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二十四孝_笼负母归
中国二十四孝成语典故

⼆⼗四孝_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绪,有⼀个独⽣⼥⼉,名叫沈云英。
⾃⼩聪明好学,跟⽗亲学得⼀⾝好武艺。
因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七岁,她登上⾼处⼤声呼⽈:“我虽然是⼀个⼩⼥⼦,为完成⽗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死战。
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
”⼤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
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
沈云英找到⽗亲的⼫体,⼤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
朝廷下令追封沉⾄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
后来⼈们为她建了⼀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有诗颂⽈: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四孝_望云思亲 唐朝有⼀位叫狄仁杰的⼈,从⼩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
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
他的⼀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法在⾝边侍候,⼼中⾮常悲痛。
仁杰知道他的痛苦⼼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
有⼀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
他登上⼭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就住在⽩云底下。
”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
有诗颂⽈:朝⼣思亲伤志神,登⼭望母泪流频;⾝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不愧民。
⼆⼗四孝_上书救⽗ 汉⽂帝时,有⼀位叫淳于意的⼈,拜齐国医师杨庆为师,学得⼀⼿⾼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
他的⽼师去世以后,弃官⾏医。
因为个性刚直,⾏医的时候,得罪了⼀位有权势的⼈,导致后来⾃⼰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
他的⼥⼉名叫缇萦,虽然是⼀位弱⼩⼥⼦,然⽽不辞劳苦,长途跋涉⼀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
她陈述了⾁刑的害处,并说明了⽗亲做官时清廉爱民,⾏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诬害。
愿意替⽗受刑。
汉⽂帝被缇萦的孝⼼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刑。
有诗颂⽈:随⽗赴京历苦⾟,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废⾁刑惠后⼈。
⼆⼗四孝_彩⾐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家贫如洗,但⼗分孝道,靠讨饭养其⽗母。
《二十四孝》全文译文

《二十四孝》全文译文元代人郭居敬编撰《二十四孝》概述了我国古代二十四位著名孝子的孝行故事。
情节生动,文字简炼,内容多是宣传我国劳动人民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和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孝悌,流传甚广。
“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亲观念,溯源于远古氏族公社时期。
春秋末年,孔子、曾子对孝作了系统论述,遂成为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
一、孝感动天【原文:】虞舜,瞽胱之子。
性至孝。
父顽,母嚚,弟象傲。
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
其孝感如此。
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诗赞:】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宝位,孝天心。
【译文:】五帝之一的舜帝(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是徘瞍老汉的儿子(瞽瞍,盲人也)。
天生就懂得大孝。
他父亲脾气古怪,继母性情变化无常,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字叫象,非常不懂事(他们多次设诡计陷害舜,但舜毫无嫉恨,总是以德报怨)。
舜每天去历山耕田种地,干活时有大象跑来替他拉犁,小鸟飞来如他播种,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才会有这样的景象啊。
尧帝听说舜的事迹后,让自己的九个儿子拜舜为师(在舜手下做事、学习),把自己的二个心爱的女儿同时嫁给舜为妻子,最后把天下禅让给了舜。
二、戏彩娱亲【原文:】周老莱子,至孝。
奉二亲,极其甘脆。
行年七十,言不称老。
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
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诗赞:】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
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风。
【译文:】周朝时有个老人叫莱子,非常孝顺。
他伺候二老双亲,总是极尽所能地做可口的甘美的食物。
他的年龄马上就七十了(古稀之年,在当时是极其少见的),从来不在父母面前说老子。
他经常身穿色彩鲜艳的婴儿装,像婴儿一样在双亲身边戏耍。
有一次曾经在为老人端洗脚水时,故意假装跌倒,趴在地上,学小婴儿的哇哇哭声,逗老人开心。
三、鹿乳奉亲【原文:】周朴子,性至孝。
二十四孝·行佣供母

二十四孝·行佣供母原文:后汉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
遭乱,负母逃难。
数遇贼,或欲劫将去,革辄[音zhe]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
转客下邳[音pi],贫穷裸跣[音xian],行佣供母。
母便身之物,莫不毕给。
诗曰: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
哀求俱得免,佣力以供亲。
释文: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江村《村志》记载:“大约在2000─1600年前,是江氏家族的始祖段。
东汉光武帝12年,江氏第71世出了一个江革。
据史书介绍:江革,东汉齐国临淄人,字次翁。
以事母至孝,乡里称为”江巨孝“ .明帝时,举孝廉为郎,辅楚国太仆,不久即自劾去。
章帝初,复举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京师贵戚重其行,甚礼遇之,革皆辞谢不受。
”“江革所生三子同朝为官,以其巨孝的家声和显赫地位赢得族人敬重,被后来历代《济阳江氏宗谱》尊为一世始祖,而江革以前的70代则称作为江氏远祖。
自江革以后,族中迁居各地的人渐多,形成了同祖多宗派格局,每派自成一支,其起始人即成为江氏各支宗的近祖。
”“江氏远祖,大约公元前2600-2000年。
世系不详。
江氏始祖始于江氏第71世江革。
江革,齐国临淄人,一生事母至孝,人称”江巨孝“。
东汉时。
曾举孝廉为郎,补楚国太仆,继升五官中郎将,谏议大夫。
所生三子皆同朝为官。
因其巨孝的家声和显赫的地位,赢得族人敬重,被后来历代《济阳江氏宗谱》尊为一世始祖。
自江革以后,族中形成同宗多宗派格局,每派自成一支,因各种原因迁居各地,其起始人即成为江氏各支宗的近祖。
”。
二十四孝的故事(古文)

二十四孝的故事一、孝感动天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
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
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
舜有个弟弟叫象,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
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
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后人有诗赞曰: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二、孝传五世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县,有个姓陈名侃字君和的人,因事亲至孝,名遍四方。
他奉侍双亲,温顺孝敬从来不让父母心中有忧虑之念。
偶遇父母有病,则衣不解带日夜陪床服侍亲自做汤熬药。
二老逝去后陈侃悲痛欲绝,真正做到了事生尽力事死尽思的圣人垂训。
他的孝行被整个家族引为典范。
所以后代子孙人人效法,尊老爱幼,兄弟团结夫妇和睦妯娌相亲。
以后陈氏家族五代同堂传为佳话.宋皇树坊旌表,赐额曰:‘孝门陈君,百姓则称其为“陈孝门”。
后人有诗赞曰;至孝事亲世颂扬,子孙代代仰遗芳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动枫宸诏表彰三、兄弟争孝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
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
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以示不忘养育之恩。
开始认定每家供养一月。
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
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
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
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诗云:父母育恩深似渊,不尤被鬻孝犹虔。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

中国历史二十四孝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故事 孝感动天 戏彩娱亲 鹿乳奉亲 百里负米 芦衣顺母 啮指痛心 亲尝汤药 刻木奉亲 拾椹异器 卖身葬父 涌泉跃鲤 行用供母
主角 虞舜 老莱子 郯子 子路 闵损 曾参 刘恒 丁兰 蔡顺 董永 姜诗 江革
编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诗赞】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戏彩娱亲
【原文】 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 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烂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 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译文】 周朝时有个老人叫莱子,非常孝顺。他伺候二老, 总是极尽所能地做可口的甘美的食物。他的年龄 马上就七十了(在当时是极其少见的),从来不 在父母面前说老子。他经常身穿色彩鲜艳的婴儿 装,象婴儿一样在双亲身边戏昵。有一次曾经在 为老人端洗脚水时,故意假装跌倒,趴在地上, 学小婴儿的哇哇哭声,逗老人开心。
故事 扇枕温衾 埋儿奉母 怀桔遗母 恣蚊饱血 卧冰求鲤 哭竹生笋 闻雷泣坟 扼虎救父 尝粪忧心 乳姑不怠 弃官寻母 涤亲溺器
主角 黄香 郭巨 陆绩 吴猛 王祥 孟宗 王裒 杨香 庾黔娄 崔妇 朱寿昌 黄庭坚
孝感动天
【原文】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舜耕 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 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诗赞】 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 归。
百里负米
【原文】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 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 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 也。”
二十四孝文

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目录概述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哭竹生笋打虎救父鹿乳奉亲笼负母归弃官奉亲芦衣顺母卖身葬父亲尝汤药卧冰求鲤闻雷泣墓百里负米挨杖伤老跪父留母孝感继母劝姑孝祖孝感动天兄弟争孝啮指痛心老莱娱亲郭巨埋儿概述《二十四孝图》是现代著名作家鲁迅所写,出自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
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新《二十四孝图》,乃陈少梅先生41岁时盛年之杰作,其题材不多见,笔墨工雅,设色清丽,非同寻常,故堪称国之重宝。
忠孝双全明朝湖南道州守将沈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
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
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
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
”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
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
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
朝廷下令追封沈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
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有诗颂曰:望云思亲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
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
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非常悲痛。
狄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
二十四孝的内容

⼆⼗四孝的内容1. ⼆⼗四孝的内容是什么《⼆⼗四孝》全名《全相⼆⼗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由历代24个孝⼦从不同⾓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孝的故事集⽽成。
24孝包括24个故事,分别是:孝感动天、戏彩娱亲、⿅乳奉亲、百⾥负⽶、啮指痛⼼、芦⾐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奉母、卖⾝葬⽗、刻⽊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笋、卧冰求鲤、扼虎救⽗、恣蚊饱⾎、尝粪忧⼼、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扩展资料:⼀、元代图书书名。
元⼈郭居敬集。
先后有⼈为之序诗、作图,刊⾏多种版本。
该书为民间流传甚⼴的童蒙读物。
内容为⾃上古⾄唐宋⼆⼗四个孝亲故事。
增补《⼆⼗四孝》谨在原⼆⼗四孝故事基础上,增补了主⼈公的部分遗事,以便于读者全⾯、正确理解古⼈的孝道。
俗话说:“堂上⼆⽼就是佛”。
你拜庙上的菩萨,没有孝敬好⾃⼰的⽗母,菩萨是不喜欢的。
你孝敬好堂上⼆⽼,佛菩萨才欢喜。
你孝敬好⽗母,再拜佛菩萨,那就更好了。
为⼈⼦⼥者,如果能学习古⼈⼆⼗四孝,多感念⽗母的恩情,不要计较⽗母的错误,那么孝道就能完全了。
社会风⽓也会逐渐扭转了,和谐社会指⽇可待。
倘社会已经⽗慈⼦孝,⼈世间的真情必然感天动地。
天地神灵必加持世⼈以更⼤的福报、消除他们的灾祸。
和谐社会,指⽇可待。
⼆、故事举例1、亲尝汤药汉⽂帝刘恒,汉⾼祖第四⼦,为薄太后所⽣。
⾼后⼋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不交睫,⾐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尝过后才放⼼让母亲服⽤。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景之治”。
2、⿅乳奉亲郯⼦,春秋时期⼈。
⽗母年⽼,患眼疾,需饮⿅乳疗治。
他便披⿅⽪进⼊深⼭,钻进⿅群中,挤取⿅乳,供奉双亲。
⼀次取乳时,看见猎⼈正要射杀⼀只麂⿅,郯⼦急忙掀起⿅⽪现⾝⾛出,将挤取⿅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猎⼈敬他孝顺,以⿅乳相赠,护送他出⼭。
孝经-二十四孝故事

孝经-二十四孝故事1 虞舜耕田【原文】虞舜大孝,竭力于田。
象鸟相助,孝感动天。
虞舜,姓姚,名重华。
父瞽瞍顽,母握登贤而早丧。
后母嚚,弟象傲,常谋害舜。
舜孺慕号泣,如穷人之无所归。
负罪引慝,孝感动天。
尝耕于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
帝尧闻之,妻以二女,历试诸艰。
天下大治,因禅焉。
大舜心中只有父母,故不知其他,只求可得父母之欢心,故始终不见父母不是处。
人伦之变,至舜而极。
然能尽爱敬之诚,则至顽如瞍,尚能底豫允若,况顽不如瞍者乎。
【白话解释】虞代的舜帝,姓姚,名叫重华。
他的父亲叫瞽瞍,没有知识,又喜欢妄作妄为。
他的生母名叫握登的很贤德,可是早已亡过了。
他的后母呢,口里是不说忠信的言语的。
他的弟弟名叫象,性子又很傲慢。
他们常常想了计策,要谋害舜。
舜像孩子般的呼号哭泣,同穷苦的人没有归处一样。
并且以为父亲、母亲、弟弟的种种行为,都是自己的侍奉不得法,所以不能够得到爷娘的喜欢。
舜帝这样的孝顺行为,终于感动了上天。
有一次,在历山地方耕田,大象帮着他耕,飞鸟帮着他耘。
尧皇帝得知了,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屡次用艰难的事情,去试验舜帝,并不觉得怎么样。
后来天下很太平,尧帝就把皇帝位子让给他了。
2 仲由负米【原文】子路尽力,负米奉亲。
亲没仕楚,叹不及贫。
周仲由,字子路。
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
亲没,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
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李文耕谓,事亲之事,承颜日短,报德思长。
如仲氏子者,方乐负米之欢,旋抱衔恤之痛。
思藜藿而不得,列钟鼎而徒然,子欲养而亲不待,盖千古有同慨也。
为子者幸而逮存,可不思孝养之及时也乎。
【白话解释】周朝时候,有个贤人,姓仲,名叫由,表字就叫子路。
他的家里穷苦得很,天天所吃的都是些藜呀、藿呀,那一类不好的蔬菜。
因为奉养爷娘的缘故,常常出去到百里以外,背了米回来给爷娘吃。
等到他的爷娘都去世了以后,他就往南方游历,游到楚国地方,楚王就聘他做了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二十四孝_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
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
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
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
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
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
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
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
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后人有诗赞曰:
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