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文化进课堂”方案

合集下载

芦笙校本教学教案

芦笙校本教学教案

芦笙校本教学教案教案标题:芦笙校本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芦笙的起源、发展和特点;2. 掌握芦笙的基本演奏技巧;3. 培养学生对芦笙音乐的欣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芦笙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 芦笙的构造和演奏技巧;3. 芦笙的音域和音色特点;4. 芦笙的常见曲目和演奏技巧。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介绍芦笙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引发学生对芦笙的兴趣,并展示一段芦笙演奏视频。

2. 知识讲解(15分钟):a. 介绍芦笙的构造和演奏技巧,包括芦笙的吹孔、指孔和吹奏姿势等;b. 解释芦笙的音域和音色特点,引导学生对芦笙音乐的欣赏。

3. 演奏示范(15分钟):老师现场演奏一首简单的芦笙曲目,并解释演奏技巧和注意事项。

4. 学生练习(20分钟):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分组进行芦笙的基础练习,包括音阶、吹奏技巧和简单曲目的练习。

5. 合奏演练(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奏演练,选择一首适合初学者的芦笙曲目,并在指导下进行合奏练习。

6. 总结(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学生在学习芦笙过程中培养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练习和合奏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姿势、吹奏技巧和合作程度等;2.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学习收获。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芦笙,提供相关学习资源和指导;2. 组织芦笙演奏比赛或校内表演,展示学生的成果;3. 邀请专业芦笙演奏家来校进行讲座或示范演奏,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以上是针对芦笙校本教学的教案建议和指导,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需进一步详细的教案内容或其他教学方面的支持,请随时告知。

壮族芦笙教学设计方案

壮族芦笙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壮族芦笙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制作工艺。

- 掌握壮族芦笙的基本演奏技巧,能够独立演奏简单的曲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 通过聆听、模仿、练习,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对象本课程面向小学五年级学生,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乐器演奏有一定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1. 壮族芦笙的历史与文化- 介绍壮族芦笙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地域分布。

- 讲解壮族芦笙在壮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壮族芦笙的制作工艺- 介绍芦笙的构造、材料选择和制作过程。

- 观看或演示芦笙制作视频,让学生了解制作工艺。

3. 壮族芦笙的基本演奏技巧- 学习芦笙的持握方法、呼吸技巧和指法。

- 通过示范和练习,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

4. 壮族芦笙的曲目学习-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壮族芦笙曲目进行学习。

- 通过集体演奏,体验民族音乐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壮族芦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简要介绍壮族芦笙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制作工艺学习(20分钟)- 播放芦笙制作视频,讲解制作过程和工艺要点。

-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芦笙制作工艺的理解。

3. 演奏技巧学习(30分钟)- 教师示范芦笙的持握方法、呼吸技巧和指法。

-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逐步掌握基本演奏技巧。

4. 曲目学习与练习(30分钟)- 选择一首适合学生水平的壮族芦笙曲目进行学习。

-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集体演奏与展示(2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集体演奏,教师点评。

- 邀请家长观看学生的演奏,进行互动交流。

6. 总结与反思(10分钟)-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收获。

- 教师点评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学习态度和技能掌握情况。

如何开展芦笙活动教案

如何开展芦笙活动教案

如何开展芦笙活动教案教案标题:如何开展芦笙活动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芦笙的起源、特点和演奏技巧。

2. 学习基本的芦笙演奏技巧和乐曲。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表演能力。

教学准备:1. 芦笙乐器和配件。

2. 芦笙演奏的录音或视频资源。

3. 适合初学者的芦笙教材或乐谱。

4. 音乐播放设备。

5. 教室或音乐室。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芦笙乐器的起源、特点和演奏技巧,激发学生对芦笙活动的兴趣。

技巧学习:2. 播放芦笙演奏的录音或视频资源,让学生感受芦笙的音色和表现力。

3. 向学生介绍芦笙的基本演奏技巧,如吹奏姿势、吹气力度和指法等。

4. 分步教授学生芦笙的基本演奏技巧,并进行示范和练习。

乐曲学习:5. 选择适合初学者的芦笙乐曲或教材,向学生介绍乐曲的曲调和节奏。

6. 分段教授学生乐曲的演奏技巧,并进行示范和练习。

7. 引导学生逐渐熟悉乐曲,并进行整体演奏练习。

合作与表演:8. 分组让学生进行合作练习,互相交流和帮助,提高合作能力。

9.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演奏成果,可以在班级或学校的音乐活动中进行表演。

评估与总结:10.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

11. 总结芦笙活动的学习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发展音乐兴趣和能力。

教学延伸:12. 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继续学习芦笙或其他民族乐器,参加音乐社团或培训班。

13.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演出或民族乐器展览,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入活动、技巧学习、乐曲学习、合作与表演以及评估与总结等步骤,全面指导学生开展芦笙活动。

通过学习芦笙的基本演奏技巧和乐曲,学生能够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同时提高合作与表演能力。

在教学延伸中,学生有机会进一步深入学习芦笙或其他民族乐器,拓宽音乐视野。

教学反思环节可以帮助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教学效果。

贵州苗族的芦笙舞教学设计

贵州苗族的芦笙舞教学设计

贵州苗族的芦笙舞教学设计一、引言芦笙舞是贵州苗族传统舞蹈之一,以芦笙乐器为伴奏,结合舞蹈动作,展现苗族人民的生活、风俗和精神寄托。

芦笙舞不仅是苗族文化的瑰宝,也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本文将以贵州苗族的芦笙舞为主题,设计一套适合教学的课程,旨在推广苗族文化并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芦笙舞的历史、起源和文化背景。

2. 学习基本的芦笙舞蹈动作和技巧。

3. 掌握芦笙舞的节奏和演奏要领。

4.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表演能力。

5. 增强学生对苗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芦笙舞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课时:1节课)教师向学生介绍芦笙舞的起源、发展历史以及与苗族文化的关联。

通过文字和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芦笙舞的特点和在苗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 芦笙舞的基本动作和技巧(课时:4节课)教师向学生介绍芦笙舞的基本动作,例如扇、提、点、撑等。

通过分解动作、示范和语言解说,让学生逐步掌握芦笙舞的动作技巧。

3. 芦笙舞的节奏和演奏要领(课时:3节课)教师向学生介绍芦笙乐器的演奏方式和技巧。

通过教学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熟悉芦笙的吹奏动作和吹奏技巧,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音乐表现能力。

4. 芦笙舞的编排和表演(课时:3节课)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芦笙舞的编排和表演。

通过分组合作、排练和反复练习,让学生能够以个人或集体的形式表演芦笙舞,并通过表演来展现苗族生活和文化。

四、教学评价1. 个人技能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需对学生的动作和技巧进行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努力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

2. 团队合作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评价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互助精神,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共同完成编排和表演任务。

3. 作品展示评价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教师对学生的编排和表演进行评价,鼓励学生通过表演展示苗族的生活和文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对苗族文化的热爱。

五、教学资源1. 电子资料和影像资料通过电子资料和影像资料,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芦笙舞的动作和演奏方式。

小学芦笙舞教案模板范文

小学芦笙舞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芦笙舞的起源、特点及舞蹈动作,掌握基本的芦笙舞节奏和步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视频、小组讨论、亲身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芦笙舞的基本动作和节奏。

2. 教学难点:芦笙舞的节奏感和团队协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场地:宽敞的教室或操场。

2. 教学器材:芦笙、音响设备、舞蹈服装等。

3. 教学资源:芦笙舞视频、图片、音乐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芦笙舞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芦笙舞的起源、特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芦笙舞是什么吗?它在哪个民族中流行?(二)学习芦笙舞基本动作1. 教师讲解芦笙舞的基本动作,如“左转”、“右转”、“蹲下”、“起立”等。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基本动作,教师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学生。

(三)学习芦笙舞节奏1. 教师播放芦笙舞音乐,让学生感受芦笙舞的节奏。

2. 学生跟随音乐,尝试用动作表现芦笙舞的节奏。

(四)小组练习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协调组内成员。

2. 各小组根据教师所教的基本动作和节奏,进行编排和练习。

3. 教师巡回指导,提出改进意见。

(五)展示与评价1. 各小组依次展示编排好的芦笙舞,其他小组和教师进行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给予鼓励和表扬。

(六)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芦笙舞的特点和民族文化的价值。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自己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其他民族的文化艺术,拓宽知识面。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造力。

3. 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宣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六、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今天学到的芦笙舞知识。

幼儿苗族芦笙教案

幼儿苗族芦笙教案

幼儿苗族芦笙教案教案标题:幼儿苗族芦笙教案教案目标:1. 让幼儿了解苗族芦笙这一传统乐器,并培养对苗族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2. 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表达和合作意识。

3.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音乐表演技巧。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苗族芦笙乐器,引起幼儿的兴趣,并简要介绍芦笙的起源和特点。

2. 与幼儿进行互动问答,了解他们对芦笙的认知和想法。

活动一:认识芦笙1. 给每个幼儿发放小型芦笙模型或制作的纸制芦笙,让他们观察、摸索,并尝试吹奏。

2. 引导幼儿感受芦笙的音色和节奏,鼓励他们模仿芦笙的声音。

活动二:学习芦笙演奏技巧1. 老师示范芦笙的基本演奏技巧,如吹、按、抚、捻等。

2. 引导幼儿跟随示范,逐步学习芦笙的基本演奏技巧。

3. 分组让幼儿进行小合奏,鼓励他们相互合作,共同演奏一段简单的芦笙曲目。

活动三:创作芦笙音乐1. 引导幼儿用芦笙演奏出自己喜欢的旋律或节奏。

2. 分组让幼儿合作创作一段小芦笙乐曲,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四:展示与分享1. 邀请幼儿将自己学习和创作的芦笙音乐进行展示。

2. 鼓励幼儿分享学习芦笙的心得和感受,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案评估: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芦笙的兴趣和理解程度,以及音乐表演的技巧和合作意识。

2. 通过幼儿的表演和分享,评估他们对芦笙学习的掌握程度和对苗族文化的理解。

教案延伸:1. 组织幼儿参观苗族文化展览或邀请苗族艺术家来园与幼儿互动,加深他们对苗族文化的了解。

2. 引导幼儿用其他材料制作芦笙,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案注意事项:1. 确保芦笙模型或纸制芦笙的安全性,避免幼儿误食或受伤。

2. 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适当调整活动难度,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参与进来。

3. 鼓励幼儿尊重苗族文化和传统,避免嘲笑或歧视。

以上是一份幼儿苗族芦笙教案的示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根据具体情况和幼儿的实际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高中苗族芦笙舞教案模板

高中苗族芦笙舞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苗族芦笙舞的历史、文化背景及舞蹈特点。

2. 学会芦笙舞的基本动作和节奏,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3. 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1. 苗族芦笙舞的历史、文化背景及舞蹈特点。

2. 芦笙舞的基本动作和节奏。

教学难点:1. 芦笙舞的节奏感和动作的协调性。

2. 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教学准备:1. 苗族芦笙舞的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2. 芦笙舞音乐、舞蹈视频。

3. 芦笙舞服装、道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苗族芦笙舞的历史、文化背景。

2. 学生观看苗族芦笙舞视频,初步感受舞蹈的魅力。

二、学习芦笙舞基本动作1. 教师示范芦笙舞的基本动作,如踩点、转身、摆手等。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注意动作的准确性和节奏感。

3.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动作练习,纠正错误动作。

三、练习芦笙舞节奏1. 学生跟随芦笙舞音乐进行节奏练习。

2.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节奏感,提高舞蹈表现力。

四、总结1.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舞蹈感受。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学生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包括芦笙舞的基本动作和节奏。

2. 教师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给予个别指导。

二、编排舞蹈1. 学生分组,根据所学内容编排芦笙舞。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舞蹈编排,注意动作的连贯性和节奏感。

三、排练1. 学生进行芦笙舞排练,注意动作的准确性和团队协作。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排练,纠正错误动作,提高舞蹈表现力。

四、展示1. 学生进行芦笙舞展示,展示学习成果。

2. 教师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

五、总结1. 学生分享排练心得,交流舞蹈感受。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苗族芦笙舞的历史、文化背景及舞蹈特点的了解程度。

2. 学生掌握芦笙舞的基本动作和节奏的能力。

3. 学生在舞蹈展示中的表现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苗族芦笙幼儿园教案

苗族芦笙幼儿园教案

苗族芦笙幼儿园教案
一、教育目标
通过开展苗族芦笙文化主题教育,让幼儿了解苗族文化及其特色乐器芦笙,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教育内容
1.芦笙的基本知识介绍:
•了解芦笙器乐的基本构造和演奏方式
•学习芦笙演奏的基本技巧
2.苗族文化的介绍:
•了解苗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观看苗族歌舞表演,了解苗族文化表现形式
3.苗族文化体验活动:
•制作苗族手工艺品,如苗族对脚、苗族花田马、苗族银饰等
•做苗族美食,如酸汤鱼、腊排骨、苗族米线等
三、教育活动计划
第一天
时间:上午 9:00 - 11:00
内容: 1. 芦笙器乐知识介绍 - 宣传海报、演示礼仪、介绍乐器 - 芦笙器乐感受(幼儿自由体验) - 学习芦笙基本演奏技巧
2.苗族历史文化知识介绍
•苗族籍贯介绍
•观看视频介绍苗族文化
第二天
时间:上午 9:00 - 11:00
内容: 1. 苗族文化表现形式介绍 - 了解苗族歌舞表演 - 观看视频介绍苗族歌舞表演
2.苗族手工艺品制作
•制作苗族对脚
•制作苗族花田马
第三天
时间:上午 9:00 - 11:00
内容: 1. 苗族美食制作 - 制作苗族酸汤鱼 - 制作苗族腊排骨
2.趣味活动
•芦笙演奏比赛
•苗族文化小测验
四、教育评估
1.总结幼儿对于芦笙和苗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和感受
2.通过演奏比赛和文化小测验考察幼儿掌握情况
3.对活动的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估,不断改进活动方式和教育内容,提高幼儿学习成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芦笙文化进课堂”方案
一、活动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多的学生家长在在打工潮的冲击下,纷纷去到发达地区赚钱,现在的留守儿童已经很少接触到民族传统文化,许多传统技艺有断代失传的危险。

然而如何能够更好的保护我们这些宝贵的遗产-教育,教育是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重要途径,如何使得同学们能够更好的接受和传承自己本民族的一些东西,是我们开展这样的兴趣小组的初衷。

二、可行性分析:
我们支教团所在的贵州省丹寨县是一个以少数民族(苗族)为主的,作为贵州大学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我们才到支教地,我们决定可以除了完成我所有的教学工作外,我们还可带着孩子们更多的学习他们自己名族的文化,在这过程中,也可以丰富我自己的人生阅历,从走上兴仁中学讲台那一天起,我发现自己的责任重大。

兴仁中学虽然离县城很远,大部分生源主要来自本镇下面的农村,大多数学生属于苗族,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就更加有条件和可爱的学生们一起去挖掘苗族的文化。

三、课程内容:苗族芦笙舞培训(分为理论学习和训练两个方面)
文化学习:
第一、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芦笙舞,作为学生学习苗族文化的一个部分,芦笙舞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苗族在很多场合都会采用这种形式作为庆典的一种手段。

第二、芦笙舞的简单介绍,——(苗语称“究给”)是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

它流传广泛,普及各苗族地区。

自娱性芦笙——最为普及,因对舞者年龄、性别不限、故参加人数甚众,通常在草坪、河坝或山坡空地上活动。

常见的活动形式有二种,一种是男的吹小芦笙、女的持花手帕,男一圈、女一圈的把一群吹大芦笙的舞者围在中间,踩着乐曲的节奏、轻轻地摆动着身体绕圈而舞。

还有一种是由一对以上的芦笙手作领舞,众人(多为女性)尾随其后围圈而舞。

动作随领舞者吹奏的曲调而变化。

自娱性芦笙舞,从动作特点上看,又可分为“踩”和“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屈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跳”是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为特色。

前一种娴雅、端庄,后一种柔和、潇洒。

第三、了解芦笙舞所要表现的:这种舞蹈形式表现出苗族同胞的一种洒脱,学生通过学习这样的舞蹈,在自己节日时候,与自己的亲人乐在其中,对于苗族舞蹈的培训也是对学生
技能陪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成长也非常有帮助。

第四、芦笙舞学习的意义: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使同学更好的认识和了解芦笙舞的发源和历史。

训练:
第一、聘请民间艺人
在七彩课堂活动中,我们邀请了民间著名的杨老师来对学生进行辅导,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到最纯正民间的艺术,
第二、基本功练习,让孩子们从基本功入手,掌握如何拿芦笙,如何练习脚下动作。

第三、配乐练习,在基础教学结束之后开始结合音乐练习,跟上老师的节奏,在此,老师也会慢慢纠正同学们的错误。

第四、脱离老师,自己表演,通过以上的训练,孩子们掌握了一系列关于芦笙舞蹈的基本动作,在没有艺人的环境下,我们可以观看到孩子们表演的芦笙舞传统节目。

四、经验分享:
1、可以抢救性的保护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

就如学校校长杨致富所说,在如今打工潮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不能够了解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这些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面临断代的危险。

2、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在精神上给予他们一些慰藉,使他们在一种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技能。

对于留守儿童,这个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新生但是非常严峻的考验,学校如何搞好对它们的关心,这是关系到本校能否良好运作的一个瓶颈,因为,全校学生96%以上属于留守儿童,我们通过七彩课程-苗族文化进课堂这样的活动,给一些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精神家园,同时,也给她们提供一些适用的生活技能,在自己本民族的活动中积极参与其中。

同时使留守儿童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关注下,显得不在孤独。

3、这样课程的开展,大大的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由于本校是寄宿制学校,学生从周一至周五都在学校,如何使得我们的学生在正式学习之余有更多的文化生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网络,对于恋爱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时期,非常需要正确的引导,给予他们一些枯燥的说教,不如通过兴趣小组增加他们的课余生活,对于正确引导学生是非常有效了,
4、吸引更多的社会组织对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关注,例如我们芦笙舞所利用的芦笙,就是通过安利集团的赞助,我相信,我们的宣传力度到位,并
且能够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情况。

孩子们所缺少的所希望的,一些爱心机构或企业的爱心部门会给我们的留守儿童较多的关注。

5、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区所选择的文化兴趣小组所关注的重点不同。

由于各地区的各自文化生活和民族宗教信仰不同,所以,作为兴趣小组,一定要把握当地的文化特色,为兴趣小组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6、不断的给予孩子鼓励,不断提高他们的兴趣,可以使得兴趣小组有非常好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