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小品》读后感1200字

合集下载

雅舍小品读后感(精选12篇)

雅舍小品读后感(精选12篇)

雅舍小品读后感雅舍小品读后感(精选12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雅舍小品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雅舍小品读后感篇1我最近刚阅读了《雅舍小品》。

这本书是梁实秋先生1939年在北碚雅舍所写的小品文的结集。

当时,刘英士在重庆办《星期评论》,邀请作者写稿,作者用笔名一连写了10篇,即名为“雅舍小品”。

刊物停办后,他又写了10篇。

战事结束后,作者又应张纯明之邀,继续以“雅舍小品”的名义在《世纪评论》上陆续发表了14篇小品文。

本书全部收录了这些文章。

“雅舍”虽然是一栋陋居,但在梁实秋先生的笔下写来,却是如此的美丽而优雅。

一个人有许多方面可以表现他的才华。

画家拉斐尔不是也写过诗吗?诗人但丁不是也想画吗?“雅舍小品”不过是梁实秋先生的一面。

许多人喜欢他这一面,虽然这并不是他的全貌。

梁实秋先生还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独立完成莎剧莎诗汉译工程的翻译家。

从《雅舍小品》中,我读到了梁实秋先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雅舍小品读后感篇2梁实秋老人是个懂得品味生活的人。

作为一个北平人,他所著的作品多带有老北京的影子关于生活,老先生写得很广,上至国事民生,下至衣食住行,所有关于生活之事,尽皆有之。

在《雅舍小品》之中,谈得最多的是吃的。

《老饕漫笔》之中,讲了数十种吃食,还有十数家馆子饭庄,其中亦不乏故事。

三言两语,将读者作食客又将之数十年前,恰又合时宜地早早跳出。

但无论多短小精悍的文字,不是思故,就是思乡,追忆故人。

在如此垂涎欲滴、兴奋不已的话题中道出己愁,却又并不让人知觉真是令人称奇除了一个“愁”字,当然更是些哲理,却全无大哲之架,似只是在讲故事之余讲讲奥妙。

《雅舍小品》中,上首既是关于说话的,且竟有一篇是讲如何骂人的!的确,骂人,尤其在盛怒之下,实乃人之常情,不发泄却也不可能。

但在盛怒之下冷静骂人,恐怕只有那些“傻子”天才才会在骂人时这么做。

雅舍小品读后感7篇

雅舍小品读后感7篇

雅舍小品读后感7篇《雅舍小品》是梁实秋的一部作品集,篇篇精致,优雅、幽默、有趣,常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会心一笑中品味社会百态。

以下是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经过修缮后的雅舍显然不会再有“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如滴漏”的景象出现,但墙上挂着的老照片、陈列柜中摆放着的旧物以及梁老笔下供他酣睡读写的一几一椅一榻却依然在静静的向我们诉说着那些关于雅舍可爱的个性。

刘禹锡《陋室铭》中曾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居于繁华闹市里的雅舍,因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而显得分外不同,而梁老所著《雅舍小品》读来更是别有风味。

文房四宝、结婚典礼、我看电视、理发、洗澡、垃圾……以前从未将这类词与散文相联系过,却在看完“人间烟火”这一辑中得到感悟,原来散文也可以如此接地气。

而读“世情百态”这一辑时,又仿若在和一个老友或是长者闲谈,亲切却也受益匪浅。

看“故都乡情”,听梁老将故都的风情娓娓道来,可以清楚的感受到身处异乡的游子内心对家乡的思念。

“早起最快意的一件事,莫过于在案上发现一大堆信。

”梁老在《信》这一章中如此写道。

书信作为最温柔的艺术,的确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但如今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聊天工具层出不穷,我们在享用着网络便捷的同时却也很难再感同身受“从前车马很远,书信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唯美画卷。

若偶有闲心,执笔书信,你最想写给谁呢?远方的亲人,心中的那个他,还是昔日的同窗好友……离开校园已有一年多时间,但翻看到《同学》这一章时仍有莫名的情绪触动着我。

文中梁老提及同窗共砚的深厚情谊,谈到令人记忆犹新的同学外号,感慨走出校门,各奔前程后的所遇种种……读着读着便勾起了我对校园、对同学的记忆。

小学同学像是玩伴,嘻嘻闹闹,互相见证彼此的成长;中学同学像是战友,一起熬过中考、高考的磨砺,更有革命的情怀;大学同学像是伙伴,相伴走过青涩,迈向成熟;离开校园后,同学更像是熟悉的陌生人,通讯录中一直保存着电话号码却甚少联系,但却丝毫不会影响“同学”这个词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与分量。

雅舍读后感范文5篇

雅舍读后感范文5篇

雅舍读后感范文5篇《雅舍小品》是2017年6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实秋。

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对生活琐事的感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雅舍》的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雅舍读后感偶然路过城东拔地而起的新楼盘,身边的大人们不约而同地谈论起房子。

一会儿是某某小区环境好、价格公道但地段偏远,一会儿又是某某楼盘地处黄金地段却又实在太贵云云。

他们谈得起劲,而我却有些不以为然。

近日偶读梁实秋先生散文《雅舍》。

也不知为何,就忽然觉得大人沾了些铜臭气息的谈话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莫大讽刺。

就在半个多世纪前,还处于抗战中的中国四川,身陷困境的千万中国老百姓等待着从苦难的深渊中被拯救出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当时在东南大学任教的梁实秋几经辗转,住进了所谓的“雅舍”。

他笔下的那座“雅舍”可能与我们印象中的不大一样。

我想象中的雅舍应该是整洁明亮的,不需要那些华美的装饰与累赘,越简洁越好。

可事实与我想象中的大相径庭。

在梁先生笔下,“雅舍”只有用火烧过的砖孤零零的四根砖柱,上面再加个木头盖子,光是想想,就觉得寒碜。

最可怕的是夏天,“夏蚊成雷”在这里变成事实,“当别处蚊子早已偃旗息鼓之时,这儿的蚊子则格外猖獗,偶不留心,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米粒般……”不光有蚊子,白日里隔壁传来的各种声响也逼疯人,晚上还有老鼠出没,各种磨牙声抑或是其它声响更是层出不穷,搅得人不得安宁。

更可怕的是下雨天,屋顶到处都是湿印,屋顶灰泥崩裂,弄得满屋狼藉亦不足为奇。

梁实秋先生所言之处说的皆是“雅舍”的简陋,却丝毫不令人觉得有多丑陋,反而能让读者从字里行间读出他的幽默与乐观。

所谓“室雅何须大”,大致就是如此。

与梁先生苦中作乐的精神相比,被王国维誉为“国初第一词手”的相国公子纳兰容若就显得太过消极。

身为相国之子,父亲与家族权倾朝野,从小含着金汤匙长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却成日闷闷不乐,就连词作的风格也大多是伤怀之作。

稍作对比,高下立见。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一)初读《雅舍》,我不禁被那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平和冲淡、乐观阔达之情深深感染了。

于是,在这个喧闹的尘世,我也痴痴幻想着有这么一处安放心灵的“雅舍”。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大概每个人的内心都会对这处“雅舍”有着不同程度的渴望。

在此,“雅舍”已不再是某一具体的物象,而是能给人以旷达乐生、从容优雅心境的心灵之“家”。

其实,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并不雅,实在是一个典型的陋室,四根砖柱“孤零零的”,木头架子“瘦骨嶙嶙”,但它却安放了先生的心灵,安放了先生的人生。

在雅舍中诞生的闲适的小品文,更是给了万千国民以现实的鼓励和精神上的慰藉。

读《雅舍小品》,深感梁实秋的散文具有一种以雅为本、俗中透雅的艺术品格,他的俗不是一味的大红大紫的俗,而是以雅为骨子的、充满智慧的俗;他的雅也不是那种洗却了人间烟火气的雅,而是带着暖烘烘的生活气息、让人觉着亲切的雅。

更可贵的是:其雅与其俗都发自真性、生自真情,毫无造作与牵强。

梁实秋毫不吝惜地将眼光投向世俗的人生和社会,在散文中包罗了男女老少、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家长里短等最普通的题材,用恬淡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环境,以平和心境来品味世界和人生,于质朴平凡的生活中取材,把生活当艺术精雕细镂,从中透出生命的精彩和智慧的光芒。

与老舍、林语堂等人一样,梁实秋堪称20世纪中国散文的幽默大师,《雅舍小品》给予我最突出的印象也正是其幽默感的优雅从容。

讽刺散文在几位大家的笔下格调风格各异,鲁迅讲求辛辣干脆,周作人则湛然和蔼,梁实秋更注重智慧的开掘,诙谐幽默,嘲讽而不乏宽容,他总是用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以超然的目光审视社会世相、人生百态。

又以一种幽默、闲逸的心态冷静地审视、玩味之,其中既有儒家的冲和,又有老庄的通达,也有佛禅的超脱。

在《雅舍小品》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千世界的人生百态图,以平常心写平常事,但总能搔到生活的痒处,寓庄于谐,使读者有所启迪。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范文5篇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范文5篇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范文5篇《雅舍小品》是梁实秋先生的随笔录。

分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谈吃》《海外撷英》四个部分。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初读《雅舍》,我不禁被那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平和冲淡、乐观阔达之情深深感染了。

于是,在这个喧闹的尘世,我也痴痴幻想着有这么一处安放心灵的“雅舍”。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大概每个人的内心都会对这处“雅舍”有着不同程度的渴望。

在此,“雅舍”已不再是某一具体的物象,而是能给人以旷达乐生、从容优雅心境的心灵之“家”。

其实,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并不雅,实在是一个典型的陋室,四根砖柱“孤零零的”,木头架子“瘦骨嶙嶙”,但它却安放了先生的心灵,安放了先生的人生。

在雅舍中诞生的闲适的小品文,更是给了万千国民以现实的鼓励和精神上的慰藉。

读《雅舍小品》,深感梁实秋的散文具有一种以雅为本、俗中透雅的艺术品格,他的俗不是一味的大红大紫的俗,而是以雅为骨子的、充满智慧的俗;他的雅也不是那种洗却了人间烟火气的雅,而是带着暖烘烘的生活气息、让人觉着亲切的雅。

更可贵的是:其雅与其俗都发自真性、生自真情,毫无造作与牵强。

梁实秋毫不吝惜地将眼光投向世俗的人生和社会,在散文中包罗了男女老少、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家长里短等最普通的题材,用恬淡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环境,以平和心境来品味世界和人生,于质朴平凡的生活中取材,把生活当艺术精雕细镂,从中透出生命的精彩和智慧的光芒。

与老舍、林语堂等人一样,梁实秋堪称20世纪中国散文的幽默大师,《雅舍小品》给予我最突出的印象也正是其幽默感的优雅从容。

讽刺散文在几位大家的笔下格调风格各异,鲁迅讲求辛辣干脆,周作人则湛然和蔼,梁实秋更注重智慧的开掘,诙谐幽默,嘲讽而不乏宽容,他总是用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以超然的目光审视社会世相、人生百态。

又以一种幽默、闲逸的心态冷静地审视、玩味之,其中既有儒家的冲和,又有老庄的通达,也有佛禅的超脱。

读《雅舍小品》的读书笔记五篇

读《雅舍小品》的读书笔记五篇

读《雅舍小品》的读书笔记五篇《雅舍小品》是梁实秋的一部散文作品集,篇篇精致,优雅、幽默、有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雅舍小品》的读书笔记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读《雅舍小品》的读书笔记五篇(一)《雅舍》是梁实秋先生的随笔录。

分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谈吃,海外撷英四个部分。

文章给人整体的感觉多是用轻快,一本正经的语气来陈述事例等,却表现出讽刺的意味。

有些幽默。

总惹来无奈一笑。

看得出来作者对于国学和外国文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可以随便拉出《尚书》一类书中的事例,句子,又可以引入外国文人或思想家的话语和做法。

随笔描上写的都是本身所想,实际经历,世间百态。

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其中所描述的很多现象与揭露的事实一直存至今日。

作者选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在平凡不过的事物,却写出丰富的,看见我们没有看见的东西,做出联想。

可见作者思考问题的深入,全面。

和对事物的了解之深。

我读《雅舍》并未觉出有多少晦涩难懂,却依旧觉得读得很累,或许是人生履历不够。

没读一篇文章都要想许多,其中有问题,还有许多深刻的地方没能理解。

雅舍品人与品世是最深刻的部分。

品人中开头就有男人,女人,然后按年龄写,按职业写,再到具体的五个人。

基本表达了他对人的看法,有些并不全面,是着重以讽刺去了。

如男人这篇,开头一句便是“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脏!”。

下一段开头则是“对了,男人懒。

”再如是“男人多半自私。

”至于品世,作者选取的都是平常事物,说出自己的观点。

举得事例是我们熟悉,却又不常用的。

写得很真实。

如“音乐”疑问。

很是实在,“音乐的耳朵不是人人都有的。

”看多了那些高雅艺术,什么歌剧,古典音乐会后,只能让人有些许愉悦,可是花了多久的时间,受了多少磨砺才会这样。

我呢,没有什么艺术细胞,就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画了什么,我真没啥感觉,连历史书介绍它时都是用的“据作者介绍”如何如何。

如果听不懂,看不懂,就不必逼着自己,音乐和绘画都是宁缺毋滥的。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精选4篇)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精选4篇)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雅舍小品读书笔记(精选4篇)关于对雅舍小品读书笔记,本文将围绕读书笔记,进行解答论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篇1《雅舍小品》是现代著名作家梁实秋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其从1940年到1967年间所写的散文随笔。

这些文章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在阅读《雅舍小品》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梁实秋的文笔所吸引。

他的文章语言简练、流畅,富有韵味,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智慧。

同时,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见解,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娓娓道来,引人深思。

在《雅舍小品》中,梁实秋探讨了许多社会、人生、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问题。

他的文章时而轻松幽默,时而深沉犀利,读来令人豁然开朗。

例如,他在《幽默》一文中阐述了幽默的力量,指出幽默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可以化解生活中的矛盾和尴尬;在《年龄》一文中则探讨了人生的不同阶段,提醒人们珍惜当下,不要被岁月所困扰。

除了文章本身的价值,我还深刻感受到了梁实秋的人生态度。

他以冷静、客观的视角看待世界,不盲从、不妥协,这种独立自主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同时,他热爱生活、关注细节的态度也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总之,《雅舍小品》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不仅展现了梁实秋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智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相信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启示和力量,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篇2《雅舍小品》是梁实秋的一部散文集,由林语堂作序。

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梁实秋在台湾的居住地“雅舍”中,对生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梁实秋的文字所吸引。

他的文字简洁、幽默、富有哲理,让我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雅舍》,它描述了梁实秋在台湾的居住地“雅舍”中的生活和思考,让我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大全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大全

Remember, only your smile can make you find light in the endless darkness.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雅舍小品读书笔记大全雅舍小品读后感1“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

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

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

”这是冰心老人写给梁实秋先生的。

梁实秋先生确也像一朵花儿一般,不但有色香味,更一定有才情。

一页页静读,似乎就如欣赏了这一朵花。

《雅舍小品》是梁实秋的散文,内有四集。

小品广涉世态,内涵丰富,幽默风趣。

台湾关过煊先生以“温柔敦厚、谑而不虐、谈言微中、发人生醒”十六字来评价梁实秋的散文。

卷首篇《雅舍》即描述了雅舍即作者的“陋室”,在公路旁,无门牌,不便于投递信函,于是用朋友的名字起名“雅舍”并书之于一木牌上。

而旁人所见“一桌一椅一榻”,不免戏虐何来雅致?然作者看来“能读能写足矣”,“纵然不能避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有可爱。

”雅舍的个性在哪呢,那都是作者所赋予的可爱。

“‘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拒不从俗。

”雅舍至之于作者是心灵家园,精神归属,那是一种对于生活百态的静默和从容,是达观,是对生命对生活的敬畏。

现代的人们很多都丢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雅舍小品》里面记述的并非风雅之事,乍一看都是生活中的琐事百态,俗尘俗事。

但是作者幽默风趣的笔调给人印象深刻,以唠嗑的形式和你说话,轻松随性,一想起就忍俊不禁!诸如调侃吝啬鬼的“开电灯怕费电,再关上又怕费开关”;对于女人买衣料东嫌西嫌的调侃也让人叫绝;对于牙签使用的方法更是粗柄夸张。

但无不显现作者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智慧。

小品语言也典雅清朗,雅俗共赏。

作者写得那么随意、轻松、幽默,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狗一猫都可以激起他的写作冲动,皆可入文。

《雅舍小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戏谑,也是一种心灵的净化,更是一种雅致的襟怀和认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舍小品》读后感1200字
八十年代以前,内地人最早知道的梁实秋,更多地是站在鲁迅对面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批判的“资产阶级的走狗”。

诚然,出生于富足之家的梁实秋在其思想中有别于很多以“唤醒国人”为已任的作家,但其实早期的梁实秋亦有些愤世的,曾与郭沫若、闻一多走到过一齐,只是后来思想趋于平和,近于循世了。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散文大家,以擅长写幽默风趣的“闲暇小品”而闻名于世,读他的文章是一种美的享受。

梁实秋文笔简洁,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读后余味无穷,遐想不已。

冰心先生曾这般评价:“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

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

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


《雅舍小品》能够出四十多版,并被推荐为“一生要读的中国历史100本书”之一,笔者认为,得力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雅”。

《雅
舍小品》的“雅”表现在其知识性和思辨性上。

梁老可谓一位学贯中西的文学家,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修养。

单举一例我们就会清楚:《手杖》中有引自古希腊悲剧的谜,有引自“礼记”,引自杜诗的。

短短千把字的小品,引用竟达七次之多。

诗、经文、剧本无所不包,学识的渊博令人惊叹。

《雅舍小品》中几乎篇篇有引用,尤其中外古典作品极多。

作者顺手拈来,形散意远,旁征博引,知识密度极大,增加了作品的欣赏价值,这一点和钱钟书先生有相似之处。

梁实秋对当时的“新生活”运动“刺”得极其隐晦精彩。

1
如《洋罪》中作者不加“打倒”地举例:1.人数十三谓不吉利;2.划火柴点纸烟,只点二人,不可点三人;3.朋辈对饮有高杯碰杯之谈。

还有订婚广告的恶作剧,万愚节的玩弄笑语等所谓的新生活。

这里作者不加痛斥,只是让读者在这些可笑的例举中辨别这种一味地搬弄是非的新生活的可笑之处。

《退休》中描写了“该退休的不退休”的原
因是“何况一旦投闲置散,一呼百诺的炫赫的声势固然不可得,甚至于进入了‘出无车’的状态,变成了匹夫徒步之士,在街头巷尾低着头逡巡,疾走不敢见人,那情形有多么惨,一向由庶务人员自动供应的冬季炭盆所需的白炭、四时陈设的花卉盆景、乃至于琐屑如卫生纸,不消说都要突告来源断绝,那又情何以堪。

”梁实秋先生揭露了这些平常而又普遍存在的事实。

通过他敏锐的眼光,独到深刻的见解,以雅致的笔触不遗余力地进行了描写。

梁老曾在札记中引用一位英国批评家的话说:“任何人都可以用戏剧的腔调念出一段剧词,或是踩上高跷来发表自己的思想;但是用简单而适当的语文来说话写作便比较困难了。

”《雅舍小品》的风格大概也正在这番话的意思里,一路读来,雅趣横生,颇有一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让人恬静之余,品位良多。

雅舍小品艺术特色
1.《雅舍小品》中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小品,虽是「随想随写」,但写来清新隽永。

内容涉及的题材都是平凡不过,普通人不大注意的,
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别饶趣味,令人读后有深得我心之感。

可见作者独有的智慧和过人的洞察力。

2.《雅舍小品》所写的题材虽属於生活琐事,但写来却不会淡如白开水,也不会板滞如流水帐。

梁实秋的散文能在平凡中显真诚,於小节处蕴含哲理,是智慧之作。

他的文章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却令人在最短时间内去体会人生,参悟智慧。

他的文章,亲切易读,任何年龄的读者,都会在他那圆熟、幽默和趣味的文字功力上获益。

3.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又精研西洋文学,在作品中往往流露出西方随笔式的从容与优雅,虽然生活点滴都可入文,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