通过巴氏染色可反映出细胞在炎症刺激下和癌变后的形态学变化,对早期发现和诊断一些病变和肿瘤具有较重要意义。

【主要组成成分】试剂组成主要成分 l 、苏木素染色液苏木素 2、1%盐酸乙醇分化液 盐酸、乙醇 3、橘黄G 染色液橘黄G4、EA50染色液或EA36染色液EA50染色液:淡绿、伊红、磷钨酸、冰乙酸; EA36染色液:淡绿、伊红、磷钨酸【储存条件及有效期】5℃~35℃环境保存,原包装未开封染色液的有效期为18个月,在有效期内的已开封染色液建议在开封后6个月内使用完,每次用后应及时拧紧瓶盖,以免挥发或变质。

【样本要求】新鲜标本涂片后,应尽快用95%乙醇固定,以避免细胞变形。

【检验方法】1、固定:将细胞涂片置于95%乙醇中固定;2、染色,按要求进行染色。

3、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脂封片,镜检。

【检验结果的解释】【检验方法的局限性】仅供形态学初检观察染色使用。

【注意事项】1、冬季气温较低时,苏木素染色液不易着色,可适当延长染色时间。

细胞核蓝紫色或黑色 非角化细胞的胞质 淡蓝色或淡绿色 角化细胞的胞质 粉红或橘黄色 红细胞 鲜红色或橙红色 粘液淡蓝或粉红色2、橘黄G染色液染色时间不宜过长,且在乙醇中要尽量洗净多余的染色液,否则会影响EA50染色液或EA36染色液的着色。

巴氏染色液(Papanicolaou EA50)使用说明

巴氏染色液(Papanicolaou EA50)使用说明

巴氏染色液(Papanicolaou EA50)使用说明产品简介:细胞学常规染色普遍使用巴氏(Papanicolaou)法。

Papanicolaou Stain最初仅用检测于阴道上皮雌激素水平以及生殖道念珠菌、滴虫等病原体。

橘黄G6与EA36或EA50联用,可将胞浆染成颜色鲜明的绿色、蓝色和粉色。

目前大多数实验室采用成品染液,所以每种染液应注意其改良后的最佳条件。

最终胞浆染色应透明可见,核染色质应很容易辨别出来。

目前改良的巴氏染色液含有多种离子,具有多色性染色效能。

染色后胞质鲜艳、透明性好以及核膜、核仁、染色质结构清晰。

细胞核染色液主要为Harris苏木素染液,细胞质染色液主要为EA36染液、EA50染液。

巴氏染色液用于细胞脱落标本,细胞核呈蓝色或黑色,角化鳞状细胞胞浆呈粉红或橘红色。

巴氏染色液(Papanicolaou EA50)细胞质染色采用EA50染液,细胞核染色采用无毒改良型苏木素染色液,不仅适用于妇科细胞学涂片染色如筛查宫颈癌和癌前病变,也适用于胸水、腹水、痰液等非妇科细胞样本的染色。

产品组成:规格名称G15404×100mlG15404×500mlStorage试剂(A):苏木素染色液100ml500ml RT避光试剂(B):蓝化液100ml500ml RT试剂(C):橘黄G6染色液100ml500ml RT避光试剂(D):EA50染色液100ml500ml RT避光使用说明书1份自备材料:固定液如95%乙醇-冰乙酸固定液;系列乙醇;显微镜,盐酸乙醇分化液。

操作步骤(仅供参考):1、细胞涂片用95%乙醇-冰乙酸固定液固定10~15min。

2、95%的乙醇浸泡1min。

3、80%的乙醇浸泡1min。

4、70%的乙醇浸泡1min。

5、蒸馏水或自来水浸泡或冲洗1min。

6、苏木素染液染色5~10min。

7、自来水冲洗2min。

8、1%的盐酸乙醇分化液分化约4~5s或0.5%盐酸水溶液分化10s。

什么是巴氏染色巴氏染色的操作方法

什么是巴氏染色巴氏染色的操作方法

什么是巴氏染色巴氏染色的操作方法巴氏染色有4个步骤,分别是固定、核染色、胞浆染色和透明,那么你对巴氏染色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巴氏染色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巴氏染色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染色有4个步骤:1、固定;2、核染色;3、胞浆染色;4、透明。

主要达到以下要求:1、核的结构清晰;2、透明度高;3、分色恰当。

固定固定的目的细胞制片的迅速固定是制片过程中关键的一步,否则会影响细胞学诊断的准确性。

对于不同的标本需要不同的固定方法。

最为常用的固定方法是95%酒精作为固定液的湿固定法。

酒精作为一种脱水剂能够防止细胞内的酶捋蛋白质分解而自容,并凝固细胞内的物质如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使其保持与组织生活相仿的成分,从而使细胞各部分,尤其核染色质易于着色。

对于巴氏染色来说,酒精固定最为重要的。

如果酒精浓度不足引起的固定不佳,可造成细胞的人为变化,并可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的诊断。

1、固定方法湿固定法:作为用95%酒精固定液固定的细胞学标本一定使用湿固定法。

制片制备完后,趁标本新鲜而又湿润时,立即放入盛有95%酒精的固定缸内。

制片在固定液内至少保持15-30min。

固定时间通常不超过1周。

这种制片染色后,颜色鲜艳,结构清晰。

如果细胞制片需要送至另一实验室或邮寄他处染色时,可以固定15min后,把制片取出后立即密封的容器中或者使用甘油防止制片干燥。

因为无论固定前或固定后的制片,如果发生干燥后都会影响染色的效果。

2、固定注意事项固定液的过滤:为了防止细胞污染,凡是使用过的固定液,必须过滤后才能再使用。

使用过长的固定液,必须用酒精相对密度计测定,酒精浓度低于90%时应该及时更换新液。

湿固定的重要性:标本再新鲜时及时固定时保证染色效果的重要因素。

如苏木素对细胞核的染色,巴氏染色中胞浆的特殊着色作用,均可因标本干燥后固定而大受影响。

制片标本的邮寄:标本再固定15min后取出,立即加甘油数滴于制片上,装入密封的小盒中。

巴氏染色原理

巴氏染色原理

巴氏染色原理巴氏染色原理是指在细胞学领域中,用来染色和观察细胞的一种特殊方法。

它是由德国生物学家巴氏发明的,因此得名。

巴氏染色原理在生物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在细胞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巴氏染色原理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染色剂与细胞内的某些结构或成分发生特异性的化学结合,从而使这些结构或成分在显微镜下显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形态。

这种染色方法可以使细胞的各种结构和器官清晰可见,有利于观察和研究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巴氏染色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固定、染色、脱水、透明和封片。

首先是固定,即将待观察的细胞或组织用适当的方法固定在载玻片上,使其保持原有形态和结构。

然后是染色,利用染色剂对细胞进行染色,使细胞内的各种结构和器官显现出不同的颜色。

接着是脱水,将染色后的载玻片在酒精中逐渐脱水,使细胞内的水分逐渐被酒精取代。

然后是透明,将脱水后的载玻片在透明介质中浸泡,使细胞透明。

最后是封片,将载玻片用封片剂封好,以便长期保存和观察。

巴氏染色原理在细胞学和遗传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巴氏染色,可以观察和研究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了解细胞的功能和代谢过程,揭示细胞的生理和生化特性。

同时,巴氏染色还可以用于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研究细胞的遗传性状和变异规律,为遗传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除了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巴氏染色原理还在医学诊断和临床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患者组织和细胞的染色观察,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判断病情和预后,指导临床治疗和药物选择。

总之,巴氏染色原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学染色方法,在生物学研究、医学诊断和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为科学家研究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揭示细胞的功能和遗传规律提供了重要工具,也为医生诊断疾病、指导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巴氏染色原理的发展和应用将进一步推动细胞学和遗传学领域的发展,促进人类健康和生命科学的进步。

巴氏染色法的原理及结果判读

巴氏染色法的原理及结果判读

巴氏染色法的原理及结果判读巴氏染色法,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某个高深莫测的化学实验,其实它就是一招能让细菌乖乖现身的“魔法”。

想象一下,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忙得不可开交,手里拿着一根小刷子,像是在给细菌涂抹化妆品,其实他们是在为细菌“上妆”,把它们变得更加引人注目。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一眼看出它们是好是坏了,真是方便极了。

说到原理,巴氏染色法其实就是通过不同的染料,把细菌染成不同的颜色。

你瞧,染料有的像春天的花朵一样鲜艳,有的则深沉得像秋天的落叶。

比如,细菌被染上了紫色,那就说明它们是革兰阳性菌,换句话说,它们就像是穿着紫色外套的小可爱。

而如果是红色的,那就不那么讨喜了,说明它们是革兰阴性菌。

这时候,不妨想象一下,紫色的菌儿在舞台上跳舞,红色的则在角落里默默呜咽,生怕被发现。

哎,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这个染色过程。

实验室里总是弥漫着各种奇怪的气味,仿佛是化学实验的调色板。

科学家们会把细菌涂抹在玻璃片上,然后用火焰轻轻烤烤,嘿,这一步就像是给细菌做个小烤箱烤熟的感觉。

加入染料,紫色的、红色的,调皮的细菌们就开始“洗澡”了。

洗完澡之后,水一冲,染料随之而去,留下的就是那一抹亮丽的色彩。

结果判读就是另一番风味了。

你瞧,显微镜就像是一扇魔法窗户,让我们能看到那些微小的细菌世界。

科学家们紧盯着显微镜,像是在看一场精彩的戏剧。

紫色的小家伙们个个活泼好动,像是在舞台上肆意挥洒,红色的则显得有些沉闷,仿佛在琢磨人生的哲学。

通过这些颜色的对比,科学家们能够判断细菌的种类和特性,真是了不起。

不过,巴氏染色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些细菌也会耍点小花样,颜色不够明显,或许是染料不够给力,或者细菌太顽皮。

这时,科学家们就得耐心对待,重复实验,调试染料的浓度,像是在调配一杯完美的鸡尾酒。

只有这样,才能让细菌们的真实面貌展现无遗。

对于那些刚入门的小伙伴来说,巴氏染色法就像是一场有趣的游戏。

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结果也让人忍不住想要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氏染色
巴氏(Papanicolaou)染色法是脱落细胞染色中最好的染色方法。

其适用于上皮细胞及间皮组织的标本。

是阴道脱落细胞检查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该染色法不但具有显示细胞核结构清晰,分色明显,透明度好,胞浆受色鲜艳等特点,而且所染标本不易脱色,可长久保存。

对如何染好巴氏染色,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报告如下。

1 EA 36染液pH值的测试
EA 36染液的酸碱度对巴氏染色的成功起着关键性作用,EA 36染液由伊红、亮绿、桔黄及俾麦棕等染料配成。

伊红、亮绿、桔黄及俾麦棕等属于酸性染料。

在溶媒中其发色团是负离子部分。

发色团可与蛋白质中带正电的氨基结合,从而使胞浆显蓝色、绿色、桔黄色或红色。

但蛋白质所带正负电荷的多少是随溶液的pH值而改变的。

在偏碱环境中,蛋白质的羧基游离增多(带负电)。

在偏酸环境中蛋白质氨基游离增多(带正电)。

所以必须把染液pH值调至5.2为宜[1]。

EA 36染液pH的调节,可用石蕊试纸法,也可用酸度计测试。

当然用酸度计法最为准确。

但以上方法均比较麻烦,同时还要受到仪器设备的限制,不方便。

本文采用一种简单方便的方法。

即用10%磷钨酸及饱和碳酸锂溶液直接测试。

具体做法是,拿一张滤纸先滴少量染液于纸上,若滴染液处呈紫色,说明染液偏碱,则滴加少量10%磷钨酸。

若显绿色,说明染液偏酸,则滴加少量饱和碳酸锂。

并充分混匀。

直至染液滴在纸上既显绿色又有红色,颜色鲜艳为宜。

用此法测试染液pH同用石蕊试纸法测试一样,同样可获得满意的染色效果。

磷钨酸在染色过程中,不但作为媒染剂可增加染料的着色力。

同时磷钨酸与碳酸锂还是一对弱酸弱碱,实际上是一对缓冲剂。

可中和分色及蓝化时可能留下的少量酸或碱。

保证染色达到理想效果。

2 分色
分色或酸化,对染色效果也很重要。

分色目的是去掉胞浆中染上的多余的苏木素,使胞核着色显示特异性。

因此,经分色后的胞浆在镜下观察应无色为佳。

若胞浆中还残留有苏木素染料,会影响EA 36染液的着色。

结果会出现该红的胞浆不红,该绿的胞浆不绿,或不红不绿的现象。

看不到红蓝相间现象。

因此,掌握好分色是关键。

分色时间不能过短或过长。

太短胞浆中苏木素除不尽,太长会把核上的苏木素也退掉。

每次应在数秒内完成。

盐酸浓度应偏低(0.5%为好)。

这样便于掌握分色的时间。

3 蓝化或碱化
蓝化的目的是使胞核着色更具有特异性。

经蓝化后的胞核紫中带蓝。

这与红色的胞浆对比更鲜明。

蓝化所用的碳酸锂是一种弱碱。

因此,蓝化过程中碳酸锂还可中和分色时可能残留下的少量盐酸。

为EA 36的着色创造良好条件。

所以蓝化时间可适当长些,以肉眼观察涂片变蓝为好[2]。

若涂片经EA 36染色后,镜下观察效果不理想时。

根据涂片着色情况,可于EA 36染液中滴加少量10%磷钨酸或饱和碳酸锂后重染EA 36 3~5min而补救。

比如:角化细胞浆不红,就滴加10%磷钨酸。

若角化前细胞浆也变红,就滴加饱和碳酸锂如此边复染边镜下观察,直至获得最佳染色效果为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