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1型糖尿病的5个阶段,早发现、早治疗,不要再耽误了
糖尿病治疗的三个阶段

糖尿病治疗的三个阶段详情登录:糖尿病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疾病,发病后会与患者相伴终生。
截止到2009年全球约有2.5亿糖尿病患者。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延误治疗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因此建议每年做一次血糖检查。
罹患糖尿病并不可怕,如果能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通常都会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与过去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寿命现在已经有了显著提高,其中不乏高寿者。
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非药物治疗阶段主要工作由患者本人承担,患者必须尽可能避免摄入可能导致血液中血糖升高的物质,糖尿病治疗的三个阶段糖、高脂肪食品、淀粉类食品和酒精类饮品;患者同时应该通过各种努力降低血糖,例如食用有助于降低体重的特殊食品,每天运动至少三十分钟。
肌肉运动消耗糖分,有助于降低血糖。
※第二阶段是药物治疗阶段当通过控制饮食和运动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值(每分升110毫克)时,糖尿病治疗的三个阶段医生必须为患者开具必要的药物。
※第三阶段是注射胰岛素如果药物治疗没有效果,血糖值居高不下,就需要进入治疗的第三个阶段:注射胰岛素。
由病人自己直接注射胰岛素,糖尿病治疗的三个阶段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可怕的想法,但是这种恐惧感通常会很快消失。
注射胰岛素所用的针头极为纤细,注射时几乎没有痛感。
在过去几十年间,胰岛素注射疗法实现了一个很大的转变:最初患者必须根据医生开具的胰岛素注射量调整自己的饮食;现在经过良好培训的病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饮食、运动等)调整胰岛素的注射量。
计算必要的胰岛素注射剂量,前提是精准的血糖自测,为此患者必须接受必要的训练。
尿糖检查是一种通行的糖尿病自我检控方法,糖尿病治疗的三个阶段试纸病人可以随时检测尿糖的高低。
当血糖值高于每分升180毫克时,血液中的糖分才会进入尿液。
控制较好的糖尿病患者,尿糖检测通常为阴性。
血糖自测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为此人们需要一个微型仪器以及必要的刺血针和试纸。
通过血糖仪,患者可以监控自己的血糖值,计算胰岛素的注射剂量。
临床上哪些是1型糖尿病的症状

临床上哪些是1型糖尿病的症状
1型糖尿病严重影响患者朋友的健康和生活,青少年儿童患病后影响身体发育,影响学习和生活。
因此家长们一定要关注青少年,尤其是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是否出现了1型糖尿病的症状,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那么临床上哪些是1型糖尿病的症状呢?
1型糖尿病的9个临床症状:
1、精神萎靡:疲劳乏力,精神状态不佳,喜欢窝在床上,不愿意活动。
2、三多一少:此时会喝水多,有时晚上也要起来喝水,同时夜尿次数也比以前多。
而受糖尿病影响,食量也明显增加,但吃的多并不致胖,反而出现体重减轻或很快消瘦。
3、视物模糊:血糖迅速升高会导致视力明显减退,看书、看报眼睛容易疲劳,并经常发生视网膜的病变。
4、浮肿、皮肤瘙痒:出现不明原因的浮肿或者瘙痒。
女性患者有时会痒及阴部,如果皮肤受伤,容易感染腐烂,还会长疥疮。
5、肠胃不适:急性起病、进食减少、恶心、呕吐,持续剧烈腹痛或伴有肌紧张,但常常没有腹泻,有时可误诊为肠胃病。
6、四肢麻木:四肢对称性的麻木、疼痛或感觉过敏。
手、腿出现麻痹和阵痛,症状长期不消失,有时会有剧烈的疼痛,也有人夜间小腿常常抽筋。
7、酮症酸中毒:1型糖尿病具有酮症酸中毒的倾向,如果血糖控制不良,当血糖大于13mmol/L时,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如极度口渴、多饮、多尿和消瘦。
糖尿病专家提醒,1型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其早期往往不易察觉,很多患者在出现了酮症酸中毒或其他并发症后才诊断出患有糖尿病,此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因此,当发现身体长期出现上述症状时要引起注意,尽快到医院检查诊断,如确诊为1型糖尿病也可及时治疗。
I型糖尿病(E10)

I型糖尿病归属于糖尿病 (E10-E14)E10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包括:糖尿病性:脆性糖尿病、青少年发作、易酮病型、I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又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或青少年糖尿病,易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
1型糖尿病是依赖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病友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使用。
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病友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
在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
I型糖尿病的病因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
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
科学家的研究提示:1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也许令你惊奇,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i型糖尿病。
这是因为i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感染,而且i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
病毒,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i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其他因素: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
自然史1型糖尿病(T1DM)的发生发展经历以下阶段:①个体具有遗传易感性,在其生命的早期阶段并无任何异常;②某些触发事件如病毒感染引起少量胰岛β细胞破坏并启动自身免疫过程;③出现免疫异常,可检测出各种胰岛细胞抗体;④胰岛β细胞数目开始减少,仍能维持糖耐量正常;⑤胰岛β细胞持续损伤达到一定程度时(通常只残存10%β细胞),胰岛素分泌不足,糖耐量降低或出现临床糖尿病,需用胰岛素治疗;⑥最后胰岛β细胞几乎完全消失,需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
一型糖尿病平均寿命

一型糖尿病平均寿命一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种,一型糖尿病会严重危害病人的身体健康,使其寿命减少。
那么那些人会得一型糖尿病呢?一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呢?这些都深深的困扰着一型糖尿病的病人和他的家属。
现在我就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一型糖尿病吧。
一型糖尿病平均寿命20岁以上的1型糖尿病人,男性患者的预期寿命增加46.2年(即平均可以活到66.2岁),而非糖尿病正常人预期寿命增加57.3岁(即可以活到77.3岁)。
两者相比,1型糖尿病男性患者的寿命减少了11.1年(95%的可信区间是10.1-12.1年)。
所以,推出结论来1型糖尿病人的寿命减少了至少十年。
再来看看女性1型糖尿病人,其预期寿命增加48.1年(即平均可以活到68.1岁),而非糖尿病正常人预期寿命增加61.0岁(即可以活到81岁)。
两者相比,1型糖尿病女性患者的寿命减少了12.9年(95%的可信区间是11,7-14.1年)。
看来,女性1型糖尿病患者也只比男性患者多活了两年。
研究还显示:约三分之一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死亡原因归咎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男性患者占36%,女性患者占31%)。
因此,1型糖尿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还是心血管死亡,这和既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一型糖尿病的病因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
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6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
研究提示:1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更易患上此病。
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1型糖尿病。
这是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有病毒感染史,而且1型糖尿病的发生,往往出现在病毒感染流行之后。
1 型糖尿病早期有7 症状 防治需控好血糖血压

1 型糖尿病早期有7 症状防治需控好血糖血压作者:张喜艳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7年第7期1 型糖尿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良或免疫应激引发的糖尿病。
又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或青少年糖尿病。
随着1 型糖尿病越来越高的发病率,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1 型糖尿病。
那么,1 型的糖尿病发病早期表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详细介绍。
1 型糖尿病早期有七表现1、身体倦怠,整天提不起精神,腰膝酸软,两腿乏力,什么事都懒得做,连走路、上楼梯都感到疲惫不堪,饭后困怠思睡。
2、因皮肤抵抗力减弱,经常会发痒,女性患者有时会痒及阴部,如果皮肤受伤,容易感染腐烂,还会长疥疮。
3、视力明显减退,看书、看报眼睛容易疲劳,并经常发生视网膜的病变。
4、患者因体内糖分随小便排出,所以经常感到饥饿而出现食欲亢进,而且有喜好吃甜食的倾向。
5、持续性感到喉咙干渴,饮水量大幅度增加,小便次数一天可有次。
6、女性患者出现月经不规则或闭经等月经失调。
7、手腿出现顽固性的麻痹和阵痛,有时会有剧烈的疼痛,也有人夜间小腿常常抽筋。
1 型糖尿病治疗需重视早期教育上面我们说了1 型糖尿病早期的一些症状,那么,要如何防治1 型糖尿病呢?对于糖尿病这种高发病来说,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不仅能够给患者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对患者病情的恢复有很重要的作用。
糖尿病的治疗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早期教育对于刚确诊的1 型糖尿病病人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给制定饮食计划和运动计划,使其合理而有规律的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而采取相应的手段积极配合治疗,这是1 型糖尿病诊疗中最最关键的一步。
2、药物治疗方法胰岛素治疗: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被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每个人体内都需要胰岛素维持机体功能正常。
而1 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不内释放胰岛素,因此必须每天注射胰岛素。
并发症的药物治疗:医生有时可能会给患者开些预防眼病、肾病及其他常见并发症的药物,以降低这些并发症的发病机率。
一型二型糖尿病判断标准

一型二型糖尿病判断标准
一型和二型糖尿病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年龄和体重:一型糖尿病通常发病年龄较早,从青少年开始,而二型糖尿病通常发病于中老年。
一型糖尿病患者体型消瘦,而二型糖尿病患者体型比较强壮,大部分属于超重或肥胖。
2. 并发症:一型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明显的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的症状,而二型糖尿病的并发症不明显。
如果出现脚疼、眼睛障碍等症状,可能是一型糖尿病。
3. 胰岛素功能: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衰竭,不会分泌胰岛素,而二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功能相对完好。
4. 血糖指标:诊断糖尿病的唯一标准是血糖值。
当空腹血糖≥毫摩尔/升,
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毫摩尔/升时,即可确诊糖尿病。
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
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
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治疗。
1型糖尿病治好的案例

1型糖尿病治好的案例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还没有完全治愈的方法。
然而,一些个案报道和临床试验表明,一些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显著缓解症状,甚至有些患者可能达到了“治愈”的状态。
以下是一些关于1型糖尿病治愈的案例:
1. 胰岛细胞移植:胰岛细胞移植是一种治疗1型糖尿病的方法,通过移植健康的胰岛细胞来替代患者自身的胰岛细胞,从而恢复胰岛素分泌功能。
一些患者在接受胰岛细胞移植后,可以减少胰岛素的注射量,甚至完全摆脱胰岛素治疗。
2. 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通过移植胚胎干细胞或诱导多能干细胞来分化成胰岛细胞,从而替代患者自身的胰岛细胞。
一些患者在接受干细胞移植后,可以显著缓解症状,甚至达到“治愈”的状态。
3.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通过修改基因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通过基因治疗,可以将健康的胰岛素基因导入到患者体内,从而让患者自身的胰岛细胞重新分泌胰岛素。
一些患者在接受基因治疗后,可以显著减少胰岛素的注射量,甚至完全摆脱胰岛素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治愈案例只是个案报道或临床试验的结果,并不能代表所有1型糖尿病患者都能治愈。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仍然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和管理,以控制病情进展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研究最新进展

糖尿病研究最新进展糖尿病研究最新进展除遗传等“内因”外,诱发糖尿病的“外因”有热量摄取过多、活动量减少、肥胖、吸烟以及心理压力过大等。
因此预防糖尿病需在“外因”上下功夫,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中养成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尤为重要。
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糖尿病,还必须根据其特点进行分类预防,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自身的胰岛素生成细胞受损。
迄今为止,对于1型糖尿病发病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只能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有研究发现,在白种人中,婴儿时期牛奶喂养的孩子比母乳喂养的孩子得糖尿病的机会高得多。
因此,一些医生建议:如果父母或兄弟姐妹是糖尿病,对孩子最好采用母乳喂养,这将有助于降低儿童患1型糖尿病的风险。
目前关于1型糖尿病的预防研究正在积极进行中,如研制防止自身免疫系统破坏胰岛B细胞的疫苗,有家族糖尿病病史的人尽早进行注射或口服胰岛素进行干预。
虽然这些预防糖尿病的方法目前还处于试验研究阶段,但是毕竟给高危人群带来了希望。
据估计,60%或更多的2型糖尿病可以得到预防。
研究提示,不良的生活方式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对于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来说,为了预防糖尿病,必须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控制饮食,宜选择低热量、高纤维素饮食,常吃蔬菜水果和粗粮。
2型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胰岛素抵抗,而运动恰好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因此坚持运动对于2型糖尿病的预防也至关重要,每天保证至少运动30分钟,可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方式。
此外,还应积极治疗血脂紊乱、高血压,戒烟戒酒等。
目前有效治疗高血糖方法胃转流手术是通过改变食物的在人体内的生理流向,从而进行糖尿病治疗。
也许有患者会疑惑,为什么改变食物流向就可以治疗糖尿病呢?原理很简单,在人的胃肠内存在着K细胞,当K细胞受到食物的刺激时,便会分泌一些胰岛素抵抗因子,导致人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或者是直接导致胰岛细胞受损,从而无法分泌胰岛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1型糖尿病的5个阶段,早发现、早治疗,不要再耽误了
大家都知道,1型糖尿病分为自身免疫型(1a)及特发性(1b)两种,前者比较常见。
自身免疫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是胰岛β细胞功能从轻度受损到严重衰竭的过程:从临床前期(无症状期)——临床代谢紊乱期——缓解期(蜜月期)——暴发期(再度出现代谢紊乱)——病情相对稳定期。
今天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自身免疫型糖尿病的5大时期及治疗方案。
一、临床前期
自身免疫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在具备易感基因或缺乏抗感基因的基础上,自身免疫功能出现缺陷,又受到病毒的侵袭,胰岛受到免疫伤害而产生的结果。
它的早期诊断依据为下列三方面:
1、胰岛功能检查
临床前期胰岛素首相分泌率降低,虽然这个时候血糖水平是正常的,但是胰岛β细胞的功能其实已开始下降。
2、具有糖尿病的易感基因
比如具有HLADR3或DR4,患上糖尿病的概率要比正常人高出4倍,如果两者同时具备,那么患病率会比正常人高12倍。
HLA DQ-a152-Arg(精氨酸)也是糖尿病的易感基因。
除此之外,缺乏糖尿病的抗感基因如HLADR2或HLADQB-57Asp(门冬氨酸)也是患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3、血中存在胰岛细胞抗体
其中GADAb,IA-2Ab较ICA,IAA等抗体更为重要,联合检查阳性率更高。
上述三方面出现异常就可以在8到9年前早期诊断糖尿病,在这期间如果间断使用小剂量的胰岛素(0.1单位/千克体重/天)进行治疗,就可以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以延缓糖尿病发病。
二、临床期
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及异常消瘦等症状,血糖一半会在较高的水平,30%到50%的患者会出现糖尿病酸中毒去医院就诊,这时胰岛β细胞的功能损伤已超过50%,尤其在糖尿病酸中毒时达到暂时衰竭地步。
当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后,胰岛功能暂时得到缓解,胰岛素和C肽分泌能力暂时部分恢复,血糖开始下降,胰岛素用量大幅度减少,每日只需2到4单位,甚至可以停用胰岛素。
这就是临床上所谓的蜜月期。
三、蜜月期
暂时衰竭的胰岛β细胞功能,由于外源性胰岛素的协助可以不同程度地得到缓解,又能分泌一定量的胰岛素及C肽,血糖水平可以恢复正常,有时会误诊为2型糖尿病。
蜜月期一般可以持续数周或数月,甚至1年,但胰岛β细胞功能并没有恢复正常,如果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仍然会显示异常。
因此,不能误以为病情缓解就不需治疗了,应当间断应用小剂量胰岛素(0.1单位/千克体重/天)治疗,保护受损的胰岛β细胞,能够延缓病情。
四、暴发期
由于胰岛β细胞功能继续受损,蜜月期过后又会出现代谢紊乱,胰岛素分泌下降,血糖又明显升高,再次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要重新应用胰岛素治疗。
五、相对稳定期
胰岛β细胞功能已完全衰竭,此时必须用胰岛素治疗。
因此,蜜月期只是自身免疫型糖尿病中的一个暂时缓解时期,自身的胰岛功能并不是正常的,千万不能中止胰岛素治疗。
只有保护好胰岛β细胞的功能,才能真正打败糖尿病!
★处于蜜月期也要坚持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目标应该使患儿的身高、体重与同龄儿童相同,拥
有乐观向上的心态。
蜜月期的血糖值虽然不高或者基本正常,但是还是要注意糖尿病饮食、体育锻炼、定期检查及间断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
1、饮食控制
每日总热量公式为:1000+年龄x(80~100)千卡。
如5岁儿童可给每日1500千卡,消瘦的话还要适量多些。
营养素的分配为,蛋白质占15%~20%,脂肪占25%~30%,碳水化合物占50%~55%,发育欠佳者可按蛋白质20%来供给。
至于三餐热量分配,可根据患者习惯采用1/5,2/5,2/5或1/3,1/3,1/3分配。
动物性蛋白能提供必需氨基酸,是不可缺少的,其中除牛奶、鸡蛋外质量最佳的依次为鱼、鸡、鸭及猪、牛、羊肉等。
要注意限制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1.0。
胆固醇摄入量应<300毫克。
不饱和脂肪酸的油类有:豆油、花生油、麻油、玉米油、橄榄油及葵花籽油等,这类油有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含胆固醇较多的食物有动物内脏、蛋黄及鱼籽等。
有的食物可以降低胆固醇的吸收率,如食物纤维、大豆、蘑菇及姜等。
每日应该吃500~1000克的蔬菜,其中以黄瓜与西红柿最佳,既可补充维生素C及膳食纤维,又能填充胃容量。
还要多吃杂粮、杂豆及海藻类以补充一定量的膳食纤维。
也可以在两餐间吃一些水果进行加餐,防止低血糖的出现,又可避免饥饿感。
2、运动锻炼
运动疗法和饮食疗法一样,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方法。
①降低血糖。
胰岛素用量和运动量成反比,运动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胰岛素和细胞的结合力,改善糖代谢。
②运动可以增强体力,消除精神紧张,改善精神面貌。
③运动能够降低血中甘油三酯水平。
运动及控制主食是降低甘油三酯的重要措施。
④运动可以加强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
随着体力的增加,渐渐增加运动量及延长运动时间。
每天运动1到3次,每次以30分钟为宜。
运动的时间应保持在餐后半小时到1小时,以免发生低血糖。
注射胰岛素时,宜选择腹部皮下注射,如果在四肢皮下注射,肢体运动后肌糖原分解易发生低血糖。
至于运动项目的选择,可以做广播体操,跳舞,打球,跳绳,散步等运动。
3、药物疗法
如果空腹及餐后血糖都正常,应当检查果糖胺或糖化血红蛋白,二者也正常的话,应该查血胰岛素及C肽。
如果低,应该用小剂量胰岛素间断治疗;如果不低,间断时间应该延长。
尽量避免发生低血糖。
一旦蜜月期结束,应该开始正规的胰岛素治疗。
4、定期检查
糖友们必须做到,每周查一次一天的血糖(早中晚三餐前、餐后2小时及睡前),每月查一次果糖胺。
如果出现感冒或腹泻等情况,应当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不可擅自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