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教学案: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合集下载

江苏省南通市《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教学案第9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

江苏省南通市《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教学案第9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9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戴南高级中学高三政治备课组考点整合考点一、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提示】这是因为矛盾是事物联系的 和事物发展的 。

1、什么是矛盾(1)含义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 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 ,又相互 ,这就是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 。

【提示】(1)“两个方面”不是任意的两个方面,而是构成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2)“两个方面”是具体的、多样的,不局限于“好”与“不好”两个方面【拓展】哲学上所讲的矛盾和生活中所讲的矛盾(1)第一种情形:生活中讲的矛盾,如人与人的矛盾、阶级与阶级的矛盾,其实是矛盾双方斗争性的具体体现。

(2)第二种情形:生活中讲的矛盾,还包括人们语言表述上的矛盾(如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中所寓),这是逻辑矛盾。

哲学上讲的矛盾是事物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而逻辑矛盾是人们主观思维上的前后不一致,二者有着天壤之别。

矛盾 相互依赖统一 相互转化(相对的、有条件的)【联系实际】同一性的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如: 、 、 。

第二种情形如“谦受益,满招损”、 、 。

【拓展1】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还要注意:第一,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始终不可分割。

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无所谓对立,无论离开对立或离开统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

我们应当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拓展2护等。

(3)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矛盾即对立统一。

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4)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5)该原理分析的思路:【例题1】(2007全国18)人类在太空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但太空活动留下的大量航空器残骸等太空垃圾却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

这个事实印证了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福兮,祸之所伏”。

这个命题表明【】①矛盾双方逐渐融合趋向一个无差别的统一体②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趋势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例题2】(2007广东13)“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

生活与哲学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生活与哲学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哲学上所讲的矛盾和生活中所讲的 矛盾



(1)第一种情形:生活中讲的矛盾,如人与人的 矛盾、阶级与阶级的矛盾,其实是矛盾双方斗争 性的具体体现。 (2)第二种情形:生活中讲的矛盾,还包括人们 语言表述上的矛盾(如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中 所寓),这是逻辑矛盾。 哲学上讲的矛盾是事物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而 逻辑矛盾是人们主观思维上的前后不一致,二者 有着天壤之别。




1、矛盾的普遍性 (2)对矛盾普遍性的正确理解 第一,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 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 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 第二,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矛盾作出科学解析的事 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第三,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第四,不能认为,在新旧矛盾之间,会存在短时间内没有 矛盾的状态。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考点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内涵 (1)内涵(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 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 ①“两个方面”不是任意的两个方面,而是构成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矛盾是两个方面的对立和两个方面的统一。不能认为对立是矛盾的一 方,统一是矛盾的另一方。“统一”和“对立”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 性。 ②“两个方面”是具体的、多样的,不局限于“好”与“不好”两个 方面。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④“事物内部”是指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人 们外部强加的。 ⑤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不仅存在于事物的内部,也存在于事物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学情分析:该部分内容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唯物辩证法知识的深化认识,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矛盾与联系、发展之间的关系,准确分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理解世界是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教学目标:1、以社会与生活中实例,说明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这些道理解决生活与社会中所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

2、通过学习使学生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反对形而上学的错误倾向;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

教学重点、难点: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过程设计:考点明确: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考点分析:一、矛盾的概念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含义应注意的问题:(1)不能把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①辩证矛盾是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如“每个同学既有优点又有缺点。

”②逻辑矛盾是思维上的既肯定又否定,如“每个同学都是三好学生又都不是三好学生”。

(2)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这种关系。

(3)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统一性)与斗争性(对立性)(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包括: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设计)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设计)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理解矛盾的含义;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

(2)能力目标:用“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讨论生活中的实例,并说明其普遍意义;灵活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学习重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学习难点: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学习过程:第1课时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

唯物辩证法正是通过揭示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一)个人自主学习预习教材P67-72,自主完成下列各题。

(提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讲的是这两个方面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从矛盾存在的时空范围内讲的,它揭示了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针对每一个具体事物讲的,它揭示了事物的个性;要学会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分析实际问题)1.列举生活事例,说明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试举例说明,矛盾具有同一性。

3.试举例说明,矛盾具有斗争性。

4.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基本情形。

5.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重大意义。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预习的基础上,围绕下列问题,各小组组长认真组织交流讨论,并做好记录。

1.小组交流预习心得,组内评价,完善预习内容(评价等第为ABC,组长负责记载)。

(1)等第:(2)评价人签字:组长签字:老师签字:2.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手包含着矛盾,大拇指朝一个方向,其余四指朝一个方向,这样手才能握得拢,才能劳动。

高三政治生活与哲学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案

高三政治生活与哲学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案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编写者:阜宁中学高三政治备课组一、考试说明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考生必背(一)【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二)【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的关系哲学范畴,即矛盾就是。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相互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

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相互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三)【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世界观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有矛盾。

方法论要求:①要矛盾,矛盾,勇于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矛盾。

②要坚持用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特殊性世界观原理:矛盾着的及其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和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即在矛盾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1)辩证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一方面,寓于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

《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

08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学案《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高考说明学习要求二、考点整合问题探究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矛盾规律即,它揭示了,提供了。

认识世界就是认识,改造世界就是,矛盾分析法是。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1)矛盾的同一性含义:(2)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3)两者的关系:3、矛盾双方,由此推动事物的。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1)内容:(2)方法论:(识别运用的提示词:一方面,另一方面// 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但是……// 科学技术、核技术、克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等)2、矛盾的特殊性:(1)内容及表现:(2)方法论要求及其意义:(识别运用的提示词:具有不同特点// 存在着差别或差异// 区分对待// 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问题// 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在不同条件下或在不同情况下或在不同历史时期,实施不同的对策、策略或政策// 想问题、办事情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发展特色农业或特色经济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研究新情况、新形势下的新特点// 办事情要有针对性// 发挥……独特优势// 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内容:(2)意义:(识别运用的提示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一般与个别的统一// 一般经验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先试点,后推广经验// 典型示范// 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既学习有益经验,又进行自主创新等)(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辩证关系。

(1)内容:(2)方法论:(识别运用的提示词:抓重点工作// 抓关键// 抓中心// 把……作为……重中之重//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集中力量// 抓重点工程// 把……作为第一要务// 集中优势兵力等)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辩证关系。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比较内容 前提不同 对立面不同 决定作用不同 方法论不同 实践方面如 何判断 主要矛盾 在复杂事物中包 含多个矛盾 一个主要矛盾与 多个次要矛盾 决定事物的发展 抓重点、关键、 中心,统筹兼顾 矛盾主要方面 在一个矛盾中 一个主要方面与 一个次要方面 决定事物的性质 分清主流与支流
重点、中心、关键、突 主流、方向、大局、 破口、核心问题、首要 性质、主体。强调 地位。强调抓、解决。 看、认识、分清。
(2)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二次国内革命时,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等其他是次要矛盾
民族矛盾 抗战后,
是主要矛盾,
阶级矛盾
是次要矛盾。
要求:工作中心随之转移。
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1、含义
(1)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 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2)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处于被支配 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课堂小游戏:我们身边还存在着哪些对立
斗争着的矛盾双方?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 与祸、正风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 落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暴力与和平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 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基本属性——同一性
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2、基本属性——同一性
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两方面含义: 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 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 件下是不可分割地 联系在一起的。离 开其中的一方,另 一方就不能存在。
(1)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2)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江苏省南通市《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教学案第9课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2

江苏省南通市《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教学案第9课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2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9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戴南高级中学高三政治备课组考点整合考点五、主次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次方面辨证关系P721、主次矛盾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原理分析】A.理解角度B.典型举例2、矛盾主次方面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2)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知识联系】(1)前面讲过“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事物性质”,和这里并不矛盾。

准确地说,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矛盾的同一性指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个转化过程,就是矛盾主次双方此消彼长的过程。

当这一转化尚未改变矛盾双方原有的主次地位,就是事物量变的过程,当这一转化实现了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变更,则发生事物的质变。

【原理分析】A.理解角度B.典型举例主要矛盾:重点、核心、中心、关键、牛蛇马贼刀,荷花好汉篱笆琴矛盾的主要方面:主流、主体、本质、性质、九个指头、分析人和形势※侧重点不同——:主要矛盾:强调“做、办事情、改造世界”矛盾的主要方面:强调“想、看问题、认识世界”【例1】(07〃江苏卷双项〃32).对于自己拥有珍贵的东西,我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时候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才能真正地认识它。

这说明【】A.本质隐藏在事物内部,个人是不可把握的B.只有摆脱自身感性经验的限制,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C.只有从他人的评价出发,才能全面地看问题D.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例2】(07〃北京卷〃24).北京市放眼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依据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合理规划,积极建设数字如乐示范基地、“798”艺术区等多个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合理规划,积极建设数字如乐示范基地、“798”艺术区等多个特色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考点要求1、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2、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3、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4、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坚持两点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5、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基础填空(每空格1分,共10分)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和。

2.承认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的理论依据。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的认识方法。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在认识某一矛盾时,。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的基础,是我们的关键。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6分)5.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进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制自然灾害的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正如恩格斯所说,“宙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从灾难到进步,其中体现的深刻哲理是①“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②“灾难”和“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③“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④“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矛盾次要方面的决定作用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6.一般来说,人们在逆境中容易萌生忧患意识;而在顺境时,往往会掉以轻心,麻痹大意,以至形势突变时猝不及防,陷入被动境地。

从哲学角度考虑,这是因为①有的现象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②没有坚持用矛盾普遍性的观点看问题③没有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④人们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7.右边漫画告诉我们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B.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8.在社会实践活动期间,某校组织学生前往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参观,村干部向同学们生动地介绍了小岗村改革开放的历程。

“小岗村的历史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缩影。

”从中同学们可以领悟到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B.事物发展的前途都是光明的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9.针对中国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问题,温家宝总理表示,中国已经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放在了首位,同时兼顾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是A.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不能忽视次要矛盾B.抓主要矛盾,同时不能忽视次要矛盾C.要抓主流,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动态和方向D.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10.(2010·试题调研)2009年6月22日,根据国务院的部署,教育部、卫生部公布了《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

方案对学校甲型H1N1流感疫情进行了“未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出现非校内感染病例”、“出现校内感染病例”等三种情况的划分。

这种划分的辩证法依据是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B.矛盾具有普遍性C.矛盾具有特殊性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11.(2009·浙江)春秋时期,齐国国王命令大臣们必须穿丝制衣服,但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齐国蚕丝需求量大,价格上涨,邻近的鲁、梁等国纷纷停止种粮改种桑树。

几年后,齐王又命只准穿布衣,且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国家。

结果,鲁、梁等国因饥荒而大乱,不战而衰,齐国坐享其成,使疆土得以扩张。

鲁、梁等国不战而衰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看问题、办事情①既要看到运动的绝对性,更要看到静止的相对性②既要注重量变,更要促成质变③既要认识矛盾的同一性,又要把握矛盾的斗争性④既要重视局部,又要统筹全局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12.2009年8月13日,中国银监会正式发布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启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审批工作。

银监会将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成都四地各批准一家机构进行试点,成功后再进行推广。

银监会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做法体现了A.量变与质变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C.主、次矛盾的统一D.矛盾主、次方面的统一13.(2010·试题调研)下图中甲为海口、乙为南京、丙为北京、丁为哈尔滨四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四地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说明A.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是变化发展的B.实践决定认识;气象工作者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了气候的变化规律C.运动是绝对的;气候瞬息万变,变化无常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14.下面漫画(标题:又到浇水的时间了)给我们的启示是A.要善于抓住重点B.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C.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15.(2009·江苏)“5·12”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

“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6.(2009·宁夏)资源再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

2009年1月1日《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迫切地需要人们提高对资源再利用的认识。

有专家指出:“世界上本没有垃圾,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这一认识的根据是①物的资源或废物的性质取决于人们对物的态度②废物向资源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③废物和资源之间具有本质上的抽象同一性④废物或资源的性质是由其所处不同实践关系决定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7.温家宝总理于2009年6月12日至14日在湖南等地考察时强调,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全面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贯彻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丰富和完善。

这说明①意识具有能动性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③矛盾具有特殊性④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A.②③B.②④C.③④D.①②18.下列对谚语或诗句所包含的哲理表述正确的是①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矛盾双方相互依存②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坚持辩证的否定观③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④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19.(2010·试题调研)2009年入夏以来,西藏持续高温少雨,面对旱灾持续肆虐的情况,旱区各级地方政府适时开展大面积人工增雨作业,作业影响区域普遍出现了大到中雨(雪),对缓解旱情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人工增雨作业对缓解旱情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进程B.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着事物的性质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D.关键部分决定整体的性能和状态20.人在饥饿时只有一个烦恼,吃饱以后就会生出无数烦恼。

前者是生存的烦恼,后者是发展的烦恼。

下边的漫画(标题:饥饿时,只有一个烦恼吃饱后,生出无数烦恼)所包含的哲理是①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事物的矛盾是人们的主观感受④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各不相同的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21.(2010·原创题)2009年9月18日,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

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从哲学上说,这句话提醒我们A.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B.要抓住主要矛盾C.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D.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22.漫画往往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下边漫画主要讽刺现实生活中思想方法上的①片面性②均衡论③诡辩论④唯心论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3.在2009年9月23日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优化布局、集中开发、高效利用、精深加工、安全环保”的20字原则,即将成为山西未来的发展方针。

对于河南的发展指向则是“以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这体现的方法论要求是A.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 B.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C.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4.列宁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

”之所以说把辩证法归结为关于对立统一的学说,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这主要是因为A、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B、世界普遍存在着矛盾C、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D、矛盾是事物联系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25.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各国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使得原来区域性的传染病成为全球性灾难的风险大大提高。

这说明A.矛盾具有对抗性,防止传染病就要遏制全球化B.矛盾具有客观性,要区分内因与外因C.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D.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要注意分析转化的条件26.“十一五”规划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创新能力”是我国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

它所体现的哲理是A.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 B.认识事物必须分清是非,抓住事物的主流C.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抓主要矛盾 D.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四、简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27.当前,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你认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明目前我国社会还不和谐”的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12分)28.(2010年·试题调研)2009年5月4日,《人民日报》载文《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壮举》指出,改革开放方向和道路的正确性,集中地体现在我们所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条道路,立足点或出发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行进路线是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布局是全面推进“四大建设”,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结合材料,请从辩证法的角度谈一谈,我们所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能够集中体现改革开放的正确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