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秀地震遗址实习报告
地质学实习报告映秀

一、实习背景20xx年xx月,我们地质学专业的学生前往四川省映秀镇进行为期两周的地质实习。
映秀镇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处映秀-北川断裂带上,是地震地质学研究和实习的理想地点。
此次实习旨在让我们深入了解地震地质学的基本原理,掌握野外地质调查和采样技术,提高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二、实习目的1. 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了解地震地质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地震地质调查和采样技术。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地质现象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野外生存能力。
4. 为以后从事地质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实习内容1. 地震地质背景介绍映秀镇地处映秀-北川断裂带上,该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缘的重要断裂带,自20xx年汶川地震以来,该断裂带活跃,地震频发。
此次实习主要针对映秀-北川断裂带进行地震地质调查。
2. 野外地质调查实习期间,我们主要对以下地质现象进行野外调查:(1)地震断层:对映秀-北川断裂带上的地震断层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断层的形态、规模、产状和性质。
(2)地震构造:观察地震构造的分布特征,分析地震构造与地震的关系。
(3)地震灾害:了解地震灾害的成因、分布和危害,分析地震灾害的防治措施。
3. 地质采样实习期间,我们对以下地质样品进行采集:(1)断层岩芯:采集地震断层岩芯,了解断层性质和地震活动特征。
(2)地层样品:采集地层样品,分析地层特征和地震地质背景。
(3)构造样品:采集构造样品,了解构造运动和地震关系。
四、实习成果1. 完成实习报告,总结实习期间所见所闻,分析实习成果。
2. 编制实习地图,标注实习区域地质现象和样品采集点。
3. 撰写实习论文,探讨地震地质学相关研究问题。
五、实习体会1. 通过此次实习,我们深刻认识到地震地质学在地震预测、灾害防治等方面的重要性。
2. 野外实习使我们掌握了地质调查和采样技术,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地质现象,为以后从事地质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地震实习报告

地震实习报告摘要:本篇报告旨在总结和评估我所参与的地震实习经历。
通过参与实地考察、数据分析和地震预警等实习项目,我深入了解了地震的发生机制、影响及应对措施。
本次实习不仅增长了我的专业知识,也增强了我对于地震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一、引言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地震作为自然界的表征之一,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为期两个月的地震实习中,我了解到了地震的性质、地震灾害的潜在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地震发生。
二、背景地震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参与和观察地震现场,掌握地震灾害的基本知识和应对策略。
实习期间,我参观了多个地震灾区,并与地震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旨在加深对地震现象的理解。
三、实习内容1. 实地考察:我参观了包括xxxx在内的多个地震灾区,亲眼目睹了地震对人们生活和环境的破坏力。
通过观察灾区现场,我深刻认识到地震防灾工作的重要性。
2. 数据分析:在地震预警中心,我学习了如何分析地震数据以及如何准确预测和警示地震。
通过实践操作,我熟悉了地震监测设备的使用步骤,并学会了解读数据结果。
3. 地震预警:在地震预警中心的实习过程中,我了解到警报发布的流程和环节。
通过参与模拟地震演练和实际警报发布,我体验了地震预警工作的紧迫和责任。
四、实习成果通过地震实习,我对地震灾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获得了以下成果:1. 提高了地震知识水平:通过与地震专家的交流和实地考察,我掌握了地震的基本原理、预测方法和防灾措施等知识。
2. 增强了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参与地震数据分析,我学会了运用科学方法和工具,准确分析地震数据结果。
3. 锻炼了应急反应能力:通过实践参与地震预警工作,我提高了应急反应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这次地震实习,我深刻认识到地震的威胁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未来,我将继续学习和关注地震相关领域的研究,为国家地震防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致谢在此,我要向给予我指导和帮助的地震专家们表达诚挚的感谢。
没有他们的支持和指导,我无法顺利完成这次地震实习。
映秀地震遗址观后感简短(3篇)

第1篇2010年4月1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让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瞬间变成了废墟。
这座曾经美丽的小镇,如今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见证着那场惨烈的灾难。
我有幸在2018年夏季,来到了映秀地震遗址,亲身感受那段历史,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映秀地震遗址位于映秀镇,地处汶川县城东南,是大地震的重灾区之一。
在这里,我看到了地震留下的惨烈景象,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走进遗址,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废墟。
曾经繁华的街道,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曾经温馨的家园,如今只剩下一堆堆砖瓦。
这里的一切,都让人感到痛心疾首。
我首先来到了映秀小学遗址。
这里曾经是孩子们快乐成长的乐园,然而地震却夺走了他们的生命。
我站在校门前,望着那一个个冰冷的石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哀伤。
那些逝去的生命,他们的笑容、他们的梦想,永远留在了这个充满悲伤的地方。
继续前行,我来到了映秀镇中心广场。
这里曾经是镇上最繁华的地方,如今却只剩下了一片废墟。
我看到了那座倒塌的钟楼,它曾经见证了这个小镇的繁荣与衰落。
如今,钟楼已经消失不见,只剩下了一段段断裂的钟摆,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在遗址内,我还看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有一位名叫张军的志愿者,在地震发生后,他不顾个人安危,连续七天七夜在废墟中搜寻被困人员。
最终,他成功救出了10名被困群众,被誉为“映秀英雄”。
他的事迹让我深深地感动,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
此外,我还看到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他们在这里无私奉献,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他们的无私奉献,让我明白了生命的可贵,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信念。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2010年4月14日,一场里氏8.0级地震突然袭来,瞬间将映秀镇夷为平地。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手,援助灾区重建。
在党的领导下,灾区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终于使映秀镇重获新生。
站在映秀地震遗址,我深感震撼。
这场灾难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坚韧。
地震纪念遗址实习报告

见习报告
10月7号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我们见习的第三站--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充分领悟到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关爱、对科学的探索、对历史的追忆”的设计宗旨。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里氏7.8级地震,造成24万人遇难。
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内,尚有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遗址,和一段被地震扭曲的铁轨。
公园即以机车车辆厂原有的铁轨为纵轴,以纪念大道为横轴,划分为4个区:遗址区、水区、碎石广场区和树林区,并建设了地震纪念墙、科普馆、纪念馆、纪念路、纪念广场、纪念水池等。
纪念墙上,镌刻着唐山大地震24万罹难同胞的名字。
它们坚定地矗立在那里,不卑不亢,这样的景象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纪念馆里记载着震后一片废墟的唐山,全国上下同心协力支援唐山建设。
大家舍小家顾大家,众志成城,谱写出“人定胜天”的乐章。
英雄的唐山人民经历了严峻考验,备尝艰辛,又以顽强的毅力很快恢复生产,所彰显出来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是一笔值得珍藏的宝贵财富。
凤凰涅槃,欲火重生,如今的唐山已成为重工业城市之一,发展速度令人称奇。
这一切诠释着“团结”的力量。
此次参观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人定胜天”的深刻含义,唐山人民教会了我如何战胜困难,如何在绝望中找到希望。
地震实习报告

地震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通过这次地震实习,我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地震的成因、机制和预测方法,提高自己在地震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或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我实习的单位是_____地震局。
这是一个专门负责监测和研究本地区地震活动的机构,拥有先进的监测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员。
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在地震监测部门工作,参与了地震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等工作。
同时,还跟随工作人员进行了一些实地考察和调研,了解了地震监测台站的运行情况和周边的地质环境。
三、实习内容1、地震监测技术学习实习初期,我学习了各种地震监测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方法,包括地震仪、强震仪、GPS 测量仪等。
了解了这些设备的工作原理、数据采集和处理流程,以及如何对监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误差分析。
2、数据分析与处理在掌握了监测技术后,我开始参与实际的数据分析工作。
每天需要对收集到的大量地震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如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震级、震源深度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本地区地震活动的规律和趋势,为地震预测提供依据。
3、地震台站考察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地震监测工作,我跟随工作人员对一些地震台站进行了实地考察。
在台站,我们检查了设备的运行情况,对出现故障的设备进行维修和更换。
同时,还对台站周边的地质环境进行了调查,了解地质构造对地震活动的影响。
4、地震科普宣传除了专业的监测和研究工作,我还参与了地震局组织的地震科普宣传活动。
通过制作宣传海报、发放宣传资料、举办科普讲座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地震的基本知识、应急避险方法和自救互救技能,提高公众的地震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1、专业知识的提升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地震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前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大多是抽象的概念,而在实习中,我能够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监测数据和现象相结合,更加直观地感受地震的奥秘。
映秀地震遗址观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映秀地震遗址观后感篇一:汶川地震遗址观后感汶川地震遗址观后感汶川地震遗址>观后感(一)尧利勤7月份有幸参加了公司团委组织的四川汶川异地拉练----参观映秀镇地震遗址。
驱车约1个半小时由成都前往阿坝州汶川映秀,很快就到达映秀镇。
群山环抱的映秀镇,一片崭新的小洋楼顿时令眼前一亮,如此美丽的小镇却是20XX 年汶川5.12大地震的震中,那年的地震让这个小镇顿时夷为平地。
下车后,我们换乘景区统一观光车前往了5.12汶川特大地震遇难者公墓及展馆。
沿着石阶我们一路走去,道路旁边的石墙上时常会看见四川雄起众志成城勇往直前告别伤痛,重新来过等等令人感动、振奋的标语。
到了公墓,我们庄严地三鞠躬,献上鲜花,心中默默祈祷:逝者安息,生者坚强;好好活着,活着就是最大的财富,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随后,我们参观了展馆,共有流水庭、序厅、地殇庭、缅怀厅、灾害厅、崛起庭、重建厅、纪委廉政板块和启示厅九个部分组成。
展馆通过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及多媒体、动感环幕等艺术手法和场景,完整的呈现了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过程,社会各界大爱援建,灾区群众自强不息、感恩奋进的伟大精神。
整体观展过程心情都是沉重的,看着那些图片及当时的影像资料眼泪止不住的流,你没有亲身看过或许永远感觉不到那种心情。
特别是当我们进入了地震体验区,一进去,仿佛自己已身临其境,前一分钟还是美丽、宁静的映秀小镇,霎那间,随着一声巨响,山崩地裂,山河断流,满山飞石,家园损毁,生命陨落,道路上的汽车,掉入河流、悬崖、陷入地裂……压的我喘不过气来,我深深地体会到地震中人是多么渺小。
地震中的孩子是那么的无助,我仿佛听到了他们惊恐、无奈的哭喊,如花初放的年龄,正需要呵护的岁月,却面临着大震袭来的生死瞬间。
作为刚做母亲的我,那种心情无以言表。
短短的1分22秒时间,一片废墟,在灾难面前,人们是多么的无助。
走出体验区,我毫不犹豫的与身边的人紧紧拥抱,活着真好,珍惜眼前人,要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
映秀地震纪念馆观后感

映秀地震纪念馆观后感去映秀地震纪念馆之前,我心里是有点打鼓的,既想去缅怀那些逝去的生命,又有点害怕面对那场巨大灾难带来的沉重。
但当我真的走进那里,那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一进去,那种压抑感就扑面而来。
墙上一幅幅照片,就像一双双眼睛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照片里那倒塌的房屋,混乱的街道,人们脸上惊恐和绝望的表情,就像一把大锤,一下一下地砸在我的心上。
我站在那里,感觉自己仿佛被拉回到了2008年那可怕的一刻。
看到那些在废墟里被挖掘出来的遗物,有小朋友的书包,上面还绣着可爱的卡通图案,可能它的小主人前一秒还背着它欢欢喜喜地准备上课呢;有被砸坏的生活用品,这些平常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东西,在那个时候却显得那么的无助和凄凉。
我就想啊,地震这个恶魔真的是太无情了,它一下子就把人们平静的生活给搅得粉碎。
在这一片沉重之中,也有很多让人感动得想哭的地方。
有那些救援人员的事迹介绍,他们就像超级英雄一样,不顾自己的安危,在废墟里拼命地扒着、挖着,就盼着能多救出一个人。
还有那些全国各地送来的物资,那不仅仅是物品啊,那是满满的爱和希望。
就好像全中国的人都紧紧地拉着手,对映秀说:“别怕,我们都在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幸存者的故事。
有一个大叔,他讲述自己如何在废墟下坚持了好几天,靠着对家人的思念和活下去的信念,硬是挺了过来。
他说话的时候,眼神里有一种特别坚定的光,那光好像在告诉我,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心中有希望,就一定能战胜它。
从纪念馆出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觉得自己好像经历了一场洗礼。
以前觉得生活中的那些小烦恼,和映秀人民经历的这些比起来,那都算个啥呀。
我就想啊,我们真的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地活着,而且要多去关心身边的人。
就像映秀在大家的关心和帮助下慢慢重新站起来一样,我们也要互相扶持着走过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映秀之旅,就像是一本生动又沉重的教科书,让我读懂了生命的脆弱与顽强,也让我更加明白了爱的力量。
映秀地震观后感

映秀地震观后感去映秀之前,我对地震的感受仅仅停留在新闻报道的那些画面和数字上。
可当我真的站在映秀的土地上,就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揪住了我的心。
一进映秀镇,那断壁残垣就像是大地愤怒后的“涂鸦”。
你看那些歪歪斜斜的房子框架,就像一个个被巨人推倒的积木堆。
我脑海里忍不住就开始想象,当年地震发生的时候,这里得是怎样一种天翻地覆的恐怖场景啊。
人们正在正常地生活着,突然之间,地动山摇,房子像纸糊的一样开始倒塌,那种绝望,我光是想想就觉得浑身发冷。
在映秀地震遗址,看到那座时钟永远停留在地震发生时刻的钟楼,心里那股子难受劲就更强烈了。
这个时钟就像是时间的一道伤疤,它就那么静静地站在那儿,无声地诉说着那一刻的灾难。
我站在那儿看了好一会儿,感觉自己像是被定住了一样,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变得沉重而哀伤。
不过呢,映秀可不仅仅只有悲伤。
在废墟旁边,现在已经建起了新的房子,那一排排崭新的建筑就像一个个坚强的战士,站在这片曾经受伤的土地上,守护着这里的人们。
而且啊,这里的人们脸上也有笑容了。
我走进一家小店,店主热情地招呼我,就像招呼一个多年不见的老朋友。
我就想啊,这就是生活的力量吧,地震可以摧毁房屋,但是摧毁不了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里还有很多纪念地震的雕塑。
有一尊雕塑是一位母亲紧紧护着自己的孩子,那姿态,那表情,生动得就像真的在地震发生的瞬间被定格了一样。
看到这个雕塑,我心里又感动又难过,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母爱就是那最坚实的盾牌啊。
我也想到了自己的妈妈,鼻子一酸,差点就掉眼泪了。
这次映秀之行,就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我从这片土地上看到了灾难的残酷,可更看到了生命的顽强和人们的乐观。
就像那些在废墟里重新长出来的小草一样,映秀在伤痛之后,又倔强地向着阳光生长了。
我觉得我以后再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一想到映秀,就会充满力量,因为这里的一切都告诉我:不管生活给你多大的打击,只要你不放弃,就一定能重新站起来,而且还能站得更稳,笑得更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映秀地震遗址实习报告
姓名:银杏
学号:************
班级:旅游管理1301班
对灾害旅游的调查及分析
——以映秀地震遗址为例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
此次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时28分04秒,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92千米处。
根据中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达8.0Ms、矩震级达8.3Mw(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矩震级为7.9Mw),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
地震烈度可能达到11度。
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
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而今天从都江堰直通映秀的高速公路开通。
那些穿越“生死线”、拥堵和艰难的记忆也将远去。
不管愿不愿意,映秀都将铸起独特的“旅游经济”。
就像镇口那块从天而降的“天崩石”,它已成为映秀“地震旅游”的新名片。
地处213国道上的过路小镇,往常遍布的小饭馆、小商铺,是这里的主要经济资源。
大地震让这一切都需推倒重来。
一块约数十立方米的楔状巨石狠狠地插在蜿蜒群峰与滔滔岷江之间的狭窄通道,血红色的“五·一二震中映秀”赫然镌刻其上。
空旷的平坝上,伫立着栋栋板房,映秀俨然成了一个“板房小镇”,而乐观积极的映秀人,也悄然摸索出一套过渡时期的“板房经济”模式。
新饭馆如雨后春笋漩口中学遗址右手边,是一个商贸综合市场。
小超市、水果摊、理发店、五金店、杂货铺、服装店……市场里总共进驻了30余家商铺,最多的就是饭馆,有近十家。
饭馆的食客多为援建者和游客,每天的营业额几十元到一两百元不等。
拿起菜单,上边的价格高得吓人。
一份腊肉竟要卖到30元。
震中映秀原址重建。
重建后的映秀成为国内抗震减灾的示范基地。
重点打造地震纪念性旅游,同时带动镇内旅游服务和乡村休闲业的发展。
根据映秀镇旅游资源特征,保留和新建旅游项目分为三类,即:5·12特大地震纪念旅游项目、藏羌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度假休闲项目。
其中,地震纪念旅游项目为依托地震遗址遗迹保留、保护和配建、新建项目,其他为新建项目。
从都江堰直通映秀的高速公路即将开通。
那些穿越“生死线”、拥堵和艰难的记忆也将远去。
不管愿不愿意,映秀都将铸起独特的“旅游经济”。
就像镇口那块从天而降的“天崩石”,它已成为映秀“地震旅游”的新名片。
传统的旅游认为,旅游的本质是追求休闲、娱乐、身心舒适及精神愉悦。
旅游都是和愉悦、美感等一般认识上的正向感受相关,这样看表面上把灾害作为旅
游客体是根本不可能的,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及后果、遗迹等怎么能给人以愉悦美感的享受体验呢?旅游者怎么能去观赏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破坏的自然现象过程及其破坏惨景和遗迹,并从中寻求一种心理满足呢?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方式日趋多样,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更加丰富多彩,当人们游遍风光秀丽的山川生态美景后,会产生一种求新、求奇、求特、求异的心理需求,这正是灾害旅游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这正是灾害旅游资源的双重性和旅游动机的复杂性使然。
自然灾害具有骤发性、急剧性的特点。
从自然物质运动的角度看,自然灾害往往是由于其他诱因触动,而突然进入高速位移状态,且运动一旦开始便来势迅猛,瞬间释放巨大能量,对自然景观和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即打破和影响,这些特征表现在地震、飓风、暴雨、滑坡、火山、海啸、泥石流等众多自然灾害上,并使自然灾害与其他旅游资源相比具有新、奇、特的特点,集独特的自然景观。
奇特神秘的内涵和新颖的自然过程于一体,对旅游人会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自然灾害具有局部性、暂时性、偶发性强的特点。
自然灾害往往是局部的、暂时的,对大多数人来说均无亲身体验。
而且它总是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发生。
偶发性强。
正因为如此,会有许多游人在可能的情况下有参观游览动机,他们在心理上受灾害的破坏性影响较小,因此对旅游动机干扰不大。
自然灾害具有神秘性、独特性的特点。
许多自然景观如果蒙上一层灾害的面纱,会被赋予其成为旅游资源的神秘性和其特性,增强了吸引力。
从旅游美学的角度来看,旅游不能只囿于“美感”的享受、欣赏,旅游者可能需要体味的是一种悲壮、一种气势、一种震荡冲击和挑战,正如一些探险家、科考人员不断冲破生命禁区去征服一些新的领地。
针对众多的自然灾害旅游资源,从资源事件影响性、知名度、景观景物可观赏性、可考察性等资源内在特性出发,利用旅游地各种旅游资源状况、旅游地区位置条件的综合分析和评价打分赋值,然后排出各类灾害旅游资源的评价顺序作为开发模式选择的依据。
灾害旅游是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是灾害资源的双重性与旅游动机复杂性、旅游者需求多样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灾害旅游的提出对于充实丰富旅游学科内涵,发展完善旅游学科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由于灾害旅游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由于自然灾害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而以其为客体的旅游也具有自己的特色,探索出一条独特的灾害旅游发展模式应该是以后研究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