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病原生物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是研究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及其感染、传播和控制的学科。
该课程包括对它们的基本特性、生长环境、传播途径、致病机理及检测等方面的学习。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 掌握病原生物学中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检验方面的基本知识 - 了解寄生虫侵入人体和致病的机理 - 掌握寄生虫检验的方法与技巧 - 熟悉常见的寄生虫危害、传播和预防控制策略 - 培养对病原生物学研究的兴趣和动力课程内容第一章病原学概论1.病原生物学的发展与现状2.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形态结构3.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第二章寄生虫学概论1.寄生虫的分类与特征2.寄生虫侵入人体和致病的机制3.寄生虫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第三章常见寄生虫学1.原虫2.绦虫3.吸虫4.圆线虫和钩虫5.蛔虫和鞭虫6.寄生虫的分类、形态、寄生方式、传染源、传播途径和危害第四章寄生虫检验方法1.寄生虫检验的原则2.寄生虫检验的常用方法3.寄生虫检验方法的评价第五章寄生虫病的预防与控制1.寄生虫病的危害与流行病学特征2.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及预防小技巧3.寄生虫病防治的技术与方法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方法主要以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为主,对于理论授课,采用PPT的方式进行讲解,辅以丰富的案例和实例;对于实践操作,采用实验与诊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实践操作的能力培养。
课程考核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和开放性实验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考核方式以占比较大的闭卷考试为主,实验报告占比较小,旨在评估学生理论掌握程度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考核的学生将颁发结业证书。
参考书目1.《病原生物学与防治技术基础》(赵荣福,杨占秋,陈逸龙,谢志宇编著)2.《人兽共患病控制(附DVD光盘)》(王惠东,薛迎新,周婉洪等编著)3.《寄生虫病学》(邵汝梁,周红梅,陈振东编著) 4.《病原生物学》(刘毅,杨海彬编著)以上参考书目只是供学生参考,不限于这些书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自行选择相关书籍。
医学检验本科临床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教学大纲

医学检验本科临床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教学大纲《临床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临床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英文名称: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必修总学时: 57 讲课学时:30 实验学时:27适用对象:本科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简介:《临床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属病原生物学范畴,是临床检验必修的专业课之一。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寄生虫的分类、形态、生理、生活史及生态,阐明寄生虫与宿主、寄生虫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研究寄生虫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研究寄生虫病诊断方法与技术,主要通过病原学检验、必要时辅以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个体的感染状态和群体的流行特征,从而为控制和消灭寄生虫病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临床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属病原生物学范畴,是临床检验必修的专业课之一。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寄生虫的分类、形态、生理、生活史及生态,研究寄生虫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研究寄生虫病诊断方法与技术。
通过教学实践全过程,使学生掌握临床寄生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适应寄生虫病诊治的需要。
二、教学基本要求(一)对寄生虫学总论及各类寄生虫的共性方面应讲深讲透。
(二)在寄生虫学各论中,应选具有代表性的虫种,以寄生虫的生活史为中心,联系寄生虫的分类、形态、生态、感染方式、致病机理、寄生虫病的诊断方法、流行因素、防治原则作重点讲解。
对于类似的寄生虫,则以对比形式,着重讲授其区别要点,或使学生自学之,以收到举一反三之效。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寄生虫学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寄生虫病发生的内因和外因,以及损害与抗损害等对立统一关系,掌握寄生虫病的发生、流行与控制的基本原理与规律。
要科学地介绍祖国医学对寄生虫和寄生虫病的认识,以及我国重要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巨大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要注意介绍国内、国外寄生虫学研究的新成就及寄生虫学的发展趋势。
对寄生虫名称及重要专业术语必须介绍外语,为提高学生阅读外文书刊的能力创造条件。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

螺类宿主对毛蚴的吸引作用,幼虫在螺体内的发育和无性繁殖,尾蚴逸出的条件和 尾蚴的生态)。 3. 日本血吸虫尾蚴所致的损害(尾蚴性皮炎),童虫所致的损害,成虫所致的损害, 虫卵所致的损害及虫卵肉芽肿形成的机制,异位寄生和异位损害。急性血吸虫病、 慢性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4. 伴随免疫的概念。 5. 实验诊断,包括病原学诊断和免疫学诊断的应用。 6. 流行环节(传播途径和方式,保虫宿主在传播上的意义,钉螺生态)、我国疫区类 型及流行因素,综合防治措施。 第七节 了解:异形吸虫和棘口吸虫的感染途径和方式,致病特点。(自学)
理论课教学时数 32 学时,另外有配套的实验教学课 24 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是
4:3。
二、基本要求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了解: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正在出现的寄生虫病及寄生 虫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第二章 第一节 了解:寄生关系的演化。 掌握:寄生、共栖、互利共生、寄生虫与宿主的概念。
第十四章 绦虫 第一节 了解:1. 常见人体绦虫的分类。
2. 成虫、中绦期幼虫和虫卵形态特点。
3. 绦虫一般生理与体壁超微结构。
熟悉:绦虫生长、发育、繁殖的一般规律和园叶目,假叶目两类绦虫的形态、生活史的差异。
掌握:绦虫致病机制及对人体的危害。
第二节 了解:“增殖型”裂头蚴病和增殖裂头蚴病。 熟悉:1. 曼氏迭宫绦虫成虫、裂头蚴形态。
了解: 1. 肝片形吸虫的形态。 2. 肝片吸虫病的流行和防治。
掌握:1. 肝片形吸虫的生活史。 2. 致病特点。
第五节 熟悉:并殖吸虫病的流行环节和防治原则(两种并殖吸虫基本相同)。 掌握:1. 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和虫卵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生活史(斯氏狸殖吸虫基本相同)。
检验寄生虫学五年制医学本科教学大纲

《医学寄生虫学》五年制本科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医学寄生虫学》英文名称:《Medical Parasitology》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总学时:72学时(理论课:38学时;实验课:34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医学检验专业医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是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属于病原学和病原学检验范畴。
根据教学计划,医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共安排72学时,其中大课讲授38学时,实验课34学时。
通过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寄生虫学的基本理论和寄生虫病临床检验的知识和技术,为寄生虫病的诊断和防治打下坚实基础。
本大纲是参照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教学大纲,结合我国、我省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及流行趋势,以及我省常见和多发寄生虫病而编写的。
教学内容以我国、我省重要的医学寄生虫与寄生虫病为主。
原虫、蠕虫以其形态特征、生活史、致病机理为基本教学内容,把寄生虫病的病原学诊断作为重点,同时简述我国、我省寄生虫病流行概况、流行因素及防治对策。
医学节肢动物以其直接危害与致病阶段相关的形态结构和诊断方法为重点,简述流行情况。
重要虫种要讲深讲透,少见或次要虫种作简要介绍。
在教学中,适当介绍祖国医学对寄生虫及寄生虫病的贡献,以及我国重要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的成就。
适当介绍国外寄生虫学领域的研究新成果。
结合双语教学的开展,尽量介绍常见寄生虫的外文学名和专有名词。
医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的教学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验课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多看活的寄生虫标本,辅以电视录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以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操作、课外自学以及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第一篇总论目的要求:一、掌握:1、寄生虫、宿主的概念,寄生虫与宿主的种类。
寄生虫学教学大纲

寄生虫学教学大纲(医学检验专业用)前言寄生虫学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人体寄生虫的发生、发展及传播环节和规律。
寄生虫学是从生物学和动物学派生出来的。
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们对寄生虫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通过学习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寄生虫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及造成这些损害的原因,并通过实验室诊断查出寄生虫的感染,以便用有效地手段进行治疗。
在教学过程中间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本专业外文词汇,为培养学生逐步阅读外文书刊创造条件。
适当介绍祖国医学对寄生虫和寄生虫病认识与贡献及国内外在寄生虫学与寄虫学病防治工作中的成就。
检验专业本课程教学时数36 学时,理论实验比例为1:1 。
第一篇总论一、目的要求(一)、掌握寄生现象,宿主的种类,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
(二)、熟悉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三)、了解寄生虫学定义和范畴及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一)、寄生现象:共栖、共生、寄生的概念;寄生和宿主的概念。
寄生虫的生活史,宿主的类别。
(二)、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夺取营养、机械损伤、化学性损伤和抗原性刺激;特异性免疫的类型(三)、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防治原则。
•医学蠕虫一、目的要求了解蠕虫的特征、分类、生活史。
二、教学内容蠕虫的定义、特征、分类、生活史( 土源性蠕虫和生物源性蠕虫) 。
一、目的要求(一)、掌握蛔虫、钩虫、丝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熟悉流行因素,了解防治原则。
(二)、熟悉鞭虫、蛲虫、旋毛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了解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一)、似蚓蛔线虫( 蛔虫) :形态( 成虫特征、虫卵) 、生活史( 寄生部位、外界发育、感染期和方式、幼虫移行) ,致病( 肠道损伤、并发症) 、实验诊断、流行( 分布、因素) 、防治。
(二)、毛首鞭形线虫( 鞭虫) 简介。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大纲(护理学)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使用)Ⅰ前言人体寄生虫学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或消灭人体寄生虫病,以及防制与疾病有关的医学节肢动物,保障人类健康。
寄生虫学实验课是人体寄生虫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寄生虫学实验,可以验证理论课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对部分理论内容加深理解;通过寄生虫标本的观察和基本实验技术操作,使学生掌握具有诊断价值的寄生虫形态特征和常见寄生虫的病原学检查方法;通过病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时数:24学时,其中理论16学时,实验8学时,理论/实验为2:1。
四使用教材:《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指导》,寄生虫学教研室自编教材,万启惠,2006年。
Ⅱ正文实验一总则、蠕虫、粪便检查、病案讨论一教学目的在掌握寄生虫学实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学习各蠕虫形态、中间宿主及病理标本。
二教学要求(一)了解寄生虫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了解技术操作的基本要求。
(二)巩固显微镜低、高倍镜使用方法;熟悉寄生虫标本观察法。
(三)熟悉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血吸虫成虫及虫卵的形态特征;了解它们的中间宿主(媒介)的形态特征及病理标本。
(四)熟悉两种带绦虫成虫、头节、孕节、猪带绦虫囊尾蚴及带绦虫卵的形态特征;了解带绦虫的检查方法、猪囊尾蚴的病理标本。
(五)熟悉蛔虫、钩虫、鞭虫、蛲虫成虫和虫卵的形态特征、两种钩虫成虫、两种微丝蚴的鉴别要点;了解钩虫病、蛔虫病、鞭虫病病理标本。
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检验教学大纲设计(新颖)

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检验教学大纲学时:总学时72 (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36)学分: 3.0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本科教材:沈继龙主编,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检验,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临床寄生虫学(clinical parasitology)是医学检验专业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
是研究与疾病有关的寄生虫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寄生虫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
学习寄生虫检验的目的是根据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生态)、致病机制、流行规律和免疫遗传特征等,利用各种检测技术,对寄生虫感染进行病原的或者辅助的诊断,从而使患者得以及时准确的治疗,有效地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保护人类健康。
学习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检验的基本任务是:1、掌握寄生虫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寄生虫病的病原体形态特征和临床特点;3、掌握病原学诊断的途径和基本技能与方法;4、熟悉寄生虫检验新技术和新方法。
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为学生以后从事临床检验工作并对临床检验结果的正确分析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思维分析能力和对寄生虫病诊断及防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二、考核方式:理论考试:期末考试,笔试,闭卷, 100 分记,占总成绩 70% ;实验考试:期末考试,动手操作, 100 分记,占总成绩 20% ;平时考核:以平时上实验课次数及实验效果记分,以10分记(每次1分),占总成绩 10%。
三、教学课时分配: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充分注意加强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强临床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内容上合理选择和安排了讲授和实验内容。
课程总学时72学时,3学分,理论课(36)与实验课(36)之比为1:1。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学时分配实用大全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熟悉和了解临床寄生虫学基本概念,临床寄生虫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学习医学寄生虫的目的和任务。
08版《临床寄生虫与检验〉教学大纲(本)

《临床寄生虫学与检验》教学大纲编写单位:西安医学院医学技术系临床生化与免疫病原检验教研室编写时间:2008年6月20日教务处印制2008年6月20日一、课程简介二、学时分配表三、内容实验内容详见实验教学大纲理论教学教学目标与要求第一章总论[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寄生现象与寄生虫病;寄生虫的基本特征及分类;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寄生虫感染的诊断。
熟悉: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寄生虫病实验室诊断中的生物安全[重点]寄生虫与宿主的概念,种类;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寄生虫病检验目的和方法。
[难点]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教学时数]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教学内容]1、寄生现象与寄生虫病2、寄生虫的基本特征及分类重点讲解3、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4、寄生虫感染的特点5、寄生虫感染的免疫一般讲解6、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7、寄生虫的诊断重点讲解8、寄生虫病实验室诊断中的生物安全一般讲解[教学方法]使用医学寄生虫学CAI课件和病理大体标本、镜下标本第二章消化道寄生虫[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似蚓蛔线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毛首鞭形线虫形态、生活史、实验诊断;蠕形住肠线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
链状带绦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蓝氏贾第鞭毛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链状带绦虫和肥胖带吻绦虫的区别。
熟悉钩虫的形态、生活史、实验诊断。
绦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主要种类;肥胖带绦虫形态、生活史、实验诊断;布氏姜片吸虫形态、生活史,实验诊断;了解似蚓蛔线虫、毛首鞭形线虫、蠕形住肠线虫、钩虫、的流行与防治;其他线虫形态、生活史、实验诊断、流行及防治。
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病、蓝氏贾第鞭毛虫病、布氏姜片吸虫的流行与防治;链状带绦虫、肥胖带吻绦虫流行、防治;其他绦虫形态、生活史、实验诊断。
[重点]似蚓蛔线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蠕形住肠线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教学大纲前言《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
内容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及寄生虫检验技术。
主要讲述寄生虫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机理,实验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寄生虫病的发生及流行规律,掌握常用的寄生虫病检验技术,提高实验诊断水平,为正确治疗、预防寄生虫病提供可靠依据。
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操作能力,同时掌握一定数量专业外文词汇,适当介绍国内外有关寄生虫学及寄生虫病的文献。
本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30学时,实验课42学时。
实验课开出实验项目14项,实验开出率为100%。
实验教学中综合性实验1个。
第一部分理论部分第一篇总论目的:掌握寄生虫、宿主、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转续宿主、生活史、感染阶段、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专性寄生虫、兼性寄生虫、机会致病寄生虫、带虫免疫、伴随免疫等概念;掌握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特点及其意义、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因素及特点、寄生虫病的诊断及防治原则;了解人体寄生虫学的范围、寄生虫的分类及寄生虫的营养代谢特点、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的特点、我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研究现状、进展、成就及任务。
学时:2学时教学内容: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性。
寄生现象——共栖、互利共生和寄生关系的概念,寄生虫与宿主的定义。
寄生虫的生物学——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其类型,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别,寄生虫的分类及常见人体寄生虫的种类。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特点,寄生虫感染和寄生虫病的特点。
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流行与防治——流行基本环节、影响因素,流行特点,防治原则。
第二篇医学原虫学第八章原虫概论目的:掌握原虫、世代交替、滋养体、包囊的概念;医学原虫形态结构、生理及生活史的基本特征;原虫、世代交替、滋养体、包囊的英文专业名词;了解原虫的致病特点。
学时:0.5学时教学内容:原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
原虫的生活史类型:人际传播型,循环传播型,虫媒传播型。
医学原虫的致病特点。
医学原虫的分类及其常见种类。
第九章叶足虫目的: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制和病原诊断方法, 注意溶组织内阿米巴与其他非致病阿米巴的形态鉴别;了解阿米巴病的临床类型与临床表现特征、阿米巴病的流行与防治。
学时:1.5学时教学内容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与生活史:组织型滋养体、肠腔型滋养体、单核、双核、四核包囊的形态特征;基本生活史过程;肠腔型滋养体侵入肠壁组织的机制。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机制:阿米巴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类型与表现。
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的实验诊断:病原检查,组织检查,免疫学检查。
阿米巴病的流行病学与防治原则。
简述非致病性阿米巴和致病的自由生活阿米巴。
第十章鞭毛虫目的:掌握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病原诊断;阴道毛滴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要点;蓝氏贾第鞭毛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要点。
了解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阴道毛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的流行、防治原则及首选药物;锥虫形态、生活史、致病、流行和防治原则;其他鞭毛虫(人毛滴虫、口腔毛滴虫)的形态、致病、诊断和防治原则。
学时:理论2学时教学内容: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和病原学诊断方法;杜氏利什曼原虫在我国的流行情况、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致病、病原诊断及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阴道毛滴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致病、病原诊断、流行情况、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简介其他毛滴虫。
第十一章孢子虫目的:掌握间日疟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弓形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及实验诊断。
了解疟疾的分布、流行因素、防治原则和措施;了解弓形虫的致病、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恶性疟原虫环状体、配子体形态;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生活史的主要区别点、疟原虫的免疫学及流行特点;隐孢子虫、卡氏肺孢子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学时:理论4学时教学内容:人体寄生的疟原虫种类及在世界和我国的分布情况。
间日疟原虫形态、生活史特点:寄生人体四种疟原虫的主要形态、生活史鉴别;疟原虫的致病机制和疟疾的临床表现:潜伏期,发作,再燃与复发,疟疾贫血、脾肿大、肾病,凶险型疟疾;疟疾免疫;疟疾的实验诊断: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疟疾的流行特征、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及措施。
弓形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弓形虫的致病、实验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隐孢子虫形态、生活史要点、致病、实验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卡氏肺孢子虫形态、生活史要点、致病、实验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第十二章纤毛虫目的:了解纤毛虫纲一般特征;了解结肠小袋纤毛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和防治原则。
学时:1学时教学内容:简要介绍结肠小袋纤毛虫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和防治原则。
第三篇医学蠕虫学第十三章吸虫目的:掌握医学蠕虫学、土源性蠕虫、生物源性蠕虫、蠕虫病、幼虫移行症的概念;了解蠕虫形态及生活史的一般特征、常见种类及其分类。
掌握吸虫生活史一般特征、了解吸虫的形态特点。
掌握华支睾吸虫成虫及虫卵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全过程、致病机理和病原检查方法;了解临床表现、免疫诊断、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掌握布氏姜片吸虫成虫及虫卵的形态特征、布氏姜片吸虫生活史特点;了解致病、诊断、流行及防治原则。
掌握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及虫卵形态、生活史、致病机理和临床分型、诊断方法;了解其临床表现、流行及防治原则。
掌握日本血吸虫成虫及虫卵的形态特点、生活史过程、虫卵肉芽肿形成机制及其致病作用、病原学诊断、免疫学诊断;了解临床表现,流行情况及防治原则。
了解斯氏狸殖吸虫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和防治原则。
了解肝片形吸虫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和防治原则。
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医学蠕虫学、土源性蠕虫、生物源性蠕虫、蠕虫病、幼虫移行症的概念。
蠕虫形态及生活史的一般特征、常见种类及其分类。
吸虫在动物界的地位、吸虫的形态特点、吸虫生活史一般特征、重要虫种。
华支睾吸虫成虫及虫卵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病原检查、免疫诊断、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布氏姜片吸虫成虫及虫卵的形态特点、生活史过程、致病、诊断、流行及防治。
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形态:大体形态、内部结构特点、如卵巢与子宫左右并列、睾丸左右并列等,虫卵的形态;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全过程:寄生部位,虫卵排出途径,中间宿主,感染方式,幼虫移行过程等;卫氏并殖吸虫致病机理:脓肿期,囊肿期,纤维疤痕期。
临床分型:胸肺型,脑型,皮肤型,肝型及亚临床型;临床表现、实验诊断、流行及防治。
日本血吸虫成虫形态特点:雌雄异体(与其他吸虫比较区别),虫卵形态,尾蚴形态;日本血吸虫生活史:寄生部位,产卵后虫卵的去路,活卵分泌物,虫卵排出宿主的过程,中间宿主,感染方式等;致病机理:虫卵肉芽肿形成机理及其致病作用;临床表现、诊断、流行及防治原则。
简要介绍斯氏狸殖吸虫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和防治原则。
简要介绍肝片形吸虫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和防治原则。
第十四章绦虫目的:掌握绦虫一般形态特点、圆叶目绦虫和假叶目绦虫的主要区别;了解绦虫的分类地位、成虫内部结构、重要虫种。
掌握猪带绦虫成虫、囊尾蚴及带绦虫卵形态特点;猪带绦虫生活史特点;绦虫病和囊虫病的致病机理;绦虫病和囊虫病的诊断方法;了解绦虫病和囊虫病的临床表现、流行及防治。
掌握牛带绦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和链状带绦虫的异同点;了解其诊断、流行及防治情况。
掌握微小膜壳绦虫虫卵形态、生活史特点;了解成虫形态、致病、诊断、流行和防治原则。
掌握棘球蚴的形态特点、棘球蚴的致病机理;了解成虫形态、生活史、诊断、流行及防治原则。
学时:理论4学时教学内容:绦虫在动物界的地位、形态特征:外形,头节,颈部,链体(蚴节,成节,孕节)、生活史、圆叶目和假叶目的区别、重要虫种。
猪带绦虫形态特点:成虫头节、成节及孕节结构、囊尾蚴及带绦虫卵特点;生活史:寄生部位、突出囊尾蚴可寄生于人体、孕节排出情况、人和猪的感染情况、囊虫病的感染方式等;致病:绦虫病、囊虫病;诊断:绦虫病、囊虫病病原学与免疫学诊断;流行及防治。
牛带绦虫形态:与链状带绦虫比较区别;生活史:与链状带绦虫比较,注意孕节排出情况;致病、诊断、流行及防治。
微小膜壳绦虫成虫及虫卵形态;生活史简介,直接感染和经中间宿主感染;致病、诊断、流行及防治。
包生绦虫成虫及棘球蚴的形态特点、生活史过程、致病机理、诊断、流行及防治原则。
第十五章线虫目的:掌握线虫的一般形态特点、生活史特点;了解其生活史类型、重要虫种。
掌握蛔虫成虫与虫卵的形态特征、蛔虫生活史、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了解蛔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掌握鞭虫成虫与虫卵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特点、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了解鞭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掌握蛲虫成虫与虫卵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特点、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了解蛲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掌握钩虫卵的形态特征及两种钩虫成虫形态鉴别要点、生活史特点、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了解钩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掌握旋毛虫幼虫囊包形态、生活史特点、致病及旋毛虫病的临床表现、病原学及免疫学诊断方法;了解旋毛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掌握班氏及马来微丝蚴的形态特征及鉴别要点、丝虫生活史特点、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了解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分布、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了解美丽筒线虫、结膜吸吮线虫、猪巨吻棘头虫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防治。
学时:理论6学时教学内容:线虫在动物界的地位、线虫的形态特点、线虫的生活史特点、生活史类型:土源性线虫、生物源性线虫;重要线虫虫种。
蛔虫形态:成虫有鉴别意义的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受精与未受精卵形态鉴别;蛔虫生活史过程及生活史特点;.蛔虫的致病机制:幼虫致病,成虫致病,常见并发症;蛔虫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鞭虫成虫与虫卵的形态、鞭虫生活史过程及生活史特点、鞭虫的致病机制、鞭虫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蛲虫成虫与虫卵的形态、蛲虫生活史过程及生活史特点、蛲虫的致病机制、蛲虫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成虫形态鉴别要点、内部结构、钩虫卵的形态、钩虫的生活史及生活史特点、钩虫的致病机制、钩虫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旋毛虫成虫及新生幼虫、幼虫囊包形态;旋毛虫的生活史过程及生活史特点;旋毛虫的致病机制:侵入期、幼虫移行期、成囊期;旋毛虫病的临床表现:肠道期、急性期、恢复期;旋毛虫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免疫学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成虫形态、微丝蚴的形态及两种微丝蚴形态鉴别要点;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生活史过程及异同点;致病机理及临床表现;诊断:病原学诊断及免疫学诊断;丝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