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湖心亭看雪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湖心亭看雪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在各领域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阅读下列诗文,完成下题。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划分下列一句的朗读节奏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心亭看雪》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湖心亭看雪》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篇一」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阅读训练一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湖中人鸟声俱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C.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D.上下一白/而或长烟一空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3.本文描写雪景与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的情景。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湖心亭看雪》阅读试卷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试卷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定拥毳.()衣崇祯.()雾凇.()砀.沆.()()与余舟一芥.()铺毡.()对坐强.()饮{ɡēnɡcuìzhēn sōnɡhànɡdànɡjièzhān qiánɡ}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拿.一小船④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雾凇沆砀..⑦焉.得更有此人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⑨客.此⑩及.下船(①完了,结束②消失③撑,划④鸟兽的细毛⑤独自⑥水汽凝成的冰花白汽弥漫的样子⑦哪能⑧指酒杯⑨客居⑩等到)3.填空。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4.用文中词语填空。

(1)看雪的时间:凌晨(2)看雪的地点:湖心亭(3)看雪的人物:我及在湖心亭上碰到的两人(4)看雪的氛围:寂静、空旷、混沌、孤独的氛围(5)看雪的方式:划一小船独往(6)看到的雪景:白茫茫一片二、阅读5.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明思宗朱由检怀念故国的深情6.“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7“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共10篇)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共10篇)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共10篇)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一): 湖心亭看雪练习和答案1.基础知识2.阅读理解《湖心亭看雪》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字词注音.更()定拥毳()衣崇祯()雾凇()沆砀()()与余舟一芥()铺毡()对坐强()饮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二):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冰天雪地,竟有人在夜里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文章通过对西湖壮观的雪景描写以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同时也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三):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章结尾舟子喃喃道:“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中“相公痴”表现在什么地方文中“相公痴”表现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愿对你有所帮助!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四): 八年级上册语文29课《湖心亭看雪》课后练习题答案参考答案: 1.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2.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二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篇一」歌德与席勒之间的友谊向来为人称颂,可是由于生活遭遇和性格上的不同,这两个同时代的德国大诗人的最初关系并不是融洽的。

歌德比席勒年长十岁,当席勒还是个小青年的时候,歌德已名扬天下。

但是后起之秀席勒的才华并不亚于年长的歌德,二十一岁就以剧作《强盗》一举成名,接着又写了《阴谋与爱情》等三个风靡一时的悲剧,成为有名的青年悲剧诗人。

文人难免相轻,两人相处便不如从前那样自如,感情上也产生了距离。

不过歌德毕竟具有伟大的胸怀,他钦佩席勒的长处(席勒能够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专心致志努力创作),他决心追上同时代的年轻人。

五年之后,他与席勒重新相会,并以诚挚的'心灵开始深交。

他对席勒说:“你给了我第二次青春,使我作为诗人复活了。

”以后,两人在写作上多次亲密合作,成为终身好友,死后还同葬在一起。

歌德的虚心好学,克己待人,弥合了他与席勒之间的裂痕,使他们的友谊的基础打得更深更扎实。

1.是什么原因使歌德与席勒感情上产生了距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歌德说自己“作为诗人复活了”,这里的“复活”有什么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歌德与席勒之间的友谊给了你怎样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答案1.席勒的创作成就使他一举成名,且影响越来越大,让歌德一时接受不了。

(意对即可)2.焕发出创作的热情,取得了创作上的丰收,成绩赶上了年轻人。

(意对即可)3.要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正确对待对他人的进步,克己待人。

(意对即可)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篇二」阅读《黑暗中的花香》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25分)黑暗中的花香石兵五岁那年他失明了,起初,他并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不停地问母亲,为什么总是黑夜,为什么不打开灯?母亲告诉他,他头顶有一块乌云,挡住了太阳和所有的灯光,不过不用害怕,虽然不能见到光明,但乌云挡不住太阳散发的温暖,用心感受世界还是暖烘烘的。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精选四篇(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精选四篇(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精选四篇班级: _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 题。

(9 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① ,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

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

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

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西湖》)[ 注 ]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

②东阿王:曹植。

③洛神:洛水的女神。

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

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 分 )(1)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2)从武林门而西: _____________.(3)即棹小舟入湖: ______________.(4)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 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 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湖心亭看雪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篇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湖心亭看雪》1、解释下面句子中画线的词的意思。

强饮三大白()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余挐一小船()2、下面画线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是日更定室中更无人B、上下一白强饮三大白C、湖中人鸟声俱绝夜久语声绝D、上下十余里间余住西湖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文段理解。

本文采用白描手法写西湖雪景。

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文中的“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一“独”字刻画了作者。

参考答案:1、尽全力;穿;白气弥漫的样子;通“桡”,撑船。

2、C3、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们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4、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世俗的生活方式。

(写出一点即可)湖心亭看雪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篇二」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强人所难B.湖中人鸟声俱绝 // 绝巘多生怪柏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是金陵人 //是非曲直【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28课湖心亭看雪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

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28课湖心亭看雪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

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28课《湖心亭看雪》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28课《湖心亭看雪》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基础训练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湖心事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奴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l.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余奴(手)()一小舟(2)雪淞沆()砀()(3)拥毳()衣炉火(4)有两人铺毡()对坐(5)崇祯()五年十二月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是日,更定矣()②惟长堤一痕()③是金陵人,客此()④及下船()3.辨析下列多义词。

(1)更:是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白: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3)而: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余强饮三大白而别()(4)一:惟长堤一痕()上下王一白()(5)与:选贤与能()天与云与山与水()(6)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雕栏相望焉()4 写出与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成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湖中人鸟声俱绝(3)一童子烧酒炉正沸(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5)惟长堤一痕5.默写课文第二段。

6.用下列词语写一段关于雪景的话(词序可调整)。

漫天飞舞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粉妆玉砌冰雪世界7翻译。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③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④是日,更定矣。

8.“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我们可以联想到柳宗元的哪首诗?9.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提高训练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篇一」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定拥毳衣崇祯雾凇沆砀与余舟一芥铺毡对坐强饮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拿一小船④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雾凇沆砀⑦焉得更有此人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⑨客此⑩及下船3.填空。

①本文选自《》,作者字,号,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②大雪三日,。

③是日更正,,,独往湖心亭看雪。

④ ,,上下一白。

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8.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9.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到亭上大喜曰是金陵人客此拉余同饮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1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1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一、1.ɡēnɡ cuì zhēn sōnɡ hànɡ dànɡ jiè zhān qiánɡ2.①完了,结束②消失③撑,划④鸟兽的细毛⑤独自⑥水汽凝成的冰花白汽弥漫的样子⑦哪能⑧指酒杯⑨客居⑩等到3.①陶庵梦忆张岱宗子陶庵明末清初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⑤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二、(一)4.明思宗朱由检怀念故国的深情5.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6.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7.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蒙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8.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

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二)9.余客客于客10.“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11.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12.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13.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篇二」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更有痴似相公者 / 是日更定矣B.客此/ 旦日,客从外来C.问其姓氏 / 其如土石何D.是日更定矣/ 是进亦忧,退亦忧【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小题3】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文笔精练,写景很有特色,“ ”从声音角度写出西湖雪夜的奇静;“ ”则从色彩角度描绘了西湖夜雪的全景。

作者还抓住雪光的特点,捕捉了此时湖中特有的景物,运用白描手法,勾勒了“一痕”、“一点”、“ ”、“ ”的景色,创造出一幅意境朦胧、悠远脱俗的西湖夜雪图。

(用原文词句回答)(4分)【小题4】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3分)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作伏笔。

C.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和豪爽之情。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答案【小题1】D【小题2】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浑然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

【小题3】人鸟声俱绝上下一白一芥两三粒【小题4】D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D项中“是”都是“这”的意思。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写法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词句即可。

【小题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为“侧面烘托”。

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篇三」(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5.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2.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3.“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4.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附答案】:(一)1.明思宗朱由检怀念故国的深情2.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4.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5.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

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二)1.“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2.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3.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4.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篇四」【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9. 本文作者 (人名)是明末清初____家。

(1分)10.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①是日更定矣②余拏一小舟③拥毳衣炉火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11. 刘勰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文字凝练,意蕴丰富。

分析此句交代了哪些内容?(2分) 答:12. 作者友人这样评价他:寓居西湖四十余年,笔下西湖之景空灵晶映,使旧日之西湖于纸上活现。

请在文中找出一处能与此评价相符的语句,准确工整地抄录下来。

(2分)答:13.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阅读本文似亦可感痴者乐雪。

作者与金陵人的“痴”各有怎样的表现?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对表现主要人物而言,属于哪个角度的'描写?(3分)答:【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孙期传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也。

少为诸生,勤习典籍。

家贫,事母至孝,牧豕①于大泽中,以奉养焉。

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

里落②化其仁让。

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

郡举方正③,遣吏赍④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

司徒黄琬特辟⑤,不行,终于家。

(选自《二十六史》)【注释】①豕(shǐ):猪。

②里落:村庄。

③方正:汉代选举科目,也指被举荐的士人。

④赍(jī):持有,携带。

⑤辟:召,征召。

14.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分)①皆执经垄畔以追之②期驱豕入草不顾15. 孙期身为儒生而不耻做粗鄙之事,文中他“牧豕于大泽”、“驱豕入草”分别有什么目的?(2分)答:16. 孙期虽为布衣,却被记于史册,为史家所称道。

请结合选文分析孙期有怎样的品质?(2分)答:【参考答案】(15分)(甲)(10分)9. 张岱文学 (共1分,每空0.5分)10. ①“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或“指初更以后”;或“晚上八点左右” ②今作“拿”,牵引;或“牵引” ③一种毛制的衣服④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或“酒杯”(共2分,每小题0.5分)11. 围绕“看雪的背景;雪大;雪下得时间久;天气寒冷;环境寂静(静谧;幽寂;肃杀)”回答。

(共2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1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或“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或“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共2分,答出一句即可)13. 第一问围绕“作者的痴表现在大雪三日后独自去看雪;金陵人的痴表现在于亭中铺毡饮酒赏雪”回答。

第二问围绕“侧面描写(侧面)”回答。

(共3分,第一问2分,作者和金陵人“痴”的表现各1分;第二问1分)(乙)(5分)14. ① 持;或“拿”;或“握”② 回头;或“回头看”;或“转过头看”;或“看”(共1分,每小题0.5分)15.“牧豕于大泽”目的围绕“奉养母亲”回答;“驱豕入草”目的围绕“拒绝做官”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