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学综合教学楼设计

合集下载

框架结构教学楼设计毕业设计

框架结构教学楼设计毕业设计

引言作为四年大学里最后一个学习环节,毕业设计是至关重要的,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毕业设计是把在课堂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上去,为即将踏上工作岗位以及进一步深造作好强实的基础。

和其他学习环节不同,毕业设计是在我们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系统地完成一项工程设计,解决与之相关的所有问题,熟悉相关设计规范、手册、标准图以及工程实践中常用的方法,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强的显著特点。

因而对培养我们的综合素质、增强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其他教学环节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

本论文的内容是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框架结构教学楼设计,侧重于结构计算,考虑结构的抗震设计,以此介绍框架结构体系的基本设计计算方法。

框架结构体系一般在教学楼和办公楼中被广泛应用,其特点是由梁、柱承受竖向和水平荷载,墙仅起维护作用,其整体性和抗震性均好于混合结构,且平面布置灵活,可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也可构成丰富多变的立面造型。

需要时,可用隔断分隔成小房间,或拆除隔断改成大房间。

如果采用轻质隔墙和外墙,就可大大降低房屋自重,节省材料。

框架结构构件类型少,易于标准化、定型化;可以采用预制构件,也易于采用定型模板而做成现浇结构,有时还可以采用现浇柱及预制梁扳得半现浇半预制结构。

现浇结构的整体性好,抗震性能好,在地震区应优先采用。

在设计中,一方面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设计、施工中去,熟悉国家有关规范、条例和规程并知道如何去查找规范里的相关条文;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化建筑一般都具有密度大,高度高,功能多,设备复杂,装修豪华,防火要求和管理自动化水平高,需要各工种交叉配合。

因此,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扩大非本专业知识面也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毕业设计是一种初步的尝试,涉及专业比较多,加上条件和水平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疏漏与错误,敬请老师批评指正。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集约、混合、高效、可持续——深圳大学南校区实验与教学楼综合体设计

集约、混合、高效、可持续——深圳大学南校区实验与教学楼综合体设计
混 台 性 ,适应 了不 同 交叉 学科 的教 学 模式 . 实 是一 种 可持 续 发 展 的 手 段 从 物 质 层 面上 来
现 教 学空 间资 源 的循 环动 态利 用 .也 为学 生 增 说 .集 约 化 大学 校 园 建 筑设 计 即 是 为 了节 省
加 交 流 、提供 多 种活 动空 间创 造机 会 。
首 层 中 央景 观 学 生 步 行街 除 7 满 足地 块 供 了
览 馆 、 陈列 室 、 公 共教 室 、 报 告厅 、网 络 中
自身 的 实 验 与教 学 综 台 体 的交 通 功 能 外 .同 筑 综 台体 的 功 能 也 由此 分 成 上 下 两部 分 I 囤 时也 作 为 用 地东 西 两 侧 的 学生 生 活 区 与教 学 3).上 部分 为 办公 、 科研 的 静 区 .强调 其 独 立 性 和 互不 干 扰 ; 下部 分 为 教 学 、交 流 、 服
一 m —
… 一 …m _
集 约 、 混 合 、 高 效 、可 持 续
— —
深 圳 大 学 南 校 区实 验 与 教 学 楼 综 合 体 设 计
I t ns v 、 M i ed 、 Ef i e nd Sus ai bl n e ie x fci nt a t na e: Th e gn of L e D si abs and T each ng Com p ex i i l n t e ut am pusofShen en U nier iy h So h C zh v st


. _ -
. 一
0 2s ' Ac e ef 。 r c c
jM … £

u o ml — F
t*
l 9】

某高校综合教学楼开题报告

某高校综合教学楼开题报告

某高校综合教学楼开题报告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摘要:教育产业的发展为校园建筑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并提供了条件,因而设计者必须与教育产业的发展相适应。

立足于有利于学校的高效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投入,节约教育资金和土地资源,调整功能空间,落位于多功能配套使用[8]。

遵循上述原则,拟建一综合教学楼。

经地质勘察报告和现场调查分析,该综合教学楼选址合理。

关键词:设计思路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环境设计地基与基础方案比较一. 设计思路该综合教学楼的设计指导思想是:在满足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结构及选型力求简单。

立面布置应使其简洁明快,但又不失层次感。

这就避免了采用“一”字型结构形体的呆板。

房间布置力求合理,以达到最佳配置。

不浪费有效空间部分。

二. 建筑设计1.建筑选型5346m,位于学校的教学区,场地狭长。

其东边本拟建综合教学楼建筑面积2为一办公楼,由一条南北道路分开,该条道路上人流较多。

其南边相隔10m为已建教学楼区。

北边一块草坪,一人工湖与其相邻并将综合教学楼与生活区分开。

综合教学楼西边为图书馆。

由其所处位置及场地情况,选用“一”型。

长59.4m,宽18m。

这种形体不仅能解决场地限制的问题,且与校园建筑总体布局相协调。

采用“一”字型,不仅能使教学楼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效果,而且使得教学楼外部具有较大的活动空间,以满足其它设施的空间要求。

2. 空间分配1)教学用房宽敞、开放、灵活的教学单元,不仅可以满足灵活的教学要求,而且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必要的交往空间。

为了满足教学,方便管理,应合理布置房间教学用房和辅助用房。

一层布置实验室和教师办公室。

因为实验器材大多笨重,搬运困难,且放于上层将增大楼面荷载。

教师办公室集中布置,可便于教师办公,避免了学生与老师的相互干扰。

普通教室设于二、三、四层,方便教学和学习。

五层为使用较少的计算机房、语音室及多媒体教室。

2)辅助用房厕所布置于每层的两端,它距工作用房的距离满足要求,且不占据优越的空间。

关于高校中高层教学楼设计的研究河北农业大学综合教学楼方案设计

关于高校中高层教学楼设计的研究河北农业大学综合教学楼方案设计
注:本教学楼于2004年建成投入使用,使用效 果良好,并获2004年度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参考文献:

[1]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杜,1999. [3]吴良镛.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杜.1999. [4]李其荣.对立与统一[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7.期刊论文 姚刚.刘星.郑求兴.周忠明.罗清碧.YAO Gang.LIU Xing.ZHENG Qiu-xing.ZHOU Zhong-ming.LUO Qing-
bi 高层建筑环境激励动态特性的GPS监测研究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27(5)
结合重庆大学主教学楼工程实例,对GPS技术在环境激励下的动态特性进行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对监测方案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应 用GPS技术对高层建筑环境激励动态特性进行监测,能够准确、快速得到建筑物的振动周期,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提供参考,并可为施工纠偏提供准确依据.
4.期刊论文 张小英.马晓茜.陶平.Zhang Xiao-ying.Ma Xiao-qian.Tao Ping 高层建筑火灾时的人员安全疏散性能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6)
高层建筑火灾情况下的人员疏散性能是评价建筑安全性能、指导人员逃生的重要依据.文中将火灾情况下人员的疏散过程分成觉察、发出警报及行动 3个部分,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得到人员觉察和疏散的时间,并采用水力模型模拟人员在楼梯间的疏散过程,计算高层建筑火灾情况下人员在楼梯和通道的流 动时间,实现人员疏散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最后以一栋教学楼为例,计算了危险来临时间和周一到周六各上课时段的人员疏散所需时间,分析了教学楼的安 全疏散性能.

经典教学楼案例汇总

经典教学楼案例汇总

教学综合楼底层为公共性的门厅、音乐书店、咖啡厅和教务办公用 房。2-5 层为文化课教室,6-13 层分别为作曲系、音乐系、民乐系、 钢琴系、声乐系、指挥系、教育系和管弦系的专业课教学用房,14-15 层为琴房,地下一层设置打击乐课室和形体教室。此外,在 14 个 3.9m 的标准层高中巧妙安排 8 个大空间的教学排练用房:大演奏厅、歌 剧排练厅、钢琴演奏厅、民乐排练厅、管弦乐排练厅、学术报告厅 和两个大阶梯教室。
交通
留下了校园的东南角的一块地作为二期建设设计系教学楼使用。 建筑处于两条校园主干道交接处,两面临街,交通便捷。
总平面布局
建筑与环 境关系
建筑所处位置
相邻 建筑关系
项目 对城市影响
景观质量
清华大学规划设计的新校区,整个校园采用灰色面砖,大多数建 筑为四层,主教学楼为“田”字型布局,行政楼和图书馆等 建筑依据地形从这个布局中衍生出来。在单体建筑处理上,在屋 檐和大门等部分用从中国古建筑大屋顶抽象出的元素进行装 饰,采用的是现代折衷主义的手法,整个校园建筑朴素、敦厚, 风格非常统一,在望京地区形象很突出。建筑在屋顶上采用少量 的坡顶来呼应和尊重校园里其他建筑的处理手法,但是坡度和体 积都要小很多。 在宏观层面上,设计一个9层高的新建筑,在清华大学新校区建筑 群中是最高的,在如此统一的建筑群中完美地融合进去而又显示 出自己的特点,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近百米的建筑高度与南部绿化广场尺度大体协调,尽量避免了四 平路景观视线局促。同时,与广场对景明确,教学楼和周边密集 建筑形成北侧阴影区较小,适合树木绿化的种植。
建筑设计项目表格
目录 1.中央音乐学院教学综合楼 2.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学楼 3.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 4.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C 楼 5.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 6.同济大学中法中心 7.广州大学城星海音乐学院 8.上海音乐学院改扩建工程教学楼

岩上飞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综合楼设计

岩上飞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综合楼设计

岩上飞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综合楼设计周鑫;苏博洋;李钫【摘要】校园单体建筑的设计、建设与校园整体的规划格局关联紧密.本案作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一轮校区改建的首个重要建筑,设计理应向上扩展到较大范围的校区规划设计研究,从规划控制的全局出发,尊重历史和文化,为教学楼所在地块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最终为教学楼单体的设计提供规划依据.该文详述了这一单体建筑规划序列的背景、构思以及设计实现的全程,转译方案如何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解决问题,并注重层次间的衔接和统筹,以实现基于校园空间脉络的教学综合建筑的整体营造.%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single building is related closely to the planninglayout of the campus. As the first important building of the new 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in Wuhan, the whole campus plan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design research process, start from the control of the campus plan, respect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then conclude the planning principle of the site, and finally offer the design principle for the single Building.ln this ariticle, we describe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planning order, the concept of the building design and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translate the way which architect chooses to solve the problem, from micro to macro aspects, the architect not only puts attention to the connection of different layers, but also plans them as a whole, to achieve the mix-use educational building scheme which is based on the context of the campus space.【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5页(P45-49)【关键词】校园规划;空间脉络;综合;教学建筑【作者】周鑫;苏博洋;李钫【作者单位】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6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腹地,武昌美丽的东湖之畔,鲁磨路南望山麓,是一所以地球科学为办学特色的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

某高校教学楼建筑与结构设计毕业设计任务书

某高校教学楼建筑与结构设计毕业设计任务书

毕业设计任务书设计题目:郑州市某高校教学楼建筑与结构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注意事项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2)原创性声明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4)外文摘要、关键词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7)参考文献8)致谢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湖南大学综合楼一窥 建筑赏析

湖南大学综合楼一窥 建筑赏析

湖南大学综合教学楼一窥摘要:本文通过个人视角、亲身体验以及生活经历对我校综合楼的修建过程、建筑结构、历史沿革等方面做了一定的考察和研究。

并得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正文:当2010年9月的太阳炙烤着长沙这座星城的时候,我也开始了大学的时光。

时间总是过得那么快,今天我已经在这所学校里学习生活了三年,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蕴藏着我的记忆。

湖南大学既有风格古朴的建筑如大礼堂、老图书馆,也有新式现代感十足的建筑如复临社等。

它们都屹立在这所校园里,见证着历史,眺望着未来。

2009年在南校区天马山下拔地而起了一座新的建筑,这便是湖南大学综合教学楼,它让整个天马山附近充满了既厚重又现代感的气息。

湖南大学综合教学楼2009年竣工,2007-2008年由我校建筑院院长魏春雨教授等设计,总占地面积3961平方米,建筑面积17036平方米。

从综合教学楼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了我校历史悠久的文化,而综合教学楼的落成是整个新校区的第一栋修建建筑,作为坐标原点,对整个新校区后续建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设计概况远眺综合楼按照设计者魏教授的设计思想,湖南大学综合教学楼的设计体现了“场域”的意识,让“建筑从土里长出来”。

在自身限定的区域中,设计从场地到建筑统一采用水刷石饰面,对光形成漫反射作用,使建筑易于融入周围环境,并且结合坡地地形设置了舒缓的台阶,从而在逐级上升的过程中自然渐变为在建筑本体,完成一个共同的“场域”。

其次俯瞰综合楼入口其次整个综合楼的表面尝试用湘江中的石子做为材料,用水刷石这种传统工艺做外墙,并把石子墙面延伸到室内,水刷石对光具有漫反射和折射的效果,在不同的季节、天气和阳光角度下呈现不同的色泽和感觉。

综合教学楼作为天马山新校区首期启动项目部分。

由于地处岳麓山国家风景名胜保护区外围控制区,建筑何以与环境共生是个焦点问题。

建筑采用线性体结构,以“侧身”形态偏居南端,最大限度避免对天马山风景区主体山的遮挡。

并作为山体视觉综合楼正门延伸的新的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大学综合教学楼设计摘 要 :本工程为某师范大学综合教学楼, 总建筑面积5122m 2,建筑层数为四层,总建筑高度16.65m ,各层层高均为3.9m 。

按使用功能设有双班教室、办公室、准备室以及值班室等。

建筑防火等级为二级。

结构体系选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框架结构,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抗震设防烈度六度,本工程按抗震设防烈度为四级框架,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

基础采用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200ak f kpa =,其基础形式采用现浇锥形基础。

在标准荷载计算中,风荷载200.40/K N m ω=,雪荷载20/35.0m KN s =,对于活荷载,屋面按不上人屋面考虑,活荷载取2/5.0m KN,楼面活荷载主要为2/0.2m KN 。

框架梁中主梁截面主要选用了300mm ×700mm 及300mm ×500mm 截面尺寸,联系梁截面主要为250mm ×600mm ,框架柱内柱、外柱均选用450mm ×450mm 。

框架荷载计算中,统计了恒载、活载、及风载,在内力计算中活载及恒载的内力计算采用分层法,而风载内力计算采用反弯点法、D 值法。

对框架梁恒荷载及活荷载作用下的支座弯矩进行调幅,乘以0.9的系数,调幅后再进行内力组合。

根据内力计算结果,进行框架梁、柱各控制截面的内力组合,内力组合形式选取1.2×恒载+ 1.4×活载;1.35×恒载+0.7×1.4×活载;1.2×恒载+1.4风载;1.2×恒载+0.9×1.4×(活载+风载)四种组合中的最不利组合,以进行配筋计算。

在选取控制截面方面,梁的控制截面有三个,分别为梁左右两端柱边及跨中,柱的控制截面每层有两个,取各层柱的上下端截面。

框架各基本构件的配筋均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构造要求及实际计算要求。

施工图纸的绘制严格执行结构制图规范的要求。

关键词:框架结构;分层法;内力计算;内力组合The problem of shear in RC beams strengthened with CFRP laminatesAbstract :The effectiveness of externally bonded reinforcement of a strengthenedReinforced Concrete (RC) beam subjected to a shear-dominant loading regime is not well-established.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clarify the structural performance of RC beams without any internal shear reinforcement but strengthened with Carbon Fibre Reinforced Polymer (CFRP) laminates when the primary mode of failure of the un-strengthened beam is in shear. Four RC beams were specifically designed without and with an externally anchorage system, which was carefully detailed to enhance the benefits of the strengthening lamina and counteract the destructive effects of shear forces. All the four beams were identical in terms of their geometry, internal reinforcement and concrete strength but varied in their test loading regime to highlight the role of shear. All the beams were tested under four point bending and extensively instrumented to monitor strains, cracking, load capacity and failure modes. The structural response of the four beams is then critically analysed in terms of deformability, strength and failure processes under a shear loading regime. It is shown that with a carefully designed anchorage system, a predominantly brittle shear failureofa strengthened beam canbe transformedtoan almost ductile failure with well-defined enhancementof structural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both deformation and strength. The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should enable engineers to totally avoid shear failure in strengthening beams with little or even no internal shear reinforcement.Keywords:Carbon fibre reinforced polymer; Performance; Shear loading regime; Strengthening1前言2.1框架结构的特点框架结构是通过梁、柱组成的结构体系作为建筑的竖向承重结构,并同时承受水平荷载,它适用于多层建筑。

框架结构平面布置灵活,能形成较大的空间。

通常梁、柱截面尺寸都不能太大,否则影响使用面积。

因此,框架结构的侧向刚度较小,水平位移较大,这是他的主要缺点。

通过合理设计,框架结构本身的抗震性能较好,能承受较大的变形,但是,变形大了容易引起非结构构件出现裂缝及破坏,这些破坏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也会威胁人身安全。

2.2框架结构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需求的提高,居住环境不断的改变,建筑物的高度也在不断的升高,当建筑物高度增加时,水平荷载对结构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普通的砌体结构已经不能满足高度要求,因此,框架结构就出现了,框架结构的材料主要是钢筋和混凝土,通过把钢筋和混凝土粘接在一起,形成承重的框架结构。

解放前,我国高层建筑很少,解放后,我国几个大城市开始加速建造高层建筑,目前,在许多中等城市及一些小城市也都已建造了高层建筑。

在我国,高层建筑以采用钢筋混凝土为主,近年来,不仅建造高度在增长,建筑体型和结构体系也愈益多样化,而且在50层左右的建筑中,已开始采用钢结构,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建造高层建筑的技术水平有了的发展和提高。

2.3 本次设计的内容本次毕业设计通过综合教学楼的建筑、结构、施工设计,掌握了建筑、结构、施工的施工图设计过程,重点是建筑结构的设计。

通过对框架结构设计,充分了解了荷载的传力过程、框架各部分的作用,以及整个框架结构的受力性能。

设计包括的内容很全面,包括框架柱、梁、屋面板、楼面板、连系梁、基础和楼梯、雨篷的设计。

通过对这些结构的设计,充分了解整个建筑结构,以及整个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

PKPM的实际上机操作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本次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为以后尽快适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有利条件。

3结论本次毕业设计我所选择的设计题目为某师范大学综合教学楼设计。

毕业设计是对我们以前所学各科目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概括总结。

在指导老师指导下,通过自己查阅有关教科书,国家规范规程以及相关建筑相关文献资料,结合设计实例,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并且较好的达到了设计意图。

通过这次毕业设计,使我对结构设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和发挥,加深了对各专业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论文写作的水平。

同时计算机上机水平和结构设计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为我以后即将从事的结构设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谢辞本设计力争反映本领域的最新设计成果,积极吸收成功的经验和设计理念,并且以我国最新出版的有关工程技术标准、规范为依据,在设计过程中尽量做到实用、环保、经济以适应设计新理念的要求。

设计打破原有毕业设计的框框,并积极采用工程设计实际的操作规程,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本次设计是在指导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建筑方案的选择、结构设计计算书、PKPM上机指导到建筑、结构施工图纸的绘制,无不倾注了老师的心血和汗水。

设计如有未尽善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提出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特别感谢杨平老师在我毕业设计过程中所给予我的帮助,她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好的设计环境,对设计过程中涉及问题悉心指导,耐心讲解,而且在生活中对我也是关怀备至。

同时感谢同组设计的同学在设计过程中给予我的帮助和支持。

在我的成长的每一步,唯一离不开的是家人对我的关心,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总有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陪伴着我,鼓励我、开导我,使我重新获得前进的勇气和激昂的斗志。

学生生涯即将结束,将此成果献给我的家人,谨作为对他们的一点微薄的回报!参考文献[1].陈希哲.土力学地基基础(第4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李明顺.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算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朱炳寅.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用图解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龚思礼.建筑抗震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5].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中国—2003.[6].W Schaeller.The Design of BuildingStructures.prentice—Hall.2000.[7].D L Schodek.structure 4th Ed.pretice—Hall.2000.[8].刘昭如.建筑结构设计基础.科学出版社.[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2.4.1.[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2.1.1.[11]建筑结构设计编辑组编.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5.[12]赵西安编著.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13]包世华、方鄂华编著.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1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45——82).[15]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16]《建筑结构荷载规程》GB50009——2001.[17]《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校准》GB50223——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