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中国外交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外交文化..

中国传统外交文化..

明宣宗 (1398年-1435年)
“以绢万匹永为定数。”
宋神宗 (1048年-1085年)
也先(1407年-1454年)
明英宗 (1427年-1464年)
“ 按照中国和西方七八个国家的旧协定,每 六年允许这些国家有72名商人进入中国。……他 们受到皇帝的盛待,以致平均每人每天至少得到 一块金子,远远超过他的费用。……这给中国国 库增加沉重的负担。中国人知道整个事情是一个 骗局,但他们不在乎欺骗。倒不如说,他们恭维 他们皇帝的办法就是让他相信全世界都在向中国 朝贡,而事实上则是中国确实在向其他国家朝 贡。”
中国文明,怀抱的是土地;葡萄牙文明, 怀抱的是大海;中国文明,以农为本;葡萄 牙文明,以商为本;中国文明,种地是天经 地义的事儿;葡萄牙文明,贸易是人的绝对 权利;中国文明,读书是男人的出头之路; 葡萄牙文明,冒险是一个骑士的生命之花。
(三)与西班牙的交道

1.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中国是个物产丰富的国 家,但大多数百姓是贫穷的,因为人太多了。 2.无论外国人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围观! 5.中国人有教养,温文尔雅,但繁琐的礼节与接连不 断的宴会排场让人讨厌! 7.中国的老爷们蛮横,百姓像崇拜神一样地崇拜官! 8.中国人自以为是世界第一,除非上贡,外国人不能 进入他们的国家。他们的傲慢,是因为无知,他们连自 己国家的地理都搞不清楚,对于世界,更不了解了! (参见C.R.博克舍《十六世纪中国何以厚我至此极也? —— 新登宝位,天下诸侯未有朝者。 独朝鲜遣上相进贺,帝嘉其忠诚,是 以厚之。
结论:郑和下西洋的本意是招贡。
由于中国的统治理念和官方政策与海 上扩张素来无缘,因此明初的航海活动就 显得格外具有戏剧性的色彩。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的作用与影响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大国,在其外交交往中,传统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智慧,为中国在大国外交中的作用和影响提供了有力支撑。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尊重和包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相互理解。

这种文化特质使得中国在与其他大国的外交交往中能够更好地建立起互信和友好的关系。

例如,中国古代的“礼”文化强调以礼待人,尊重他人的身份和地位,这种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交往,促进相互间的合作与发展。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展示了中国的软实力。

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博大,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传统习俗等。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展示了中国的独特魅力和文化自信。

在与其他大国的外交交往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不仅能够吸引对方的兴趣,还能够增加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从而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还具有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道德伦理。

这种文化特质在大国外交中成为中国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资源。

例如,中国的“和为贵”、“和而不同”等价值观念,强调和平、合作和共赢,这种和谐的理念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被看作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还具有文化交流和互鉴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和与众不同之处,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学习。

在与其他大国的外交交往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和分享,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提供了契机。

通过文化交流,中国能够更好地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色,同时也能够从其他国家的文化中汲取营养,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它既是中国与其他大国建立友好关系的桥梁,也展示了中国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同时还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并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互鉴。

传统文化与中国公共外交

传统文化与中国公共外交

传 统文 化 的主体 。“ 家 文化 是 在 长 期历 史 积 累 儒
的条件 下 , 各种 文化体 系不 断继 承 、 对 创新 基 础上
文 化一 词像迷 一 样 吸 引着 人 们 去探 索 , 时也 困 同
建 构 的综合性 文化 体 系 。它 的思想 内涵 主要 表现 在 以下 四个 方 面 : 文 精 神 、 人 道德 理 性 、 格追 求 人 和和合 理想 ”3。“ l ] 中庸 ” “ 、 和合” “ 和 仁爱 ” 等基 本
思 想构 成 了中 国传 统文 化 的核心价 值 。这些 价值
扰 着一 代又一 代 的求索 者 。 目前较 为各 方所 接受
的定义 , 中 国大百 科 全 书 》 出 : 文化 存 在 于 由《 给 “ 各 种 内隐和外 显 的 模式 中 , 助 符 号 的运 用 得 以 借 学 习和 传播 , 并构 成人类 群体 的特 殊成就 , 些成 这 就 包括 他们制 造 物品 的各 种具 体式 样 。文化 的基 本 要素 是传统 , 过 历 史衍 生 和 由选 择得 到 的思 通 想 观念 和价值 , 中尤 以价值 观最 为重要 。 ¨ 其 ”】
下 。这 里 文 化 的 涵 义 是 文 治 和 教 化 。 数 百 年 问 , ”
所 创造 的 、 中华 民族世 世代 代所 继承发 展 的 、 为 具 有 鲜 明 民族 特 色 的 、 史 悠久 、 历 内涵 博 大精 深 、 传
统 优 良的文化 ”2。从 内容上 看 , 家文化 是 中 国 [ ] 儒
第1 4卷第 3 期
21 0 年 6月
武 汉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fW u a i fS i& Te h ( o ilS in eEdto ) .o h n Un.o c. c . S ca ce c i n i

论“和合”传统文化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论“和合”传统文化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攻性 的 , 而是 防御 性 的。早在 2 0世纪 5 0年 代 , 新 中国在 对外 关 系上就倡 导 “ 和平共 处 五项原 则 ” , 体现 了 中华 民
的结果 , 中国的儒 家思 想就构成 了中国文 化 的基本 内核 , 在两 千多年 的历史长河 中。潜 移默化地影 响着 中国人 的 思维方 式 。 在 儒家传统文 化 中, “ 和合 ” 文 化对于我 国外交
j 口目E 掘 譬
论“ 和合" 传统文化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曾庆 栋
( 华天涉外职业技术 学院 福建厦 门 3 6 1 0 2 2 )
[ 摘 要 ] 文化越来越成为影响一个国家、 一个地 区以及整 个国际关 系的重要 因素。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精 髓之 一的“ 和合 ” 思 想,
动写 照 , 在“ 大同” 世界中, “ 天 下为公 ” 的思想令 我们 感受 到 了儒 家思想 中的天 下主义 的世 界主义情 怀 。这使 得 中
国古代 的政治 活动有 时候是 民族 界限模糊 的 ,使得 古代
各个 民族 以惊人 的融合力 闻名于世 。它体现 了 中国人 最
根深 蒂 固的一个 愿望 , 即和谐。“ 协 和万邦 ” “ 天人合一 ” 所
绝 对又相对 , 既稳 定又不稳定 。比如 , “ 普天之 下” 到底 覆
以“ 和为贵 ” 是指 处理任 何事情 要 以和 为贵 , 用 和平 的手段来解 决问题 。中国政府 向来 主张用和 平的手段来 解 决 国际争 端 .注重依 靠 国际力量 和国际组织 来实现所
谓 的“ 天 下 太平 ” 。 主张 “ 天 下太 平 ” 的观 点 我们 可 以从
例子生动地反映 了中国“ 天下 主义 ” 的和平观 。 2 . “ 中和” 思想影响 了国家之 间的关 系处理 。 “ 和合 ” 文

外交学视角下的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

外交学视角下的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

外交学视角下的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在外交领域有着独特的视角和策略。

本文将从外交学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战略,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与传统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战略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和平、非干涉和平等原则。

这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儒家思想中的“和合”观念,以及中国历史上经历的多次战争与动荡。

这些历史因素塑造了中国在外交领域的态度与策略。

二、和平发展与亲诚惠容政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提出了“和平发展”和“亲诚惠容”政策。

和平发展是指中国致力于和平共处、合作发展的政策主张。

亲诚惠容政策则强调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要秉持诚信、友好、互利共赢的原则,推动互利合作与交流。

三、多边外交与区域合作中国一直倡导多边外交并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与机制。

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主张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

此外,中国积极推动着区域合作,如东盟与中国自贸协定(CAFTA)的签署,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

这些举措有助于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四、平等、公正与合作中国的外交政策强调平等、公正与合作。

中国主张国与国之间应以平等相待,并强调国际秩序和规则的公正性。

中国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通过南南合作与援助项目来推动合作与发展。

五、外交软实力与文化交融中国在外交政策中充分运用了外交软实力与文化交融的手段。

中国提倡文明对话,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中国也积极利用传媒、文化产业和人文交流等渠道,增强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影响力。

六、新时代中国的外交挑战与战略调整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中国需要适应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同时,中国还需要应对国际间的贸易纷争与地区冲突等问题。

在应对这些挑战时,中国需要调整外交战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与国际话语权。

七、总结外交学视角下的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体现了中国对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和国际公平正义的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绚丽多姿、跌宕起伏,兼容并蓄、影响深远的统一的复合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其中既包括好的方面也包括不好的方面,应该区别对待。

(一)好的方面外交道义:(仁爱原则、贵义原则、崇和原则)道义或道德都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划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道义或道德可用于规范人们的相互关系和约束个人行为,从而调节社会关系。

一、贵和尚中的影响: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历来主张以和为贵,这与与西方文化所倡导的竞争意识形成强烈反差。

贵和的意思是主张和谐,而尚中指的是主张中庸,不走极端。

天地万物存于自然之中,他们的运行却始终保持着各自的个性,而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才是最为光明的前景。

在中国人与人的交往向来主张和谐,自然地,在国际间的合作中,中国也保持着这样的精神,求同存异,共同进步,以此构建和谐新世界,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一个大国应该有的风范。

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是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发展理论的集成和升华。

现今,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更应该努力推进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合作,建立更完善的多边贸易体制,争取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处理与他国的问题。

二、和平互利的国家关系:中国素以“仁义”为宗旨,与邻国和平共处时期远长于征战时期。

中国自古疆远民众、国力强盛。

但即使强盛如汉唐时期,也不曾超出本国领土范围外出侵略,而注重传播本国文明、接纳外国客商的和平外交,毫无保留地把本国文化成果贡献给全世界。

古代中国提倡“中外一体、天下一家”宽待外族政策。

如犹太民族自公元70年失国后,人口流散于东到印度,西到非洲至西欧的广大区域,在许多地方受到迫害。

而在宋朝流徙到中国开封的犹太人却受到宽厚待遇,获准维持原信仰和风俗,参加科举并与汉人通婚。

中国传统文化与外交

中国传统文化与外交

中国传统文化与外交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几千年的文明史为中国留下了无数的遗产,包括诗歌、绘画、哲学、音乐、戏曲等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在中国国内广泛流传,也在世界各地展示着中国的魅力和文化。

在外交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外交一向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赞赏和尊重。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在外交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义”,提倡“以德治国”,这些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中国外交中,中国也一直秉持着这些理念,通过和平的方式维护国家利益,主张国际社会要遵循国际法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另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注重谦虚、友善和尊重他人。

外交中,中国的外交官也是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外国使节和国际组织代表。

中国外交官的这种低调、务实的外交风格,让国际社会对中国更加敬重。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其他方面对中国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一本与战争有关的著作,但在当代却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各种外交场合中。

孙子兵法中的“制敌于不战”的思想,强调谋略和政治手段,在今天的外交谈判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此外,中国文化在传播上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数千年来,中国文化得以顺利传承和发展,其中的秘诀是多种多样的世界文化通婚交流和借鉴。

中国的繁荣和文明的发展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努力和智慧的结晶,也离不开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在外交领域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华民族对外交往中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将是中国外交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的重要保证。

除了以上提到的儒家思想和孙子兵法,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的传统文化元素在外交中受到广泛运用。

比如中国的书法、绘画、茶道、武术等等,都体现了中国独特的艺术之美和文化智慧。

这些文化元素在中国外交中也被充分利用。

例如,中国的礼仪之邦传统,强调以客为尊、以友为重、以和为贵的礼仪准则,在国际外交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中国外交心得体会

中国外交心得体会

中国外交心得体会中国外交心得体会中国外交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维护国家利益、推动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在我研究学习中国外交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希望与大家分享。

首先,中国外交强调和平与发展。

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为促进全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无论是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还是在气候变化谈判中,中国都始终主张公正、平等和合作。

这种积极的态度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其次,中国外交注重互利共赢。

中国坚持通过开放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

中国努力通过互联互通、人文交流和经济合作等方式,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外交倡导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理念在国际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可,并取得了突出成效。

第三,中国外交不断推动和谐世界建设。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而中国外交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构建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始终坚持客观、公正、平衡的原则,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兼顾他国的正当权益,为和平、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推动力。

最后,中国外交立足于和平与发展,但也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挑战。

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在外交领域面临着各种复杂的挑战,如贸易保护主义、地区冲突等。

因此,中国外交需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策略和举措。

同时,中国外交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提升自己的软实力和交际能力,为国家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中国外交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维护国家利益、推动国际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中国外交始终坚持和平与发展、互利共赢、和谐世界的理念,并积极应对各种复杂的挑战。

尽管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中国外交在国际事务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 e y w o r d s (1)一、儒家思想 (1)二、道家思想 (3)三、佛家思想 (4)小结 (6)致谢 (6)参考文献 (6)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中国外交06级国际政治专业学生林超指导教师杜宪兵摘要:这几年国学的复兴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在外交领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提出要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重要外交理念。

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学说出发,从传统文化角度来建设中国特色的外交事业以及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和谐世界传统文化中国外交文化软实力Learn China's diploma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traditionalcultureStudent majoring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Lin ChaoTutor Du XianbingAbstract:Learning the revival of Rang of the past few years,for the pair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e have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Especially in the diplomatic field, the face of the complicate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we propose to build a lasting peace, common prosperity and harmony in the world the important diplomatic philosophy. This article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eory,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enhance the diplomatic cause of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Key word:Harmonious world ; Traditional Culture ; China's diplomacy ;Soft Power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中国正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我们如何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做到和平发展,如何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正如儿女有困难就会找父母,我们需要从祖先的智慧中汲取营养。

[1]首先引用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

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2]以上是有关和谐世界理念的阐述,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等方面凸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思想。

下面分别从儒释道三家学说分析其蕴含的广博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

一、儒家思想儒学在2000年前产生于古老的东方中国,当初是鲁文化,后来被中原和周边民族所接受,成为中华文化。

大约在1000年前逐渐被东亚与南亚地区所接受,成为亚洲文化。

[3]近百年来又传播到西方,被某些西方人筛选认同,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儒学作为天人之学、道德人文之学、群体和谐之学、忠恕宽人之学、义利调适之学、大同小康之学,对于改善21世纪人类生存环境、建设人类的普遍伦理、共同道德,提高人们的人文道德素质,解决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树立远大理想等等都必将做出重要贡献。

(一)、儒学主张的“仁爱与和平”是构造和谐世界、21世纪人类建立新秩序的共同追求与伦理基础。

儒学的基本理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是儒家文化的基本人文精神导向,也是世界多元文化(例如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逐渐融通的共同思想趋向。

儒家文化讲“仁爱”与基督教文化讲“博爱”在根本精神上是相通的,这是中西文化相互认同的交汇处。

“爱”必然要求和平,儒家文化提倡的“和为贵”与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普遍要求和“和平”都是普遍人性的正义呐喊。

[4]这对于面临军事强国欺凌弱小国家、军事大国之间核竞赛的时代,建立和平幸福的新秩序,建立国与男之间平等对话的新环境,是不可缺少的人类公共道德和公理基础。

(二)、儒学提倡的“天人合一”理论是与西方的“天人相分”观念可以互补、互动、互惠的天人之学。

在当今人类生态环境出现危机的困境下,儒家的“天人合一”理论,是变革传统的天人观念,构建全新的天人观、自然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哲学基础。

《周易·干卦·文言》:“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的思想奠定了“天人合一”理论基础。

北宋张载在《西铬》一文阐扬“民吾国胞,物吾与也”的哲理,把“天人合一”的理论发挥到极致。

主张万物与我同类,物我一体,不但与普通平民为同胞,而且以世界万物(包括自然界)为朋友。

这不但是种新的自然观,更是全新的生态伦理观。

人类社会的进步不但要向自然索取,要争取自然界为人类造福,惟其如此更应热爱自然、关心自然、保护自然,以自然为同类的友朋。

[5]这个新的天人观必然呼出起一场新的人文、自然、伦理革命,使东西文化达到新的互补融合,为人类进入21世纪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友善和谐,互补、互惠、互动的新家园、新天地。

(三)、儒家修行的“忠恕之道”,提倡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是提高人类道德素质、维系社会稳定,具有相当普遍性的伦理基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颜渊》)这是儒家自律性伦理的基本信条和格言,也应当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西方文化强调法治,法律制度是稳定社会秩序的主要工具;中国文化提倡道德训条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

因此,西方淡化道德学说,应以中国文化为补充和完善,帮助提高西方人特别是青年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

中国社会需要学习西方的法治经验,提高中国人的法律意识与守法习惯。

我们将在21世纪构建一种新的东西方沟通的社会运行机制;既有法律的约束,又有道德的自律,法制与道德互利互动。

(四)、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及“和为贵”是解决人与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东西方之间分歧与争端,达成共识、维持人类持久和平、帮助社会稳定发展的最佳思维方式。

人与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东西方之间,在这样那样问题上的看法有分歧乃至争端,都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的关键是应该找到一种沟通的方式,化分歧为共识,解争端为合作。

儒家的“中庸之道”、“和为贵”是解决分歧与争端的最佳思维方式。

但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又不是主张无原则的持中、和解。

如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因而不和。

”(《论语·子路》)有修养的人既不苟同,又能和解,没有修养的人只会苟同,而不懂真正的和解。

有人从特定角度看,认为西方是分立文化,中国是和谐文化,也许有点道理。

“中庸之道”、“和为贵”有可能成为西方分立文化的合理补充进一步实现东西文化的互补融合。

(五)、儒家提倡的“大同之道”,是实现人的个性发展、引导全人类走向平等、互助、相亲、相爱、共同富裕、人人幸福、东西方和谐发展的共同之中与最高理想。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曾经提出过“理想国”的伟大蓝图,作为人类理想的社会追求。

他主张正义、公道、男女平等、男女参政,社会管理者应为广大工农商人办好教育、治理好国家,他期望社会富有所必需的那种善良和智能的生活。

他与苏格拉底反复论证将欲立人、先求利己的伦理原则。

比柏拉图早百余年的孔子所发挥的“仁者爱人”、“泛爱众”的大同之道,是东方的“理想图”、是全人类走向和谐、亲善的伟大思想,儒家提倡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礼己·礼运》)的道德思想,必将成为21世纪全人类建设普遍道德规范所遵循的最高原则、最高追求。

总之,中国儒学虽然进在东方古老的农业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以道德人文主义为核心内容的观念文化,其自身也带有明显的宗法血缘烙印,在封建社会也长期被统治阶级用作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保守性,但是他的某些伦理规范、价值观念、为人之道、处世之方等等已经被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认同,成为代表中华民族文化。

这些文化不但对于维系中国多民族的团结和统一,保持民族生命的繁衍与兴旺,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居于大国之林,起过历史的积极作用,而且对于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建设也发生过良好效应。

其中特别是“天人合一”思想,对于建立21世纪的天人观、改善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以义制利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新的价值观、改善人际关系;以“忠恕之道”、“中庸之道”为主体的伦理规范,对于建立新的人类共同道德伦理、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与修养;以“仁者爱人”、“泛爱众”、“天下为公”为最高目标的“大同之道”,对于培养人类共同的信仰与理想、推动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21世纪人类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构建都将会发生积极的作用。

这是儒学的最高精神境界与社会功能,也是儒学在21世纪对于全世界和平与发展和谐世界的构建所应具有的价值。

[6]二、道家思想中国道家思想渊源最为久远,是中国最为本土特色的思想,已经深植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中以老子思想最具代表性。

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经走出了单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把整个宇宙空间内的全部物质融合到一起,是一种宇宙最原始的哲学。

(一)、“道法自然”。

道家以“道”为最高法则来实现天与人、天道与人道的和谐。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29章)老子主张遵循道的规律,要与道合一,因性而行,顺性而动,合乎天道,顺应自然,实现天人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