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演替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群落的演替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群落的演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能力目标1.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2.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以前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到现在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要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对于森林群落来说,通过群落各种种群间复杂的种间关系,一般情况下,可以维持群落结构的相对稳定,处于一个动态平衡。
但是这样稳定的森林群落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果现有的森林群落被破坏后,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实例:课件展示: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客拉客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
几年之后,地面上稀稀疏疏长出了小草,还出现了一种蜘蛛。
到了1909年,已有202种动物生活在这块新的土地上了。
1919年动物增加到621种,1934年增加到880种。
在此期间植物逐渐繁茂起来,形成了小树林。
师在火山未爆发之前,这块土地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构成群落。
由于火山爆发,使原有生物都死亡。
但在这块裸地上,先长出了小草,还出现了一种蜘蛛。
这个时候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生物称为一个群落呢?生虽然生物种类比较少,但我还是觉得它们应该是一个群落。
师是的,但是这个群落是不是非常稳定呢?生不稳定,因为,过了一些年后,这里的动植物种类都在不断地增加,形成了小树林。
师后来形成的小树林是不是一个群落呢?生也应该是的。
师那么,小树林这个群落和前面有小草、蜘蛛的群落还是同一个群落吗?生不是了。
因为他们的物种组成不一样了,而且,种间关系、空间结构都不相同了。
师是的,但是这小树林群落是在前面群落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教学设计第2册 第2章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1.教学背景分析在课标中,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指出需构建的次位概念是“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2.教学设计2.1教学目标(1)通过弃耕农田与裸岩演替的实例分析,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生命观念)(2)通过实例探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可持续发展观。
(社会责任)2.2.教学过程导入环节:呈现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退耕还林成果的对比图片,并对其成果进行简单介绍,提问:对此你能提出哪些你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呢?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退耕还林背后的科学规律是什么?感知概念:子问题1:弃耕的农田上群落会有什么变化?呈现弃耕农田上演替的不同阶段的真实图片,学生提出猜想,对这些图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序。
提问:真的是按照我们排序的顺序进行的吗?呈现一个弃耕农田的演替和植物种数的变化的真实数据。
学生分析数据,证明或证伪自己的猜想。
思考与分析: 1.由草本阶段演替为灌木阶段时,新出现的生物从何而来?2.草本植物被灌木取代了吗,为什么?3. 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草本植物和灌木吗?4.在不同阶段,动物也会有变化吗,为什么?有何证据?根据该案例,因此“群落演替”的含义。
设计意图:突破学习难点——群落演替机理中的优势种取代。
子问题2:光裸的岩地上群落会有什么变化?介绍课本问题探讨中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群落演替的案例,呈现演替不同阶段的示意图和真实图片。
思考与分析: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是地衣呢?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3.地衣阶段之后能直接跳过苔藓阶段,发展为草本植物阶段吗?设计意图:突破学习难点——群落演替机理中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建构概念:子问题3:裸岩上的演替与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有什么不同点与相同点?列表比较两者在起始条件、阶段、演替速度等方面的不同点以及演替方向的相同点。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印尼火山爆发的文字资料,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通过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通过教师举例不同类型的顶级群落,明确顶极群落的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难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森林群落的图片,提问:这是是什么群落?具有怎样的特点?(森林群落;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
)追问:这样稳定的森林群落是如何产生的?如果现有的森林群落被破坏后,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群落的演替》。
(二)新课教学1.演替的概念多媒体展示印尼火山爆发后的群落变化示意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火山爆发后,在裸地上先长出的小草和出现的蜘蛛,能不能将他们统称为群落?如果是群落,那稳定性怎么样?(是群落;稳定性非常弱。
)(2)后面形成的小树林算一个群落吗?那么,小树林这个群落和前面有小草、蜘蛛的群落还是同一个群落吗?为什么?(小树林应该是群落;不是,因为物种组成不一样,而且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都发生变化。
)教师带领学生一同总结群落演替的概念。
(上述群落演变的过程是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中止。
群落这种依次取代的现象就叫做演替)教师补充讲解:水生群落与陆生群落一样也要经历演替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过渡:那是不是所有的演替都是像刚刚各位同学看的从裸岩演替过来的呢?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想想日常生活中,农田被弃耕后演替的过程。
提问:这种演替和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有什么异同之处?(起点不同,一个是从裸岩开始,而一个是从弃耕的草本植物开始的。
教学设计2:4.4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教案1一、教学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策略本节应紧紧抓住“动态发展观”实施教学。
如果说群落的结构可从横向进行剖析,是现时性的,那么在群落的演替中,教学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
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消失了以后,总会有其他一些种群来占据这个群落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种群兴起,逐渐取得优势。
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有条件的学校,在进行“问题探讨”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录像资料片(或类似题材),引发学生思考。
事实上,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引导出群落演替的各个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要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发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分析共同点与不同点。
提示学生思考:农田是人类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学习了这两种演替类型后,教师引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教学,教材中提供了“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的素材,意在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事例展开教学。
“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例,但人们未必从群落演替的角度思考过。
教学要在“熟悉的,未必是知道的”题目上做文章,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能力。
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让学生在野外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在课堂中组织讨论。
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三篇

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三篇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一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教学程序教学实施内容步骤点评上课导入课堂播放火山爆发视频视频播放结束展示火山演替图片引出课堂小游戏讲解游戏规则角色扮演学生起立,教师回礼教师:同学们,开始这节课前,老师想让大家看一段视频短片,相信同学们会感兴趣。
播放视频,时间3分钟,教师:在这个视频中,火山爆发的景象非常壮观,同时也看到了周边的所有生物因为被厚厚的岩浆所覆盖而全部死亡,最后形成了一片没有任何生命的裸地。
请同学们在看看这几幅图片,展示课件教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老师给大家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游戏,同学们通过观看这个游戏就能找到答案。
这个游戏很简单,但是需要同学们的积极配合,部分同学分别扮演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
老师扮演环境的变化。
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二一、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
“群落的演替”从群落水平揭示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对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而演替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学生无法亲历完整的演替系列,又因学生对地衣、苔藓等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导致学生对演替的理解往往是静态而模糊的,阐明群落的演替也变得困难重重。
学生的概念学习一般要经过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本节课以“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的变化”这一事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裸岩上的物种取代过程,概括出演替的概念,之后借助各种直观素材及学生活动突破思维障碍,分析归纳出两种演替类型的区别,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
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本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探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让学生明白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进一步落实新课程理念中的STS思想。
二.教材分析“群落的演替”是人教版必修三第4章第4节的内容,从群落水平阐述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对前后的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篇: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⑵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⑶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⑷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能力目标:⑴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
⑵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全面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⑴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⑵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难点:⑴群落的演替过程。
⑵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3.教学用具多媒体4.标签生物,苏教版,必修1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展示教材中的“观察小型环境中生物群落的变化”的案例,分析实践案例:学生讨论:1.查阅有关水生生物类群的资料,根据7d内记录的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小型环境中生物群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哪些因子在影响这个群落的变化?教师:在进入今天要探讨的主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什么是群落。
各种各样的群落在地球上形成后,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课件展示草原生物群落,激活学生脑海中关于“群落”的原有知识,利用多媒体动画,让学生明白地球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群落,得出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发生演替。
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学生讨论以上两个问题,大致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
展示教材“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逐步层层分析:(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阅读课本P67-69相关内容,思考并小组讨论下列问题:〖问1〗在生物群落发展过程中它是不是永恒不变的?如果不是又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讲述】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不是永恒不变的。
群落的演替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群落演替”1.教材分析“群落演替”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是学完了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特征后,以时间为轴线,描述群落的动态变化过程。
“群落演替”这节在近年江苏生物考试大纲中要求为C等级,即分析群落演替的过程,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区别并学以致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可以加深对群落的内部结构动态变化过程的理解,为以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做铺垫,为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类型;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会分析表格得出结论;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身边环境变化,认同我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教学过程3.1 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展示学校河对面那块地近几十年的变化情况图片,从现在的工地回顾去年的小森林,以及十几年前绿油油的稻田,倒叙式形式引起学生的心灵共振,再把视野扩大到我国的其他地区,播放“黄土高原”的视频,让学生看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做提出在2003年1月20日颁发《退耕还林》条例,设疑:退耕就能还林吗?退耕还林背后的自然规律是什么?3.2 改变顺序帮助理解因为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学生对于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比较熟悉,而对裸岩上的演替比较陌生。
因此在处理两个知识点是依据从熟悉到陌生,从浅入深的原则调整了课本教学顺序。
3.3 结合表格问题教学弃耕农田上演替是学生熟悉的现象因此教师先从弃耕农田上演替讲起。
教师提供弃耕农田上演替过程中的植物变化种类表1;阳光充足下,不同植物的生长速率表2(见文末),为了让学生理解演替过程中,群落内部的变化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弃耕农田上的演替:(1)如果人们不再种植庄稼,这块农田先长出草,为什么?种子是哪里来的?(2)草生长出来后,会长出什么呢?(3)既然草本植物最先占了优势,为什么会给灌木、乔木可乘之机呢?(4)乔木出现之后,还有草本和灌木吗?乔木又怎么在竞争中占了优势呢?(5)从上面可以看出农田弃耕后,植物的种类不断增加,那么动物的种类呢?这个地区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共同构成什么?(6)弃耕农田最终都会演替成森林吗?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裸岩上的演替:(1)为什么裸岩阶段地衣先于苔藓出现?(2)地衣的这一特性有何实际意义呢?(3)后来苔藓植物就出现了,那么苔藓植物为什么能取代地衣?(4)裸岩上演替形成森林影响因素是什么?设计目的: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思维的心脏。
群落的演替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①②
课题
群落的演替
教学
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教方学法
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Βιβλιοθήκη 结合教材分
析
重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B.校园内所有的乔木
C.棉田中由幼蚜、有翅蚜和无翅成熟蚜组成的全部棉蚜
D.一座山上的大型黑蚂蚁和小型黄蚂蚁
2.在一个水池中长期生长着藻类、水蚤、虾、鲫鱼、蚌等,这些生物可看作是一个[ ]
A.种群
B.群落
C.生物圈
D.生态环境
3.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由上而下的顺序是[ ]
①乔木层 ②灌木层 ③草本层 ④地被层
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一、演替的类型
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群落的演替
课程目标知识与技
能
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过程与
方法
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见P78~P79。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
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
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
群落结构因此而发
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授新课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
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
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
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
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
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
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
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
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
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
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
弃耕后的1~2年内以
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
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
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
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
这一过程
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
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书〗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讲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
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
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
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
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
1999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106hm2,荒山造林3.25×106 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
规划在2010年前退耕还林1.47×107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 hm2。
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8.67×107 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108hm2。
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田还湖。
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
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3 950 km2“长”到了5 100 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 350 km2。
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倍。
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
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 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积1.3×1010 m3。
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
从2003年起,用5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hm2,约占西部地区严重退化草原的40%。
“退牧还草”将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3种形式进行,实行草场围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
力争5年内,使工程区内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
息,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三、当堂反馈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提示〗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1)×;(2)√。
2. D。
3.C。
四、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