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3.6《砖瓦和陶器、瓷器》

合集下载

三年级科学上册 3.6《砖瓦和陶器、瓷器》课件(2)

三年级科学上册 3.6《砖瓦和陶器、瓷器》课件(2)
砖瓦和陶器 、瓷 (táoqì) 器
12/7/2021

第一页,共六页。
砖瓦和陶器(táoqì)、瓷器
12/7/2021
第二页,共六页。
砖瓦和陶器、瓷器(cíqì)外观描述
砖瓦的描述:砖都是四四方方的,
手捏有点(yǒudiǎn)硬,
有点重,表面粗糙,
砖的颜色不一样
陶器和瓷器的描述:各种不同的形状,
(xíngzhuàn),。性质:较硬、砖较容易吸水、在水中沉、柔韧性不好。砖瓦和陶器、瓷器的相同点
和不同点。不容易吸水
No
Image
12/7/2021
第六页,共六页。
圆形比较多,
看起来很漂亮,
瓷器表面比较光滑,
陶器表面不太光滑,
12/7/2021
像碗一样的形状,
手拿有点重。
第三页,共六页。
砖瓦和陶器、瓷器(cíqì)的性质
硬度
是否容 在水中 是否容 易吸水 的沉浮 易折弯
砖 瓦 陶器 瓷器
性质(xìngzhì):较硬、砖较容易吸水、在水中沉、柔韧性不好
12/7/2021
第四页,共六页。
砖瓦和陶器(táoqì)、瓷器的相同点 和不同点
不同点 相同点
砖瓦
陶器、瓷 器
12/7/2021
较硬 较容易吸 水
很硬
不容易吸 水
在水中会 沉
不易折弯 柔韧不好
第五页,共六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砖瓦和陶器、瓷器。砖瓦的描述:砖都是四四方方的,。陶器和瓷器的描述:各种不同的形状

(三上)科学教学优秀课件-3.6《砖瓦和陶器、瓷器》|教科版PPT(17页)

(三上)科学教学优秀课件-3.6《砖瓦和陶器、瓷器》|教科版PPT(17页)

6.由于不同转基因食品在人们食品消 费中的 比重大 不相同 ,其可 能的危 害性自 然也不 会一致 。但就 原则而 言,在 没有明 确的科 学结论 之前, 任何对 转基因 食品在 安全性 之外其 他方面 的重大 意义的 欢呼, 都不是 一件明 智之举 。
7..穿越浩瀚的银河,被月亮镶嵌的梦 ,具备 了无限 的属性 。自然 之子天 真而崇 高的想 象力是 对我们 神五、 神六的 理想设 计。当 我们通 过超越 自身而 实现人 类对月 的最好 抵达。 华夏人 几千年 的美好 向往, 终于与 多少代 人的热 烈渴望 有了一 个完美 的对称 。
观察并记录砖、瓦和陶瓷的特点
硬度 是否容易 在水中的 是否容易 吸水 沉浮 折弯
砖 不太硬 很容易



较硬
容易


陶器 硬
较容易


瓷器 最硬 不容易


观察比较砖、瓦和陶瓷的异同
提示:从吸水性、光滑度、硬度等方面比较
材料
不同点
相同点
砖 很容易吸水、不太硬、粗糙
用黏土烧
瓦 容易吸水、较硬
成、
陶器 较容易吸水、硬
比较沉浮: 沉、浮 比较是否容易弯折: 是、否
此处添加公司信息
活动:研究砖瓦、陶器、瓷器的性LOG质O
思考:1、同学们觉得吸水性和沉浮性先研究哪一个?
先研究吸水性再研究沉浮性
2、用铁钉刻划的力度要一样吗?
用相同大小的力量刻划
注意事项: 1、比较好一项内容及时记录后再比较下一项 2、轻拿轻放,注意不能敲碎 3、实验只做一次,完成后举手示意,装回材料
此处添加公司信息
LOGO
1.关于瓷器和砖的不同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3.我们周围的材料-6 砖瓦和陶器、瓷器

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3.我们周围的材料-6 砖瓦和陶器、瓷器

塑料塑料是以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为主要成分,在一定的条件下塑制成型,产品最后能保持形状不变的材料。

根据塑料受热后性能的变化,可分为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

热塑性塑料主要是具有线型或带少量支链的结构,它在常温下是固体,可反复加热软化、冷却固化,是一种可反复塑制、可回收再用的材料。

常用的热塑性塑料有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有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尼龙(聚酰胺)、塑料王等。

热固性塑料主要具有网状的立体结构,受热不能软化,不能反复塑制,因此,不能回收再利用。

常用的热固性塑料有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脱醛树脂、聚氨酯等。

下面扼要介绍其中几例:(1)酚醛塑料酚醛塑料是第一种人工合成的高分子。

在20世纪初,随着电力和电器工业的发展,需要使用大量有绝缘性能的材料,当时应用最广的是虫胶。

虫胶是一种漆片,它是从东南亚的一种叫紫胶虫的昆虫中分泌出来的淡黄色的天然树脂,可以铸塑成各种绝缘材料。

由于虫胶制品比传统的陶瓷绝缘材料的性能好,因此对虫胶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而当时虫胶的产量却非常有限,化学家就着手研究、寻找虫胶的代用品。

究竟如何下手呢?对于一个训练有素的化学家来说,他首先想到的是查文献,了解前人有没有做过这方面研究和可借鉴的经验,即使没有成功的经验,那些失败的教训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1907年,在美国工作的比利时化学家贝克兰德从文献上查到,早在1872年,德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合成染料工业的奠基人——拜耳曾经做过这样的研究:把通常做消毒用的石碳酸(苯酚)跟医学和生物学上防腐用的福尔马林(甲醛)混合起来,便生成了一树脂状的物质。

把这种物质加热,它会发泡并产生恶臭,待这种物质重新冷却以后,又会凝固成坚硬而多孔的不溶于水的灰色固体。

德国化学家克莱贝格也做过类似的实验,发现苯酸和甲醛反应而生产的树脂状化合物,在冷却时硬如岩石,即使用浓盐酸处理,也难使树脂溶解。

但是,当时这个科学研究在工业和商业应用上的价值没被发现。

教科版小科学三年级上册3.6《砖瓦和陶器、瓷器》 课件

教科版小科学三年级上册3.6《砖瓦和陶器、瓷器》 课件

沉否
是 一般 否
沉否 沉否 沉否
吸水性强
坚硬 砖、瓦
比较重
不易折断
在水中容 易下沉
容易破碎
坚硬
陶器、瓷器
比较重
不易折弯
在水中容 易下沉
陶器吸水性比瓷器吸水性强。
砖瓦——我可以这样描述它:
砖瓦是用黏土烧制成的,砖四四方方, 砖瓦表面比较粗糙,有颗粒,颜色不均 匀,比较坚硬,韧性不好,吸水性较好, 放在水里会沉。
说一说,你们还知道哪 些常见的材料,它们都有什 么特点。
陶 黏土.砂土 600摄氏度 低.有吸水性
瓷 瓷土,高岭 1000摄氏度 高,密实不透

以上

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材料 和工具,研究砖瓦和陶器、瓷 器的硬度、韧性、是否容易吸 水和在水中沉浮。
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
砖 瓦 陶瓷 瓷器
硬度 软 软
较硬 硬
是否容易 在水中的 是否容易
吸水
沉浮
弯折

原料不同,烧制的温度不同。
通过学习了解、调 查实践,你们有哪些收 获?
小结:
烧制砖和陶瓷的黏土有很大的 不同,烧制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同 之处,这就导致了砖和陶瓷有了许多 不同的特性。
砖和陶瓷是人类了不起的 发明,但是砖和陶瓷的生产都需要 消耗大量的黏土、煤和其他燃料, 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很硬 不容易吸水
在水中会沉
不易折弯柔 韧不好。
黏土在烧制成砖、瓦、陶器、
瓷器时,发生了什么变化。(阅 读课本p60)
想一想
• 黏土在烧制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变化? 逐渐变硬。
砖瓦和陶瓷在生产过程中,会对环 境产生影响吗?
拓展提升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我们周围的材料 砖瓦和陶器、瓷器》精品教案_5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我们周围的材料  砖瓦和陶器、瓷器》精品教案_5

《砖瓦和陶器、瓷器》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砖瓦和陶器、瓷器》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第六课。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会运用一定的方法检测材料的硬度、沉浮情况、韧性和吸水性等特性,基于此,本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知识扩展与迁移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验认识砖瓦和陶器、瓷器的特性。

2.简单了解各种材料的生产过程及生活用途。

3.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

四、教学难点用实验研究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五、教学准备砖瓦和陶器、瓷器实物、铁钉、水、滴管、镊子、毛巾。

六、教学过程课前:播放《瓷国名珠》,欣赏陶器、瓷器精美图片。

(一)溯本追源,揭课题1.师生谈话,认识砖瓦和陶器、瓷器师: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土,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双手将它们制造成我们需要的各种材料。

大家想不想认识它们?2.揭示课题(二)众说纷纭,促了解师:有关砖瓦和陶器、瓷器,你们知道哪些知识?(三)动手实验,寻规律1.探究方法师:硬度、吸水、沉浮和折弯——砖瓦和陶器、瓷器的这四个特性,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2.分组讨论3.汇报方案4.动手实验5.交流反馈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这四种材料,砖、瓦、陶器较硬,瓷器很硬;砖很容易吸水,瓦和陶器比较容易吸水,瓷器不容易吸水;还知道,它们在水中都是沉的,都不容易折弯。

6.联系生活砖瓦和陶器、瓷器的用途和它们的特性是分不开的。

我们正是利用砖瓦较硬,不容易折弯用来建造房屋;利用瓷器很硬,不容易吸水来盛放东西,作为器皿。

(四)自学课本,知变化师:黏土是怎么制造成砖瓦和陶器、瓷器这四种材料的,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0页,看一看。

(五)拓展延伸,陶情操师:同学们,课前,你们欣赏到的陶器和瓷器美不美?像这样精美的陶器、瓷器,在我们德化大街小巷,处处可见!德化人从小热爱陶瓷,学做陶瓷。

在我们学校,每一个孩子都在学习陶艺。

教科版小学科学《砖瓦和陶器、瓷器》课件

教科版小学科学《砖瓦和陶器、瓷器》课件

近年来西安市长安区王寺街道王寺村、周村和 斗门镇镐京村,村干部将大量耕地出租给烧砖 企业取土烧砖。传统的黏土砖窑一座挨着一座, 小的占地数十亩,大的超过百亩,开窑和取土 占去的耕地面积累计上千亩,难以复垦的“地 坑”向四周蔓延,危及道路和村民住宅安全。
我们还知道哪些材料?
• 关注我们身边的材料,课后做个小调查。
主要用在建筑方面
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在日常生活装饰及盛放东西
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材料和工具,研究砖瓦 和陶瓷,完成下表
硬度 砖 瓦 陶瓷 瓷器 是否容易 吸水 在水中的 沉浮 是否容易折 弯
砖瓦——我可以这样描述它:
砖四四方方,砖瓦表面比较粗糙,有颗粒, 颜色不均匀,比较坚硬,韧性不好,吸水 性较好,放在水里会沉。
陶瓷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它们形状不一, 陶器表面不如瓷器光滑,比较坚硬,韧性 不好,没有上釉的陶器吸水性较好,瓷器 不吸水,放在水里会沉。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砖瓦与陶器、瓷器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了吗?
你知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 制作陶器的吗?
选泥 和泥
拉坯
施釉
喷釉
装窑
祭神
出窑
陶瓷小知识
学习目的:
• 认识到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 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 认识到砖和陶瓷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 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 认识到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 改变材料的性能。 • 将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新的环境。 •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学习重点:
• 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自主探究砖和陶瓷 的物理特性。
学习难点:
• 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的变化及砖和陶瓷 的区别。
教学准备:
• 学生分组器材: • 1、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 一个滴管。 • 2、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砖瓦和陶器、瓷器》课件公开课》课件公开课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砖瓦和陶器、瓷器》课件公开课》课件公开课
实验所需材料和工具
实验注意事项
砖瓦和瓷器的碎片边缘比较锋利,用手摸的时候需要特 别注意,小心划伤手;
材料易碎,小心轻拿轻放,用完放回原处;
同一个人做同组实验,实验要安静、仔细,并做好记录, 且实验要有序。
《砖瓦和陶器、瓷器》实验记录表
班级:_____ 第____ 组 记录员:______ 日期:___月___日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
砖瓦和陶器、瓷器
1、认识砖瓦、陶器和瓷器


通过观察,你能用自己的 语言描述它们吗?
砖瓦的用途:建造房屋
陶器
瓷器
通过观察,你能用自己的 语言描述它们吗?
陶器、瓷器的主要用途:盛装物品、装饰
铁钉刻划
弯折
滴一滴水 放入水中
2、研究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
不吸水
3、黏土的变化 有目的的阅读P60资料
1、砖瓦和陶器、瓷器的生产过程有什么相同点? 都必须经过烧制
2、砖瓦和陶器、瓷器的生产过程有什么不同点? 使用的黏土不同、烧制的温度不同
砖的制作过程
陶瓷的制作过程
节约土地资源,保护地球环境!
谈谈你的收获
知识拓展
说一说,你们还知道哪些常见的材料,它 们都有什么特点?
材料 名称

硬度(在对应括号后 ”√”)
软( ) 硬( )
是否容易折弯 是否容易吸水 在水中的沉浮(
(是”√” 否 (是”√” 否 沉”↓” 浮”↑”)
”×”)
”×”)
瓦 软( ) 硬( )
陶器 软( ) 硬( )
瓷器 软( ) 硬( )
2、研究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
铁钉刻划
弯折
滴一滴水

第6课 《砖瓦和陶器、瓷器》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6课  《砖瓦和陶器、瓷器》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6课《砖瓦和陶器、瓷器》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砖瓦和陶器、瓷器》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第六课。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会运用一定的方法检测材料的硬度、沉浮情况、韧性和吸水性等特性,在此基础上给学生研究砖瓦和陶瓷的性质打开了一扇窗口,本课主要安排了两个教学内容:第一,研究砖瓦和陶瓷的性质。

通过感官观察和借助工具观察两种方法来对材料进行研究。

第二,了解黏土制作成砖瓦陶瓷的过程,通过对黏土的观察知道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改变。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观察方法,但却缺乏知识扩展和迁移的能力,非常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启发。

对于本课教学的内容,学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他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砖瓦和陶瓷制作的物品,却很少有同学进行过全面的观察和分析,而在这之前,学生已经会运用一定的方法检测材料的硬度、沉浮情况、韧性吸水性等特性,本节课将提供砖瓦、陶器、瓷器让学生自主探究研究材料的性质,是前面几课学习成果的运用,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检测学生前面5课的学习情况。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3.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

过程与方法: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新的情境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教学难点】会利用学过的方法判断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前面几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学生交流:物体的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在水中的沉浮等特性)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两种新的材料(出示砖、陶瓷实物),请大家运用前几节课掌握的探究方法来研究这两种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6、砖瓦和陶器、瓷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掌握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砖和陶瓷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3、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发生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

科学探究能力
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自主探究砖和陶瓷的物理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手段】学生分组器材:
1、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

2、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

【教学策略】三年级的学生对砖瓦和陶瓷在生活中有一定的认识,教学时可用多媒体创设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学生感觉到自己仿佛置身于砖瓦和陶瓷的世界中。

在此基础上,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来研究砖、瓦、陶器和瓷器的硬度、吸水性、柔韧性以及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教师播放课件,直观展示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同样是黏土,为什么经过烧制后有的成为转,有的成为陶瓷”的疑问。

教师提供制作砖和陶瓷的黏土各一份,充分放手,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材料的差异,明确导致砖和陶瓷不同的因素。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
一、导课
1、课件展示砖瓦、陶器和瓷器。

2、师:这节课,我们要运用前几节课掌握的探究方法来研究两种人工材料。

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砖瓦、陶器和瓷器。

(板书课题)
【教学评价】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学生感觉到自己仿佛置身于砖瓦和陶器的世界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调动。

二、描述砖和陶瓷
1.出示建筑工人砌墙的图片、各种陶瓷制品的图片。

师:这些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学生分组观察。

3.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砖和陶瓷?
【教学评价】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研究砖和陶瓷的性质
1.师:我们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砖和陶瓷又有些怎么样的特性呢?让我们展开对砖和陶瓷的探索之旅吧。

2.师:同学们想研究砖和陶瓷的哪些特性呢?想怎样进行研究呢?需要什么工具呢?(简单回忆对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能力的检测方法和所需实验器材)3.分发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

分小组进行自主探究,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注意:教师要充分观察学生的探究情况,对学生本单元的学习情况作出初步评价。

4.汇报交流。

师:现在我们能比较详细地描述一下砖和陶瓷了吗?提倡先填一填气泡图,整理自己的观察实验所得,再来进行描述。

【教学评价】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来研究本节的内容并计划所使用的实验器材,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四、黏土的变化
1.师:我们知道砖和陶瓷是人工材料,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课件展示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

2.师:了解了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和疑问?(①黏土是松软的,烧过后就变得很坚硬,它的变化非常大。

②都由黏土烧制而成,为什么很多特性不一样?)3.分发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进行观察比较。

4.汇报小结:烧制砖和陶瓷的黏土有很大的不同,烧制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就导致了砖和陶瓷有了许多不同的特性。

【教学评价】学生观察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提供材料,充分放手,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材料的差异,简要介绍导致砖和陶瓷不同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
1.师:砖和陶瓷是人类了不起的发明,但是砖和陶瓷的生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黏土、煤和其他燃料,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2.师:我们还知道哪些材料?关注我们身边的材料,课后做个小调查。

【板书设计】第6节砖瓦和陶器、瓷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