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传染病分子发生学

合集下载

《传染病诊疗规范》

《传染病诊疗规范》

诊等。
精选ppt
第三章、布鲁氏杆菌病
•布鲁氏杆菌病
精选ppt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资料:国内以蒙古、西北、东北多见,以羊型
为主。大城市散见牛型。发病以春末夏初多见,与羊羔生产
季节有关。是否有与牛、羊接触史对诊断有较大意义。

临床表现

潜伏期:2~3周,实验室工作人员多在10~50天。

临床类型

1)急性和亚急性型:病程在三个月内为急性,3~6月
第二章、霍乱
霍 • 乱
精选ppt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对可疑病人,应详细询问发病前一周内的活动情况,是否来
自疫区,有无与本病病人及其污染物接触史;是否接受过预防接种等。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3日,短者3~6小时,长者可达7日。

(1)泻吐期:起病突然,多以剧烈腹泻开始,继以呕吐。多无腹痛
和里急后重。
拉明、多巴胺等。心功能不全可用强心剂;肌肉痉挛给予补充钠盐及钙,
预防

控制传染源:实施国境、海港、交通检疫,及时发现来
自疫区的传染源。病人及疑似病人应立即隔离。对密切接触
者应严格检疫5天,也可给予预防性服药,如多西环素或诺 氟沙星连服2天。

切断传播途径:开展“三管一灭”的卫生运动;做好饮
食、饮水、粪便管理;消灭苍蝇;强调饭前便后洗手,不吃
质为宜。保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病原治疗: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
星(norfloxacin),成人0.2~0.4g,每日4次口服,
小儿20~40mg/kg/d,分3~4次,疗程5~7日。环
丙沙星、氧氟沙星也可选用。复方磺胺甲恶唑

传染病

传染病

名解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3、流行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规律,重点在于研究有效的预防措施。

4、感染:是指病原体以一定方式或途径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的一种寄生过程,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5、传染:主要指病原体通过一定方式从一个宿主个体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感染。

6、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7、病原体8、传染性9、散发:是指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常年发病情况或常年一般发病率水平。

10、爆发:是指在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期内突然出现许多同一疾病的患者,大多是同一传染源或同一传播途径。

11、流行:当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常年发病率水平或为散发发病率的数倍是称为流行。

12:、大流行:当某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播,波及全国各地,甚至超出国界或洲境时称为大流行。

13、染后免疫:指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免疫。

14、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汗坦病毒属的各型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15、伤寒:是指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16、伤寒细胞:吞噬了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以及组织碎屑的巨噬细胞。

17、波状热:发生于布鲁菌病,发热2~3周后,间歇数天至2周,发热再起,反复多次,故布鲁菌病又曾称波状热。

18、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19、*慢性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丙、丁型肝炎急性发作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发病日期不明确或虽无肝炎病史而有慢性肝炎临床表现。

20、流行性感冒(流感):有流感病毒引起的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原生物学概述

病原生物学概述

病原生物学概述病原生物学是研究致病微生物及其感染机制的学科。

它对于预防、治疗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病原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感染机制以及相关研究方法进行探讨。

一、概念介绍病原生物学是研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的学科。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的,而病原生物学通过研究病原微生物及其感染机制来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播规律,为防控传染病提供理论依据。

二、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病原微生物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四类。

1.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其形态多样,包括球菌、杆菌、弧菌、螺旋菌等。

细菌引起的疾病有破伤风、肺炎、霍乱等。

2.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型的微生物,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

病毒引起的疾病有流感、艾滋病、乙型肝炎等。

3. 真菌是一类真核细胞的微生物,包括酵母菌和菌丝菌等。

真菌引起的疾病有念珠菌病、白色念珠菌病等。

4. 寄生虫是一类寄生在宿主体内的生物,包括原生动物和蠕虫等。

寄生虫引起的疾病有疟疾、血吸虫病、蛔虫病等。

三、病原微生物感染机制病原微生物引起疾病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入侵、繁殖和损害三个步骤。

1. 入侵:病原微生物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宿主体内,如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损伤等。

入侵途径的不同也决定了感染的部位和方式。

2. 繁殖: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进行繁殖,通过分裂、增殖等方式增加数量。

繁殖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感染的程度和严重性。

3. 损害:病原微生物通过产生毒素、破坏宿主细胞等方式对宿主组织和器官造成损害。

损害程度的不同决定了疾病的轻重程度。

四、病原生物学研究方法病原生物学的研究需要掌握一系列实验技术和方法,以下列举几种常用的方法。

1. 培养技术: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培养病原微生物来观察其形态、生长特性和生理代谢等。

常用的培养基有富营养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等。

2. 遗传学方法:通过研究病原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如DNA和RNA,可以了解其遗传特性和变异情况。

包括PCR、基因克隆、序列分析等。

禽病学讲义-第三章 禽类细菌性疾病 (5-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禽病学讲义-第三章 禽类细菌性疾病 (5-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禽病学(Avian Medicine)讲义第三章禽类细菌性疾病第五节鸭疫里默氏杆菌病(Riemerella anatipestifer Infection ,RA)一、概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雏鸡、雏火鸡和其他多种禽类的一种常见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血清型多,耐药性强,不易控制)。

感染鸭以头颈歪斜、共济失调、眼鼻分泌物、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样输卵管炎和脑膜炎为特征(即感染鸭多个器官有不同程度渗出)。

由于该病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淘汰率,已成为养鸭业经济损失的重要疫病之一。

别名:新鸭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症、鸭疫败血症、鸭疫巴氏杆菌病(其实不是巴氏杆菌病)、鸭传染性浆膜炎、鹅和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曾被成为鹅流感或鹅渗出性败血症。

(注:该病能引起感染鸭、鹅败血症,死亡率很高)本病暂无公共卫生意义(即不感人)。

二、病原学:(1)革兰氏阴性小杆菌,不形成芽胞,不运动。

(2)纯培养菌落涂片可见菌体呈单个、成对或偶呈丝状;菌体大小不一,0.2-0.4µm×1-5µm。

(3)瑞氏染色,菌体呈两极浓染,呈单个、成双,偶尔呈链状排列。

(4)印度墨汁染色可见到荚膜。

(5)分离培养特性:在普通和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

在胰酶大豆琼脂、巧克力琼脂、血液琼脂可生长;再胰酶大豆琼脂中添加0.05%酵母渗出物、5%新生牛血清以及含有5%~10%的CO2环境可促进其生长。

血液琼脂上培养出24h,形成凸起、边缘整齐、透明、有光泽的奶油状、无色素的光滑型菌落,无溶血现象。

不同血清型,即使同一血清型不同分离株的生化反应也不尽相同;发酵糖的能力弱,少数菌株只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肌醇和果糖不气;不产生吲哚和H2S,不利用柠檬酸盐,M.R.和V-P试验均为阴性,不能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不水解淀粉,氧化酶和过氧化酶阳性。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强;37˚C或室温条件下,大多数菌株在固体培养基中存活不超过3d~4d,肉汤培养物贮存于4˚C则可以存活2-3周,55˚C作用12h~16h,细菌全部失活;对多数抗菌药物敏感(但对很多药物有耐药性,很容易产生耐药菌株,所以生产当中使用药物预防,不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疾病总是反复发生),但对卡那霉素和多粘菌素不敏感,对庆大霉素有一定抗性。

传染病学 总论

传染病学    总论

隐性感染在传染病流行期间, 对防止流行的扩散有积极意义, 因为隐性感染者的增多,人群 对某一种传染病的易感性就降 低,该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就下 降。但另一方面,隐性感染者 也可能处于病原携带状态,在 传染病流行期间成为重要的传 染源。
(三)、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 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 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 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 改变和临床表现。在大多数传染 病中,显性感染只占全部受感染 者的小部分。但在少数传染病中, 如麻疹、水痘等大多数感染者表 现为显性感染。
但是,这种平衡是相对的,当某些 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如 患艾滋病、放射治疗或应用大剂量 皮质激素及抗肿瘤药物等)或机械 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 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如大肠杆 菌进入泌尿道或呼吸道时,平衡就 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损伤,这种情 况称为机会性感染。
这些共生菌在特定条件下可以 成为致病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在病原体与宿主的相互斗争过 程中,宿主逐步形成了特异的 免疫防御机制。
在我国,虽然传染病已不再是引起 死亡的首要原因,但是有些传染病, 如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 狂犬病、结核病和感染性腹泻等仍 然广泛存在,对人民健康危害很大。 而且,国内有可能发现新的传染病, 国外新发现的传染病也可能传入我 国,因此,对传染病的防治研究仍 需加强。
祖国医学对传染病的防治有丰 富的经验,深入发掘和发展祖 国医学研究将对中西结合防治 传染病发挥重要作用。
在同一种传染病,由于病原体 致病力与人体抗病能力的差异, 显性过程又可呈现轻、重型, 急、慢性等各种类型。有些传 染病在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 病原体可被清除,感染者可获 得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如麻疹、 甲肝和伤寒等,不易再受感染。

传染病学第九版第一章总论(一)

传染病学第九版第一章总论(一)

传染病学(第9版)
二、临床特点
3. 症状明显期 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
充分表现特有症状和体征 为许多急性传染病所共有 某些传染病可缺如,即顿挫型
4. 恢复期 convalescent period
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
传染病学(第9版)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 natural factors

— 地理, 气象, 生态
— 疫源地
— 自然疫源型传染病/人兽共患病 zoonosis (鼠疫, 螺旋体病, 人禽流感)
社会因素 social factors

— 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生活条件
传染病学(第9版)
传染病防治的辉煌战果
1. 微生物的发现
2. 免疫学的兴起
3. 抗微生物药物的发现和应用 4. 感染病学理论的形成
消灭或基本控制 —— 天花,脊髓灰质炎
传染病学(第9版)
当代社会面临的传染病压力
(一)新发感染病
新发现的感染病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 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 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流行性感冒(含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 外毒素
— 内毒素
传染病学(第9版)

传染病学第8版总论

传染病学第8版总论
4

前言

在我国,虽然传染病已不再是引起死亡的首 要原因,但是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肾 病综合征出血热、狂犬病、结核病和感染性 腹泻仍然广泛存在。新发传染病多次流行, 如SARS、甲型H1N1流感。
5
前言

祖国医学对传染病的防治有丰富的经验

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东汉末) 吴菊通著的《温病条辨 》(清代)
43


朊病毒又称蛋白质侵染因子(又称毒朊或感染性蛋白质 Prion (protein and infection))。朊病毒是一类能侵染 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 朊是蛋白质的旧称,朊病毒意思就是蛋白质病毒,是已发 现的唯一不用DNA,RNA作遗传物质的病毒。
31
总论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
32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 因素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33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
34
(一)传染源


定义: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其排 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四个方面。


1.患者:发病早期传染性最大;慢性感染者可成 为长期传染源 2.隐性感染者:脊髓灰质炎
35
(一)传染源

包括四个方面。

3.病原携带者:菌痢 4.感染动物: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防控基本原理及知识(一)

传染病防控基本原理及知识(一)

传染病防控基本原理及知识传染病( communicable disease,或infectious disease)是特定传染性病原体或其毒性产物直接从感染的人、动物、贮存宿主( reservoir),或间接通过植物、动物、媒介生物、非生命环境传播给易感宿主(susceptible host)所导致的疾病。

传染病的病原体包括病毒( virus)、细菌( bacteria)、寄生虫( parasite)、真菌( fungus)和朊粒(pion)。

目前也将螺旋体( spirochete)、支原体( mycoplasma)、衣原体( chlamydia)、立克次体( rickettsia)归类为细菌。

一、传染病的特点:与非传染性疾病相比,传染病有几个重要特点:1.患者可能具有传染性。

因此,如不能有效控制,可以在人群中造成其他个体的感染或发病。

2.传染病的隐性感染者虽不发病,但可能也具有传染性,如不能被及时发现并采取必要措施可成为传染来源。

这种现象在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实践中往往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3.易感宿主可能因感染而产生免疫反应(但某些免疫反应并不能清除病原体)。

认识和利用传染病的免疫性特点,可以更好地指导传染病的临床实践(免疫学诊断、治疗)和预防控制工作(预防接种)。

4.疫情发生后通常需要紧急处置。

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则可能造成传染病的扩散和蔓延二、传染病分类根据传染病不同属性、特征和防控需要,传染病可有不同分类。

如按照病原体可分为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等;按照贮存宿主可分为人类传染病、动物源性传染病、士源性传染病、水源性传染病;按照病原体侵入门户分类,如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性传播疾病等;按照传播方式,可以分为直接传播传染病和间接传播传染病。

有时也按照传染病多种属性进行分类,如分为: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虫媒及人兽共患病、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等类别。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分类管理要求,我国的传染病还分为甲、乙、丙三类传染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农业大学细菌性传染病分子发生学绿脓杆菌研究现状学院动物科技学院专业兽医硕士学生姓名冯柳柳学号2013120181指导老师胡敬东老师绿脓杆菌研究现状摘要:绿脓杆菌存在于环境以及正常畜禽体内,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近年来,随着动物疾病研究的深入,其中有关绿脓杆菌感染的报道也越来越多。

本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学等方面对绿脓杆菌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期望为控制绿脓杆菌的感染奠定基础。

关键词:绿脓杆菌;条件致病菌;血清型Abstrac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 a conditional pathogenic bacteria existing in environment and normal livestock and poultry bod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epening of animal disease research, more and more infections have been reported .In order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ntrol of infection, research advances on were reviewed from some aspects of etiology,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in this paper.Key words: Pseudomonas aeruginosa;conditional pathogenic bacteria; serotypes 绿脓杆菌是1882年首先由Gersard 氏从伤口脓液分离得到。

该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于水、土壤、空气以及动物肠道和皮肤中,为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引起动物及人感染发病,如规模化养狐场母狐的流产、羊群的化脓性肺炎,雏鸡的败血症和绿脓杆菌感染鸽子、鹧鸪和人等。

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使绿脓杆菌引起的疫病也呈现上升的趋势。

绿脓杆菌对禽属条件性致病性菌,常从正常禽的肠道、呼吸道和卵中分离出来,能引起各种年龄的禽发病,致死率在1% 90%以上,应激是幼禽暴发绿脓杆菌病的主要原因。

该菌给规模化养殖场和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威胁.在人医上,绿脓杆菌能引起术后和伤口的感染还能引起人的关节炎和角膜炎等疾病免疫力下降是重要的发病诱因,绿脓杆菌的毒素残留还能引起食物中毒为了探讨有效控制和治疗绿脓杆菌病的方法,对绿脓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1病原学1.1 形态和培养特性绿脓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中等大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单在、成双或成短链。

所有菌株均能运动。

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见到菌体一端有一根很长的鞭毛和很多绒毛。

该菌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0~37℃,41℃可生长,4℃不生长。

该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为圆形,光滑带蓝绿色荧光。

可以产生2种类型的菌落,一种为大而光滑、边缘平坦、中间凸起(煎蛋样)的菌落,另一种为小而粗糙、隆起的菌落。

临床材料多见大菌落,而环境分离的常为小菌落,大菌落易变为小菌落,但极少发生回变。

呼吸道和尿道排泄物中还可见到黏液型菌落。

大多数菌株能产生水溶性的绿脓素(蓝色)和荧光素(带绿色荧光)。

蓝绿色素向菌落周围扩散,使培养基带有颜色,某些菌株也分泌一些暗红色素。

而有些菌株不产生色素,或只在特定的培养基上才产生色素。

该菌在麦康凯生长良好,但菌落不呈红色。

在血平板上,菌落稍变大,菌落周围有明显的溶血环。

绿脓杆菌纯培养物的保存,传统的方法是保存于普通斜面上。

该方法需要1个月移种1次,保存到半年则会出现存活率低。

复苏后色素不明显,长期保存容易变异等缺点。

有报道了用超低温甘油保存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菌种保存2年多其活力高达100%,且细菌的生物特性未发生变异,这为实验室保存菌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1.2 生化特性绿脓杆菌在三糖铁琼脂上生长不产生H2S底部也不黄,接触酶阳性。

该菌能在NAC和SS培养基上生长,发酵糖的能力不强。

绿脓杆菌的主要生化特性见表1。

表1 绿脓杆菌的主要生化特性试验项目葡萄糖乳糖麦芽糖蔗糖木糖半乳糖菊糖运动性亚硝酸盐产气结果+ ---+ + -+ +注;+表示能发酵相应的糖或能产生相应的酶;-表示不能发酵相应的糖或产生相应的酶。

1.3 毒素及致病性菌体崩解后释放出来的内毒素,构成细胞壁的一种脂多糖,毒力较弱,2~3mg才能致死20g体重的小白鼠;绿脓杆菌分泌的色素也是毒素之一,它们是抗菌素样的物质,有抑制细菌生长的能力,也有一直抗体吞噬细胞的作用。

一般来说,分泌色素较少的菌株毒力强,大量分泌色素的菌株则毒力弱。

绿脓杆菌代谢产物中有种毒力很强的外毒素A是种致死性外毒素。

外毒素A 可用福尔马林脱毒成为类毒素,使毒力减弱。

有防治绿脓杆菌感染的作用。

另外毒素为磷脂酶C是一种溶血毒素,它能给入侵的细菌提供营养,增加绿脓杆菌的毒力。

外毒素A在食品上的残留会引起人的食物中毒。

2 流行病学人和各种动物对绿脓杆菌都易感。

由于该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在烧伤、外科创伤以及术后,或其他疾病如奶牛子宫炎、乳房炎等,都会为该菌的继发感染创造条件。

在畜禽饲养管理条件低劣幼年畜禽长途运输过程中,因应激反应导致体质下降,特别是环境污染及注射用具消毒不严时,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创伤引起群体绿脓杆菌病的暴发流行。

出生雏鸡接种马立克病疫苗时,注射用具及疫苗的污染是该病近年来常见的发病原因。

绿脓杆病的流行不分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3 发病机理绿脓杆菌长期存在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和尿道中,成为健康带菌者。

若体内外有创伤,首先在入侵之处定居下来并迅速分裂繁殖在多数情况下形成局灶性脓肿。

幼年动物因免疫系统尚不健全,病原菌即可沿着淋巴系统进入体内,并在组织中扩散蔓延,最后进入血液中引起菌血症。

该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溶血素使大量红细胞溶解,造成血液成分改变、血管壁受损和循环系统障碍,最终导致实质器官充血或出血。

该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外毒素A和磷脂酶C在体内有抑制或杀死吞噬细胞的能力,使宿主抵抗力下降,尤其外毒素A被认为是一种致死毒素,将这种毒素注射于家兔皮肤,18h后可引起局部脓肿。

研究发现,外毒素A通过受体结合亚单位和跨膜亚单位将具有ADP2核糖基化活性的毒性单位导入细胞催化细胞内的延伸因子EF22发生ADP2核糖基化反应,使EF22灭活,从而抑制蛋白合成而杀死细胞。

对于绿脓杆菌的各种致病因子的致病作用及致病机理仍是目前绿脓杆菌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外对外毒素A磷脂酶C绿脓色素等致病因子的报道较多,已成功对外毒素A进行了提取、克隆和表达。

4临床学4.1 症状表现该菌主要引起各种动物的化脓性炎症、败血症。

该菌感染鸡后,可引起肺炎、肝周炎、心包、心肌炎、败血症、关节炎、眼炎,但每次暴发所引起的症状不一致。

鸭有引起的报道,奶牛感染后可拉稀,水貂感染可引起出血性化脓性肺炎,此外还有引起狐狸流产和兔肺炎的报道。

山东农业大学研究发现,羊感染后,可发生慢性化脓性肺炎。

主要表现为羊咳嗽、气喘、消瘦、病程长短不一,多持续2~3个月。

剖检病死羊发现多数肺脏呈大叶性肺炎,整个胸腔积满浓液,有的病例可发现肺部水肿、肺尖肉变、人的伤口感染主要表现为伤口化脓。

4.2 病理变化主要病变腹部增大,胸腔内心包膜肥厚混浊,常与心脏黏连,肝周炎,肝质脆呈土黄色。

脾肿大。

气囊膜、腹膜发炎、增厚同豆腐样缠绕腹腔脏器。

腹水增多有呼吸困难症状的病尸。

单侧或双侧肺肿胀、暗红色、局部有小硬结节,胸膜发炎与肺脏黏连肺不易完整剥离,气管内泡沫状黏液。

4.3 诊断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表现其病理变化,进行细菌学检验,血清学定型等才能作出完整的诊断报告。

细菌学检验是诊断绿脓杆菌病最可靠的方法挑取单个可疑菌落接种于NAC鉴别培养基上培养18h置室温逐渐产生明显的色素,该种色素渗透入培养基中,涂片镜检革兰氏阴性杆菌,即可判定为绿脓杆菌。

少数菌株在NAC培养基上不出现色素,但如果在42和50g/mLNaCl 溶液中能够生长。

氧化酶、乙酰胺酶和精氨酸阳性者亦可判定为绿脓杆菌。

血清学分型鉴定方法是用分离菌株的活菌液与诊断血清进行玻片凝集试验判定出其型别治疗。

有报道认为,高免血清注射保护力为100%大量注射庆大霉素亦有较好疗效。

口服治疗的效果较差,对雏鸡而言,为了节省工作量,通过口服大剂量庆大霉素或链霉素有防治作用。

绿脓杆菌病的流行有一定的条件性,但不分季节、月份,只要有该菌增殖条件和皮肤烧伤,体内外的术后创伤等可发生感染。

幼年动物的暴发流行,多见于炎热气候下长途运输。

转载频繁或饲养管理恶劣,消除各种应激因素,结合清洁卫生、消毒及抗菌素注射是防治杆菌感染不可缺少的工作。

目前已经研制应用有单价苗7价LPS苗16价绿脓杆菌苗,绿脓杆菌多成分混合苗SPT联合苗OEP苗,绿脓菌素及外毒素A的类毒素等。

人工被动免疫可用多价免疫血清等,但应注意,绿脓杆菌抗原型别繁多,致病因素很多,感染机制复杂,因此接种有原则性和针对性。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近年来,随着绿脓杆菌病的不断报道该病在国内外均已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在防治绿脓杆菌感染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主要还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绿脓杆菌的血清学监测方面,由于没有统一的分型标准导致很难对不同地区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比较。

不能了解各地的常在菌株。

二是对绿脓杆菌的防治方面,虽然目前已经有很多可用的疫苗。

但是由于绿脓杆菌为自然界的常在菌且型别较多,每一种疫苗都有缺陷,所以针对绿脓杆菌的理想疫苗仍然有待开发。

参考文献:[1]牛钟相,李雅林.动物绿脓杆菌病研究进[ J].动物医学进展,2003,24(1);16-18.[2]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微生物学M .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2.[3]周学章,田东林,邓旭明.雏鸡绿脓杆菌病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4,3; 19-21.[4]艾启俊,于庆华,张红星,等.PCR技术检测编码绿脓杆菌外毒素A基因[J].中国食品学报, 2006,6(6);117-120.[5]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M .4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2001,2.[6]何小丽,王依星,林俊锦,等.铜绿假单胞菌两种保存方法的比较[J].福建医药杂志,2006,28,3; 130-131.[7]OSTROFF R M,WRETLIND B,V ASIL,M L. Mutations in thehemolytic -phospholipase C operon result in decreased virulence of PAO1 grown under phosphate-limiting conditions J .Infect Immun.1989,575;1369-1373.[8]秦孝建,袁建成,肖光夏.烧伤病房革兰氏阴性杆菌R质粒传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J]. 中国医院感染杂,1995,5;203-205.[9]常江.绿脓杆菌耐药性质粒R质粒的研究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1,1;164-166.[10] KANTHAKUMAR K,TAYLOR G,TSANG K,W et al.Mechanisms of action of pyocyaninon human ciliary beat in vitro J .Infect Immun 1993,61(7)2;848-2853. [11]LIU P V,YOSHII S,HSIEH H.Exotoxins of.Ⅱ.Concentration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Exotoxin A [J].J Infect Dis,1973,128(4);514-519.[12]余丹凤,孔繁智,朱婉萍,等.黄芪多糖抗呼吸道绿脓杆菌感染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7,28(2);76-80.[13]王勇.雏鸡绿脓杆菌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J] .现代农业科技,2011(15); 319,3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