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中国外交

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中国外交
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中国外交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 e y w o r d s (1)

一、儒家思想 (1)

二、道家思想 (3)

三、佛家思想 (4)

小结 (6)

致谢 (6)

参考文献 (6)

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中国外交

06级国际政治专业学生林超

指导教师杜宪兵

摘要:这几年国学的复兴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在外交领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提出要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重要外交理念。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学说出发,从传统文化角度来建设中国特色的外交事业以及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和谐世界传统文化中国外交文化软实力

Learn China's diploma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tudent majoring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Lin Chao

Tutor Du Xianbing

Abstract:Learning the revival of Rang of the past few years,for the pair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e have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Especially in the diplomatic field, the face of the complicate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we propose to build a lasting peace, common prosperity and harmony in the world the important diplomatic philosophy. This article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eory,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enhance the diplomatic cause of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Key word:Harmonious world ; Traditional Culture ; China's diplomacy ;Soft Power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中国正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我们如何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做到和平发展,如何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正如儿女有困难就会找父母,我们需要从祖先的智慧中汲取营养。[1]首先引用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2]以上是有关和谐世界理念的阐述,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等方面凸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思想。下面分别从儒释道三家学说分析其蕴含的广博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

一、儒家思想

儒学在2000年前产生于古老的东方中国,当初是鲁文化,后来被中原和周边民族所接受,成为中华文化。大约在1000年前逐渐被东亚与南亚地区所接受,成为亚洲文化。[3]近百年来又传播到西方,被某些西方人筛选认同,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儒学作为天人之学、道德人文之学、群体和谐之学、忠恕宽人之学、义利调适之学、大同小康之学,对于改善21世纪人类生存环境、建设人类的普遍伦理、共同道德,提高人们

的人文道德素质,解决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树立远大理想等等都必将做出重要贡献。

(一)、儒学主张的“仁爱与和平”是构造和谐世界、21世纪人类建立新秩序的共同追求与伦理基础。

儒学的基本理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是儒家文化的基本人文精神导向,也是世界多元文化(例如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逐渐融通的共同思想趋向。儒家文化讲“仁爱”与基督教文化讲“博爱”在根本精神上是相通的,这是中西文化相互认同的交汇处。“爱”必然要求和平,儒家文化提倡的“和为贵”与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普遍要求和“和平”都是普遍人性的正义呐喊。[4]这对于面临军事强国欺凌弱小国家、军事大国之间核竞赛的时代,建立和平幸福的新秩序,建立国与男之间平等对话的新环境,是不可缺少的人类公共道德和公理基础。

(二)、儒学提倡的“天人合一”理论是与西方的“天人相分”观念可以互补、互动、互惠的天人之学。

在当今人类生态环境出现危机的困境下,儒家的“天人合一”理论,是变革传统的天人观念,构建全新的天人观、自然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哲学基础。《周易·干卦·文言》:“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的思想奠定了“天人合一”理论基础。北宋张载在《西铬》一文阐扬“民吾国胞,物吾与也”的哲理,把“天人合一”的理论发挥到极致。主张万物与我同类,物我一体,不但与普通平民为同胞,而且以世界万物(包括自然界)为朋友。这不但是种新的自然观,更是全新的生态伦理观。人类社会的进步不但要向自然索取,要争取自然界为人类造福,惟其如此更应热爱自然、关心自然、保护自然,以自然为同类的友朋。[5]这个新的天人观必然呼出起一场新的人文、自然、伦理革命,使东西文化达到新的互补融合,为人类进入21世纪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友善和谐,互补、互惠、互动的新家园、新天地。

(三)、儒家修行的“忠恕之道”,提倡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是提高人类道德素质、维系社会稳定,具有相当普遍性的伦理基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颜渊》)这是儒家自律性伦理的基本信条和格言,也应当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西方文化强调法治,法律制度是稳定社会秩序的主要工具;中国文化提倡道德训条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因此,西方淡化道德学说,应以中国文化为补充和完善,帮助提高西方人特别是青年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中国社会需要学习西方的法治经验,提高中国人的法律意识与守法习惯。我们将在21世纪构建一种新的东西方沟通的社会运行机制;既有法律的约束,又有道德的自律,法制与道德互利互动。

(四)、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及“和为贵”是解决人与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东西方之间分歧与争端,达成共识、维持人类持久和平、帮助社会稳定发展的最佳思维方式。

人与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东西方之间,在这样那样问题上的看法有分歧乃至争端,都是可以理解的。问题的关键是应该找到一种沟通的方式,化分歧为共识,解争端为合作。儒家的“中庸之道”、“和为贵”是解决分歧与争端的最佳思维方式。但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又不是主张无原则的持中、和解。如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因而不和。”(《论语·子路》)有修养的人既不苟同,又能和解,没有修养的人只会苟同,而不懂真正的和解。有人从特定角度看,认为西方是分立文化,中国是和谐文化,也许有点道理。“中庸之道”、“和为贵”有可能成为西方分立文化的合理补充进一步实现东西文化的互补融合。

(五)、儒家提倡的“大同之道”,是实现人的个性发展、引导全人类走向平等、互助、相亲、相爱、共同富裕、人人幸福、东西方和谐发展的共同之中与最高理想。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曾经提出过“理想国”的伟大蓝图,作为人类理想的社会追求。他主张正义、公道、男女平等、男女参政,社会管理者应为广大工农商人办好教育、治理好国家,他期望社会富有所必需的那种善良和智能的生活。他与苏格拉底反复论证将欲立人、先求利己的伦理原则。比柏拉图早百余年的孔子所发挥的“仁者爱人”、“泛爱众”的大同之道,是东方的“理想图”、是全人类走向和谐、亲善的伟大思想,儒家提倡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礼己·礼运》)的道德思想,必将成为21世纪全人类建设普遍道德规范所遵循的最高原则、最高追求。

总之,中国儒学虽然进在东方古老的农业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以道德人文主义为核心内容的观念文化,其自身也带有明显的宗法血缘烙印,在封建社会也长期被统治阶级用作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保守性,但是他的某些伦理规范、价值观念、为人之道、处世之方等等已经被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认同,成为代表中华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不但对于维系中国多民族的团结和统一,保持民族生命的繁衍与兴旺,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居于大国之林,起过历史的积极作用,而且对于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建设也发生过良好效应。其中特别是“天人合一”思想,对于建立21世纪的天人观、改善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以义制利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新的价值观、改善人际关系;以“忠恕之道”、“中庸之道”为主体的伦理规范,对于建立新的人类共同道德伦理、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与修养;以“仁者爱人”、“泛爱众”、“天下为公”为最高目标的“大同之道”,对于培养人类共同的信仰与理想、推动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21世纪人类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构建都将会发生积极的作用。这是儒学的最高精神境界与社会功能,也是儒学在21世纪对于全世界和平与发展和谐世界的构建所应具有的价值。[6]

二、道家思想

中国道家思想渊源最为久远,是中国最为本土特色的思想,已经深植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老子思想最具代表性。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经走出了单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把整个宇宙空间内的全部物质融合到一起,是一种宇宙最原始的哲学。

(一)、“道法自然”。

道家以“道”为最高法则来实现天与人、天道与人道的和谐。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9章)老子主张遵循道的规律,要与道合一,因性而行,顺性而动,合乎天道,顺应自然,实现天人和谐。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在此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天人和乐”思想:“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道家的和谐思想,在天人关系上可归结为“道法自然”的天人和谐论。[7]从“道法自然”这一最高原理出发,道家强调人性向自然的复归,返朴归真,从宇宙论、本体论的高度探讨天道与人道、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二)、无为而治。

针对儒家的有为意识,道家强调无为政治。老子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37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老子》第2章)。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知北游》)庄子在《大宗师》里讲“无为无形”,无为并不指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合乎天道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体道、悟道、得道的和谐状态。这

种无为意识,就是负阴抱阳、冲气为和、知雄守雌、以柔克刚、韬光养晦、和光同尘,任其本性自然而然地发展。[8]“无为而治”表现了道家对当时有为政治与世俗道德的不满与批判。

(三)、超越意识。

道家在“道法自然”与“无为而治”思想的基础上,批判了违背自然之道和淳朴人性的有为政治观念,立足于“道”本身超越性,让人们得以超越各种世俗的名利观念、善恶观念、是非观念、生死观念,引导人们过一种返朴归真的合乎自然与人性的生活,从而使人淡化名利、净化心灵、节制欲望、减少斗争、平息是非、看淡生死,复归自然,这一切都表达了道家对自然和谐境界的向往。正如汉代道学家严君平指出,道家的旨趣在于“损聪明,弃智虑,反归真朴,游于太素。轻物傲世,卓尔不污,喜怒不婴于心,利害不接于意。贵贱同域,存亡一度,动于不为,览于玄妙。精神平静,无所章裁,抱德含和,帅然反化”(《道德真经指归》卷七)。

道家和谐思想的特质,正是从“道法自然”出发,强调“天人一体”,顺应自然,合乎天道,以之来规定人生,要求人顺应本性,返朴归真,使之趋向天人和谐。道家和谐思想在天人关系上可归结为“道法自然”的天人和谐论。“道”成为调节人事的准则,以天道来规定人道。老子指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37章)庄子则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一体论”。从“道法自然”这一最高原理出发,强调人性向天道自然的复归。道家在“道法自然”基础上主张“各复归其根”(《老子》16章),向人的自然本性回归,过符合人的本性的纯朴的生活,就是达“道”了天人的和谐统一。道家提出“道法自然”的基本准则,“人法地”即人类虽为万物之灵,也要以地为法则,保护其生存的地球;“地法天”即地以天为法则,尊重宇宙的生息;“天法道”即天以道为法则,遵循客观规律;“道法自然”即道“自然而然”,以自然本性为法则,维护宇宙生长变化的自然本性。天地万物都来源于“道”,都有按照道赋予它的本性自然发展的权利。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用心去体会世间万物相互联系、依存的和谐统一性,维护其和谐之美,世界才会有生机。[9]总的来看,道家的和谐思想是基于“道法自然”基础上的“天人一体”的和谐观,主张无为而治,对一切反自然反人性的政治、生活与思想均持批判和超越立场。“道”不仅是道家的本体论,更是其人生观与政治观。陈鼓应先生指出:“如果我们了解老子思想形成的真正动机,我们当可知道他的形而上学只是为了应合人生与政治的要求而建立的。”道家的“道法自然”与“天人一体”的和谐观,使人们不是伪善而是合乎人的本性去生活,顺应自然本性,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减少冲突与对抗,恢复人与自然应有的和谐状态。

三、佛家思想

佛教的缘起理论认为,宇宙、万物与人类是相互依存,同体共生,不可分割的整体。其精神内核用一个字表达,就是“和”。顺应“缘起”法则,正确处理好人我关系、物我关系以及身心关系,实现各种关系的和谐、均衡与圆满,此乃人类所能达到之最高智慧和境界。基于现代人类的语境,我们称之为“和谐世界”。建设和谐世界是人类历久以来的梦想,更是当今世界的急切呼唤。和谐世界”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需要各种文明、各种宗教都来发挥积极作用。对佛教而言,“从心开始”就是途径、方法。佛教认为,实现“和谐世界”需要内外兼修,内有不和之因,外结不和之果。问题在于人们的心灵被无明所遮蔽,不能看清自我和世界的本质。而心灵是转换自我与外界关系的枢纽。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从个体到众生再到世界,人们只有从心开始,心净、心安、心平,以平常心、欢喜心、无量心去沉思,去祈盼,心无挂碍,才能无有恐怖,远离颠倒妄想,才能以内心的和平与安宁来带动外界的和谐与安定。[10]当然,佛

教也认为,“和谐世界”要“从心开始”,但观照自心、修正自心还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更要由“心动”而“行动”,在共同关切中制定目标并落实到行动中去。

(一)、“因缘和合”。

缘起理论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佛教思想的基石,它奠定了佛教和谐思想的世界观基础。缘就是因缘、条件;起就是生起、发起。佛教认为,宇宙人生的生发无不是依托于各种“因缘”和合而成。缘起理论表明世间万物都是一种因缘而起的和合共生关系,即“因缘和合”。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佛教主张“自他不二”,“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无量寿经》),就是从缘起法则出发,认为人与人相互依存,每个人都有赖于他人和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佛教主张“依正不二”:“依报”指生命主体,“正报”指生命主体所依赖的生存环境,“依正不二”是指人与自然相和谐,生命主体与其生存环境具有同一性。基于此,佛教提出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在身与心的关系上,佛教提出了“心净则佛土净”与“六和敬”,现代佛教则提出了“心灵环保”。佛教主要是从净心修性出发,做到身心和谐,以此来促进“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11]

(二)、中道观与圆融观。

释迦牟尼觉悟成佛的过程实际上是修行的方法论与世界观革命的过程,即从各种极端化的方法转向“中道”方法。这其中体现出了佛教的中道观:“真实观者,谓不观色有常无常,亦不观痛想行识有常无常,是谓中道真实观法。”(《佛说摩诃衍宝严经》)后来大乘空宗则把中道观法视为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不二法门”,大乘空宗中观学派的龙树提出了著名的“八不中道”:“不生亦不死,不唱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并认为此乃“诸说中第一”。佛教后来在中道观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圆融观,圆融是佛家和谐思想的最高理想境界。《大乘起信论》以“众生心”作为最终极的根源,“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其阐发的“一心开二门”为圆融奠定了理论基础。天台宗则在判教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包容一切、圆融无碍的理论体系,所谓“一心三观”、“一念三千”、“三谛圆融”。华严宗则提出了法界“圆融”思想:“法界缘起,圆融自在”、“六相圆融”、“十玄无碍”、“理事圆融”、“事事圆融”、“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弘扬一种无上的圆融精神。总的来看,中道观与圆融观构成了佛教和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其和谐思想的方法论与认识论基础。

(三)、众生平等与慈悲救世。

众生平等与慈悲救世是佛教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佛教和谐思想的人间关怀。基于“因缘和合”与“中道圆融”理论,大乘佛教认为,一切法都是真如佛性的显现,万法万物皆有佛性,人人皆可能成佛。因此,不仅人与人应当平等,而且人与万物都应当平等,要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幻妄与自我中心主义的执迷,主张包括有情(人)无情(物)一体的众生平等。正是相信众生平等,才大慈大悲,普渡救世。《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终生苦。”大乘空宗的著名典籍《心经》开篇即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无论是“四谛义”、“八正道”,还是“六度”、“四摄”,表达的均是佛教为众生救苦救难的慈悲救世情怀。“觉有情”的“菩萨”含义即为:“菩提,此谓之觉;萨,此曰众生。以上智求菩提,以下悲救众生。”菩萨的形象就是“上求下化”、“自利利他”。在今天主张众生平等与慈悲救世的佛教更赋予了时代的新意:“保有慈悲情怀,同情有情无情,维持生态平衡,建立自存空间。”[12]

总的来看,佛教主张一种因缘和合、中道圆融的和谐观,更侧重于身心关系的和谐,从心开始来建构起整个世界的和谐统一。叶小文在“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上关于《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讲话指出:对佛教而言,“从心开始”则是方法,调心、摄心、安心。静心去沉思,用心去祈盼,以内心的平和与安定来带动外界的和谐与安定。人们只

有从自我发心开始,从心净、心安、心平开始,从平常心、欢喜心、慈悲心开始,由“心动”而“行动”,才能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境界。

小结

学习了解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学说,体会祖先广博的智慧,对于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强中国特色外交事业建设有很深远的意义。近代以来我们一直高喊向西方学习,但忽视了内涵建设,忽视了祖先的教诲。向西方我们可以学习其先进技术和经验,但是在文化领域,我们要有核心内涵。文化软实力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今天我们倡导建设和谐世界,就是要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外交未来走向何处,还需回头看我们祖先的智慧、教诲,这或许也是中国发展的方向所在。

致谢

本文写作主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杜宪兵老师,他平易近人,为人和蔼,做学问严谨认真,我从他身上学到的不只是知识,更有做学问和做人的态度。此外要感谢我们学院为我们提供各方面的帮助,让我们能够安心写论文,度过大学最后的时光。最后祝杜老师以及所有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也祝愿我们历史文化学院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祁家云.建设和谐文化为什么要弘扬民族文化传统[N].安徽日报.2007-03-30.

[2]胡锦涛.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N].人民日报.2006-01-01.

[3]邵汉明.儒道人生哲学[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270.

[4]刘辉、王永平.儒家哲学智慧[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29-35.

[5]费孝通.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J].读书.1998:7-9.

[6]漆思.“易和哲学”论纲:社会和谐发展观的中国哲学理念[J].江海学刊.2006.

[7]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中华书局.1984:9-15.

[8]公木、邵汉明.道家哲学[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79-83

[9]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中华书局.1984:1.

[10]叶小文.扬佛教之长,聚民族精神[J].中国宗教.2003:5-10.

[11]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38-56.

[12]叶小文.刍议儒释道之“和” [J].宗教学研究.2006:55-63.

当前的南海争端及中国外交政策

目前南海争端及中国的外交政策应对 摘要: 南海诸岛及附近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然而,到了上世纪末南海却成了争议的焦点。这主要是因为南海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引起了周边国家的觊觎。而海权问题历来是重大的战略问题,维护海洋利益和海洋主权,是中国走向世界、成为真正的大国的必要步骤。南海问题绝不仅仅事关资源、领土或者主权的问题,更在于大国战略的实现、保证国家崛起的空间与长久的国家安全。因而,南海问题所面临的也将不仅仅是东南亚国家,更在于美日印等国家。然而进入21世纪后,南海争端再次加剧,面对南海乱局,我国应采取新的对策,如加强南海海空军建设,加强对南海的管控力量,尽早开发南海资源,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等。 关键词:南海问题,争端,外交政策 南海问题是涉及我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以及外部安全环境的重要问题。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一半存有争议,如果不能收回,不仅丧失国土,而且国家命脉将沦于他手,民族崛起更将成为泡影。因此,南海问题是中国21世纪崛起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中国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的一贯政策是“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关于政策的提出、发展等与本文关系不大的地方不再论述)。这一政策使争议双方有可能将注意力放到经济的优先发展上来从而有利于将双方引向和平解决争端的轨道上来,“共同开发”也可以避免南海问题被美日等国利用。为此,中国在经济、外交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签订了中、菲、越《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发表了中越双方《联合新闻公报》,但从目前南海各国所发生的事端来看,这些条约、公报都只是象征性的,并没有实质的约束作用。 海诸岛目前被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文莱、中国台湾控制。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文莱等国家对于南海主要是看重石油及其经济利益,而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对于南海的战略位置则比较感兴趣。而中国台湾与祖国大陆,在南沙问题上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语言。台湾当局认为.南沙和西沙群岛与东沙、中沙群岛一并自古以来属于中国领土。台湾政权作为内战的产物,继承了对南海的认同。两岸虽然对一个中国的表述不一样,但都认为南海及其岛屿属于中国。台湾目前控制着南沙最大的岛屿太平岛。 显然,要解决南海问题,必须排除或者最大可能减少美、日等国的干预,加强军事建设,分化瓦解东南亚各相关国家,争取各个击破。 三、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四政策的要素及其可行性 1.经济政策 通过发展对东盟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加大东盟各国对我之经济依赖。 历史上,德国首相俾斯麦曾经用经济手段达到加紧联系德意志诸邦、孤立奥地利的目的,并最终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联邦。今天的欧盟,也正走着通过市场的统一走向政治的统一的进程中。古今历史的经验表明,经济决定政治,市场的统一使双方休戚相关、产生共同利益,最终导致政治上的统一。这是值得我们在南海问题上进行借鉴的。我们当然不需要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达到与南海各相关国实现政治统一的目标,但通过发展东盟与我国的经济贸易,可以大大加强南海各相关国的在华利益,从而增强其对华的经济依赖。这对于中国在南海争端较为不明显的时代,可以随时约束相关国家在此问题上不轻易作出冒进的政策举措。而日后在南海争端激化的情况下,则也给中国增加了一份筹码,中国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对南海各相关国家进行经济制裁,这对于经济上严重依赖中国的相关国家来说,将造成极大打击。 相比较纯粹军事行动的政策而言,使用长久而渐进的经济政策显然不损国力,不伤东南亚各国人民的感情,不引起国际舆论对华的指控和世界大国对华的在政治经济外交上的孤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外交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瑰宝,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茶文化,更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宴饮,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说到茶文化,就不得不提中国的茶道。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不像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元、红枣,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爱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清饮”又可分为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这便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茶道不同于茶艺,它不但讲求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中国茶文化中所包含着许多中国古代人民的优秀理念。如:尚和、重德、贵真等。 “尚和”是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心得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优秀范文5篇]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内容提要]:文化魅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前提和不竭源泉,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后盾。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时代浪潮,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相结合,成为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强劲力量。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必须将文化建设作为我国全面发展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战略性目标,努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当代的国际大环境下,对全面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 软实力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culture, the premise and source of a nation’s soft power, serves as an indispensable backup force in its peaceful rejuvenation. With the coming of the era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multi-polar world, cultural soft power h as become a necessary part of a nation’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which, combined with its hard power in

economy and military, works as a strong forc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is st ill in its infancy stag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its long history and countless brilliant achievements, works 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improving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n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brillia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must be utilized as a strategic tool in our country’s overall development. Key words: brilliant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a; soft power 引言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孟宪实曾经说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之源,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1?。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多年漫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辉煌灿烂、独树一帜的中华文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形态。在以往的漫长岁月中,传统文化经过历代优秀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的阐发和完善,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并且深深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相关语法和写作练习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语法与写作练习 一、语法填空 As is known, China is a great country with a time-honored 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e. While 1.(mention)Chinese culture, Chinese tea culture cannot be missed. It is the culture of making tea and drinking tea in China, which is 2.(difference) from that of Europe, Britain, and Japan. In China, drinking tea 3.(refer)as tasting tea, which not only means distinguishing the quality of tea, but also enjoying the pleasure of falling into the dream about life while drinking tea. A short retreat from a much busier life, make a cup of tea4.taste it in a quiet place on your own, not only relieving tiredness but also refreshing 5.(you) soul heartily.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time-honored civilization, 6.is quite particular about ceremony and etiquette(礼节). When guests pay a visit, etiquette of making tea for guests is 7.(basic)required. When making tea, proper

从南海问题看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

2011年度《军事理论》作业 从南海问题看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 董 超 超 2011年6月

从南海问题看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 董超超 (琼州学院旅游管理学院09市场营销2班三亚572000) 摘要:近几年来,南海问题一直都是是人谈论的焦点。中国领海问题日趋严峻,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解决这些问题刻不容缓。目前中国政府正积极的通过外交的手段与各国进行磋商和谈判,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解决南海问题,避免发生大规模冲突。只有赢得和平稳定的局面,我们才能一心一意搞建设、促发展。但是,维护我国领土主权的决心不动摇,抵制南海周边国家蚕食我南海领土的态度不改变。 关键词:南海问题;和平解决;发展;外交 南中国海(South China Sea),简称南海,亚洲三大边缘海之一。北接中国广东、广西,东面和南面分别隔菲律宾群岛和大巽他群岛与太平洋、印度洋为邻,西临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为面积3,500,000平方公里(1,351,350平方哩)的深海盆。四周较浅,中间深陷;平均深度1,212公尺,最深处达5,559公尺。西部有北部湾和泰国湾两个大型海湾。汇入南海的主要河流有珠江、韩江以及中南半岛上的红河、湄公河和湄南河等。中国在南海中的重要岛屿有海南岛和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大群岛以及黄岩岛等。 一南海问题的由来及现状 在南海50多个可以住人的小岛或浅礁中,有一半多被越南占据,中国大陆仅保有8个,最大的太平岛被台湾当局控制,剩下的一小部分则被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占据。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消除危机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 本无争议的属于中国领土的南沙群岛为何会形成主权争议导致如此复杂的南海问题呢?原因有三点:

(推荐)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学习中 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 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 行的动力。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文化的精神源泉,需要传承和发扬。下面是小编准备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1 初学《弟子规》,看到首孝悌,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好像真没怎么尽过孝,惭愧!想起小时上学,教师就讲的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总以为是自己有钱了,有能力了,才能尽尽孝心。在外上学了,上班了,结婚了,有孩子了,感觉跟父母离的更远了,也更少了关怀与孝顺。以前每次回去都很少跟父母沟通,很少做过什么家务,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甚至,让干个什么也懒的去干,就是做也不及时,仿佛是个外人一样的处之。甚至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小事跟他们顶嘴,闹矛盾,拍拍屁股就走了,根本没有顾及他们的心情。 现在读了《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感觉很无地自容。教养自

己那么大,怎么我依然像个孩子一样的不懂事呢?现在自己孩子也上学了,自己做的榜样在哪里呢?深深自责的同时,我因为工作原因,争取一星期或两星期回去一次。说实话,看到父母不知何时变白的头发,累弯的腰,我的心像是被揪一般,不用再叫我,我主动去抢着干家务,只要他们能干动的,我也一定能干动。其实他们也不图我多有钱多有能力,健健康康,和和睦睦,有时间一家人陪着吃顿饭,聊会,就已经很满足了。这点为人子的,我一定要努力尽心做到,这也是《弟子规》让我学会一个做人子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其次是对“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的思考,以前一直觉得,人比人气死人,人家有才华,比什么,再学也赶不上,就这样吧,抱着破罐破摔的心态安慰自己。学了这几句后,觉得自己很颓废,很堕落,怎么会没有上进心呢?就算不如别人,也应该努力的去充实自己吧,如果自己不努力,那永远赶不上别人,天资短浅,勤能补拙吧。自己跟自己的昨天比,一天一小步,水滴石穿,总算努力过吧! 然后是对“宽有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的理解。联系到工作当中,感觉没有个计划。这也急着做,那也等着完成,这个没做完就忙于另一个,眼高手低,结果一件也不能圆满完成,还会给工作造成麻烦,不能及时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反而还感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之茶艺文化1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之茶艺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有着自身独特的传承性和多样性,而茶艺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一定的代表性。茶艺起源于中国流行与世界,茶叶被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的神奇树叶”。这足以体现茶叶及茶艺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在田广林先生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说:“在我国固有的汉语言系统中“文化”是“文”与“化”这两个字的复合。”“文”最早可见于商代甲骨文,像身有花纹袒胸而立之人,后引申为各色交错的纹理,并进而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化”字出现较晚,不见于甲骨文,有改易变约,生成诸义。初指事物形态和性质的改变,后被引申用于教行,迁善等社会意义。 “文”“化”二字的复合使用,在春秋战国以后的《周易·贲卦·象传》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指天道运行的自然规律“人文”指人际之间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人伦规范和风土民情等而且在西汉刘向《说苑》中开始将“文”“化”二字正式合为一词,特别是在这本书的《指武》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圣人治天下,先文德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遇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其后在晋人束皙的《补亡诗·由仪》中也有此类说法如“文化内辑,武功外悠”,不管意思是什么到从字面意思可解释为在国内必须以以文教化人民,在文不能教化的前提下对外需以武力对抗。所以在这里我们明显的可以看到在汉语系统中“文化”一词的本意是与武功、武力相对,指以

文德教化天下,这里既充满政治主张又有具体的伦理意义。所以在我国的这些传统文化茶文化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链条在传统文化中起着教化伦理的意义深厚颇远。中国人在饮茶过程中讲求的享受,对水、茶、器具、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种茶事活动中去协调人际关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信、自省、也沟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会友。茶本身存在着一种从形式到内容,从物质到精神,从人与物的直接关系到成为人际关系的媒介,逐渐形成传统东方文化一朵奇葩——中国茶文化。 一、茶文化的发展 在我国国饮茶的正式记载,要从《三国志》开始,才有较可靠的依据。此时茶饮仅流行于部分南方上流阶层间,一般社会对于茶饮抱持着存疑态度;而部分北方人尚不知茶为何物,嗜茶者多被视为“漏扈”、“水厄”、“酪奴”等轻蔑的字眼。 在北朝,达官贵人宴饮中有时也陈设茶饮,但多抱持着耻不复食的心态,只有江南残民至北朝投顺者,一时改不了在南方的喜好,因此仍习惯茶饮。一直到隋代南北统一,以迄大唐的太平盛世,渐渐南方的风尚,使嗜吃乳酪的胡人,也开始习惯茶饮。因嗜茶人口日增,风气逐渐形成,久之茶便成为日常大众化的饮料。此即为由尝试至肯定的过渡时期。当时出现几个承先启后的现象:第一、茶叶由最初的药用性质,至于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到了隋唐时代,茶已成为纯粹的饮料;第二、从原本要到人烟稀少的山区,到引进茶树于山坡地栽种,以茶谋利的茶农也逐渐有其重要的角色;第三、从原本不讲究焙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 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瑰宝,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茶文化,更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宴饮,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说到茶文化,就不得不提中国的茶道。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不像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元、红枣,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爱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清饮”又可分为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这便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茶道不同于茶艺,它不但讲求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南海形势述评

南海形势述评 朱根初 1、南海的区域和资源。 我国的南海区域战略地位非常突出。 用军事眼光看,只要控制了南海岛礁,我们就控制了从马六甲海峡到日本、从新加坡到香港、从我国广州到菲律宾马尼拉的海上通道。 特别是控制南海,就紧紧掐住了日本、南朝鲜的海上经济通道。 所以美国和日本对我们控制南海主权非常警惕,他主要是从战略角度考量的。 在南海每年有4万多艘船只通过,日本、南朝鲜有90%的石油输入要经过南海;我国有40多条海外航线,有半数以上要经过南海海域。反过来南海海域给别人控制了,我们也很难受。 从经济资源上来看,有渔业资源、特别是有石油天然气。现在在南海大约有油气田180个,油气资源在230到300亿吨之间;相当全球储量的12%,占中国石油总储量的三分之一。21世纪之后南海必定成为世界开发的一个焦点。 2、南沙群岛主权的纠纷。 南海的主权在历史上是中国的,国际法中,谁先发现、谁先开发经营,谁就有主权。我国是最先发现南海诸岛的。 事实上在南海有4大群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目前我过控制了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和西沙群岛也大部分控制了。现在就剩南沙群岛。南沙群岛是四大群岛中最大的。有岛礁277个。最早由中国发现,在历史上有详细的资料。实事上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苏联、英国等等)出版的世界地图都把南沙群岛标注为中国的。 造成南海争议现状的祸根,首先是美国人搞出来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946年日本根据《罗马宣言》就把南沙群岛归还给中国,当时中国政府把它划归广东省。到了1951年,美国人要在东亚地区遏制中国,背着中国和苏联单方面与日本签订了《旧金山和约》,背弃了1945年美国要把南海划归中国的立场。该条约最大的争议就是没有明确的规定把南沙群岛归还给中国,只是说明日本放弃了。放弃给谁,美国和日本都没有说。随着20世纪70年代在南沙发现大量的石油之后,这个主权未定论就开始发酵了,周边国家就乘机侵占南沙岛礁。 周边国家侵占南沙岛礁大约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为抢占阶段;上世纪70年代周边国家直接抢占岛礁。如果这时中国及时出手就好办了,但是我们在文化大革命中。 第二阶段为宣示阶段;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宣布之后,这些国家所谓依据《海洋法公约》来宣示它的主权。 第三阶段为固化阶段;2000年之后他们采取一切手段来固化主权。如登岛宣示、贴上标语、和国外共同开发等。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是非常被动

学习中华文化心得体会【实用】

导语: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以下是学习中华文化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我爱人的姐姐是黑龙江五大连池一所小学的主教老师,他的孩子快九岁了,上小学三年级,年底,她让孩子退学,准备报名河北端村学校,她的勇气让我自叹不如。下面是她代孩子写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浅谈中国南海问题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 程 设 计 组别:第一大组第一小组 日期:2015年11月28日

目录 摘要 (3) 一、南海问题的由来 (3) 关于中国南海问题的探讨 (3) 关于中国南海问题的探讨 (3) 关于中国南海问题的探讨 (3) 关于中国南海问题的探讨 (3)

关于中国南海问题的探讨 【摘要】当今世界各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对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各国十分重视并不断扩大对海洋的需求和关注,试图凭借海洋资源、空间和权益的占有和利用,来寻求最大发展空间和利益。南海是我国五大海区中最大的海区,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在近200多年间,不断遭到周边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的觊觎,企图划分我国南海海域的资源,侵占我们的领海权益。可谓是争端不断。以何种态度,用何种方法处理南海争端,也成为我国近年来的焦点话题。 【关键词】海洋资源;南海动态;领海权益;中方态度 一、南海问题的由来 中国南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对外关系的热点之一,其最初是因自然资源和领土的争夺而产生的。南海诸岛,特别是南沙群岛由于它们在经济和战略方面的重要性,令周围各国虎视眈眈。 中国南海海域的岛礁共有数十处之多,然而我国目前在南沙仅占有9个岛屿。而其它各国不仅强行占领其余各岛,并在占有的岛礁上建成永久标志性建筑且派兵驻守,吸引外资,肆虐的掠夺南海资源。

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中国南海地区不断发现了包含原油、天然气、“可燃冰”等在内的众多丰富资源,引起周边各国的觊觎。此后,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南海问题日趋紧张。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利用各种非正当军事手段强行占领或企图占领南海部分群岛。1982年通过并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给了那些非法占据我国南海诸岛的国家又一个取得国际承认的机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这些国家侵略强占中国南海群岛的企图越发明显,军事活动日益频繁,甚至公然宣布对于南海诸群岛的主权,使得南海争端进入白热化。 二、南海问题近况 目前我国南海海域被无理侵占的岛礁有40余处,临近的海域也被其他各国瓜分。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等国纷纷宣示对南海诸岛的主权。中国海疆频频告急,围绕南海岛屿、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明争暗斗,让这一海域的局势变得越来越复杂和诡异。 “2003年11月11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菲律宾在北京签订价值700万美员的共同勘探南海石油协议,双方将组成联合工作委员会,共同勘探开发南海油气资源。”1这预示着“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之路有了一个良好开端,这也是2002年底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了《南海各方行动宣言》后,南海问题的解决朝良好的方向迈出的一大步。 2011年六月菲美举行为期11天的“海上联合战备训练演习”。9月23日,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主持例行记者会回应此事时称: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对此我们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为中国政府一直以

茶艺师茶道传统文化学习笔记

茶艺师茶道传统文化学习笔记 ★从哪些方面可以证明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1.云贵高原是山茶科植物的分布中心。 2.云贵高原发现大量的野生大茶树。 3.云贵高原发现大量野生大茶树。 4.云贵高原发现茶籽化石。 5.茶树学名及一些国家对茶的称呼都与中国有关。 6.迄今考古发现的最早茶具在中国。 ★中国分为哪些大的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情况: ——茶园面积稳定增加,产量、产值快速增长 ——茶叶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茶叶销售屡创新高、优势产品得以体现 ——产品质量稳定提高,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 ——产值增长较快,经济效益显著 ★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咖啡;可可;茶 ★中国茶叶出口必须实现的五个战略转移 1.从欠发达国家市场向发达国家市场转移 2.由绿茶出口一枝独秀向多茶类齐头并进的出口产品结构转移 3.从出口数量增长型向规模效益并举增长型转移 4.从出口中低档茶向中高档茶转移 5.从散装茶出口向小包装品牌茶出口转移 ★哪几个质量与安全问题是阻碍中国出口增长的核心因素 1.农药残留问题 2.稀土残留问题 3.重金属污染问题 4.氟、铝富集问题 5.微生物污染问题 ★茶产业未来的方向:茶叶深加工与终端产品开发 ★茶树的叶片有哪几种,分别有什么特点 鳞片:无叶柄,质地较硬,呈黄绿或棕褐色,表面有茸毛与蜡质,随着茶芽萌展,鳞片逐渐脱落。鱼叶:形似鱼鳞而得名。叶柄宽而扁平,叶缘一般无锯齿,或前端略有锯齿,侧脉不明显,叶形多呈倒卵形,叶尖圆钝。真叶:发育完全的叶片。 ★茶树的生育周期:幼苗期;幼年期;成年期;衰老期 ★茶树生长有“四喜四怕”的特性,具体内容是什么?喜光怕晒;喜温怕寒;喜湿怕涝;喜酸怕碱 ★茶树良种的标准 丰产性:比当地主要栽培品种增产15%以上。适制性:要适制当地的茶类,制茶品质优良。适应性:适宜种在高山,也适宜种在丘陵,对土壤的碱度也不过于严格。抗逆性:茶树的抵抗病虫害能力、抵御寒冷和干旱的能力要好。 ★茶树育种方法:系统选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生物技术育种、多倍体育种、体细胞杂交育种、茶树组织培养育种 ★新建茶园一般需要经过规划设计、土地开垦、茶苗定植、幼龄茶园培育等工作步骤。 ★成龄生产茶园的常年管理工作要点:主要包括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茶叶采摘等。★绿茶初制工艺:鲜叶~杀青~揉捻~干燥。 ★红茶初制工艺: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 ★乌龙茶初制工艺:鲜叶~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 ★茶叶贮藏的目的:是要保持茶叶固有的色香味形。 ★茶叶贮藏的原理:设法使茶叶充分保持干燥,尽量减少外界温度、湿度、氧气和阳光的影响,避免与带有异味的物品物接触,还要使茶叶不受挤压和撞击,以保持其原形、本色、真

茶与中国传统文化

无 锡 南 洋 学 院 学 报 J ou r nal of Wuxi South Ocean Co lle g e 第 5 卷 第 2 期 2006 年 6 月 V ol.5 No.2 June 2006 茶与中国传统文化 黄志浩 ( 江南大学 文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2) [摘 要] 中国茶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 呈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 这在陆羽《茶经》 以后的茶学著作 中十分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在与儒学的关联上, 表现为“茶礼” 与儒雅的风度; 在与道学的关系中, 则体现出 养生与对自然的崇尚; 与佛家的绾合上则在“茶禅一味” 的理念与佛家饮茶的实用上, 等等。 [关键词] 茶; 文化;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I 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XXXX- XXXX ( 2006) 02- 0072- 05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 儒道释三家的哲学理念都与中国茶学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儒道释三 家在历史上既曾分别作用于茶文化, 又曾综合地共同作用于茶文化, 可以说, 没有儒道释三家的融合与凝 聚, 也就没有中国的茶文化。事实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中, 儒道释三家逐渐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 你, 水乳交融, 难分难解的整一状态。我们注意到, 作为茶文化成型期的唐代, 正是儒道释三家集成融合的时 期, 这在陆羽的《茶经》 以及后来的茶学著作中可以鲜明地反映出来, 在分析这些茶学著作的思想特点时, 很 难断然指出作者所奉行的是儒, 是道, 还是释。就如“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 的观念, 儒家用之取其人格的 “自修”; 道家用之合其生命之“虚静”; 佛家用之悟其精神之“空灵”。因此, 中国茶文化的千姿百态与其盛大 气象, 是儒道释三家互相渗透综合作用的结果, 是三教合一的文化形态。只是为了行文的方便与条理的需 要, 我们在此对儒道释作分别的阐述。 一、茶与儒家礼义 茶与儒家礼义的关系是相当悠久和深刻的, 在古代的礼义中, 茶曾作为祭品及陪葬之物。在古代的婚礼 中, 茶也是聘礼定亲之物。明代的王象晋《茶谱序》中云:“茶, 喜木也。一植不再移, 故婚礼用茶, 从一之义 也。”清人陆廷灿《续茶经》引《天中记》中语:“凡种茶树必下子, 移植则不复生, 故俗聘妇以茶为礼, 义固有所 取也。”又引《灌园史》云:“茶子数颗落地, 一茎而生, 有似连理, 故婚嫁用茶, 盖取一本之义。” 由茶的连类取 义, 就有如此多的联想。由此可见,“礼” 在儒家思想中既是政治、伦理的规范, 也是一切民俗民风由来的源 头。所谓:“道德仁义, 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 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 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 父子兄弟, 非礼不定。” (《礼记·典礼》) 既然礼义的观念深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 那么在茶文化中, 自然也会有所体现。晚唐人 刘贞亮《茶德》中提出了“十德”说, 其中就有“以茶利礼仁, 以茶表敬意”二句, 这说明至迟在唐代, 来客敬茶, 以茶为礼, 已成为一种民间的普遍风俗。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述了当时杭州的民俗,“杭城人皆笃高谊, ??或有新搬移来居止之人, 则邻人争借动事, 遗献汤茶, ??朔望茶水往来, ??亦睦邻之道者, 不可不 知。”在官场中, 茶礼则已经演化为一种区别官阶等级程式。点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 沈括《梦溪笔 谈》卷一:“百官于中书见宰相, 九卿而下, 即省吏高声唱一声‘屈’, 躬趋而入, 宰相揖及进茶, 皆抗声赞喝, 谓 之‘屈揖’。待制以上见, 则言‘请某官’, 更不屈揖, 临退仍进汤。” 是进茶还是进汤, 已然与官阶密切相关, 级 别不同, 享受的包括饮茶的待遇也就不同。在民间也渐成习俗, 宋人朱彧《萍洲可谈》卷一有云:“今世俗, 客 收稿日期: 2006- 03- 09 作者简介: 黄志浩( 1952- ) 男, 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论和中国诗学的教学与研究。

南海问题的成因

南海问题的成因、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和南海战略稳步推进,相关国家忧其利益受损,极力介入南海事务,企图搅乱地区局势,致使我海洋资源受掠、南海主权受侵、国家安全屏障受险。可以说,南海争端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岛屿主权和海洋管辖权争议,是“亚洲四大热点”问题之一,研究南海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主要围绕南海问题的复杂成因、当前南海问题的现状进行了深刻分析,并提出了具体应对南海问题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南海问题;成因;现状;对策 南海,又称南中国海,是亚洲三大边缘海之一,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是世界上一些重要的战略航线的必经之地。随着南海问题的持续升温,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南海问题的热潮。南海问题形势复杂,研究南海问题的成因、当前现状及应对策略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南海问题的成因 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围绕南海岛礁的主权归属及部分海域的管辖权形成了六国七方的争端局面,近年来,域外大国以南海争端为借口插手南海事务,以谋取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可以说,南海争端成为世界上最复杂的岛屿主权和海洋管辖权争议,被称为“亚洲四大热点”问题之一。南海问题的出现,成因复杂,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自然资源丰富。南海石油天然气储藏量超过 200 亿吨,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矿物资源丰富,含有锰、铁、铜、钴等 35 种金属和稀有的锰结核;岛上生长的植物耐盐、耐旱,生长茂密;鱼类资源丰富,有 1 500 多种,特别是马鲛鱼、石斑鱼、金枪鱼等,产量很高,经济价值极大,是中国渔民远海捕鱼的主要品种;海鸟种类多样,栖息繁衍在各个岛屿上,多年以来,南海呈现出一片安宁祥和景象。然而,在 1968 年,南海的风平浪静被一份亚洲外岛海域矿产资源联合勘探报告打破了,南沙海域成为东南亚国家目光聚焦地,海上岛礁不断遭到周边国家蚕食。可以说,南海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南海争端产生的直接原因。 2.国际海洋法不健全。二战后,在许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独立运动此起彼伏,广大发展中国家掀起了一系列反对海洋霸权主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海洋新秩序的斗争。1982 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明确规定:深海大洋海床底土及其资源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确认了 12 海里的领海和 200 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制度,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内资源拥有主权权利。但“专属经济区制度”忽略了一些海洋国家对某些海域的历史性权利因素,客观上导致了海洋

中国传统文化个人心得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个人心得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有无穷的底蕴。她源远流长,即从中国产生人类起就有了中国历史,也有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迄今世 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 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 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 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 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 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我们学习唐诗宋词,我们诵读名 家经典,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领悟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最喜欢的莫 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 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 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 载万物,容受万物。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 人生理想,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然而人作为人的存在,还应是以智慧、德行和审美情趣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以 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基础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人的迷失 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 我听过一句话,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忠是舍弃小家顾大家的大无畏精神。这个固然重要,但是,世界一直像现在一样和平,不用我 们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就多关心关心我们的亲人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