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总结第一阶段: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15—1872前后)对这一时期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1)从实质上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一些外报中关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独立自强,而是通过宣扬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高傲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客观上起到了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3)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方面:1)报刊观念方面,外报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报刊观念引入中国。
2)报刊内容与版式方面,已形成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刊格局。
3)传播机构方面,近代报馆、通讯社在华出现。
4)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等引入中国。
(4)外人办报活动,“不自觉地”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活动(1870—1898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1)他们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不讳言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
(2)他们对报刊的功能合作拥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3)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
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形成“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
梁启超对“时务文体”特点的概括: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2)务为平易畅达,使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前后的报业(1898—1910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孙中山、陈少白、戢翼翚、章士钊、章太炎、于右任、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刘少少、徐凌霄、胡政之。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1)

(二)洪仁玕对太平天国新闻事业的构想
洪仁玕对太平天国新闻事业构想的四条意见:
第一条要“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 。 第二条“兴新闻官”收集舆论“以资圣鉴”。 第三条“准卖新闻篇或设暗柜”使“上下情通”。 第四条讲新闻工作思想的孕育
案例1
(三)、郑观应对报纸的认识
“循环”至少有三重含义: 其一为天运循环,盛衰相继。喻中国只要
应天运尽人事,亟图改革,就会由衰而盛。 其二为世界发展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
呈现一种循环状态,喻指世界大同、天下一体 之含义。
其三是对个人行为的最高概括和对未来命 运的期待。
—— 张海林
报名的由来
二、《循环日报》的创办
报名的由来
“弱即强之机,强即弱之渐,此乃循环 之道然也”
王韬政论文的特点
战斗性
天开泰西诸国之人心,而畀之以聪明智慧,器艺技巧
百出不穷,航海东来,聚之于一中国之中,此固古今之创 事,天地之变局。诸国既恃其长,自远而至,挟其所有以 傲我之所无,日从而张其炫耀,肆其欺凌,相轧以相倾, 则我又乌能不思变计哉!
—— 王 韬 《变法·上》
王韬政论文的特点
战斗性
中西同有舟,而彼则以轮船;中西同有车,而彼则以 火车;中西同有驿递,而彼则以电音;中西同有火器,而 彼之枪炮独精;中西同有备御,而彼之炮台水雷独善其胜; 中西同有陆兵水师,而彼之兵法独长。
一、国人办报思想的孕育
案例1
(一)魏源“夷情备采”译报思想的提 出“夷情备采” 的 “译报思想”
实践基础是林则徐的抗烟运动 。 思想基础是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
魏源
林则徐
一、国人办报思想的孕育
案例1
(二)洪仁玕对太平天国新闻事业的构想
第三章 国人办报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
张,运用报刊建立组织,以报刊作 为政治斗争工具。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
——强学会的成立 ——强学报创立的宗旨:
广人才 保疆土 助变法 增学问 除舞弊 达民隐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
梁启超和《时务报》
——1896.8.9在上海创办
——销量一度达到17000份,开创了中国有史 以来报刊销售的最高纪录。 ——文章见解新颖,文字平易而富于感情。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说明报纸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较早 的一篇文章。
——”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而”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严复和《国闻报》
——严复:19世纪末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中国
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北洋水师总教习。 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897.10.26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与《时务报》分掌 南北舆论的领导权。 办报宗旨: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
林则徐——“清朝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对传教士办报资源的利用
————《澳门新闻纸》的参考消息性质
————通过分析较早提出防范其他列强的主张 康有为:林则徐是“讲求外国情况之始”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
人文艺术学院
韩军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主要知识点:1. 近代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的兴起2. 康有为和强学会的报刊3. 梁启超在维新运动中的报刊活动4. 维新派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基础内容:第一节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一、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我国办的报刊愈来愈多,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报刊的重大社会功能,感到了列强的新闻侵略,纷纷提出国人办报的主张,有的人甚至不顾清王朝的清规戒律进行新闻实践。
(一)林则徐和魏源的报刊主张林则徐林则徐是最早认识到报刊的社会功能并开始实践的人,他的译报编辑活动是国人自办报刊的先声。
他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订控制之方"的主张,同时收集外报,进行实际调查研究。
魏源把林则徐主持翻译的西方史地资料编辑增补为《海国图志》,林、魏对报刊沟通信息这一功能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洪仁?的新闻思想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对外报的作用有所了解。
1859年他向洪秀全提出的治国纲领《资政新篇》中反映出他的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设新闻馆";准卖新闻篇;"兴新闻官";"只须实写"。
洪仁?主张办报,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中领导,他的新闻思想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
只是由于太平天国失败,这些主张没能实现。
(三)王韬的办报主张王韬的办报主张更进了一步。
王韬是一位具有丰富的报刊实践经验的人,1874年在香港创办著名的《循环日报》后,发表一系列新闻专论,如《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等,明确提出:1. 办报目的是为了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
2. 强调报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即皇帝看报刊可以知道老百姓的疾苦;可以使"君惠得以下逮",报刊可以把君王的恩德送达到老百姓那里去;可以"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可以利用报刊开展对外宣传和了解国外的情况。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第一课时上●教学目的:这部分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们了解鸦片战争后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以及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情况。
同时也要掌握一些办报人的办报思想。
●基本要求:1、了解早期国人办报的情况及其办报思想,尤其要掌握王韬的办报思想2、熟悉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情况●本部分的重点及难点:本部分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较为零散。
相对重要的内容是王韬的办报思想。
●授课内容: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先声1、林则徐和魏源的新闻思想和主张林则徐译《四洲志》“了解夷情”、“以夷制夷”魏源编《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知己知彼,可款可战,匪证奚方,孰医瞑眩”2、洪仁玕的新闻观点洪仁玕“设新闻馆”、“兴各省新闻官”、“准卖新闻篇”;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统一领导的工具;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3、王韬的新闻观点王韬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內事于外,通外情与内”;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报纸的文风、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4、郑观应的新闻思想郑观应在《日报》这篇文章里阐述了日报的作用、地位,希望能允许国人办报,并制定报率规范报业。
二、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出现林则徐的译报活动;第一份国人自办的报纸《昭文新报》;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报纸《汇报》;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述报》;汉口国人自办报纸《公论报》。
从《汇报》到《益报》,一年时间里的三次改组与更名,反映出这一时期国人办报的艰难。
●作业布置及思考问题1、简述王韬的新闻观点。
●试题考核方式大部分知识点以填空题为主,简述王韬的新闻观点。
●参考资料:张育仁著:《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第一课时下●教学目的:这部分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们掌握《循环日报》的情况,包括它的创办、经营等一系列问题。
新闻学考研资料-中国新闻传播史-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新闻学考研资料-中国新闻传播史-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复习资料。
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新闻学考研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
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vip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轩在向其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一系列新闻思想:①设新闻馆;②准卖新闻篇;③兴新闻官;④只须实写。
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中的论文《日报》提出“通民隐”、“达民情”的主张。
林则徐,现代有人说他是清王朝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所办的《澳门新闻纸》,它是我国最早的译报。
《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所用名)虽然名为报纸,但不公开发行。
《昭文新报》:1873年艾小梅、汉口创办,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
上海第一家中文日报《汇报》,9月改名《彙报》,以求政治上的庇护,实际产权未变。
后于1857年再次改名为《益报》.广州中国人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述报》。
《循环日报》:1874年、香港、王韬创办并任主笔,早期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王韬:1857年参加《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
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
1874 年创办《循环日报》。
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后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
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四章维新运动与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

三 军 败 绩
万 寿 无 疆
慈禧忙于自己的六 十大寿庆典,希望对 日“和平了事”。
割 地 求 和
普 天 同 庆
光绪
中国
满蒙 朝鲜 日本 台湾
亚洲乃至全世界
日本:“大陆政策”
当时中国是大国,有四亿人口,军队95万, 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日本是小国,军队只有29万,后方遥远,供 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3. 遥领《知新报》编务
《知新报》——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 阵地 梁启超 撰述
1897.2.22澳门创刊 1901.1自动停刊 (五日刊-周报-半月刊)
三、唐才常与《湘学报》
• (1867-1900)
• 维新时期著名政治活 动家 • 杰出的报刊活动家和 报刊政论家
《湘学新报》创刊 1897.4.22 后改名为《湘学报》 综合性旬刊 唐才常 主编
(一):1895.8—1896.8 维新派通过办报进行维新运动的发动和准备 增强统治阶级上层对维新变法主张的认知; (《中外纪闻》/《强学报》)
维新派在维新时期报刊活动的阶段
(二):1896.8—1898.9 维新运动已形成高潮 维新派将办报作为组织、领导、指导运动 的主要手段。 (上海/天津/长沙)
“耳目喉舌”论的主要内涵
报纸的作用——“去塞求通”
维新派报纸必备四项基本内容: “广译五洲近事” “详录各省新政” “博搜交涉要案” “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风气渐开,百废渐举, 国体渐立,人才渐出”。
大力兴办各类型报纸,繁荣中国新闻事业 。
“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 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时务文体”
酷 剥 削 中 国 人 。
表 明 帝 国 主 义 者 凭 借 多 个 不 平 等 条 约 残
3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报业大发展_《中国新闻传播史》课件

王韬与《循环日报》
王韬:(1828- 1897)江苏甫里(今苏
州甪直)人,原名利宾。 18 岁中秀才。 1849 年按麦都思的邀请,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曾 参与编辑《六合丛谈》。1862年因上书太平天 国被清廷抓捕,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 港。应邀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翻译五经。 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 1867-1870年漫游法、英、俄,并在剑桥大 学讲学,很受欢迎。1874年在香港创办《循环 日报》。1884年回上海。次年任上海格致书院 院长,直至去世。
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
原来汉朝时封建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 书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 试的代称。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同各省举 人云集北京参加会试。期间,传来签订《马关条 约》的消息,举人们大为震惊。各省举人先后到 都察院请愿,反对签约。康有为抓住这个机会, 立即起草了上皇帝万言书,联合十八省在北京会 试的举人1300 多人签名,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 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请求都察院将上书代呈 光绪皇帝,但遭到拒绝。“公车上书”,标志着 维新思想由书生议政、舆论宣传发展成为社会请 愿、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报业大发展
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
概
述
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侵略 者之间的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最主要 的矛盾。 西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一些士大 夫和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 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陈 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 御侮之道。他们从外国人办的报刊中接 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而眼 界大开,初步认识到报刊的社会功能, 开始自己动手创办报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玕提出个治国的纲领《资政新篇》,其中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①设新闻馆;②准卖新闻篇;③兴新闻官;④只须实写。
2、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中的论文《日报》提出“通民隐”、“达民情”的主张。
3、林则徐,现代有人说他是清王朝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所办的《澳门新闻纸》,它是我国最早的译报。
《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虽然名为报纸,但不公开发行。
4、《昭文新报》:1873年艾小梅、汉口创办,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
5、上海第一家中文日报《汇报》,广州中国人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述报》。
6、《循环日报》:1874年、香港、王韬创办并任主笔,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2002)7、王韬:1857年参加《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
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
1874年创办《循环日报》。
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后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
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弢园文录外编》:是我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作者王韬。
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他的部分政论文章被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
(2001)8、《万国公报》是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受到具有威信思想的士大夫的欢迎,出版3个月后,由于和上海《万国公报》重名,而改名《中外纪闻》。
9、京师强学会成立后,在1895年将〈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闻〉并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梁启超、汪大燮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
是维新派北方的代表。
《中外纪闻》: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重要舆论机关,其前身是《万国公报》,由梁启超,任大燮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报刊的萌芽。
该报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之益”,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1896年元月20日停刊。
《中外纪闻》特点:1: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
2: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10、《强学报》,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
维新派南方的代表。
11、梁启超:著名的维新派政治思想家、政论家;先后创办10多种报刊,如:《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从事报刊宣传活动27年;创造了“时务文体”,一生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人们称之为“舆论界的骄子”,有丰富的报刊实践经验,为资产阶级办报提供了基础。
12、《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办,梁启超任总编辑。
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
是旬刊,以“域外报译”为主,同时开设言论栏目。
(维新变法的代表作是《变法通议》,此文在《时务报》上连载;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维新变法主张,是维新派的政治纲领,其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
)主要宣传进化论,倡导学校废科举,设议院兴民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罪行,呼吁捍卫民族独立,该报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中的爱国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影响。
该报是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该报发行量最高达1.7万份。
13、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像梁启超的文章那样谈论时务,宣传维新变法的文章,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
14、《时务报》的影响:《时务报》发行一年后,发行量从创刊时的3000多份增加到1.2万份,最高达1.7万份,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15、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知新报》。
澳门创办,由康有为胞弟康广仁任总经理。
16、维新派在华中的重要舆论阵地:湖南的《湘学新报》、《湘学报》、《湘报》。
唐才常主编。
17、《湘学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在长沙创办、唐才常、陈为镒先后主编。
18、唐才常:戊戌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杰出的报人。
在武汉组织自立军武装勤王起义,事前暴露,被张之洞逮捕并立即杀害。
19、《湘报》主要撰稿人:唐才常、谭嗣同。
20、《国闻报》:北方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
它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日报。
1897年严复创办,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宗旨,但它“尤以通外情为要务”。
在副刊《国闻汇编》上发表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该文提出“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严复不仅是报刊活动家,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
21、《国闻报》在维新派报刊中独树一帜,很有特色:首先,它以“通外情为要务”;其次,讲究办报的策略;再次,消息迅速,稿源茂盛。
22、我国第一次出现的报刊:《指南报》最早的消闲小报,上海。
《农学报》、《算学报》最早的专业性科技报刊,上海。
1898年康同薇和李惠仙等在上海创办《女学报》是我国最早由妇女主编,以妇女为读者对象的报刊。
23、维新派报刊思想:(2003)(1)早期维新派思想家的办报主张。
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早期的维新派的办报思想主要来自于王韬,郑观应,陈炽等人。
康有为的“通时务”、“知新政”是和变法维新相连的;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是》中把报纸作用概括为“去塞求通”,即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还将其比作人的耳目、喉舌;谭嗣同提出报纸就是民史民口,更有民主民权和言论自由的色彩,这些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范畴。
早期维新派还带着浓厚的封建色彩。
(2)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办报思想。
梁启超在海外办报,新闻思想有所转变,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即“监督政府”、“向导作用”。
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们所借见。
1:戊戌变法时期,随着办报实践的增多,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志士对报刊的认识不断深化。
其中阐述最多的仍是报刊对于国家的积极作用,他们将报刊的功能高度民主概括为“通”。
可送三方面论述。
第一,维新派极力阐述并努力实践报刊的“通西情”特别是“通外情”的功能。
重视报刊传播信息和稳定国家统治秩序的作用。
第二,强调并利用了报刊的开通民智的功能,因而始终把开民智作为报纸的主要任务之一。
第三,重视并自觉的运用了报刊开通风气的功能,即引导舆论的功能。
2:对报刊性质的认识超出了早期维新派人士的程度。
维新派已经把办报视为为民众的当然权力和政治民主的体现,意识到报刊反专制的战斗作用。
3:对报章文体报人素质问题发表了见解,提出制定报律的建议。
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国外办报的同时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和新闻理论对他的新闻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根据亲身的体会,在报刊功能、办报原则、健全舆论、宣传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第一,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即“监督政府”、“向导作用”。
第二,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
1,“宗旨定而高”。
2,“思想新而正”。
3,“材料富二当”。
4,“报事确而速”。
第三,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
报馆要造成健全的舆论必须具有五要素:一曰常识;二曰真诚;三曰直到;四曰公心;五曰节制。
第四,提出了宣传的方法。
为了提高宣传效果,梁启超总结出两种宣传方法,即浸润法和煽动法。
梁启超这时的新闻思想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报刊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他新闻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此时他的新闻思想已经进到了资本主义新闻思想体系,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们所借鉴。
(2001)24、维新派办报活动的作用与贡献:作用:①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
维新派通过报刊陈述当前中国列强环伺的危险局势,愤怒地谴责了列强的种种恶劣行径,发出了建设一个强盛,独立的新中国的号召,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抵御侵略,振兴中华的爱国、激情。
②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
维新报刊以相当多的篇幅介绍西学和西方情况,热情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使广大知识分子的头脑为之一震,思想得到解放。
③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各地维新派新团体的报刊活动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的舆论影响,获得了一大部分具有爱国思想的仁人志士的支援和支持,对变法起到了很大帮助。
主要贡献还有:①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②开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③创造了报刊新文体,推动了政论写作的发展。
25、“时务文体”(新文体):①灵活自由,不拘一格;②平易畅达,词汇新颖、生动;③笔锋常带感情,很有感染力。
起于王韬,发展于梁启超的《时务报》,成于《新民丛报》。
(2004)26: “新文体”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新文体”: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在日本办起了《新民丛报》,他的报刊政论在原来的时务文体的基础上更上层楼,不仅思想新,文言成分也更加减少,人称“新民体”。
“新文体”的形成:起于王韬,发展于梁启超的《时务报》,成于《新民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