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西湖梦寻》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文言文阅读与考点揭秘(解析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文言文阅读与考点揭秘(解析版)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阅读及考点揭秘(解析版)【知识储备】一、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帮助理解作者的情怀。

2. 学生运用工具书,结合注释,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俱绝、孥、雾凇沆砀、焉得、更、强、白、客。

3. 品味雪后西湖奇景,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掌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4.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理解作者清高、孤傲的情怀和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结合写作背景了解文字背后淡淡的故国之思。

二、导入新课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

下面我们就跟随张岱一起赏赏这西湖美景。

三、作家作品1、介绍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人。

出身仕宦世家,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

他的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2、写作背景:崇祯五年( 1632年)崇祯17年( 1644年)明朝灭亡,顺治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 1644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 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四、课文原文湖心亭看雪张岱崇(chóng)祯(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dī)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五、词语解释《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卷三。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

崇祯五年:公园1632年。

语文课文 湖心亭看雪 笔记+习题(附答案)(训练习题)

语文课文 湖心亭看雪 笔记+习题(附答案)(训练习题)

湖心亭看雪1.出处:《陶庵梦忆》2.体裁:小品文,主要指随笔杂感等短小的文章,形式比较活泼,体裁广泛,风格多样。

从时代上看,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清小品等。

3.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侨寓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

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生活经历的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格的出色讲述。

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4.翻译:崇祯五年的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水汽凝成的冰花到处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回来)下了船,船夫低声嘟囔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5.注释:余:我。

俱:全都。

绝:消失。

是: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拏:今做“拿”,牵引。

拥:穿着。

毳衣:一种毛制的衣服。

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水汽或雾滴受冷在树枝等物体表面凝结成不透明松散冰晶。

沆砀:严寒天气,空中白茫茫的空气。

一:全。

惟:只有。

而已:罢了。

对:对面,相对。

沸:沸腾。

大:非常。

焉:怎么、哪里。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同步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同步训练(含答案)

第13课湖心亭看雪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是日更.定( ) (2)拥毳.衣炉火( ) (3)雾凇沆砀..( )( )(4)长堤.一痕( ) (5)与余舟一芥.( ) (6)舟子喃.喃曰(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余拏.一小船______________ (2)拥毳.衣炉火___________________(3)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___(4)惟.长堤一痕__________________3.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湖中人鸟声俱绝B. 余挐一小舟C.惟长堤一痕D. 莫说相公痴4.解释下面各组句中加点实词的不同意义。

(1)是:①是.日更定()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2)更:①是日更.定()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焉: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4)绝: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5)一:①余拿一.小舟()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6)白:①上下一白.()②余强饮三大白.()5.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不同的意义。

(1)余拿一小舟。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2)余强饮三大白。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6.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语并释义。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_____”,_______用作_______。

意思为:_____________。

(2)与余舟一芥。

“_____”,_______用作_______。

意思为:_____________。

7.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字_______,又字_______,号_______,又号_______,是_______时期的散文大家,著有_______、_______等书。

(2)本文一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_______和游湖人的_______。

《湖心亭看雪》阅读附答案_试题集锦

《湖心亭看雪》阅读附答案_试题集锦

《湖心亭看雪》阅读附答案试题集锦2008年常德市(甲)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这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满井纪行袁宏道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局促一室以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旷,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以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4分)(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2)是日,更定矣(3)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4)而此地适与余近2、选出以下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2分)A.湖中人/鸟声俱绝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4分)(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始知郊田以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4、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

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的特色;乙文则表现了满井初春的特色。

张岱《湖心亭看雪》袁宏道《初至西湖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岱《湖心亭看雪》袁宏道《初至西湖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边的文言文,达成6-9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这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涟漪如绫;才一举头,②③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绘不得,大概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

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

草草领会,未及遍赏。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挚友,一时聚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说明】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

②东阿王:曹植。

③洛神:洛水的女神。

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绘。

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6.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上下一白(全,都)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C.从武林门而西(西面)D.午刻入昭庆,茶毕(完,喝完)..7援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 及下船未及遍赏B 见余大喜余游西湖始此....C 湖中焉得更有这人二石兽并沉焉..已从武林门而西D 舟中人两三粒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6 分)三、( 19 分)8.请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资猜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湖中焉得更有这人?⑵此时欲下一语描绘不得,大概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9.甲乙两文都是游记之作,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略有不一样。

请分别谈谈。

(3 分)⒍C⒎B三、8⑴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⑵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描绘(眼前美景)却没法做到,大体就像是曹植梦中首次碰到洛神时(那种惊艳的感觉吧)。

《湖心亭看雪》1解析

《湖心亭看雪》1解析
白描是一种描写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 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 勒物像的画法。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特征, 以简练朴质、不加渲染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 象的描写方法。
延伸拓展
白描画欣赏
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 少用形容词,和修辞,只抓住 描写对象与众不同的地方,作 如实的交代。
重在神似!
白描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 使人如身临其境。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 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就 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 图”成就一首千古绝唱。
播放 上一页 下一页
环境: 湖中人鸟声俱绝 全景——广漠 (大) (孤独) 情景 (冷) 景 对比 情 看雪 景 特写——渺小(小) 对 寒夜 比 炉旺酒沸 独舟 人 拉余同饮 (巧遇 (热) 知己)
西湖孤山
苏堤
白堤
阮公墩
小瀛洲
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公园位于苏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与小南湖之间的一块半岛上。南宋时,内侍 官允升曾在离这里不远的花家山下结庐建私家花园,园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养五 色鱼以供观赏怡情,渐成游人杂沓频频光顾之地,时称卢园,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 港。宫廷画师创作西湖十景组画时,将它列入其中。
雷峰夕照
雷峰,位于净慈寺前,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重起,林 木葱郁。其册虽小巧玲珑,名气在湖上却是数一数二,因为山巅曾有吴 越时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众多古塔中最为风光也最为风流的一塔,可 惜七十余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
柳浪闻莺
柳浪闻莺公园,地处西湖东南隅湖岸 ,占地约二十一公顷。她的 前身,是南宋御花园聚景园,其范围南起杭州旧城清波门外,北至 涌金门下,东倚城垣,西临西湖水面,而且还包括了接近湖岸的若 干洲渚如柳洲,水心寺基(小瀛洲前身)等。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附答案)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附答案)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附答案)一、阅读下列诗文,完成20~24题(13分)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西湖袁宏道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1.用“︱”划分下列一句的朗读节奏。

(2分)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22.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3分) 23.《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

(2分) 24.《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

(2分)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题【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湖心亭看雪》中考真题一网打尽(含2019)+答案解析(含2019)

《湖心亭看雪》中考真题一网打尽(含2019)+答案解析(含2019)

《湖心亭看雪》中考真题一网打尽(含2019)+答案解析(含2019)XXX《湖心亭看雪》历年中考阅读真题答案及解析一、(2019年云南省中考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12分)湖心亭看雪XXXXXX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XXX注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XXX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XXX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拏,又作“挐”。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2分)(1)大雪三日。

雪:(2)XXX三大白而别。

强: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6.请简要分析上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3分)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XXX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7.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分)【答案】:14.(2分)(1)下雪(2)勉强、尽力15.(4分)(1)我划着一艘划子,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去湖心亭赏雪。

(2)湖中哪能还有如许的人呢?16.(3分)使用白描手法。

(1分)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2分)17.(3分)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1分)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2分)【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结合句子的意思回答即可。

注意(1)为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下雪。

(2)古今异义,解释为:勉强、尽力。

15.考查句子的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阅读下面古文,完成13~16题。

(17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霁:雨过天晴。

参廖、辨才:人名。

并湖:沿湖。

雷峰、南屏、灵石坞:山名。

普宁、寿圣院:寺名。

惠因涧:山涧名。

殆:大概。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 )
(3)遂弃舟() (4)濯足于惠因涧
( )
14.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余:余住西湖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与:天与云与山与水 / 选贤与能
C.于:憩于龙井亭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D.乃:明日乃还 / 见渔人,乃大惊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16.甲乙两文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上,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接表明环境都很幽寂。

甲文中
“”字,可以概括作者对自然山水的情感。

(5分)
答案:
13. (1)消失 (2)还 (3) 于是,就(4)洗、洗涤 14.C
15.(1)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

16. 是日更定矣、是夕、湖中人鸟声俱绝、皆寂不闻人声、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