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读》第七章
四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七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经典国学诵读七《一》经典国学再现偷梁换柱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
曳其轮也。
我是小助手阵:阵势。
抽:调动。
旅:军队。
乘:车辆。
曳:拉,拖。
句中的几个“其”字,均指盟友、盟军言之。
我是小翻译设计破坏敌人完整的阵势,用疑兵调动敌人的军队,在它疲于奔波,露出破绽时,攻击它!拖住轮子,就控制了车辆的运行;设奇谋、伏疑兵牵制着敌人,就等于握住了敌人的命脉。
考考你的智慧1.选择下面正确的汉字或者读音。
(1)抽其劲(jìn jìng)旅疾风知劲(jìn jìng)草使劲(jìn jìng)(2)乘(chéng shèng)车千乘(chéng shèng)之国(3)高(粱梁)桥(粱梁)2.这一计策中一共出现了几个“其”,你知道这些“其”都是什么意思吗?3.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4.“频更其阵,抽其劲旅”的目的是什么?弘扬传统文化“偷梁换柱”是一个比喻句,意思是使用手段暗中把事物的关键部分更换掉,从而使事物的性质改变。
之所以用“梁”和“柱”来比喻事物的关键部分、比喻国家和社团里重要的、关键的精英人物,是因为在房屋建筑中,梁和柱是其中最关键、最重要、最结实的部分。
历史上有名的偷梁换柱的事件是秦始皇的次子胡亥篡位的事件。
秦始皇在驾崩之前,没有立太子,但属意自己的长子扶苏来继位。
秦始皇驾崩之前,长子扶苏正在著名将领蒙恬驻守的北线作监军,在秦始皇身边的只有幼子胡亥和奸臣赵高。
秦始皇临终前,召唤丞相李斯,要他传密诏,立扶苏为太子。
当时,掌管玉玺和起草诏书的正是赵高,知晓这一情况的赵高,故意秘不发诏,而是去找李斯商议,为了让权力牢牢掌握在两人手里,二人合谋下了假诏书,刺死了扶苏,杀了扶苏一派的将军蒙恬。
胡亥就是用这样偷梁换柱的方法把昏庸无能的胡亥扶上了王位,也就是秦二世,胡亥此后就得到了专权,秦朝走入了灭亡之路,由此可见,计谋到了居心不良的人手里,就会变成祸端。
国学经典诵读指南手册范本

国学经典诵读指南手册范本第一章绪论近年来,国学经典的研究与诵读在社会中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国学的重要性。
然而,对于初次接触国学经典的人来说,可能会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入门,这就需要一本指南手册来帮助他们。
本章将介绍本手册的目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第二章国学经典概述2.1 四书五经及其他国学经典简介2.1.1 四书五经的内容和核心思想2.1.2 其他国学经典的代表作品及重要性2.2 国学经典对现代社会的影响2.2.1 国学经典在教育领域的应用2.2.2 国学经典对道德伦理的塑造2.2.3 国学经典在精神修养中的重要性第三章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与方法3.1 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3.1.1 增强传统文化认同感3.1.2 丰富精神生活和思想内涵3.1.3 培养品德和修养3.2 国学经典诵读的方法3.2.1 声腔要求与技巧3.2.2 节奏与节拍掌握3.2.3 表情与肢体语言的运用第四章国学经典诵读实践指南4.1 《论语》诵读实践指南4.1.1 选段解析与背景介绍4.1.2 音律要求和应用技巧4.2 《大学》诵读实践指南4.2.1 选段解析与背景介绍4.2.2 音律要求和应用技巧4.3 《孟子》诵读实践指南4.3.1 选段解析与背景介绍4.3.2 音律要求和应用技巧4.4 《中庸》诵读实践指南4.4.1 选段解析与背景介绍4.4.2 音律要求和应用技巧第五章国学经典诵读的艺术与美学5.1 国学经典诵读的艺术特点5.1.1 声音表达的韵律美5.1.2 字句的韵味和节奏感5.1.3 修辞手法的运用5.2 国学经典诵读与表演艺术的结合5.2.1 音律与音乐的共通性5.2.2 舞台表演与角色刻画第六章国学经典的传承与创新6.1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新6.1.1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传播6.1.2 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形式6.2 国学经典的普及和推广6.2.1 社区、学校等场所的诵读推广活动 6.2.2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的组织与开展第七章结论本手册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国学经典的概述、诵读的意义、方法和实践指南,进而深入理解和掌握国学经典的内涵与精神,促进国学经典的传承与发展。
六年级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六年级、《老子大学中庸庄子》11段《老子》节选1.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3.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大学》节选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中庸》节选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3.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庄子》节选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2.《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
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
吾子以为奚若?"。
国学经典导读

——《论语》 《论语》
• 学而第一 • ⒈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 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 之本与! 之本与! • ⒈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⒈3子曰 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 曾子曰: 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则勿惮改。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 有子曰: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 已。” • ⒈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 5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 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 者也。 者也。” •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 也。”
• 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 子谓子夏曰: 女为君子儒! 儒!” •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彬彬,然后君子。 彬彬,然后君子。” •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乐之者。” 乐之者。 • 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子曰 不可以语上也。 不可以语上也。” •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 宰我问曰: 仁者,虽告之曰, 其从之也? 子曰: 何为其然也? 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
名著导读《经典常谈》第7—13章精讲精练课件

一标准,文体为之大变,宋代称为“散文”。
明代以八股文取士,此后八 股文盛行。清末,梁启超先 生的“新文体”可算登峰造 极。后胡适之先生提倡白话 文,经过五四运动,白话文 畅行。
特 点: ①文辞妙绝。读来如闻其 语,如见其人。 ②历史价值高。所记上接 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 为止。战国的名称是刘向 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
《史记》《汉书》 第九
司马迁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风俗, 采集传闻。他以“究天人之际,通 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 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 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
《史记》 司马迁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体 例:十二本纪,记帝 王政绩。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 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汉书》 班固 我国第一部断代体通史特 点:①文字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 子较长。
②作者删润旧文,“述而不作”。《史记》《汉书》的异同:《史 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 同:组织宏大,描 写曲达。
《辞赋》 第十一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的一个人。 《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 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 东汉后班固作《两都赋》,张衡仿作 《二京赋》,晋左思作《三都赋》。
辞:句读由短而长、由齐而畸,屈原诸作奠定了这种体制,模 拟的日渐变多,汉武帝时最盛。汉时称这种体制为“辞”,又 称为“楚辞”。刘向将这些东西编辑起来,成为《楚辞》一书。 赋:荀子的《贼篇》最早称“赋”,这种赋日渐发展,屈原诸 作也便被称为“赋”。《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 四类。
乐府
《孔雀东南飞》 《木兰诗》 《秦妇吟》
乐府三绝 《孔雀东南飞》
《木兰诗》 《秦妇吟》
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 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 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 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六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七_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七(一)国学片段:肩吾见狂接舆。
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女?”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狂接舆曰:“是欺德也。
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
夫圣人之治也,治外夫?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
”我是小助手:1.肩吾:传说中的神的名字。
2.狂接舆:人名。
日中始:虚拟的人物的名字。
3.女:你。
4.语:说,告诉。
5.君人者:国君。
6.孰:谁。
7.欺德:欺骗人的行为和话语。
8.犹:好像。
9.负:背负。
10.治:治理。
我是小翻译:肩吾见到狂接舆。
狂接舆说:“日中始告诉你什么了?”肩吾说:“他告诉我,统治百姓的国君根据自己的意志来制定法度,人们谁敢不听而归从呢?”狂接舆说:“这是骗人的做法。
那样去治理天下,就好像下海开凿河道,让蚊虫背起大山一样。
圣人治理天下,难道是用法度来约束人们的外表吗?圣人都是先端正自己再去做事,随百姓做他们能做的事情罢了。
”考考你的智慧:1. 短文中出现了形近字,请分别为它们注音病组词。
己:()()日:()()已:()()曰:()()2.短文中出现了三个人物,分别是、和。
3.短文中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个句子是:。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4.请你写出一位先端正自己的行为,再来治理国家的国君,并介绍一下他的主要事迹。
弘扬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上面的短文要求君王“正而后行”,就是先端正自己再去做事,那么普通人该怎么样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呢?下面孔子和孔蔑的对话会告诉我们答案。
孔子的侄儿孔蔑,有一次向孔子请教自我修养的方法,孔子说:“知道了却不肯去做,不如不知道;亲近人而不信任他,不如不亲近。
欢乐的时候,不要欢乐得过分;忧患的事将要发生时,要考虑清楚而不要忧伤。
”孔蔑问:“修身的方法就是这样吗?”孔子说:“要学习自己所不能的,要补充自己不足的,不要因为自己不能,就怀疑别人;也不要拿自己能的,在别人面前显耀。
说了一整天,不要给自己留下忧患;做了一整天,不要给自己留下祸难。
《经典常谈》第七章《四书》练习题及答案

《四书》第七内容要点梳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①《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
②《中庸》是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人生哲理意味深长。
③《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述的。
这部书不但显示了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君子”“仁”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④《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
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影响更大。
由来:《大学》是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
《论语》《孟子》不如这部书分明易晓。
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后来朝廷规定“四书”为科举用书。
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
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
四书顺序:因为《大学》《中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而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顺序约定俗成了。
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同步练习一、填空。
1.我们平时所说的“四书”指:《》、《中庸》、《》、《孟子》,“五经”指《易》、《》、《》、《礼》、《》。
2..朱注“四书”定为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一三一三)起的。
3.最初用力提倡《大学》《论语》《孟子》等书的是、。
4.《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给分成经一章,传章。
程颢、程颐认为《大学》可以知道的程序。
5.《中庸》是传授的书,是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人生哲理意味深长。
6.《论语》是记述的。
这部书不但显示了一个伟大的人格——,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的道理:如“君子”“仁”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7.《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等共同编定的。
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影响更大。
8.《论语》《孟子》不如《》分明易晓,所以学者要从《》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
朱子接受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把四书贯串起来。
国学经典:《大学 》第五章至第七章

国学经典:《大学》第五章至第七章【大学第五章凡事抓住根本】【原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1)无情者不得尽其辞(2)。
大畏民志(3)。
此谓知本。
(传4)【注释】(1)“子曰”句:引自《论语·颜渊》。
听讼,听诉讼,即审案子。
犹人,与别人一样。
(2)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够花言巧语。
(3)民志:民心,人心。
【译文】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
”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读解】这个段以孔子谈诉讼的话来阐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道理,强调凡事都要抓住根本。
审案的根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发生,这正如“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的道理一样。
审案和卖药都仅仅手段,或者说是“末”,使人心理畏服不再犯案和增强体质不再生病才是目的,或者说才是“本”。
说到底,是一个教化与治理的问题,教化是本,治理是末。
正是由此出发,我们才能够理解《大学》强调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仅仅末的道理。
本末的关系如此,终始的因果也一样。
从哲学命题的角度来看,本末是本质论,终始是发展观,千古哲学的两大范畴在《大学》这篇儒学的入门读物中以轻轻巧巧的八个字对仗而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再以八个字加以干净利落的解决:“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真是语言极度简洁而蕴含无比深刻,显出“经”的本色。
【大学第六章获得知识的途径】【原文】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2)。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5),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4),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传5)【注释】①这个章的原文只有“此谓知本。
此谓知之至也”两句。
朱熹认为,”此谓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谓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四)出色的战争描写
第一节 《三国演义》
第二,同中见异地描写战争,能写出 每场战争的独特性。《三国演义》全书描 写的大小战争有几百次之多,但作者每每 都能写出各次战争的不同特性,绝少雷同。
30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四)出色的战争描写
第一节 《三国演义》
第三,善于将战争与人结合起来,通 过战争来展现人物性格,通过人物来表现 战争的瞬息万变、波谲云诡。
13
三、《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三国演义》
陈寿所处的西晋篡夺了曹魏的政权,司马光 所处的北宋亦是篡权而来,因此必以曹魏为正统。 而习凿齿和朱熹所在的朝廷均为南渡偏安朝廷, 因此必须拥刘,以说明正统的重要性及君权天授 的合理性,强调自身的“汉家正统”,表明政权 的“天命所归”。
14
三、《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12
三、《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三国演义》
“拥刘反曹”思想的形成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过程。个中原因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一语道破:
陈氏生于西晋,司马氏生于北宋,苟 黜曹魏之禅位,将置君父于何地?而习与 朱子,则固南渡之人也,惟恐中原之争正 统也。诸贤易地而皆然。
(一)《三国》中的权变艺术
权变,简单地说,就是权衡变通,即权衡事情的利害,作 趋利避害的应变。权变理论的核心思想,实质上就是中国思想 家孟子所说的“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现代汉语词典》对“权变”一词的注释是:“随机应变”。 作为领导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权变艺术,我们可以笼统地理解 为,领导者在政治活动中的随机应变。
22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二)全书结构宏伟,章法谨严
第一节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叙写了近百年的历史, 时间跨度较大,头绪纷繁,人物众多,十 分难以处理,但《三国演义》的结构安排 却十分得当,堪称典范,难怪毛宗岗在 《三国演义读法》中说道:
23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二)全书结构宏伟,章法谨严
第一节 《三国演义》
三是于史无征,或采用传说,或纯属 虚构。《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故事或来自于 民间传说,或来自于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
21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七分实事与三分虚构”的艺术构思
第一节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这种“七实三虚”的艺 术手法使得叙事更为连贯,也使得人物形 象更为鲜明,但同时也造成了人们对于史 实的混淆。
第一节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多是通过 粗线条的勾勒,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普遍具有 一种类型化的特征。其原因一是由于《三国演义》 人物众多,出场人物多达400余人,篇幅所限, 难以做到工笔细描;二是《三国演义》的人物塑 造还难以摆脱说书话本的影响。
26
第一节 《三国演义》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塑造
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七分实事与三分虚构”的艺术构思
《三国演义》以史实为主干,以虚构 为枝蔓,建构起了这部鸿篇巨制。在处理 史实与虚构的关系方面上,《三国演义》 主要采用了如下几种方法:
18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七分实事与三分虚构”的艺术构思
第一节 《三国演义》
一是对史实进行夸张和渲染。这种情 况一般都是正史记录较为简略,《三国演 义》便以此为据,进行夸张、渲染。这样 的处理手法使得“三顾茅庐”与“七擒孟 获”成为了《三国演义》中最为人所熟知 且津津乐道的情节。
第一节 《三国演义》
毛宗纲一语道出了《三国演义》在叙事方面的难处。如此多纷 繁复杂的材料堆积在一起,却被作者处理地有条不紊,逻辑清晰而 又脉络分明;情节安排上,分合有度,人物出场及场面安排上也是 匠心独运,纵观《三国演义》全书,其叙事章法之巧、组织安排之 妙,实令人叹为观止。
25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塑造
第一节 《三国演义》
罗贯中所处的元末明初正是一个民族 矛盾冲突较为激烈频繁的时代,其著作中 表现出了鲜明的“汉家正统”意识,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倾向。
15
三、《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三国演义》
最终当蜀汉政权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并 最终败亡的时候,书中充斥着浓郁的悲情色 彩。因为这不仅仅是蜀汉政权的覆灭,同时 也是作者倾注了全部情感的仁政理想的破灭。
16
三、《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三国演义》
人世间美好的、充满着仁义、忠信 与智慧、又饱含着强烈爱民忧国情怀的 仁政,竟然在丑恶的、满是无情、利己 与虚伪、同时又极度暴虐恣睢的强权霸 政面前如此地脆弱,如此地不堪一击, 想来怎能让人不魂断情悲、黯然神伤?
17
第一节 《三国演义》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开创了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的先河,在艺术上
第一节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语言文白相加,既通俗 晓畅,又简洁明快,典雅而不深涩,通俗又 不鄙俚。这也是作品能够传播并造成巨大影 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33
第一节 《三国演义》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风格
正如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所说:
……《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 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 谣之义也。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
二、《三国演义》的作者及其版本 其生平不详,目前大多参照明代贾仲明在《录鬼簿续编》中对他的记录: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 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 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 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9
二、《三国演义》的作者及其版本
第一节 《三国演义》
据此及相关资料推断,罗贯中应生于 1310—1330年间,卒于1385—1405年间, 一生布衣飘零,未入官场。其小说创作除了 《三国演义》之外,还作有《隋唐志传》、 《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另 作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11
三、《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三国演义》
《 三 国 演 义 》 是 以 汉 灵 帝 中 平 元 年 ( 184 年 ) 到 晋 武 帝 太 康 元 年 (280年)的历史作为故事大背景,描写了这九十七年间的战乱纷争。关 于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一直就是众说纷纭,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拥刘反 曹”说与“向往仁政”说。
39
五、《三国演义》的管理艺术 (一)《三国》中的权变艺术
第一节 《三国演义》
38
五、《三国演义》的管理艺术 (一)《三国》中的权变艺术
第一节 《三国演义》
把权变艺术运 用到出神入化的是 诸葛亮,典型的案 例就是我们非常熟 悉的“空城计”。
领导者具备了随机 应变的个人品质,就能 较好地掌握权变艺术, 在各种政治活动中使自 己立于不败之地。
在随机应变中, 一方面是随机,它包 含有借题发挥、触景 生情、顺水推舟、将 计就计的含义。
《三国演义》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段:
壹人 物 出 场 定 型 。
贰 复对 地人 渲物 染形 。象 进 行 反
三 显通 人过 物烘 。托 对 比 来 凸
肆 情善 节于 来运 表用 现传 人奇 物性 。的
四第一节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被誉为军事 文学作品,全书描写的大战役 有几十次,小的战斗有几百次 之多,数量之多,布局之巧, 计谋之奇,古今中外的战争小 说无出其右。
《三国演义》在获得了无数的赞誉 之余,在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上也有 着非常明显的缺陷。 《三国演义》虽 然有着这样或那样缺陷,但它在小说 的历史虚实处理手法、战争场面描写 技巧以及语言及人物塑造的有益尝试这几个方面都做出了较大 贡献,同时也成就了它在历史演义小说的王者之位。
36
五、《三国演义》的管理艺术
4
第一节 《三国演义》
它要求在创作过程中,作者需 融入自身的政治观点、生活体验、 思想感情,对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 进行相应评价。《三国演义》就是 这么一部脱胎于史实,但又融入了 作者虚构加工的文学作品,切不可 以史书视之。
5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第一节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世积型小说,即故事为世代累积而成,其 成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三国演义》的故事素材主要来源于 以下两个方面:
《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 记》仿佛,而其叙事之难则有倍难 于《史记》。《史记》各国分书, 各人分载,于是有本纪、世家、列 传之别。今《三国》则不然,殆合 本纪、世家、列传而总成一篇。分 则文短则易工,合则文长而难好也。
第一节 《三国演义》
24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二)全书结构宏伟,章法谨严
31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四)出色的战争描写
第一节 《三国演义》
第四,善于运用冷热交替、动中有静 的艺术手法描写战争。《三国演义》在写 战争紧张激烈的场面及气氛之余,经常穿 插一些安适静谧的情节,取得了绝佳的艺 术效果。
32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风格
19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七分实事与三分虚构”的艺术构思
二是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即正史记 载某人之事,移植于他人。“草船借箭” 实为孙权所为,并且是发生在赤壁大战之 后的第三年,《三国演义》将其移至诸葛 亮身上,以突出他的神机妙算。
第一节 《三国演义》
20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七分实事与三分虚构”的艺术构思
10
二、《三国演义》的作者及其版本
第一节 《三国演义》
学术界一般认为《三国演义》 成书于明代前期。此书有二十四卷, 共二百四十则,每则前有一个七言 单行标题。清康熙年间,江苏长洲 人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为蓝本对其 进行了加工、润色、评点,使之成为了此后几百年间流行最广 的通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