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纲要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课程大纲

高中地理课程大纲

高中地理课程大纲第一章:自然地理1. 地理学的定义与范畴-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学的主要分支领域2. 大地构造与板块理论- 大地构造学的基本概念- 板块理论与地壳运动3.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三个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与性质4. 地球的外部构造- 地表形态与地形类型- 地表和大气相互关系的地理过程5. 地球的水文- 水圈的组成和分布- 水的循环与水资源问题第二章:人文地理1. 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 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地理过程2. 人口地理- 人口的组成与分布特征- 人口问题与人口调控3. 城市地理- 城市化的原因和过程- 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4. 农业地理- 不同类型农业的特点与分布-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5. 工业与交通地理- 工业发展的地理特点与分布- 交通运输的地理意义和作用第三章:地理技术与方法1.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定义和组成结构- GIS在地理研究和应用中的作用2.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遥感技术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3. 地图与地图制图- 地图的种类和要素- 地理信息的表达与传播第四章:地理与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实践2.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 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3. 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 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措施-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总结:通过学习地理课程,学生将掌握地球自然与人文地理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理解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最终达到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高中毕业生的目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地理课程纲要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地理课程纲要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地理课程纲要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球作为我们生存的家园,初步认识地球的方位、地形、气候、水文、资源和人口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形成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通过学科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地球与地球的太阳系1. 了解地球的位置、形状、大小、构造,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初步了解太阳系。

2. 认识地球的四季变化,初步了解昼夜交替和日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第二章地球上的水文系统1. 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初步了解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的形成和分布。

2. 掌握各类水资源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小水循环及其作用。

第三章地球的陆地形态1. 了解地球的陆地分布和特征,初步认识大陆和海洋。

2. 掌握世界地图的基本组成要素,初步认识地图的使用方法和意义。

3. 了解我国的各种自然地理环境和地理分区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不同自然环境下的人类活动。

第四章地球的气候1. 了解气候与天气的基本概念和区别,初步掌握气温、降水和风向的测量方法和分布特点。

2. 认识我国的气候类型和典型气候,初步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地球的资源1. 了解资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初步认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 了解我国的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初步认识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地球与地球的太阳系。

2. 地球的水文系统。

3. 地球上的陆地形态。

4. 地球的气候。

5. 地球的资源。

教学难点1. 掌握世界地图的基本组成要素,初步认识地图的使用方法和意义。

2. 认识我国的气候类型和典型气候,初步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演示、实验、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启发性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评价本课程采取多方位的教学评价方法,如课堂测验、作业评定、调研报告等,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初级中学地理课程大纲(2024年版)

初级中学地理课程大纲(2024年版)

初级中学地理课程大纲(2024年版)
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观察技巧,以及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学期
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自然地理学:气候与气象、地理环境与生态系统
3. 人文地理学:人口与城市、文化与民族
4. 经济地理学:资源与产业、交通与通信
5. 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第二学期
1. 区域地理学:中国与世界各大洲的地理特征
2. 农业地理学:农业与农村发展
3. 城市地理学: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4. 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
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方法
1. 授课结合实地考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地理实验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
创新精神。

评估方式
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学期地理课程的理解和应用
能力。

参考教材
1. 《初中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地理学基础》(高中地理教材)
注意:本大纲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进度以教师实际授课为准。

2024-2025学年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课程纲要课件

2024-2025学年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课程纲要课件
4.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 5.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审题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 动性。
(二)课堂组织形式: 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梳理基础知识——自主完成学案——合作 探究——解决疑难
(三)评价
1.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课堂纪律、课堂互动参与情况等)进行及时的评价和记 录,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依据。2.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表现。3.考试后 的反思和分析。
3.把新课改的理念最大限度的应用于地理的教学中,改变学生 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模式。
二、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整合教学资源,选择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 注重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十九 1.1-1.7
世界的气候
七上复习 期末考试
4.1天气与气候 4.2气温与降水 4.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 4.4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2 4.5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达标 4.6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1 的气候检测 4.10世界的气候单元过关
2、重点、难点的处理(1) 图领全文培养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习最主要的工具,在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也是培 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以图为导线,通过学生识图、析图、动手填图、讨论、交流和师生间填图,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合作式课堂。(2)知识拓展共同探究
加强地理学科与历史、艺术、军事等学科的整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能够做到 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3)亲身体验参与实践
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1.练习的完成:选择题的准确率在90%左 右;填空题,要求认真领会题目的含义,用地理学术语解答。2.回答课堂提问的 情况。3.课堂笔记的情况:条理的清晰、重点的突出、字迹的端正、内容的完整 等,最重要的是:自主性的体现——是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地作一些笔 记。4.每个单元综合练习的评价。5.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的评价。

地理课程纲要

地理课程纲要

地理课程纲要
地理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地球上的物质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研究。

地理课程纲要是一个详细的课程计划,它涵盖了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理学的历史发展、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地理学的实践应用等。

地理课程纲要的第一部分是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它包括地理学的定义、地理学的分类、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地理学的基本方法等。

第二部分是地理学的历史发展,它包括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地理学的发展成果等。

第三部分是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它包括地理学的实验方法、地理学的调查方法、地理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地理学的模拟方法等。

第四部分是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它包括地理学的宏观研究、地理学的地质研究、地理学的气候研究、地理学的生态研究、地理学的人口研究、地理学的社会经济研究等。

最后一部分是地理学的实践应用,它包括地理学的教育应用、地理学的科学研究应用、地理学的社会应用等。

地理课程纲要是一个详细的课程计划,它涵盖了地理学的各个方面,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践应用,既有宏观研究,也有微观研究,既有实验方法,也有调查方法,既有数据分析,也有模拟方法,既有教育应用,也有科学研究应用,既有社会应用,也有经济应用。

地理课程纲要是一个完整的课程计划,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理学,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地理课程纲要

九年级地理课程纲要

九年级地理课程纲要一、引言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上的各个地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纲要旨在为九年级学生提供一份简明扼要的地理课程纲要,以帮助他们建立对地理学科的基础理解。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基本认知和兴趣。

2. 编织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3. 培养学生对地质、气候、水资源、人口等自然和人文地理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发展学生的地图阅读和空间分析技能,培养他们的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地理研究和现实问题解决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地球的结构和运动- 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构造-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季节和昼夜变化的原理2. 地球表层的形成与变化- 平原、山脉、高原、盆地等地貌形成- 河流、湖泊和海洋的形成和变化- 地球的岩石圈运动和板块构造3. 气候与气象- 气候带和气候要素- 气象的基本概念和气候变化现象- 气象观测和预测技术4. 水资源与环境保护- 水资源的种类和分布- 水循环和水污染的原因与防治-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 人口与城市发展- 人口变动和人口分布- 城市化和城市规划- 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和影响四、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1. 通过讲授、演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2. 结合地图、图表和实地考察等教学资源,加强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能力。

3. 运用小组合作研究和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4. 通过课堂测验、作业评定和项目研究等多种评估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地理研究情况。

五、研究资源1. 教科书:根据教学大纲使用适当的地理教科书。

2. 地理图书:提供丰富多样的地理相关图书和参考资料供学生参考阅读。

3. 地理实地考察:安排适当的地理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理现象和问题。

4. 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地理图像、地理数据和地理信息。

六、总结九年级地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意识,帮助他们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更深入的理解。

2024年中学地理必修课程大纲

2024年中学地理必修课程大纲

2024年中学地理必修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与人文现象的学科,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球和人类社会的认知能力,提供地理思维和地理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地球结构、地球运动、地球与宇宙关系等。

2. 理解自然地理现象: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现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理解人文地理现象:人口、城市、交通等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4. 培养地理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5. 增强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地理信息系统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地理基本概念与技能- 地球的结构与性质- 地图与地图阅读技巧-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2. 自然地理- 海洋与大气- 陆地形成与变化- 气候与气象- 水资源与管理- 生态环境与保护3. 人文地理- 人口与人口迁移- 城市化与城市规划- 农业与农村发展- 工业与经济地理- 交通与运输4. 地理实践- 实地考察与调研-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案例- 地球观测与遥感技术- 地理实验与数据分析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数据收集和分析,培养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促进交流与合作。

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丰富的视听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概念。

5.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地理活动,进行独立学习和研究。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验报告等。

2. 作业与考试:定期布置作业,进行考试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

3. 实践操作:实地考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实践活动的报告和评估。

六、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根据课程内容编写的:《中学地理基础知识》、《自然地理学概论》、《人文地理学概论》等。

参考资料:包括地理科普读物、地理学术期刊、相关研究报告和国内外地理信息数据等。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课程纲要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课程纲要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课程纲要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空间意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地球的运动与影响- 地图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2. 中国的区域-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境-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 中国的气候与地理环境- 中国的人文地理特征3. 中国的自然环境与资源- 中国的自然环境保护与恢复- 中国的自然资源与利用- 中国的环境问题与治理4.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人口变化-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 中国的农村与农业问题5. 地理和生活- 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地理技能的综合运用- 地理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三、教学重点1. 研究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了解地球的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理解中国的区域划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3. 掌握中国的自然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情况,认识环境问题并研究相关治理方法。

4. 了解中国的人口分布和城市化进程,探究农村与农业问题。

5. 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地理素养。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与示范。

2. 实地考察和实验。

3. 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

4.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2. 阶段性测验和作业。

3. 实地考察报告和实验报告。

六、教学资源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

2. 多媒体设备。

3. 地理实物和地图。

七、教学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0个单元,每单元约2周。

具体安排如下:1. 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2周)2. 第二单元:中国的区域(2周)3. 第三单元:中国的自然环境与资源(2周)4. 第四单元:人口与城市(2周)5. 第五单元:地理和生活(2周)八、考核方式1. 阶段性测验: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一次小测验。

2. 作业:根据教学要求布置适当数量的作业。

3. 实地考察报告和实验报告:根据实地考察和实验内容编写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hanghai United intl school协和双语高级中学美国高中课程地理课程大纲一、课程总体介绍与教学基本目标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落实上海二期课改的三维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遵循《全日制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同时结合本校区生源情况,对教材选篇以及教学重点进行了梳理,以适应学生在地理学习上的需求。

高中十年级每年平均教学课时数为38(45分钟一课时)。

在初中地理部分教学的基础上,完成高中部地理课程的学生将取得较为全面的地理素养,在“了解”、“理解”、“应用”、“模仿”、“独立操作”、“迁移”、“经历”、“反映”、“领悟”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学习与训练,以达到国家课程标准。

与此同时,结合本校区学生国际化的教学环境以及其升学意向,特强调人文浸润目标,旨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人文地理的认识,并通过文化差异比较深化了解。

根据《课程标准》,此地理课程将教学重点立足于提高学生进行积极探索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具体项目为:1、了解区域地理,包括乡土地理、本国地理和部分世界地理;了解有关自然和社会环境诸要素的知识;认识种种自然—空间和社会结构;掌握基本地图知识。

2、深刻理解并学会分析各种错综复杂、呈动态变化的联系,如自然系统、人文系统内部及它们之间各要素和过程间的联系及相互作用;认识各个等级区域间,尤其是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重要的人口和环境的关系。

3、具备地理调查、分析和表达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如阅读、解释、填绘和运用常见的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野外定向、独立工作的能力,获取和处理各种地理信息的能力等。

4、认识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人口和资源问题、各种环境问题、城市化所引发的问题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食物供给和发展问题等。

5、引导学生在对待有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事务时(如空间利用),具有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和宽容、理智、负责的行为倾向。

6、培养爱国情感,同时树立全球观念:能够理解、认同不同类别的社会和文化,并与其人民尽力合作。

7、使学生成为具有自我决断和共同决定的合格公民,这包括:全方位、多侧面的思维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批评的能力,为使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发展更趋合理,敢于也有能力表达自己以及他人的意见、要求,寻找较合理的办法以解决各种空间冲突的能力。

8、一定的审美能力以及能够在日新月异、复杂的社会中确认自己位置和价值的能力。

二、操作标准以及培养目标(课程图谱)通过地理课程学习,落实培养全素质的人才,达到适应社会需求、发展个体的教育目标。

按照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征,地理学科培养学生的总目标由简入繁、由浅入深。

地理观点教育为主要培养目标,包括:1.人地协调观点教育选取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典型实例,使学生对““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如何实现人与地的协调”等形成正确的认识。

2.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提高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质量,要很好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挖掘并把握可持续发展所包含的理论意义,明确地理学科在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承担责任和义务的领域。

3.空间观点教育地理学是关于人类的生存空间的一门学问,空间观点主要是对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系的基本认识。

三、教学的进度安排:四、学生评估高中部地理课程的测评以综合性与多样性为基本原则。

测评形式由:单元测试、综合运用项目测评、作业、课堂表现、小组合作、期终测试等部分组成。

测评:达到同龄高中学生相应水平五、教学活动课堂内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比赛、演讲、做海报、读图练习等活动。

课堂外组织全年1-2次地理主题参观实践活动。

附录:参考阅读资料一、国家课程标准推荐学习资料(一)《地理》第一册宇宙与地球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系统、太阳系、太阳、只有一个地球)2.地球的伙伴——月球(月球、月相、日食与月食、月球与潮汐)3.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太空探索的历程、太空探索的意义)4.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地方时与区时、地转偏向力、地球公转、季节形成)岩石与地貌5.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地震与火山)6.岩石与矿物(岩石、矿物)7.地貌(主要的地貌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大气与天气、气候8.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9.行星风系(气压与风、大气环流、世界主要气候类型)10.季风(季风气候的成因、季风与农业)11.台风、寒潮和梅雨12.人类活动与气候(全球变暖、酸雨、臭氧洞、城市热岛与雨岛)水环境13.水循环(水圈的构成、水循环类型、河水补给)14.珍贵的淡水资源(水资源分布、水资源危机)15.海洋(洋流、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海洋石油资源的开发、海洋权益)(二)《地理》第二册人口16.人口增长(人口增长过程、人口构成、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与负增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压力、我国的人口国情和人口政策)17.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世界人口稠密地区、我国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人口容量)18.人口素质(人口素质的构成、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城市19.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空间结构的差异)20.城市体系和城市群21.城市化(城市化过程、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郊区与逆城市化、城市问题)产业区位与分布22.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条件、美国乳畜带的区位条件、农业区位的变化、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城郊农业、现代农业)23.工业区位与工业区(工业区位条件、上海宝钢的区位条件、工业区位的变化、世界主要工业区)24.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地域差异、商业区位条件、不平衡的国际贸易、现代交通运输与通信、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地域文化25.文化与环境(文化、环境对文化的影响)26.世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文化整合、世界文化圈)27.中国地域文化(中国地域文化景观、各地民居与地理环境、方言、客家文化、海派文化)二、其他推荐学习资料(一)《中国民俗文化》1.中国民俗概述2.中国民间交际礼仪与习俗3.人生礼仪与习俗4.服饰习俗5.饮食习俗 6.建筑与居住习俗 7.交通行运习俗 8.商业习俗 9.信仰习俗 10.岁时节日习俗11.姓氏习俗 12.民间艺术(二)《地理学与生活》1.地图(网格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地图投影<面积、形状、距离、方向>、比例尺、地图的类型<地形图和地形表示法、专题地图与数据表示法>)2.地貌(地球物质<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地质年代、大陆运动、构造力<地壳运动、褶皱作用、断层作用、火山作用、风化作用、侵蚀营力与堆积作用>、地貌区)3.天气与气候(大气温度<地轴倾斜、反射与逆辐射>、气压与风<气压梯度力、陆风与海风、山风与谷风、摩擦效应、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洋流、大气层中的水分<降水的类型、风暴>、气候、土壤与植被、气候区<热带气候类、干旱气候类、中纬度湿润气候类、亚北极气候、极地高原山地气候类>、气候变化<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4.自然资源(资源术语<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资源储量>、能源资源与工业化、资源管理)5.人口地理(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生育率、人口金字塔、自然增长与倍增时间>、人口转型<西方的经验、分裂的世界日趋渐同>、世界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数据与人口预测、人口控制、人口前景<惯性、老龄化>)6.文化地理(文化的组成、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文化的子系统、文化变迁<创新、扩散、互渗>、文化多样性、语言的传播和变化、语言与文化、宗教<世界主要宗教>、族群、性别与文化)7、政治地理(国家政治制度<现代国家的演变、对国家的挑战、国家的地理特征:大小、形状、区位、核心与首都、国界、向心力、离心力>、国家间合作、地方性与地区性政治组织)8.经济地理(经济活动和经济体分类、初级活动<自给农业、商品农业、渔业、林业、采矿业和采石业>、初级产品贸易、第二产业活动:制造业、第三产业、世界贸易中的服务业)9.城市地理(城市化的世界、城市的起源与演变、经济基础、职能、体系、内部、多样性)10.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对水的影响<水的可利用性、河流整治、水质、农业水污染源、化肥、生物杀灭剂、动物粪便、控制水污染>、对空气和气候的影响<空气污染物、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层损耗、控制空气污染>、对地貌的影响<挖掘作业产生的地貌、倾倒产生的地貌、地面沉陷的形成>、对动植物的影响<生境破坏、捕猎与商业性开发、外来物种、中毒与污染>、固体废弃物处理<城市垃圾、填埋、焚化、源头减量与循环利用、危险废物>)(三)参考专栏1.地理学的职业2.红色州,蓝色州3.珠穆朗玛峰—王冠上的宝石4.地震的分级5.海啸6.多年冻土7.多诺拉悲剧8.厄尔尼诺9.维护土壤的生产力10.热带森林与药物资源 11.中国方式及其他方式 12.人口剧减?13.做母亲的风险 14.一亿女性缺失 15.我们脆弱的健康状态 16.本土文化17.原生态文化与流行文化 18.世界英语 19.好战的原教旨主义 20.种族问题21.铲除不平等 22.心像地图 23.有据可查的扩散 24.性别与迁移 25.袖珍国26.体育运动与国家认可 27.立法机关的女性 28.恐怖主义与政治地理 29.电子垃圾30.刀耕火种农业 31.中国农村经济 32.女性与绿色革命 33.中心地理论34.人以群分……或者你的邻居都是谁? 35.封闭式社区 36.灾难蓝图:河流改道与咸海 37.世界人口预测 38.是地理条件注定的吗?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