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综述
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研究

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研究摘要资产减值是公司会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涉及到重要的经济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减值的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通过对资产减值会计理论进行研究,探讨了资产减值的定义、计算及其影响等问题,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理论、企业管理、影响前言资产减值是公司会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指的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资产价值下降的现象。
由于企业的资产价值会因为外部经济条件或者内部管理问题而不断的变化,因此进行资产减值是保证财务状况准确性的一种重要方式。
本文通过探讨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的研究,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规范企业经营,提高企业效益。
一、资产减值的定义及其计算资产减值是指企业所拥有的所有类型的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由于经济、经营等因素导致资产未来现金流量能力的下降,则对其进行价值的调整。
资产减值以加速进行损失的会计处理,可以保证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最为准确的真实地反映车财务状况。
此外,资产减值还可以避免企业发生因为不合理投资而产生的亏损。
资产减值的计算可以采用两种方式:1、直接法:根据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估值,对资产的损失进行预测,从而计算资产减值。
2、间接法:根据资产当前市场价值,减去其未来现金流量的估值,从而计算资产减值。
以上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但对于不同情况可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应用。
在计算资产减值时,需要考虑许多影响因素,如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等。
二、资产减值会计处理企业在进行资产减值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会计处理。
具体的处理方式如下:1、对减值后的资产进行折旧或摊销。
2、根据对减值后的固定资产重新确定其使用年限和残值。
3、对减值后的存货进行重新计价。
4、对减值后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股权方法的处理。
5、对减值后的对外投资进行股权投资的处理。
企业在进行资产减值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包括:1、资产减值的周期问题。
资产减值会计实证研究综述

第 5卷
第 4期
广 东财 经职业 学 院学报
J un lo u n d n olg f ia c n c n mis o ra fG a g o gC l eo n n e a d E o o c e F
V0 _ No 4 l5 .
三、 资产 减值 准备 的计提 与公 司经 营 业绩
Srn t g和 M yr 18 采 用 随 机 抽 取 与 各 样 o ee(97)
减值对企业财务有 巨大影响 , 时达到销售 收入 本公 司所处 相 同 行 业 且 在 18 有 9 1~18 95年 问没 有 的 2 % , 期 资 产 总 额 的 1% , 润 的 l 2 长 2 利 0倍 左 宣布资产减值 的 l 家公 司组成相应的对照组 , 5 结
为样 本 , 现 19 20 发 9 8~ 0 3年 期 间 , 产 减 值 的 平 资 均计 提 比率呈 明显 的上 升趋势 。夏大慰 (0 5 发 20 ) 现在 2 0 0 2和 20 03年计 提减值 准 备的公 司 为 16 7 1 备 的公 司为 74家 , 3 占全 部公 司的 3 .3 。基 于 85 %
步研 究起一 个抛砖 引 玉 的作 用 。 资产减 值 的金额 露 的 , 者认 为 与年报 审计 相关 , 作 而不 是 暂 时的现 象 。Z ca和 C m bl( 9 2 也 发 现 了 相 同 的 uc a p el 19 )
一
、
现象 。
国内外研 究 发 现 , 司 计 提 资 产 减 值 准 备 的 公 金额 对 资产账 面 价值 和会 计 盈 余 产 生 重 大 影 响 。 R ze ,mt Lnbc (96 的研 究指 出 资产 eaeS i h和 idek 19 )
【会计论文】关于资产减值的会计研究

【会计论文】关于资产减值的会计研究摘要:在我国,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有两个基础:一是早就存在的“单项资产”概念;二是“第8号文件”中引入的概念“资产组”。
原则上,我们都将其作为单项资产来计提,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无法确认某个单项资产可回收金额的情况,因此“资产组”概念的引进弥补了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尴尬。
关键词:会计资产减值研究一、资产减值准则在会计实务处理中的不足(1)减值迹象的判断在实务中不易操作《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第8号文件”)第二章第五条列举了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七种迹象,认真研读后会发现,七种迹象并没有列举实例,都是一些用语模糊的原则性标准。
如“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限制、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对于资产是否被限制、被终止使用、被计划提前处理的理解,可谓是“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这些“哈姆雷特们”的存在,将成为公司存在可回收金额与其账面价值悬殊巨大的隐患。
“第8号文件”的用语中还存在着大量难以把握尺度的词汇,如“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跌幅明显高于……”、“……发生重大变化”。
资产的市价下跌多少才算是“大幅度”,跌幅为多少时才算是“明显高于”,怎样的变化算是“重大变化”,其评判标准全由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及职业技能决定,自然也留给企业无限自行操作盈利的空间。
退一万步讲,全体工作人员都有着良好的职业操守及高超的职业技能,但多多少少彼此之间仍存在着教育背景、社会阅历、风险评判标准等差异,这些也都将成为公司面临回收金额与其账面价值悬殊巨大的“蝼蚁之穴”。
(2)资产减值确认基础的确定,缺乏明确标准“第8号文件”第一章第二条中对“资产”的解释如下:“本准则中的资产,除了特别规定外,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
”由此可知,在我国,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有两个基础:一是早就存在的“单项资产”概念;二是“第8号文件”中引入的概念“资产组”。
原则上,我们都将其作为单项资产来计提,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无法确认某个单项资产可回收金额的情况,因此“资产组”概念的引进弥补了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尴尬。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研究文献综述及政策建议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研究文献综述及政策建议作者:沈雪莹来源:《经营者》2016年第23期摘要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相关研究文献,加深了对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解,并对进一步完善我国资产减值准则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资产减值文献综述政策建议一、引言一直以来,资产减值会计都是会计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以往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操纵资产减值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已屡见不鲜。
我国为了抑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的盈余管理行为,于2007年正式实施了新的资产减值准则。
该准则的实施效果也引发了国内学者的广泛讨论。
二、国外文献综述国外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进行研究,至今已获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多数学者对资产减值的研究都采取了实证的方法,将几年里具有资产减值行为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常这些研究对象的数量较多,且其所属的行业也比较分散。
Zucca和Campell(1992)研究了1978 ~1983年的67家公司(NAARS数据库)的资产减值情况。
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大部分资产减值的计提源于公司通过“大清洗”来进行盈余管理;少部分资产减值的计提是公司通过“利润平滑”来进行盈余管理。
无论是“大清洗”还是“利润平滑”,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
Francis,Hanna和Vincent(1996)研究了1989 ~ 1992年的674家公司的资产减值情况。
他们在研究中分析了企业价值毁损因素和盈余管理因素对公司提取资产减值的影响。
结果显示,企业价值毁损因素对企业资产减值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Andrews(2012)研究了2005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带来的监管环境变化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影响。
结果显示,上市公司计提减值主要是基于“利润平滑”,而不是“大清洗”;但是2005年的监管环境变化后,基于“大清洗”的减值大幅度增加。
Laskaridou和Vazakidis(2013)为了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中对资产减值的操控问题,将2005 ~ 2006年的26家食品和饮料上市公司分为了减值组和未减值组,把减值与盈利水平结合进行了分析。
毕业论文资产减值会计研究

毕业论文资产减值会计研究资产减值是现代企业会计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本文将从资产减值的概念、会计规定、会计实务、会计处理等方面对资产减值进行研究。
一、资产减值的概念资产减值,指企业在购买、持有、使用、出售等过程中发现资产的价值低于原来购置或持有的成本时,用减少相应账面价值或计提减值准备的方式反映资产价值降低所造成的损失。
通俗来说,就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因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资产价值下降,需要根据减值规定在会计报表中进行正确的反映。
二、会计规定《企业会计准则》中对资产减值做了相关规定,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资产减值的计提方式根据规定,企业通过前期资产损失预警、风险管理等方式,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进行预防,防范资产减值后果的发生。
一旦确定资产减值产生,应当及时提取资产减值准备。
2.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应该根据资产的类型和特点、市场价格波动情况、风险程度等多方面考虑,进行科学、合理的确定。
3.减值准备的调整如果当前的减值准备计提过高,超过了实际所需,企业应当及时从减值准备中调整出来,以防止企业财务报表中存在本质偏差。
三、会计实务1.资产减值的影响资产减值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会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的总资产,同时也会减少利润表上的利润总额。
一旦产生资产减值,企业就需要在会计报表上及时反映,以便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利润状况。
2.减值准备的超算和调整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等原因,可能会导致减值准备超算或调整的情况。
如果减值准备计提过高,应当及时从减值准备中调整出来,以保证企业财务报表信息的真实可靠。
3.资产减值的管理对于企业来说,资产减值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根据不同资产的特性,采取相应的投资策略和管理方式。
此外,根据现实投资情况,需要定期修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调整资产减值准备的余额等,保证准确反映资产减值的实质。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述评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述评提要本文从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资产减值会计的实施障碍及效果、企业的资产减值行为动机、经济后果等角度,对国内外资产减值会计的规范研究及实证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回顾和评价,进而对我国企业特别是实施新准则后企业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空间进行探索。
关键词:资产减值;稳健性;盈余管理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资产减值问题是公允价值计量在中国应用的一个观察窗口。
1998~2006年的四次政策变迁见证了中国资产减值相关准则的发展历程。
这些改革同时也为会计界带来了研究机会,迄今为止对于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等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一方面理论界在争论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到底是什么?是体现了资产的“价值”还是稳健主义的体现?资产减值应该确认怎样的标准?资产减值是否应该恢复?资产减值会计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效果等问题;另一方面实务界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争论企业资产减值的动机是什么、造成什么样的经济后果等问题。
本文将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对我国企业特别是实施新准则后企业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空间进行探索。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规范研究(一)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
对于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研究,诸多学者主要从资产的定义、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G.Edward.Philips(1963)从资产的定义角度分析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会计理论的变革实质上是试图改变传统会计理论强调成本的状况,代之以价值为中心的符合逻辑的结构。
”对资产的定义也体现了这一点。
所以,从理论角度讲,如果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那么,当企业的账面成本高于该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时,记录一笔资产减值损失是符合逻辑的,这就是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
周忠惠、罗世全(2000)从理论角度探讨了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实质、确认与计量等问题,并分析了我国资产减值会计滞后的原因。
他们认为,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是决策有用观,其目的在于通过提供资产价值的信息,向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未来现金流入或流出等决策相关的信息,而不在于向所有者报告受托责任。
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研究

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研究【摘要】本文就资产减值会计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对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解读,比较不同的资产减值会计方法,分析实施案例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深入探讨影响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因素。
通过背景分析和案例分析,总结资产减值会计问题,提出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建议,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旨在全面了解资产减值会计问题在会计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为不同企业和会计师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促进资产减值问题的规范和解决。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研究、准则、方法比较、案例分析、展望、影响因素分析、总结、未来发展趋势、建议1. 引言1.1 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研究概述资产减值会计问题是财务会计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其涉及企业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资产减值会计是指在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回收金额时,需要进行减值处理的会计方法。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往往受到市场环境、竞争压力以及技术变革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资产的价值出现下降,从而需要进行减值处理。
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研究意义在于探讨如何正确审慎地进行资产减值会计处理,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通过研究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导企业正确处理资产减值问题,避免偏差和错误的决策。
研究资产减值会计实施案例,可以帮助企业了解不同情况下的实际应用和效果,促进其提升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水平。
本文将结合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案例,深入探讨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企业在资产减值会计领域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资产减值会计问题背景分析资产减值会计问题是财务会计领域一个重要的议题,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日益复杂,资产减值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资产减值是指企业的资产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情况,会计上需要对这部分价值进行减值处理。
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背景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全球经济不稳定因素增多。
我国学者对资产减值准备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对资产减值准备研究文献综述现代商贸工业ModernBusinessTradeIndustry2011年第23期我国学者对资产减值准备研究文献综述陈梅花(苏州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21502I)摘要:资产减值问题一直是我国上市公司存在问题较多和备受争议的问题.会计界对于资产减值的一系列讨论广泛地展开,众说纷纭.回顾了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通过相关文献的综述加深对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解,并展望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23—0013—021前言资产减值会计是伴随着会计目标和会计核算模式的转换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目的在于确认资产的真实价值,从而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其作出决策相关的信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投资者,债权人逐渐成为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这从客观上要求企业提供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信息,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资产价值会计逐渐受到各界的关注.2我国资产减值准备问题的研究现状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而且随着经济的逐渐发展和复杂化,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不断地加剧,资产减值准备问题逐渐受到会计界各人士的重视.同时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国会计实务规范的逐步完善以及国际化的进程,资产减值准备问题成为了当前我国会计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国内对资产减值准备问题的研究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周忠惠,罗世全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2000)一文中主要是探讨了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实质,确认与计量等会计问题,认为中国资产减值是滞后的, 并分析了滞后的原因.而且他们认为,只要发生减值就应该对资产确认减值,同时资产的价值恢复了也应该允许减值的恢复,从而提高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同时,应该要求企业对其进行充分,公允的披露,以减少企业进行操纵.(2)黄世忠在《巨额冲销与信号发送——中美典型案例比较研究~(2oo2)一文中以信号发送作为其理论基础,通过比较几个中美相关案例,探讨了企业进行巨额冲销的原因并论述了巨额冲销所蕴涵的信号发送含义.他认为:①巨额冲销可能说明上市公司以前年度或当年存在着严重的报表粉饰行为;②巨额的坏账准备可能意味着上市公司过去的收入确认不稳健,甚至存在虚假的收入,同时也可能意味着企业内外勾结,逃废债务;③高比例或全额计提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可能意味着过去的这些资产交易只是一个幌子,用来掩盖虚假的利润,或者是一个伎俩,为了减少未来期间的折旧和摊销的伎俩.(3)袁琳,赵建军在《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估计应用研究——来自沪市2002年的证据~(2004)一文中选取了2002年12月31目的A股公司进行实证分析.他们得出以下结论: 总体上来说大部分上市公司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并不大, 资产质量较佳,在本年度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资产贬值;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公司利用会计估计调节利润的意图比较明显;其中ST类公司资产质量较差,在本期进行了"大清洗".(4)戴明德,毛新述,邓瑶在《中国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行为研究》(2005)一文中以2001—2003年的亏损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行为的两个影响因素即经济因素和盈余管理因素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控制经济因素的影响下,亏损公司八大项资产减值准备的总计提比例显着高于其他上市公司,进而找到了亏损公司存在"大清洗"行为的经验数据.(5)赵春光在《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一论<资产减值> 准则的政策涵义》(2006)一文中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资产减值前亏损的公司存在着通过转回和计提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其进行盈余管理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亏损,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进行"大清洗";同时发现减值前盈利的公司也存在动机通过转回和计提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该动机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了利润平滑,另一方面是为了达到盈余增长.(6)于李胜在《盈余管理动机,信息质量与政府监管》(2007)一文中选取了新会计准则颁布前后的上市公司数据作为其研究样本,深入考察了公司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比例的结构变化,新会计准则颁布前后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盈余管理动机的差异,以及特别考察了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净计提比例情况.研究发现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净计提比例与"大清洗",平滑利润等盈余管理因素是显着正相关的.(7)代冰彬,陆正飞,张然等在《资产减值:稳健性还是盈余管理》(2007)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计提动机.他们发现,除了很多研究中已发现的减值准备的两种计提动机——经济因素和盈余管理因素外,稳健性因素也能影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在同样的毁损情况下,"坏消息"公司计提的减值准备将比"好消息"公司多.此外,该文还发现,在利用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时,选择的减值类型受到盈余管理动机的影响.扭亏和"大清洗"公司会采取各种类型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而平滑和管理层变更公司只使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而且是不影响营业利润的减值准备.作者简介:陈梅花(1987~),女,福建泉州人,苏州大学会计学研究生,主要从事财务会计研究.现代商贸工业ModernBusinessTradeIndustry2011年第23期(8)丁方飞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对我国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影响的实证研究》(2008)一文中对我国上市公司从2001—2006所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了分析,认为"盈余管理工具论"观点下,人们普遍预期我国上市公司会在2006年将原已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但在上市公司整体层面上还缺少有说服力的证据.(9)罗进辉,万迪防,李超等在《资产减值准备净计提,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2010)中选取了2004—2008年深沪两市A股的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深入分析了新会计准则体系实施前后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和流动资产减值准备净计提行为中的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在规避和迎合新会计准则体系规定的动机下具有对资产减值准备结构进行"合规"调整以实现盈余管理目的的明显偏好;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和流动资产减值准备行为中都存在扭亏为盈,平滑利润,避免亏损,"大清洗"等盈余管理动机,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仅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制约了个别盈余管理行为;公司治理机制没有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中的各种盈余管理动机具有稳定一致的调节制约作用.3我国资产减值准备研究成果评价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我国关于对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才开展不久,关于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研究主要起始于2000年.2001年1月1日起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在对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的基础上,将资产减值范围扩大到了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委托贷款等八大资产项目,并强制要求企业至少在每年年末进行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而这强制要求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和资产状况,体现会计的稳健性原则,也可能成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 2006年以后,国内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研究更趋热烈.由于新会计准则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并于2007年1月1日实施,其明确规定上市公司的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可转回.因此,围绕新会计准则颁布实施后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行为以及相关会计准则的政策效果,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综合来看,可以将现有的这些文献划分为三类:(1)资产减值的计提方法和会计核算以及会计政策的政策效果的研究(如《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2)影响资产减值准备的盈余管理因素(如《巨额冲销与信号发送——中美典型案例比较研究》);(3)资产减值准备对会计信息质量,对财务指标的影响(如《盈余管理动机,信息质量与政府监管》).但从目前来看,我国资产价值研究还存在着不足和缺陷.首先,大多数资产减值研究只局限在流动资产和长期投资的资产减值的决策选择和信息披露方面;其次,现有研究主要围绕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动机进行研究,而且主要是检验了长期资产或总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或转回比例的盈余管理因素;再次,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对于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也比较少;同时,实施资产减值会计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完善的外部市场环境来提供可以反映资产的公允价值的价格信息,而国内的研究大多不涉及资产减值会计信息与市场价格的关系.4我国资产减值准备的研究趋势我国计提资产减值的历史尚短,理论和实务界的相关研究和经验还尚待进一步的完善和融合.回顾过去,立足现状,展望未来,对我国资产减值准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大趋势:(1)就资产减值会计规范本身而言,它只可能解决资产减值技术上的问题,而减值技术的标准一般也很难以确定. 而且资产减值所依赖的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等也难以确定,目前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尚不完善,而有些特别制造的资产价值要么难以确定其市场价格,要么可以确定但成本很高.因此对于这个难度系数很高的问题,光靠这一项规范是难以解决的.资产减值需要公允价值等基础性工作的支持.因此,公允价值对于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2)大量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可用以操控盈余管理手段繁多,诸如关联交易,资产减值行为等,而公司的治理结构对于公司的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公司治理对资产减值行为影响如何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3)外国对于资产减值的研究较为成熟,我们应该借鉴国外优秀的会计经验,来解决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问题.而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会计制度的趋同化,迫切需要我国的会计制度向国际会计靠拢.因此,研究国外优秀会计理论对于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具有重大的意义.(4)由于难以区分财务报告中大量公告信息,如公司盈余,资产结构,经营战略,资产减值信息等的市场反应程度,使得对于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信息的市场反应难以单独进行研究,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效率有效性的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更加及时和规范,资产减值的市场反应研究将非常有意义.参考文献[1]周忠惠,罗世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J].会计研究, 2000,(9).[23黄世忠.巨额冲销与信号发送~中美典型案例比较研究[J].会计研究,2002,(8).[3]袁琳,赵建军.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估计应用研究一来自沪自,2002 年的证据[J3.北京工商大学,2004,(5).[43戴明德,毛新述,邓皤.中国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行为研究[J].财经研究,2005,(7).[53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一论《资产减值》准则的政策涵义[J3.会计研究,2006,(3).[63于李胜.盈余管理动机,信息质量与政府监管[J].会计研究, 2007,(9).[73代冰彬,陆正飞,张然.资产减值:稳健性还是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7,(12).[83丁方飞.新会计准则颁布对我国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1).[93罗进辉,万迪哮,李超.资产减值准备净计提,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J].中国会计评论,2010,(8).[1o3王惠波.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东北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