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礼仪的小故事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礼仪的小故事

中国古代礼仪的小故事

中国古代礼仪的小故事中国古代礼仪的小故事有哪些?古代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古代礼仪的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中国古代礼仪的小故事1中国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有一则“孝传五世”的故事。

故事是说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县,有个姓陈、名侃、字君和的人,因事亲至孝,名遍四方。

他奉侍双亲,温顺孝敬,从来不让父母心中有忧虑之念。

偶遇父母有病,则衣不解带,日夜陪床服侍,亲自做汤熬药。

二老逝去后,陈侃悲痛欲绝,真正做到了“事生尽力,事死尽思”的圣人垂训。

他的孝行被整个家族引为典范。

所以后代子孙人人效法,尊老爱幼,兄弟团结,夫妇和睦,妯娌相亲。

以后陈氏家族五代同堂传为佳话。

宋皇树坊旌表,赐额曰:“孝门陈君”,百姓则称其为“陈孝门”。

后人作诗赞曰:至孝事亲世颂扬,子孙代代仰遗芳;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动枫宸诏表彰。

这则古代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是需要言传身教的,如果希望自己的儿女孝顺自己,那么首先应该从自己做起,孝敬长辈,做好榜样作用,这样一家人不仅和睦,而且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能够得到传承。

中国古代礼仪的小故事2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程门立雪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

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古代礼仪小故事最新12篇

古代礼仪小故事最新12篇

古代礼仪小故事最新12篇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篇一诚信知礼--燕昭王求贤打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闵王又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

他一心想兼并列国,自己来当天子。

这一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意;特别是齐国北面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找机会报仇。

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

后来传到燕王哙(音kuài)手里,听信了坏人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

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大乱。

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

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

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

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

但是现在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

要是有个贤人来帮助我报仇雪耻,我宁愿伺候他。

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呢?”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

”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

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

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一些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

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

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

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

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

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

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

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

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
古代文明礼仪,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文明礼仪中,包括许多细节,也有许多逐渐形成的习俗和规矩,这些都是人类社会经过长期的文明演化形成的。

下面我们来讲述一下几个关于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

1. 孔子见鲁宣公:《论语》中有关孔子见鲁宣公的故事,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待君主的礼仪和忠诚。

孔子在楚国游历时曾经被楚王所赏识,但最终还是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鲁国。

后来,鲁宣公知道孔子的志向,便亲自邀请孔子回到鲁国任教,并派车迎接。

孔子看到鲁宣公的车驾,就立刻下车,改乘卑辞的马车。

这种乘坐方式表明了孔子对待君主的尊敬,也体现了“君
前不俯,言不虚发”的孝子之义。

2. 魏晋世家的传统:在魏晋时期,社会上非常注重家族
的传统和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种传统不仅仅是从父辈传给子辈,而是整个家族因家族成员间的互动与维系而形成的。

在这个传统中,人们强调谦让、尊重父母长辈、孝敬祖先,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细节。

3. 《太极拳体式法要》:太极拳是中国本土的武术之一,最初是由张三丰创建的。

在太极拳中,注重的是内敛和柔性的动作。

在太极拳的体式和动作中,也有许多传统的文化礼仪。

比如,起立时应先屈膝而后直立,这是为了表示尊敬,言行举止要谦虚、有节奏,以表现出太极拳文化的内涵。

上述几则故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古人文明礼仪的传统和演化过程,体现出了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发展。

虽然这些文明礼仪现在已经不再像古代那么严格,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它们中找到一些启示,以更好地规范我们的言行举止,传承和发展这种传统文化。

古代礼仪故事(精选10个)

古代礼仪故事(精选10个)

古代礼仪故事古代礼仪故事(一):孔融让梨孔融,鲁国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十分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就应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忙、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古代礼仪故事(二):汉明帝敬师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之后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古代礼仪故事(三):古代简短礼貌礼仪故事:张良拜师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文明礼仪小故事

文明礼仪小故事

文明礼仪小故事文明礼仪小故事(通用19篇)文明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素来都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是关于礼仪的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文明礼仪小故事篇1孔子尊师公元前52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

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

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

老子,其犹龙邪! ”文明礼仪小故事篇2汉明帝敬师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古代文明礼仪经典故事

古代文明礼仪经典故事

古代文明礼仪经典故事篇一:古代文明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交际、商务、教育等领域中必须掌握的技能。

以下是一些古代文明礼仪的经典故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些文化。

故事一:孔子的“礼遇”故事孔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非常注重礼仪。

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个老人,老人向他请教:“我听说你是著名的教育家,请问你的教育方法是什么?”孔子回答说:“我的教育方法是注重礼仪。

”老人听了之后非常惊讶,他说:“你这么年轻就已经懂得这么多礼仪,我非常佩服你。

”孔子谦虚地回答:“我只是从小事做起,慢慢积累经验,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声誉和影响力。

故事二:春秋时期的“三礼”故事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在这个背景下,礼仪成为了很多国家交流的基础。

其中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三礼”故事。

当时,楚国和鲁国进行了一场战争,鲁国的军队被打败了。

鲁哀公非常悲伤,他想要找一个合适的人来帮助鲁国重建。

他想到了自己的弟弟鲁肃,但是鲁肃已经去世了。

鲁哀公决定让孔子来担任这个职务。

孔子听了之后,拒绝了这个职位,他说:“礼仪是国家重建的基础,但是战争是破坏国家的基础。

我不能为了一个职位而违背自己的道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仪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只有我们遵循礼仪,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故事三:汉朝的“接待”故事汉朝时期,有一位名叫韩安国的大臣,他在朝廷中担任要职。

一天,汉武帝派他前往外地处理事务,韩安国非常兴奋,但是他担心路途遥远,无法及时处理事务。

于是他向汉武帝请求:“请允许我乘坐小车载您前往外地处理事务,以便及时处理事务。

”汉武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对他的忠诚和勇气表示赞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它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

中国古代礼仪故事精选

中国古代礼仪故事精选

中国古代礼仪故事精选下面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中国古代礼仪故事精选,一起来看看吧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中国古代礼仪故事精选一、孔融让梨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 ,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 ,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 ,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 “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 : “我是弟弟 ,年龄最小 ,应该吃小的 ,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 ,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 ,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 ,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二、千里送鹅毛“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 ,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 ,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 ,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 ,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 ,只扯得几根鹅毛中国古代礼仪故事四则。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 : “已经飞走了 ,哭也没有用 ,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 ,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 ,缅伯高拜见唐太宗 ,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 ,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 : “天鹅贡唐朝 ,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 ,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 ,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 ,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 ,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 : “难能可贵 !难能可贵 !千里送鹅毛 ,礼轻情意重 !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三、廉蔺交欢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 ,他很有见识和才能。

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 ,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

古代礼仪小故事30则

古代礼仪小故事30则

古代礼仪小故事30则1. 孔子的谦逊。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在鲁国做官。

有一次,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个老人,老人对他说,“你是孔丘吧?我听说你很聪明,但是你的衣服穿得太好了,不像一个官员。

”孔子听了之后,立刻回家换上了朴素的衣服。

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穿过华丽的衣服。

2. 孟子的孝心。

孟子小时候家境贫寒,父亲去世后,他每天都到坟前去拜祭。

有人问他,“你父亲已经死了,为什么还要每天来这里?”孟子答道,“我父亲在世的时候,每天都在忧虑我,现在他已经去世了,我更应该来这里尽孝。

”。

3. 周公的廉洁。

周公是周朝的一位贤臣,他在任官的时候非常廉洁。

有一次,有人送给他一匹名贵的马,周公拒绝了,并说,“我不能接受这样贵重的礼物,以免影响我的公正。

”他的廉洁品质让人们敬佩不已。

4. 孝文帝的宽容。

汉武帝刘彻有一个弟弟叫刘澜,刘澜品行不好,但是汉武帝却对他非常宽容。

有人问他为什么,汉武帝说,“兄弟之间应该互相宽容,不能因为他的过错就剥夺他的地位。

”。

5. 韩非子的忠诚。

韩非子是秦朝的一位重要宰相,他对秦始皇非常忠诚。

有一次,秦始皇问他,“如果你的父亲和我同时掉进水里,你会先救谁?”韩非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先救您,因为您是国家的君主。

”。

6. 荀子的正直。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他非常正直。

有一次,他担任官职时,有人送给他一些贵重的礼物,他拒绝了,并说,“我不能接受这些礼物,以免影响我的公正。

”。

7. 孟子的仁爱。

孟子曾经说过,“仁者爱人,义者敬人。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仁爱之心,善待他人,尊重他人,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8. 墨子的兼爱。

墨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提出了“兼爱”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不分亲疏,平等对待所有的人,这样社会才能和谐。

9. 孔子的孝道。

孔子曾经说过,“孝顺父母,是为孝。

”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人们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只有孝顺父母,才能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10. 汉武帝的明君之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礼仪的小故事
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

小编收集了古代礼仪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古人礼仪故事:廉蔺交欢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

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

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

一定要侮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

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

”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
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

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

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

”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

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

”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起。

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了。

礼仪的故事:程门立雪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

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

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名人礼仪故事:张良拜师张良(?—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
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

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

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

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

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

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

”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

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
部属。

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

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

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

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想一想:这是一个动人的传说,张良拜师,第三次才见到老师,如果是你,你会去第三次吗?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