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能量》这一节的内容主要涉及到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到能量的存在形式,以及能量在转化过程中的守恒原理。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步建立起对能量概念的认知,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于一些生活中的能量现象有一定的感知。
但是,对于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行进一步的深化。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设计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能量的概念,以及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量的概念,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教学难点:能量的转化过程,以及守恒定律的应用。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过程,通过讨论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动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能量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能量的概念,讲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3.实验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能量的转化过程。
4.讨论环节: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能量的守恒定律。
5.总结环节: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进行总结,加深学生的理解。
6.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能量转化和守恒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直观地展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过程。
可以通过流程图、示意图等形式来进行设计。
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课稿附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课稿附反思《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说教材《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一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的物质世界的范畴,主要通过围绕蜡烛的系列研究,发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
教材是按照“问题—实验—结论—应用”的编排思路。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表达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碾碎蛋壳、白醋反应等现象中归纳出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既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和概括。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4、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物质变化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四、说教法和学法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蜡烛变化的研究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种。
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使用教材提供的典型物体——蜡烛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因为蜡烛在燃烧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是形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
由固体变为液体,又由液体变为固体,变来变去还会变回来。
另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当然,本课的实验很多,活动量大,不过大多数都很简单,易于操作,因此我把每一个实验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经历和体验。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整个结课过程都交由学生操作,学生评说,教师只做必要的引导工作。
五、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成熟、逻辑思维正在发展的阶段,通过实验和观察,收集大量证据,归纳物质变化的类型,得出结论,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六、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在新课引入时,如何导入才能激发起学生勇于探究的欲望呢?我创设了: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这一情景话题,接着引导学生,喜欢什么样魔术,学生举出一些物体变化的例子。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三单元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三单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三单元主要包括“磁铁的性质”、“电流与磁场的相互作用”和“电磁铁”三个部分。
这一单元的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磁铁的性质,探究电流与磁场的相互作用,以及通过制作电磁铁来巩固所学知识。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和制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磁铁和电流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磁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电磁铁的制作过程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探究。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程度不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磁铁的性质,探究电流与磁场的相互作用,并制作简单的电磁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磁铁的性质、电流与磁场的相互作用、电磁铁的制作过程。
2.教学难点:理解磁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掌握电磁铁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现象,引发学生对磁铁性质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磁铁的性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现象,总结磁铁的性质。
3.探究电流与磁场的相互作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电流通过导线时产生的磁场,探究电流与磁场的关系。
4.制作电磁铁:学生分组制作电磁铁,并进行实验观察电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现象,总结电磁铁的制作方法和原理。
5.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3单元第10课《用化石做证据》说课稿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3单元第10课《用化石做证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用化石做证据》是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3单元第10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化石,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掌握利用化石作为证据研究古生物的方法。
教材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为核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化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践活动的安排,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了解到化石的基本知识,又能亲身体验到化石研究的乐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化石的知识,对于化石的概念、形成和分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化石研究方面的实践经验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加强对化石的认识,提高利用化石作为证据研究古生物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学会利用化石作为证据研究古生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化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利用化石作为证据研究古生物。
2.教学难点:化石的形成过程,如何利用化石作为证据研究古生物。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化石、模型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化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化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探究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学生分组观察实物化石,分析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小组讨论并汇报成果。
3.学习利用化石作为证据研究古生物:教师示例讲解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利用化石研究古生物的方法。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用化石做证据》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用化石做证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用化石做证据》这一课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化石,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掌握使用化石作为证据来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化石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化石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勇于提出问题并寻求解答。
但是,学生对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以及化石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作用的深入理解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掌握使用化石作为证据来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化石,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意识到保护化石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掌握使用化石作为证据来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对化石分布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将化石证据与生物进化联系起来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法、观察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观察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小组合作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化石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探究环节:学生分组观察化石,分析化石的特征和形成原因,探讨化石分布的规律。
3.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将化石证据与生物进化联系起来,总结使用化石作为证据来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4.应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生物进化案例,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分享研究成果。
教科版(2017)小学科学六年上册《不简单的杠杆》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共二篇)

教科版(2017)科学六年上册《不简单的杠杆》说课稿(一)附教学反思一、说教材《不简单的杠杆》是新教材教科版(2017)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课聚焦到一种简单机械——轮轴。
通过模拟测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轮轴的作用,建构对轮轴的认知。
观察、分析教科书中不同轮子的插图,可以感受到工具的进步,而这种进步与制造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本课教科书设计了用固定的小石块,以木板作杠杆,撬和移大石块的任务;希望学生在使用杠杆的过程中体验、感受杠杆能省力,并通过一定的评价指标,对杠杆的作用效果进行评估。
二、说教学目标(1)知道利用杠杆可以帮助我们撬起一些重物。
(2)指导改变支点的位置会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
(3)认识更多的杠杆类工具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4)能利用杠杆完成撬动大石块的任务。
(5)能如实记录撬动石块所需力大小,运用实验数据分析杠杆使用情况。
(6)能对杠杆产生探究的兴趣,乐于和同学合作完成模拟测试;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7)认识到杠杆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给我们带来了便利。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体验和探究,认识到使用杠杆有省力或方便等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认识到改变支点的位置,杠杆的作用效果不同。
四、说学情通过调查发现,在平时生活中,城里的孩子普遍看到过像老虎钳、羊角锤、烧烤夹子等一些杠杆工具,但是很少有利用这些简单杠杆工具来完成任务的活动体验。
同时,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作用大多认为是省力和方便。
杠杆类工具有怎样的特点?有没有费力的杠杆类工具?对于这些问题,他们是知之甚少,即使有学生能说上一二,也仅仅是从课外资料上看来或听来的。
五、材料准备为学生准备:木条、大石块、拉压两用测力计、小木块、记录单、羊角锤、烧烤夹子、打捞网、核桃夹、剪刀、矿泉水、核桃、牛排模型。
六、教学过程板块一、聚焦(一)认识杠杆1.出示前测: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很多工具,但很少有同学用过这些工具。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能量》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能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能量》这一单元主要包括能量的转化、能量的守恒、生活中的能量等知识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能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能量可以转化,能量守恒定律,以及能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能量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但同时,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能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能量可以转化,能量守恒定律,以及能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能量的基本概念。
2.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3.能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摩擦生热,引出能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能量的基本概念,讲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3.实验探究:安排几个实验,如水轮机实验、蜡烛燃烧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能量的转化过程。
4.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讨论能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太阳能、风能等。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6.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能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新教科版秋学期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说课稿

新教科版秋学期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工具与技术》是新教科版秋学期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了解各种工具的用途及使用方法;2. 学习简单机械的使用和制作;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工具及其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周围的各种工具和机械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工具和机械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的认识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课堂实验和小组合作等方式来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各种工具的用途及使用方法,掌握简单机械的使用和制作;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各种工具的用途及使用方法,简单机械的使用和制作;2.教学难点:工具和机械的原理,创新设计和制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利用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各种工具和机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各种工具的用途及使用方法,讲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作用。
3.课堂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工具和机械的理解。
4.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设计和制作创新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5.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各种工具和机械的用途及使用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工具和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
复习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复习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
本单元共有4课,课题是《蜡烛的变化》《锈钉生锈了》《变色花》《洗衣服的学问》,本单元着重是讲物质的变化,教材从生活中熟悉的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从而让学生熟知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
依据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科特点和复习内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记物质变化的两大类,并能根据现象正确判断物质变化种类;掌握铁钉生锈的成因、熟知防锈办法和原理;
2、能正确理解、掌握酸性物质、碱性物质和酸碱指示剂等科学概念,熟知生活中的一些酸碱物质;熟记肥皂去油污的原理。
3、通过自己回忆、同伴合作与交流、评价与练习等方式,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物质的两类变化,并能正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熟知生活中的一些酸性、碱性物质。
本节课教法学法选用: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讲解法。
本节课教学用时:1课时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遵循此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这样的三个环节:一、质疑设问、谈话导入;二、复习整
理知识点;三、巩固练习、拓展交流。
一、质疑设问、谈话引入。
1、师:本节课我们一起复习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同学们还记得内容吗?(板书:物质在变化)
2、(学生打开科学书)浏览本单元各课的知识点。
3、本单元共有几课?(4课)它们的课题分别是什么?(《蜡烛的变化》《铁钉生锈了》《变色花》《洗衣服的学问》)
4、本单元主要讲《物质在变化》,那么我们一起来回忆各课的知识点。
二、复习整理知识点。
(一)《蜡烛的变化》知识点:
1、蜡块在加热时会从固体变成液体,冷却时会从液体变成固体。
在烛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燥的烧杯,杯壁有小水珠出现,说明燃烧过程中有水生成。
在烛焰上方罩一个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石灰水变混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在烛焰上方罩上白瓷碗,底部会变黑,产生了新的物质。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板书)如:铁水变钢锭、水的三态变化、压扁饮料罐、将白糖加热至融化。
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板书)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以及发光发热、性质改变等现象加以判断。
如:生鸡蛋变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火柴燃烧、树叶颜色变化、盐酸滴在石灰石上、生鸡蛋放入白醋中、碱中倒入白醋、往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将白糖加热至焦黑。
(二)复习整理《铁钉生锈了》知识点:
3、铁坚硬呈银白色,锈松软呈暗红色。
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
4、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胀大8倍。
水中有盐,铁制品表面不干净、粗糙等因素会使铁更容易生锈。
5、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擦去水分、喷漆、覆盖搪瓷、镀上不易生锈的金属、
加入其他物质,制成不锈钢、涂沥青。
原理:制成不锈钢是改变铁的性质,其他都是隔绝水或空气。
(三)复习整理《变色花》知识点:
6、像白醋这样,能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
(板书)
像碱水这样,能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叫做碱性物质。
(板书)
像紫甘蓝水这样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你剧烈运动时肌肉酸痛,那是因为肌肉里产生了酸性物质。
胃酸是酸性物质,胃药是碱性物质。
7、大部分蔬菜水果都是酸性物质。
未熟透的杮子是碱性的。
做面包用的小苏打、家用清洁剂都是碱性物质。
肥皂是碱性物质。
化肥有的是酸性的,有的是碱性的。
纯净水是中性的,牛奶、茶水是酸性的。
8、杜鹃花喜好酸性的土壤。
如果它的叶瓣发黄发枯,就说明土壤可能偏碱性,需要喷洒呈酸性的硫酸亚铁。
竹子喜好碱性土壤,如果淋了酸雨,会大面积死亡。
盐碱地长不好植物,可以用硫酸亚铁来改良土壤。
(四)复习整理《洗衣服的学问》知识点:
9、不同的污渍要用不同的洗涤用品。
10、对于油污,单用水是洗不净的,用肥皂则可以洗干净,为什么?
溶解在水中的肥皂就像一个人,一只手拉着油,另一只手拉着水。
当我们揉搓衣物的时候,肥皂渗透到织物和油污中间,拉着油污“投身”到水中。
这样,原来不相溶的油和水,就变成“油水交融”的污水了,随着多次的漂洗、拧干,衣物也就洗干净了。
三、巩固练习、拓展交流。
1、出示本单元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师生订正答案。
板书设计:
酸性物质(让酸碱指示剂变红):醋、物质的种类碱性物质(让酸碱指示剂变绿):肥皂物质中性物质(酸碱指示剂不变色):纯净水
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物质的变化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