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经典古诗词鉴赏综合提高训练【详细解析】

合集下载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同步训练【详细解析】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同步训练【详细解析】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同步训练【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完成下面小题。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说说“草满花堤水满溪”中“草满”一词的妙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一个“满”字写出了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满”在这里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去装点堤岸一般,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为接着写儿童牧牛“花堤”提供了好的环境。

2.这首诗借儿童牧牛情景,再现了夏日江南田园美景,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词语。

“草满花堤水满溪”的意思是“小溪里的流水却涨满河槽,岸边野草繁茂,野花肆意开放”。

在这样好的气候条件下,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平,这种情景用“满”字是合适的,常见的;而以“满”字写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原也不足为奇,但“满”在这里作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识地去装点堤岸一般,这就生动有趣了。

2.要求学生结合诗中描写的景色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变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生机的“动”;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舒适生活的向往。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唐代诗人王维被贬谪到西北边塞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

B.首联写了诗人轻车简从,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奔赴目的地。

C.颔联借蓬草和归雁自喻,既言事又写景,表达了诗人飘零之感。

D.颈联把广阔的自然景象同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2.尾联运用“窦宪大破匈奴记功燕然山”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A2.表达了诗人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的心情以及对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赞美之情。

2019年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2019年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2019年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阮郎归·初夏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1.词的上片采用以动衬静手法,突出了环境的特点。

2.试分析下片最后两句中“弄”和“碎”两字的妙处。

【答案】1.清幽(寂静)2.一个“弄”字表现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态;一个“碎”字把水珠四射,破碎落地的动态表现的十分生动。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上片写初夏已悄悄来到一个少女的身边。

以落棋之声惊醒昼眠来以动衬静,突出环境的清幽(寂静)。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而棋声能“惊”她的昼眠,读者可以想象,在这么静的环境中,她大概已经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声便会把她惊醒.醒来不觉得余倦未消,心中没有不快,可见首夏清和天气之宜人。

一个“弄”字表现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感;一个“碎”字把水珠四射,破碎落地的动态表现的十分生动。

【点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答题模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2.阅读明代何景明的《雨夜》,完成后面小题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

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①万井②中。

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2019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专题十: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

2019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专题十: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

2019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专题十: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唐)刘禹锡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说说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2.试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

【答案】1.以动衬静,以鹊噪,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静。

2.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依依惜别之情【解析】1.考查颈联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两句,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

当然,也可答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

2.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又一骑驿马急驰而来,在驿站旁的树荫下打住。

驿使下马奔站内交差去了,留下驿马因疲惫而长一声短一声的嘶鸣。

这些传送重要急件的驿使,身背公文袋,不论烈日、寒风,还是大雨、冰雪的天气,不分昼夜,快马加鞭,飞奔在尘土飞扬的驿道上。

从结构上看:此句照应诗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呼应首句“候吏立沙际”。

从内容上看:点明送客地点,表明全诗主旨。

从表现手法上讲: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2.古诗词阅读采桑子①(其四)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

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从“残红”“春空”等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伤春之诗,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

小涵:未必是这样的。

赏析诗歌要注意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2019年各省市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2019年各省市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2019年各省市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被春天的阳光赶逐着,雪已经从附近的山上汇成许多道混浊的小河向着淹没了的牧厂奔流。

自然用欣然的微笑睡梦xīng松地迎接一年的初晨,蔚蓝的天空发着光辉。

树林还透着,微微地现出绿色。

蜜蜂飞出了蜡质的蜂房去征收田野的贡奉。

山谷干了并且斑lán起来;一群群牛羊吵闹着,夜莺已经在夜的静寂里歌唱过了。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奔.()流xīng()松斑lán()(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它的正确写法是“”。

(3)“贡奉”的意思是;“静寂”中“寂”的意思是。

(4)仿照画线语句,写两句小诗。

【答案】(1)bēn;惺;斓(2)牧厂;牧场(3)贡献的物品;静,没有声音(4)示例一:蝉儿爬上高高的树枝,去歌唱夏季的美好;示例二:蚯蚓走出自己的寓所,去展示优美的身段。

【解析】【详解】(1)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

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如“惺忪”:.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从睡梦中醒来并恢复意识。

读“xīng sōng”,注意据义定音。

字形题的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如“惺”“斓”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2)字形题中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如“牧场”:适于放牧的草场;经营畜牧业的生产单位。

注意据义定形。

(3)考查对词语的释义。

答此题,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

对词语含义的把握。

注意对词语的整体意义的理解和记忆。

当然有的词语运用的语境不同,也会产生新的意义,这要根据情况而定。

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词语,多查字典,多识记。

如“贡奉”是“贡献的物品”的意思。

2019年黑龙江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2019年黑龙江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2019年黑龙江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宋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幕,学诗设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词人借梦境将天上与人间做了鲜明的对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展现了一幅晨雾迷茫,云涛翻腾,银河流转,千帆竞渡的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

2.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

【解析】1.试题分析: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

本题作答要抓住“天”“云”“涛”“星”“船”等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一幅辽阔、壮美的图景来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

通过叙写梦中海天一色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其中“学诗设有惊人句”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用“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据此理解作答。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答张十一功曹①(唐)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释)①张十一功曹:张署,韩愈好友,与韩愈一同在监察御史任上被贬。

②筼筜(yún dāng),生长于南方湿热地带的大竹,高达数丈。

③踯躅(zhí zhú),植物名,亦称映山红,春天开花漫山红遍。

2019中考经典古诗词鉴赏综合提高训练【详细解析】

2019中考经典古诗词鉴赏综合提高训练【详细解析】

2019中考经典古诗词鉴赏综合提高训练【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霸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意为秋色里,号角声震天动地,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星现出一片紫色。

这两句描写出惨烈悲壮的战地场景。

B.《渔家傲·秋思》首句写出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无逗留之意。

从而突出了塞下秋来天气极其寒冷。

C.“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写敌军半夜突袭我军,已到易水,此时天寒霜降,我军红旗半卷,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D.“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写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长期守边辛苦,思念家乡,他们白了头发,留下了眼泪。

2.下列各项对两首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雁门太守行》首联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渔家傲·秋思》下阙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他们既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又想勒石燕然、建立军功。

C.《雁门太守行》尾联引用燕昭王用重金招揽天下英雄的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D.两首诗词都写出了将士们为国效忠、建功立业的决心,也都暗含了对朝廷软弱、不重边功的不满。

【答案】1.C2.D【解析】1.C“敌军半夜突袭我军,已到易水”错误,援军赶赴易水。

2.D“都暗含了对朝廷软弱、不重边功的不满”错误。

《雁门太守行》一诗没有这种不满。

2.读下面题目,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同步训练【详细解析】(1)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同步训练【详细解析】(1)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同步训练【详细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霸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意为秋色里,号角声震天动地,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星现出一片紫色。

这两句描写出惨烈悲壮的战地场景。

B.《渔家傲·秋思》首句写出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无逗留之意。

从而突出了塞下秋来天气极其寒冷。

C.“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写敌军半夜突袭我军,已到易水,此时天寒霜降,我军红旗半卷,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D.“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写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长期守边辛苦,思念家乡,他们白了头发,留下了眼泪。

2.下列各项对两首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雁门太守行》首联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渔家傲·秋思》下阙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他们既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又想勒石燕然、建立军功。

C.《雁门太守行》尾联引用燕昭王用重金招揽天下英雄的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D.两首诗词都写出了将士们为国效忠、建功立业的决心,也都暗含了对朝廷软弱、不重边功的不满。

【答案】1.C2.D【解析】1.C“敌军半夜突袭我军,已到易水”错误,援军赶赴易水。

2.D“都暗含了对朝廷软弱、不重边功的不满”错误。

《雁门太守行》一诗没有这种不满。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019年山东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2019年山东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2019年山东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下面小题。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请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词的上片描述军旅生活,开头两句写军营中的事情,这正是作者现在正经历的生活情景。

B.词的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

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

C.作者作词用典丰富,如“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五十弦翻塞外声”。

D.“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2.这首词的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蕴含着丰富的含义,怎样理解?【答案】1.A2.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最后一句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解析】1.A“这正是作者现在正经历的生活情景”分析不正确。

开头两句写军营生活情景,这也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失去的生活情景。

2.“可怜白发生”,意思是说:可惜功名未就,头发就白了,人也老了。

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

想到自己曾有的凌云壮志,此时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

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一定要把诗句所抒发的情感答出来。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请简要分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的作用。

【答案】1.示例:“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言之有理即可)2.这两句想象两人相聚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中考经典古诗词鉴赏综合提高训练【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代: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下列对这首曲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元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B.“聚”“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C.“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

2.你怎样理解结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情感。

【答案】1.D2.结尾揭示出一个道理:无论王朝兴盛还是灭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因为兴盛了,统治者就会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衰亡了,就会战乱连连,人们流离失所。

这一句表达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解析】1.D错误,应是: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亡,百姓苦”好理解。

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

“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

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表达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结合全诗內容,简要说说最后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从炼字角度赏析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答案】1.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意思对即可)2.前句的“钟”,写出了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都集中于泰山,突出了泰山之秀美;后句中的“割”,写泰山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山南山北的天色分割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象,突出了泰山的高大。

(意思对即可)【解析】1.考查句意理解、赏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明确诗句的意思,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将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瞰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据此概括作答。

2.考查通过关键词赏析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找出该诗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词意、句意、诗歌的主旨及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

这两句写出了近望中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景象;“钟”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都集中于泰山;“割”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夸张到了极点。

3.课外古诗词阅读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这首诗采用了比喻、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请你任选一点简要分析。

2.面对“几清明”的人生,作者惆怅的是什么?【答案】1.(1)比喻:以雪喻梨花(具体指出写法),突出梨花洁白的特点和繁盛的特点;(2)对比:将梨花的“淡白”与“柳条”的“深青”对比,言春已去,夏将至,时光易逝;(3)衬托:以柳青衬托梨白,更突出梨花洁白的特点,表达对梨花的赞美、留恋之情。

2.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解析】1.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鉴赏。

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同时柳絮写出梨花盛开的季节,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

2.考查对诗歌抒发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由“柳深青”、“柳絮飞”、“梨花开”等景物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对人生几何的无限感叹,首先作者惆怅是因为此时是在清明节,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常,生命的短暂。

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忆秦娥·咏桐李清照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注)本首词写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1.请赏析“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一句的表达效果。

2.“断香残酒情怀恶”,李清照在这首词中寄情于酒。

其实,很多文人也是如此。

请分别写出以下诗句中“酒”所蕴含的情感。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2)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陆游《游山西村》)【答案】1.运用多种感官描写(从视觉、听觉来写)或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描绘了暮色之下烟雾淡薄。

栖鸭归巢、号角传响之景,渲染了萧瑟、凄清、压抑的氛围:烘托了词人国破家亡的伤痛和漂泊他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2.(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边塞将士功业未立、归家无期的惆怅(或“思乡之情”)。

(2)“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抒发诗人不服老、愿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表现作者对农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的赞赏。

【解析】1.此词乃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

上片作者立笔高阁之外,描写作者登楼所见所闻,并将所思之情打入其中;下片作者转笔高阁之内,描写作者登楼所思所感,并将所见之景绘入其中。

上下两片,均不脱出写情绘景,寓情于景,情景交加的诗词三昧,写得极为高妙,体现了作者的才华。

上片写登临高阁的所见所闻。

对荒凉、萧瑟景色的渲染,造成了使人感到凄凉、压抑的气氛,进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景物的描写中,融注着作者当时流离失所,无限忧伤的身世之感。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的理解。

(1)诗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词人在这里运用典故,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所以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建功立业的向往。

(2)“鬓微霜,又何妨”一句运用借景抒情手法,即使两鬓有了些微白发,又有什么妨碍呢?表达了词人借酒抒发豪迈之气,不以年老为意,仍想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农家丰收的年景和农人热情好客的淳厚品性。

表现作者对农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的赞赏。

5.奏免衢婺丁钱①(北宋)胡则②六十年来见弊由,仰蒙龙勅降南州。

丁钱永免无拘束,苗米常宜有限收。

青嶂瀑泉呼万岁,碧天星月照千秋。

臣今未恨③生身晚,长喜王民绍见休④。

(注释)①丁钱:即人口税。

②胡则(963-1039):字子正,婺州永康人,曾在方岩僧舍读书,举进士后历任三朝,官至兵部侍郎。

明道元年(1032)八月江淮大旱,民多饿死,胡则上疏,奏请免衢婺两州身丁钱,百姓感德,故立庙纪念,香火日盛。

③恨:遗憾、不满。

④绍见休:永远享受安乐。

休,休养生息。

1.请赏析本诗颈联的表达效果。

2.本诗末句中的一“恨”一“喜”表现出胡则怎样的为官情怀?【答案】1.颈联用对偶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朝廷免去了百姓丁钱后百姓对朝廷的感恩和拥戴。

2.表现出胡则在奏免衢婺丁钱被批准后由衷的欢喜,表现出胡则把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尽力为百姓解除困苦(以民为本)的为官情怀。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青嶂瀑泉呼万岁,碧天星月照千秋”此句运用了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呼万岁”和“照千秋”写出了百姓对朝廷的感恩和拥戴。

据此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的感情的理解和性格的把握。

末句中“长喜王民绍见休”可以看出诗人因为奏免人头税被批准后的欣喜,表现了作者为官一方,造福一方的高尚情怀。

据此作答。

6.阅读戴叔伦的《江乡故人偶集客舍》一诗,回答问题。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①。

还作江南会,翻②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③,露草泣寒虫。

羁旅④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①千重:千重万户。

②翻:义同“反”。

③暗鹊: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zā,周的意思),无枝可依”。

④羁旅:留滞他乡。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请结合诗句赏析“相留畏晓钟”中“畏”的妙处。

(3)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一写时间:秋天的满月之夜,一片清辉;一写地点:京城长安,已沉睡在静静的深夜里了。

B.颔联“还作”“翻疑”写出写客居他乡与江南故友不期而遇的惊喜心情。

C.“羁旅长堪醉”中的“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表现了醉生梦死的颓废心境。

D.全诗情景交融,婉转深至,格调清美,悠然不尽。

【答案】(1)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

(意思对即可)抒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答到任意一点即可)。

(2)“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侧面烘托了对故乡的思念和飘泊在外的孤寂、痛楚。

(3)C【解析】【详解】(1)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

后面再加上情感。

颈联很明显是写景,从“惊暗鹊”“泣寒虫”可见景之寂寞与凄凉。

然后结合全诗中“江乡故人”“梦里逢”“羁旅”“相留”可得出悲情。

颈联两句紧紧围绕“秋”字写景,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虫,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的寒意和肃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诗人借用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典故,写出自己与故友分别之苦。

他们的异乡羁旅生活都很凄苦,相逢不易,于是一起欢聚畅饮,长夜叙谈,最后,诗人又以害怕天亮就要分手作结,这一切充分表现出诗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同乡深厚的友情。

(2)本题是一道很规范的炼字题,炼字题的答题步骤一般是:解词+释句+手法+作用。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漂泊在外的人都沉醉于饮酒,酒醉方能解千愁,大家相互挽留着不肯散去,心里只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又要分手。

末联里,作者直抒胸臆:羁旅他乡的人,只有醉了才不思乡啊,那就长醉不用醒吧;虽欲相留,共话乡情,却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因为晓钟一敲,彼此势必就要分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