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仪的小故事
关于礼仪的故事

关于礼仪的故事
故事一,《孔子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倡“仁者爱人”,主张“礼义”的观念。
有一次,孔子在路上遇到一位年老的妇人,他主动上前搀扶老妇人过河。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孔子回答说,“礼仪教人懂得尊重他人,懂得关心他人,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仪是一种尊重和关爱他人的表现,只有懂得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故事二,《周公的故事》。
周公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贤明的政治家和礼仪大师,他在周朝时期制定了许多礼仪制度,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有一次,周公在宴会上,他看到有人不按照礼仪规定进行行为,便立即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加以纠正。
他说,“礼仪是一种规范,是一种秩序,只有遵循礼仪,才能使社会秩序井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只有遵循礼仪,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
故事三,《孟子的故事》。
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仁义礼智”的思想,强调了礼仪对于人的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
有一次,孟子在与人交流时,他对对方的言行举止进行了一番指导,他说,“礼仪是一种修养,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只有懂得礼仪,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仪是一种修养,只有懂得礼仪,才能使人变得更加优雅和高尚。
通过这些关于礼仪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礼仪不仅是一种规范,更是一种修养和教养。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重视礼仪,尊重他人,遵循社会规范,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一些启发,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古代关于礼仪的小故事

古代关于礼仪的小故事古代关于礼仪的小故事都有哪些呢?我们不妨一起来参考下范文吧!以下是小编为您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古代关于礼仪的小故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古代关于礼仪的小故事1廉蔺交欢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
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
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
一定要侮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
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
”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
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
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
”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
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
”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起。
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了。
古代礼仪小故事最新12篇

古代礼仪小故事最新12篇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篇一诚信知礼--燕昭王求贤打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闵王又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
他一心想兼并列国,自己来当天子。
这一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意;特别是齐国北面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找机会报仇。
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
后来传到燕王哙(音kuài)手里,听信了坏人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
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大乱。
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
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
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
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
但是现在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
要是有个贤人来帮助我报仇雪耻,我宁愿伺候他。
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呢?”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
”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
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
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一些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
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
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
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
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
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
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古代礼仪故事(精选10个)

古代礼仪故事古代礼仪故事(一):孔融让梨孔融,鲁国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十分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就应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忙、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古代礼仪故事(二):汉明帝敬师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之后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古代礼仪故事(三):古代简短礼貌礼仪故事:张良拜师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古代礼仪故事

古代礼仪故事在古代,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贯穿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
古代礼仪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些古老的故事吧。
故事一,《孔子访鲁国》。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故事中充满着礼仪的精髓。
据传,孔子曾经访问鲁国,当时鲁国国君季孙氏听说孔子的大名,非常欢迎他的到来。
在孔子到达的那天,季孙氏亲自前来迎接,他穿着华丽的礼服,手持玉杖,带领着一大群臣子列队在大殿门口迎接孔子。
孔子看到这一幕,非常感动,他向季孙氏行礼致谢,并且对他的治国之道表示了赞赏。
故事二,《周公谦让》。
周公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贤明的政治家,他在周武王去世后,辅佐少主成王,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据史书记载,周公在处理国家大事时,总是非常注重礼仪。
有一次,周公与其他臣子商议国家大政,大家都认为周公的意见是最为明智的,应该立即采纳。
但是周公却说,“我只是一个臣子,应该恪守自己的职责,不应该越俎代庖。
”他坚持让成王亲自做出决定,展现了他的谦让之风。
故事三,《孟子劝学》。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故事中也充满了礼仪和教化的精神。
据传,孟子曾经劝告一个年轻人要好好学习,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他告诉年轻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这种教育方式充满了礼仪的内涵,体现了古人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尊重。
这些古代礼仪故事,不仅仅是一段段古老的传说,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传达。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古人对于礼仪的重视和尊重,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宝贵的文化智慧,让我们在当代社会中也能够更加注重礼仪,传承和发扬古代的优秀文化传统。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礼仪之风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

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在古代,文明礼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古人注重礼仪,既能体现出自己的内涵和修养,也能传承文化,体现传统美德。
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个古人文明礼仪的小故事。
故事一:孔子的小故事孔子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代表人物。
据说,孔子年轻时曾为官,被狱吏抓住关进牢房,一家人丧气离家,唯有孔子的母亲在家守着。
当时,孔子在牢房里没有粮食,但每天都有人给他送饭,孔子感觉奇怪,便让他的弟子调查此事。
调查后发现,是孔子的母亲每天早晨做好饭菜送到牢房给儿子。
孔子的弟子去告诉孔子后,孔子感到很震惊,因为他知道母亲冒着危险冒着雨雪寒冬煮饭送饭给自己。
于是孔子决定释放并赎回了被押押的家人。
这个小故事反映出古代人们尊敬父母,孝敬长辈,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故事二:孟母三迁的小故事孟子的母亲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性,她十分重视儿子的教育,信任孟子的才华和能力,为他创造了一个优秀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
她在儿子小时候,常常耐心地讲解诗文,让孟子养成优秀品格,并不断强调自律和勇气等自我约束的美德。
但他们住的小镇不够适宜孟子的成长,孟母便带着孟子三迁。
这里面包含着中国古代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孟子》中也在多处强调了师道尊重。
从孟母三次迁居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注重家教、尊重教育,被认为是儒家文化的典范。
故事三:周文王射箭的小故事周文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他被封为周朝的开国君主,更是被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礼仪的发扬者之一。
据记载,文王在狩猎时,发现天上一串十分耀眼的流星,便想着以祭礼的仪式去祈祷。
于是他开始在明洪谷修建了一座“崇寿宫”,并在那里祈天乞问,希望能得到上天的指示,结果文王成功地扳倒了大象、狗、鹿三只神兽,而在以祭礼的方式上天祷告后,他也成功地拿到了答案,而仪式成为了中国古代祭天主仪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社会的尊重天文历法,同时也能看到古代的士人都非常注重礼仪,体现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传承和弘扬。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12个)

中国⽂明礼仪⼩故事(12个)⽂明礼仪是⼈类为维系社会正常⽣活⽽要求⼈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那么,⼤家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明礼仪⼩故事吗?下⾯⼩编分享12个中国⽂明礼仪⼩故事,供⼤家参考。
更多礼仪相关⽂章内容推荐(↓↓↓)中国⽂明礼仪⼩故事1、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姓姚,名重华,号有虞⽒,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仓仓顶时,从⾕仓下纵⽕,舜⼿持两个⽃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耕种,⼤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把两个⼥⼉娥皇和⼥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
舜登天⼦位后,去看望⽗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中国⽂明礼仪⼩故事2、啮指痛⼼曾参,字⼦舆,春秋时期鲁国⼈,孔⼦的得意弟⼦,世称“曾⼦”,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打柴。
⼀天,家⾥来了客⼈,母亲不知所措,就⽤⽛咬⾃⼰的⼿指。
曾参忽然觉得⼼疼,知道母亲在呼唤⾃⼰,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忽然到来,我咬⼿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三省吾⾝”(《论语·学⽽》)的修养⽅法,相传他著述有《⼤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中国⽂明礼仪⼩故事3、亲尝汤药汉⽂帝刘恒,汉⾼祖第三⼦,为薄太后所⽣。
⾼后⼋年(前18)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不交睫,⾐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尝过后才放⼼让母亲服⽤。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景之治”。
中国⽂明礼仪⼩故事4、芦⾐顺母闵损,字⼦骞,春秋时期鲁国⼈,孔⼦的弟⼦,在孔门中以德⾏与颜渊并称。
中国古代礼仪故事

中国古代礼仪故事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其独特的魅力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在古代,礼仪被视为一种行为准则,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下面,我们将为您介绍几个关于中国古代礼仪的故事,带您领略古代礼仪的魅力。
故事一,《孔子拜师》。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礼仪之道。
据传,孔子年轻时,曾拜师学艺。
他拜的第一个师傅是音乐家,孔子虽然学习音乐,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希望能够学习更多的礼仪知识。
于是,他又拜了第二个师傅学习礼仪。
在这个过程中,孔子不断努力,虚心向师傅请教,最终成为了一代礼仪大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代的学子们对于礼仪的重视程度,以及他们追求礼仪之道的决心和毅力。
故事二,《周公谦让》。
周公是西周时期的贤臣,他在周武王去世后,辅佐周成王管理国家。
有一次,周成王因为一件小事责备了周公,周公没有辩解,而是诚恳地向周成王请罪。
周成王见周公如此谦让,便感到十分惭愧,从此对周公更加尊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代礼仪强调的是尊卑有序,谦让礼让的品质是受到高度赞扬的。
故事三,《孟子谏君》。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在鲁国担任官职时,曾多次向君王进言,劝诫他要恪守礼仪,尊重民众。
有一次,孟子对齐国君王说,“君王之于民,犹父母之于子也。
君王不尊重礼仪,不顾民生,就如同父母不顾子女一样。
”这番劝诫深深触动了齐国君王,他从此改变了做法,更加注重礼仪和民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代礼仪强调的是君臣之间的关系,君王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百姓,尊重礼仪。
通过这几个故事,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古代礼仪的博大精深。
古人们在追求礼仪之道的过程中,不断强调尊重、谦让、恪守礼仪,这些品质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中国古代礼仪文化,让礼仪之道在当代焕发新的光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礼仪的小故事
中国古代礼仪的小故事有哪些?古代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古代礼仪的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礼仪的小故事1中国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有一则“孝传五世”的故事。
故事是说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县,有个姓陈、名侃、字君和的人,因事亲至孝,名遍四方。
他奉侍双亲,温顺孝敬,从来不让父母心中有忧虑之念。
偶遇父母有病,则衣不解带,日夜陪床服侍,亲自做汤熬药。
二老逝去后,陈侃悲痛欲绝,真正做到了“事生尽力,事死尽思”的圣人垂训。
他的孝行被整个家族引为典范。
所以后代子孙人人效法,尊老爱幼,兄弟团结,夫妇和睦,妯娌相亲。
以后陈氏家族五代同堂传为佳话。
宋皇树坊旌表,赐额曰:“孝门陈君”,百姓则称其为“陈孝门”。
后人作诗赞曰:至孝事亲世颂扬,子孙代代仰遗芳;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动枫宸诏表彰。
这则古代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是需要言传身教的,如果希望自己的儿女孝顺自己,那么首先应该从自己做起,孝敬长辈,做好榜样作用,这样一家人不仅和睦,而且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能够得到
传承。
中国古代礼仪的小故事2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
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
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 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 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
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
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
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
5 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 张良跪下来说:“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
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
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
”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
以后13 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
”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 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 多人响应。
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
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
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
13 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
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