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状河与曲流河区别表

合集下载

曲流河和辫状河主要沉积特征的异同点

曲流河和辫状河主要沉积特征的异同点

曲流河和辫状河主要沉积特征的异同点曲流河和辫状河是两种常见的河流型态,它们具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曲流河和辫状河的主要沉积特征进行深入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它们的异同点。

1. 河床形态曲流河和辫状河在河床形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曲流河的河床呈S形曲线,弯曲的部分称为曲流弯。

这是由于河流在高低水位时河床尺寸差异引起的,高水位时水流的速度加快,侵蚀力增强,河水向外侧切割,形成点状滩。

而辫状河的河床则是由多个交错分支组成的复杂网络,呈现出多条平行或交错的分支河道,形态上类似于人的辫子。

这是由于辫状河内部含有大量的细沙和泥沙,使河道分支并向外扩张。

2. 沉积物特征曲流河和辫状河的沉积物特征也有所不同。

曲流河在曲流弯内会形成点状滩,这是由于曲流弯内水流速度较慢,携带的泥沙难以沉积,而砾石和砂粒则更容易沉积下来,形成滩地。

点状滩通常是由粗粒沉积物组成,通常被称为滨滩。

而辫状河则具有广阔的沉积平原,这是由于辫状河携带的大量细沙和泥沙容易沉积下来,并在多条河道之间沉积,形成河道间的泥沙丘。

辫状河的沉积物主要由细粒沉积物组成,通常形成泥沙平原。

3. 河道变迁曲流河和辫状河的河道变迁也有所不同。

曲流河的曲流弯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发生移位,即河流会在曲流弯之间切换,形成新的点状滩。

这是由于不同水位条件下河水的侵蚀和沉积过程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

而辫状河则相对稳定,多条平行或交错的分支河道会相对稳定地存在,并在河床上沉积泥沙。

曲流河和辫状河在河床形态、沉积物特征和河道变迁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曲流河的河床呈S形曲线,点状滩由粗粒沉积物组成;而辫状河的河床由多条平行或交错的分支河道组成,具有广阔的泥沙平原。

曲流河的点状滩可能发生移位,而辫状河的分支河道相对稳定。

进一步研究这两种水道类型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河流的地貌演化过程,对河流管理和保护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曲流河和辫状河是大自然的奇妙创造。

辫状河沉积

辫状河沉积
辫状河流的负载大,也有学者将其被称作“超负载(over—loaded)”型河流。根据河道沙坝的沉积物组成 及粒度粗细,可将辫状河流区分为两种类型:
①砾质辫状河流;
②砂质沉积为主的砂质辫状河流。
它们无论在沉积特征还是垂向沉积序列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辫状河的环境类型
由于辫状河的河床宽浅,多个河道反复分叉、反复汇合,河道既容易被废弃,也容易再复活,其地貌单元频 繁地被改造所致。从宏观上,可以将辫状河的环境类型粗略地分为河道和河漫滩两大部分,然后可再根据河道和 河漫滩内的更次一级地貌单元进行详细划分。
模式
自从Walker and Cant(1976)发表了加拿大魁北克省泥盆纪的辫状河沉积层序后,曾一度被广泛当作所有 辫状河的标准沉积层序。随后他们对砂质辫状河的垂向沉积序列又做了进一步的总结,提出了三种基本的沉积序 列,即以滩坝、混合作用及河道为主的三类。尽管如此,与曲流河相比,辫状河的变化十分复杂。1985年Miall 就此指出辫状河的“每一条河流都不一样”。简单地用一种模式,无法概括类型多样的辫状河沉积特征。故他利 用岩相、岩相组合及构形单元的概念,并考虑到了辫状河发育的地质地理背景和气候特征,总结出了6种辫状河沉 积模式。在Miall的辫状河模式中,沃克和坎特建立的辫状河沉积层序和模式仅是其中之一。
辫状河流的沉积特征
①以砾石和砂质沉积为主,局部夹粉砂和粘土,在垂向剖面上常形成“砂包泥”的宏观沉积特征,心滩和河 道砂坝的形态上主要呈透镜状和板状,底部冲刷面清楚。
②多为近源河段,因此,岩石成分复杂,矿物成熟度较低,粒度变化范围宽、分选较差,典型的辫状河的粒 度分布特征在概率图上有三个总体存在。其中,牵引总体和悬浮总体较发育,而多数情况下缺乏和很少跳跃总体, 因此粒度分布为双众数。两截点(粗截点和细截点)S、T均为突变。

《沉积学原理》复习资料 (2)

《沉积学原理》复习资料 (2)

《沉积学原理》复习资料古代洪积扇识别标志1、岩性:粗2、颜色:红3、砂砾岩单层厚度:大4、砂砾岩层形态:席状5、结构成熟度:低(有棱角、次棱角砾石)6、成分成熟度:低7、生物化石:缺乏8、地震反射:楔状、透镜状9、区域背景:盆地边缘10、相组合:辫状河、浅湖(海)古代辫状河沉积识别标志岩性:粗(砾岩、砂砾岩等)夹细(泥岩、粉砂岩),“砂包泥”颜色:所夹泥岩以氧化色为主砂、砾岩单层厚度:中层到块状,连续厚度<15m砂砾岩体形态:条带状接触关系:砂砾岩层底面为突变接触,且为冲刷面;顶面多突变,但可渐变测井曲线:箱形、尖峰形,少数钟形地震反射:平行、断续岩性:细(中、细砂岩为主),泥包砂。

颜色:所夹泥岩氧化色、还原色均有砂岩单层厚度:中层到块状,连续厚度一般<15m砂砾岩体形态:条带状接触关系:砂砾岩层底面为突变接触,且为冲刷面,顶面多为过渡接触,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

测井曲线:钟形、尖峰形地震反射:平行、断续曲流河与辫状河沉积的区别海洋碎屑岩陆棚(大陆架):平均坡度0.10,水深<200m,宽度一般60-100km大陆坡:坡度40-70,可达200以上, 水深200-2500m,宽20-40km。

大陆坡下部为陆隆,坡度0.010-0.070,水深1400-3700m,宽度一般60-100km。

陆棚、陆坡和陆隆合称大陆边缘。

洋盆:深海盆地、海岭、海峰、火山脊一、海相相带划分按海底地形和海水深度划分:滨海:低潮面与高潮面之间浅海:低潮面至大陆架边缘(水深200m)处半深海:大陆坡(200-2000m)深海:深海盆地(2000m以下)按照地形、水深和水体能量划分:滨岸相(海滩相、海岸相):高潮面与正常浪基面之间浅海陆棚相:正常浪基面之下至大陆架边缘半深海相:大陆坡区深海相:深海盆地二、海相沉积的一般特征1、岩石类型及分布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碳酸盐岩等;成熟度高;横向分布相当稳定2、沉积构造各种层理,冲洗层理和羽状交错层理是特有;各种生物扰动构造3、自生矿物海绿石、鲕绿泥石、自生磷灰石重力流鲍玛序列5、块状层理段(E段)块状泥岩,为浊流之后的悬浮沉积。

曲流河和辫状河主要沉积特征的异同点

曲流河和辫状河主要沉积特征的异同点

曲流河和辫状河主要沉积特征的异同点曲流河和辫状河是河流沉积特征的两种常见类型。

这两种类型的主要特征和形成过程有很多异同点。

一、河流类型:1.曲流河:曲流河具有曲折蜿蜒的水道,河床交替出现凸岸和凹岸,上升段和下降段。

水流速度较快,河床高度不断变化。

2.辫状河:辫状河具有多达数十条的平行水道,由多个水道所组成,中间有沉积丘,水流速度较慢,河床平坦。

二、流动和沉积特征:1.曲流河:-曲流河的水流速度较快,水流强劲,水势较高。

这种水流速度不稳定,周围岩体和沉积物容易被冲刷和侵蚀。

-曲流河的沉积物质通常是粗大的颗粒物质,如砾石、沙子等。

这些颗粒物质在水流力的作用下往往沉积在河道两岸,形成河床凸起的凸岸地形。

-曲流河具有上升段和下降段,水流速度在上升段较快,在下降段则减慢。

上升段的水流速度较快时,河水将带来更多的沉积物,导致凸岸地形的形成。

下降段的水流速度减慢时,河水会带走较多的沉积物,凸岸地形则减小。

-曲流河的河床形状通常较为复杂,河床的高度变化大,曲折多样。

这是由于水流速度、侵蚀和沉积的交互作用导致的。

2.辫状河:-辫状河的水流速度较慢,水流较稳定。

这种特点使得河流不容易冲刷和侵蚀河床、岩体和沉积物。

-辫状河的沉积物质通常是较细的颗粒物质,如沙子、淤泥等。

这些颗粒物质在水流较慢的情况下往往沉积在河道中心,形成平坦的河床。

-辫状河通常由多个水道和中间的沉积丘组成。

河水分流到不同的水道中,使得辫状河的宽度和深度相对稳定。

中间的沉积丘则是由于沉积物沉积形成的。

三、形成过程:1.曲流河的形成过程:-曲流河的形成通常是由于地壳运动、岩层抬升、地质变形等原因导致的。

这种地质变化会改变河道的走势和曲率,使之形成曲流河。

-曲流河的形成也可能是由于河流穿过相对软弱的岩层或土壤层,通过侵蚀和冲刷作用改变了河道的形态。

-曲流河的形成过程中,侵蚀和沉积作用交替进行,水流速度和沉积物质的输送量不断变化,使得河道出现曲线和凸岸地形。

扇三角洲_辫状河三角洲_曲流河三角洲对比分析

扇三角洲_辫状河三角洲_曲流河三角洲对比分析

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及西部前陆盆地中的大多数油气田都有古代三角洲沉积。

目前,依据进人蓄水盆地(海或湖)中地表径流类型可划分出3种基本的三角洲类型,即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

(l)扇三角洲。

形成发育的地质背景是源近流短,冲积扇直接入湖。

它既可以发育在断陷湖泊受同生断层所控制的湖盆边缘一侧,也可以发育在坳陷阶段,沿湖盆短轴方向湖侵范围逼近源区的近源陡坡一侧的湖岸地带。

实际上形成扇三角洲的关键性背景条件是湖泊水体逼近物源区且地形坡度陡。

扇三角洲平原沉积中通常发育泥石流、辫状河道等沉积微相类型;扇三角洲前缘发育碎屑流、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等沉积微相;前扇三角洲的前三角洲泥沉积中通常会含一些粗颗粒。

扇三角洲体系中,以重力流沉积占优势为其重要的沉积特征。

沉积物粒度普遍很粗,以砂砾岩为主,河道沉积不发育,往往呈小的透镜体分布在重力流沉积物中,为扇面上洪水期形成的短暂河道产物。

沉积物入湖后受湖浪的改造作用微弱,河口砂坝不发育。

物源近、丰富,为阵发性灾变事件供给的结果。

(2)辫状河三角洲。

形成发育的地质背景与扇三角洲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即沿湖盆短轴坡度较陡和较近源。

同时,也存在明显不同。

首先,形成辫状河三角洲需要的是坳陷型湖盆较陡边界,或断陷型湖盆较缓边界。

其次,与源区有一定距离。

这样的背景下,决定了入湖的冲积体是辫状河沉积体而不是曲流河或冲积扇沉积体。

辫状河道向水下延伸,形成前缘亚相中占绝对优势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

在水下分流河道中也同样发育各种牵引流沉积构造。

(3)曲流河三角洲。

曲流河三角洲是沿盆地长轴方向,在坡降缓、斜长的古地形等条件下,源远流长地巨大的定向曲流河携带大量泥砂进入湖盆,在河湖作用过渡带形成三角洲沉积体。

与浅水湖泊三角洲形成背景不同之处是在河流入湖的河口处,湖盆底床坡降偏大,水体偏深,湖泊水体对河流可形成明显的顶托作用,所形成的三角洲体系不单是有分流平原组成,而且发育河口坝、远砂坝及前三角洲的沉积单元。

2019高考地理辫状河沉积特征及其沉积模式 (共24张PPT)

2019高考地理辫状河沉积特征及其沉积模式 (共24张PPT)

一、辫状河沉积特征 二、辫状河沉积模式 三、现代河流沉积体系——辫
状河段
二、辫状河沉积模式
(1)至今尚未概括出得 到大家认同的辫状河沉 积模式,通常以加拿大 魁北克省泥盆系巴特里 角辫状河垂向序列作为 辫状河沉积模式的代表。
二、辫状河沉积模式
(2)鄂尔多斯辫状河沉积主要发育于下石河子组
二、辫状河沉积模式
辫状河沉积特征 及其沉积模式
一、辫状河沉积特征 二、辫状河沉积模式 三、现代河流沉积体系——辫
状河段
一、辫状河沉积特征
定义: 辫状河指弯度指数小于和等于1.5, 河道分叉参数大于1的低弯度,多河道 河流。
特点:水浅流急 具有多河道 河床坡降大 宽而浅 侧向迁移迅速
一、辫状河沉积特征
辫状河河床宽浅,河道反复分岔合并,受 不稳定水流作用,河道易废弃改道,所以 其沉积主要发育河床和河漫亚相,与曲流 河相比,不发育堤岸和牛轭湖沉积亚相。
一、辫状河沉积特征
1.河床亚相 (1)河床滞留沉积
与曲流河相同,出现在河床底部,以砂 砾沉积为主,其上发育心滩。
来源可不同 厚度小 成分杂 叠瓦状排列
一、辫状河沉积特征
1.河床亚相 (2)心滩沉积
成因: 与河流水动力结 构有关,弯曲 度较 低,短距离内近于 顺直河道,可沿主 流线形成两个螺旋 式前进的对称环流。
与曲流河相比,辫状河在垂向层序上有以 下特点:
• 河流二元结构顶层粗粒沉积发育较好,厚度较大, 而顶层细粒沉积不发育或厚度较小。
• 底层沉积粒度粗,成分及结构成熟度较低,发育 砂砾岩。
• 发育由河道迁移产生的各类型层理(块状或平行 层理,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巨型槽状交错层理)
• 发育大型槽状交错层理,不发育泛滥平原细粒沉 积物。

高中地理 游荡河道与辫状水系(附高考分析和变式训练)

高中地理 游荡河道与辫状水系(附高考分析和变式训练)

游荡河道与辫状水系(附高考分析和变式训练)1定义游荡河道是指河槽断面宽浅,江心多沙洲,水流散乱,沙洲迅速移动和变形,主流位置迁徙不定的河道。

该类型的河道平面上呈现水流散乱、形似发辫,因此称为“辫状水系”又称辫流。

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冲洪积扇、山前倾斜平原上。

雅鲁藏布江中游辫状水系2特点辫流的特点是多分支、宽深比大、弯曲度小、散乱无章、变化迅速的河道。

辫流所以有这些特征主要是因为流量不稳定,暴涨暴落,相对于流量而言,含沙量很大,并且不均一。

当洪峰到来时,这种河流迅速拓宽它的河床,并沿许多深泓线堆积,形成水下浅滩。

洪峰过后,许多浅滩出露水面,成为沙岛;沙岛与沙岛之间是多股的河道,它们忽分忽合,交织如辫。

再次洪水来时,有些沙岛不被淹没,有些被淹没的可能被水流斜切而过,其上形成新的槽道。

这样,到下一次枯水位时就会看到槽道的分布面目全非,有的槽道作了大幅度的迁移,因此这种河道也称为游荡型河道。

3形成辫状河道形成的最主要条件是流量很不稳定,含沙量大且粒度粗而不均一。

后者使河岸易被侵蚀,易于崩塌,更增加了河水的含沙量。

这一切都有利于河床的展宽,河水变浅,堆积旺盛,河道迁徙。

辫状河流常出现在冰川末端,由冰川融水构成,或出现在水流不稳定,含沙量大的山区与山前河流上。

黄河下游虽发育在大平原上却为典型的辫状河,那是因为黄河从黄土高原获得了大量泥沙,并且泥沙粒级主要是粉砂、细砂和粗砂,河岸易蚀而不稳定。

黄河易淤易徙易决,自古已然。

由于黄河下游多地上河,从卫星影像图和航空照片上都很容易判读出华北平原上的黄河古河道来。

历史时期黄河曾多次大致以郑州为顶点作大规模的摆动,有时摆到山东以北,有时摆到山东以南,这是大家熟知的事实。

以河南省境内的黄河下游段及永定河下游等河段为典型。

河道的弯曲系数较小,整体形态较顺直。

横断面十分宽浅,水流散乱,主槽摆动幅度和摆动速度均很大,河势变化剧烈,特别是在汛期,有时一昼夜来回摆动数公里。

游荡型河流大都处于强烈淤积状态,故河床不断抬高。

砂质曲流河

砂质曲流河

砂质曲流河、辫状河及网状河沉积特征对比姓名:李治班级:011123学号:20121004092一、曲流河、辫状河及网状河的区别河流按河道的平面形态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平直河、辫状河、曲流河、网状河。

但在自然界和地质历史中主要河流以曲流河和辫状河为主,网状河偶见,以下主要介绍这三种河流的特征并进行区别对比:1、曲流河特征曲流河河道属于高弯度河道,为单河道,河床坡降较小,河身比较稳定,侧向迁移明显,凹岸侵蚀,凸岸沉积,侧向加积。

河道往往发生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

牛轭湖沉积为其所特有。

边滩沉积和河漫滩沉积发育,形成“二元结构”。

主要发育于基底稳定的河流中下游平原、近海平原。

2、辫状河特征辫状河河道属于低弯度多河道,河身不固定,主河道内存在分叉聚合。

河道砂坝和冲积岛是辫状河特有的地貌特征,边滩不发育,河漫滩发育较少,心滩主要有粗粒沉积物组成,主要形成于大坡降地区如冲积扇、三角洲平原、河流的中上游等。

3、网状河特征网状河属于高弯度河道,由单河道组成的网状河,河道窄而深,河流之间为永久性的冲积岛、泛滥平原、湿地,边滩和河间沉积为主,无心滩沉积,牛轭湖沉积不发育,主要出现在河流下游,近海平原,与聚煤作用关系密切。

4、曲流河、辫状河及网状河沉积区别 辫状河曲流河网状河 形态 直或稍弯曲的宽带状高弯曲的条带状网状地貌和水动力状态 低弯度河道,多河道组成主河道系统,河身不固定,主河道内存在分叉聚合高弯度河道,为单河道,河身比较稳定,侧向迁移明显高弯度河道由单河道组成网状河流,河道窄而深沉积特征 河漫滩沉积不发育,以心滩沉积为主 边滩沉积和河漫滩沉积很发育,构成“二元结构”;牛轭湖沉积发育边滩和河间沉积为主,无心滩沉积,牛轭湖沉积不发育主要岩性 砂岩、砂砾岩为主 砂岩、粉砂岩、泥岩为主 边滩以砂或砾岩为主,河间以粉砂和泥炭为主出现部位 冲积扇、三角洲平原上,河流中上游 河流中下游,近海平原 河流下游,近海平原沉积构造以槽状交错层理为主,偶见块状、水平层理 多种多样,并构成特征的组合 以水平和槽状交错层理为主 剖面岩性组合 “砂包泥”的正旋回 “泥包砂”的正旋回 “泥包砂”的正旋回,但垂直分带不明显二、曲流河的沉积特征曲流河沉积分为河道沉积、河漫滩沉积、堤岸沉积和牛轭湖沉积1、河道沉积包括河床沉积和边滩沉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辫状河与曲流河区别表
辫状河曲流河
弯度指数小于1. 5 大于1.5
分叉系数高无分叉
坡降较高,多大于1‰较低
曲率低高
宽深比大于40 低,一般小于40
沉积速率高,2mm/年低,0.5mm/年
水流及能量水浅流急水深流缓
河道稳定性不稳定较稳定
侧向迁移速度迅速较慢
搬运形式以底负载搬运形式为主以悬浮负载和混合负载为主沉积环境(地貌单元)心滩(河道沙坝)为主,泛滥平原
不发育
边滩、天然堤、决口扇、洪泛平
原等
沉积作用垂向及侧向加积侧向加积作用明显
岩性以砂岩、砾岩为主,常发育厚层
的砾岩和含砾砂岩
以砂岩、泥岩为主,一般
砾岩层较薄
剖面组合“砂包泥”的正旋回沉积“泥包砂”的正旋回沉积垂向层序正韵律结构,细粒沉积薄,或缺

典型的正韵律结构
沉积构造发育各种大型槽状、板状交错层
理,常见块状层理,一般缺乏小
型砂纹层理
多种多样,以下切型板状
交错层理为典型标志
砂体形态平面上:单个砂体为低弯度条带
状;河道带砂体为板状或宽条带
状;
剖面上:单砂体和河道带砂体为
透镜状
单个砂体为弯曲的条带状;
曲流带复合砂体为平板状
砂体叠置多层式垂向叠置单边或多边式侧向叠置沉积物粒度粗,多为砾、粗砂细,多为砂、细泥
粒度分布
概率图
以三段式为主,其中跳跃总体不
发育,或者三个总体分界不明
显,而且斜率低
以两段式为主C—M图以PQR段为主以QRS段为主
泥炭几乎没有较少
平面形态直或稍弯曲的带状弯曲状、条带状
分布位置多发育在山区或河流上游河段
以及冲积扇上
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佳竹晓雾制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