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实验》课程大纲
动物毒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毒理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毒理学课程编号:0371005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属性:必修课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45,课程总学分2实验学时10应开实验学期:三年级厶学期适用专业:药物制剂先修课程:动物生理学、兽医药理学大纲主撰人:潘玉善大纲审核人:胡功政张玉龙张书松一、动物毒理学实验课的性质、地位和任务该课程是随药理学的发展而分化出来的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性学科,在食品安全,药物开发等方面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动物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动物体的损害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新兴学科,研究的内容涉及兽药、药物添加剂及饲料中有毒有害化学物的检测及其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
动物毒理学是毒理学的分支之一,是供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专业选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亦可供动物科学、食品科学等专业选修。
动物实验是毒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独立思考与工作能力,使其能掌握毒理学研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学科奠定毒理学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讲授动物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掌握外源化学物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熟悉评价程序中的试验项目和评价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动物的一般操作技术;掌握经口急性毒性实验的设计方法和半数致死量的计算方法;掌握毒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局部刺激实验的方法;掌握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的基本操作。
了解鼠伤寒沙门菌回复突变实验和大鼠肝微粒体制备及有关酶活性的测定。
三、动物毒理学实验项目名称及学时分配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因课堂不能完成全部内容,所以采用课堂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有的 课堂操作、课外观察,有的课外给药,课堂采样、观察,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 报告。
五、 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实验课成绩由课堂操作考核40%和实验报告60%成绩组成,实验教学部分 按20%记入总成绩。
毒理学实验

七、毒理学实验(一)、急性毒性试验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急性毒性试验,又称单次给药急性毒性实验,是指在24h内一次或多次给予动物受试物后,所产生的毒性反应。
(二)、基本内容和技术要求1、实验动物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实验动物,例如大鼠、小鼠、犬。
本实验随机选用健康成年的12只大鼠和12只小鼠,要求雌雄分别对半,动物初始体重不超过或低于平均体重的20%。
2、给药途径由于本品为浓缩丸,因此选用口服进行实验。
给药前将实验动物禁食24h。
3、给药剂量将大鼠和小鼠分别两只一组,分大鼠6组,小鼠6组。
然后编号。
分剂量0g/kg,1g/kg,2g/kg,3g/kg,4g/kg,5g/kg对小鼠和大鼠进行灌胃口服,20ml/kg。
然后观察小鼠反应。
一般认为口服5g/kg时未见急性毒性或死亡,可不必提高剂量进行实验。
4、观察时间及指标给药后几小时内应严密观察动物反应,之后每天上下午各观察一次,至少连续观察14d。
5、在口服给药24h后,如果没有实验动物死亡,则每组各选一只动物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如果有动物死亡,则将死亡动物和未死亡的动物小组中选一只动物进行病理学检查。
6、实验动物临床表现与器官系统的关系急性毒性试验一般指征观察参考表(三)、长期毒性实验实验要求和内容1、实验药品要求选用符合相关制剂要求的同一批药品。
2、实验动物选用正常、健康、雌雄各半和动物体重应在平均体重的20%之内的成年各20只大鼠和小鼠。
将每种动物平均分四组,分别为高、中、低、和对照组。
3、实验动物饲养按照动物室正常标准进行饲养。
4、药物剂量根据相应动物急性毒性的最大无症状剂量(MTD)、1/3MTD、1/10MTD 分别设高中低三个剂量。
对照组为空白对照。
5、给药方法将药物加入到饲料中,依据确定的量进行。
6、给药时间给药6个月。
7、观察指标(1)一般指标实验动物的体重,和解剖后相关脏器的重量。
每周固定时间测1次大鼠体重及摄食量,试验期间详细观察大鼠一般状况,包括外观体征、行为活动、腺体分泌、呼吸、粪便等,必要时应测定大鼠饮水量。
毒理学实验

实习一实验动物的一般操作技术一、目的和意义毒理学研究需要用实验动物来进行各种实验,通过对动物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来研究毒作用,获得毒物的毒性、剂量-反应关系、毒作用机制等方面的资料,因此动物实验是毒理学研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
通过本次实习学习毒理学实验中有关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实验动物的选择、动物抓取、染毒方法和生物材料的采集等技术。
二、内容(一)健康动物的选择无论选择哪种种属品系的动物进行实验,均要求选择健康的实验动物。
健康动物检查时要求达到:外观体型丰满,被毛浓密有光泽、紧贴体表,眼睛明亮,行动迅速,反应灵活,食欲及营养状况良好。
选择时重点检查以下项目:1.眼睛明亮,瞳孔双侧等圆,无分泌物。
2.耳耳道无分泌物溢出,耳壳无脓疮。
3.鼻无喷嚏,无浆性粘液分泌物。
4.皮肤无创伤、无脓疮、疥癣、湿疹。
5.颈部要求颈项端正,如有歪斜提示可能存在内耳疾患,不应选作实验动物。
6.消化道无呕吐、腹泻,粪便成形,肛门附近被毛洁净。
7.神经系统无震颤、麻痹。
若动物(大鼠、小鼠)出现圆圈动作或体位倒置呈圆圈摆动,应该放弃动物。
8.四肢及尾四肢、趾及尾无红肿及溃疡。
(二)实验动物的性别鉴定动物性别不同对毒物的敏感性也不同,这可能与性激素、肝微粒体羟基化反应有关,也随受试物而异。
因此,要根据实验要求选择性别,一般实验如对性别无特殊要求者,宜选用雌雄动物各半。
1.大鼠、小鼠主要依肛门与生殖孔间的距离区分,间距大者为雄性,小者为雌性。
成年雄鼠卧位可见到睾丸,雌性在腹部可见乳头。
2.豚鼠用在一只手抓住豚鼠颈部,另一只手把开靠近生殖器孔的皮肤,雄性动物在圆孔中露出性器官的突起,雌性动物则显出三角形间隙,成年雌性豚鼠胸部有两个乳头。
3.家兔将家兔头轻轻夹在实验者左腋窝下,左手按住腰背部,右手拉开尾巴并将尾巴夹在中指和无名指中间,然后用拇指和食指稍稍把生殖器附近的皮肤扒开。
雄兔即可见一圆孔中露出圆锥形稍向下弯曲的阴茎(但幼年雄兔看不到明显的阴茎,只能看到圆孔中有凸起物,即是阴茎)。
《毒理学实验》课程大纲

《毒理学实验》课程大纲《毒理学实验》课程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学分:2课程总学时:28适用专业:生物科学专业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毒理学是利用医学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细胞学以及病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技术,从预防医学的角度,研究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可能接触的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特别是损害作用及其机理,为制定防治措施和制定使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并做出安全性评价、为科学管理提供指导的一门应用科学。
2.课程背景在环境污染和环境安全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毒理学已经也应该作为一门人类的生存常识课程开设了。
外源化学物几乎在时时刻刻、方方面面威胁、损害着我们的身体。
尽早尽快地了解毒理学知识,是认识、预防、治疗外源化学物损伤的前提,是做好管理和正确使用的基础,是保证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必要条件。
3.课程价值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身边的有害物质及其对人体的危害方式,掌握毒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熟悉毒理学的原理,概念和应用,并对毒理学的国内外新成就和发展有所了解,为学生预防身边有害物质的侵害提供方法,为政府制定防治措施和制定使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学科打下毒理学的基础。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1.设计理念毒理学是研究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可能接触的外源化学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本课程是为保护人类健康而设计,它可以为预防和治疗现代频发高发的人类疾病提供基本的思路和方法。
2.开发思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倡导目标驱动,强调体验实践;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三、课程目标(一)课程的总体目标为获得保护自己、他人乃至全人类的健康的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和进一步增强和增加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而使学生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毒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道德理念,使学生能够认清潜伏在我们身边环境中、甚至日常生活和每天饮食中能经常伤害到我们身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培养学生增强自我保护同时也珍爱他人,免受身边有毒有害物质伤害的能力,并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会使用自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农药环境毒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农药环境毒理学实验》教学大纲1.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农药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of Pesticide)2.课程代码:B031383.课程类别:☐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4.课程性质: 必修课☐选修课5.课程属性:☐独立设课 课内实验6.课程总学时: 32 学时总学分: 2学分实验学时:8 学时实验学分:7.适用专业:植物保护(农药方向),植物保护及其它相关专业8.先修课程:农药学、农药生物测定、农药制剂加工与分析、农药毒理学等一、实验课程简介主要介绍环境毒理学基础理论及最新研究进展,重点阐述农药在环境中的吸收、分布、转化、代谢不同农药的毒性作用及研究进展。
并介绍了农药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人体健康危险度及生态风险评价等。
二、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1.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农药环境毒理学基本研究方法2.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农药环境毒理学基本理论,熟练应用农药环境毒理学基本实验方法,可设计并能独立开展部分农药环境毒理学实验。
三、本实验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本课程基于农药环境毒理学中农药对非靶标生物毒性实验的基础知识,参照农药登记实验中关于环境毒理试验标准进行。
四、实验方法、特点与基本要求实验教学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计算机多媒体演示。
1.基本操作技能正确掌握玻璃仪器的清洗与干燥,农药对非靶标生物毒性试验浓度设计、结果观察与计算方法;验证所学的科学知识、客观规律,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了解。
2.综合性实验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或教师的指导,按照有关的实验方法和步骤进行实验,验证所学的科学知识、客观规律,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学会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综合性实验就是把学生学过的多方面知识、多学科内容、多因素影响,统筹考虑、综合应用开展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主要仪器设备培养皿(10cm,160套)、三角瓶(250ml,160套)、移液枪(8套)、微量点滴器(8套)及生测用各种常规器材六、实验项目的设置与内容提要注1.“实验类型”: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2.“实验要求”:必做、选做;3.“每组人数”:每套仪器设备上完成本实验项目的学生人数。
专业选修课-《毒理学》教学大纲

《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对象:药学本科生(学分:2;学时:36,24理论课+12实验课)课程属性:专业选修课开课单位:华侨大学生物医学学院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药物毒理学是高等综合性大学院校药学专业选修课程之一。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药物毒理学的目的在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及减少因药物毒性导致的新药开发失败。
本课程将详细介绍药物对人体重要器官和六大系统的毒性作用,和对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与临床研究人体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在开展临床前研究时应关注的毒理学作用,为后续从事药学有关的科学活动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含每章教学目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药物毒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主要研究人类在应用药物防病治病过程中,药物不可避免地导致机体全身或局部病理学改变,甚至引起不可逆损伤或致死作用;同时也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独立机制及其危险因素,因此也包括新药上市前的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
药物毒理学基本目的是认识并掌握某种药物的毒性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或减轻用药过程中有毒作用的发生。
具体内容如下:1.总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药物毒理学的性质和任务;熟悉药物毒性的类别;了解药物毒性作用的机制。
教学内容:药物毒理学的性质和任务;药物毒理学的作用类别;从临床使用角度分类药物的毒性作用;药物毒理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药物的毒性机制(4个步骤)。
2.药物的毒代动力学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药物的毒代动力学的定义和目的;药物在体内过程中的毒性作用。
教学内容:药物的毒代动力学的定义和目的;药物在吸收环节的毒性;药物在分布环节的毒性;药物在代谢环节的毒性;药物在排泄环节的毒性。
3.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药物对肝脏损伤的类型;常见的肝毒性药物。
教学内容:肝脏的形态与功能;肝脏损伤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基础;药物对肝脏损伤的类型;常见的肝毒性药物;药物对肝脏损伤的评价指标;药物肝毒性的一般表现。
毒理学实验方案

毒理学实验方案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现代毒理学常用的实验方法和技术,了解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探究毒物的剂量-效应关系,为毒物的风险评估和毒理学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二、实验原理1. 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理学是研究外源性物质对生物体的有害作用及其机理的学科。
毒性是指有害物质与生物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生化学或药理学的异常反应。
毒力则是指毒物对生物体的损害能力。
2. 毒物的剂量-效应关系毒物的剂量-效应关系是指毒物剂量与生物体效应之间的关系。
根据剂量-效应曲线,可以推断毒物的最低有效剂量(LDD)和最大耐受剂量(MTD),以及剂量引起半最大效应(ED50)等参数。
3. 毒理学实验方法(1)急性毒性试验:通过给小鼠、大鼠等动物一次性或短期高剂量的毒物暴露,观察其致死率和临床毒理学表现,确定毒物的急性毒性。
(2)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通过长期低剂量的毒物暴露,观察其对生物体的慢性毒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亚急性口服试验、亚急性皮肤接触试验和慢性吸入试验。
(3)遗传毒性试验:通过检测毒物对遗传物质(DNA和染色体)的损害来评估毒物的遗传毒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热休克试验、微核试验和染色体畸变试验。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1)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等。
(2)准备毒物溶液,确定不同浓度的毒物。
(3)配制实验动物的饲料和饮水,保证其营养和水分的摄入。
2. 实验操作(1)急性毒性试验:①将实验动物按随机分组的原则分成不同剂量组和对照组。
②给实验动物灌胃或注射不同剂量的毒物。
③观察实验动物的致死率和临床表现,如体重变化、食欲、精神状态等。
(2)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①将实验动物按随机分组的原则分成不同剂量组和对照组。
②将不同浓度的毒物溶液涂抹在实验动物的皮肤上,或使实验动物吸入不同浓度的毒物。
③观察实验动物的生长发育、行为、生殖功能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进行临床化验和病理学检查。
(3)遗传毒性试验:①将实验动物按随机分组的原则分成不同剂量组和对照组。
《环境化学及环境毒理学实验》教学大纲-同济大学

运用毒理学实验方法,观 察植物根尖在受污染水环 00602 植物的生理 境中的生理变化。比较不 √ 025 毒性实验 同浓度污染物对植物根尖 的影响
分液漏斗、砂芯漏
斗、容量瓶、四氯
环境学院
红外测油仪*、小
化碳、正十六烷、
24
15
中心实验
气泵等
异辛烷、油贮备
室
液、无水硫酸钠,
硫酸
25ml 容量瓶、移
液管、量筒、烧杯 环境学院
七、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数 理论课学时数 实验学时数 习题学时数 现场实践学时数 上机学时数 考核学时数
34
0
34
八、教材、实验指导书与主要参考书
课程教材及实验指导书:
1、 章非娟,徐竟成主编.环境工程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环境化学及环境毒理学实验》补充讲义(自编)
主要参考资料:
可见分光光度计、
24
15 4 - 氨 基 安 替 比 中心实验
光化学反应器等
林、铁氰化钾、高 室
压汞灯
受试化学物、植物
显微镜、水浴锅*、
根尖 醋酸洋红染 环境学院
2 6 瓷盘、冰箱*、生 15 液 、甲醇 - 冰醋 中心实验
化培养箱*等
酸、乙醇、烧杯、 室
量筒、载玻片
了解发光菌的生物毒性测 试方法分基本原理,掌握 00602 发光菌的生 DXY-2型生物毒性测试 √ 026 物毒性实验 仪的基本结构、原理,并 能进行正确的操作和使用
五、实验内容和主要仪器设备与器材配置
序号 实验项目
内容提要
实验类别
每实
综
组验
设备
验 合 开 人 学 主要设备与器材 套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毒理学实验》课程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学分:2
课程总学时:28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专业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
毒理学是利用医学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细胞学以及病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技术,从预防医学的角度,研究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可能接触的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特别是损害作用及其机理,为制定防治措施和制定使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并做出安全性评价、为科学管理提供指导的一门应用科学。
2.课程背景
在环境污染和环境安全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毒理学已经也应该作为一门人类的生存常识课程开设了。
外源化学物几乎在时时刻刻、方方面面威胁、损害着我们的身体。
尽早尽快地了解毒理学知识,是认识、预防、治疗外源化学物损伤的前提,是做好管理和正确使用的基础,是保证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必要条件。
3.课程价值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身边的有害物质及其对人体的危害方式,掌握毒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熟悉毒理学的原理,概念和应用,并对毒理学的国内外新成就和发展有所了解,为学生预防身边有害物质的侵害提供方法,为政府制定防治措施和制定使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学科打下毒理学的基础。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
1.设计理念
毒理学是研究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可能接触的外源化学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本课程是为保护人类健康而设计,它可以为预防和治疗现代频发高发的人类疾病提供基本的思路和方法。
2.开发思路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倡导目标驱动,强调体验实践;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三、课程目标
(一)课程的总体目标
为获得保护自己、他人乃至全人类的健康的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和进一步增强和增加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而使学生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毒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道德理念,使学生能够认清潜伏在我们身边环境中、甚至日常生活和每天饮食中能经常伤害到我们身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培养学生增强自我保护同时也珍爱他人,免受身边有毒有害物质伤害的能力,并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会使用自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培养学生掌握毒理学及实验的基础知识。
(2)使学生能够认识和掌握潜伏在我们身边环境中、甚至日常生活和每天饮食中能经常伤害到我们身体的有毒有害物质。
(3)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我国癌症、心脑血管疾病高发频发予以合理的解释并能给出一些预防方法的建议。
(4)培养学生能了解本课程的实际应用和发展动态。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增强自我保护、免受身边有毒有害物质伤害的能力。
(2)培养学生具有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掌握毒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生命和珍爱他人的道德情操;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相关的
法律法规等。
四、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
名称:毒理学实验基础(必选)
[实验目的]
掌握毒理学试验的一般操作技术,为今后的试验打下基础。
[实验要求]
掌握实验目的、意义、毒理学试验的一般操作技术
[实验时数] 2学时
[实验内容]
①了解毒理学试验的原则和局限性;②实验动物性别鉴定、抓取、编号、标记方法;③实验动物染毒途径和方法;④实验动物生物材料采集和制备;⑤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
⑥优良试验室的规范。
实验二
名称:急性毒性试验(必选)
掌握急性毒性试验的设计原则、学会经口灌胃、经呼吸道吸入染毒技术、随机分组方法LD
50计算方法及急性毒性评价。
[实验要求]
写出化学毒物一般毒性作用评价的实验设计,经讨论后进一步完善,下次课上按自己的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
[实验时数] 4学时
[实验内容]
①丙烯腈急性毒性试验设计;②丙烯腈经口灌胃急性毒性试验③丙烯腈经呼吸道吸入急性毒性试验;④分别计算LD
50及LC
50;⑤写实验报告,包括研究目的意义、试验程序、动物选择、染毒方法、剂量确定、动物分组、受试物配制、观察指标选择、拟定试验表格、毒性分级标准等。
实验三
名称:小鼠骨髓微核试验(选做)
[实验目的]
掌握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PCE)微核测定方法。
[实验要求]
学生自行解剖取股骨冲骨髓制片、显微镜下识别多染红细胞及微核。
[实验时数] 4学时
①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原理;②小鼠骨髓微核试验设计;③小鼠骨髓微核试验的操作技术;④结果评价与分析;
实验四
名称:小鼠精子畸形试验(选做)
[实验目的]
掌握小鼠精子畸形的测定方法。
[实验要求]
学生自行解剖取附睾、显微镜下识别正常精子和各种类型的精子畸形。
[实验时数] 4学时
[实验内容]
①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原理;②小鼠精子畸形试验设计;③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的操作技术④结果评价与分析.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本课程将采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课堂讲授
2、录像资料讲解
3、实验操作
(二)教学评价
本课程的评价(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50%
平时成绩50%
总成绩100%
评分方法采用百分制
(三)教材及教学参考用书
1、拟用教材:
王心如主编:《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2、拟用教学参考书:
[1]王心如主编:《毒理学基础(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2]周宗灿主编.毒理学基础(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编写者(课程负责人):陈勇审核者(专业负责人):吴向华院系(部门)教学委员会主任:周峰201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