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四章 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2.5 索洛模型与哈罗德问题
索洛模型解决了第一个哈罗德问题 如不考虑折旧,索洛模型的平衡增长意味着sf(k) = nk sF ( K ) L 两边同时处以k,则sf(k)/k = n n

L
K
根据资本—产出比的定义,F(K)/K = 1/v 从而 n = s/v 这就意味着有保证的增长率等于自然增长 率,经济稳定的趋向平衡增长的轨道。原因是 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s、v、n都是外生的 常数,而在索洛模型中,资本—产出比是可变 的,经济可以调整到有保证的增长率等于自然 增长率的特定的资本—产出比上
第二个哈罗德问题

GA=Gw这种均衡是“刀刃上的均衡”。因 为一旦两者发生偏离(事实上是经常发生 的),偏离不但不会自行矫正,还会产生更 大的偏离,这也就是所谓的“不稳定原理”, 后人称其为“第二个哈罗德问题”。

举例来说,假定s=10%,Vr=4,于是Gw=2.5%, 假定实际增长率G比有保证的增长率高0.1%,为 2.6%,那么伴随2.6%的产出增长,加速器原理将 要求4×2.6%的国民收入追加投资,投资将达到 产出的10.4%,而储蓄被限制在10%,于是实际 增长率超过有保证的增长率0.1%导致投资超过储 蓄0.4%。而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任何投资超过储 蓄都将带来设备短缺、存量减少、刺激更多的投 资,带来国民收入的进一步扩张。因此实际增长 率超过有保证的增长率将导致实际增长率更快增 长。反之亦成立。对均衡的偏离不是自行矫正, 而是自行加重。

罗斯托(Rostow, W. W.)提出经济起飞的必 要条件之一:生产投资从占国民收入的5%或 不足5%提高到超过10%。这一数值从何而来 呢?
推算
罗斯托假设一个处于发展初期的经济,资本— 产出率为3.5,每年人口增长率为1%-1.5%。 要使按人口计算的国民生产净值保持原有的水 平的话,国民生产也得按1%-1.5%的速度增长。 根据s = G × v,所以储蓄率必须保持在3.55.25%的水平。 在相同人口增长和资本—产出率条件下,如果 人均收入要提高到2%,国民生产值就要按33.5%的速度增长,那么储蓄率就要提高到 10.5%-12.25%(方法同上)。这就是罗斯托 10%以上比例的来源。

第四章发展经济学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20190301

第四章发展经济学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20190301

(三)生育的微观经济理论
C d = F (t x ,y, pc , p x ), t x 相对其它商品而言,对孩 子的偏好程度。收入一定,养育成本(价格)变化对家庭选择 的影响。
G商品
U1
U2
E2
E1
0
C2
C1
图4.5 家庭选择均衡
C孩子
U
a b c 0
人均收入
图 4.6 养育子女的效用 a : 精神上的愉悦;b:劳动和经济效用; c 对老年人晚年瞻
表4.2 发展中国家(样本,不含中国)失业状况
指标
年份
(公开)失业率 (%)
(公开)失业和 就业不足合计 (%)
非洲
亚洲
拉丁美洲
1960
6.7 25
31 24 18
1970 1973
7.4
7.6
27
29
39
38
26
28
20
25
1980
7.8 --
----
1990
8.2 --
----
(二)特点 1、 长期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者
改善人口结构任务紧迫,应调整生育政策(立足引 导和服务 ,家庭自愿),以保持适度人口规模,有利于 经济发展(人口问题是复杂问题,牵涉人的基本权利, 社会关系,文化传承等,不能简单化处理,也不能仅从 经济方面考虑)。
二、人口理论
(一)人口过渡理论
是指人口增长有其自然规律,随着经济发展其增长率下 降,由高增长进入低增长。
三、 凯恩斯就Leabharlann 模式不适合发展中国家 (一) 发展中国家 供给不足和经济缺乏弹性
资本、技术、人才缺乏,生产能力低下,而经济机制 又缺乏弹性,不能对刺激生产的动因作出适时反应,即使 国家刺激需求,带动就业依然有限; (二) 发展中国家的城乡收入差异较大

发展经济学第六讲 人力因素与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第六讲 人力因素与经济发展

(三)就业与经济发展
就业是指劳动者有工作的状态。经济学所分 析的就业是指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是指 没有非自愿失业或只有少量的非自愿失业的 就业水平。西方的就业概念是指适龄劳动人 口在调查周内正在从事有报酬工作的人,以 及有职业但由于生病、休假、罢工等原因而 没有工作的人。
我国把就业人口定义为:16岁及以上具有 劳动能力的人,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 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国家统计局 人口调查中的就业人口定义是指16岁及以 上常住人口在普查标准时间前一周从事了 一小时及以上有收入的社会劳动的人(包 括在职休假、培训、季节性歇业未工作)。
4、发展中国家的教育问题
02 教育内容不能满 足经济发展的要
求 04 智力外流
06 “数字鸿沟‘使 发展中国家的教 育面临更大压力
01 教育反映并加剧 了社会的不平等
03 教育结构不合理
05 教育的性别差异
(五)人力资本形成的战略选择
实施营养方案 和增进人体健 康
提高教育投资 的效率
减少知识失业 和智力外流
01
一般而言,国民财富的增长与土 地、资本等要素的耗费应该是同 时进行的,但统计资料却显示, 二战以后,国民财富增长速度远 远大于那些要素的耗费速度,这 是一个难解之谜。
02
经济领域中这些难以解释的特殊 现象的出现,引起了西方经济理 论界的高度重视,经济学家们纷 纷提出自己的观点。舒尔茨的人 力资本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应运而生的。他提出了著名的观 点:在影响经济发展诸因素中, 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经济发展 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的提高,而 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的多 寡。以此来解释上述经济领域的 疑难问题就很简单了。
2、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认为人 口增长会约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四章 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四章  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C
G
c a'
d
= f ( Y , Pc , P x , t x )
Cd 表示对存活儿童的需求,Y表示既定的家庭收入水平, Pc 表示孩子的净价格, Px 表示所有其他商品的价格,tx 相对于孩子来讲,对其他商品的偏好程度。 在正常情况下,有:
a f g
C d 0 Y
C d 0 Px
C d 0 Pc
第四章 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早期西方经济发展理论十分强调物质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忽视了人 力资源的重要性。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发展经济学家转而注意 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甚至有人把它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断言:“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 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 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 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英国经济 学家哈比森(F.H.Harbison)则说:“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 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 人力资源 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 资本和自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人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 经济和政治组织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动力量。显而易见,一个国家如果不 一个国家如果不 能发展人民的技能和知识,就不能发展任何别的东西。” 能发展人民的技能和知识,就不能发展任何别的东西 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从数量上说,大量的人力 资源处于不得其用(underutilization)的状况,从质量上说,大量的劳动者素贡 很差。
出 生 率 和 死 亡 率 Ⅰ
出生率 死亡率 时期



技术的巨大进步,人民的健康和营养状况得到大大的改善,这就引起了人口死亡 率大幅度地下降,与此同时,人的预期寿命也延长了三分之一。但是,这一时期 的出生率并没有伴随着死亡率而下降。结果,高出生率与下降的死亡率之间的差 距在扩大,人口增长率急剧上升。 第三阶段大致上反映了上世纪初50年代时期的人口增长情况。这一时期死亡率 仍然在下降,但下降的速率放慢。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妇女的文化 水平和社会经济活动参加率的提高,避孕技术的进步,出生率开始呈下降的趋势, 并且下降幅度要大于死亡率下降幅度。因此,这一阶段的人口增长率逐渐减低。 第四阶段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后,出生率下降步伐明显趋缓,死亡率这时因趋 于极限而难以下降。这样,低出生率伴随着低死亡率,人口变动逐渐趋于稳定, 且增长率趋向与零。

发展经济学课件人力资源、教育与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课件人力资源、教育与经济发展
人的知识、能力和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是经 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长的源泉,而且是重要的源泉
• 验证或证明:
舒尔茨用比较成熟的计算方法研究发现,在1957年,美 国物质资本投资额增加了4.5倍,同期物质资本的收益增加 了3.5倍,而人力资本投资额增加了3.5倍,但其带来的收益 却增加了17.5倍。
他对1900-1957年物质资本的收益和人力资本的收益进 行比较,进一步验证了他的结论。
附:当前中国教育问题
一、教育的三种形式
• 教育: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 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 行培养的过程(《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1月 第2版,P572)。
• 广义上的教育:学习(主体不同) • 学校正规教育:学校* • 非学校正规教育:有组织的项目* • 不正规教育:家中、工作中、社会上* • 狭义的教育只包括学校正规教育
投资者可以是社会、企业、个人中任何单独一方,但往往 是三方受益:首先是员工受益,然后是企业有受益,最终是社 会受益。
五、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的主要问题 • 数量方面,增长过快大量闲置 • 质量方面,素质较低,有待提高
如何改进?须研究教育问题
第二部分 教育
• 教育的形式 •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 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 • 发展中国家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
人力资源、教育与经济发展
第一部分 人力资本
一、人力资本的含义
• 人力资本含义 • 从数量看,人力资本大体相当于一个国家(地区)
在一定时点上的劳动力人数; • 从质量看,它以劳动者的素质或工作能力、技术
水准和熟练程度来衡量。
• 又称人力资源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 是知识、技能、体力等因素之和

4发展4.人力资源与发展(2012.4.1)

4发展4.人力资源与发展(2012.4.1)

5
一. 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
2013-8-1
6
1. 世界人口的发展概况
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近200年来增长速度加快了; 世界人口发展的四个历史时期: 1)前农业时期(守猎、采集谋生): 人口密度低,自然增长率低。到12000年前,世界人口 不超过1亿。 2)从定居农业到工业革命: 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年增长率约0.5%, 1800年世界人口约17亿。 3)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加速,年增长率约1%,二战结 束时,世界人口近25亿。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期: 人口快速增长,1987年突破50亿,1999年达到60亿,
12
2013-8-1
马尔萨斯人口模型的失效
西欧人口增长率与人均产出增长率变化 2.5 2 1.5 1 0.5 0
50 015 00 15 00 -1 17 700 00 -1 18 820 20 -1 18 870 70 -1 19 929 29 -1 99 0
年增长率
人口增长率 人均产出增长率
2013-8-1
32
2013-8-1
劳动年龄段人口比例
0.62 0.58 0.56 0.54
0.52
0.50 1950
2013-8-1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2030
2040
2050
图1950-2050年美国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比例
年份
美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010-2030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从0.60下降到0.54
人口增长从n1提高到n2,对劳均资本和劳均产出的影响

0.HRM理论综述

0.HRM理论综述




人力资源的配置
配置的方法 市场分配制度

配置的效率 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主体间利益交换竞争程度 政府在配置的作用 “裁判”和“公证人”
人力资源的保护
人作为生物体存在于自然界,应防止自 然力的破坏——建立与完善安全生产和劳动 卫生制度; 人作为社会的人,劳动是他们最基本的 生存手段——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劳动法是保护人力资源及劳动者合法权 益的基本法律
联系:HRD需要HRM不断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合理 安排和使用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劳动者的市场积极性
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管理理论发展—— “以人为本”管理理论的发展
早期管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 格式塔管理理论 最新管理理论 当代的管理理论 当代的管理理论 ¡ 麦克锡“7S”理论 ¡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 ¡ “组织具有生命周期” “A战略:人与效益的关系七步骤”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 理论基础与精髓
人力资本理论的出现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发展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论基础 经济学理论基础 劳动力经济理论 经济学理论 教育经济学理论 管理学理论基础 心理学 社会学
三、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一)什么是人力资源开发? 克拉克( Chark. J )认为,人的开发是“使人们能够 掌握自己的命运,并充分实现自己的潜力。发展要求人们树 立信心,获得必需的技能、资产和自由去实现其目标。” (Chark. J,The State,Popular Participation,and the Voluntary Sector. World Development,1995,Volume 23) 还认为人的开发意味着人们有更多的经济与政治的选择 机会。 从经济上看,人的开发就意味着能够得到基本的生存资源、 生活和工作的机会。 从人文方面看,人的开发意味着教育水平提高,社会服 务的改善以及人权的改善和政治参与、增加福利等。

谭崇台 中国“发展经济学”引领者

谭崇台 中国“发展经济学”引领者

谭崇台中国“发展经济学”引领者作者:华南来源:《中华儿女》2013年第21期武汉九月,天高云淡。

在武汉大学120周年之际,记者在武大专访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获得者、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经济学院名誉院长谭崇台先生。

汽车在珞珈山间盘行,窗外不时掠过姿态各异、葱郁丰腴的各种草木,上课的同学三两走过,脚步或急或徐,校园里一片生机。

待我们到达时,先生已经在家中客厅里的藤椅上端坐等候,背后占据了半面墙的书柜中,多是经济学著作,其中包括他主编的《当代西方经济学说》《发展经济学》《经济学概论》等。

谭崇台先生热情地招呼我们在沙发上落座。

先生稍事休息,精神矍铄、亲切温和地谈起他与母校武汉大学超过半个世纪的深厚情缘:“我今年94岁,我在武汉大学65年了,我可以讲讲自己与母校的感情。

”求学武大,难忘乐山岁月岁月悠悠,光阴流转。

谭崇台1920年6月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岁考入武汉大学经济学系。

1938年至1946年,武汉大学师生西迁四川乐山,他也由此与武大结下不解之缘。

往事并未淹没在光阴深处,谭崇台深情忆起报考武大的经过,他缓缓讲道:“1937年,我高中毕业,一心向往电气工程、土木工程等工科专业,高考目标是北大、清华或上海交大。

但战火纷飞,民族危亡,北大、清华、南开迁至西南,合并为…西南联大‟,上海交大搬到了重庆。

恰巧武汉大学迁址于四川乐山,身为四川人,我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地选择了她。

”刚进武大时,谭崇台只觉这所学校“土气”。

西南联大的同学都穿制服,而武大最常见的是蓝布大褂;西南联大受西学影响较早,课程设置和英语教学很现代化,而武大的书籍都是从珞珈山运去的,颇有年代感。

但等真正融入武大之后,谭崇台才体会到这里的内敛朴实。

这种风气,被他誉为武大精神,采访时他不无自豪地讲道:“不工于外在雕琢的,一定有足够丰富的内涵,武大就属于这一类。

学校迁至乐山时,图书馆也费尽周折西迁四川,书籍实验设备一路用船运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d 0 t x
e I1 C2 C1 C3 d b I2
I4 I3
b'
C
生育的微观经济分析
发达国家出生率低是由于这些国家养育子女的成本很大。首先,发达国家的 高度竞争的环境迫使父母亲为了子女找到一个好工作而不惜对他们进行智力投 资。其次,在发达国家中,妇女教育水平和就业机会很高,这就增加了在家里 抚养子女的机会成本。第三,发达国家的父母亲年老后一般不需要子女赡养, 同时子女一般在上学年龄是没有为家庭挣钱的机会的。这就增加了养育子女的 净成本。除了成本大之外,发达国家的生育观也随经济进步而发生了变化。发 达国家医疗卫生技术发达,儿童死亡率很低,这就免去了为保证得到一定数目 的子女而多生一些孩子的忧虑。结果,家庭对孩子数量的偏好和需求就减少了。 此外,在发达图家中,“多子多福”,“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已不存在, “及时行乐”的观念越来越强,父母亲不愿为哺养孩子而劳神费时,从而减少 了对孩子的偏好。 与此相反,在发展中国家,出生率很高的原因是养育子女的成本低廉。由于 教育落后,对子女的智力投资很少,妇女受教育和参加工作的机会很少,子女 从小就可以帮助家庭创造收入,父母年老后因无养老金不得不依靠成年子女赡 养。此外,由于死亡率下降是近二、三十年的事,人们的传统生育观念还没有 发生明显的改变。“多子多福”、“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还根深蒂固地存在 于贫苦的人民的心里。 上述分析同样适用于具有鲜明二元结构特征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和乡村。在 现代化的城市地区,生育率较低,是因为城市居民养育子女成本较大,对子女 的偏好较小;在落后的乡村地区,生育率较高,是因为农民养育子女的成本较 低,对子女的偏好较大。这一点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焦点何以在农村。
第四章 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早期西方经济发展理论十分强调物质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忽视了人 力资源的重要性。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发展经济学家转而注意 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甚至有人把它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断言:“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 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 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 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英国经济 学家哈比森(F.H.Harbison)则说:“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 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 人力资源 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 资本和自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人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 经济和政治组织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动力量。显而易见,一个国家如果不 一个国家如果不 能发展人民的技能和知识,就不能发展任何别的东西。” 能发展人民的技能和知识,就不能发展任何别的东西 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从数量上说,大量的人力 资源处于不得其用(underutilization)的状况,从质量上说,大量的劳动者素贡 很差。
C
G
c a'
d
= f ( Y , Pc , P x , t x )
Cd 表示对存活儿童的需求,Y表示既定的家庭收入水平, Pc 表示孩子的净价格, Px 表示所有其他商品的价格,tx 相对于孩子来讲,对其他商品的偏好程度。 在正常情况下,有:
a f g
C d 0 Y
C d 0 Px
C d 0 Pc
出 生 率 和 死 亡 率
B
出 生 A 率 死 B 亡 A 率
第一阶段 1900
第二阶段 1950 1965-1970
第三阶段
时间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
三、生育的微观经济分析
贝克尔、莱宾斯坦(Leibenstein,H,)从需求方面研究家庭生育决策,把生育决 策整合进微观经济学效用分析的框架中,从而清晰地揭示了社会经济因素对生育率的 影响途径。 孩子对父母的效益概括起来主要有6个方面:(1)劳动—经济效益。孩子成长到 一定的年龄,可为家庭提供劳务或从事一定的职业劳动,为家庭提供经济收人。(2) 养老—保险效益。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保障事业不发达,父母养老主要依 靠子女。(3 )消费—享乐效益。孩子作为“消费品”,能够满足父母感情和精神上 的需要,给父母带来“天伦之乐”。(4)维系家庭地位的效益。继承家产,将家庭 地位一代一代维持下去。(5)承担家业兴衰的风险效益。子女的素质和技能可为家 业兴衰的风险提供保障。(6)扩展家庭效益。一般发展中国家希望“多子多福”, 子女多意味着家庭的昌盛。 孩子的成本可分作两部分:一部分为直接成本,即从母亲怀孕到将孩子抚养自立所 花费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婚姻等的费用。另一部分为间接成本,即父母 主要是母亲因哺育照料孩子耗去时间而损失的效用,包括因减少工作时间而损失的收 人,因丧失受教育、升迁机会而损失的潜在收人,因减少闲暇时间、减少对其他商品 的消费而损失的效用,等等。 一般而言,收人增加会导致对所有商品需求的增加,其中也包括对子女的需求。 这就是“收入效应”。但收入增加同时也意味着生育子女的机会成本提高了。这相当 于孩子这种“商品”与其他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孩子变得昂贵了。根据消费 者行为理论,理性的父母在这种情况下会减少对孩子的需求,增加对其他商品的消费, 即用其他商品来替代孩子。这就是“替代效应”。收人效应和替代效应两相抵消的结 果,对孩子的需求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减少,取决于孩子与其他商品的相对价格。
第二节 人口与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的现状与前景 、 公元初年到1750年,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还不到0.05%,1750到1850年,人 口增长率为0.5%,甚至在1900-1950年间,世界人口年增长率平均也只有0.8%。 而从1950年以来的几十年间,人口年均增长率猛增到接近2%。其结果,世界人口 增长异常迅速。公元初年,世界人口约为2.5亿,到1750年增长到7.28亿,直到本世 纪初的1900年,世界人口也只有16亿。1950年上升为25亿,到1980年,人口迅速增 长到44亿,而1987年又突破50亿大关。目前已经达65亿,每年增加7500万,到2025 年将达80亿。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爆炸性增长的结果。 迅速的人口增长具有强大的惯性。即使发展中国家政府普遍采取严厉措施控制 人口增长,人口增长的势头也会持续几十年之久。这是因为,第一,社会、经济和 道德的力量长期地支配着人们的生育观念,在短期这种观念是不可能发生根本性变 化的。第二,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相当大。即使人们的 生育观有所转变,未来的父母亲只生两个孩子,以维持人口的简单再生产规模,人 口增长也要持续到两代人之后才能减慢下来。 人口转变( 二、人口转变(Demographic transition) ) 按照出生率与死亡率之间的变动关系,可以把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过程划分为 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出生率与死亡率都很高,因而人口增长非常缓慢。这个阶段基本上反 映了19世纪以前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变动情况。 第二阶段发生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在这一时期,由于经济迅速发展和医疗科学
第一节 人力资源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一、人力资源的内涵 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又称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指包含在人体 内的一种生产能力。如果发挥出来了,它就变成了现实的劳动生产力;如果这 种能力没有发挥出来,这就是潜在的劳动生产力。 人的生产能力不是先天生就的(innate),就是后天获得的(acquired)。传 统上认为,虽然人与人之间因基因构成不同而先天能力各异,但根据大数法则, 这些天生能力的分布在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大致上是相等的。古典经
2.劳动力的非自愿闲置 (1)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指有些人因为工种变换,赋 闲在家等待新的任命,而有些劳动力则因为工作地区的调动引起暂时闲置。 (2)周期性失业(periodic unemp1oyment)。这种失业是由商业循环引起 的。每逢经济衰退,许多工人失业,而当经济复苏又会重新被雇用。 (3)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指由于社会生产与消费结构 的改变引起的失业。例如三轮车被汽车淘汰造成三轮车工人失业。 (二)劳动力利用的不充分 有些人虽然也有一份工作,可是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发展中国家官方发 表的失业统计没有反映这种情况。这种劳动力的利用不充分主要有以下几 种: (1)打零工(part-time worker)。这部分人并非每天都有工作,如在补习 学校任课的教师只拿钟点费,没有全薪,也没有福利。 (2)季节性工人(Seasonal worker)。有些工作是季节性的,全年只有某 些季节才有工作,如建筑工、锅炉工、糖厂工人等。 (3)可见的低度就业(visible underemployment)。如往往有的人每日只做 半天工作。 (4)不可见的低度就业(invisible underemployrnent)。名义上有一份全日工 作,但实际上所承担的任务半天就可完成,不过是由几个人分担一个人就 足以胜任的工作。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的公营部门最为普遍,这成为工 作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济学家和第一阶段的发展经济学家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理解人力资源的。他们把 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假定成同质的、无差别的、而且是无限丰富的。然后,把注意 力放在物质资本的积累上,得出了物质资本决定经济发展的结论。 强调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的发展经济学家不同意上述观点。舒尔茨说:“这种 劳动概念在古典阶段是错误的,而现在,其错误就更加明显。对能够并且愿意工 作的人数进行计算,并把这种计算作为一种经济要素数量的尺度,就如同对决定 其经济重要性的各种类型的机器数目,或作为资本存量或作为生产服务流量进行 计算一样没有任何意义。” 既然人的先天生产能力平均起来大致相等,那么,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人口质量 和劳动生产技能的差别就是后天造成的。后天的生产能力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 1 这些渠道包括:(1)医疗保健和营养,它影响一个人的寿命、力量强度、耐久力 和精力;(2)教育和训练,包括正规、非正规学校教育和在职训练,它提高一个 人的生产技能。 通过上述渠道获得生产能力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因接受教育 和训练而放弃的收入。因这些成本与提高人的生产能力有关,所以被叫做人力投 人力投 资。人力投资越多,人力资源存量就越大。 二、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第一,从外资利用角度看。 第二,从余值增长率角度看。 第三,从教育水平与收入的关系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