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说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2愚公移山说课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2愚公移山说课课件

愚公移山
第二版块: 整体把握, 感知课文。 (15分钟)
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嘹亮,有节奏感,
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
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 读,教师点评。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 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检查练习,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习,教师巡查,
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点。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 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
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 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举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教学重点放 在愚公和智 叟两人的对 照上,通过 分析两个人 物的性情特 点,从而揭 示出作者的 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放 在愚公的 “愚”和智 叟的“智” 的理解以及 神话结尾在 文中所起的 作用,从而 完成教学任 务。
04
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 解课文寓意,理解对照、衬托手法及课文以 神话结尾的作用。
02
学生分析
愚公移山
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 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 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 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二的学 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 技能上的点拨指点就能成功。
03
教学假想
愚公移山
学生在自 读的基础 上,通过 讨论、商 讨,参照 注释,疏 通全文, 再指点学 生复述故 事。

《愚公移山》说课稿

《愚公移山》说课稿

《愚公移山》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愚公移山》。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

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

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八年级上册的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经过一年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设想】《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的确定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初中++语文]+第24课《愚公移山》说课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第24课《愚公移山》说课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课后拓展
对于“愚公精神”,有人认为更应该发扬 “愚婆精神”,即在决策时敢于献疑,提出不同 意见,对此你怎么看?




说教材 说学情 说教学目标 说重难点 说教法学法 说课堂环节 展示板书




说 教材
《愚公移山》是八年级(部编版)上册语文课本第六单元的一 篇课文,这一单元是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要求通过对本单元课文 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 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愚公 移山》是一篇久为传颂的寓言故事,要让学生体会课文中所传达的
1.体会对比、衬托表现手法的运用 2.理解本则寓言的寓意。 【难点】 1. 正确评价愚公精神。 2.理解这则神话结尾的作用。

说 教法 学法
点拨引导、讲授指导 自由朗读、齐读、合作探究

说 课堂 设计
课堂导入:问题——解决方法——愚公移山 整体感知:自由朗读——提示重点知识 走进文本:愚公的观点——愚公精神
移山的结果
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正视困难、迎难而上 下定决心、信念坚定、奋斗不懈
六、总结课文主旨
这篇寓言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 移山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 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地去奋斗的道理。
七、“愚公精神的”现代价值
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 大会上,以《愚公移山》为题作了闭幕词,讲述了 愚公移山的故事,提出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 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愚公移山精神成为中国 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 失败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愚公移山》说课稿(8篇)

《愚公移山》说课稿(8篇)

《愚公移山》说课稿(8篇)《愚公移山》说课稿(8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愚公移山》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愚公移山》说课稿1各位领导、专家:大家好!今天,我说的文章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愚公移山》。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

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

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文章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文章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设想】《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说课稿

《愚公移山》说课稿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提升诵读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寓意。

3.体会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愚公人物的分析。

难点:本文的寓意导入新课(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

历经千百年,愚公精神依然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

”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

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

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经过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设想】《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说课电子课件教学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说课电子课件教学

第三段:高潮,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 第四段:结尾,神仙帮忙移走了两座山。
第一段介绍了两座山的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 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介绍了山的名称、面积、高度、地理位 置。衬托移山的艰难,突出愚公的品质。这 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纷纷表示赞同
可乎?”杂然相许。
译文: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 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这两座 大山横亘面前而阻塞交通,进进出出曲折绕 远。于是愚公便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 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向 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 纷表示赞同。
提出疑问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消减
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 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译文: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 山丘都不能消减,又能把太行山、 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 土石呢?”
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课文讲解
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
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 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 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 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 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 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 “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 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2课《愚公移山》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2课《愚公移山》说课稿

《愚公移山》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这一寓言故事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经过一年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三、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

2.难点: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依据教学目标,本节课分为五个版块:(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

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1)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愚公移山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愚公移山说课稿新人教版
第六环节:总结拓展(5分钟)
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总结愚公移山的故事给自己带来的启示,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愚公移山的精面。
第七环节: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愚公移山》的读后感,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谈谈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首先,加强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的引导,通过设置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通过提问、点评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在角色扮演环节,我将提前给予学生指导,强调表演的适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板书设计:
```
《愚公移山》
1. 故事情节
- 愚公决定移山
- 家人朋友的态度
- 愚公的努力与坚持
- 天神的帮助
- 山的移走
2. 重点词语
- 惩山北之塞
- 出入之迂也
- 寒暑易节
- 惩山者之欲
3. 关键句子
-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翻译与解读
4. 主题探讨
- 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 现实生活联系
- 出入之迂也:指进出门都要绕道走。
- 寒暑易节:冬夏交替。
- 惩山者之欲:指山区居民对山的依赖和渴望。
③关键句子翻译与解读:
-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翻译:我看他们的车辙混乱,旗帜破败,所以赶走了他们。
- 解读:表达了愚公对敌人混乱状态的观察,以及他据此做出的决策。
④主题探讨与现实联系:
2. 词语解释题:请解释下列文言文词语的意思。
答案:
(1)惩山北之塞: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
(2)出入之迂也:指进出门都要绕道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可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篇脍炙人口的寓言。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创意、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

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一下目标:1、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3、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4、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力。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几十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

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三、教学创意:
创意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

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

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

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

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五、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

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

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

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六、教学程序:
教学版块之一: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

教学活动围绕课文诵读、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汇进行。

1 、导入。

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习。

2、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

听朗读后师生互动探讨。

(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
3、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4、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翻译方法指导:
(1) 加。

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 改。

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近的词“丈”来代替。

(3)补。

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

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

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

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板块之二:学生进行“发现体验”。

教学活动围绕文章的主题写法、进行探讨。

并且给每个自然段或情节标上小标题。

1、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

“本”字的作用在于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有此悬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

为后面写愚公精神作了铺垫。

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2、指名朗读第二段。

思考:这一段包含哪几层意思?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目的,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的行动,
运土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其妻献疑”衬托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小孩子“跳往助之”表明愚公此举深得人心,也有烘托的作用。

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3、朗读第三段。

思考:智叟责难愚公不自量力的话有什么用意?愚公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愚公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精神?
讲解:智叟之言表明他自视聪明,嘲笑愚公不智。

为了加强其嘲讽之意,他还用了个倒装句;智叟之言是在责难愚公不自量力,连山上的一根草也无力除掉,却要去挖出掘石。

出言不逊的智叟,自视聪明,傲慢待人,其实是个识陋智拙、胸狭见短之人。

通过智叟的言行,更加突出愚公的伟大。

愚公首先斥责智叟自视聪明,然后用子孙后代是“无穷匮”的道理驳斥,令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愚公的这些话表现了他的志向的宏远,心愿的挚诚,意志的坚定,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有战胜自然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愚公开山平险意志坚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

鼓励学生加段落小标题。

4、朗读第四段,提问: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
让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样作结有三个好处:①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

愚公开山平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被他感动。

②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寓托深情。

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征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5、进一步明确主旨。

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辨证的看问题,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教学版块之三:学生进行“学法体验。

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1、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

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字或句子,迅速理出文章脉络。

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段,然后给它“命名”。

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

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好的读课文的方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准备来配合各学法补充的内容有:
多次概括法:
①壮举
②移山传说
③艰巨的任务与微弱的力量
④远大的理想,坚韧的毅力
⑤愚公不愚
⑥智叟不智
⑦永不放弃
⑧感天动地移山情
⑨艰辛的移山,曲折的情节……
文序把握法
文章先制造悬念,然后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第一部分(1)写山高大与原来的位置。

第二部分(2-3)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部分(4)移山的结果。

画面标题法:
如:第一段:高大的山。

第二段:愚氏开山运石或毕力平险。

第三段:“愚”“智”之辩或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第四段:神力相助或理想成现实。

教学版块之四:师生小结后布置课后作业。

选作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
1、在家庭会议上
2、愚公智叟辩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