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首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基本原则包括独立性、客观性、职业行为准则等。
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实施审计工作时保持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地位,自主决策、独立执行,不受干扰。
客观性是指内部审计工作应坚持客观、中立的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不受任何个人或利益团体的影响。
职业行为准则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守诚信、保密、勤奋等职业道德规范。
其次,内部审计的职责与范围主要包括评价与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治理、业务与流程效率等方面。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评价,发现、评估和改善风险控制措施。
同时,还应评估公司的内部控制与治理体系,包括制度设计、管理执行、信息系统、内部报告等方面。
此外,还应对公司的业务流程进行评价,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效率。
总之,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是内部审计职能在履行其职责时应遵循的规范和要求。
它包括一系列基本原则、职责与范围、内控环境建设以及审计活动的实施。
这些准则的制定和遵守,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和专业性,确保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导言:一、内部审计组织的责任1.内部审计组织应对组织的控制环境、风险管理和治理进行评估。
2.内部审计组织应通过评估内控体系的有效性,帮助管理层识别和应对风险。
4.内部审计组织应确保其资源和能力适应组织的需求。
二、内部审计组织的独立性1.内部审计组织应独立于受审计对象的业务和运营管理。
2.内部审计组织应向组织的最高管理层或监督机构直接汇报,免受不当压力或影响。
3.内部审计组织应制定和实施独立性保障措施,避免利益冲突。
三、内部审计组织的机构设置1.内部审计组织应由管理层或最高管理层设立,具有通过审核的职员。
2.内部审计组织应制定和实施组织结构、人员配备和培训计划等政策和措施。
3.内部审计组织应建立适当的纪检监察机构,监督审计活动的符合准则。
四、内部审计组织的工作流程1.内部审计组织应制定全面的内审计划,并确保内审计划与组织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目标一致。
2.内部审计组织应采用适当的审计方法和技术,确保审计活动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3.内部审计组织应开展内部控制评估,包括内部控制效益评估、流程审计和信息技术审计等。
4.内部审计组织应编制并及时提交审计报告,向管理层提供改进建议并跟踪执行情况。
5.内部审计组织应建立和实施质量保证措施,评估和提升审计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五、内部审计组织的监管指南1.审计监督部门应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对内部审计组织的工作进行评估和监督。
2.审计监督部门应与内部审计组织开展有效的沟通,了解审计进展、发现的问题和建议。
3.审计监督部门应及时披露审计结果和建议,促进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同和改进。
总结:中国内部审计准则(2024版)为内部审计组织的运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它要求内部审计组织独立、客观地评估组织的控制环境、风险管理和治理,并向管理层提供改进的建议。
它还强调了内部审计组织的独立性、机构设置和工作流程,以及审计监督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管指南。
遵循这些准则,可以使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组织的风险控制和治理水平。
内部审计准则2023

内部审计准则2023有效日期:2023年目录:1. 引言2. 内部审计的定义和目标3. 内部审计准则的适用范围4. 内部审计职责和权力5. 内部审计程序的实施6. 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制和传达7. 内部审计结果的跟踪和监测8. 内部审计的机密性和保密性要求9. 内部审计准备和培训10. 内部审计质量保证11. 内部审计准则的修订和更新13. 附录:常用内部审计工具和技术本准则旨在为机构内部审计部门提供指导,确保其采用一致的方法和标准来执行内部审计工作。
它的目标是为机构的管理和所有者提供有关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可靠信息,以支持有效的决策和持续的改进。
内部审计是机构自己设立的、独立的和客观的评估活动,旨在提供关于机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治理过程的独立和客观的意见和建议。
其目标是改进机构的业务运作、减轻风险,并增加价值。
本准则适用于所有制定内部审计政策、程序和指南的机构。
这些机构的内部审计部门应遵守本准则以及适用的国家法律法规和国际内部审计准则。
内部审计部门应明确其职责和权力,以便有效地执行内部审计工作。
这包括但不限于:4.2. 访问机构的所有相关信息和记录;4.3. 采用适当的内部审计程序,包括测试和分析;4.4. 发现和评估机构的风险和控制措施;4.5. 提供内部审计意见和建议;4.6. 监测内部审计的执行和实施情况。
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机构的需求和风险情况,制定适当的审计计划和程序。
这些程序应包括但不限于:5.1. 确定审计范围和目标;5.2. 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和证据;5.3. 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5.4. 进行采样和测试;5.5. 进行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内部审计部门应按照机构内部审计政策和程序,编制内部审计报告。
报告应明确列出所发现的问题、风险和建议,并提供有关解决方案的支持。
报告应根据机构的规定,及时传达给相关管理层和所有者。
内部审计部门应确保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得到妥善解决和监督。
他们应跟踪内部审计报告中的问题和建议,并向管理层和所有者提供相关的监督报告。
内部审计准则(附目录)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4)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4)第一章总则 (4)第二章一般准则 (4)第三章作业准则 (5)第四章报告准则 (5)第五章内部管理准则 (5)第六章附则 (5)内部审计具体准则 (6)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 号——审计计划 (6)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 号——审计通知书 (7)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3 号——审计证据 (8)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4 号——审计工作底稿 (9)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 号——内部控制审计 (10)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 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 (12)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7 号——审计报告 (14)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8 号——后续审计 (15)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9 号——内部审计督导 (16)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 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 (16)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结果沟通 (17)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2号──遵循性审计 (18)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 (20)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21)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 (23)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 (24)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26)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 (28)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30)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 (32)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 (34)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 (35)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 (37)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4号――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 (39)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5号——经济性审计 (41)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6号——效果性审计 (44)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7号——效率性审计 (46)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 (48)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9 号——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 (51)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 (55)第一章总则 (55)第二章投资立项审计 (55)第三章设计(勘察)管理审计 (56)第四章招投标审计 (58)第五章合同管理审计 (59)第六章设备和材料采购审计 (61)第七章工程管理审计 (62)第八章工程造价审计 (63)第九章竣工验收审计 (64)第十章财务管理审计 (65)第十一章后评价审计 (66)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2号――物资采购审计 (67)第一章总则 (67)第二章物资采购前期审计 (67)第三章物资采购过程审计 (72)第四章物资采购后续审计 (76)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3号——审计报告 (77)第一章总则 (77)第二章审计报告的构成要素 (78)第三章审计报告的主要内容 (79)第四章审计报告的基本格式 (80)第五章审计报告编制的程序和方法 (82)第六章审计报告的复核、发送和保存 (83)第七章附则 (84)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严格遵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其他规定。
第22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强烈推荐)

第22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强烈推荐)第22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信息系统审计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信息系统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信息系统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组织的信息系统及其相关的信息技术内部控制和流程所进行的审查与评价活动。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信息系统审计活动。
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信息系统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实施信息系统审计工作,对组织是否实现信息技术管理目标进行审查和评价,并基于评价意见提出管理建议,协助组织信息技术管理人员有效地履行职责。
组织的信息技术管理目标主要包括:(一)保证组织的信息技术战略充分反映组织的战略目标;(二)提高组织所依赖的信息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及数据处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三)提高信息系统运行的效果与效率,合理保证信息系统的运行符合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监管要求。
第五条组织中信息技术管理人员的责任是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和维护,以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部控制的设计、执行和监控;信息系统审计人员的责任是实施信息系统审计工作并出具审计报告。
第六条从事信息系统审计的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信息技术及信息系统审计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
必要时,实施信息系统审计可以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第七条信息系统审计可以作为独立的审计项目组织实施,也可以作为综合性内部审计项目的组成部分实施。
当信息系统审计作为综合性内部审计项目的一部分时,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应当及时与其他相关内部审计人员沟通信息系统审计中的发现,并考虑依据审计结果调整其他相关审计的范围、时间及性质。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审计方法进行信息系统审计,风险评估应当贯穿于信息系统审计的全过程。
第三章信息系统审计计划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信息系统审计前,需要确定审计目标并初步评估审计风险,估算完成信息系统审计或者专项审计所需的资源,确定重点审计领域及审计活动的优先次序,明确审计组成员的职责,编制信息系统审计方案。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

0601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中国内审协会2006-05-09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活动时,不存在影响内部审计客观性的利益冲突的状态。
独立性一般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本准则所称客观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活动时,应以事实为依据,保持公正、不偏不倚的精神状态。
客观性一般指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采取措施保障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以确保审计目的的实现。
第五条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主要受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关系的影响,并需要依靠规范的机构管理工作得以保证。
具体而言,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一) 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支持;(二) 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体制;(三)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权责范围;(四) 内部审计活动受到的外在压力以及干涉程度;(五)其他可能影响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因素。
第六条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能够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客观性的提高。
除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之外,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一)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二)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三)内部审计活动中是否存在利益冲突的状况;(四)其他可能影响内部审计人员客观性的因素。
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及专业胜任能力,避免利益冲突,并主动采取措施保证客观性。
第三章独立性第八条内部审计机构应隶属于组织的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接受其指导和监督并取得其支持,以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第九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应由组织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经过适当的程序确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直接向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负责。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介绍

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行为,保证内部控制审计质量,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控制审计活动。
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董事会及管理层的责任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使之有效运行。
内部审计的责任是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促进组织改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
第五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组织单个或者整体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关注串通舞弊、滥用职权、环境变化和成本效益等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第六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在对内部控制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的内部控制。
第七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真实、客观地揭示经营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情况。
第八条内部控制审计按其范围划分,分为全面内部控制审计和专项内部控制审计。
全面内部控制审计,是针对组织所有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所进行的全面审计。
专项内部控制审计,是针对组织内部控制的某个要素、某项业务活动或者业务活动某些环节的内部控制所进行的审计。
第三章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第九条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参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相关规定,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通过审查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对组织层面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内部环境要素审计时,应当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各项应用指引中有关内部环境要素的规定为依据,关注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组织文化、社会责任等,结合本组织的内部控制,对内部环境进行审查和评价。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精品文档就在这里__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________________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 号——审计计划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 号——审计通知书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3 号——审计证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4 号——审计工作底稿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 号——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 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7 号——审计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8 号——后续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9 号——内部审计督导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 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 号__结果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2 号?遵循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 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 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 号??分析性复核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 号——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 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 号——审计抽样______精品文档________精品文档就在这里__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__ ______________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 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 号??人际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 号??内部审计控制自我评估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 号??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客观性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 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4 号??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5 号??经济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6 号??效果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7 号??效益性审计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 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2 号――物资采购审计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本序言旨在说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目标、体系、约束力、适用范围、制定与发布程序、修订和解释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
2013-08-28 08:33:5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绩效审计工作,提高绩效审计质量和效率,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
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绩效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本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
经济性,是指组织经营管理过程中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或者服务及其他成果时所耗费的资
源最少;效率性,是指组织经营管理过程中投入资源与产出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效果性,是指
组织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绩效审计活动。
其他
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原则
第四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充分考虑实施绩效审计项目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需求,合
理配置审计资源。
第五条组织各管理层根据授权承担相应的经营管理责任,对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
效果性负责。
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绩效审计不能减轻或者替代管理层的责任。
第六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和确定绩效审计对象,既可以针对组织
的全部或者部分经营管理活动,也可以针对特定项目和业务。
第三章绩效审计的内容
第七条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绩效审计可以同时对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
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也可以只侧重某一方面进行审查和评价。
第八条绩效审计主要审查和评价下列内容:
(一)有关经营管理活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
(二)相关经营管理活动的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资源取得、配置和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恰当性和节约性;
(三)经营管理活动既定目标的适当性、相关性、可行性和实现程度,以及未能实现既定目标的
情况及其原因;
(四)研发、财务、采购、生产、销售等主要业务活动的效率;
(五)计划、决策、指挥、控制及协调等主要管理活动的效率;
(六)经营管理活动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的实现情况;
(七)组织为评价、报告和监督特定业务或者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建立的内部控制
及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及其运行的有效性;
(八)其他有关事项。
第四章绩效审计的方法
第九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依据重要性、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选择与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及审计评价标准相适应的绩效审计方法,以获取相关、可靠和充分的审计证据。
第十条选择绩效审计方法时,除运用常规审计方法以外,还可以运用下列方法:
(一)数量分析法,即对经营管理活动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并运用抽样技术对抽样结果进行评价的方法;
(二)比较分析法,即通过分析、比较数据间的关系、趋势或者比率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三)因素分析法,即查找产生影响的因素,并分析各个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方法;(四)量本利分析法,即分析一定期间内的业务量、成本和利润三者之间变量关系的方法;(五)专题讨论会,即通过召集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就经营管理活动特定项目或者业务的具体问
题进行讨论的方法;
(六)标杆法,即对经营管理活动状况进行观察和检查,通过与组织内外部相同或者相似经营
管理活动的最佳实务进行比较的方法;
(七)调查法,即凭借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如访谈、问卷),对某种或者某几种现象、事实进行
考察,通过对搜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进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八)成本效益(效果)分析法,即通过分析成本和效益(效果)之间的关系,以每单位效益(效果)所消耗的成本来评价项目效益(效果)的方法;
(九)数据包络分析法,即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以凸分析和线性规划为工具,应用数学规划模型计算比较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对评价对象做出评价的方法;
(十)目标成果法,即根据实际产出成果评价被审计单位或者项目的目标是否实现,将产出成果与事先确定的目标和需求进行对比,确定目标实现程度的方法;
(十一)公众评价法,即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方式,获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证据信息,评价目标实现程度的方法。
第五章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选择适当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应当具有可靠性、客观性和可比性。
第十二条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来源主要包括:
(一)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等的规定;
(二)国家部门、行业组织公布的行业指标;
(三)组织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等;
(四)同类指标的历史数据和国际数据;
(五)同行业的实践标准、经验和做法。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在确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时,应当与组织管理层进行沟通,在双方认可的基础上确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第六章绩效审计报告
第十四条绩效审计报告应当反映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确定及沟通过程等重要信息,包括必要的局限性分析。
第十五条绩效审计报告中的绩效评价应当根据审计目标和审计证据作出,可以分为总体评价和分项评价。
当审计风险较大,难以做出总体评价时,可以只做分项评价。
第十六条绩效审计报告中反映的合法、合规性问题,除进行相应的审计处理外,还应当侧重从绩效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定性,描述问题对绩效造成的影响、后果及严重程度。
第十七条绩效审计报告应当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上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兼顾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个体利益和组织整体利益,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第七章附则
第十八条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本准则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