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非攻》知识点及练习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秋水》《非攻》同步训练苏教版必修3

《秋水》《非攻》(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基础巩固(每题3分,共15分)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涘.渚崖之间涘:水边、岸。
B.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危险。
C.众闻则非.之非:诽谤。
D.以亏.人自利也亏:损害。
解析C项“非”为形容词作动词,非难,责怪。
答案 C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B.①野语有之.曰②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C.①望洋向.若而叹曰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D.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②策之不以其道.解析A项“见”均表被动。
B项“之”,①代词,俗语的内容;②结构助词“的”。
C项“向”,①面对;②假使。
D项“道”,①道理;②方法。
答案 A3.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辩牛马B.望洋向若而叹曰C.始吾弗信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解析A项,“辩”同“辨”,分辨,区分。
答案 A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B.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C.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解析A项“至于”是“到达”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指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B 项“面目”用的是本义,即指“脸”;现代汉语中指脸的形状,人的相貌。
C项“以为”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都是“认为”的意思。
D项“大方”指深明大道理的人;现代汉语中则是指: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答案 C5.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我尝闻少仲尼之闻B.秋水时至C.今我睹子之难穷也D.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解析A项“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项“时”,名词作状语;D项“亏”,动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C二、课内精读(20分)(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10题。
(12分)……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秋水》《非攻》知识点训练教师版

《秋水》《非攻》知识点训练一、写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拖其衣裘()径、辨、滋、脱二、找出以下句中的活用词并加以解说:秋水时至顺水而东行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今至大为攻国时,名词作状语,准节气;东,方向名词作状语,向东;少、轻,形容词用为动词,小瞧,小看;大,形容词用为名词,最大的不义三、指出以下特别句式并加以翻译:1.闻道百,认为莫己若者。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 宾语前置,懂得了好多道理,就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了。
2. 被动句。
我长远地被有学问看法的人所笑话。
四、指出以下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讲解:1.百川灌河2.顺水而东也,至于北海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5.进而誉之河:古指黄河,今泛指所有的河流,词义扩大。
北海:古义指渤海,今指北京市北海公园中的湖泊。
至于:古义指抵达,今义指另提一事。
大方:古指指见解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今指用钱大方,不小气。
进而:古指随着(“而”是顺承连词),今是连词,而后,因此。
五、一词多义:若望洋向若而叹曰认为莫己若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毒之乎国内存知音,天涯若比邻海神;比得上;假如;你;仿佛端悲天悯人,仁之端也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及来宾辩士说王万端开头;边沿;正直;原因旋河伯旋起面目旋见鸡伸颈摆扑桃今与李齐,我行还没有旋听事先仅容旋马转过来;一会儿;回家;转过身子穷今我睹子之难穷也谗人间之,堪称穷矣穷且益坚,不坠鸿鹄之志复前行,欲穷其林尽;穷途末路;处境窘迫;走完轻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凶年免于死亡,而后驱而之善,故民从之也轻轻盈;稍微;小看;简单非众闻而非之非有仲尼墨翟之贤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非议;没;不是;不一样于备他盗之进出与特别也亏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赂秦而力亏伤害;缺乏;损失;不一致五、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词:为山九仞,前功尽弃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
秋水非攻-上课用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 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 无所求,饱食而遨游。”
《庄子·山水》:“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 交甘若醴。”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 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 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 与?”
有一次,庄子到楚国去,路上见到一种髑髅,他枕着髑 髅睡觉,髑髅给他托梦说:“死了,就没有君主在上面, 没有臣子在下面,也没有四季变化旳事,能从容自在地 与天地共久,虽然南面而王旳快乐,也不能超出这了。”
庄子不但向往自由,还十分不满那个等 级森严旳社会,髑髅之言阐明了此点。
传说庄子旳妻子死了,惠施前往吊唁,看到庄 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6、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旳形式。句子前 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旳词,在后一句中 又作了主语。
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秦王坐 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能够在文中找出紧密 相连旳相同旳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 读。(上面例中旳“小小、大大”亦然)
1、找名词(或代词)和谓语(动词),定句读。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 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 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 寡败矣。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 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墨子》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旳,有弟子
所记旳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旳作品。
指导阅读《秋水》《非攻》

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 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 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 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 对儒家看重的就丧厚葬。认为君主、贵族 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 活,而且要求门徒在这方面也要身体力行。
解释
园圃——为政——以亏人自利也——
攮——豕——豚——又甚入人园圃——
苟——兹——不辜——拖——当此——
知而非之——今至大——从——誉之——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解释
园圃:果园。 为政:执政。 以亏人自利也:因为。 攮:偷盗。
豕:大猪。 豚:小猪。 又甚入人园圃:超过。 苟:如果。
解释
野语:俗话。 闻道百:懂得很多道理。 莫己若:没有人如自己的。(宾语前置) 少仲尼之闻:看轻孔子的学识。(“少”,意 动用法) 轻伯夷之义:轻视伯夷的义道。(“轻”,意 动用法)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
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现在我看到你无边无际。 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久地被懂得大道 理的人耻笑了。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 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 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 可奈何。)
贻笑大方 yí xiào dà fāng 〖解释〗贻笑: 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 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 笑话。
不可自满,山外有山
墨子及其《墨子》
②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 的—大特点。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 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 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爱民之厚”, 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 赏。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定信其有,而且认为 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 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 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 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秋水非攻知识点检测

义:)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句式见…于…)。”
成语释义:
贻笑大方:
大方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音义)人犬豕(音义)鸡豚(音义)者,其不义又甚(省略)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通
《秋水》《非攻》知识点检测
姓名班级
庄子,名,中期宋人,先秦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庄子》分、、三部分,为庄子及其后学所著。本文是一篇。
秋水时(活用:义:)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音义)渚崖之间,不辩(通义)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活用:义:)为尽在己。顺流而东(活用:义:)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句式百:),以为()莫己若者(句式莫:若:)。我之谓也(句式谓:)。且夫()我尝闻少(活用:义:)仲尼之()闻(),而轻(活用:
墨子,名,先秦家创始人。本文论证方法。
苏教版必修三《秋水》《非攻》复习学案

秋水非攻复习学案一、解释加点的实词1、秋水时至2、顺流而东行3、不辩牛马4、其不仁兹甚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6、至于北海7、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8、众闻则非之9、以亏人自利也10、至攘人犬豕鸡豚者11、则弗知非,从而誉之二、解释加点的虚词“则”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故木受绳则直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4、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三、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的意义见:1、东面而视,不见水端2、于是入朝见威王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4、慈父见背见谅穷:1、今我睹子之难穷也2、复前行,欲穷其林入深林,穷回溪,无远不到3、穷则独善其身四、翻译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3、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五、拓展练习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猫,猫善扑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毁伤吾器用。
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若之何④去夫猫也?注释:①中山:地名②盍:何不③垣墉:墙壁④若之何:为什么1.解释下列加点字(1) 其子患之( ) (2)告其父曰:“盍去诸?”( )(3)是非若所知也( ) (4) 去饥寒犹远( )2.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秋水》《非攻》同步训练 苏教必修3苏教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秋水》《非攻》同步训练苏教必修3苏教《秋水》《非攻》(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根底稳固(每题3分,共15分)1.以下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两涘.渚崖之间涘:水边、岸。
B.吾非至于子之门那么殆.矣殆:危险。
C.众闻那么非.之非:诽谤。
D.以亏.人自利也亏:损害。
解析C项“非〞为形容词作动词,非难,责怪。
答案 C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B.①野语有之.曰②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C.①望洋向.假设而叹曰②向.吾不为斯役,那么久已病矣D.①闻道.百,以为莫己假设者②策之不以其道.解析A项“见〞均表被动。
B项“之〞,①代词,俗语的内容;②结构助词“的〞。
C项“向〞,①面对;②假使。
D项“道〞,①道理;②方法。
答案 A3.以下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不辩牛马B.望洋向假设而叹曰C.始吾弗信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解析A项,“辩〞同“辨〞,分辨,区分。
答案 A4.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B.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C.闻道百,以为..莫己假设者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解析A项“至于〞是“到达〞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指到达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B 项“面目〞用的是本义,即指“脸〞;现代汉语中指脸的形状,人的相貌。
C项“以为〞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都是“认为〞的意思。
D项“大方〞指深明大道理的人;现代汉语中那么是指: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答案 C5.以下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我尝闻少仲尼之闻B.秋水时至C.今我睹子之难穷也D.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解析A项“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项“时〞,名词作状语;D项“亏〞,动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C二、课内精读(20分)(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10题。
《秋水》《非攻》知识点及练习

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学习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了解断句常识。
2.体会庄子、墨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一、庄子名句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养生主》2.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山木》3.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田子方》4.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大宗师》5.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知北游》二、墨子名句1.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2.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3.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4.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5.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6.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泾.流( ) ②两涘.( ) ③渚.崖( ) ④殆.( ) ⑤园圃.( ) ⑥攘.( ) ⑦犬豕.( ) ⑧栏厩.( ) (2)多音字①⎩⎪⎨⎪⎧ 当.归( )当.天( ) ②⎩⎪⎨⎪⎧龟兹.( )兹.事体大( ) 2.理解词语(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百川灌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两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河伯始旋..其面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始.吾弗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望洋..向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莫己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则殆.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众闻则非.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⑩以亏.人自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⑪攘.人犬豕.鸡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⑫拖.其衣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⑬罪益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假字①泾.流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不辩.牛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其不仁兹.甚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拖.其衣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①殆⎩⎪⎨⎪⎧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思而不学则殆.: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②闻⎩⎪⎨⎪⎧闻.道百: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③国⎩⎪⎨⎪⎧今至大为攻国.: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等死,死国.可乎: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④故⎩⎪⎨⎪⎧是何故.也: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君安与项伯有故.: (4)古今异义①百川灌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至于..北海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东面..而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于是..a 焉河伯始旋其面目..ba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众闻则非.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虚词归纳①以⎩⎪⎨⎪⎧ 以.亏人自利也: 乃入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水(节选) 非攻(节选)学习重点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了解断句常识。
2.体会庄子、墨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一、庄子名句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养生主》2.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山木》3.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田子方》4.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大宗师》5.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知北游》二、墨子名句1.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2.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3.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4.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5.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6.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泾流( ) ②两涘( )③渚崖( ) ④殆( )⑤园圃( ) ⑥攘( )⑦犬豕( ) ⑧栏厩( )(2)多音字①Error!②Error!2.理解词语(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百川灌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两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河伯始旋其面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始吾弗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望洋向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莫己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则殆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众闻则非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⑩以亏人自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⑪攘人犬豕鸡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⑫拖其衣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⑬罪益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假字①泾流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不辩牛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其不仁兹甚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拖其衣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①殆Error!②闻Error!③国Error!④故Error!(4)古今异义①百川灌河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至于北海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东面而视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于是a焉河伯始旋其面目ba.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众闻则非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虚词归纳①以Error!②焉Error!③于Error!④而Error!3.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①东面而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以其亏人愈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从而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词作状语①秋水时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顺流而东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形容词用作名词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①少仲尼之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而轻伯夷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形容词用作动词众闻则非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句翻译(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秋水(节选)》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攻(节选)》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善于改正错误才可以得到进步,并受到人们的称赞,河伯就做到了这一点。
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秋水(节选)》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证观点,要有充分的论据,还要讲究论证方法的运用。
《非攻(节选)》是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论证“非攻”这一观点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非攻”就是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从古至今,不论什么形式的战争,受害最深的都是人民群众,墨子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
虽然他的这一思想未能遏制战争的发生,但对后世却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今天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你能联系实际谈一谈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秋水(节选)》一文中,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优劣得以辨明,正谬得以彰显,主题得以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