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乡土资源,丰富写作素材
挖掘农村资源写“绿色”作文

思, 情有 所感 , 而后有 所 撰 作 。 在教 学 ”
中, 教师要注意 引导学 生独立思考 , 培养
的能 力 , 强社会 责任感 。在作 文教 学 增 中 , 师要 指导 学生注 意挖掘农 村 的优 教 势资 源 , 进行细心地 观察 , 同时也 教给学
生 进行 观察 的方 法 、 巧和 观察 的角度 技 以及要 注意 的问题 , 学生 对农村 优美 让
的农村 生活 、 神奇美妙 的风土人情 , 还有
流传 久远 的乡土 文化 , 些都 是农村 学 这
挖掘农村 资源 写“ 绿色 ’ ’ 作文
口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 宋汪洋
【 词】 关键 农村 资源 绿 色作文
生 取之不尽的真实 的写作 素材 。教师要 利 用好这 些农 村 的优势资 源 , 把这 些资 源融人 作文教 学 中去 , 导学生做 生活 指 的有心人 , 留心观察生 活 , 使农村 的广 阔
的社会 生活 、 环境特 色联系起来 , 让学生
《 文课 程标 准》 求学 生“ 成 留 语 要 养
心观察 周 围事物 的习惯 , 有意识 地 丰富
写 出具有农村特色的“ 绿色” 作文。
所 谓 “ 色作 文” 是指 学生 不受世 绿 ,
些简单的内容应付教 师的要求 。 观察 是作 文的第 一步 , 通过 悉心 的
资源成为学生笔下的作文材料 。
的变化 , 原来平 静 的乡村也 悄悄 地热 闹 起来, 出现 了许 许多 多 的新 人新 事 。这
些是学生进行写 人记 事作文时不可 缺少 的原始材料 。因此 , 教师在教学 中, 要结
【 中图分类号】 【 G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40 98 (02 0B 05- 8921)3 -
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1. 引言1.1 乡土文化资源的重要性乡土文化资源是指特定地域内的文化传统、民俗风情、历史遗迹等元素。
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乡土文化资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乡土文化资源是农村小学生们生活的一部分,了解和传承乡土文化可以增加他们的文化自信心,促进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其次,乡土文化资源可以作为语文习作的素材,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和创作空间,使他们的作文更具地域特色和生活情感。
此外,通过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对文化传统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因此,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促进学生在语文写作中的成长和发展。
1.2 语文习作教学的意义语文习作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是学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的重要途径。
通过习作,学生可以不断地练习写作,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在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观点,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挖掘和运用乡土文化资源,丰富语文习作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
乡土文化资源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培养他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乡土文化资源在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全面发展。
2. 正文2.1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的方法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是教师在语文习作教学中需要着重关注的一个环节。
为了更好地运用乡土文化资源,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挖掘:一、走进农村,深入了解教师可以主动融入农村生活,深入了解当地的乡土文化,包括传统习俗、民间故事、地方风土人情等。
可以通过走访农村居民、参加当地的传统节日活动、阅读地方志、民间故事集等方式,深入挖掘当地的乡土文化资源。
采撷乡土素材作文鲜活起来

/ - - 一 ’ \
、
.
.
. . .
…
. . . .
壕 土
伸
丧 Biblioteka 一 。. . .. . . .
江 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三树镇中心小学 蒋光荣
农 村不少 小学生一 提到 写作文 ,就无话可 说 、无 事可 写 、无情可抒 。其 实对 于生 活在 农村广阔天地的孩子来说 , 他们的笔下应该有本地的风土 、人情、生活 、劳动的情趣 。 民俗风 情清 纯可 爱 ,更原 生态 ,能让人 感到清 新 自然 ,让 人耳 目一新 。乡土语 文资源 可谓是 一笔 弥足珍 贵的写 作财 富 。如 何在农 村小 学作文教 学 中 ,指导 学生充 分利 用农村 乡土 写作 素材 ,提 高作文 能力 ,使乡村孩 子 的作文能 够充 满浓浓的 乡土气息?我结合平时教学谈 几点体会 : 阅读 乡土作 品 ,感受 乡土魅力 阅读 是写 作的基础 ,现行 小学语 文课本 中精选 了大量 文质 兼美 的乡土 佳作 ,如 《 安塞 腰鼓 》 《 欢 乐的泼水 节 》 《 水 乡歌 》 《 槐 乡五 月 》 《 姥姥 的剪 纸 》等 。学生 经过 阅 读 ,必定会 得到 大师们 的启发 、艺术 的熏陶 ,对充 实写作 内容 、提高 写作 技巧 、吸收优美 语句 、拓展 写作 思路等会 有所 帮助 。我十 分注重 乡土作 品的 阅读教学 ,让学 生潜移 默 化地受 到一些 具有 乡土特 色的经典 名著 的感染 。同时 , 我还 注意收 集有 关报刊 、杂志 上那些 富有鲜 明特 色的农村 生 活作 品 ,推荐 给学生 阅读 ,不断 丰富学 生的 阅读积 累 , 为学生作文 打下坚 实的基 础。 : I、留心观察 自然 ,描绘家乡美景 方 山水 ,一方 风 情 ,让 人 留连 忘 返 ,引发 诗 情 , 激 发感慨 。对农 村学生 来说 ,农村 的风景 优美 ,乡土气 息 浓 厚 。 教师 利 用 这种 优 势 ,引导 学 生仔 细 观 察 ,展 开 想 象 ,使他 们 “ 见景生情 ” 。把这种 情景教 育 引进 小学作 文 教 学中 ,会收 到事半 功倍 的效果 。春天 ,家 乡一 片绿 油油 的麦苗 ;遍野是 金黄 的油菜 花 ;挂 满枝 头雪 白的槐树 花 。 秋 天 ,那遍地铺 金 的稻谷 ;素有 “ 黄金水道 ”的美誉 的京 杭 大运 河苏北段 ,三树 镇蒋 集街 西五华 里处 的美 丽 的竹络 坝 ;村 头屋后 的小桥 流水 ;无不 如诗如 画 ,写入 作文 中 , 怎能不具有诗意呢 !
有效挖掘乡土文化,培养农村中学生特色作文能力

有效挖掘乡土文化,培养农村中学生特色作文能力作者:杨静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年第39期摘要: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时,要积极的挖掘乡土文化,通过丰富的乡土文化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可以积极的进行写作,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首先将分析如何从多渠道挖掘乡土素材,详细阐述在作文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的具体措施,希望可以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提供有用的参考。
关键词:乡土文化作文能力初中学生课堂教学由于农村中学的资金过于匮乏,这就导致农村学习缺乏完善的软硬件设备,这就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出现缺乏写作素材的问题,造成学生在写作时难以下笔。
而通过挖掘乡土资源,将其融入到作文教学之中,就可以有效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资源,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写作。
一、挖掘乡土素材的主要渠道1.利用网络搜寻素材现如今是信息时代,在网络上有着十分丰富的素材,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为学生搜寻各种乡土素材,在课堂上或者是学生的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展示,拓展学生的视野。
教师还可以在网络上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联动,组织各自的班级的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特色,然后在互相交流和共享,这样不仅可以本学校的学生获得丰富的乡土素材,其他学校的学生也可以获得十分丰富的乡土素材。
2.研究各种文献资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本地报纸、乡土教材收集各种乡土资料,还可以在书店、图书馆以地区文联等场所获取本地的各种乡土资源。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各种乡土文章,积极的获取各种乡土素材,教会学生将这些乡土素材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成为自己的写作素材[1]。
3.实地访谈考察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纸面上获取各种乡土素材,还要积极的带领学生开展实地考察活动,切身实地的获取各种写作素材。
比如,教师可以定期带学生开展乡土采风活动,带领学生到各种名胜古迹、著名景点、博物馆等区域,去感受、去探究各种乡土素材。
利用乡土资源活动教育随笔

利用乡土资源活动教育随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地区的资源利用和发展变得愈发重要。
在乡村地区,丰富的乡土资源成为了开展活动教育的重要基础。
乡土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乡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
通过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活动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也可以传承和弘扬乡村的独特魅力。
一、探索自然资源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山川、河流、湖泊、田园风光等。
这些资源可以为儿童提供自然观察和探索的机会,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科学素养。
比如,可以组织儿童进行郊游活动,带领他们近距离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习性等。
同时,可以鼓励儿童通过绘画、摄影等形式记录所见所闻,培养他们的艺术兴趣和表达能力。
二、挖掘人文资源乡村地区的人文资源是活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这些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载体。
可以邀请当地老人来讲述乡村的历史和传说,让儿童了解乡村的起源和发展。
同时,可以组织儿童进行传统手工艺制作,如编织竹筐、纺织布艺等,让他们亲身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体验农耕生活农耕生活是乡村地区的独特特色,也是乡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让儿童参与农耕活动,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可以组织农耕体验活动,让儿童体验种植蔬菜、捕捉昆虫、养殖小动物等,让他们亲身感受农田的辛劳和喜悦。
四、举办乡土文化活动乡村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乡土文化,通过举办乡土文化活动,可以激发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可以组织乡土戏曲表演、传统民俗游戏等活动,让儿童了解和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同时,可以邀请文化艺术团队来乡村进行演出,让儿童欣赏和学习传统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五、开展生态保护活动乡土资源的保护是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活动教育的一部分。
可以组织儿童参与生态保护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亲身参与,让儿童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家园。
引得源头活水来--借助乡土文化,挖掘写作素材

一 一Leabharlann 借助 乡土文化 ,挖掘 写作素材
◎林和芬
巧妇 难为 无米之 炊 ,没有 充实 的材料 是很 难写 出好文 胜 古迹 、特 色建筑 、地 方名 士、漳 州小 吃、 民间故事 、 民 章 的 。文章要 有 内容 ,而 内容来源 于生 活 。叶圣 陶先生 曾 俗风情 、文 化艺术 ( 包 括表 演艺术 、手 工技 艺、宗教 信仰 经 说过 : “ 写作 的根源在 于 自身 的生活 ,脱离 了生 活 ,写 以及 民间歌 谣 、方 言 、谚语 )。让班 上5 O 位学 生分 为七 个
作就 无从说起 。”[ ]《 语文课程 标准》也指 出: “ 各地 区都 小组 ( 前 六个主题模 块每个小组 5 人 ,剩余 的人 负责文化艺 蕴 藏着 自然 、社会 、人文 等 多种课 文课程 资源 ,要 有强 烈 术这 一模块 ) ,每 组负 责一个 主题 模块 ,形成 一个研 究性 的资源 意识 ,去努力开发 ,积极利用 。” 所 以,作文 教学 学 习小组 。然后 组织学 生参 观游览 南 山寺 、威镇 阁 、云洞 应 立足 于生活 这 片热土 ,让独 特 的乡土 文化成 为学 生取之 岩 、古街石 牌坊等 景 点 ,向学生介 绍漳州 人文 景观与 自然 不 尽用之 不竭 的作 文 资源 。本 文就 以 闽南漳州 文化 为例 , 谈谈 乡土 文化 在作文教学中 的开发和利用 。
2 0】 3 0 8
。
劳
与 偿 秀 孚
在指 导学 生写记 叙文 时,笔者 要求 学生尽 量写家 乡人
外 ,更 重要 的是要 思考每 一 乡土文化 素材 能够适 用的写 作
话 题 ,并在 素材后 补上这 个话题 。假 如任凭 学生 自己思考 家乡事 家乡景 。每 一块土地 ,每一 处 山水 ,都 装点着 不 同 整 理素 材 ,有些 学生可 能会手足 无措 ,教师 的要 求就会 落 的乡 土胜迹 ,流传 着荡人情 怀 的风俗 民情 ,哺 育 出造 福桑 空 。所 以,教师进 行适 当的介入 是很有 必要 的 在他们 整 梓的志 士仁人 ……教 师应指 导学 生去展 示乡土文 化 中独 特 理之前 ,笔 者先从 每种 形式 的乡土文 化素材 中拿 出一个 事 的 、积 极 的、美 的方面 ,当然 也要引 导学生去 思考 发现 乡 例做示 范 。例如 ,林语 堂先生 的生平 事迹简 略为 : “山乡 土文化 中不足 的一 面 。在 写法上 学生可 以从课 本的 写作专 孩 子 ”、 “ 文化 巨人 ”、 “ 桑梓 情深 ”、 “ 两脚 踏东西 文 题 中获 得写法 指导 ,教师 也可 以引导学 生模仿他 们熟 悉 的 化 ,一心评 宇 宙文章 ” _ 3 _ —— 勤奋 、乡 愁 、文 化 融合 、兼 名家 的乡土文 化作 品 ,如 鲁迅 的 《 故 乡》 、 《 社戏 》,老 容 并包 等 ;土楼 :斑驳 厚实 的土 墙 ,历 经风 雨的 黑瓦 ,土 舍的 《 济南 的冬天 》 ,郁达 夫 的 《 故都 的秋 》,汪 曾祺 的 楼 人艰 苦奋 斗 的经 历——土 楼人 团结 、坚 忍 、勤奋 、乐天 《 受 戒》 、 《 大淖 记事》 等 ,特 别是漳 州本土 作家 的一些
开发乡土资源 丰富习作积蓄

印记 , 而淳朴善 良、 勤俭节约、 热情好客的客家民风,
畲汉 村 民和睦相 处 的 民族 情 结 , 无 一不 透 出浓 浓 的 乡 土人文气 息 ; 而那 些 从 黑 土 地 上 涌现 出 的杰 出人
文 课程 进行 有效 的整 合 、 链 接, 并 抓住 引入 契机 , 进
程 的资源” 。毫无疑 问, 乡土资源是农 村习作教学
的重要 题材 来源 。教 师要 积 极 开 发 乡土 资 源 , 指 导
行对乡土习作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 , 将课堂教 学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 使习作素材的积
经典诗文的诵读 吟唱, 使孩 子们 的乡土情怀得
到有效激发 , 这就为其丰富习作 积蓄奠定 了厚实 的
向人们倾诉着红军三次来 到“ 千家村” 的往事 ; “ 鲤 《 福建教育研 究} 2 0 1 5 . 4 ・ 2 1 ・
子 湖” 畔, 依然 回荡 着 “ 杨先生 ( 毛委员 ) ” 横 舟东 去
今拱桥材质各异 , 形状不一 ; 两旁稻菽飘香 , 山坡瓜
果累累……如画的家乡是他们成长的摇篮。让孩子
们拥 抱大 自然 : 看朝霞晚景 , 听百 虫 啾 啾 , 吸新 鲜 空
生倍受 中华经典的文化浸染 , 性情 陶冶 , 文字底蕴得 以丰厚 , 品德素养得 以提升 , 还让 他们逐渐认识到 :
他们丰富习作积蓄的 内驱力 , 并着力促成其 以先贤
我国五千年优秀文化所呈现的经典诗文中有无 数珍宝 , 其 中既有像 陶渊 明、 谢灵运 、 孟浩然 、 王维、
李 白、 杨万 里 、 范成 大 等 诗 家 词 人 笔 下 的 自然 山水 、
为榜样 , 带上 自备的“ 采蜜簿 ( 素材积累本 ) ” , 主动
挖掘乡土素材,培养写作能力

在长期的习作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习作不是缺乏素材,而是缺少积累。
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说,有许许多多值得去观察、体验、探究的乡土资源,如颇有特色的乡风乡俗、妙趣横生的方言地名、经久难忘的农村土特产等,这些都是可以用来训练学生习作的好素材。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的要求,我指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活动,积淀乡土情感。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完善自己所获得的乡土素材,并创设写作机会,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素材,从而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多种方式,激发兴趣通过调查了解,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农村生活关注得很少,有的即使有一些了解,也是略知皮毛。
如何引导学生从有意识地关注到全身心地投入到乡土素材的搜集中去呢?这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走进农村生活,是有效获取鲜活、具体的乡土素材的关键。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播放反映家乡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生态农业等内容的专题宣传片;可以邀请老农民、手工艺人进课堂讲农活,讲日常农家用品的制作;可以邀请上了年纪的老人讲讲乡村名人轶事、人物传说、地名故事;可以组织学生到农村走一走、看一看。
二、分类指导,获取素材乡土素材具有丰富性和个体性,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类别的乡土素材特点,指导学生观察实践。
教师要告诉学生一些观察方法、观察顺序,告知他们在体验、探究过程中的着眼点和注意点。
这样,学生对乡土素材的认知才会更深刻,情感体验才会更丰富。
比如,寻访类素材,像地名的来历、家乡历史名人、农村风土人情等,我指导学生在寻访前要列出详细的提纲,目的是对寻访对象有个比较详细的了解,避免漫无目的和浮光掠影。
例如,对自己感兴趣的家乡历史名人的寻访,可以事先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这位家乡名人的生平,有哪些奋斗事迹;(2)他的旧居现在哪里,他的后人是什么现状;(3)他一生对民族、国家、家乡做出了哪些贡献;(4)他有哪些流传至今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挖掘乡土资源,丰富写作素材
作者:管爱平
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年第25期
摘要: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从“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挖掘乡土写作资源”“充分利用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乡土体验”“抓住本地新闻事件,培养学生乡土情怀”“走近乡土文化名人,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等方面积极挖掘乡土写作资源。
以此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写作教学;乡土资源;开发利用
对于写作,总有许多学生抱怨“没东西可写”。
这与部分教师一味强化“写作技法”,忽视学生真情实感的写作教学有必然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开发乡土写作资源,帮助学生发现家乡的美、习俗的美、乡情的美……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语文课程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一、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挖掘乡土写作资源
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就地取材,融入家乡,尽可能扩展他们的生活空间,给他们更多接触自然、深入社会的机会,引导他们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和风俗人情,从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美,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1.描绘乡土景观,表现自然之美
指导学生观察和表达是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龙泉这片土地,既有雄壮巍峨的江浙第一高峰黄茅尖,又有三江(瓯江、闽江、福安江)源头、充满神秘色彩的披云山;既有纵横城郊丘陵上的油菜、桑田、山涧,又有独具风韵的溪流、廊桥、池塘……因此,我选择以乡土景物的描写来训练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仔细观察身边的美景,从身边的景物中发掘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描述乡土习俗,感受人情之美
各地都具有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都有极具地域色彩的风土习俗,如龙泉就有“婚嫁做新客”“龙泉石马抢龙灯”“安仁元宵舞板龙”等习俗。
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独具特色的写作素材,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笔者曾组织学生以“家乡独特的(习俗)”为题写作,
要求动笔前先进行本村(地)典型习俗的调查与整理。
由于写作内容来源于生活,都是学生切身经历过的。
因此,学生的写作兴致高,而且所写的作文内容翔实、情感真切,带有丰富的民俗知识。
3.描写家乡变化,表现发展之美
家乡的变化是学生写作的良好题材。
笔者在写作训练中,有意识地设置感受家乡变化的主题,引导学生采访自己的长辈或寻访旧照片,对比家乡的古今风貌。
如组织学生开展“感受龙渊20年变化”活动。
要求学生收集体现自己家或乡村变化的照片,通过采访父母,了解他们儿时的生活状况。
通过20年发展的对比,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家乡的发展成就,再指导学生用笔去描绘。
这样,学生写出的作文不仅内容具体,言之有物,而且情感真挚,充满对家乡的自豪感。
二、充分利用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乡土体验
各地丰富的乡土资源,为我们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和作文教学提供了无数的契机。
教师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学生喜欢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积极开发乡土写作资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结合教材组织活动,增强乡土习俗体验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教材综合实践活动和某些关于习俗介绍的课例,指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参与本地风俗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习俗体验,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第一手资料。
如八年级下册的综合实践活动“到民间采风去”,我结合《端午的鸭蛋》一课,设计了“龙泉的端午情思”专题活动。
在端午节前,要求学生去收集本地有关端午节的来历、习俗、歌谣等资料,并在端午节当日组织学生观看龙泉一年一度隆重的端午龙舟大赛,感受端午节的浓厚气氛,然后发给学生有关端午节习俗、民谣等资料,要求学生与自己所感受的家乡端午习俗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端午民俗文化。
然后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端午习俗进行写作,这样学生作文就不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2.开展调查访问活动,积累乡土写作素材
家乡在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乡土文化。
而学生对于历史的了解总是不够全面的,要想挖掘文化底蕴,必须借助资料。
因此,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活动,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了解家乡物产和历史,丰富学生的乡土写作资源。
例如,我在较简单地介绍了龙泉历史建筑“留槎阁”后,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采用访问龙泉文化名人、查找资料、实地调查等方式去了解“留槎阁”的建筑历史和变迁,了解与“留槎阁”
有关的诗句题词等,写一篇关于“留槎阁”的说明文。
学生兴致很高,交上来的日记也普遍较好。
3.鼓励学生参与劳作,介绍乡土风味美食
各地独具风味的小吃也是重要的乡土写作资源。
各地的风味小吃极具地域特色,配料、制作等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
对于这些风味小吃,学生肯定是品尝过的,但“知其味,未必知其原料和做法”。
所以,在利用风土小吃进行写作训练前,我都鼓励学生参与小吃的制作,与家人一起准备原材料,一起制作。
既可以在家里,也可以到一些特色小吃的摊贩处进行实践。
这样,学生不仅能体验到劳动的辛劳,了解小吃的制作方法和材料,而且有了切身的制作体验,写出的作文会更生动、更具体,没有了闭门造车的空洞。
三、抓住本地新闻事件,培养学生乡土情怀
有句俗语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发生着不同的变化;一个社会,更是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
我们的作文教学还应充分利用本地的重大事件,指导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
如在金庸的“龙泉问剑”和龙泉青瓷申遗成功等重大新闻事件中,笔者就充分抓住这些活动给学生带来的情感上的“躁动”契机,适时地指导学生叙写身边的新闻故事,充分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
并要求学生对事件展开力所能及的调查或采访,就新闻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在文章中进行分析,以此训练学生的思维。
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走近乡土文化名人,提升学生写作素养
我们在教学中还应通过乡土文学这个窗口,帮助学生走进本地文化名人,了解乡土文化,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氛围,帮助学生奠定丰厚的精神底子,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笔者曾邀请龙泉本地的文化名人,如闻欣、叶放,以及《今日龙泉》记者蒋世荣等人与学生谈论龙泉的民间故事和诗歌,面对面地进行写作体会、写作方法的交流。
而后,我引导学生拟出了《和龙泉“名记”在一起》《也说“民间故事”》等题目,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情感,觉得作文可亲、可感、可触,表达的欲望更强烈了,从而进入“情动而辞发”的状态,真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综上所述,乡土写作资源深具地方特色,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教育需求。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乡土写作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广阔的生活资源为教学所用,为学生作文所用,真正使乡土资源成为学生写作的良好素材。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4.
2.丁安廉,和学新.主体性教育的教学策略探索.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
3.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
4.石中英.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教育研究,2001.8.
(作者单位:浙江省龙泉教研培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