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一章 导论

合集下载

新发展经济学PPT教学课件

新发展经济学PPT教学课件

§4. 旧发展经济学与新发展经济学
一、发展问题:
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为什么落后或不 发达?即,不发达的原因和障碍是什么?
2、发展中国家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来追赶发达国家? 即,应采取何种策略推进经济发展?
二、战后50多年来形成的发展经济学,只是“发展 中 国家的经济学”
1、增长理论的兴起(从斯密到哈罗德-多马)
a) 存在性 : dk=0 s·f(k)=nk 实现充分就业 b) 稳定性 : sf(k)>nk dk>0 k↑→k*
sf(k)<nk dk<0 k↓→k* • 4.推广
a) 折旧 dk=sf(k)-(n+δ)k b) 技术进步 dk=sf(k)-(δ+n+g)k • 5.黄金定律: f-1(k)=n;
§6. 后发优势及其变化趋势
1、后发优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迟缓所形成的有利条件或机遇。 Late-developing Advantage(LDA)
①技术性后发优势:后发国通过技术引进、学习模仿所获得的利益。 ②制度性后发优势:制度和政策层面的学习模仿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如
制度借鉴 2、学习成本 ①WHO(学习主体):个人,单位,地区,国家 ②WHAT:技术,制度,政策,经验,发展经历 ③HOW :a)模仿式学习:程序式的
• 技术性EDA:一国技术创新领先,推出新产品 • 制度性EDA:政策性因素、规则的变化、制度创新带来发展动力
2、创新成本 Innovation cost(IC) • 直接成本:可用货币计量的创新所需的成本 • 间接成本(机会成本):所需时间、资源、人力等不能用于其它方面
的成本
3、英国案例
4、美国案例
– 第一阶段:各种经济增长模型提出 40S-60S – 第二阶段:因素分析 60S – 第三阶段:增长极限论 70S “罗马俱乐部”

《发展经济学》全套课件

《发展经济学》全套课件

《发展经济学》全套课件第一部分:导论一、发展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减少贫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提高社会福祉等问题。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强调多学科交叉和综合分析。

二、发展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发展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许多国家刚刚摆脱殖民统治,面临着重建经济和社会的任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并逐渐形成了发展经济学这一学科。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方法也不断创新。

三、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包括:1. 新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主张通过自由市场、私有产权和对外开放来实现经济增长。

2. 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结构性的问题,如市场失灵、资本短缺、技术落后等,需要政府干预和引导来实现经济发展。

3. 新制度主义发展经济学:强调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制度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

4. 新增长理论:关注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和知识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张通过教育和研发投资来提高经济增长率。

四、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1. 定性分析: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

2. 定量分析:利用统计数据和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3. 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揭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4. 实地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等方式,了解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五、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问题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中国的发展经济学研究注重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强调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

发展经济学第1章

发展经济学第1章
问题的提出
❖ 工业化是怎样影响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仍然居住在农村、 仍然贫穷的人们的生活?
❖ 各国如何教育其人民,使他们在较为先进的工业中成为 更加具有效率的工人?
❖ 各国如何克服城市产业工人和广大仍然贫穷的农民、以 及勉强维持生计的城市贫民之间的悬殊差异?
❖ 各国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 各国应采取怎样的经济发展政策来促进本国的发展?
婴儿死亡率
10 ‰ 70 ‰
预期寿命(年) 75 63
二、发展中国家
(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特征
2.生产效率低下。
•劳动力素质不高 •管理水平低下 •技术进步缓慢
表1-3 1993年发达国家与发 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比较
地区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GDP份额
约80%
约20%
人口份额
约14.5%
约85.5%
但是忽视了对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忽 视了增长成果的公平分配,忽视了政治变革、社会 变革与社会进步,从而导致了贫富两极分化愈演愈 烈,人力资源严重浪费,自然资源大量毁坏。
❖ 在发展中国家则有所不同,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和体制的 僵化和刚性,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不仅要关注数量 的增长,而且更要追求数量之外的更多的变革。
▪ 人口增长率高. ▪ 劳动力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需要. ▪ 失业率居高不下.
二、发展中国家
4.分配不公。
❖ 分配制度大多严 重失衡,收入分 配向两极分化, 富者愈加富裕、 穷者愈加贫穷。
(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特征
二、发展中国家
5.技术落后。
(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特征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落后,只能生产一些低级或初级 产品,因此往往过分依赖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 出口。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16
二、发展中国家
(一)发展中国家的产生
17
1. 发展中国家的独立
• 二战以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纷纷独立,并选
择不同道路谋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国家被称为发展中国家 (Developing Countries),或者欠发达国家(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LDCs),或者第三世界国家Third World。 • 之所以普遍的被称为发展中国家,主要是指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相同。 • 所谓发展中国家是指相对于发达国家或较发达国家来说的不发达国家 或欠发达国家。 • 全球发展中国家共有100多个,占世界人口约3/4以。
7
• 相当年,风华正茂的大批有志之士,比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
小平等,以民族解放大业为重,致力于本国的政治独立和经济建设, 如果他们都崇洋媚外,纷纷定居国外,还会有新中国吗? • 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现在13亿天文数字般的中国人中,还能有 几人? • 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要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应该集中力量于本国的经 济建设,而不是到国外仰人鼻息。发展中国家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 立足于自力更生,充分利用国内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资源和其他资源。
Hale Waihona Puke 3. 按照发展程度分类(1)发达国家。 • 指经济很发达,社会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都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 发达国家,是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模式。发达国家主要是一些 西方国家,最为典型的成功者是美国。 (2)发展中国家。 • 指经济落后,社会文明程度低,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 的国家。 • 少数发展中国家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是经济结构和社会文明程 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在现代化进程中;还有不少发展中国家,还处 于相对蒙昧的农业文明阶段。

第一章发展经济学

第一章发展经济学
公开失业率高 ➢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劳动力中公开失业者约占10-15%,15-24岁青少年失业率高达
30%左右 严重就业不足 ➢ 就业不足(Under-employment),指劳动者的实际工作时间少于他们能够工作的时间,
或劳动者形式上在工作,但实际效率极低,减少劳动时间对总产出没有影响 ➢ 这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很普遍
(3)发展中国家的共有特征
发展中国家各自有其相异之处,有时差异甚至很大(历史传统、国土大小、人口多少、 收入水平、产业结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禀赋、公营和私营部门比重、对外依赖程度、 经济体制等 )
但有很多共同的特点,所以“可以在颇为相似的框架内去观察它们”(否则失去意义)
共有特征 (贫困、失业、公平)
教育水平低下
各级学校的入学率发展中国家均低于发达国家 1998年,低收入国家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男性为30%,女性为49%,而发达国家的
文盲率体制的约束(资本、人力资本、土地占有、市场发育等)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③人口负担严重
人口基数大 人口增长率高 人口赡养负担(Dependency Burden)重 童工现象非常严重
NICs是指工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制成品在出口产品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 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和地区
世界银行的分 类
世界银行则按地理位置将发展中国家分 类 分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北非、中东、除日本之外的亚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东欧的
转型国家。
世界银行按人均收入划分
①低收入国家,②中低收入国家,③中高收入国家,④高收入国家(世界银行的标准):
第一阶段(1940s末至1960s初) 第二阶段(1960s中期至1970s末) 第三阶段(1980s至今)

发展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发展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主要特点
1.
2.
3.
反“单一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的倾向 强调内向型发展战略,主张采取进口替 代工业化、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试图建立对所有发展中国家都适用的宏 大的理论体系
第二阶段的大调整(20世纪60年代 中期到70年代末)



对发展有了更广泛的认识(范围扩大) (经济增长,但是生活并没有改善;公平, 绝对贫困) 重新评估市场机制的作用 农业的偏见得到纠正 外向发展和对外贸易受到强调
哈罗德-多马(1948)提出的理论是发展经 济学的里程碑。
最老和最新
发展经济学这门学科是最老的经济学的一 个分支 发展经济学又是最新的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最老的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在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兴起之前,西方经济 学说史中已经有了丰富的经济发展思想。 从最早的重商主义者,到亚当· 斯密,到大卫· 李 嘉图,再到马尔萨斯、约翰· 穆勒,最后到马歇尔、 熊彼得等等,他们的经济思想中或多或少都包括 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思想。他们或是论证经济如何 发展(如斯密等),或是消极的解释经济如何不 发展(如马尔萨斯等) 。

人类发展指数(HDI)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1990年提出了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简称HDI) The Human Development Indicator measures the average achievements in a country in three basic dimensions of human development: A long and healthy life, as measured by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人均 预期寿命. Knowledge, as measured by the adult literacy rate (with two-thirds weight) and the combined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gross enrolment ratio (with one-third weight). 教育程度 A decent standard of living, as measured by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per capita at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in USD. 生活水 平

发展经济学第一章

发展经济学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理论特征 ●理论基础 ▲新制度经济学 ▲新古典主义 ▲新政治经济学 ●理论特征 ▲不放弃新古典分析工具,突出了微观分析, 修正了理性假定 ▲重视制度因素和时间因素的内生作用 ▲关注个体行动与集体行动的相互影响
◐研究的主要问题 ●核心问题在于:从制度的内生性寻找 经济 社会落后的原因 ●主要内容 ▲市场经济制度结构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与寻租问题 ▲国家理论 ▲制度变迁与新经济史学
◎国际移民的历史作用
◎国际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 ◎基础科学研究及发展能力 ◎政治和社会制度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国内经济的效率第二节 发展经济学的源自究任务与 特点 ◆关注的主要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
,为什么落后?其原因与障碍是什么? ◎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经济起飞,追赶发达 国家。
结构主义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资本积累、劳动 力增加和技术变化长期作用 的结果,是在竞争均衡的条 件下发生的。在该条件下, 所有部门的劳动和资本的边 际收益相等,因此需求的变 化和由此引起的部门间的资 源流动,则被认为相对不重 要。
增长 源泉 看法 不同
经济增长是生产结构转 变的一个方面,源自需 求结构的变化,并能有 效地对技术加以利用在 预见不足和要素流动有 限制的条件下,结构转 变可能在非均衡的状态 下发生,因而劳动和资 本从生产效率高的部门 向生产效率低的部门流 动能够加速经济增长。
◐这一时期的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特点: ●反对单一的新古典主义传统,倡导双元经 济学并存。 ●注重结构注意分析,主张三化 ●强调内向发展战略,主张采用进口替代战 略实现贸易保护政策 ●试图建立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均适用的理论 体系
◐结构主义的非均衡经济发展理论 ●时间:20世纪50、60年代。 ●理论背景: 凯恩斯关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 非均衡分析 ●主要关注焦点:就业问题的极端重视以及 对国家干预主义的政策主张的影响 ●分析方法:从结构变革角度分析和研究发 展中国家的经济不发达和向发达状况转换 的问题。

[经济学]发展经济学_OK

[经济学]发展经济学_OK
56.4
General gov.final cons.
expenditure
% of GDP
2005 18 18 23 20 27 22 24 19 17 15 19 18 13 25 18 22 21 18 28 12 21 16
19.7
Gross capital formation
% of GDP
364
22
28
50
65
11
27
Middle income
8535129
5.1
581
726
10
37
53
58
14
26
Lower middle income
Upper middle income
Low & middle income
4869491
6.3
451
587
13
41
46
56
13
29
3665404
3.5
2005 25 22 20 20 20 19 20 17 26 25 20 24 30 20 23 19 23 28 16 20 17 18
1261.5
16
1.2.3 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
• 1.世界银行使用人均GNP这一简单的指标来衡量 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优点:易于操作;缺陷: 因为它只是一个平均值,因此不能反映收入的分 配状况。
(按1990年美元计算的每工作小时GDP)
30.00 29.62 29.10 27.55
25.00 20.00
23.98 20.02
15.00 10.00
5.00
11.06 8.48
5.6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财富的物质形式是劳动产品,价值形式是纯收入,财富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劳 动者人数的多少,因而,人口稀少是贫困的原因,增加人口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3.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土地和劳动两个因素,“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 富之母”; 4.国家应干预经济生活,利用税收政策调节经济; 5.配第关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比重变动的看法,他认为,随着时间 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的人数比起从事工业的人数将相对减 少,从事工业的人数比起从事服务业的人数又将相对减少。即“配第—— 克拉克命题(法则)”。 三、重农学派 亚当斯密 四、亚当 斯密 他是将经济发展问题作为分析中心的第一位经济学家。 1.强调国民财富增长决定于专业化分工、人口、资本积累,储蓄是经济增 长的必要条件;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和资本的增加引 起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的增加。 2.在一个封闭经济中,国民财富的增长要受资源与技术条件的限制,但通 过对外贸易可以利用外部条件促进增长。 3.经济增长不是一个短期现象,而是一个长期过程。他认为,经济增长一 旦开始,便会持续地进行,但受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稀缺的限制,资本和
第二节 经济学说史中的经济发展思想
一、重商主义 威廉. 二、威廉.配第 威廉.配第被称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也是由重商主义 向古典学派过渡时期的经济学家。在其著作中也存在不少重商主义的观 点。十分重视商业和对外贸易,认为人口稀疏是贫困的真正原因,主张 国家应合理地干预经济生活。主要思想: 1.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财富的增长;
1977由莫里斯(M.D.Morris)提出,是一个衡量一国人民经济福利和生活 水平的综合指标,由识字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三项组成。该指数 以瑞典水平为基准,识字率是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民生活 水平和教育发展程度的反映;预期寿命指数由营养、公共卫生、收入 和一般环境等指数综合而来;婴儿死亡率则反映饮用水的净化程度、 居住的环境条件、母亲的健康状况等。 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文发展指数”(HDI,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该指数由三项指标组成: (1)出生时的预期寿命; (2)社会教育水平,用成人识字率(2/3)和在校受教育的平均年限 (1/3)的一个加权平均数衡量; (3)实际人均收入,根据购买力平价及与世界平均收入水平相比较来 进行调整。 4.另有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联系经济发展的目标来考虑经济发展的量度。 他们认为,经济发展的目标应当是首先保证基本需要,即在经济发展 过程中,要注意改进卫生、营养和教育条件以直接对人力资源产生积 极作用。同时,要注意采用减少浪费和改进现有技术效率的简易方法 去提高生产率,而不要一味追求技术的迅速变化。这种主张被称为 “基本需要思路”或“基本需要战略”。
七、“静态的插曲” 静态的插曲” 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从19世纪中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段时 间中,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几乎在经济思潮的主流中完全消失了,正 如迈耶(G.M.Meier)所说:“经济思潮出现一种明显的转变,即由古典主 义经济学家把经济进步视为由积累力量形成的动态模式的看法,转变为新 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对既定资源的静态配置的特别关心。”这种情况的出现, 被称为“静态的插曲”(The Static Interlude)。 在这一时期中,价值理论、分配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在经济思潮中成为 主流。 但是,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在这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从主流经 济学消失的一个世纪之中,有两位经济学家是例外,他们是马歇尔 (A.Marshall)和熊彼特(J.A.Sehumpeter)。 马歇尔的学说是西方经济学的第二次系统综合。他对经济发展问题也有论 述。他不只注意到现实资源的配置,还注意到资本积累的来源和劳动的数 量与质量。他认为,工业方面的报酬渐增趋势会压倒农业方面的报酬渐减 趋势,从而不会出现对经济增长的障碍。他十分强调通过教育以开发人力 资源的重要性,他认为,把公私资金用于教育是否明智,不能单以它的直 接结果来衡量,使大多数人有比他自己通常能利用的大得多的机会,也将 是有利的。他说:“依靠这个手段(教育投资),许多原来会默默无闻而 死的人就能获得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所需要的开端。而且,一个伟大的工 业
劳动投入到一定程度,边际报酬从而利润会下降,资本积累减慢,最终会 停止,经济发展也会停止。因此,如何突破这种停滞状态,是非常值得研 究的。 4.“自由放任”是斯密所主张的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 斯密说“由于每个人都努力把他的资本尽可能用来支付国内产业,都努力 管理国内产业,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达到最高程度,他就必然竭力使社会的 年收入尽量增大起来。确实,他通常并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 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 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达到的 目的。” 大卫.李嘉图 李嘉图(D.Ricardo) 五、大卫 李嘉图 1.经济增长即生产的增长,而生产的增长主要看经济剩余的多少。经济剩 余多,用到再生产上的资源多,生产能力扩大就快,生产增长得也快。经 济剩余是最终产品的价值扣除付给最低工资后的差额。 2.李嘉图的经济理论不同于斯密的经济理论之处,在于他把研究的重点从 生产转向分配。 3.关于报酬渐减规律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李嘉图认为,由于土地有限 而质量有异,农业生产的报酬是渐减的,而这将对国民经济增长起约束作 用。他认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可能抵消或延缓报酬的渐减,这种情况在工 业生产中表现比较明显,就农业而言,技术的进步只能短期地、间歇地提
(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
衡量经济增长,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即GNP(GDP)的总 量或人均量的增长为尺度。 衡量经济发展比衡量经济增长困难得多。一般认为,发展的中心意义是 社会和个人的福利增进,因此,表明发展至少应包括五个方面的指标:基 本必需品的消费量、收入和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率、健康水平和就业状 况。发展经济学家试图用多个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来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程 度。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1.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的16项综合发展指标 (1)出生时的预期寿命;(2)2万人以上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3) 人均每日消费的动物蛋白质;(4)中、小学注册入学人数;(5)职业教 育入学比例;(6)每间居室平均居住人数;(7)每千人中读报人数; (8)从事经济活动人口中使用电、水、煤等的百分比;(9)每个男性农 业工人的农业产量;(10)农业中成年男性劳动力的百分比;(11)人均 消费电力的千瓦数;(12)人均消费钢的公斤数;(13)能源消费(折合 成人均消费煤的公斤数);(14)制造业占GDP的百分比(15)人均对外 贸易额;(16)工薪收入者占整个经济活动人口的百分比。 其中,(1)——(7)属于社会指标,(8)——(16)属于经济指标。 2.实际生活质量指数(PQLI,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二、发展中国家的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 2.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3.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负担(Dependency Burden) 4.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 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一)概念 一 概念 经济增长仅仅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一季度、一年、三年、五 年、十年等)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的增加。 经济发展则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 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 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等等在内的变化。 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的内 涵较广,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 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就 有经济发展。 在个别情况下,有时会出现无增长而有发展的情况。
根据前国际劳工局(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局长布兰查德(Francis Blanchard)的定义,基本需要“是一个社会应当为最贫穷阶层规定的最 低生活标准,满足基本需要意味着满足各个家庭对衣、食、住个人消费 的最低需要,意味着可以获得清洁饮水、下水道卫生设施、运输、保健 以及教育等方面必不可少的服务,意味着使一个能够工作并愿意工作的 人得到适当的报酬的工作,还意味着应当满足更具有质的规定性的需要: 健康的、人道的和令人满意的环境以及对足以影响人民生活、生计和个 人自由的决策的广泛参与。”
发展经济学 Development Economics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 一、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一般指原先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而现在取得政 治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 落后国家(后进国家) Backward Countries 不发达国家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欠发达国家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LDCS 世界银行的历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根据人均GNP,将世界上人口100万 以上的132个国家(或地区)划分为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三组,并 指出“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有时被称为发展中国家”。 联合国把全部发展中国家分为三类:最不发达国家(Least-Developed Coutries)、非石油输出国发展中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目前世界上共有49 个最不发达国家,人口约6.3亿,又被国际社会称为“第四世界”。石油 输出国组织成员包括:伊拉克、伊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委内瑞拉、 阿尔及利亚、阿拉伯酋长国、厄瓜多尔、加蓬、卡塔尔、利比亚、尼日 利亚和印度尼西亚。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把发展中国家分为61个低收入国家(那些1993年 人均收入低于650美元的国家)、73员国。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包括:阿根廷、巴西、墨西哥、葡萄牙、西班 牙、希腊、南斯拉夫、香港、韩国、新加坡、台湾等11个国家和地区。 除了上述OECD所列举的158个发展中国家外,前苏联和东欧的经济 转轨国家作为当今发展中世界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历 史背景和艰巨的发展使命丰富了发展中国家的内涵。根据目前发展经 济学界的通常做法,将这些国家作为一个完整的新国家集团,以区别 亚非拉和中东那些传统的贫困发展中国家。 总之, 发展中国家(世界)是由这样一些国家和地区所构成的:这 些国家或者是过去的殖民地和附属国,或者是长期实行高度集中计划 体制的国家,或者是虽然某种资源禀赋(例如石油)能够给它们带来 高收入,但经济结构单一、现代化程度不高,社会文明演进处于较低 层面的国家。正是上述原因,导致在这些国家中,经济、社会的双元 结构明显,市场经济不够发达,依然处于或者还没有进入工业化的进 程,形成了一个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异的国家群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