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智仁义信 Word 文档

合集下载

精选最新忠孝仁义礼智信24个字

精选最新忠孝仁义礼智信24个字

仁义礼智信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

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

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

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

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

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信字从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以今之概念定义可解为“学说”、“思想”。

信与知对立,知宜者唯宜以行,不知宜者从他人言而信,进而守礼以近仁。

温良恭俭让
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与人为善。

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勤俭,让即谦逊。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这五种美德。

忠孝廉耻勇
忠心、孝悌、廉洁、羞耻、勇敢。

指的是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

品德之于品性,侧重的是德性,更多的是对人的为人处世原则的概定;品性之于品格,侧重的是性情,更多的是对人的自我性情秉持的概定;品格之于品德,侧重的是风格、人格,更多的是对人的持家理政风格、人格的概定。

孔子关于仁义礼智信之信

孔子关于仁义礼智信之信
孔子关于仁义礼智信之信
仁:
而内心猥以琐人,为行本为、卑人劣性“关官怀 老爷”“,仁怎”么的可精能神让也人就民是信人任性和与人道的精神。 尊出近已敬了于经再万?礼到“进物儒所,了信一的家以远非近步爱的《耻常于,。仁论辱严义还爱语 也 重,推精》 ” 地言广神中 。 步可到远就 行 !复对不的明也自止失确。然对信提恭界自一己切同生类灵的和爱,
孔子关于仁义礼智信之信
信其二:言行一致。
孔子仁说是:仁“君爱子之不重心,,则义不是威;处学世则得宜,礼 是不懂固。得主礼忠数信”,君智子对是自明己辨不严是肃非、,信是诚 实不可自重信,。就没有权威,所以学的东
西就不稳固,这也是一种不诚心的
表现孟。子所以以仁要以义忠礼诚智信实为为四主端。:这 恻隐之心、 仁几之句话端听也起;来简羞单恶,之其心实很、难义。之特端也;辞 让端别行套之也是动,现 的 说心。在 矮 的、, 子 与礼有 做”,太的之台多完端上的全一也是“套语;两,言回是台的事下巨非,又人之这一,心、智之 样是仁不爱行、的忠。 义、礼和、睿智、诚信。
道德的自觉自律以及道德价值的实现所 带来的精神满足。
孔子关于仁义礼智信之信
孔子关于仁义礼智信之信
何为义?
义者,人信字其出三头:,治加理一国点家。。在别人 要很明“有义敬白事难。:而时治信理出,国节手家用出(而头当爱然,人包,帮括使人地民方一以社时把会”,。)孔即,子要为的慎意重思、 敬畏地古处字理政义事,,离恪守不信开任我,,节约用开我支身,爱上护的人民, 差理使 国王百家去姓要辨不 敬违 畏别背 什是自 么非然?,规就律是在和要人社敬家会畏规人需律事要。、时试 习,想 俗一 、及下 伦, 常治 、 道德时、出政手务,。帮人家一下,即为义。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 之信篇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完整版)资料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完整版)资料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尊资为大。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

“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

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是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义”,还有情谊、恩谊之意,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

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

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

“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义之邦”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推荐】忠孝仁义礼智信-实用word文档 (7页)

【推荐】忠孝仁义礼智信-实用word文档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忠孝仁义礼智信篇一: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几千年了。

“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

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

“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这是立身之本。

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

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

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

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

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

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

“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

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

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

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

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

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

2019年忠孝仁义礼智信范文.doc

2019年忠孝仁义礼智信范文.doc

2019年忠孝仁义礼智信范文篇一:忠孝仁义礼智信廉由来1、忠弦高稿军弦高是郑国的一位行商,经常来往于各国之间做生意。

鲁售公三十三年(前627年)他去周王室辖地经商,途中遇到秦国军队,当他得知秦军要去袭击他的祖国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惰,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稿劳秦军。

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返回。

郑国避免了一次灭亡的命运。

2、孝缇萦救父淳于意为人治病,不想得罪了官府,被判“肉刑“押住长安。

他的女儿缇萦年纪虽小,却坚强的陪父亲一同前往。

缇萦为父亲的冤屈到处奔走,把信递送到了汉文帝手中,终于使父亲得到了自由,汉文帝也下令废除了“肉刑“。

3、仁“冯谖客孟尝君”讲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其中有一个叫冯谖,冯谖在孟尝君家曾弹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等歌,因而冯谖食有鱼、出有车、他的母亲也得到了孟尝君的照顾。

4、义季扎还愿王子季扎在父王去世后主动把王位让给了大哥,并出使各国。

在徐国与国王徐公结下友谊,季扎见徐公深爱自己的宝剑,心中默许出使回国时将剑赠与徐公。

但季扎回来时,徐公竟已经去世了。

季扎来到徐公安葬处,将宝剑摆放在墓前。

5、礼孔融让梨在孔融小的时候,叔叔曾经给他出了一个难题,让他把六个梨分给六个弟弟妹妹,但是必须还有一个梨在盘子里。

聪明的孔融想出了一个办法,圆满的把梨分了。

6、智诸葛恪得驴三国时,吴王孙权在宴会上用一头驴来取笑诸葛谨。

在场的诸葛谨幼子诸葛恪机智聪明,不但解除了父亲的尴尬,还受到吴王的赏识。

吴王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7、信明山宾卖牛明山宾是个出了名的老实人,因为家贫,不得不便宜卖掉家中的老牛,回家的路上,他又急急忙忙赶回追上买主,讲明牛曾得过“漏蹄病“,已经治好了。

围观的群众称赞明山宾。

8、廉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

中华文化:仁、义、礼、智、信

中华文化:仁、义、礼、智、信

中华文化:仁、义、礼、智、信中华文化:仁、义、礼、智、信所以中华文化,用一个字,孔孟学说用一个字来概括,诸位学长,哪一个字?“孝”文化。

“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眭,上下无怨。

”讲“仁”字也是对的,所有圣贤的教诲,都是爱的教育。

而我们文化当中又把这个爱的原点、源头活水找到了,就是孝道。

包含在我们的文字当中都体现得非常深刻。

“孝”字啊,上边一个老,下面一个子,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一体不可分,生命共同体。

所以“父子有亲”是爱的原点,是整个人与人关系的源头。

所以我们的文化就是让父母子女这个亲爱终身保持。

我们感受一下那六七十岁的人一进门去,“娘!”你看他幸不幸福?一生保有这种赤子之心,对父母的孺慕之情。

再把这一个亲爱推展到对兄弟、对家族、对邻里乡党、对社会大众,再推演到对国家民族。

就像《弟子规》说的,“凡是人,皆须爱”,还有更高的,“凡是物,皆须爱”。

所以中华文化里面强调“天人合一”,敬天、敬地、敬万物。

那一份感恩的心延伸到对一切的万物。

这个不简单啊,感谢山河大地对于我们的赐予。

当初,佛经啊,这个佛门是教育啊,当时候的皇帝很珍惜,东汉明帝把这个经典从西域带回来,其中是白马驮回来的,后来这个马因为长途跋涉太辛苦了,后来就去世了,所以第一个佛寺叫白马寺。

我们一听到这个名字很感佩我们的古人,连一匹马的恩德他都不敢忘记了,更何况是自己父母的恩德。

所以“泛爱众,而亲仁”,这个“众”那就包含动物、包含树木花草、山河大地。

所以在经典当中,春天的时候,万物生发,人应该要爱护这些万物。

所以这么一延伸开来,就从父子有亲,延伸到五伦关系了,人与人的关系。

而在人与人的关系相处当中就强调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概括来讲,五常。

怎么相处呢?“仁、义、礼、智、信”五常。

这个五常再延伸就是四维、八德,但不离开这个五常关系。

我们之前跟大家一起交流到了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以至于君臣、朋友关系。

我们来感受一下,其实都是守着这个五常的关系。

“仁、义、礼、智、信”的基本内涵

“仁、义、礼、智、信”的基本内涵

“仁、义、礼、智、信”的基本内涵“仁”的核心思想应该是“仁爱慈善”,“义”的核心思想应该是“正义奉公”,“礼”的核心思想应该是“尚礼守法”,“智”的核心思想应该是“崇智求真”,“信”的核心思想应该是“诚实守信”。

“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这样的心态,即“仁爱之心”。

关于“仁”,最早出自《尚书》。

《尚书》中说:“克宽克仁,彰信兆民”,意思是说当年商汤用宽恕仁爱之德,明信于天下的百姓。

“仁”最早的涵义是“亲人”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说:“亲,仁也”,又说:“仁,亲也”。

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氏族亲人之间要“亲爱”,这种“仁爱”之情,仅仅局限于家族亲属之间。

随着历史演变,“仁”的涵义得到了进一步扩展,由“亲人”发展到了“爱人”。

老子说:“与,善仁”。

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

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杀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

由此可见,在“仁”的情感范围由家族扩展到社会的同时,“仁”的道德内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素。

“义”,是指正当、正直和道义这样的气节,即“正义之气”。

“义”的原义是指人的仪表,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亲密友谊、对美好善良的追求。

《说文解字》曾这样解释,“义(義),己之威仪也。

从我从羊。

”意思说,“义”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涵养,我们崇尚羊的形象和涵养,要像羊一样温和、善良、美好。

这里讲的“义”,主要是指一种美好、善良的情感和气节。

羊在我们生活中,从古至今都是六畜之首,是最美的食品。

中国人非常崇尚羊,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把“羊”都用在最美好的事物上面。

比如,羊与鱼构成了“鲜”,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羊和鱼都是最鲜美的食品,最好吃的食品。

中国人最美好的字眼“美”、“善”上面都有一个“羊”字,都是用“羊”作主要部首来构造的,这反映了人们对羊所具备的美好境界的追求,并把这种境界作为国人应该追求的品行,作为应该提倡的道德。

【仁义信智礼】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仁义信智礼】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仁义信智礼】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尊资为大。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

“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

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是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义”,还有情谊、恩谊之意,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

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

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

“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义之邦”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1-13 11:03 满意回答我认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本内涵的概括,要在传统的原“五常”-------“仁、义、礼、智、信”基础上,再加新“五德”-------“忠、孝、节、勇、和”,从而成为“十德”------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

“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尊资为大。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

“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

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

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

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

“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

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

“智”通“知”。

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

“智”在知道遵道。

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奸。

“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

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信”:诚信、信任。

《说文》讲:“人言为信”。

“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

诚信求和。

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

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

”“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忠”:忠诚、忠良、忠恕。

“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

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

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

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

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忠。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人民:“上思利民,忠也。

”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

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

“孝”:孝心、孝敬、孝道。

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

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

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

“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

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包销祖国”起来,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孝敬父母”。

这是误区。

其实“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

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

忠孝可以两全。

个别人受条件限制不能统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

我们要把二者尽量同意起来,既尽到“报效祖国”之“忠”,又尽到“孝敬父母”之“孝”。

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节”:节气、名节、操守、节制。

崇尚理想、信念、信仰。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在《腾文公下》中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至理名言。

讲气节、重操守、重名节、软利欲,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和发展。

熔铸成为不图名利、为政清廉、公正无私的高尚品质,克己为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成为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精神支柱和一个人涌葆铮铮铁骨的人格追求。

“勇”:勇敢、坚强、刚毅。

中华传统文化对“勇”赋予了丰富内涵:“持节不恐谓之勇”,“持义不掩曰勇”,“投身为义曰勇”,“知死不避曰勇”,“悬命为仁曰勇”,“弃命为仁曰勇”,“胜敌壮志曰勇”。

“勇”就是要敢想、敢干、敢闯,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说真话,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实事求是。

一言蔽之,“勇”就是勇敢果断、徇义不惧、刚健不屈。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这种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的刚健精神,是中华民饱经磨难、历久弥新、愈挫愈勇、愈挫愈奋的不竭动力。

“和”“和睦、和气、中和、和平、和谐。

求同存异。

中华传统文化把“和”作为最高价值,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

“礼用之,和为贵。

”(《论语*学而》)提出为政应“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和”以治国。

周幽王大夫史伯针对当时周政权危机,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济”的理论。

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离散不能相和合。

”(《墨子*间诂》卷三)“和”被认为是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标。

传统文化还把“中”与“和”并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强调“和谐”、“允执其中”、“时中“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和睦夫妻、和合家族、顺和邻里、和谐社会、协和万邦、天人合一、和气生财、和平天下、和衷共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