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里头文化浅谈中国国家的起源问题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历史与学术意义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历史与学术意义?答: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历史与学术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了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材料: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丰富多彩,包括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信仰等方面的情况,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2.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已经相当发达,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和发展也为后来的商代文明奠定了基础。
3.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二里头遗址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成为了全球公认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这表明二里头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4.为探索中国早期文明和国家起源及文明形态提供了关键遗址:二里头遗址的重要发现为研究这一时代的社会历史提供了一个最重要的基点,是探索中国早期文明和国家起源及文明形态的关键遗址和最重要对象。
学术界一般认为它是夏王朝中晚期都城,其丰富的遗存为我们理解夏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5.具有无可替代的重大学术价值:在夏商历史与考古学研究方面,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具有无可替代的重大学术价值。
剖析二里头都城聚落的构成要素、整体布局及其发展过程可探索二里头国家王权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可以研究当时的社会结构、等级划分,以及规划思想、礼仪制度、统治模式等,这些重大问题对于夏朝历史研究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材料,而且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探索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和形态、理解夏朝历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问题

落
形态研究与文明探源》,《郑州大学学报》2003 年第 3 期,⑧谢维扬:《中
国
早期国家研究中考古学证据的认定和相关理论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3
年第 1 期,⑨沈长云:《中国早期国家阶段的社会形态问题一一兼介绍一种
关
于三代社会性质的提法》,《河南大学学报》2003 年,第 4 期.
川
泽湖泊型;(三)“接触地带说”,即主张以阴山、秦岭、南岭三条山脉为
标
志
划分出几个接触地带,找出各种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四)“大小中心
说
”
,
仍然坚持黄河文化是一个大的文化中心,在这一大的中心之外也存在若干个
小
的中心;(五)“辽河流域文化中心说”,理由是赤峰的红山文化并非受黄
河
仰
韶文化的影响才形成的,它有自己明显的独立特征,远古文化北方狩猎民族
文
化的特点更加突出,远古时期并非落后于中原文化。
近年有的学者提出了 “文明起源三段论”的理论。即据摩尔根的“野蛮时
代
三
段论”,特别是恩格斯文明起源论中的“三次大分工理论”,包括文明起源
三
大物质前提奠基期、文明起源三大要素生成期、文明总体标志国家形成期。
关
丁•物质前提奠基期,认为“农业起源一一新石器起源一一陶器起源”这三
大
创
新分别实现了产业创新、工具创新、日常生活用具创新。从而为文明起源奠
定
了三大物质技术基石。
有的学者通过中国与西亚的两河文明的比较研究后认为,中国的两河文明具有 鲜明的不同特征,即黄河文明是连续不断的文明,长江文明是断而再续的文明; 在不同的文化圈内,其文明要素也显示出不同的特征。由此,形成了中国古文 明多源并起、相互促进的态势。
从起源看中华文明的三对特征 附中华文明的多源性与统一性

世纪以来,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走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关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各类专项研究也层出不穷。
适时地从丰富的考古资料及研究成果出发, 总结、概括、提炼出规律性的认识,以管窥中国古史发展与演进的基因,显得愈加必要。
在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有“三对特征''值得注意。
多元与一体在今天中国地域范围内,史前时期每一个地理单元或地区都有着各自区域内文明的演进,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多样性特点。
严文明先生曾提出“多元一体''的文明起源模式,认为中国史前文化是一种重瓣花朵式的多元一体结构,即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同时又是一体的。
随着各个区域考古材料的不断丰富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发现“多元”与“一体”并不完全同时存在。
关于“多元一体”,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从不同的角度看,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既是“多源”的又是“一源”的。
“多源”易于理解,主要指中国史前几个区域文化如燕辽地区、海岱地区、长江中游、长江下游、中原地M等各有特色,都有着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原地M以外的其他区域文化似乎分别在红山文化、海岱地区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清文化之后相继衰落,其文明化的进程或夭折或中断,只有中原地区文明得以延续发展。
尽管各区域先进文化因素汇集中原,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原文化这一主体。
从发展脉络上看,始终有着中原地区这样一条主脉或主根,华夏文明的主体一直是在中原地区文化的基础上连续不断发展而形成的。
因此,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是“多源”中的“一源”。
所以,笔者认为,所谓的“多源”与 "一源''是从广义和狭义不同角度看问题的结果。
第二,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看,“多元”与“一体”是文明化进程中的不同阶段,是一个多元演进并逐渐走向一体的过程。
庙底沟文化时期是中国早期文化史上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阶段,龙山时代早中期是第二次较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阶段。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名词解释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名词解释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位于河南省新郑市二里头村的一处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被认为是中国夏代文化的发源地。
该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揭示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起源及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将对二里头文化遗址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遗址。
一、夏代文化夏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传说时期,据说该时期的统治者为夏禹。
夏代文化是指夏代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显示了夏代文化的特征,如青铜器、陶器、玉器等,这些文物为研究夏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二、青铜器青铜器是二里头文化遗址最重要的文物之一。
青铜器是指使用青铜合金制作的各种器具,如盆、爵、斝等。
这些青铜器在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显示了当时人们的高度冶炼技术和精湛的铸造工艺。
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对后来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陶器陶器在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陶器是通过在高温下烧制粘土而成的,它们包括陶壶、陶罐、陶盆等。
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学会利用工具和技术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玉器玉器是指用玉石制作的各种器物,如玉璜、玉佩、玉珮等。
在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中,也发现了不少精美的玉器。
玉器在古代中国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贵族和权贵的象征,同时也被用于祭祀和宗教仪式。
二里头的玉器不仅展现了人们对玉石的崇拜和使用,还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宗教信仰。
五、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织形式。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揭示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是以部落或氏族为基础的。
人们组成大家庭或氏族的群体,通过共同的血缘关系和部落制度来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
这种社会制度为后来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影响了许多其他古代文明社会的发展。
六、宗教信仰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还包括一些与宗教信仰相关的物品。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追寻中华文明源头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追寻中华文明源头2022-11-16简要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负责人王巍说,一个又一个的重大发现,一次又一次地证明的确存在着比二里头文化更为遥远却更为发达的文明形态。
探源工程第二阶段从2006年初到2022年底,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研究的空间范围扩大到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及辽河流域,研究的时间扩展到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
打小起,我们就接受了中国同巴比伦、埃及和印度一样,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这样的事实,并为能够生于这样的国度而骄傲。
长大后才知道,我们实际上只有商周以后4000年文明史的考古证明。
中华文明从何时开始,从哪里起源,最早的“中国”又是什么样子这些看似不成问题的问题,竟成为一代代学者兀兀穷年的追问。
于是有了上世纪末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有了从本世纪初持续至今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今年8月21日出版的美国《科学》周刊以此为封面专题,对中华文明的起源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
目前,探源工程第二阶段的工作已经结束,第三阶段的工作即将开始,世界和中国都想知道,经过8年的探寻,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又向前推进了多少。
二里头:最早“中国”的雏形在古代中国,“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
在金文或青铜器铭文中,国字的原始字形作“戈”加“口”,戈是声符,有执戈守城之意,口表示城邑。
从字形上可以看出,一个邦国是以都城为中心而与四域的农村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
河南偃师的二里头,一个地处中原腹地洛阳平原的普通村庄的名字,在麦田覆盖的地下,掩藏着最早的“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许宏在他的新作《最早的中国》中如是说。
二里头遗址是1959年在探索夏墟时发现的。
1928年起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在考古学上确立了殷商文明的存在。
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认为,殷墟的甲骨文非常成熟,而文字从形成期步入成熟期至少需要千年的历史,殷墟精湛的青铜器制作工艺也不会从天而降。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三)中国的原始社会
1.经历时间:
经历约200万年
2.按社会组织形态分为:
母系氏族公社(旧晚)
父系氏族公社(新晚)
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生产力提高剩余产品 私有财产
私有制社会贫富分化阶级分化
部落出现权贵阶层基本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1)原始人群(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晚期)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三)中国的原始社会
1.经历时间:
3.影响: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高中统编版高一上学期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说起云南,相信在座的很多同学可能并产陌生,因为云南不仅是旅游胜地,还是一座历史文明名城。1965年5月,中国地质学家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的一个小山坡上,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这一发现,表明我是古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那么中华文明最早发源于什么时候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3、生产生活方式:
生产:从事采集、渔猎生活:群居,已经学会用火
自主探究:阅读课文第1一3页!
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探究思考1
?思考点 p2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你能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吗?
(二)新石器时代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北约10公里,是中国在二里头文化时期的主要遗址之一。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对于揭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二里头遗址的重要意义。
首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填补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的空白。
二里头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距今约3800-3200年。
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古代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青铜器、玉器、石器等文物中,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为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其次,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使我们对古代黄河流域文明的发展有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认识。
二里头遗址位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
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发达程度和文化的繁荣程度。
例如,大量的青铜器、玉器等文物反映了当时的手工业水平和艺术水平,各类陶器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各类祭祀器物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和仪式习俗。
这些文物的发现使我们对古代黄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发展阶段和演变过程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此外,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中国古代社会已经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政治组织和社会制度。
青铜器的大量出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程度。
同时,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
例如,出土了大量的祭祀器物,包括祭酒器、祭祀陶俑等,这些都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祭祀仪式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最后,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对于推动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和对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二里头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现对于推动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和对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及特点

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特点张军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我们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特点。
中国早期国家,这个名字是一个学术上特定的术语,但是我们究其实质来讲,就是国家的产生问题,因为在一个文明诞生、发展的历程中,国家的产生是文明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中国在它自有的、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当中,我们的国家是怎么产生的,这在我们学术界,也是在我们的政治文化史上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命题。
国家产生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这个意义可以放到中西两大文明体上去比较,就会发现,迥异于西方国家的产生,它的政治文明的一些基本特点,中国它的国家的产生有它自身的特点,我觉得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特点,基本上决定了我们以后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基本格局。
因此,从发生学的意义来讲,我们追溯到文明之初,我们国家的产生时期自身的一些特点来回述我们的历史,就会发现,长达几千年中国历史文明的一些基本特征。
今天,我给大家讲讲中国早期国家的问题。
一、什么是早期国家(一)从氏族到国家大家知道,我们的早期国家,在我们的文明研究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
什么是早期国家,早期国家就是国家产生之初,我们传统之中的第一个国家就是夏朝,夏朝在它产生之前,我们的人类、我们的文明是怎么样从原始社会,怎么样从一个前国家时期进入到国家时期,在这样一个具有界碑式的发展历程当中,发生了哪些东西,奠定了我们之后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一些基本格局。
我们要想追述我们的早期国家的历史,实际上就要追述到人类的发展史,人类发展史最初在国家产生之前,国家作为一个政治的这样一种架构,它在产生之前,我们现在学术界也有一个名字就叫氏族社会,由氏族社会进入到国家,这样国家产生的界碑式的结点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东西,这里面实际上蕴含着中国文明基本的东西。
氏族社会就是人类历史直立行走之后慢慢成了很多种群落,种种群落就是人类文明最初的表现形态,谈到氏族社会,氏族社会的发展也分布了几个特点,它也有一个历史的发展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二里头文化浅谈中国国家的起源问题摘要:徐旭生先从文献资料考证了“夏氏族或者部落所活动的区域”,并从实际考察中于1959年发现了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
由于遗址范围广大, 文化内涵丰富, 文化面貌比较新颖, 当即引起有关当局重视。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是年秋季即对遗址进行发掘, 工作迄今愈50年。
本文试在运用二里头近期的考古发掘材料与古代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对我国的国家起源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二里头遗址夏文化国家起源都邑早在20 世纪中叶,范文澜根据《竹书记年》中的传说和《史记》的记载,将夏列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1 ] 。
徐旭生先从文献资料考证了“夏氏族或者部落所活动的区域”,并从实际考察中于1959年发现了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
由于遗址范围广大, 文化内涵丰富, 文化面貌比较新颖, 当即引起有关当局重视。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是年秋季即对遗址进行发掘, 工作迄今愈50年。
本文试在运用二里头近期的考古发掘材料与古代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对我国的国家起源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从文献中解读关于夏王朝的定位问题在很多古代文献中都有关于夏王朝的描述,《尚书》、《左传》、《国语》、《诗经》、《礼记》、《竹书纪年》及先秦诸子中都有一些关于夏王朝的记载。
虽然记载琐碎零星,但通过对其中的整理,我们可以比较清晰的的到夏王朝是当时一个经济文化的中心。
这个地区就是黄河、伊河、洛河的交流处,现在河南省西部。
《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 融降于崇山。
”韦昭注“融, 祝融也, 崇, 崇高山也夏居阳城, 崇高所近”此阳城即今为登封告成镇, 在篙山的南面, 二里头遗址的东南面。
1977年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发掘告成王城岗遗址时, 发现两座东西并列的小城堡基址, 可能即为夏代初期的禹都阳城, 其学术价值自不待言。
《逸周书·度邑解》自洛呐延于伊呐, 居易无固, 其有夏之居。
”二里头遗址位在伊、洛两河之间、洛阳平原的东部与文献记载是恰相符合的。
《吕氏春秋·音初篇》“有帝孔甲于东阳贫山”的传说。
《水经注》河水,于盟津今孟津后引其文, 又注之曰“皇甫谧《帝王世纪》以为即东首阳山也。
”东首阳山, 在二里头遗址之北, 相距约公里。
《史记·封禅书》“昔三代之君, 皆在河洛之间。
”《史记·夏本纪》正义“《尚书》云‘太康失邦, 兄弟五人须于洛呐。
此即太康之居近洛也。
”古本《竹书纪年》“后架伐眠山⋯⋯而弃其元妃于洛。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河边上, 与文献记载是相符合的。
《史记·吴起列传》,’夏果之君, 左河济, 右泰华, 伊胭在其南, 羊肠在其北。
”二里头遗址的位置正在此范围之内。
《史记·夏本纪》正义引臣攒曰“《汲泉古文》“太康居斟, 翼亦居之, 梁又居之。
”二里头遗址为一夏代都邑, 有可能即为桀都斟鄩。
佟柱臣以《国语·周语上》“昔伊洛竭而夏亡”的记载圈定夏的地理位置,将《竹书纪年·夏记》“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的记载来对应二里头遗址的两个14C 年龄,从时空上锁定二里头应该就是夏代的都邑,然后将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宫殿遗迹、青铜器、墓葬作为奴隶制国家的特征来讨论[2]。
1995 年以后, 国务院决定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结合天文学、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多门学科,应用较先进的断代技术,将包括夏在内的三代研究推向了高潮。
1999 年《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结项验收,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其总目标是通过了9 个课题和44 个专题的多学科联合攻关,制定一份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代年表。
该项目的成果发表后在国内受到一致好评,但是在国际上却遭遇尖锐批评,凸显了中外学术界在学术规范和研究方法上存在的显著差异。
《夏商周断代工程》不仅确信夏的存在,而且列出了夏代各王的世系表。
坚持这一论断的学者以四条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1) 豫西和晋南是周代文献中提到的夏人活动区域,其中二里头文化最有可能是夏文化的代表。
(2) 二里头发现了宫殿遗迹,表明国家的存在。
(3) 14C 测年结果证明二里头在夏的纪年内。
(4) 既然司马迁所记载的商朝被证明为信史,那么夏的存在也应该是可信的[3]。
但是在持不同意见的中外学者看来,这些理由显然是不够令人信服的,这项研究不应该预设夏的存在,而应该证明它存在。
夏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周代,而时间上离夏最近的商代甲骨中却未见有关夏的片言只语,因此,夏有后人杜撰小三种类型。
大墓只有一座,位于第二号宫殿建筑群的主体宫殿与围墙之间。
这就充分说明了,宫殿建筑是一种阶级社会的王权象征, 而不是原始社会的产物。
中型墓多分布在遗址的东面和北面地势较高的地方墓坑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 南北向, 长2、宽1米余随葬器物一般10件左右, 最多20达余件。
从埋葬方面来看, 已分成不同的等级, 随葬品的精陋、多寡也十分悬殊, 说明当时已经进人阶级社会, 即奴隶制时代了。
农业经济方面有起土用的扁平石铲、骨铲、蚌铲和木未印痕, 有收割用的石刀、石镰, 有砍伐用的石斧等。
这些生产工具, 数量众多, 磨制精致, 说明了农业生产的发达程度。
农业是当时人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主要粮食作物有粟等。
渔业方面, 发现有鱼钩铜、骨质的皆有、骨鱼镖、陶网坠等工具, 以及在平底盆的内壁和骨片上等都刻有鱼的图像。
狩猎方面, 发现有骨链、石嫉、铜嫉等工具, 狩猎的对象, 主要有鹿等。
当时农业和手工业已经有明确分工, 手工业之间, 也细致的分工, 如铸铜、制玉、制绿松石、制骨、制陶、酿酒、纺织、制漆、制石等。
根据文献记载, 如《越绝书·记宝剑》说禹时“以铜为兵” , 《左传·宣公三年》说夏代初年“贡金九牧, 铸鼎象物。
”与我们目前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实物资料大致是相符的。
我们可以明确地说, 夏代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
制玉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专门手工业, 这些珍贵的玉器,是专门给王室和奴隶主贵族享用的。
《淮南子·精神训》云“夫有夏后氏之磺者, 匣匾而藏之, 宝之至也。
”说明夏代的制玉是很著名的。
目前已发现有铜、玉、绿松石、朱砂、海贝、釉陶和白陶等。
这些原料和成品多非本地所产, 应该是通过商业贸易、交换或从战争中掠夺来的, 方国进贡来的。
特别是海贝, 产在海洋中,与中原内地相距十分遥远, 说明当时人们的交往、联系是很广一泛的, 并非如有人所说当时人们的活动范围是很有限的, 情况是很闭塞的。
考古资料表明, 以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和影响, 纵横都在千里以上。
到目前为止, 在二里头遗址里大多发现在陶大尊内口沿上的刻划记号, 约有来种。
这些刻划记号的目的和用意, 目前我们尚不知晓。
目前还发现有用猪、牛、羊、和鹿的肩脚骨行灼或先钻后灼的卜骨,反应了当时的宗教迷信情况。
三从二里头文化都邑的特点解析早期国家的特质二里头文化以其当时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它的登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这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 一是其都邑中心的庞大化与复杂化, 二是其大范围的文化辐射[5]。
二里头遗址这一当时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所显现出的作为国家权力中心的都邑的特征, 正随着新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进展而被不断地认识。
近年的勘察结果表明, 二里头遗址的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遗址现存范围的东、南、西缘大体接近于原始边缘, 惟其北部遭到现洛河河床的切割破坏[6]。
“早期国家社会一般表现为特有的都市聚落形态, 其中城市是最重要的部分”。
二里头文化都邑具有庞大化与人口的高度集中性。
从聚落形态的演变过程看,二里头遗址所在的洛阳盆地在史前时期一直属人口密集分布区, 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最大的遗址的面积仅60余万平方米[7] , 这与二里头遗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学者认为这一超大型聚落的出现本身即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8]。
二里头都邑当时的人口至少应在20000人以上。
人口如此高度集中于中心聚落(都邑) 及近畿地区, 在东亚地区尚属首见。
人口的增长是社会复杂化与国家出现的重要契机, 而人口集中的程度应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社会的成熟度。
近年二里头遗址的一系列发现, 表明这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
遗址的中心区位于遗址的东南部至中部一带。
由宫殿区、官营作坊区(包括铸铜作坊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 、祭祀活动区和若干贵族聚居区组成。
遗址西部和北部区域则仅见小型地面式和半地穴式房基及小型墓葬, 应为一般居住活动区。
二里头都邑的早期国家特质还表现为大型礼仪建筑与青铜、玉礼器的独占。
国际著名汉学家、美国达慕思大学艾兰教授认为“二里头与中华文明的形成:一种新的范式”,艾兰引用了“文化霸权”概念,认为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墟晚商文化和周文化在礼器上表现出极强的传承性。
从“精英文化”和“文化表象”的角度讲,延续发展的中华古代文明,正是发端于二里头时代所开创的礼制文化。
二里头文化这种对关涉国家命脉的礼仪建筑与铜、玉礼器的绝对占有, 显现了早期国家权力中心的惟一性。
此外, 二里头遗址墓葬所表现出的高度的社会阶层分化, 远程输入品所表现出的对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等, 也都对探明二里头国家的特质有所助益。
上述现象表明, 二里头遗址所代表的社会拥有高度集权的组织管理体系, 存在一个内部专业分工的行政机构。
而这正是早期国家所应有的特征。
四小结本文通过从文献中解读关于夏王朝的定位、从二里头考古发掘论证我国国家起源和通过二里头文化都邑的特点解析早期国家的特质,这几个方面对我国国家起源做了简单的论述。
尽管二里头文化的发掘上尚未有文字发现,但通过对文献和考古发现的相互印证,已基本展现了二里头文化作为我国早期国家的特质。
二里头文化的都邑规模大、人口稠密、礼乐文化发达等等很多方面的特征都已证明,我国早期国家的发源就与二里头息息相关。
二里头文化不仅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早期国家形成的居所——夏商文明![参考文献][ 1 ] 范文澜. 中国通史[M] . 人民出版社,1978 年(1949 年第一版) .[ 2 ] 佟柱臣. 从二里头类型文化试谈中国的国家起源问题[J ] .《文物》,1975 年第6 期.[ 3 ] 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N] .《社会科学报》,2003 年11 月27 日.[ 4 ] 夏鼐. 谈谈探讨夏文化的几个问题[J ] .《河南文博通讯》,1978 年第1 期.[ 5 ] 许宏: 《略论二里头时代》, 《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 6 ] 许宏、陈国梁、赵海涛: 《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 《考古》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