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诵读欣赏《泰戈尔诗三首》 (苏教版)
初中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金色花》泰戈尔简介

泰戈尔简介泰戈尔,即拉宾特兰纳·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反战和平团体;致力教育改革,创办国际大学。
作品反映了在英帝国主义统治下,印度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现了摆脱殖民主义和封建势力压迫的愿望;歌颂祖国,赞美大自然,具有独特民族风格。
代表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剧本《红夹竹桃》《邮局》,长篇小说《沉船》《戈拉》等。
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附:哲人绝唱诗界丰碑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是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泰戈尔不但是印度文学史上罕见的巨匠,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大师。
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作品愈益放射出璀璨的思想光芒,显示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泰戈尔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并被作为教材在中学和大学讲授,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泰戈尔与圣雄甘地,被认为是印度20世纪的两大伟人。
泰戈尔在其60年的创作生涯中,始终保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和过人的创作精力,以其全面的艺术天才在文学园地里辛勤耕耘,在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著的成就,给后世留下了数量惊人、种类繁多的艺术珍品。
他毕生创作五十余部诗集、十几部中长篇小说、九十多篇短篇小说、二十余种戏剧,同时著有数量相当可观的散文作品和其他杂著。
这些作品主要收在多达二十九卷的《泰戈尔文集》中。
此外,他还创作了两千余首歌曲和大量绘画作品。
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国歌均出自他的手笔。
泰戈尔1861年5月7日生于印度孟加拉省加尔各答市。
当时的印度,正处于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统治之下,也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重要历史时期。
泰戈尔出生时,加尔各答是英属印度的首府,同时也是印度的文化中心。
当时,以加尔各答为中心的印度宗教改革运动、文学革新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潮流涌动。
这三大运动汇流,构成了印度近代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泰戈尔诗三首》相关课外阅读 苏教版

古代诗词三首《泰戈尔诗三首》作者泰戈尔,R,(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
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
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
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
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
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诸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
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
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其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
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国,现已出版了10卷本的中文《泰戈尔作品集》。
王湾唐代诗人。
诵读欣赏泰戈尔诗三首

诵读欣赏《泰戈尔诗三首》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在括号内再抄写一遍词语。
涟漪..(lián yī)匿.笑(nì)沐浴..(xī lì)..(mùyù)淅沥熠.熠(yì yì)诧.异(chà)栖.息(qī)姊.妹(zǐ)瞳.仁(tóng)蓬.头(péng)汲.水(jí)枝杈.(chà)二、填空。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与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集有(《飞鸟集》)(《新月集》)(《园丁集》)和长篇小说(《沉船》)等三、仿照例句,以表达你对母亲的情感。
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摩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
我要变成(花园中的花朵,当你失落时,为你增添色彩);我要变成(天空中的一朵白云,当你在烈日下忙碌时,为你遮挡强烈的阳光。
)四、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不愿让妈妈知道呢?我为妈妈做了那么多好事,妈妈为什么还说我“坏”?(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
这句表现出孩子撒娇、调皮的神情。
;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这句表现出妈妈惊喜的神情。
)2.《告别》中的孩子为什么把自己想像成“清风”“涟漪”?(借助于触觉,通过具体的场面、生动的形象,进一步表现孩子与母亲之间扯不断的深情。
)3.《榕树》中的孩子为什么要把自己想成“风”“影子”“鸟儿”“鸭”,这些与榕树有关吗?他到底要倾吐内心怎样的情感?(榕树是故乡的化身,是妈妈的化身。
那孩子面对榕树的沉思与幻想,是思念故乡、思念妈妈的表现。
而“风”“影子”“鸟儿”“鸭”正是围绕在榕树周围的,作者将自己比喻成这些,是想像他们一样,围绕在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以此传达思念。
)五、阅读泰戈尔的诗歌《云与波》,回答下列问题。
(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代诗词三首《泰戈尔诗三首》次北固山下赤壁浣溪沙教学课件苏教版

发唱黄鸡。
第三十一页,共34页。
4.《次北固山下》中 , 一句以小景与
大景互相映衬。
5.《赤壁》诗中,作者用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
,以小见大的诗句是 ,
。
6.《次北固山下》中 , 一联,描写了
时序(shí xù)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流逝,
蕴涵自然哲理。
7.《次北固山下》中描写了一副青山绿水的新春
(cán yè)
江海 春日 入生 旧残 年,夜 。
第十页,共34页。
诗人看着眼前的“平潮、悬帆、 海日、江春”,不由得萌发出美 好的想法:我写上一封书信让那 北归的鸿雁捎给洛阳的家人(jiā rén),让他们也知道我此时此地 的心情吧。尾联不仅与首联相照 应,也使诗中客观景物全着上了 人的感情色彩,原本自然之景物 也就有了人的灵性,向人们诉说 着诗人心中的美好感觉和愿望。
第九页,共34页。
诗人举目东望,只见江天一色,一轮 红日从东方江海相接的地平线上慢慢 升起,回眸西探,却见西边天幕 (tiānmù)上的夜色尚未完全褪去;一 夜之间已是中分二年,早上升起的海 日预示着新的一年正在开始,春天已 按捺不住自己的脚步,悄悄渡江北上 走进了旧年。“生”说明旧事物中已 孕育新的生命,“入”说明新春提前 闯入旧的一年。“生”和“入”的选 用,把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 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 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
(xínɡ zhōu)
归乡江海风潮 行客 次
雁书春日正平 舟路 北
洛 阳 边 。
何 处 达 ,
入 旧 年 。
生 残 夜 ,
一 帆 悬 。
两 岸 阔 ,
绿 水 前 。
青 山
外王 ,湾
固 山 下
【优品课件】初中语文 泰戈尔诗三首

孩子的天真而有稍带顽皮地与妈妈嬉戏 的心理,含蓄的表达了孩子时刻不离妈妈 的难舍难分的深厚感情. 朗读时口吻是活泼的、俏皮的、得意的
告别
这首诗写了离别时孩子对妈妈的眷
念之情,作者把孩子的依恋之情幻 化成种种奇特而鲜明的形象,用美 妙的语言表达出来。
榕树
诗人描写了三个日常生活片段,都是由
榕树引出来的。 这里的榕树其实也是什么呢? 榕树是故乡的化身,是妈妈的化身。孩 子对榕树的沉思和幻想,是思念故乡、 思念妈妈的表现。诗中对榕树的描写, 则让我们联想到妈妈的性格和形象。
作业
根据课欣赏
泰戈尔诗三首
本文选自《泰戈尔诗选》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
社会活动家。 主要作品有《吉檀迦利》、《飞鸟集》、 《新月集》、《沉船》等 。《吉檀迦利》 《新月集》于1913年活的诺贝尔文学奖。
初步赏析
金色花
这首诗用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
[整理版]泰戈尔诗三首赏析
![[整理版]泰戈尔诗三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b344c71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39.png)
泰戈尔诗三首赏析《金色花》《金色花》一诗选自泰戈尔著名的儿童散文诗集《新月集》。
诗歌开篇扣题,以一个“假如”搧动想象的翅膀,总领全篇。
然后,诗人精心描绘了两幅图画。
第一幅,母子逗乐图。
诗人假想自己变成了一朵美丽的金色花,长在“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当妈妈呼喊时,“我”不回答,却有意与妈妈逗乐,“暗暗地在那里匿笑”,“一声不响”,这是一幅怎样的母子情深图啊!接着,诗人细致描绘了一幅慈母生活图,展示母亲迷人的风采。
诗人想像自己“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母亲工作。
这时诗人精选几个特写镜头:母亲沐浴后,长发披肩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的楚楚动人的芳容;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诗,酷爱学习的英姿;黄昏时拿灯到牛棚去辛苦写作的倩影――极力渲染和歌颂了母亲美丽动人、外秀内美、朴实勤劳的形象和美德。
最后,诗人用母子对话来结束全诗,更是别具匠心。
整首诗作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讴歌了孩子金子般的童心,表现了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和顽皮无邪的童稚、童真、童趣。
这首诗用充满童稚的想像,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而又顽皮地与妈妈嬉戏的心理,含蓄地表达了孩子须臾不离妈妈的难舍难分的浓厚感情。
《告别》《告别》是以一个孩子的语气写成,通过孩子与母亲所说的稚气的话语、天真的想象,讴歌了母子间真挚的感情。
“是我走的时候了,妈妈,我走了。
”孩子想象着,他要离开妈妈了,他要趁着微明的天光,偷偷地溜走,当妈妈清早伸出双臂要抱他的时候,却惊诧地发现孩子不见了。
调皮的孩子到哪里去了呢?他得意地告诉妈妈:“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
”哦,原来他化为了一股清风,一朵涟漪,仍然陪伴在母亲身边。
不仅如此,作者接着又借助于具体的听觉、视觉、通过具体的场面、生动的形象,进一步表现孩子与母亲之间扯不断的深情。
你看:“当雨点在树叶中淅沥时,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微语;当电光从开着的窗口闪进你的屋里时,我的笑声也偕了它一同闪进了。
泰戈尔诗三首(金色花、告别、榕树)说课稿

泰戈尔诗三首(金色花、告别、榕树)说课稿泰戈尔诗三首(金色花、告别、榕树)说课稿尊敬的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泰戈尔诗三首》。
一、教材分析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泰戈尔诗三首》是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中的诵读欣赏。
第一单元课文定位于“亲近文学”,所选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有序言《为你打开一扇门》、有散文《繁星》,有诗文《冰心诗四首》、有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寓言《古代寓言二则》,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但又各有侧重,从而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亲近文学,走进文学这个艺术的殿堂。
这正体现了新教材一方面注意到与小学的衔接,另一方面注重第一单元在整个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而本课作为第一单元的诵读板块是本单元主题的补充和延伸。
教材三首诗都是叙述儿童心理、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儿童的眼睛和心灵观察自然、感受生活,朴素的展现了孩子们充满童稚的想象和纯真美好的情感。
《金色花》用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而又稍带顽皮地与妈妈嬉戏的心理,含蓄地表达了孩子与妈妈难舍难分的感情;《告别》则用了奇特美妙手法深刻地写出了离别时孩子对妈妈的眷恋之情;《榕树》则通过榕树这个意像表达了对如何让学生掌握朗诵技巧,培养鉴赏能力,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是这节诵读课的重点和要点。
(新课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赏析的能力。
”本单元教学目标“品味语言,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
)五、教学设想1、“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
”吟诵——现代诗教学的手段长期以来,诗歌教学的课堂上总是显得“文静”“沉默”。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吸取传统诗歌教学精华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符合诗歌教学的诵读这一方法,让诗歌教学的课堂上响起洪亮的诵读之声。
所以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
2、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
【初中语文】泰戈尔诗三首说课稿 苏教版

《泰戈尔诗三首》说课稿常州新北区百丈中学戴娅1.说背景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诵读欣赏《泰戈尔诗三首》.学生刚刚进入初中,他们对于文学是一无所知的,因此,为了让他们感受到文学的魅力,第一单元主题为亲近文学,通过赵丽宏、巴金、雨果、泰戈尔等文学巨匠打开文学之门,让学生踏上文学之路. 《泰戈尔诗三首》是散文诗,它不同于学生之前接触的格律严谨的旧诗,泰戈尔的诗歌清新自然,想象丰富,语言秀丽,让学生易懂,也让他们感觉到诗歌也可以有很多形式,从而更愿意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它也是本单元亲近文学的一个补充,一个辅助.2.说教材重点和难点针对七年级学生刚接触了解诗歌,让他们欣赏优美的诗歌,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同时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丰富的感情,品味和赏析优美的语言.教学重点:根据语文学科和诗歌体裁的特点,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直至背诵.这是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文学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知识能力三方面确定的.教学难点:感受美好、纯洁的童真世界,积累和赏析优美的字、词、句.这是因为泰戈尔的诗歌情感丰富,而且文学语言优美,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3.教学目标根据上面的重点,难点,我确立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①初读诗歌,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并积累生字词,②掌握常用的朗读方法并朗诵,并能用语言说出诗歌所蕴涵的感情.③通过教师示范学习赏析优美语句.第一个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从学生知识与技能出发,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为了重视学生的双基训练,词语的积累对于刚进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显得尤其重要.所以生字词语应是课文的知识目标,要求他们掌握生字词,能读,能写,能默,能运用.第二个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因为本篇文章是散文诗,它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要通过朗读才能表现出来.朗读是一个目标,一个手段,又是一种教学方法.所以朗读要贯穿始终.让学生做到读通,读顺,读出感情,体会出美好、纯洁的童真世界.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第三个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出发,通过理解教师的范例,自由合作学习,掌握赏析语句的方法.4. 说设计思路本单元的主题为亲近文学,诗歌是文学的一种,泰戈尔的诗是散文诗,他以凝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来表现生活,反映生活.朗读泰戈尔的诗歌让学生走近文学,感受文学的魅力.学生刚刚进入初中,他们在小学的文学的认知是很少的,通过本单元前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地,通过诵读泰戈尔的诗歌进一步感受文学的魅力.我将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通过朗读体会情感,赏析优美的语言.在教学设计思路下,我在第一板块中提供有关泰戈尔的生平简介材料.在第二板块中提供常用的朗读方法和泛读磁带.在这板块中我先让学生集体朗读,听磁带比较,自己默读体会,再集体或其他方式朗读诗歌.在第三板块中教师提供范例,让学生分析并掌握方法.5. 说过程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为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语感训练的主要途径就是朗读,披文而入情,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思想感情.按照初读-----细读------感悟的思路,我安排了以下三个教学板块.第一板块:①导入新课(3分钟)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泰戈尔诗三首》,学生利用所查的资料介绍作者.教师充分肯定学生收集的资料并适当补充.让学生了解泰戈尔德生平及写作背景.②初读诗歌,整体感知(8分钟)初读课文,结合工具书,解决生字词,能够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诗歌的主要内容.学生刚进入初中对文章概括能力很差,教师通过启发点拨法,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字词要求学生会读,会写,会运用.第二板块:美读诗歌(15分钟)由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篇诗歌重点阅读,以此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假设学生选择了《榕树》首先全班集体朗读,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如整齐有无破句,情感把握是否到位等),让学生听磁带感受, 通过相互讨论,集体交流确立感情基调.再次朗读,可以采取个人读,分组读,教师读等形式,读出感情.学生刚进入初中,童心未泯,采用多种多样的朗读的形式,更能让学生亲近文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在掌握朗读方法后,布置在下节课举行朗读比赛的任务(内容自选).第三板块:再读诗歌,欣赏语言(15分钟)泰戈尔的诗歌之所以有丰富的情感,正是因为他诗歌语言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首诗表现了母子之间那种亲密 无间的真情: 《金色花》让人感受到了母子间和谐 有趣的生活。 《告别》让人感悟到孩子对母亲无限 的眷恋。 《榕树》使我们想到离家的孩子对故 乡、母亲的思念。
泰戈尔作 品欣赏
玩具
孩子,你真是快活呀,一早晨坐在泥土里,耍着折 下来的小树枝儿。 我微笑地看你在那里耍着那根折下来的小树枝儿。 我正忙着算帐,一小时一小时地在那里叠加数字。 也许你在看我,想到:这种好没趣的游戏,竟把你 的一早晨的好时间浪费掉了! 孩子,我忘了聚精会神耍树枝与泥饼的方法了。 我寻求贵重的玩具,收集金块与银块。 你呢,无论找到了什么便去做你的快乐的游戏,我 呢,却把我的时间与力气都浪费在那些我永不能得到的 东西上。 我在我的脆薄的独木船里挣扎着要航过欲望之海, 竟忘了我也在那里做游戏了。
活最不幸的时期,1902年妻子去 世。1903年,一对儿女相继夭亡。 在这悲痛的日子里,他怀着对孩子 深厚的爱,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和对 “理想世界”的追求,写出了这部 充满童趣的想象的诗集。
冰心说:
“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像一颗 闪光的珍珠,串在了你记忆的项 链上,即使两鬓斑白的时候,岁 月的尘埃也掩埋不了它那诱人的 光泽。”
言外之意:寻根不忘祖
双关
3、诗人描写了哪三个日常生活 片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妇人汲水 (2)日光跳舞 (3)鸭子游来游去 作用:这些生活画面能勾起“榕树” 对孩子的回忆。
4、为什么要描写榕树? 为什么要把自己想像成 “风”“影子”“鸟”“鸭”? 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感?
(1)榕树根深叶茂,能独木成林, 是鸟儿的天堂,是故乡和妈妈的象 征; (2)它们是时刻在榕树周围的事物; (3)表达对故乡对妈妈的思念之情。
再读诗歌
3、《金色花》中的孩子为什么会那样 幸福?你明白《金色花》的意义吗? 因为沐浴着母爱,所以幸福。 《金色花》使人想到金色的童年,想 到如阳光一般温暖的母爱。
学习《告别》
1、找出诗中孩子想要变的形象,说 出孩子想这样变理由。 清风: 抚摩妈妈。 涟漪: 亲吻妈妈。 月光:躺在妈妈胸上。 梦儿:让妈妈做甜美的梦。 萤火: 不让妈妈发现。 笛声:整日在妈妈心头震荡。
金色花 试用你感觉到的孩子的语气去读! 例:1、“孩子,你去哪里啊?” (着急) 2、“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惊喜、责怪) 3、“我不告诉你,妈妈。” (调皮、撒娇)
初读诗歌
再读诗歌
1、感知《金色花》写的是一个怎样的 孩子,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吗? 文中的孩子天真可爱、活泼调皮。
2、这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感情? 这首诗用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 画了孩子天真可爱而又稍带顽皮地与 妈妈嬉戏的心理,含蓄表达了孩子须 臾不离妈妈的难舍难分的深厚感情。
2、思考《告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离别时孩子对妈
妈的眷恋之情,作者把这种眷 恋之情用奇特而美妙的手法表 达出来。
学习《榕树》
1、榕树长在什么地方?形态有什么 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
生长位置:池边
形态特点:蓬头
象征意义:故乡;妈妈
学习《榕树》
2、你能读出“树根”的言外之意吗? 这是什么修辞?
佳句欣赏
※我的存在,对我是一个永久的神奇,这就是生活。 ※休息与工作的关系,正如眼睑与眼睛的关系。 ※瀑布歌唱道:“我得到自由时便有了歌声了。” ※人是一个初生的孩子,他的力量,就是生长的力量。 ——选自《飞鸟集》
※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 清寂
mó
抚摩
liá i yī
涟 漪
ng Xī lì yí
淅 沥 萤火
yì
熠熠
zhè n
震荡
tó ng
瞳人
chà
诧异
zhān
花毡
qī
栖息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匿笑:窃笑,暗笑。 2、沐浴:洗澡。 3、涟漪:细小的波纹。 拟声词,形容轻微的风雨声、 4、淅沥: 落叶声等。 形容闪光发亮。 5、熠熠: 6、诧异: 觉得十分奇怪。 7、栖息: 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重点品味: 1、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这种天真的“捉弄”,生动地表现了妈 妈与孩子的深厚感情。 2、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 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 诗人用儿童的心理,让那孩子变成清风, 变成“涟漪”,变成清风是为了抚摸妈妈, 变成涟漪是为了亲吻妈妈。 3、你不记得他怎样坐在窗内,诧异地望着 你深入地下的纠缠的树根么?(《榕树》) “树根”本是看不见的,但从儿童的眼 光来看,它是看得见,“树根”在这里语 带双关,含有“寻根不忘祖”的意思。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
泰戈尔诗三首
认识作者
本文选自《泰戈尔诗选.新月集》郑
振铎 翻译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 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飞 鸟集》《新月集》和长篇小说《沉 船》 。 《吉檀迦利》 《新月集》于1913年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本文背景
20世纪的最初几年,是泰戈尔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