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故事——苗族芦笙的传说

合集下载

苗族芦笙起源

苗族芦笙起源

苗族芦笙起源
——吴倍鑫芦笙是苗族人民生活中最爱的古老乐器之一,可用于乐器、法器、神器等方面。

而芦笙文化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着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历史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各个领域,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体现着苗族人民的生活态度、文化精神面貌、心里素质以及伦理道德等等。

只要有苗族的地方必有芦笙,据民间传说:芦笙是苗族祖先东嘀咙嗡(苗语)汉译为“黑郎”创造的。

东嘀咙嗡即黑郎和各里格啦噶是一对恋人,各里格啦噶是苗王亚鲁的女儿,因做了错事而不承认,亚鲁在心急之下发了毒誓,结果各里格啦噶受到了惩罚,被凶猛的老虎咬死。

黑郎由于失去了心爱的人昏睡十三天十三夜,在饥寒交迫、醉生梦死中慢慢苏醒,披头散发,用微弱的气息支撑着笨重的身躯,手脚微微颤抖进行简单的洗漱,由于过渡思念恋人,在黑暗中摸索着,寻找到自己心爱的芦笙,精神突然振奋吹响了芦笙曲,后来传说芦笙是黑郎造,芦笙是黑郎教。

接着一群青少年男女唱出芦笙跳洞十二首之起首《东嘀咙嗡寿喽》。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贵州苗族芦笙是一种典型的苗族传统乐器,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芦笙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芦笙演奏得到了不断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贵州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苗族芦笙的传承与发展苗族芦笙演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它是苗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乐器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苗族的各种宗教活动、丰年祭祀和娱乐活动等。

苗族芦笙的演奏技艺在苗族人民中得到了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苗族芦笙演奏传统。

苗族芦笙是一种竖吹葫芦状的木笛,有着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

在苗族文化中,芦笙不仅是一种音乐表演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

苗族芦笙演奏一直是苗族人民传承的重要文化形式,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苗族芦笙的传承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苗族文化的一大亮点。

二、苗族芦笙的表现形式苗族芦笙演奏主要分为独奏和合奏两种形式。

独奏以个人演奏为主,表现出个人的技艺水平和情感表达。

苗族芦笙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吹奏、吟唱、颤音、飞指等手法,通过这些技巧演奏者可以表现出各种情感和音乐效果。

合奏是苗族芦笙演奏的另一种形式,它通常由苗族人民在集体活动中进行,如丰年祭祀、婚庆仪式、节庆活动等。

苗族芦笙合奏具有浑厚悠扬的音色和独特的节奏感,能够为苗族人民的生活增添丰富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成为了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苗族芦笙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苗族芦笙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有些苗族青年不再愿意学习芦笙,使得芦笙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难。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苗族芦笙也有了更多的舞台和表现机会,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民族艺术品。

目前,贵州苗族地区的一些景区和文化艺术团体正在积极开展苗族芦笙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努力挖掘和发展苗族芦笙的文化价值,促进苗族芦笙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贵州苗族芦笙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奏技艺源远流长,传承发展至今,已成为贵州地区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

芦笙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而苗族芦笙演奏更是贵州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古老的苗族村寨中,芦笙演奏始终是人们生活、娱乐、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

本文旨在探讨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从历史渊源、演奏技艺、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阐述。

在苗族的发展过程中,芦笙演奏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历史长河中,苗族芦笙演奏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不仅在技艺上不断精进,而且在曲目、演奏形式等方面也变得愈加丰富多样。

苗族芦笙演奏传统得以延续,发展至今,成为了贵州地区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

二、演奏技艺苗族芦笙演奏技艺独具特色,其演奏方式多样丰富,包括独奏、重奏、合奏等多种形式。

在芦笙演奏中,演奏者需要用口腔吹奏管弦、用手指按键演奏,这需要演奏者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技巧和表现力。

芦笙演奏还需与舞蹈、歌唱等艺术形式相结合,以表达苗族人民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芦笙的音色独特,富有浓厚的苗族民族特色,有着悠扬、清亮的音色,如清泉流水,如飞瀑跌水,如山涧潺潺,如山风吹拂,仿佛置身于苗族村寨之中,感受着苗族人民的朴实、热情和淳朴。

芦笙演奏需要演奏者掌握丰富的表现技巧,包括吐蕊吹气、律动泠音、悦耳顿挫、乐器愈鸣等,以营造出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

三、传承与发展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是贵州苗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经过历代苗族演奏艺人的努力传承,如今,苗族芦笙演奏在贵州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弘扬和发展。

不仅在苗族村寨中常见,而且还在大型文艺演出、节庆庆典、民俗活动等场合中频繁亮相,成为贵州地区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

如今,苗族芦笙演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乡村范围,而是开始走向现代舞台,融合现代音乐元素,结合舞台效果,创新演奏形式,吸引更多的观众。

一些苗族芦笙艺人也开始积极进行演奏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不断推陈出新,为苗族芦笙演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苗族民间传说故事

苗族民间传说故事

苗族民间传说故事苗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苗族民间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苗族民间传说故事一:苗族芦笙的传说小伙子口不离笙,姑娘手不离针;不会吹笙的不是苗家的达亨(小伙子),不会绣花的不是苗家的达佩(姑娘)。

芦笙,黔东苗族方言叫"给"(Gix),川黔滇苗族方言叫"更"(Ghenb),用竹制作而成。

每把芦笙六根管,在芦笙歌中有"芦笙三节筒,长瓢里头空;瓢兜六根杆,吹来向轰轰"的描述,它与方言、服饰一起,是区分苗族支系的重要标志。

在苗族传说中,古老的时候天下没有人烟,天帝就派了小女儿勾素下到地上来造万物。

有了万物后,有一天贾、凶(即杉木和竹子)两兄弟上到天庭想天帝讨要几件供人娱乐的器具。

天帝的女儿勾素就砍下自己的6个手指和一只手臂,做成了一把芦笙,她自己因流血不止而死。

天帝十分悲痛,把芦笙交给贾、凶两兄弟说:"这就是你们的,以后凡事必须经过她(许可),她会给你们带来"。

苗家自从有了芦笙,便过上了安定、美满和幸福的。

几乎苗族每个村寨一般都有一堂(队)芦笙,这是一个村寨生活是否美满幸福的标志。

在贵州丹寨、三都、榕江、雷山等地的苗寨,其芦笙队由芒筒和大号、中大号、中号、小号、特小号六种芦笙组合而成。

芒筒与其他芦笙不同,它没有六根管,只是一个三四尺长的园筒,筒里插一各小竹管,口含竹管吹奏,声音低沉、浑厚。

大号芦笙就是笙母,高达两丈左右,只吹不动,需两人抬。

苗族民间传说故事二:梅青与野鸡在遥远的苗寨住着一个漂亮的小搭配(苗语:小姑娘的意思),她的名字叫梅青。

一天清晨,梅青像往常一样挑起鸭仔,背起镰刀来到田边放鸭,割草。

割到一半的时候,一个穿着破烂,脸色发绿的小女孩来到她身边说要跟她一起割草一起玩耍。

梅青不知道这是鸭变婆(苗语:妖怪的意思)的女儿,也正好缺个伴就爽快答应了,两个女孩玩着玩着,不知不觉就天黑了,这才发现鸭仔不见了。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关键字:苗族舞蹈;芦笙舞;艺术特征;内容形式;服饰;深远影响前言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具有深厚浓郁的生活兴趣,庄严而深重的宗教。

芦笙舞不仅仅深深得到人们的喜爱,同时也是苗族人民用以与全国乃至全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情感、友情等交流方式。

是真正把器乐、唱歌、跳舞融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形态。

一、苗族芦笙舞历史溯源关于苗族芦笙舞的起源,苗族群众有着朴素和美妙的传说。

相传XXX开天地之时,大地呈现的是一片冷落。

那时,苗族先人是靠狩猎飞禽走兽来作为自己的衣食,当时,为了能使捕捉鸟兽变得简单,因而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做了枝能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的管,吹起芦笙勾引各类鸟兽。

从此,人们每次上山狩猎均有所获,因而芦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从而流传到今。

这类传说与现今仍流传着浩瀚模拟鸟兽鸣叫和形状的芦笙曲调及舞蹈动作的现象虽相吻合,但要弄清它的起源,仍有待从史料方面进行研讨。

《阿卯古史传说》记载中写道,上溯到远古时代,苗族先人由于"敌人闪XXX从XXX地来攻打,战不堪敌,厥后就往熏风吹来的方向迁移,苗族的先民从北向南迁移路途中,"青年人骑牛游渡"过黄河。

到深夜,最先过河的人们担心跟在身后的人失散,就用吹起芦笙燃起篝火的方式指导人们集拢。

在寒气的入侵下,人们跟随芦笙吹起的旋律,纷纷都跳起了芦笙舞。

芦笙与笛子相似,是每位苗族青年男子亲密的好友。

在苗家舞蹈的坝地上,常见青年男子身背芦笙口吹笛子,或是将笛子插于腰带上又吹响芦笙。

《云南少数民族》以为,"传说千变万化的芦笙调就是苗家人的'文字'"。

在歪头山,芦笙一响,总有歌舞相伴。

关于芦笙舞活动的历史,过去文献中多有涉及;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明清以来,更广见于文献和志书之中。

明人XXX《南昭野史》有"每XXX跳月,男吹芦笙、XXX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的起源与价值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的起源与价值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的起源与价值探析一、芦笙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芦笙是一种利用竹子制成的吹奏乐器,它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

据文献记载,芦笙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而在秦汉时期,芦笙已经成为了当时南方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代表乐器。

在宋代,芦笙已经广泛传播到了全国各地,成为了农民群众喜爱的乐器之一。

到了明清时期,芦笙更是在南方地区的民间音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芦笙曲目和传统演奏技法。

芦笙的产生和发展,与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密不可分。

在南方的山林丛林中,竹子是一种丰富的材料资源,而竹子的空心部分则成为了芦笙制作的主要材料。

而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则是芦笙的主要传承者和演奏者,他们通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承,创造了许多优秀的芦笙曲目和演奏技法,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芦笙音乐文化。

二、芦笙的音乐风格芦笙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它奔放豪迈、清脆悠扬,充满了南方少数民族的浓厚生活气息。

芦笙演奏通常由多人合奏,音乐曲调多变,既有动人的舞曲,也有婉转的小曲,更有气势恢宏的乐章。

芦笙的音色豪迈激越、明亮高亢,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往往能激发出民间的热情和激情。

在传统的芦笙音乐中,演奏者往往通过吹奏、舞动或者打击芦笙,表达对自然、生活、情感以及信仰的思索和颂扬。

这些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大量生活元素和情感内核,使得芦笙音乐成为了南方地区一道独特的艺术风景线,并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三、芦笙在当地社区中的意义芦笙的传承和演奏也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每年都会在一些民族社区中举办一些芦笙民间音乐比赛、表演和展览等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游人前来观赏和参与,成为了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经济来源。

芦笙还体现了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少数民族自身文化认同和自豪感的象征。

通过芦笙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不仅继承了自己的优秀文化遗产,更是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中展现着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芦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南方地区少数民族的独特音乐文化,更是丰富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
推广策略
通过旅游宣传册、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推广,同时可以与旅游机构合作,开展屏边苗族芦笙文 化主题旅游活动。
旅游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促进经济发展
01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
提升地方形象
02
通过屏边苗族芦笙文化旅游产业的推广,可以提升当地的知名
演奏技巧与表现形式
演奏技巧
屏边苗族芦笙的演奏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如吹奏时需要控 制气息、调整口型等。
表现形式
芦笙音乐常以独奏、合奏或伴奏的形式出现,可以表达出不 同的情感和意境。
芦笙曲目的分类与特点
曲目分类
屏边苗族芦笙的曲目丰富多样,包括传统曲目和现代创作曲目。
曲目特点
传统曲目多以叙述历史事件、传说故事为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现代创作曲 目则更加注重表现现代生活和情感。
芦笙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文化认同
芦笙文化是屏边苗族的重要文化遗产,通过传承和弘扬芦笙文化 ,可以增强苗族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旅游开发
芦笙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 开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学术研究
芦笙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信息,对于学术研究具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
度和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保护传统文化
03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
传承,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
06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保护与传 承
保护措施与政策支持
制定保护政策
制定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 保护政策,明确保护范围 、措施和责任主体。
设立专项资金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贵州苗族芦笙演奏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民族精神。

芦笙是苗族传统乐器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它既可以用来演奏音乐,也可以用来传递信息,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贵州苗族地区,芦笙演奏一直都是受到重视和传承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芦笙演奏也在不断发展,展现出多样化的风采。

一、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始于苗族古老的祭祀仪式和民间乐曲。

据史料记载,苗族的芦笙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唐宋时期。

而最早的芦笙器乐则可追溯至清朝,清代苗族音乐家李景和对芦笙进行了系统的改革,使之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乐器。

在苗族的传统节日、婚丧嫁娶以及其他重大场合,芦笙演奏都是不可或缺的,它既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宗教仪式。

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芦笙演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民族认同感的体现。

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主要通过口耳相传和师徒传授的方式进行。

在苗族地区,从小就有孩子开始学习芦笙演奏,他们一般都是跟随长辈学习,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掌握演奏技巧和曲目。

随着时间的推移,苗族芦笙演奏逐渐形成了一套传承体系,有专门的老师传授技艺,并在节日庆典中进行表演,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使得苗族芦笙演奏得以保存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多元交融,苗族芦笙演奏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从最初的宗教仪式到现在的文化展示,苗族芦笙演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场合和形式,而是逐渐走向舞台和市场。

在许多文化活动和旅游景点,可以看到苗族芦笙演奏的身影,它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现代的音乐产业中,苗族芦笙演奏也融入了更多的元素和创新。

有一些苗族音乐人将芦笙演奏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创作出了一些新颖的作品,这不仅丰富了苗族音乐的形式,也为苗族文化的传播打开了新的方式。

一些专业的音乐院校也开始将苗族芦笙演奏纳入教学内容,培养了一批批专业的芦笙演奏者,为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故事——苗族芦笙的传说
小伙子口不离笙,姑娘手不离针;不会吹笙的不是苗家的达亨(小伙子),不会绣花的不是苗家的达佩(姑娘)。

芦笙,黔东苗族方言叫给(Gix),川黔滇苗族方言叫更(Ghenb),用竹制作而成。

每把芦笙六根管,在芦笙歌中有芦笙三节筒,长瓢里头空;瓢兜六根杆,吹来向轰轰的描述,它与方言、服饰一起,是区分苗族支系的重要标志。

在苗族传说中,古老的时候天下没有人烟,天帝就派了小女儿勾素下到地上来造万物。

有了万物后,有一天贾、凶(即杉木和竹子)两兄弟上到天庭想天帝讨要几件供人娱乐的器具。

天帝的女儿勾素就砍下自己的6个手指和一只手臂,做成了一把芦笙,她自己因流血不止而死。

天帝十分悲痛,把芦笙交给贾、凶两兄弟说:这就是你们的母亲,以后凡事必须经过她(许可),她会给你们带来幸福。

苗家自从有了芦笙,便过上了安定、美满和幸福的生活。

几乎苗族每个村寨一般都有一堂(队)芦笙,这是一个村寨生活是否美满幸福的标志。

在贵州丹寨、三都、榕江、雷山等地的苗寨,其芦笙队由芒筒和大号、中大号、中号、小号、特小号六种芦笙组合而成。

芒筒与其他芦笙不同,它没有六根管,只是一个三四尺长的园筒,筒里插一各小竹管,口含竹管吹奏,声音低沉、浑厚。

大号芦笙就是笙母,高达两丈左右,只吹不动,需两人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