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及微生物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标题: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了解微生物的不同生长方式以及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实验原理: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够进行繁殖和生长,而环境条件的变化则会对微生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微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酸碱度以及营养物质的供给等。
本次实验将针对不同环境因素的变化,观察微生物生长的情况。
实验材料:1. 不同温度下的培养基2. 酸性、中性和碱性培养基3. 含有不同营养物质浓度的培养基4. 无菌培养皿5. 微生物菌落样本实验步骤:1. 准备不同温度下的培养基。
分别将培养基装入无菌培养皿中。
2. 用不同pH值的酸性、中性和碱性培养基分别装满无菌培养皿。
3. 杆菌样本接种在不同温度下的培养基中,利用无菌棉签在培养皿中划线。
4. 酵母菌样本接种在不同pH值的培养基中,同样利用无菌棉签在培养皿中划线。
5. 将不同浓度的营养物质添加到培养基中,用无菌棉签进行划线后接种微生物菌落样本。
6. 使用显微镜观察培养皿内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记录相关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1. 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在较低温度下,微生物生长速度较慢,菌落数量较少。
- 在适宜温度下,微生物生长迅速,菌落数量明显增加。
- 在较高温度下,微生物生长受限,菌落数量明显减少。
2. 酸碱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在酸性环境中,微生物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菌落数量较少。
- 在中性环境中,微生物生长适中,菌落数量较多。
- 在碱性环境中,微生物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菌落数量减少。
3. 营养物质浓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营养物质浓度较低时,微生物生长受到限制,菌落数量较少。
- 适宜的营养物质浓度下,微生物生长迅速,菌落数量明显增加。
- 高浓度的营养物质对微生物生长不利,菌落数量减少。
实验讨论与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不同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是微生物生长的一个关键因素,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农药毒理学试验准则

微生物农药毒理学试验准则微生物农药的毒理学试验准则主要用于评估和确定微生物农药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帮助规范微生物农药的使用和管理。
本文将从试验对象、试验设计、试验指标等多个方面介绍微生物农药毒理学试验准则。
一、试验对象
微生物农药毒理学试验主要针对植物和动物两种生物进行,其中动物试验对象通常包括小鼠、大鼠、兔子等哺乳动物,而植物试验对象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等农作物。
二、试验设计
微生物农药毒理学试验的设计有一定的规范要求,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首先,需要确定试验的剂量范围,采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农药进行试验。
其次,需要确定试验时间和观察指标,比如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动物行为表现、生物体内毒素浓度等。
三、试验指标
微生物农药毒理学试验的指标主要包括对试验对象的致死性、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方面的评估。
对于植物试验对象,可以观察其生长情况、叶片变化、果实质量等指标。
对于动物试验对象,可通过观察其行为、检测其器官功能等进行综合评估。
四、试验结果分析
在微生物农药毒理学试验中,对试验结果的准确分析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比较各组试验结果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微生物农药在不同浓度下对试验对象的毒性效应。
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试验对象的生理特征、环境因素等其他因素,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微生物农药毒理学试验准则是保证微生物农药安全使用的重要依据。
通过规范试验对象、试验设计、试验指标以及结果分析,能够有效评估微生物农药的毒性效应,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在进行试验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准则要求,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环境毒理学常用实验方法

方法
通常将动物长期暴露于毒物,观察肿 瘤发生情况、类型和恶性程度等指标。
03
细胞培养实验方法
细胞毒性实验
01
02
03
MTT法
通过检测活细胞线粒体中 的琥珀酸脱氢酶来反映细 胞活性,评估毒物对细胞 的毒性作用。
LDH释放法
检测细胞损伤时释放的乳 酸脱氢酶,用于评估毒物 对细胞膜的损伤程度。
中性红摄取法
06
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
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
描述性统计
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类、汇总,通过图表展示数据的分布、中心 趋势和离散程度。
推论性统计
通过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推断样本数据所代表的总体特征, 评估不同处理组之间的差异显著性。
多元统计分析
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方法,挖掘数据间的内在 联系和规律,简化数据结构。
研究动物在长时间内暴露于低 剂量毒物后的毒性反应和潜在 危害。
方法
通常将动物长期暴露于低剂量 毒物,观察生长、发育、繁殖 和器官损害等指标。
应用
用于评估毒物的慢性毒性,了 解毒物对机体的长期影响,如 致癌、致畸、致突变等。
致癌性实验
目的
应用
研究动物在长时间内暴露于毒物后是 否诱发肿瘤。
用于评估毒物的致癌性,为环境毒理 学和公共卫生领域提供重要依据。
04
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基因毒性实验
02
01
03
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实验)
检测DNA链断裂,评估遗传物质损伤。
基因突变实验
通过观察基因突变频率,评估化学物质的致突变性。
报告基因实验
利用报告基因的表达变化,间接反映目标基因毒性。
蛋白表达实验
毒理学实验

积分
0 1 2 3 4
0 1 2 3 4
应选作实验动物。 – (6)消化道:无呕吐、腹泻,粪便成形,肛门附近被毛洁净。 – (7)神经系统:无震颤、麻痹。若动物(大鼠、小鼠)出现圆圈动
作或提尾倒置呈圆圈摆应放弃该动物。 – (8)四肢及尾:四肢、趾及尾无红肿及溃疡。
(二)动物性别鉴定
• (1)大鼠、小鼠:主要依肛门与生殖孔间的距离 区分,间距大者为雄性,小者为雌性。成年雄鼠 卧位可见到辜丸,雌性在腹部可见乳头。
1:k系列稀释法 • 最大剂量组浓度C1 (母液浓度)
C1=200mg/kg=2mg/10g 0.2ml/10g→2mg/0.2ml=10mg/ml • 每组最大体积m=20ml(设每只鼠需2ml
) • k:相邻两组剂量之比=64.89/85.981=0.75 • V总=m/(1-k)=81.53ml(各组母液和
急性毒性、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 急性毒性:一次或多次接触,短时间产生 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和外观改变, 大体形态改变以及死亡效应等。
• 农药的急性毒性分级:低、中、高、剧毒
LD50计算方法
• 改良寇氏法:计算简便,准确率高,常用 • 霍恩法 • 序贯法 • Bliss法
改良寇氏法要求
• 每组动物数相等 • 各剂量组组距呈等比级数 • 死亡呈正态分布 • 最低剂量组死亡<20% • 最高剂量组死亡>80%
表 1 皮肤刺激反应评分 皮肤反应
红斑和焦痂形成 无红斑 轻微红斑(仅仅可觉察到) 明显红斑 中等程度到重度程度红斑 严重红斑(轻微的结痂)至轻度焦痂(深度损伤)
水肿形成 无水肿 很轻微水肿(仅仅可觉察到) 轻微水肿(肿起部位边界清楚) 中度水肿(隆起约 lmm) 严重水肿(隆起约 lmm,超出染毒部位)
环境微生物毒理学研究

环境微生物毒理学研究一、环境微生物毒理学概述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种类繁多,一些微生物能够产生毒素,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
微生物毒理学研究的是微生物产生的毒素以及它们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二、微生物毒素分类微生物毒素可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两大类。
内毒素是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一种代谢产物,在微生物死亡后由细胞破裂释放。
外毒素则是微生物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毒素。
三、微生物毒理学研究内容1. 微生物毒素检测和分析微生物毒素的确切检测和分析是毒理学研究的基础。
检测和分析方法包括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检测、生物传感器和免疫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检测和量化微生物毒素种类和含量,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2. 微生物毒素毒性与机理微生物毒性研究是微生物毒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不同的微生物毒素对人类的毒性不尽相同,微生物毒素的毒性机理研究对于防止其中毒具有重要作用。
3. 微生物毒素防治与控制防治微生物毒素在环境中的污染和传播是微生物毒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目前,已经有许多防治微生物毒素的方法,如微生物生物防治、热处理、光照、化学物质和自然过程等,对于微生物毒素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环境微生物毒素对健康的影响1. 食物中的微生物毒素食物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毒素,如霉菌毒素、发酵食品中的细菌毒素等。
人们进食这些食品后,可能会导致急性中毒或长期慢性的危害,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2. 空气中的微生物毒素空气中存在的微生物毒素主要来自于真菌和细菌。
这些微生物毒素可通过外部呼吸器或肠道进入人体内部,引起鼻炎、支气管炎、湿疹等一系列病症。
3. 水中的微生物毒素水中的微生物毒素对人体的毒害主要表现为急性腹泻、呕吐、黄疸等症状。
此外,还会引起免疫系统功能不全,肝、肾等多种器官损害。
五、微生物毒素处理方法1.发展高效检测技术高效、快速的微生物毒素检测技术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并且是防治微生物污染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这方面有许多新技术在不断发展研究中,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微生物与环境毒理学

微生物与环境毒理学微生物与环境毒理学是研究微生物对环境和人体的毒性作用以及其对环境中有害化合物的降解和净化能力的学科领域。
它包括了对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生长、代谢以及对污染物的降解、转化和吸附能力进行研究,并探讨它们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和对环境的恢复与修复的作用。
一、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生长微生物在环境中广泛存在。
它们可以在土壤、水体、大气、动植物体内等各种环境中繁殖和生长。
微生物的分布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光照、氧气含量等。
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对于这些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不同,从而导致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分布差异。
微生物的生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适宜的温度、pH值、营养物质和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等都是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微生物的生长速率与环境中的毒物浓度密切相关,高浓度的毒物会抑制或杀死微生物,从而影响其在环境中的数量和分布。
二、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微生物在环境毒理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能够降解和转化各种有机化合物和重金属污染物。
这种降解和转化过程可以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实现。
许多微生物具有分解和转化污染物的特殊酶系统,能够将有机物降解为无机物,或将有害物质转化为相对无害的物质。
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能力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修复和污染控制领域。
例如,通过引入适宜的微生物群落来处理有机废物、污水等,可以有效降解有机物,减少或避免环境中的污染。
此外,一些微生物还具有吸附金属离子的能力,可以将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物转化为不溶性盐或沉淀物,从而减少其对生物体的毒性。
三、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与环境修复微生物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一方面,环境中的毒物会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产生影响,抑制微生物的降解能力;另一方面,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也会改变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从而影响环境的稳定性和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为了保护环境,研究人员致力于发展和应用微生物修复技术。
该技术通过优化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来增强微生物对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并实现有害物质的有效去除和环境的修复。
食品科学毒理学实验教案

食品科学毒理学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对食品安全性的认识,提高防范意识。
3. 通过对食品中毒理学实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识别和判断食品安全风险。
二、实验原理1. 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有害效应的科学。
2. 食品安全性评价:通过对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微生物等有害因素的检测和评估,确定食品安全性。
3. 实验方法:主要包括急性毒性实验、慢性毒性实验、遗传毒性实验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食品样品、试剂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离心机、分析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 急性毒性实验:(1)准备实验动物,对其进行体重测量和分类。
(2)将食品样品配制成不同浓度,分别给予实验动物。
(3)观察实验动物的食欲、活动状况、死亡情况等,记录数据。
(4)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急性毒性LD50值。
2. 慢性毒性实验:(1)准备实验动物,对其进行体重测量和分类。
(2)将食品样品配制成不同浓度,分别给予实验动物。
(3)观察实验动物的生活状况、体重变化、病理变化等,记录数据。
(4)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慢性毒性影响。
3. 遗传毒性实验:(1)准备实验材料,如细菌、细胞等。
(2)将食品样品配制成不同浓度,分别处理实验材料。
(3)观察实验材料的遗传变异情况,如突变频率、基因损伤等。
(4)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估遗传毒性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对急性毒性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食品样品的急性毒性LD50值。
2. 分析慢性毒性实验数据,评估食品样品对实验动物长期健康的影响。
3. 分析遗传毒性实验结果,判断食品样品是否具有遗传毒性。
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定,确保实验安全。
2. 对待实验动物要有人道主义精神,确保其福利。
3. 实验数据要真实可靠,避免误差。
1. 实验报告内容:(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实验材料与仪器(4)实验步骤(5)实验结果与分析(6)讨论与结论(7)参考文献2. 实验报告格式:(1)食品科学毒理学实验报告(2)作者:实验者姓名(3)日期:实验完成日期(4)单位:实验所在学校或研究机构七、实验考核与评价1. 实验考核内容:(1)实验操作技能(3)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2. 实验考核方式:(1)实验操作过程观察:占比30%(2)实验报告评分:占比40%(3)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占比30%八、实验拓展与研究1. 拓展方向:(1)食品毒理学在食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2)新型食品毒性检测技术研究(3)食品安全与健康的关系2. 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查阅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毒理学的研究和应用

毒理学的研究和应用毒理学是一门科学,旨在研究毒物对生物的影响及其机理,以及如何防止和治疗毒物的危害。
毒理学不仅涉及环境污染、工业制品、食品、药品等领域,还包括化妆品、日用品、农药、微生物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毒理学的研究和应用。
一. 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分为实验和非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通过动物实验或细胞培养等方法,研究毒物对生物的影响、作用机理、毒理学评价和安全性评价等方面。
非实验研究:通过流行病学研究、人群调查、案例研究等方法,研究毒物对人体、环境、生态系统等的影响和风险评价等方面。
二. 毒理学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毒理学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很广泛,它能够评价新材料或新化合物的环境安全性,寻找环境中出现的毒害事件的原因及探索可能的预防措施。
例如,我们可以用毒理学方法研究工业污染物对动植物和土壤的影响,寻找可能的替代品或制造工艺;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和荧光标记技术研究化学品对生物的毒性作用和机制。
三. 毒理学在药品安全评价和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毒理学在药品安全评价和临床治疗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能帮助我们评价新药的毒性和合理用药。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研究药物对动物和人体的毒性作用和机制,为药物的开发、审批、注册和使用提供依据;通过对患者的药品反应监测,可以减少药物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提高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 毒理学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毒理学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它可以用于化妆品的安全性评价和研究。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研究化妆品对动物和人体的毒性和皮肤刺激性作用;通过对不同人群化妆品使用情况的调查,了解化妆品使用安全和风险的情况,为化妆品设计、销售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五. 毒理学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毒理学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也很重要,它可以用于食品中毒原因的查找和研究,以及食品添加剂的评价和监管等。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研究食品添加剂对动物和人体的毒性作用和机理,制定合理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也可以通过对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分析,了解毒物来源和风险因素,为预防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毒理学实验方法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实验动物的一般操作技术。
[实验材料]
实验动物:昆明种小鼠
实验器材:灌胃器、手术剪等。
[操作方法]
1.实验动物物种的选择
选择的基本原则是:选择对受试物在代谢、生物化学等与人最接近;自然寿命不太长;易于饲养和操作;经济易获得。
2. 实验动物的被毛去除方法
(1)拔毛法将动物固定后,将所需部位的被毛拔去即可。
(2)剪毛法将动物固定后,用手术剪紧贴动物皮肤将所需部位的被毛剪去。
3. 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
颈椎脱臼法:一只手用力住下按住鼠头,另一只手抓住鼠尾,用颈稍向后上方一拉,使之颈椎脱曰动物立即死亡。
空气拴塞法;急性大失血法和吸入法致死。
实验二动物染毒方法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实验动物的一般染毒方法。
[实验材料]
实验动物:昆明种小鼠
实验器材:灌胃器、注射器、手术剪等。
三、实验方法
1 灌胃:将受试物配制成溶液或混悬液,以注射器经导管注入胃内。
经口多次染毒,一般不禁食,但应每日定时染毒。
2 口服法染毒:将受试物掺入动物饲料或饮水中供实验动物自行摄入。
实验动物以食物消耗量计算其实际染毒剂量。
3 经呼吸道染毒
I 静式吸入染毒:将一定数量的啮齿类动物放在密闭的染毒柜中,加入易挥发的液态受试物或气态受试物使成一定浓度。
受试物浓度,以mg/m3表示。
II 动式吸入染毒:由染毒柜、机械通风系统和配气系统三部分构成
动式吸入染毒柜中受试物的浓度应实际监测。
4 经皮肤染毒经皮肤染毒的目的有两种。
一种是经皮染毒毒性试验,如经皮LD50测定常用大鼠。
另一种是皮肤刺激和致敏试验。
试验前用机械法或化学法脱毛。
于脱毛后24小时涂抹一定量受试物,盖上一层塑料薄膜,接触规定的时间。
4. 注射染毒
注射用药品,应以注射途径染毒,对大小鼠可用静脉注射,对非啮齿类可模拟临床用药途径,如狗可用后肢隐静脉注射,而啮齿类的尾静脉和肌肉注射难以多次染毒,必要时可改为皮下注射。
注射染毒,应调整受试物的pH及渗透压,pH应5~8,最好是等渗溶液,动物对高渗的耐受力比低渗强。
静脉注射应控制速度,大鼠尾静脉注射最好控制在10秒以上。
腹腔注射在遗传毒理学实验中有时也用,但在致畸试验、肝UDS研究不应该用腹腔注射,以避免可能的损伤和局部高浓度对靶器官的影响。
实验三、半数致死量测定
[实验目的] 掌握灌胃染毒的方法;学习掌握测定外源化合物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方法。
[实验材料]
实验动物: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
实验药品:苦味酸酒精饱和液,亚硝酸钠
实验器材:灌胃器,电子称等
[实验方法]
1预试验
取小鼠8~10只,以2只为一组分成4~5组,选择组距较大的一系列剂量,分别按组灌胃染毒亚硝酸钠溶液,找出引起0%死亡率和100%死亡率剂量的所在范围。
2正式试验
在预初验所获得的0%和100%致死量的范围内,选用几个剂量,每组10只小鼠完成动物分组和剂量计算后灌胃染毒。
3 LD50测定中应观察纪录的项目
⑴实验要素:实验题目,实验日期,药物的批号等。
⑵给药后各种反应:死前的现象,各组死亡的只数等。
4实验结果计算
实验完毕后,清点各组死亡鼠数和算出死亡率(P),按改良寇氏法公式进行计算:LD50= ㏒-1[X m–i (∑P– 0.5)]
其中:
X m:最大剂量的对数值
i :相邻两组剂量对数值之差
P:各组动物死亡率
∑P:各组动物死亡率之总和
亚硝酸剂量:464(全死)、215、100、46.4(死亡20%)mg/kg
参考剂量LD50:175mg/kg
蓄积毒性试验
蓄积毒性试验是评价外来化合物蓄积毒性的实验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①蓄积系数实验法。
②20天蓄积试验法,成年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
各组剂量分别为LD50的
1/20、1/10、1/5、1/2,另设溶剂对照组。
每天灌胃一次,连续20天。
然后观察7天。
如1/20 LD50组已出现死亡,且各剂量组动物死亡呈剂量-反应关系,则受试动物有强蓄积毒性。
如1/20 LD50组无死亡,但各剂量组死亡呈剂量-反应关系,表明有中等蓄积毒性。
如1/20 LD50组无死亡,各剂量组死亡也剂量-反应关系,可认为无明显蓄积毒性。
致死剂量
1、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 较为简单的定义是指引起一群受试对象50%个体死亡所需的剂量。
精确的定义指统计学上获得的,预计引起动物半数死亡的单一剂量。
LD50的单位为mg/kg体重,LD50的数值越小,表示毒物的毒性越强;反之,LD50数值越大,毒物的毒性越低。
与LD50概念相同的剂量单位还有半数致死浓度(LC50)和半数抑制浓度或半数失能浓度(IC50)。
LC50 是指能引起一群受试对象50%个体死亡所需的浓度。
IC50是指一种毒物能将某
种酶活力抑制50%所需的浓度。
毒理学最早用于评价急性毒性的指标就是死亡,因为死亡是各种化学物共同的、最严重的效应,它易于观察,不需特殊的检测设备。
长期以来,急性致死毒性是
比较、衡量毒性大小的公认方法。
在毒理学试验中,所需的实验动物数量是根据LD50不同的测定
方法决定的。
因为LD50并不是实验测得的某一剂量,而是根据不同剂量组而求得的数据。
LD50在毒理中是最常用于表示化学物毒性分级的指标。
因为剂量—反应关系的“S”型曲线在中段趋于直线,直线中点为50%,故LD50值最具有代表性。
LD50值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动物种属和品系、性别、接触途径等,因此,表示LD50时,应注明动物种系和接触途径。
雌雄动物应分别计算,并应有95%可信限。
如受试物在液体中时,以半数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表示,单位为mg/L。
LC50也用于表示空气中化学物的浓度,以mg/m3为表示单位。
2、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 lethal dose,LD100):指某实验总体中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实验总体中一组受试动物的数量视不同实验设计而定,少则10个,多则50~100个以上。
3、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 lethal dose,MLD或MLC或LD01):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其低一档的剂量即不再引起动物死亡。
4、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MTD或LD0或LC0):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
受试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微生物检验
实验一
目的:
1、掌握微生物检验工作中常用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常见故障的排除和一般的维修技术。
2、了解微生物检验中精密仪器的使用方法及原理。
实验二
目的:
掌握用于微生物学检验的各种玻璃器皿(新购进的与培养过微生物的)的清洗要求和方法及试剂的配制方法。
实验三
目的:
1、掌握实验仪器设备、器材的使用方法;
2、掌握培养基、试剂的配置与灭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