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小品读书笔记
雅舍小品读后感4篇

雅舍小品读后感4篇雅舍小品读后感1《雅舍小品》是梁实秋先生的随笔录。
分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谈吃》《海外撷英》四个部分。
写《雅舍小品》的时候,梁实秋已近不惑之年,各方面修养较为深厚。
小时亲炙故都风情,身经兵乱之灾;年轻时幸逢“五四”新潮,眼界大开,独特张扬,又漂洋过海,游学美国,领会异域风物,饱尝离愁别绪;回国后涉足社会,南来北往,看够了世事变化,尝遍了人生五味,见识日增,年事渐长,不知不觉间,就到了中年,春华消退,秋思老成,委实能够“相当的熟悉人生,熟悉自己”了。
梁实秋不仅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又有真才实学。
清华8年的正规教育打下了他国文、英文坚实的基础,清华文学社的活动培育了他的文学爱好和写作才能;留学3年又主修英美文学,师从新人文主义批判家白璧德教授,青春的浪漫才情受到古典理性的洗礼而获得升华;学成归国后,历任南北数所高校教授,编过《新月》等报刊,卷入文坛风波,从事文学批判,讲授英美文学,译介莎翁戏剧,堪称才学过人,诗书满腹。
因此,中年时代的梁实秋,可说是才学识兼备,积累丰富,修炼到家,不鸣则已,一鸣自能惊人。
其学养、阅历、性情、气度,就充分表达在《雅舍小品》之中,他在20世纪中国散文史上大家的位置,就是从这里开头奠基的。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旧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好玩。
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充满……他在描写“雅舍”“得月较先”这番赏心悦目的情景时,的情趣之雅,飘飘然有出尘欲仙之感。
不禁插叙一段遇有暴雨则满室狼藉的镜头,回到雅舍之陋,对比方此之鲜亮,令人忍俊不禁。
在谈感受时写下了这样的句子:“雅舍所能赐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
”其间自然存在着对所处战斗年月的无奈,但更多地表现了随遇而安、豁达乐观、苦中作乐的生活看法。
2023雅舍小品读书笔记9篇

2023雅舍小品读书笔记9篇雅舍小品读书笔记1今年暑假,我读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虽说是读,其实就是听,因为我的眼睛散瞳了,看不清,但就是这样,我才有机会用耳朵听到了这么美的散文。
《雅舍小品》每一篇都很美,里面有描写台北故居、写雅舍、时间即生命。
但最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雅舍》。
雅舍,是作者的故居。
它修建在山上,从房子到山下的大路有二十几公里,如果有客人来,要爬七八十层土台阶,再走过一段上坡路才到雅舍。
雅舍不大,共六间,作者只占了两间。
因为房子是依着山势修的,就形成了一个超好玩的现象。
早晨起来从书房到厨房是上坡,吃完饭从厨房到客厅是下坡。
房子是用来挡风避雨的,可雅舍既不能遮风,也不能挡雨。
不能遮风是因为窗上没有糊纸,不能挡雨是因为房顶上的瓦片有许多小细缝。
虽然雅舍尽不到房屋的责任,但作者认为“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给了作者灵感和快乐,雅舍前面是金灿灿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土山坡。
这么美好的景色,作者怎么会不喜欢呢?读了《雅舍小品》,我真正认识到了语言的美。
当我读到一些词句的时候就感觉深处作者描写的那个地方,比如有一篇叫《鸟》的散文,里面描写了各式各样的鸟,当作者在描写这些鸟的时候我都有一种身临其景的感觉。
我不仅体会到了语言的美还懂得了要珍惜时间。
我在《时间即生命》学到“不要浪费时间,浪费时间等于浪费生命,年轻的时候要学习,不然到了老就会有所遗憾。
”这本书用它独特的方法让我受益终身。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2最近在品读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
梁先生的这本书,可以说渗透了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的方方面面。
一件很常见的小事,在他笔下写的风趣幽默,妙笔生花,整本书典雅中见质朴,凝练中透真知,旁征博引,学富五车,让我好生佩服。
开篇的第一章名字是雅舍,这个“雅舍”,“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雨滴。
”进得屋来仍需上坡,还有破人安宁的老鼠和蚊子,“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范文(3哦)精选范文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范文(通用3哦)读完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我受益匪浅,感受深刻。
谈到写字,从古至今,需要写字的地方特别多,字的用处也特别大。
所以,写字一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在中国古代,毛笔是十分通用的一种书写工具,所以也就形成了一种独具一格的书写艺术——软笔书法。
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很少能见到毛笔的身影了。
正如这篇文章所说:“自来水笔代替了传统的毛笔,写字一道,渐渐地要变成‘国粹’了。
”仔细一想,文章说的没错,随着社会节奏地加快,毛笔已经慢慢的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可是,毛笔虽然无法跟上社会发展,但它毕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与智慧的结晶啊!我们不能失去这么一份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相对钢笔、水笔等等,毛笔有更多的书写艺术,也有许许多多的形体。
可以说,毛笔是我国书法的化身。
如今,更多的人丢下毛笔去用水笔。
梁秋实这一代宗师,给本世纪文坛留下了2000多万字沉甸甸的著译。
梁公散文自然、真率、豁达洒脱;亦庄亦谐、“绚烂之极趋于平淡”;旁征博引、中西逢源等特色,文笔简洁,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读后余味无穷,遐想不已。
冰心先生曾这般评价:“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
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
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
”梁秋实先生的《雅舍小品》——这一中小学生必读丛书,让我们寻常中顿悟世间哲理,困境中展现睿智幽默,岁月中洞察人生百态,阅读中品味词苑英华。
翻开了第一页:“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件事,是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一下的移动,每移动一下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已经缩短了一部分。
再看看墙上挂着的可以一张张撕下的日历,每天撕下一张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又缩短了一天。
”这形象的意象将时间与生命结合在了一起。
梁先生很珍惜时间,他的那些成就说明了这一点,他一再说自己浪费了时间,表明他对自己要求的严格,能不断地责恼自己,本身就说明他是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感想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感想《雅舍小品》读书笔记感想1拿起了《雅舍小品》,它分为若干小篇,每篇都记录了作者的一些感受,或是一些世相百态,各地美食。
当我捧起它的时候,一切都淡忘了,也算是正式打响了我写作甚至人生,极其重要一课的上课铃。
这节课的第一讲是真实朴素。
作者尽取材于真实生活,例如说“拥挤”、“讲价”。
他没有天马行空、天花乱坠的浮夸,也没有为了生动而添油加醋。
平平淡淡间,自有些许幽默诙谐。
关于讲价“童叟根本也不见得好欺侮,而且买卖大半是流动的,无所谓主顾,不讲价还是不过瘾,不七折八扣显得买卖不和气,交易一成买者就又会觉得上当。
”这可谓是真实揭露了做买卖的的现况,所谓“言不二价”、“童叟无欺”的确不符现世,让他一语道破,不由得令人莞尔。
这样的*字里行间自会有一股亲和力,大家身边的人和事,当然强于胡编乱造。
与其以词汇的堆积罗列哗众取宠,不如以亲身所历的实事打动人心。
与其说:我此题是否够吸引人,是否有的写;不如说:我此题是否真实,是否是我曾经历过的。
这是我常犯的错误,我想它很有可能也是年轻一代人的通病。
没有亲身经历,是做不出好的*的,正如人生,待人多份真实,少份虚假,岂不是好?这节课的第二讲是细致观察。
例如他讲拥挤:“既上车之后,不消说可以听到下列各种的呼声:‘哎呦!你看看我的脚’‘别挤哟!’‘喂,你趴在我的身子上了!’‘没得办法!’‘你倒是拉住上面的把手啊’”这般细致的描写,光凭想象可是达不到的,“汽车尚未停稳,一群人蜂拥而上,结果是车上的人不得下来,下面的人也不得上去,一阵混战之后,上面的人倒是下来了,下面的人除了儒弱文雅的之外到也都上去了。
然而费掉‘民力’不少。
”细致地观察品味会让生活更加丰富,写作更有素材,而不是乱七八糟地瞎想。
当你致力于观察生活的一点一滴时,你会发现很多很多平时未注意到的有趣的事情。
就比如拥挤,我从来没有认真观察甚至从来没有注意到它,可它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当梁实秋娓娓道来之时,方是“噢,原来如此!”下次坐公交、挤地铁,再观察观察印证印证,岂不有趣?《雅舍小品》读书笔记感想2读过此书,我第一次惊奇的发现,语言的魅力竟能如此之大,吸引着我一遍又一遍地品读与理解。
雅舍小品读后感_雅舍小品读书笔记五篇

雅舍小品读后感_雅舍小品读书笔记五篇《雅舍小品》中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小品,虽是“随想随写”,但写来清新隽永。
内容涉及的题材都是平凡不过,普通人不大注意的,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别饶趣味,令人读后有深得我心之感。
关于《雅舍小品》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雅舍小品》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雅舍小品读后感1读完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中的《写字》一篇后,我受益匪浅,感受深刻。
从古至今,需要写字的地方特别多,字的用处也特别大。
所以,写字一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在中国古代,毛笔是十分通用的一种书写工具,所以也就形成了一种独具一格的书写艺术——软笔书法。
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很少能见到毛笔的身影了。
正如这篇文章所说:“自来水笔代替了传统的毛笔,写字一道,渐渐地要变成‘国粹’了。
”仔细一想,文章说的没错,随着社会节奏地加快,毛笔已经慢慢的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可是,毛笔虽然无法跟上社会发展,但它毕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与智慧的结晶啊!我们不能失去这么一份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相对钢笔、水笔等等,毛笔有更多的书写艺术,也有许许多多的形体。
可以说,毛笔是我国书法的化身。
如今,更多的人丢下毛笔去用水笔。
从中,我们等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雅舍小品读后感2感觉梁实秋的散文,挺有周作人“闲话式”的感觉。
只不过梁实秋的散文更多的是针对社会中一些常见的加以幽默,有点辛辣的讽刺。
像《理发》,《握手》,《洗澡》之类的。
其中的一篇《旁若无人》让我想起上次我们在电影院看电影自己旁若无人的事。
文中说,在电影院里,我们大概都常遇到一种不愉快的经验。
在你聚精会神的着看电影的时候,会忽然觉得身下坐着的椅子颤动起来,动得很匀,不至于把你从座位里掀出去,动得很促,不至于把你颠摇入睡,颤动之快慢急徐,恰好令你觉得他讨厌。
大概是轻微地震罢?左右探察震源,忽然又不颤动了。
在你刚收起心来继续看电影的时候,颤动又来了。
如果下决心寻找震源,不久就可以发现,毛病大概是出在附近的一位先生的大腿上。
雅舍小品读后感

雅舍小品读后感雅舍小品读后感(精选15篇)雅舍小品读后感1假期,作业真少,整天无所事事,好不无聊。
看书吧!先拿起的不是《雅舍小品》,而是《妞妞》,含泪没两天读完。
好虽好,提起笔来却发现无从写起。
我实在佩服周国平啊,面对自己亲女儿的死,竟狠得下心来将那段辛酸痛苦的血泪史记录成书。
若换做是我,恐怕唯写的几个字,不一会儿便都被泪水侵得模糊难辨了。
或许这就是作家们难以理解的自我折磨的心态吧。
倒不是为自己开脱,我只是想说我办不到!作为一个毫不相干的外人,我都无法容忍我自己在这里对妞妞说三道四!于是,我拿起了《雅舍小品》,它分为若干小篇,每篇都记录了作者的一些感受,或是一些世相百态,各地美食。
当我捧起它的时候,一切都淡忘了,也算是正式打响了我写作甚至人生,极其重要一课的上课铃。
这节课的第一讲是真实朴素。
作者尽取材于真实生活,例如说“拥挤”、“讲价”。
他没有天马行空、天花乱坠的浮夸,也没有为了生动而添油加醋。
平平淡淡间,自有些许幽默诙谐。
关于讲价“童叟根本也不见得好欺侮,而且买卖大半是流动的,无所谓主顾,不讲价还是不过瘾,不七折八扣显得买卖不和气,交易一成买者就又会觉得上当。
”这可谓是真实揭露了做买卖的的现况,所谓“言不二价”、“童叟无欺”的确不符现世,让他一语道破,不由得令人莞尔。
这样的文章字里行间自会有一股亲和力,大家身边的人和事,当然强于胡编乱造。
与其以词汇的堆积罗列哗众取宠,不如以亲身所历的实事打动人心。
与其说:我此题是否够吸引人,是否有的写;不如说:我此题是否真实,是否是我曾经历过的。
这是我常犯的错误,我想它很有可能也是年轻一代人的通病。
没有亲身经历,是做不出好的文章的,正如人生,待人多份真实,少份虚假,岂不是好?这节课的第二讲是细致观察。
例如他讲拥挤:“既上车之后,不消说可以听到下列各种的呼声:‘哎呦!你看看我的脚’‘别挤哟!’‘喂,你趴在我的身子上了!’‘没得办法!’‘你倒是拉住上面的把手啊’”这般细致的描写,光凭想象可是达不到的,“汽车尚未停稳,一群人蜂拥而上,结果是车上的人不得下来,下面的人也不得上去,一阵混战之后,上面的人倒是下来了,下面的人除了儒弱文雅的之外到也都上去了。
雅舍小品读后感(通用17篇)

雅舍小品读后感(通用17篇)雅舍小品读后感(通用17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雅舍小品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雅舍小品读后感篇1读过此书,我第一次惊奇的发现,语言的魅力竟能如此之大,吸引着我一遍又一遍地品读与理解。
他操着朴实无华而略带一些小幽默的轻松笔吻,向我娓娓叙说着一桩桩一件件同样举无轻重、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家常小事,就像喝着几杯小酒和一个熟悉无比的街坊邻居聊天。
无论是花瓶还是痰盂,是衣服还是头发,是香槟还是啤酒,他都能侃侃而谈,就这话题无限发散开来,凭借着他数十年的阅历,作出洋洋洒洒数千字的言而有物的文章。
不需深思熟虑,不需故弄玄虚,每一篇却都是那么的饱满与真实。
这么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就这么突兀地坐在了我的面前,他戴着眼镜,圆脸,头顶光溜溜,咧着嘴,笑得很自在。
他的笑容那么平易近人,那么有感染力,仿佛把空中的阴霾也染成了阳光,仿佛流云也为他停滞不前;他的怒斥激昂澎湃,那么激动人心,仿佛把干燥的煤炭也激出了火花,仿佛胸中滚滚的热血都是为他而流淌的。
他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启发。
首先是文章干练简结,能用一个字拎清,不用两个字磨叽,就是稍加模仿,也使我文章增色不少。
其次是对事例的引用,在我书架上它是首屈一指的,从五千年前的尧舜禹汤,到昨天打的领带,一篇杂文可以引用七八个恰到好处的事例,再者,与当今社会的浮华风正反,他的文风非常平实,从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可以豹窥一斑,在其他作家焦虑的思考如何给文章取一个华丽的主题目来哗众取宠吸引读者时,“雅舍小品”这四个简洁干练、清新淡雅的文字已经概括了一切。
除了文章,还有做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是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朋友们,爱书吧,读书吧,而且试着写作吧,相信她会让我们更加快乐,咱们都不妨一试!雅舍小品读后感篇2今年暑假,我读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虽说是读,其实就是听,因为我的眼睛散瞳了,看不清,但就是这样,我才有机会用耳朵听到了这么美的散文。
雅舍小品读后感(通用5篇)

雅舍小品读后感(通用5篇)雅舍小品读后感(通用5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雅舍小品读后感(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雅舍小品读后感1今年暑假,我读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虽说是读,其实就是听,因为我的眼睛散瞳了,看不清,但就是这样,我才有机会用耳朵听到了这么美的散文。
《雅舍小品》每一篇都很美,里面有描写台北故居、写雅舍、时间即生命。
但最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雅舍》。
雅舍,是作者的故居。
它修建在山上,从房子到山下的大路有二十几公里,如果有客人来,要爬七八十层土台阶,再走过一段上坡路才到雅舍。
雅舍不大,共六间,作者只占了两间。
因为房子是依着山势修的,就形成了一个超好玩的现象。
早晨起来从书房到厨房是上坡,吃完饭从厨房到客厅是下坡。
房子是用来挡风避雨的,可雅舍既不能遮风,也不能挡雨。
不能遮风是因为窗上没有糊纸,不能挡雨是因为房顶上的瓦片有许多小细缝。
虽然雅舍尽不到房屋的责任,但作者认为“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给了作者灵感和快乐,雅舍前面是金灿灿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土山坡。
这么美好的景色,作者怎么会不喜欢呢?读了《雅舍小品》,我真正认识到了语言的美。
当我读到一些词句的时候就感觉深处作者描写的那个地方,比如有一篇叫《鸟》的散文,里面描写了各式各样的鸟,当作者在描写这些鸟的时候我都有一种身临其景的感觉。
我不仅体会到了语言的美还懂得了要珍惜时间。
我在《时间即生命》学到“不要浪费时间,浪费时间等于浪费生命,年轻的时候要学习,不然到了老就会有所遗憾。
”这本书用它独特的方法让我受益终身。
雅舍小品读后感2近来,有幸拜读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雅舍小品》,其中有一篇散文是《谈话的艺术》,读了这篇散文后,我深深地觉得谈话的礼貌。
我认为,人与人之间本来就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何况谈话,如果距离进了就会不小心把唾沫喷到别人脸上,使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初读这本书时我没有注意到时间的白驹过隙,以及作业还有很多。
他操着朴实无华而略带一些小幽默的轻松笔吻,向我娓娓叙说着一桩桩一件件同样无足轻重,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家常小事,就像喝着几杯小酒和一个熟络无比的街坊邻居聊天。
无论是痰盂还是萝卜汤,是吃相还是头发,是狗肉还是啤酒,他都能侃侃而谈,就这话题无限发散开来,凭借他八十年的阅历,举足轻重地作出洋洋洒洒数千字的言而有物的文章。
不需深思熟虑,不需故弄玄虚,脱口而出已是浑然天成。
这么一个慈眉善目的耄耋老人,就这么突兀的坐在了我的面前,他戴着眼镜,圆脸,头顶光溜溜,咧着嘴,两眼弯得像月牙,笑得很自在。
他笑,我也笑,他的笑容那么平易近人,那么有感染力,仿佛把空中的阴霾也染成了阳光,仿佛流云也停滞不前;他骂,我也骂,不带一丝烟火气的冷嘲热讽、嬉笑怒骂,像凛冽的冬风,奔流的江河,柔软却蚀物无声。
他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启发。
首先是文章中频出生僻字和成语,更加准确,更加精炼,能用一个字拎清,不用两个字磨叽,就是稍加模仿,也使我文章增色不少。
其次是对事例的引用,在我书架上它是首屈一指的,从5000年前的尧舜禹汤,到昨天打的领带,一篇杂文可以引用七八个恰到好处的事例。
再者,与当今社会的浮华风正反,他的文风非常
平实,从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可以豹窥一斑,在我的同学们焦虑的思考如何给读后感取一个华丽的主题目来哗众取宠给文章加分时,“读后感”三个字已经概括了一切。
除了作文,还有做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这是一本好书,我愿意在空闲时想起他,愿意吃撑时站着阅读他健胃消食,愿意在出远门第一个想起他,愿意向朋友推荐他,愿意在作文山穷水尽时翻翻他,这也许就是对他最大的崇敬。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雅舍》是梁实秋先生的随笔录。
分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谈吃,海外撷英四个部分。
文章给人整体的感觉多是用轻快,一本正经的语气来陈述事例等,却表现出讽刺的意味。
有些幽默。
总惹来无奈一笑。
看得出来作者对于国学和外国文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可以随便拉出《尚书》一类书中的事例,句子,又可以引入外国文人或思想家的话语和做法。
随笔描上写的都是本身所想,实际经历,世间百态。
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其中所描述的很多现象与揭露的事实一直存至今日。
作者选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在平凡不过的事物,却写出丰富的内涵,看见我们没有看见的东西,做出联想。
可见作者思考问题的深入,全面。
和对事物的了解之深。
我读《雅舍》并未觉出有多少晦涩难懂,却依旧觉得读
得很累,或许是人生履历不够。
没读一篇文章都要想许多,其中有问题,还有许多深刻的地方没能理解。
雅舍品人与品世是最深刻的部分。
品人中开头就有男人,女人,然后按年龄写,按职业写,再到具体的五个人。
基本表达了他对人的看法,有些并不全面,是着重以讽刺去了。
如男人这篇,开头一句便是“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脏!”。
下一段开头则是“对了,男人懒。
”再如是“男人多半自私。
”
至于品世,作者选取的都是平常事物,说出自己的观点。
举得事例是我们熟悉,却又不常用的。
写得很真实。
如“音乐”疑问。
很是实在,“音乐的耳朵不是人人都有的。
”看多了那些高雅艺术,什么歌剧,古典音乐会后,只能让人有些许愉悦,可是花了多久的时间,受了多少磨砺才会这样。
我呢,没有什么艺术细胞,就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画了什么,我真没啥感觉,连历史书介绍它时都是用的“据作者介绍”如何如何。
如果听不懂,看不懂,就不必逼着自己,音乐和绘画都是宁缺毋滥的。
再到雅舍谈吃,就多是一些没事的出处,做法以及世人对其的观点,还联系了许多生活上,作者经历过的事情。
想想,也许作者是在怀念友人,回忆当初。
看着,还觉得作者是享受生活之人,在入内就读不出许多了。
至于海外撷英,多是写作者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语言风
趣幽默。
一“豆腐干风波”为例,描写的是作者踏上美国本土,与美国海关的一些故事。
把当时美国人对中国的不了解写了出来。
至于有个美国作家写的那本书,就像是个笑话,作者也仅是说自己孤陋寡闻而一笑而过了。
有很典型的美国人形象。
对于美国人的人情味,则有一种反讽的意味。
这本随笔,对人生,对世间百态的看法。
有许多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也许再过很多年再去读,味道就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