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学案)2

合集下载

最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答案语文学案名师优秀教案

最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答案语文学案名师优秀教案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答案语文学案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教师版)参考答案第一单元1、在山的那边二、课堂导学(一)整体感知1、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呢?1、诗人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这就是说,“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

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

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信念,2、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

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境,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二)合作探究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拟人手法。

“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

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

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

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部编版(2016)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春》教案

部编版(2016)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春》教案
部编版(2016)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春》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2016)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春》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春》这篇课文,使学生掌握生字词、文学常识和课文大意;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文的基本概念、朱自清《春》的文学特色以及如何用修辞手法表达对春天的热爱。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教学难点
-情感共鸣: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深厚情感可能存在难度,尤其是将这种情感内化为自己的体验。
-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可能在理解了修辞手法的基础上,难以将其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需要教师提供具体指导和实践机会。
-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美感,进行深层次的文学鉴赏,是教学的难点之一。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春》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春天最喜欢的事物或景象是什么?”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朱自清笔下春天的美好。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春》是一篇描绘春天景象的散文,它以优美的文字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散文是文学的一种体裁,它通过记叙、抒情、议论等手法,自由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单元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单元

1、忆读书冰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采用座谈的形式,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教学难点:了解文中提到的众多作品。

教学方法:教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介绍作者1.教师启发学生:试着说出中国文学史上女作家的名字。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2.教师结合课本的注解,通过课件简单介绍有关冰心的情况。

学生认真听记,初步了解冰心。

3.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冰心的作品及学生互相交流有关冰心的作品。

三、导读课文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表达、节奏、停顿、划出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查字典或在小组内商讨解决。

3. 学生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意。

(培养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最大的信息量。

)四、初步感知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并和学生讨论、指正。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然后交流回答。

参考问题:1).“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是什么意思?(前者说刘关张在桃园结拜;后者说三人在剿灭黄巾军起义中首次立功)2).“分久必合”的意思是什么?(这是指三国鼎立几十年后,魏国最终统一了三国。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采用自由抢答问题的形式,也可以小组为单位,优胜组给予表扬。

问题设计如下:1)在这篇文章里冰心想说什么?2)读书有什么好处?(提示:书上有哪些句子是在说“读书好”呢?)3)全文哪些句段是写“多读书”的?(见文中批注)4)全文哪些句段是写“读好书”的?(见文中批注)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后明确: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读书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读书可以扩大知识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

3.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思考,探究:本文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如果让你给课文分层次,怎样分比较好?说说你的理由?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指名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议论。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教学案(有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教学案(有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教学案(有答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教学案(有答案),希望
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教学案(有答案)
一、导语: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分别运用不同的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这节课让我们重温这几篇课文,进一步掌握其中的知识要点。

二、复习目标与重点:
1. 掌握本单元的文学常识。

2.识记本单元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3. 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

4. 感受作品形象,体会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5. 巩固重点词汇注解和句子翻译。

6. 背诵《古代寓言二则》、《古代诗词三首》。

※复习重点:目标:1,2, 5, 6
三、复习提纲.。

(精)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教案(全)

(精)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教案(全)

第一单元本单元授课大纲授课导航【主题解析】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拥有一些共同的特色,如境地优美、构思优良、语言优良、状况交融、富饶诗情画意等。

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读写听闻能力的重要路子,又是一次美的浸礼;从中既可获取语文的滋润,又可获取审美的陶冶。

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会在我们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进而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授课目的】1.认识作者的一生、代表作。

2.学习朗诵技术,提高朗诵水平。

3.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4.在详尽语境中掌握重点字词。

5.品味诗文的优美语言,结合联想和想象,感觉诗文的境地美。

6.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推断、欣赏优秀句段的词语,并将它们摘抄下来。

7.拓展阅读范围,培养优秀的阅读习惯和浓郁的阅读兴趣。

【重点难点】1.领悟课文包含的思想感情,培养优秀的语感。

2.商议优秀段落,品味作品的真味。

3.背诵优美诗句的段落,领悟“所有景语皆情语” 、寓情于景的特色。

【授课指导】1.运用多媒体,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2.让学生在读中领悟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春》2课时《济南的冬天》2课时《雨的四时》1课时《古代诗歌四首》2课时1春授课导航【授课内容】课本第 2—4 页【授课目的】1.认识作者相关知识。

2.理解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感情。

【重点难点】1.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感情。

2.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的表达作用。

第一课时授课过程【导入新课】有的人喜欢绿树成荫、“接天莲叶无量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季;有的人喜欢稻浪泛金、硕果累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金秋;还有的人喜欢粉妆玉砌、玉树琼枝、“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隆冬。

但我相信,学习了今天这篇课文后,大家必然会最爱那个如花似锦、春意盎然、“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暖春。

初中语文一单元教案

初中语文一单元教案

教案名称: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草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能够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培养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

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培养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进行导入。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分享学习心得。

4.探究学习: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探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巩固知识。

6.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课后巩固,提高语文素养。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后反馈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请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进行调整。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让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巩固课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内容1.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包括《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

2.设计相关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回顾课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设计有趣、实用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第一单元的课文,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单元活动,希望大家能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2.活动一:课文知识回顾师:请同学们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篇课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课文的主题、结构、写作手法等。

生:分组讨论,制作思维导图。

师:每组派代表展示思维导图,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3.活动二:课文仿写师:请同学们选择一篇课文,仿照其写作风格,创作一篇短文。

要求主题明确,结构清晰,语言优美。

生:分组讨论,创作短文。

师:每组派代表展示短文,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4.活动三:课文表演师:请同学们选择一篇课文,进行角色扮演,将课文内容表演出来。

生:分组讨论,分配角色,排练表演。

师:每组进行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5.活动四:课文主题讨论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课文主题,展开讨论。

要求讨论深入,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师: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师:同学们,通过这次活动,你们有什么收获和感悟呢?请用文字表达出来。

五、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2.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探究、创新能力。

3.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4.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六、教学建议1.在活动设计中,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包括生字新词、文学常识、文体特点等。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本解析能力,能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和表达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预习、讨论、探究等方式,主动获取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蕴含的哲理、情感、人生智慧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 知识与能力识字与词语积累:要求学生掌握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能够正确拼读和运用这些词语。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文学鉴赏能力:通过欣赏课文中的文学作品,学生能够初步领略文学作品的韵味和美感,了解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写作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如写日记、作文等。

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演讲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过程中的疑问和见解,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文本中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情境教学法:结合课文内容,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文本,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学案)23.短文两篇课型:自读课时:1教学目标:1、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2、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3、领悟生命的意义。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收敛()颤动()聒聒()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楚“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请揣摩下列句子的特点,在续写一句,表达你对四季的感受。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风,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冬天的雪,,。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3.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一些知识,写在下面。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思考: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二.指导学习•研讨1.导入(由预习导学导入),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

(见参考答案)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⑴学生自读,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尽量读出自己的理解。

⑵读后讨论:★a. 作者写蝉,先扬后抑。

抑在哪里?扬在何处?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b. 作者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3.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理解了作者的意图后,你对这首诗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生提问或师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其主动探究的习惯,生答或师点拨,培养其合作学习能力)。

示例:⑴文章开头就用”知知不休”“烦”两个词语表明作者对蝉的厌烦态度,文章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⑵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⑶《蝉》的最后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有颜色吗?作者这样说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⑷《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⑸《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⑹探究质疑: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板书设计:蝉聒噪、瘦弱————延续生命抑————扬哲理:…………贝壳生命脆弱、卑微————居所精致、仔细小结这两篇短文都从细小、具体的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

逝者如斯,青春不再。

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人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三.巩固•延伸1.根据拼音写汉。

Chàn( )动guō()噪收liǎn()宽shù()短zàn ()bēi()微2.阅读虞世南的《蝉》,完成各题。

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⑴这是一首咏物诗,从等三个方向写出了蝉的特点。

⑵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⑶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3.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4.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5.写作: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

请以“感受生命”为话题写—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教后感:七年级语文学案3.短文两篇课型:自读课时:1学习目标:1、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2、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3、领悟生命的意义。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目标1学习难点:目标2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收敛()颤动()聒聒()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楚“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请揣摩下列句子的特点,在续写一句,表达你对四季的感受。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风,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冬天的雪,,。

★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3.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一些知识,写在下面。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思考: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小组讨论交流明确:(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整体阅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要求学生联系文章的主旨以及问题所处的具体语境作深入地分析、解答)二.学习•研讨1.导入(由预习导学导入),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⑴学生自读,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尽量读出自己的理解。

⑵读后讨论:★a. 作者写蝉,先扬后抑。

抑在哪里?扬在何处?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b. 作者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3.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理解了作者的意图后,你对这首诗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生提问或师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其主动探究的习惯,生答或师点拨,培养其合作学习能力)。

示例:⑴文章开头就用”知知不休”“烦”两个词语表明作者对蝉的厌烦态度,文章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⑵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⑶《蝉》的最后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有颜色吗?作者这样说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⑷《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⑸《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⑹探究质疑: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⑺探究质疑:能否也像作者一样,据一个身边的小事物,谈谈你对生命的感悟?(师生交流,讨论归纳)板书设计:蝉聒噪、瘦弱————延续生命抑————扬哲理:…………贝壳生命脆弱、卑微————居所精致、仔细小结这两篇短文都从细小、具体的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

逝者如斯,青春不再。

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人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三.巩固•延伸1.根据拼音写汉。

Chàn( )动guō()噪收liǎn()宽shù()短zàn ()bēi()微2.阅读虞世南的《蝉》,完成各题。

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⑴这是一首咏物诗,从等三个方向写出了蝉的特点。

⑵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⑶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3.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4.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5.写作: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

请以“感受生命”为话题写—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学后感:第3课《短文两篇》参考答案一.1.(略)2.慈祥而温厚,为庄稼带来热情的呵护(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3.(略)4.a、“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

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

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b.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二.1.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小思简介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

祖籍广东番禺。

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

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

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

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席慕蓉简介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

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

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

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

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

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