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感染
沙门氏菌感染机制及其治疗策略

沙门氏菌感染机制及其治疗策略沙门氏菌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是导致世界各地每年数百万人患病和死亡的细菌之一。
沙门氏菌通过摄取含有这种病原体的食物和水,以及通过接触感染源例如家禽、家畜、哺乳动物等方式传播。
1. 感染机制沙门氏菌感染机制主要是跟人体免疫系统的关系。
在感染过程中,沙门氏菌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引发病变:首先,沙门氏菌进入宿主(即人或动物)并引起炎症。
接着,沙门氏菌会侵入肠上皮细胞并引发炎症反应。
这个过程通常涉及沙门氏菌的鞭毛,其通过沙门氏菌组织切割系统(TTSS),将细菌效应蛋白注入肠上皮细胞中。
这些效应蛋白对宿主免疫系统的抵御产生负面影响,使得免疫细胞无法识别沙门氏菌等病原体,从而不断增强病毒的感染能力。
沙门氏菌在体内大量繁殖后,进一步入侵到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中。
当免疫系统无法抵御感染时,宿主开始出现发热、腹泻、呕吐、腹痛等症状。
2. 沙门氏菌感染的治疗策略沙门氏菌感染的治疗策略通常包括 2 个方面:药物治疗和预防措施。
(1) 药物治疗目前,治疗沙门氏菌感染主要依赖于抗菌药物的使用。
而这些药物的选择与治疗时间取决于感染严重程度和感染时,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对于轻度和中度的沙门氏菌感染,口服抗生素通常是第一选择。
对于严重感染,静脉注射抗生素可能是必要的。
如若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感染会继续加重,导致身体重度感染、败血症等危险情况。
(2) 预防措施适当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沙门氏菌的感染。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预防措施:①做好食品卫生,如充分烹饪、分开成熟和未熟的食品、妥善储存和管理食品等;②致餐馆、餐厅的工作人员必须保持个人卫生和操作卫生规范,同时餐厅自身也必须做好卫生管理和防疫措施;③按照医生建议实施打疫苗等方案,对自身感染机制有充分意识,激活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抵御病菌的感染;④动物健康监管和管理,严格遵守动物养殖标准化、标号化、可追溯等方案,保持养殖企业的纪律严明,保证食品质量及公共安全的健康性。
研究沙门氏菌的意义

研究沙门氏菌的意义
研究沙门氏菌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防食源性疾病: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能够引起沙门氏菌感染,导致食物中毒或肠道感染等疾病。
通过深入研究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毒力机制和传播途径,可以帮助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2.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沙门氏菌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可能会引起食品污染,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通过研究沙门氏菌在食品中的存活条件、传播途径和控制方法,可以提高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管理水平,保障食品安全。
3.加强传染病监测和控制:沙门氏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对公共卫生和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通过监测沙门氏菌的流行病学特征、抗药性情况和传播动态,可以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减少疾病的传播和暴发。
4.提高医学诊断和治疗水平:研究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有助于提高对沙门氏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
5.促进科学技术创新:沙门氏菌作为一种重要的病原微生物,其研究涉及到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流行病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通过研究沙门氏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可以促进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创新,推动医学和卫生领域的发展。
沙门氏菌基本知识及检测方法

沙门氏菌基本知识及检测方法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
它可以引起人体和动物的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病症包括腹泻、发热、呕吐等。
沙门氏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和动物体内,可以通过感染食物、水源、环境污染等多种途径传播。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及早发现和控制沙门氏菌污染,需要采用一系列有效的检测方法。
1. 分类:沙门氏菌属于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中的一种细菌。
根据沙门氏菌的表面抗原和酵素特性,可以将其分为超过2500种不同的血清型。
2.形态特征:沙门氏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呈杆状,大小约为0.7-1.5微米。
在染色过程中,菌体呈现出粗糙的外表。
沙门氏菌有时可以长出长鞭毛,使其具有活跃的运动能力。
3.生长特性:沙门氏菌是嗜好性厌氧菌,但也可以在氧气存在的条件下生长。
最适生长温度为37℃,但也可以在20-45℃范围内生长。
沙门氏菌可以在多种细菌培养基上繁殖。
它主要利用碳源进行代谢,产生酸和气体。
5.病症: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病症包括腹泻、发热、恶心、呕吐等。
在部分情况下,沙门氏菌可以引发严重的感染,包括败血症、心内膜炎和肾脏感染等。
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1.传统培养法:传统培养法是检测沙门氏菌的常用方法。
该方法需要将样品接种到富含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上,进行孵育。
菌落形成后,可以通过形态、生理和生化特性进行初步鉴定。
然后,通过血清试验、生化特性测试等进行进一步的确认和鉴定。
2.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沙门氏菌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PCR可以对沙门氏菌的特异基因序列进行扩增,从而快速而准确地检测沙门氏菌。
另外,核酸杂交和DNA序列分析等技术也可以用来进行沙门氏菌的检测和鉴定。
3.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方法。
通过检测沙门氏菌的抗原或抗体,可以快速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要点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要点沙门氏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属于肠道致病菌,可引起沙门氏菌感染。
沙门氏菌感染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常通过食物、水源或直接接触感染的动物粪便传播给人类。
沙门氏菌感染主要表现为肠胃炎症状,如腹泻、呕吐、腹痛等,严重情况下可引发败血症和器官损害。
1.形态特征:沙门氏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呈杆状或沙雷氏样形态,通常为直杆状,末端圆钝。
细胞大小为0.6-0.7微米×1.5-5微米。
2.生理特性:沙门氏菌是兼性厌氧菌,可以在缺氧或微氧环境下生长,也可以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进行呼吸代谢。
它可以利用葡萄糖等多种糖类作为碳源,并可以利用硫酸盐和硝酸盐进行呼吸。
3.抗原特性:沙门氏菌具有一些特定的抗原,包括表面纤毛抗原(H抗原)、胞外多糖(O抗原)和胶囊多糖(K抗原)。
其中,H抗原可通过荧光抗原抗体技术检测,O抗原可通过血清凝集试验进行鉴定。
4.对温度和pH的适应能力:沙门氏菌能耐受一定范围内的高温和低温,一般耐受52-55摄氏度的高温,低温下存活良好。
同时,沙门氏菌也能在不同的pH值环境中生存繁殖,pH为4-8时能最好生长。
1.形态学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的形态特征,如杆状形态、大小、末端形态等。
2.生理生化鉴定: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来确定沙门氏菌的特性。
例如,发酵糖类试验、氧需求试验、硫酸盐还原试验等。
3.血清学鉴定:通过血清凝集试验来检测O抗原,可以使用常用的双向血清凝集试验和凝集抑制试验。
4.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PCR技术检测沙门氏菌的DNA序列,可以选择相应得基因进行扩增,再通过序列分析或DNA芯片技术进行检测和鉴定。
总之,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和鉴定要点对于沙门氏菌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及时准确地鉴定沙门氏菌的种类和特性,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处理和预防措施,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
沙门氏菌的危害有哪些传播途径是什么

沙门氏菌的危害有哪些传播途径是什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细菌,人体一旦不注意就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沙门氏菌有很多危害,而且很恐怖。
本文是店铺整理的沙门氏菌的危害,欢迎阅读。
沙门氏菌的危害1、肠热型(伤寒、副伤寒):开始出现发热不适、全身疼痛,此后患者出现持续高热、相对脉缓、肝脾肿大,外周白细胞下降、皮肤出现玫瑰疹。
严重肠局部坏死和溃疡,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2、急性胃肠炎型(食物中毒):潜伏期12~24小时,突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如果细菌已产生毒素,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出现体温升高、痉挛等;重者有寒战,惊厥,抽搐与昏迷,病程3~7天,预后良好。
3其他类型: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败血症型。
沙门氏菌的传播途径1、空气传播养殖场上风向有污染源,如产生污染物的工厂,垃圾场或已经被污染的养殖场等,沙门氏菌随着空气流动,被带到养殖场,就会在养殖场传播和感染。
2、水源传播水源也是沙门氏菌传播的重要途径。
一旦饮水被沙门氏菌污染了,畜禽饮用了被污染的水,就无法逃脱被沙门氏菌感染的厄运。
3、日常管理传播日常管理工作做得不科学、预防工作不及时,也可以导致沙门氏菌在养殖场蔓延。
温湿度掌控的不好,通风不畅,养殖场卫生较差,粪便没有及时清理,饲料营养不全,都会使沙门氏菌在养殖场传播。
4、亲本传播沙门氏菌不仅可以水平方向传播,还可以通过亲本垂直传播。
种畜、种禽被沙门氏菌感染,它们的后代必然带有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的治疗方法1、对症处理胃肠炎患者应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为重点,辅以必要的对症处理。
轻、中度失水可予口服葡萄糖-电解质溶液,重度失水则需静脉补液,情况改善后再改用口服补液。
对年老、年幼或虚弱者应积极处理,中毒症状严重并有循环衰竭者应注意维持有效血容量,必要时可采用肾上腺皮质类激素。
禁食后腹痛、腹泻常可显著改善。
重症患者可试用抗分泌的药物如黄连素、氯丙嗪、心得安、葡萄糖酸钙、消炎痛等。
解痉剂以短期应用为宜。
沙门氏菌病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沙门氏菌病概述 02. 沙门氏菌病的预防 03. 沙门氏菌病的治疗 04. 沙门氏菌病的研究进展
1
沙门氏菌病概述
病原体介绍
沙门氏菌:一种 常见的食源性致
病菌
传播途径:通过 食物、水、接触
等方式传播
感染症状:腹泻、 发热、呕吐等
易感人群:儿童、 老人、免疫力低
下者等
4
勤洗手:饭前便后、 接触生肉后都要洗
手
保持厨房清洁:定 期清洁厨房,避免 生熟食物交叉污染
食物煮熟:食物要 煮熟煮透,避免生
食或半熟食
生熟分开:生熟食 物分开存放,避免
交叉污染
疫苗接种
疫苗类型:灭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重组疫 苗等
接种时间:根据疫苗 类型和接种对象,确 定合适的接种时间
接种对象:易感人群, 如儿童、老人、孕妇 等
接种效果:预防沙门 氏菌病,降低发病率
3
沙门氏菌病的治疗
抗生素治疗
01
抗生素的选择: 根据病情和细 菌种类选择合 适的抗生素
02
抗生素的剂量 和疗程:根据 病情和细菌种 类确定合适的 剂量和疗程
03
抗生素的副作 用:注意抗生 素的副作用, 如过敏反应、 胃肠道反应等
04
抗生素的耐药 性:注意抗生 素的耐药性, 避免滥用抗生 素
传播途径
01
食物传播:食 用被沙门氏菌
污染的食物
02
水源传播:饮 用被沙门氏菌
污染的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3
接触传播:接 触被沙门氏菌
污染的物品
04
空气传播:吸 入被沙门氏菌
污染的空气
临床表现
沙门氏菌原理

沙门氏菌原理沙门氏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病原菌之一,它主要存在于感染动物的粪便、尿液和消化道中,经过食品和水传播给人类。
沙门氏菌感染通常表现为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并且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中毒性休克和死亡。
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原理主要是通过食用被该菌感染的食物进入人体。
当人们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饮水时,沙门氏菌会进入胃肠道,然后通过附着在肠黏膜上的纤毛和菌体表层的附着因子,将菌体固定在肠黏膜上。
接着,沙门氏菌会释放出一系列的毒素和蛋白质,这些物质会刺激肠黏膜细胞的分泌和吸收功能,引起肠道的炎症反应。
除了释放毒素和蛋白质外,沙门氏菌还能侵入肠黏膜细胞和巨噬细胞内部,利用细胞内的营养物质滋养自身并进行复制。
在这个过程中,沙门氏菌会诱导宿主细胞释放炎症因子,进一步导致肠道的炎症和组织损伤。
此外,沙门氏菌还能通过肠黏膜进入淋巴系统,散播到其他器官,引起系统性感染。
此外,沙门氏菌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能够在多种环境条件下存活和繁殖。
它能够抵抗胃酸的杀菌作用,耐受低温和干燥等极端条件。
这使得沙门氏菌在食品生产和储存过程中很难被有效杀灭,增加了其被食品污染的风险。
为了预防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个人应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确保食物的安全和卫生。
食品生产和处理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原料的质量和食品的加工环节,并加强对食品的检测和监管。
此外,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时,应注意查看食品的保质期和生产日期,并避免购买过期或质量可疑的食品。
在食品烹饪过程中,要确保食物彻底煮熟,杀灭可能存在的病原菌。
总而言之,沙门氏菌通过侵入肠道并引起炎症反应,从而导致食物中毒。
为了避免沙门氏菌的感染,个体和食品行业应该共同加强卫生管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沙门氏菌检验及分析

沙门氏菌检验及分析沙门氏菌是一类常见的细菌,通常存在于一些动物体内,例如家禽和家畜的肠道内。
它们也有可能通过食物和水传播到人体内,导致沙门氏菌感染。
本文将介绍沙门氏菌检验及分析的相关内容。
1. 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1)血清凝集反应法以沙门氏菌的特异性抗原与沙门氏菌患者血清反应,观察血清凝集是否发生,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沙门氏菌。
这种方法快速简便,但准确度较低。
(2)细菌培养法将患者样本培养在含有沙门氏菌生长所需营养物的培养基上,观察是否出现菌落,来判断是否感染了沙门氏菌。
这种方法耗时较长,但准确度较高。
沙门氏菌的感染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因此对沙门氏菌的分析也非常重要。
(1)简单的感染症状一般情况下,沙门氏菌感染的症状包括腹泻、呕吐、发热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感染后1-3天内出现,并可持续数日至数周不等。
(2)食品检测沙门氏菌通常通过食物途径传播,因此食品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食品中是否存在沙门氏菌可通过简单的生化方法来鉴定。
(3)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对于沙门氏菌感染的治疗,抗生素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在使用抗生素前,应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以确保所选择的抗生素对沙门氏菌有效。
3. 沙门氏菌感染的预防(1)注意卫生沙门氏菌多数存在于家禽和家畜的肠道内,因此在处理家禽和家畜时应注意卫生,避免沙门氏菌感染。
食品加工时应注意卫生,使用新鲜食材,逐层消毒,避免沙门氏菌感染。
(3)加强个人卫生个人卫生习惯也是预防沙门氏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包括勤洗手,不用食指挖鼻孔和耳朵等行为,不用手接触眼睛、口鼻、食物等等。
4. 总结以上就是沙门氏菌检验及分析的相关内容。
沙门氏菌属于一类较为常见的细菌,引起的感染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因此,对沙门氏菌进行检验及分析,以及采取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儿童医院PICU 2020-05-11医院污物种类根据医院用品的危险性分类及其消毒、灭菌的原则医院日常清洁、消毒、灭菌工作病理性放射性化学性各种感染性创伤性药剂爆炸性一般生活性患儿女,2个月15天,以“发热、腹泻4天”为主诉入院。
病例简介查体患儿于入院前4天总有无明显有瘾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2℃,无寒战及抽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体温可降至37.5℃,间隔月6-7小时反复发热,伴有腹泻,每日排7-8次黄绿色粘液变,口服“琥乙红霉素”0.1克,日2次,“电解质泡腾片”随服,“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500mg,日2次,治疗4天病情无好转,入院当天大便可见血丝,再次来我院,急诊以“细菌性痢疾”为诊断收入院,患儿病后精神状态一般,有鼻塞,偶有喉中痰鸣,无咳嗽及喘息,人工喂养,配方奶120ml/次,无呕吐及腹胀,尿量略少T:36.9℃,P:154次/分,R:44次/分,BP:94/46mmHg,意识清楚,状态反应可,全身皮肤无黄染,皮肤弹性可,无皮疹及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前囟平坦,2.0*2.0cm,对光反射灵敏,无鼻扇,口唇粘膜略干燥、无发绀,口腔粘膜光滑,眼部粘膜充血,颈软无抵抗,无三凹征,双肺叩诊轻音,双肺呼吸音粗糙,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范围正常,心浊音界无扩大,心率:154次/分,节律齐,心音有力,心前区可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无心包摩擦感,腹部略膨隆,柔软,无压痛,无包块,肝下界在中线肋缘下1cm,质地软,脾肋下未触及。
肠鸣音4次/分。
现病史根据医院用品的危险性分类及其消毒、灭菌的原则治疗2020-04-29本院便常规:白细胞(高倍视野>40个/HPF)红细胞(高倍视野20-25个/HPF),潜血阳性。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1.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4.5%,淋巴细胞百分比31.5%,CRP 14.36mg/L。
胸部正侧位DR:双肺纹理增强、左下肺纹理模糊,双肺透光度良好,双肺门不大。
入院后肠道菌群:细菌总数较正常减少,G+杆菌明显减少,G-杆菌减少,G+球菌增加,印象诊断:II度菌群失调。
2020-05-01脑脊液常规:外观无色透明液体,潘氏蛋白定性阴性,脑脊液细胞计数2*106/L,脑脊液生化:脑脊液蛋白0.26g/L,脑脊液氯化物122.1mmol/L,脑脊液葡萄糖2.90mmol/L。
脑脊液图片:未见细菌。
头部MRI:双侧颞额蛛网膜下腔增宽,枕大池大。
血培养:沙门菌属某些种菌,头孢曲松、环丙沙星敏感。
入院后予头孢米诺静滴、干扰素泵吸抗感染治疗,有鼻塞及喉中痰鸣,予布地奈德、特步他林泵吸局部抗炎,口服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口服蒙脱石散保护肠道粘膜,口服补液盐频服、静脉补液支持治疗。
第2病日患儿仍有发热,发热峰值下降、发热间隔延长,第3日,便培养:沙门菌属某些种菌,血培养阳性,复查血培养,完善腰穿除外颅内感染。
第4病日,日内体温最高37.5℃,予物理降温可降至正常。
第4病日,患儿睡眠时偶有喉鸣音,补充诊断:先天性喉喘鸣,自备维生素AD口服。
第6病日,热退,复查血常规及CRP等炎性指标。
辅助检查根据医院用品的危险性分类及其消毒、灭菌的原则治疗2020-05-04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5.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8.5%,淋巴细胞百分比46.9%,CRP 8mg/L。
2020-05-05第2次血培养:溶血葡萄球菌,药敏2代及3代头孢均耐药。
2020-05-08第3次便培养:无沙门菌、志贺菌生长。
维生素D3:36.02ng/ml。
第3次血培养:无细菌生长。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3.7%,淋巴细胞百分比48.2%,CRP 0.96mg/L。
2020-05-09第4次血培养:无细菌生长。
第7病日,排便次数减少、性状好转。
第12病日,近24小时排3次黄色糊便,一般状况好,疾病达临床治愈。
辅助检查有伤寒杆菌引起的畸形消化道传染病,主要症状表现为持续高热,全身中毒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相对缓脉,严重者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包括副伤寒甲、乙及丙,分别由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分属于沙门菌属A、B、C3个血清群,其基本特点与伤寒杆菌相似。
致病力比伤寒杆菌弱,而比其他人畜共患沙门菌要强。
发病率较伤寒低,小儿发病率较成人高。
伤寒、副伤寒以外的各种沙门菌梭引起的畸形传染病,的简称沙门菌感染。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近年来伤寒、副伤寒的发病率下降,飞伤寒沙门菌感染有所上升,其中鼠伤寒沙门菌尤为明显。
多侵犯2岁以内的多病体弱婴儿,尤其是新生儿。
该病特点病情重,合并症多,病死率高,有时迫不得已关病房,成为当前儿科及产科婴儿室总所关注的问题。
病原学伤寒副伤寒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沙门菌为革兰阴性短小杆菌,无荚膜,多数细菌有边贸和菌毛,有动力。
喜湿耐寒不耐热。
对外界抵抗力很强,在土壤中可生存数年,在水中可存活数月,粪便中生存4个月,惠存中生存10个月,在低温下岁不繁殖,但仍保持活力。
最常见分属为B、C、D、E4群中的20来个菌型,如B群中的鼠伤寒沙门菌,C群中猪霍乱沙门菌,D群中肠沙门菌,E群中鸭沙门菌等。
沙门菌感染流行病学传染源为患者、带菌者及受感染的家禽、家畜、鼠类、鸟类、爬虫类和鱼类都可为自然界的储存宿主。
病原菌寄生在他们的肠道里,经粪便排出。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食物传播、水源传播人群易感性3岁以内营业后二易感,2岁以内占82.3%,高龄人也易感。
季节分布:我国高峰在5-7月,日本为7-9月,美国为8-10月。
耐药性:我国实验室报道为氯霉素、氨苄青霉素及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分别为66%-94%、84%-100%、69%-98.8%。
血压的生理变化传染源为患者、带菌者及受感染的家禽、家畜、鼠类、鸟类、爬虫类和鱼类都可为自然界的储存宿主。
病原菌寄生在他们的肠道里,经粪便排出。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食物传播、水源传播人群易感性3岁以内营业后二易感,2岁以内占82.3%,高龄人也易感。
季节分布:我国高峰在5-7月,日本为7-9月,美国为8-10月。
耐药性:我国实验室报道为氯霉素、氨苄青霉素及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分别为66%-94%、84%-100%、69%-98.8%。
但对三代头孢菌素尚维持着较高的敏感率。
鸭沙门菌常引起无症状感染,猪霍乱沙门菌常引起败血症和迁移性病灶,属伤寒沙门菌常致痢疾样表现,肠炎沙门菌常引起胃肠炎。
发病机制发病与否与摄入的菌量、个体易感性和血清型别有关沙门菌属机体防御力对发病具有重要表现,胃酸减少,肠蠕动变慢,肠道微生态失衡,可增加沙门菌的感染机会。
免疫功能低下的新生儿和患有慢性病或重病的衰弱者及老人易发病。
鼠伤寒沙门菌粪便多样化为其特征。
病初为水样便,继而为黏液脓血便,继而为血水样便。
由于肠粘膜局部坏死病菌可从破坏了的肠粘膜和淋巴屏障而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
在肠道经回肠末端、盲肠及结肠内繁殖侵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引起炎症产生黏液脓血便。
沙门菌可产生肠毒素,直接激活肠上皮细胞膜的腺苷环化酶,又可促使前列腺素合成增加,促进了环磷酸腺苷(cAMP )增加,引起肠分泌功能增强而致水样便腹泻。
鼠伤寒沙门菌粪便多样化为其特征。
经口、摄入菌量必须在106-107个以上(婴儿及老人菌量少也可发病,新生儿数个~数十个即可发病)症状为呕吐、腹泻,年长而诉腹痛,伴高热。
腹泻多表现顽固、难治。
每日大便6-15次。
粪便性质多样化,常常先为水稀便然后成黏液、脓血便或血水样便,均有腥臭味。
患儿多伴有脱水、酸中毒。
由于新生儿对水电解质调节功能欠完善,易发生低钠血症。
腹胀较常见,病重时可发生麻痹性肠梗阻,也可伴有肝、脾增大,咳嗽,肺部音,充血性皮疹,黄疸,严重者发生坏死性小肠炎。
临床分型潜伏期:长短不一,最短者如食物中毒,近数小时,但最多1-3天。
急性胃肠炎或食物中毒型临床可分为急性胃肠炎型、败血症型(伤寒型)与局部易感型。
另有健康带菌者。
最常见的80%相互影响以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为主要病源。
每因吃了被这类细菌污染的食物而得病,如食物中一不含活菌只有其梭产生的大量毒素,临床表现为急性食物中毒症状。
潜伏期只有几小时,起病急,病程短1-2天,如食物中含活菌多而毒素少,则潜伏期大2-3天。
起病缓慢,病程长到1周以上。
临床表现局部感染型(婴儿多见)局部蜂窝织炎不明原因发热,哭闹不安,然后出现皮肤软组织局部红肿热痛,最后形成脓肿。
脓肿切开引流一后很快愈合,脓液可培养处沙门菌。
肺部感染有些患儿以肺部感染入院,以后出现腹泻。
伴咳嗽者达20%-50%。
肺部可表现为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
可并发心包炎或泌尿系感染。
脑膜炎(约占13%)其中多发生在2岁以下。
发病最高是3个月以下。
新生儿较多发生脑膜炎的原因可能与产伤有关。
卧位的分类根据自主性根据平衡性稳定性卧位不稳定性卧位被迫卧位因疾病等被迫采取的卧位被动卧位昏迷等不清醒状态下主动卧位自己采用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大多在1万~2万之间,败血症型较高,大于3万且课件中毒颗粒。
确诊要一句细菌培养(bacterialculture)。
确诊鼠伤寒沙门菌培养必须要增菌法血培养快速诊断(采用菌体免疫膨胀实验)血清抗体测定治疗支持疗法十分重要,首先要做好液体疗法。
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衡。
腹胀给胃肠减压,肛管排气。
可应用酚妥拉明(0.5mg/kg,2~4小时一次)DIC 病重者常合并DIC 应及时应用654-2改善微循环,低分子右旋糖酐减少血液粘滞度。
睡眠中是否有异常情况(失眠、呼吸暂停、梦游等)、严重程度、原因以及对机体的影响小婴儿及免疫功能不全者应及时发现败血症及局部感染并予以治疗。
应特别强调母乳喂养,切忌滥用抗生素。
123456抗生素轻症胃肠型病例最好不用抗生素,靠其自身免疫力来控制感染。
重症及败血症患儿,沙门菌特别是鼠伤寒多种耐药者及小婴儿、免疫缺陷者,特别是肠外感染,治疗比较困难,如脑膜炎病死率高达43%~87.5%,可使用抗生素。
目前认为首选药物是喹诺酮类药,如诺氟沙星(每天10-15mg/kg ),如抗药则环丙沙星(每天10-15mg/kg )口服或静脉滴注。
对于重症败血症及肠道外感染如脑膜炎等,可选用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塞腭钠每天75-100mg/kg ,静脉滴注),如病情控制不佳可用美罗培南。
鼠伤寒是目前胃肠道传染病中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必须采取严密的消毒、隔离等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带菌者的发现与处理病房工作人员定期做大便培养,发现带菌者及时调离婴儿病房,经治疗转阴后再回病房工作。
首先要有疫情观念对疑似的病例立即采取严密隔离出院标准②每日大便<4次,性质正常。
③大便培养2次阴性。
病房消毒转归2%-24%达20%~30%以上新生儿病死率曾报道最长一例排菌时间大15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