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3篇【可编辑版】

初中语文《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3篇初中语文《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3篇初中语文《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篇一在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学习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
在上这课之前,我让同学们观察母亲一天中做了那些事。
哪些是为你做的。
在教学时,我决定抓住恩情入手。
恩情,字典上的解释是深厚的情义。
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太深奥了,不能理解,还得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
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哪儿?体现在母亲的行动中、母亲的心理活动中,母亲的语言上。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然后读课文,感悟母亲的恩情。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
她想,孩子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接着我请学生说说可以从哪些词句中具体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爱呢?学生通过读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找到了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这些关键的词语。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词句说明了什么?通过逐步引导,学生终于领悟到这就是母亲的恩情,母亲的恩情就体现在深夜为儿缝衣这一行动中,体现在对儿子的深深担忧中,这就叫恩情。
这时再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学生便很容易感悟到古诗中母亲对儿子的恩情了。
在学生感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我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悟深深的母爱。
首先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大家发言热烈,看来他们对自己妈妈的了解还是很深的;其次,我让学生说说你观察了一天妈妈后有哪些发现呢? 早上洗衣、做饭、送我上学,然后上班。
下班回家,辅导我作业、煮晚饭、洗碗筷。
晚上织毛衣我引导学生说说妈妈的一天过得怎样?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辛苦! 然后,我乘机问:妈妈那么辛苦,可你为妈妈做了什么呢? 好多学生都沉默不语。
看来好多学生心里产生了惭愧。
接着我再问,你知道妈妈平时最喜欢什么? 。
你的妈妈知道你平时最喜欢什么吗? 通过回答,同学们明白了自己平时对妈妈的关心较少。
纷纷表明自己今后要多关心妈妈,让妈妈少操心。
那怎么关心呢?我让同学们谈了一些具体做法:妈妈下班回家,给她递上一杯茶,作业自己独立完成,给妈妈做小帮手,帮妈妈捶捶背。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因此在学习课文时,老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去读。
读也不是机械地重复,要使每一步读都有目标,读中还要进行思考,有所悟,有所得。
(2)课堂不是一个简单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学生生命成长最重要的阵地。
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与教材、与作者、与同学、与老师对话,视阅读教学为师生共同经历、共同生成的重要生命活动。
学生借助于朗读,让语言文字勾起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有了真实深刻的体验再来读语言文字,此时,文字是从他们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话语,更具有了一种新的生命力。
这样的朗读才是真正入心的。
(3)巧妙运用插图,增强对诗句的感受。
学生通过悉心观察,用心品读,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体会到了画面所描绘的情境。
学生已不再是学生,他们忽而变成了不辞辛劳的母亲,忽而又成了感念母恩的孟郊,有的哽咽着,有的读得眼泪都出来了……情感表露是那么真切,看来是真正入文了。
2018-2019-《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word范文模板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以下是关于u《母亲的恩情》的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参考!《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一)《母亲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诗的课文。
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
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的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的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及创作本诗使的具体情境。
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
作为文包诗这种课型,在教学时,要围绕“诗”与“文”的联系来进行教学。
本课围绕“游子吟”展开,生动的展现了孟郊远行母亲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
最后一段在前边感情积淀的基础上推出了诗歌,并点出了诗歌写成的时间。
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敬爱、怀念之情。
在学习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而触景生情感念母亲恩情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母亲的恩情就像太阳的光辉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说说平时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要为妈妈做些什么,才能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我们做儿女的,无论为父母做什么事,都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的。
这时候,我请学生把对母亲的感激用语言写下来,有一个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这样写到孟郊也永远铭记着母亲的恩情,因此到50岁了,孟郊还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于是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
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古诗,把情感推向高潮。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二)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让学生通过读古诗,再深情的朗读古诗中去体会课文要告诉我们的故事。
我让学生好好想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怎样感受到母亲的爱,你能举一些小事例来说一说吗?通过我这么一问,课堂一下子就变得活跃,更让人想继续讲下去。
【新版】《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1《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里的第九课。
今天上午我执教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整节课讲下来,发现有以下不足:一、时间掌握不当,前面有点松,后面有点紧。
课堂上在第一环节复习回顾里,我让学生做完基础达标,里面两个题,一个是看拼音写词语;一个是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填空。
小组汇报结果时,前进组里的那个有智力障碍的学生也积极兴奋地进行了参与合作,我让她回答了她力所能及的问题著名的“著”不是“注”时并表扬了她,全班同学也给予了她热烈的掌声。
给予了她自信,但却浪费了点时间。
在第二个环节精读感悟的第一个大问题上浪费了时间。
由于进步组学生不能及时领悟母亲的恩情除了缝衣,还涉及在生活中其他什么情谊时,组员陈美言几次重复是缝衣,组长及其他成员也没补充。
于是我就这个问题注重了对学生的多元指导。
我认为语文就是生活,就是社会。
这篇课文是亲情篇,体贴父母、孝敬长辈、知恩图报本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现在的儿童在温室中长大,母亲对他的爱视而不见。
所以我认为学习语文不能专从书本上学那点滴知识,而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系自己母亲对自己的爱来体会孟郊的爱。
因此,我就生活中的母爱进行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母亲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全方位让学生去体会母亲对孟郊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伟大而无私。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小组汇报一涌而出。
课堂上挖的有点深了,时间悄然无声地从指间溜走了。
二、学习目标没完成。
__有两个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2.理解小诗意思,画出课文中诗句的解释,懂得孝敬父母,知恩图报的道理,能背诵古诗。
在精读感悟这一环节里,我按层次设计了两个大问题,每个问题里有三个小问题。
第一个大问题即对1——3自然段的理解是重点。
学生对这个问题汇报得相当不错,而且连我没想到的,他们都说出来了,很细很透彻。
读得也十分棒!理解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知道了作者热爱母亲、思念母情的情感。
母亲的恩情课文反思(2篇)

母亲的恩情课文反思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让学生通过读古诗,再深情的朗读古诗中去体会课文要告诉我们的故事。
我让学生好好想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怎样感受到母亲的爱,你能举一些小事例来说一说吗?通过我这么一问,课堂一下子就变得活跃,更让人想继续讲下去。
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学生都能深深的感受到母亲的爱是伟大的。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的亮点是这首古诗。
在教学时,我不断的贯穿古诗的内容,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易懂。
我利用古诗作为突破口,让学生产生急于想知道作者创作此诗的原因,为下面学文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还是生成的。
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留心,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机,挖掘教育因素,及时引燃,巧为点拨,让教材“增值”。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来思考“眼泪”之中,也就是“省略号”中蕴含着什么,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学生能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感受到慈母的满腔关爱。
母亲的恩情课文反思(2)在人的一生中,母亲的恩情是最伟大、最无私的。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恰巧阅读了一篇课文《母亲的恩情》,让我对母亲的付出和爱意识到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通过反思这篇课文,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以往的不足与不懂得珍惜,同时也明白了母亲的恩情是无法报答的。
以下是我对课文的反思。
课文以鲜明的笔触描绘了母亲的辛苦与付出:无论是生计窘迫的家境,还是疲惫不堪的劳作,母亲无私奉献的精神无处不在。
她默默地为我们付出,毫不计较自己的辛苦和付出,只希望我们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
我无法想象,在我还是一个无助的婴儿时,母亲为了能够给我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
而我,却从未意识到其中的艰辛和付出。
在读完课文后,我忍不住思考自己对母亲的恩情是否有所回报。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15篇)

Better to do something imperfectly than to do nothing flawlessly.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15篇)《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1课堂开始我让学生朗读三遍后,开始分析课文。
课文较简单,第一自然段写母亲深夜为即将远行的孟郊缝补衣裳。
这段一读就知道了。
第二自然段写母亲在送别孟郊时,孟郊发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
理解这一点很难。
通过看图,又再读课文,都无法体会到孟郊的思想感情。
我看着学生一双双茫然的双眼,只好另辟途径。
我话题一转,要求同学们把孟郊的母亲当成自己的母亲。
先想一想,从你出生到现在,你的母亲每天都为你做了些什么,想好了,就说给大家听。
这一讲不打紧,仅一小会儿,就有几个小朋友的眼睛湿润了。
继而传来了抽噎声。
我走到其中之一的韦海涛面前,示意他说一说为什么这么激动。
他站起来,哽咽着说:“我妈妈每天早上起来都送我来学校……中午又来接我回家……下午两点又送我来学校,放晚学又来接我回家。
中午和晚上都要煮饭,还要做很多家务。
我上学的时间她就开车去拉客,挣钱养家……晚上还要洗全家的衣服,经常半夜起来帮我盖被子……我妈妈很辛苦……”韦海涛说这段话的时候,我站在他旁边,拥着他,一直到说完。
我轻轻地摸着他的头,说:“韦海涛,你是一个很有孝心的孩子。
好好读书,长大了孝敬你的妈妈。
”他说完这段话时,我胸前的衣服被他的泪水湿了一大片。
他的话引起了共鸣。
罗龙群、覃云鑫、韦烨、韦颖……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我示意罗龙群发言。
只见罗龙群一边抹眼泪一边站起来说:“我妈妈天天都很辛苦,她从来不能像别家的大人一样得去玩……”罗龙群泣不成声,根本无法继续说下去。
我知道同学们有很多话要说,就让同桌互诉衷肠,以减轻心中的压力,让他们一吐为快。
等到稍稍平静,我再让全班同学齐读第二自然段,感动之情溢于言表。
当学到“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了升华。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doc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
我在教学中,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来感受文章朴实语言中蕴涵的纯美意境,真挚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了《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母亲是怎样关心自己的?最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些什么?起到了唤醒学生感情的作用,让学生在此基础上道出了各不相同的但却都是发自肺腑的心声,这对学生来说是在心灵上受了一次洗礼,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关心爱护,懂得应该铭记母亲的养育之恩。
小学语文《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3篇

小学语文《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3篇《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一、古诗导入:同学们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古诗,谁来展示一下?同学背古诗,师:你们真了不起,背了这么多古诗。
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出示古诗)一起来读读。
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简介诗人孟郊写的这首歌颂母爱的诗,真挚感人、流传千古,在这首诗背后还有一个母子情深的感人故事,想知道吗?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母亲的恩情》这一课,齐读课题。
打开书,读读课文《母亲的恩情》这一课。
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圈出生词,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初读1、生读课文2、出示生字词师:认识了生字就能更好的理解课文,这些生字谁都认识了?指名读、开火车读、师:去掉拼音谁还认识它们?齐读师评价:这么短的时间就认识生字了,同学们真聪明!3、师: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谁愿意起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师:其他同学认真听,在心里跟着默默地再读一遍,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生评价师评价:你们真能干,这么短的时间就把课文读通顺了,可能有些同学读得还不熟练,不要着急,在我们下面的学习中可以继续练习。
师: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这篇课文是写孟郊的,孟郊写的游子吟,孟郊的母亲很爱他,母亲的恩情三、细读感悟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母亲的恩情?1、生读课文2、出示插图一:(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正忙着干什么?)从图上你还看懂了什么?从哪些句子中能看出来?出示句子:夜深了,一句,理解: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对比一针一线)(很细心,很用心,缝的时间很长)母亲把深厚的爱都融入到这一针一线中去了,把母亲着深厚的爱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恩情。
省略号的意义她还会想到什么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b.点出:“深、还在、一针针一线线”c.你觉得母亲怎么样?(很辛苦,对儿子的关怀无微不至,体贴入微)谁能把这个意思读出来呢?自由、指名、齐读(3)师指图:你们看,母亲一针针一线线缝补得多么认真啊!她的眉头紧琐,双眼充溢了忧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导读:本文是关于《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到您!《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一)《母亲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诗的课文。
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
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的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的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及创作本诗使的具体情境。
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
作为文包诗这种课型,在教学时,要围绕“诗”与“文”的联系来进行教学。
本课围绕“游子吟”展开,生动的展现了孟郊远行母亲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
最后一段在前边感情积淀的基础上推出了诗歌,并点出了诗歌写成的时间。
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敬爱、怀念之情。
在学习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而触景生情感念母亲恩情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母亲的恩情就像太阳的光辉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说说平时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要为妈妈做些什么,才能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我们做儿女的,无论为父母做什么事,都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的。
这时候,我请学生把对母亲的感激用语言写下来,有一个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这样写到孟郊也永远铭记着母亲的恩情,因此到50岁了,孟郊还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于是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
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古诗,把情感推向高潮。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二)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让学生通过读古诗,再深情的朗读古诗中去体会课文要告诉我们的故事。
我让学生好好想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怎样感受到母亲的爱,你能举一些小事例来说一说吗?通过我这么一问,课堂一下子就变得活跃,更让人想继续讲下去。
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学生都能深深的感受到母亲的爱是伟大的。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的亮点是这首古诗。
在教学时,我不断的贯穿古诗的内容,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易懂。
我利用古诗作为突破口,让学生产生急于想知道作者创作此诗的原因,为下面学文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还是生成的。
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留心,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机,挖掘教育因素,及时引燃,巧为点拨,让教材“增值”。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来思考“眼泪”之中,也就是“省略号”中蕴含着什么,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学生能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感受到慈母的满腔关爱。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三)《母亲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诗的课文。
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
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的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地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
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
在教学时,我主要围绕“文与诗”的联系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文本故事,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激发情感、想象,从而体会母爱子、子念母的一片真情。
在细节上,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自然段主要抓“夜深了……一针针……她想……”这句话,通过看课文插图,理解“一针针”“一线线”的意思,引导学生品味:从母亲在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补衣服,你知道了什么?再联系上句中“忙着”一词,体会出母亲为儿日夜操劳的辛苦,然后通过想象:母亲会在心里想什么?进一步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牵挂疼爱,最后通过朗读表现母亲把对儿子的爱缝进了衣服里的无私关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围绕想象孟郊和母亲分别时的情景,说一说母亲怎样叮嘱儿子,儿子心里怎样想的,体会母子间的深情,为下面解决难点铺路。
第三自然段处理好比喻句:母亲就像太阳,母爱就像春天里的光辉。
我这样引导:回想平时妈妈照顾你的事情,从而体母爱就像阳光,无处不在,细致入微地温暖着小草。
并抓住“抚摸”一句,让学生模仿做一做动作,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母爱无法回报,从而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
最后一段,我设问:虽然母亲的恩情,我们无以回报,但是我们要报答吗?你怎么报答?学生们说了很多:给父母端茶送水递拖鞋,陪父母聊天,给父母表演节目,帮父母做小家务之类的小事,教师的适时引导,帮学生把道德认识与具体的道德生活联系起来,指明了学生道德活动目标。
课后,我让学生给母亲做一件事,把想对妈妈说的心里话写下来。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四)在“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学习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
在上这课之前,我让同学们观察母亲一天中做了那些事。
哪些是为你做的。
在教学时,我决定抓住“恩情”入手。
恩情,字典上的解释是深厚的情义。
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太深奥了,不能理解,还得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
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哪儿?体现在母亲的行动中、母亲的心理活动中,母亲的语言上。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然后读课文,感悟母亲的恩情。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
她想,孩子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接着我请学生说说可以从哪些词句中具体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爱呢?学生通过读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找到了“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这些关键的词语。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词句说明了什么? 通过逐步引导,学生终于领悟到这就是母亲的恩情,母亲的恩情就体现在深夜为儿缝衣这一行动中,体现在对儿子的深深担忧中,这就叫恩情。
这时再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学生便很容易感悟到古诗中母亲对儿子的恩情了。
在学生感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我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悟深深的母爱。
首先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大家发言热烈,看来他们对自己妈妈的了解还是很深的;其次,我让学生说说你观察了一天妈妈后有哪些发现呢?“早上洗衣、做饭、送我上学,然后上班。
下班回家,辅导我作业、煮晚饭、洗碗筷。
晚上织毛衣……”我引导学生说说妈妈的一天过得怎样?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辛苦!”然后,我乘机问:“妈妈那么辛苦,可你为妈妈做了什么呢?”好多学生都沉默不语。
看来好多学生心里产生了惭愧。
接着我再问,“你知道妈妈平时最喜欢什么?”。
“你的妈妈知道你平时最喜欢什么吗?”通过回答,同学们明白了自己平时对妈妈的关心较少。
纷纷表明自己今后要多关心妈妈,让妈妈少操心。
那怎么关心呢?我让同学们谈了一些具体做法:妈妈下班回家,给她递上一杯茶,作业自己独立完成,给妈妈做小帮手,帮妈妈捶捶背。
吃饭时,给妈妈夹菜。
平时认真学习,让妈妈少操心……通过学习本文,同学们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作为子女对待长辈应该尊敬、孝顺。
而且体现在每天每时每刻。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五)《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里的第九课。
今天上午我执教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整节课讲下来,发现有以下不足:一、时间掌握不当,前面有点松,后面有点紧。
课堂上在第一环节复习回顾里,我让学生做完基础达标,里面两个题,一个是看拼音写词语;一个是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填空。
小组汇报结果时,前进组里的那个有智力障碍的学生也积极兴奋地进行了参与合作,我让她回答了她力所能及的问题著名的“著”不是“注”时并表扬了她,全班同学也给予了她热烈的掌声。
给予了她自信,但却浪费了点时间。
在第二个环节精读感悟的第一个大问题上浪费了时间。
由于进步组学生不能及时领悟母亲的恩情除了缝衣,还涉及在生活中其他什么情谊时,组员陈美言几次重复是缝衣,组长及其他成员也没补充。
于是我就这个问题注重了对学生的多元指导。
我认为语文就是生活,就是社会。
这篇课文是亲情篇,体贴父母、孝敬长辈、知恩图报本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现在的儿童在温室中长大,母亲对他的爱视而不见。
所以我认为学习语文不能专从书本上学那点滴知识,而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系自己母亲对自己的爱来体会孟郊的爱。
因此,我就生活中的母爱进行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母亲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全方位让学生去体会母亲对孟郊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伟大而无私。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小组汇报一涌而出。
课堂上挖的有点深了,时间悄然无声地从指间溜走了。
二、学习目标没完成。
本文有两个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2.理解小诗意思,画出课文中诗句的解释,懂得孝敬父母,知恩图报的道理,能背诵古诗。
在精读感悟这一环节里,我按层次设计了两个大问题,每个问题里有三个小问题。
第一个大问题即对1——3自然段的理解是重点。
学生对这个问题汇报得相当不错,而且连我没想到的,他们都说出来了,很细很透彻。
读得也十分棒!理解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知道了作者热爱母亲、思念母情的情感。
由于第二个问题品析第4——5自然段没完成,所以也就没让学生利用书中的语句去解释古诗的意思。
也没能让学生互背互查古诗了。
先完成了对重点段理解的作业。
但我深信,学生在第一课时熟读课文中就已经把故事背下来了。
意思也在文中能找到。
只是因为我在导学案设计精读感悟问题时不太合理造成的。
这节课如果把精读感悟的六个小问题缩成两个有概括性统领文章的问题让小组去综合研读,效果一定会更好。
或者,如果换种方法来教学我想也行:先用多媒体出示《游子吟》这首诗,引出第五自然段做导入语,在精读感悟时,只有重点研读第1——3自然段了。
可以在品读时直接用部分的语句解释古诗的意思了,边朗读遍体无文本作者的情感。
生生互动、组组质疑,教师点拨,共同解决疑难问题,那样的话,效果可想可知,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小组合作效果明显,但没有应变能力。
合作中可以看出学生积极主动,善于交流、勇于探究、互帮共识。
学生再整节课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质疑也别有一番情趣。
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但从这节课学生的表现中,我也发现了许多弊端:在小组站起来汇报成果时,由于一时紧张而无语时不会自救,小组长应该想别的组进行求救,让别的组来解决自己会而表达不出来的内容,学会应变能力。
这个是非常可以的。
只要在互相问答交流中学会知识,能够理解实际问题,就是好样的,这点我得培养学生。
我们高平教委有八年课改的宏伟规划,我认为自己作为一线教师,应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在课改实践中前行;在反思中勇于改进;在改进中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学方法。
不能敷衍了事。
总之,学生不仅是以家为单位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栋梁。
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课改势在必行。
为了让新一代儿童能够承载改革社会的重任。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在节节课拿出自己的实干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去启发引领一批时代的有创造能力的智慧型儿童。
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任,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创新。
让课堂充满创造,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