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纶《塞下曲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全诗翻译注释
《塞下曲》原文注释及简析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作者背景】
卢纶(748-800),唐代诗人。
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送别诗、写景诗很有特色。
【注词释义】
引弓:拉弓,开弓。
平明:清早。
白羽:本指箭秆上的羽毛,这里借指箭。
没:陷入。
指箭射入很深。
【古诗今译】
黑暗的林中风吹草动,将军深夜拉动了强弓。
黎明时寻找射出的箭,发现它深陷在巨石中。
【名句赏析】——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这是卢纶反映军士生活最有名一首诗。
塑造了一位将军的勇猛形象,篇幅极为简短,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前两句写黑暗的夜晚,林深草密,惊风阵阵。
诗中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为将军拉弓射箭的壮举作了铺垫。
传说汉代名将李广出猎时,远远看到草丛中的一块大石,以为是一只猛虎,急忙拉弓射去,箭头居然稳稳地扎入石头之中。
这里借用李广的故事,来形容将军的勇猛和神力,的确是非常恰当的。
全诗语言精练准确,描写生动传神。
卢纶《塞下曲其二》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

卢纶《塞下曲其⼆》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卢纶《塞下曲其⼆》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 在⽇常⽣活或是⼯作学习中,⼤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编帮⼤家整理的卢纶《塞下曲其⼆》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塞下曲其⼆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
平明寻⽩⽻,没在⽯棱中。
【译⽂】 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惊, 将军夜中搭箭拉⼸显神勇, 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箭, 箭头深深插⼊巨⼤⽯块中。
【注释】 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
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拉⼸,开⼸,这⾥包含下⼀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箭杆后部的⽩⾊⽻⽑,这⾥指箭。
⑥没――陷⼊,这⾥是钻进的意思。
⑦⽯棱――⽯头的'棱⾓。
也指多棱的⼭⽯。
【赏析】 这⾸边塞⼩诗,写⼀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事迹的《李将军列传》。
原⽂是:“⼴出猎,见草中⽯,以为虎⽽射之中,中(zhòng)⽯没镞(箭头),视之,⽯也。
”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深夜,⼭林⾥⼀⽚昏暗,突然狂风⼤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阴影起落处恍恍惚惚有⼀头⽩虎扑来。
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过,他眼疾⼿快,拉满⼸⼀箭射出……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吃⼀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虎,⽽是⼀座巨⽯。
将军默然蹲在那⾥,那枝⽩⽻箭竟深深钻进⽯棱⾥去了!请注意箭射⼊的部位,是窄细的尖突的⽯棱!这需要多⼤的臂⼒,多⾼的武艺啊! 有⼈要问,将军射⽼虎,⼲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天才知道射中的是⽯头呀!这,就是诗⼈的艺术处理了。
第⼀,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般的鲜明效果。
塞下曲古诗解释

塞下曲古诗解释塞下曲其一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塞下曲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塞下曲其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其四野幕蔽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古诗简介】《塞下曲》为卢纶的组诗,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翻译/译文】1、塞下曲其一翻译:将军配戴着用鹫鸟的羽毛做成的箭,燕尾形刺绣的旌旗飘带迎风飘动。
屹立着宣布新的命令,千营的将士一齐回应。
2、塞下曲其二翻译: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3、塞下曲其三翻译: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赏析/鉴赏】1、塞下曲其一赏析:此为塞下曲六首中的第一首。
本诗描写了勇猛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面,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气势所征服。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将领动员出征时的威武和雄壮声势。
诗的首句描写边塞将军身佩宝箭的威武气概,金仆姑是宝箭之名,借以显示将军的非凡气度。
次句写练兵场上竖着的饰有燕尾形飘带的帅旗。
《左传》:“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
”这里引用“蝥弧”之典,象征着军中士气的高涨,生动地衬托了将军的八面威风,使将军形象栩栩如生。
第三句写将军下令出征。
“独立”—词,显示了将军威武屹立的气势。
末句写万千战士一呼百应的壮盛气势。
“千营”形容士军之盛壮。
“共一呼”写出了战士们的万众一心、共同赴敌的决心和浩大声势,这“一呼”大有声震山岳的雄威气势。
2、塞下曲其二赏析: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
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塞下曲古诗其二拼音版,塞下曲古诗其二古诗意思

塞下曲古诗其二拼音版,塞下曲古诗其二古诗意思
《塞下曲》唐卢纶其二的意思
塞下曲·其二:卢纶朝代:唐代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译文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
《塞下曲·其二》原文及赏析
【意思】饮马渡秋水,秋水寒冷、冷风割面如刀;【全诗】《塞下曲四首·其二》.[唐].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释】①饮马:给马喝水。
《塞下曲其二》的全诗及赏析
【意思】茫茫无垠的沙漠,远望天边,太阳还未落下,临洮已变得模糊不清。
气势雄浑,旷远,一派塞外风光。
【全诗】《塞下曲四首·其二》[唐].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塞下曲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
《塞下曲·其二》作于盛唐时期,为王昌龄。
这首乐府曲以长城为背景,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描绘了战争的悲惨残酷,体现了诗人对不惜民力,穷兵黩武的反对情绪。
翻译/译文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
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赏析——塞下曲(卢纶)

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塞下曲(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唐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注释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石棱:石头的边角。
将军:指的是西汉的飞将军李广。
鉴赏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此为第二首,描写将军夜里巡逻时景况。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
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
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即续写射。
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
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
“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
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只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
卢纶《塞下曲》的意思及赏析

卢纶《塞下曲》的意思及赏析塞下曲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塞下曲,指边塞上的歌曲,是唐代一种歌曲的名称。
歌曲的内容大都是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卢伦的《塞下曲》一共创作了六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
2草惊风:风吹草丛,以为有猛兽潜伏。
3平明:天刚亮。
4白羽:箭尾白色鸟羽,指箭。
5没:嵌入。
6石棱:大石块突出部分。
昏暗的树林中,忽然刮来一阵疾风,草被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是老虎,从容不迫地搭箭引弓。
天明搜猎去,寻找白羽装饰的箭杆。
发现整个箭头,深嵌入一块石中。
【从容之美】本诗写将军李广在任右北平太守时,遇到的一次富于戏剧一性一的经历,表明了李广的箭术高超,也体现了他的从容镇定之势。
首句“林暗草惊风”,不仅把将军出猎的时间、地点一交一代出来,而且蓄足一种气氛,尤其用一“惊”字,渲染出一种紧张气氛。
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而且也暗示将军的警惕一性一很高。
接下来将军引弓这一动作,让读者感受到将军临险时的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赏析】卢纶的这首《塞下曲》,构思非常的巧妙,将夜间“引弓”和清晨“寻羽”两个场景作了一精一心安排,设置悬念,通过箭“没”石棱的渲染,赞颂了将军的英武善射,增强了气势。
因此,作文时,如果需要增强文章的气势,打破平淡无奇的叙述,合理的夸张能让你的文章锦上添花。
【启示】深夜,在风吹草动的树林里,石头被以为是老虎,便弯弓引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随时都可能会遇到困难、挫折,就像诗中的“老虎”;在挫折面前也会用各种方法去应对,犹如弯弓,射箭。
解决困难,面对挫折,关键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戒骄戒躁,保持一颗平常心,再大再猛的“老虎”都会被降伏。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出自唐代卢纶的《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赏析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
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此为第二首,描写将军夜里巡逻时景况。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
木为之纷披。
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
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即续写射。
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要押韵的缘故,而
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
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
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搜寻猎物,发
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
塞下曲·林暗草惊风

【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及注释】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1、塞下曲――古代歌曲名。
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2、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3、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4、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5、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6、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7、石棱――石头的边角。
【赏析】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
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
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
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
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
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纶《塞下曲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全诗翻译注释卢纶的诗《塞下曲其二》全诗诗意翻译注释及赏析
塞下曲其二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
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
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
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
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注释】
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
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棱角。
也指多棱的山石。
【赏析】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
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
也。
”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阴影起落处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
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
将军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
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
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