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长征概述

合集下载

《长征》的章节概括

《长征》的章节概括

《长征》的章节概括:
1、第一部分(泥泞的草地)由于断粮许多战士饿死在过草地途中,尽管如此,红军将士北上抗日的决心矢志不渝,面临困境,彭德怀欲杀死自己的战马以救急。

2、第二部(分草地水塘旁边)眼见两个抬担架的战士因饥饿而生命垂危,为攻占娄山关而失去了一条腿的周团长毅然将所剩不多的炒面让给战士,继而爬向水塘赴死。

3、第三部分(泥泞的草地)刘少奇和彭德怀寻找掉队的周团长,含着极大的悲痛向殉难的指战员致哀,彭德怀忍痛杀死心爱的战马来挽救极度饥饿的战士们的生命。

4、第四部分(草地之夜)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高唱《马赛曲》,举行篝火晚会,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来战胜困难。

随着先遣队送来粮食解围,红军指战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长征简介

长征简介

长征简介(图文版)作者铁岭晓豊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转折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一渡赤水土城渡口二渡赤水太平渡口三渡赤水茅台渡口四渡赤水二郎滩渡口巧渡金沙江,2金沙江。

红军四渡赤水后,南渡乌江,佯攻贵阳,迫使敌滇军仓皇东调,红军乘虚直入云南,巧渡了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的包围圈毛泽东同志指挥红军巧渡金沙江时住过的岩洞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泸定桥。

红军夺桥时,敌人将桥板烧毁。

红军攀着铁索前进,攻占了对岸桥头堡爬雪山过草地攀登六盘山清平乐 . 六盘山毛泽东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

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

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长征简介500字

长征简介500字

长征简介500字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的一次战略转移行动。

这次行动的目的是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以及加强与其他革命力量的联系,最终实现中国共产党的胜利。

长征的起点是在江西瑞金,终点是在陕北延安。

整个行程长达约12000公里,历时370多天。

在这段长征的过程中,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和惨烈的战斗,但也展现出了极大的毅力和勇气。

长征的成功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长征使中国工农红军得以保持完整并转移至陕北地区,为今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其次,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了威望,吸引了更多的革命者加入到党的队伍中。

最后,长征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坚持革命斗争的象征,激励着后来的革命者不断前进。

长征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

其中最著名的是红军渡过了激流险滩的四渡赤水,以及在遵义会议上重新调整了党的领导机构。

这两个事件对于长征的胜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长征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领导者的智慧和勇气。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的领导人在长征过程中经受了巨大的考验,但他们始终坚持正确的领导方针,并成功地带领红军部队走出了困境。

长征的胜利不仅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革命起到了重要的激励作用。

长征的故事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了一种象征,激励着人们为自由和正义而奋斗。

总的来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行动。

它不仅使中国工农红军得以转移,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使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了威望。

长征的成功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和毅力,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里程碑。

长征概述

长征概述

长征概述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离开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在历时一年的长征中,中央红军穿越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19日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

■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

次年7月,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决定西征。

9月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与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

在历时10个月的长征中,红二十五军行程近万里。

■1935年5月初,红四方面军放弃川陕根据地,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在历时一年多的长征中,行程近万里,于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二、六军团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

次年6月底抵达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二、六军团合组为红二方面军。

当年10月,红二方面军到达甘肃静宁县将台堡(今属宁夏),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在历时近一年的长征中,红二方面军行程近两万里。

长征知识点

长征知识点

长征知识点
长征是指中华民族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1934年10月16日至1936年10月这两年半的时间里,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青海、甘肃等地,最终到达陕北的一次战略大转移行动。

长征的知识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 背景: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为了躲避国民党的围剿而进行的战略撤退行动,也是为了寻找革命发展的新道路。

2. 路线:长征主要分为红军长征和工农革命军长征两条线路,红军长征主要经过四川、贵州、云南,最终到达陕北,而工农革命军长征主要经过西北地区。

3. 困难和牺牲:长征过程中,红军面临着恶劣的自然条件、敌人的围剿与追击,战士们需要经受长时间的徒步行军、缺乏食物和药品等一系列困难与艰苦。

4. 战略转移:长征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实现战略转移,通过长征,使红军得以在敌军围剿中保存实力并积蓄力量,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基础。

5. 知名事件:长征中发生了一系列著名的事件,如遵义会议、四渡赤水、草地会议等。

这些事件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6. 影响:长征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一个里程碑,不仅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也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领导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以上是长征的一些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1 《长征》知识点

21  《长征》知识点

21《七律长征》一、字音。

远征难(nán nàn)更(gēng gâng)喜岷(mín míng)山尽(jǐn jìn)开颜五岭逶(wēi wěi)迤(yí yǐ) mēng(蒙人、蒙骗) mãng(乌蒙、蒙蔽)二、重点解释: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小浪花。

磅礴:气势雄伟。

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大渡:指大渡河。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五岭:指五座山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山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三、填空:1、《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共四联,记载了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包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2、这首诗重点写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诗句中概括介绍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诗句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全诗展现了五幅“征难图”:山势逶迤的五岭图、群峰叠嶂的乌蒙图、水拍云崖的金沙图、桥横铁索的大渡图、千里雪盖的岷山图。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概括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

“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3、这首诗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开头作为总起,其中“远征难”一词概括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种种困难,而“不怕、只等闲”两个词则写出了红军对待困难的态度,全诗中能够表现出这种乐观向上态度的词语还有腾细浪、走泥丸、更喜、尽开颜。

长征简介_精品文档

长征简介_精品文档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介
从数字看长征
从中央红军1934年10月10日离开江西瑞金开始战略转移, 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方面军在陕甘苏区胜利会师, 长征共历时两年。

四路红军部队长征途中共转战14个省份, 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其中, 中央红军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区, 渡过的主要江河有22条, 翻越的主要大山有20座, 攻占县城100余座。

长征中, 红军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

在中央红军368天的行军途中, 15个整天在打大决战, 平均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

为消灭长征中的红军, 蒋介石调集了国民党中央军、粤军、湘军、桂军、黔军、滇军、川军、东北军、西北军、马家军及少数民族中反动头人武装等10多支部队数十万大军, 千方百计进行围追堵截。

在中央红军的队伍中, 共有32位女同志历经艰难险阻, 胜利完成了长征, 途中没有一人掉队, 没有一人牺牲, 可谓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一个奇迹。

长征途中, 红军师以上干部的年龄绝大部分都在二、三十岁, 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仅25岁。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 在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 有222人参加过长征。

以长征开始时计算他们的平均年龄, 9位元帅为36.5岁, 8位大将为31.7岁, 48位上将为25.9岁, 157位中将为23.8岁。

历史瞬间浓缩长征
历史瞬间之一: 湘江之战
历史瞬间之二: 遵义会议
历史瞬间之三: 四渡赤水
历史瞬间之四: 巧渡金沙江
历史瞬间之五: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历史瞬间之六: 突破腊子口
历史瞬间之七: 爬雪山、过草地。

长征故事梗概

长征故事梗概

长征故事梗概长征,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次史无前例、无与伦比的壮举。

那你知道长征故事梗概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长征故事梗概,欢迎大家阅读。

长征故事梗概:草地上的小红军在成千上万的红军队伍中,除了革命了很多年的老红军,大多数战士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年轻力壮,杀敌奋勇争先,是红军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还有一些十几岁的孩子,多是长征途中贫苦人家的孩子,坚持要跟着队伍打仗而加入的。

红军战士们亲切地叫他们红小鬼。

平时,他们在队伍中就负责宣传员、司号员和炊事员等工作。

红军进入草地之后,整个队伍都十分疲惫,没有余力再照顾这些孩子,但这些红小鬼表现出来的勇气和精神,却是许多老红军都感到敬佩的。

在成千上万的红小鬼中,有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小红军,他的名字叫做侯登襄(xiāng),是一个红军宣传队员。

侯登襄长得黑黑矮矮的,整个人看上去圆圆乎乎,黑黑的小脸上嵌着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

由于食物匮(kuì)乏,营养不良,侯登襄的眼睛显得特别大,稚气的脸上却总是笑呵呵的,有时候脸上沾了泥水,抹得花里胡哨的,就像一个小老虎。

他每天在红军队伍中搞宣传,就像一个小皮球滚来滚去,所以大家都叫他“小皮球”。

“小皮球”侯登襄虽然人小,管的事情可不少。

宣传队一共二十多人,他是其中最小的一个。

1935年8月下旬,“小皮球”所在的宣传队进入了川西北的大草地。

开始了长征中一段极为艰苦的岁月。

大草地面积约有两万平方公里,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连接处的一个大草原上。

这里的环境非常原始,放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但却到处都潜藏着危险,随时都有可能掉进泥潭。

这片荒无人烟、无边无际的沼泽,不知埋葬了多少英勇的红军战士。

变幻莫测的天气,给队伍的行进添了许多麻烦。

刚刚还是大晴天,瞬间就黑云密布,狂风暴雨。

为了行动方便,宣传队被分成了几个小组。

“小皮球”所在的这个组一共有五个人,他们为了安全快速地通过草地,给每个队员都分了工:组长负责保管大家的口粮,其他几个人,有的扛捆干柴,休息时好点火做饭;有的背着用被单做成的“帐篷”,这样下雨的时候可以躲一躲,晚上睡觉时也有东西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 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 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 泥丸在滚动。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 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 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 寒意阵阵。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 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 时间:1934.10---1936.10 • 重要会议:遵义会议
• 重要历程:
1) 四渡赤水; 2) 巧渡金沙江,赢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性的胜利; 3) 强夺泸定桥; 4) 翻越大雪山;
5) 在四川懋功红一、四方面军会师;
6) 粉碎张国焘分裂主义阴谋; 7) 过草地; 8)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9)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三支方面军与甘肃会宁会师,标志 着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 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毛泽东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 长征是播种机。

红军第五次反“围 剿”的失败 王明的左倾冒险 主义错误路线在党 中央占统治地位, 抛弃了毛泽东的军 事路线,使红军处 处挨打。
王明
• 时间:1934.10---1936.10 • 重要会议:遵义会议
仄有规定。
七律《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逶迤(wēi yí ):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pá ng bó): 气势雄伟的样子。
岷山(mí n ):在四川、甘肃交界的 地方。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伟大领袖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我的长征

新闻背景《我的长征》将以每个普通的“我”重走长征 路为主线,由“我” 亲自采访长征人,亲眼发现长征沿 途的新变化,亲身体验和感受长征的艰辛与豪迈。整体 构思以重温长征为线索,关注长征沿途地区普通人的生 活状态和人生经历,展现当地风土民情、民间文化和民 生及社会发展状况,通过该活动进一步促进红色革命区 的经济与旅游的发展。《我的长征》回顾历史的同时, 关注现状,展望未来,积极响应中央的相关精神,更好 的传承,传播红色文化。通过社会各行业公众领军人物 与普通民众的组合参与重走长征路,全社会共同重温这 段历史的同时,共同关注人类最自然和本色的奋进精神, 并通过活动中相互交流和沟通,为构建“和谐社会”做 出积极的贡献。
泸定桥
水草地
大雪山
关于长征
红军长征走过的桥
巧渡金沙江
四渡赤水
大渡桥
会宁
吴起镇
水草地
红四方面军
大雪山
大渡河 红二方面 军 红一方面 军
遵义
金沙江
瑞金
召开: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
内容: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
领导地位
意义:
在革命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这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的会议,使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红军不怕远征难,
总 万水千山只等闲。 纲
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 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 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 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 挠的勇毅精神。
“远 征”Leabharlann 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日 之长
“难” 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 之苦
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 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只等闲”
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 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 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 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 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承“千山”,以 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乌蒙为代
逶迤 五
岭 腾 乌 磅礴 蒙 走
绵延不断 突出奔腾气势

形容其巍峨高大
突出它的疾驰状貌,
细浪 泥丸
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 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 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 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 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 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 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承“万水”,以 金沙、大渡为代 表
“金沙水拍云崖暖”: 形象地状写出了金沙江 两岸悬崖高耸入云、江面水 势奔腾激荡的景象,描写出 红军巧渡金沙江时险恶而又 神奇的情景。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于深山狭谷间, 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就有被 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 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恍 然大悟,认定红军的目的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 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 。1935年4月28日, 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 1935年5月3日,红军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 里,当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 地找到了一条船。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 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 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他们来了 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 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 了五条船,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 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渡过了金沙江。两 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 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5 年10月,当时毛泽东 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 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 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 阻,他满怀喜悦的战 斗豪情,以极其轻松 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 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一
二、四、六、八句要压韵,三四 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
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
我的长征
从5月1日开播8月15日, 《我的长征》队伍途经江西、 湖南、广东、广西、贵州、 四川、重庆等七个省(区、 直辖市),行程3000多公里, 成功翻越老山界、渡过乌江、 翻越雪山草地等重要路段, 经历了修建红军墓、资助并 建设当地长征小学、长征卫 生院、慰问老红军以及两位 队员因伤退出等事件。目前 全体队员正赶回遵义,短暂 休整两天后,将再次精神抖 擞地向下一站进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 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 平常。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