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诠释

合集下载

小学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诠释说明

小学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诠释说明

校训:明德、尚志、博学、拓新明德:“明德”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为明白、清楚,二为懂得、了解,三为弘扬、彰现;“德”,指品行、品质、道德。

“明德”在这里,就是要求学校以德为立校之本,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同时也要求学校师生以德为立人之本,爱党、爱国、爱民,友天、友地、友人,自强、自省、自悟。

尚志:尚志是选自《孟子·尽心章句上》: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

”译文:王子垫问道:“士该做什么事?”孟子说:“使自己志向高尚。

”尚志就是使志行高尚的意思。

博学: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者在其中矣。

”意思是广泛地学习并且专心致志;学有疑之要及时问,且只问己所学中未曾理解的问题而不泛滥的问,并且就习知易见者思之,于是情志好生爱人之德就在其中了。

作为教师,应学识渊博、造诣精深;作为学生,应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拓新:即开拓创新之意,即在传承历史文明积淀的深厚基础上创生出新思想、新观点、新学说、新见解、新风尚;通过开新风、立新意、建新树、辟新路、塑新我、育新人,引领新潮流、新生活、新气象、新方向、新发展;熏染师生自觉创新思维、创新实践,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这是大学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

校风:文明、守纪、团结、奉献文明:指个人在言行举止上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和修养这是道德的范畴,是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的外在反映。

“文明”对教师来说就是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尊重他人,为人师表、关心集体、发扬奉献精神。

“文明”对学生来说就是要做到“五讲、四美、三热爱”,做到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逐步树立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

守纪:是指对国家法律法规、社会道德规范、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与遵守。

校训释义(5篇)

校训释义(5篇)

校训释义(5篇)第一篇:校训释义校训释义:“厚德”,源于《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寓意我校“以德为先”的办学原则,广大师生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为己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博学”,源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意为学识渊博,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又要学习其它知识。

寓意我校办学特色——重视师生能力培养,不断强化师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的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

“经世济民”,源于《抱朴子·审举》:“ 故披洪范而知箕子有经世之器,览九术而见范生怀治国方略。

” 意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民为本”。

寓意我校坚持“以人为本”,探求经济运行规律,服务国家、社会、人民为己任的目标和要求的有机统一。

“经世济民”要求全校师生员工将个人的知识、能力奉献社会,将个人的成才抱负融入为最广大人民造福之中,这既是我校必须追求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为社会服务的价值目标,又是我校办学历史100年来的价值所在,更是我校实现奋斗目标对每一名师生提出的新要求。

实现“经世济民”之价值追求,客观要求学校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厚德博学,经世济民”作为大学精神,是教师和学生的理想追求与精神支柱;作为教师风范,是教师的学识修养与思想境界的重要尺度;作为学生素质,是学生人格健全与成才成器的根本要求;作为育人理念,是教育方针的基本体现;作为办学思想,是提倡博大兼容,世界眼光,胸襟开阔的必需实践;在人才培养上,注重通识教育,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作为办学宗旨,是学校服务经济发展的神圣职责。

我校是经济类高校。

“经济”即为“经世济民”。

经济学应该是“经世济民”之学,应该研究“以人为本”的问题。

校训释义

校训释义

校训:厚德至善,博学致远。

校训释义:
1、“厚德”,语出《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厚德”体现了以高尚的道德立身,以高尚的道德承载天下重任。

“至善”来源于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意思为最崇高的善,一般都认为它是道德上追求的最高目的。

“厚德至善”强调的是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灵魂作用。

2、“博学”语出《礼记》,《礼记.学记》篇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其意思为热爱学习、学习领域广泛和学问渊博等。

“致远”出自诸葛亮的《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远”在这里就是“实现远大的理想,成就事业抱负”的意思。

“博学致远”强调的是学识修为的重要性,没有渊博的知识,就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达至人生美好的境界;只有静下心性潜心求学,博思审问,博采众长,才能高瞻远瞩,实现远大的理想。

3、整个校训突出德育为首、尊重知识的教育理念,和我校“XXXXXXXXX”的办学理念一脉相承,和我校“XXXXXXXX”的教学目标相互呼应。

各学校三风一训的内容大全推荐

各学校三风一训的内容大全推荐

各学校三风⼀训的内容⼤全推荐每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三风⼀训各不相同、各有特⾊,都有⾃⼰的主张与安排,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各学校三风⼀训的内容及理解推荐吧。

学校三风⼀训⼤全⼀1、校训:笃⾏厚德崇善尚美诠释:“笃⾏“,《礼记·儒⾏》:“儒有博学⽽不穷,笃⾏⽽不倦。

”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合⼀”。

“厚德”出⾃《周易》: “地势坤,君⼦以厚德载物”。

意谓:⼤地的⽓势厚实和顺,君⼦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崇善尚美:崇尚美好的事物,向往美好的⼼灵、美好的⼈⽣、美好的⽣活、美好的世界,追求完美的做事态度。

“笃⾏厚德崇善尚美”,意在勉励师⽣注重品德修养,追求真善真美,践⾏⾼尚⼈格,不断完善⾃我,做⼀个⾼尚的⼈,⼀个有品味的⼈。

2、校风:励志博学求真崇⾼诠释:励志:“志不强者智不达”。

学习是⼀个艰⾟的探索过程,没有远⼤的志向抱负、坚定的意志毅⼒,就不能克服学习中碰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我们倡导学⽣在学习中明确⽬标并坚定不移地达成⽬标。

博学:"博学"源⾃《论语.雍也》:"君⼦博学于⽂,约之以礼。

""博学"乃华夏古今治学之基础。

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尤其强调治学"由博返约",认为:⾮"博⼤"⽆以⾄"精深"。

当教师亦当以"博学"为根基,对学⽣⽽⾔,"博学"更是其适应社会、服务民众、报效祖国的根本,必须开阔眼界,⼴泛涉猎,掌握搜集、筛选、处理信息的能⼒。

师⽣均应抱定终⾝学习的理念, “活到⽼,学到⽼”。

求真:科学的真谛在于“真”,道德的真谛在于“善”,艺术的真谛在于“美”。

求真,即在于⿎励师⽣不满⾜于已有的⼀知半解,通过不懈地探索,揭⽰⼤千世界中事物的本源,寻求真理,学会⽤理性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

崇⾼:公元1世纪古罗马时代朗吉诺斯的《论崇⾼》,认为崇⾼是“伟⼤⼼灵的回声”,是真纯的情感,伟⼤的精神,⾼尚的⾏为,神圣的使命,⼈类共同崇尚的美德。

一训三风诠释

一训三风诠释

凝练“三风一训”促使学校内涵发展“三风一训”,既表现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风格、办学特点,也承继了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是学校品牌和形象的象征。

我校的校训:修德育能,追梦致远。

校风:求真尚美,和睦至善。

教风:敬业创新,仁爱精导。

学风:乐学笃行,特点发展。

“三风一训”彰显了我校育人的情怀、兴校的智慧、治学的品行、发展的思路,同时也是我校的思想灵魂和精神特质。

一、校训:修德育能,追梦致远。

校训,《辞海》的解说是: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

其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校训表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修德:出自《左传·庄公八年》,解说为涵养品德、行善积德。

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以德为先。

教师要言传身教,言传更要身教。

要千锤百炼讲堂教课,重视对学生的感情培养,使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获取综合提高,实现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感情、道德意志、道品德为的转变,为未来为社会作贡献打下坚固的基础。

房中的立德是立励志之德,立孝道之德,立爱国之德。

育能:育:孕育、培养,能:智能、才能、体能,作为校训的主旨,育能就是培养学生的智能、才能、体能的过程,也是学校正学生的培养目标,经过教师的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材。

追梦:人类追求真谛、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的过程,是一个不停超越自我、不停创新、不停进步的过程。

时代发展呼喊中国梦精神,反应时代进步要求。

坚持求真求实和开辟创新相一致,使思想和行动更为切合客观实质,我们才能永久站在时代前列,不停把我校的教育事业推向新的台阶。

致远:诸葛亮的《戒子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致使远。

”后代将“致远”含义进一步引申为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志向、追求优异等。

而房中的追梦思想就是为实现学校的发展壮大,实现教师的幸福成长,实现学生的理想、志向。

校训诠释

校训诠释

校训诠释
“厚德”,语出《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谓君子德厚方能承载物事,方能育人利行。

此训充分体现出我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的教育原则。

“笃行”,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意指为学须忠直不渝,切实专行,方可功成学就。

此训要求我校广大师生员工为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而敢于求真务实。

“博学”,语出《论语•子罕》:“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意即学识渊博乃以成名。

此训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质量这条生命线,以教育教学为中心,把知识广博、富于创新、勇于实践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砺志”,语出《慎銮交•久要》:“待我砺志青云,立身廊庙,做些显亲扬名的大事出来。

”意为磨练意志,砥砺人生,遂得廊庙具才。

此训要求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体现出我校师生员工为实现学校的宏伟目标意志坚定、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1。

孙文校训意思解释

孙文校训意思解释

孙文校训意思解释
孙文校训是指孙中山先生为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制定的校训,也是现在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明辨、笃行”。

下面是这四句话的解释:
1、“博学”意味着广泛地学习,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

这不仅包括学科知识,还包括社会知识和实践技能。

2、“审问”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深入探究。

对于不明白的问题,不仅要问,而且要穷究其答案。

3、“明辨”是指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要具备辨别真伪、是非和优劣的能力。

这需要清晰的思维和判断力,以便能够从众多的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4、“笃行”则意味着要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做到知行合一。

这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以便在实践中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的来说,孙文校训强调的是学问、思考、辨别和实践的统一,它旨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既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又有深入的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实际操作的能力。

校训

校训

校训:诚信尚礼厚德博学
诠释:它浓缩了素质教育思想的精髓。

具体说,厚德,“德”为人之“魂”。

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崇道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诚信,“诚”乃为人立世之“根”。

倡导和激励学生对人诚信,对己诚信。

博学,“博”为安身之“道”。

专心治学,潜心求知,做到知书达理,博学广识,掌握先进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汲取一切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

尚礼:“礼”为行之“本”。

“不学礼,无以立”,礼乃待人、接物、处事之基本准则。

自尊自爱自律自强让学生自主理性地发展是我们的教育理念。

教风: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陶冶心灵,启迪智慧。

学风:学而不厌,勤于钻研。

为学必真,求知探源。

校风:团结进取,严谨求真。

宁静致远,勇于创新。

校训:厚德、博学、笃行、至善
办学目标:打造精品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学思想: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不放弃一个学生
(1)校风:自尊仁爱勤奋笃行
(2)教风:静心教书潜心育人
(3)学风:踏实进取勤学善思
(4)校训:文明团结勤奋进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蓝光中学校训诠释
校训:见贤思齐博学于文
《辞海》是这样解释校训的:“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

从现代教育文化学意义上讲,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个性,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座右铭”的作用,对于造就和培养学生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作为全校师生共同遵循的准则,校训是对学校的人文传统、治学精神、办学风格的高度概括,其表述比校风更凝练、抽象,内涵更丰富、深邃,能较好地体现学校的整体价值追求,反映学校的独特气质,展示学校的文化底蕴和治校风范。

正如一个人要有精神去支撑事业,一所学校也要有靠精神支撑方能成为名校,而校训正是学校精神的具体表达,是学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是一种追求、一种理念,一种无形的管理制度,一种内在的管理文化!
见贤思齐:语出《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贤思齐”的意思是见到具有才德贤能的人,希望能够向他学习,成为像他一样优秀的人。

“见贤思齐”,它向全校师生昭示的就是榜样的力量。

毛主席曾
经说过“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曾担任过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教师的英国作家罗·阿谢姆曾经说过:“一个榜样,胜过书上的二十条教诲。

”毫无疑问,无论是航天英雄、抗洪抢险救灾英雄、奥运冠军、国学大师、大科学家、劳动模范,还是那些默默地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孝顺父母、敬业爱岗的普通人,他们都能在现实生活中让我们感受到榜样的号召,楷模的动力。

榜样的力量足可以让我们达到“见贤思齐”的效果。

博学于文:语出《论语·雍也》:“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博学于文”,意思是要广泛的学习文化典籍,这里的“学”不仅指读书,“文”也不仅指文章,而是指,要学习一切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知识。

“博学于文”要求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打造书香校园,充分调动师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从而丰富师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师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