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的故事(课文原文)

合集下载

梁思成先生的故事

梁思成先生的故事

那么 ,又是什 么原 因使梁思成先生身体搞垮 ,出现 实心十三层密檐式塔 ,平面八角形 ,建在方形 台基 上 ,
了 “又驼又瘸 ”的残疾 呢?
通高57.8m。梁思成 先生是古 建筑专 家 ,他 曾对多处 古
学 生时 代 的梁思 成 ,喜欢 开摩 托车 。 1929年 5月 7 建筑包括佛塔进行 考察。根据他 的经验 ,这种 密檐 式佛
奔西 四牌楼 、西单牌楼 、西长安衔 。那 时的西长安街 , 身 ,是重点 的部分 ,大多饰 以佛龛 、佛像 和门窗 、斗拱
不像 现在这么宽 ,中间还有 凹凸不平 的路段 。不料 ,摩 以及动植物 图案纹等雕刻装饰 ,佛教 与建 筑艺 术融于一
托 车 开到南 长 安街南 口,被 一辆 从后 面驶 来 的汽 车撞 体 。因此 ,梁思成先生断定 ,天 宁寺是 辽代建造 的。这
背 ,使他 的左腿短了一厘米 。在 以后 的年 月里 ,粱思成 律,为古代建筑设计的杰作。■
的鞋 子都是专 门定做 的。梁思成先 生颇有 毅力 ,尽管在 有这样严重残疾 的情况下 ,他依然 坚持深 入各地调查研
编辑 /秦 风
究 ,为 了测绘古代建筑 ,爬梁上柱 ,奋力攀高 。
梁思成受伤后 ,在协 和医院接受治疗 ,因为当时的 兵 火 荡 尽 ” 。这 就 是 元 代 末 年 ,天 宁 寺 毁 于 战 火 的
医疗技术 和设备还 不太高明 ,梁思成 的脊椎 骨和腿部 的 纪 录 。
手术都 没有 做好 。结果 ,使他 的脊椎骨 出现了弯 曲、驼
梁思成先生钟情 天宁寺 ,他说天 宁寺塔 富有 音乐韵
倒 。梁思成左腿骨折 ,脊椎骨受伤 。梁 思永面部受伤 , 个论 断已为我国考 古专家所公认 。

梁思成的故事(课文原文)

梁思成的故事(课文原文)

2 梁思成的故事李辉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也许可以这么说,以后的世纪,恐怕再也难以出现同样的环境同样的人物。

许多历史条件已经无法再现,山川田野间再也没有那么多被历史烟尘掩盖的古寺古塔,等待未来的人们惊奇发现,细心勘察。

曾令世人惊奇而叹为观止的古都业已消失,永远不再可能诱发出人们的历史激情和历史想象了。

在一个漫卷风沙的日子,我爬上了山西应县木塔,那还是两年前的四月。

站在巍峨的古塔里面,我很自然的想到了当年来勘察这座千年木塔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行。

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九三年,正好整整六十年。

暗淡的灯光下,陡立的木梯依然昏暗。

我缓慢的向上爬,每上一层,便走到栏杆前环望四周。

每上一层,风就愈加猛烈,人几乎站立不住,只有牢牢抓住栏杆,才不会被风刮走。

塔下的应县县城,是否还是当年梁思成看到的样子,我无法得知——想必早已大大改观。

木塔耸立,雄伟而壮观,经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之后,斯物尤存。

真是难得而幸运的事。

怀着这样的心情,根据自己曾经读过的关于林徽因、梁思成的资料,根据所见过的他们那次山西之行的照片,我想象着当年。

想象着梁思成如何打着电筒爬行在灰尘掩埋的柱梁之间;想象着他们为发现一个千年古塔、为他们的古代建筑研究获得一个珍贵例证而如何的惊奇和兴奋。

我想到了当年陪同梁思成勘探木塔的年轻学者莫宗江先生后来的回忆;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岩的东西。

他们必须爬上去,才能完成整个木塔的测绘。

那天,风呼呼的刮着,也让他们有一种会被刮飞的感觉。

梁思成第一个抓住铁索,两腿悬空的往刹尖攀援。

她攀上去之后,其他几个年轻人也一一的上去,终于将塔刹的各部尺寸、做法测绘下来。

那时,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也未想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

他就那么毫无顾忌地攀援。

大风中,他摇摆着身躯。

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把它当做文化遗产看待,能够以全新的眼光打量它,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

作为对建筑史一无所知的门外汉。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梁思成的故事关于梁思成和日本的故事素材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梁思成的故事关于梁思成和日本的故事素材北师大版

梁思成和日本的故事
京都建于公元794年,直到19世纪中叶一直是日本的首都。

古京都的最初设计是模仿中国隋唐的长安和洛阳,整个建筑群呈长方形排列,以贯通南北的朱雀路为轴,分为东西二京:东京仿照洛阳、西京模仿长安城、中间为皇宫;宫城之外为皇城,皇城之外为都城。

京都市内历史古迹非常多——列为“国宝”的建筑物有38处,定为重要文物的建筑物有199处。

而我对京都有印象并且最终极度的想去是因为有“京都恩人”之称的梁思成先生。

1944年夏天,盟军准备轰炸中国日军占领区,盟军司令部请梁思成建议,轰炸的时候要保护哪些古建筑。

梁思成当即向司令部交了一张圈了红圈有明确保护标记的图纸。

随后,梁思成又说,还有两个城市我也希望能够保护,但这两个城市不在中国。

美国人当时感到奇怪,即问他是哪两个城市,梁思成说: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对梁思成的这一建议,盟军司令部没有当即作出反应。

1945年夏季,美、英等国在太平洋上集结了两百万军队。

对日本进行持续而强有力的轰炸。

因为梁思成的嘱托,日本京都、奈良没有轰炸,日本最重要的这两个有着众多古建筑的古城得以保存。

日本人对这件事情非常感激,说梁思成是古都的恩人。

梁从诫一次在日本讲台上说:“我父亲做出这个建议是不容易的,我们家有两个人直接死在抗日战争前线。

”台下的日本听众听了梁从诫的陈述,都被感动得鸦雀无声。

中华名人小故事(梁思成的建筑智慧)

中华名人小故事(梁思成的建筑智慧)

中华名人小故事(梁思成的建筑智慧)
篇十:梁思成的建筑智慧
梁思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建筑史学家和城市规划师,他为中国现代建筑事业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梁思成被誉为“西方城市规划引入中国的奠基人”,他的智慧和才华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也为中国的建筑界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机遇。

梁思成早年留学美国,他深入研究了西方建筑和城市规划的理念和技术。

他回国后,毅然选择了回到中国,为中国的建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曾参与设计和修复许多重要的建筑项目,如北京古建筑的修复和城市规划等,他的设计和规划成果得到了广泛好评。

梁思成提倡融合中西方建筑文化和设计理念,他大胆地尝试和运用新的构思和技术,以创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他的作品注重整体规划和细节设计的结合,注重人文关怀和环境保护。

梁思成的智慧在当代的建筑界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的作品和理念为中国建筑师和规划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三则

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三则

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2)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三则故事二:在军用地图上标古建筑1948年底,在取得辽沈战役的胜利后,毛主席随即拟订了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并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完成了对北平的包围。

鉴于弃守只是时间问题,国民党当局试图迫使在北平的高校南迁。

就在迁与不迁争议之间的一天,有两位穿灰布衣服的人,在一位朋友的引领下,来到梁思成先生家中。

来人取出一幅北平的军事地图,说:“我们的部队正在做进驻北平的准备,出于完好保护北平城中珍贵的文物古迹、书籍档案的考虑,党中央和毛主席主张和平解放北平,但是如果傅作义拒绝接受和平改编,我们只能强行攻城。

我们早知先生是国内著名的建筑学家,现请先生把有重要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的地方在地图上标出来,以使之避开炮火。

”当时,梁思成正为北平城中大量的名胜古迹、古建筑群落的命运担忧,他害怕北平遭受劫难,使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毁于一旦。

因此,以前从未直接和中国共产党人打过交道的梁思成听了来人的这番话,感到十分惊愕:共产党对保护文物古迹竟如此重视!而当他又听来人说他们的上级表示,宁可付出流血牺牲代价,也要尽最大可能保全古建筑一砖一瓦时,他更被深深地感动了。

他随即和妻子林徽因,用红笔在那幅军用地图上,把他们认为必须特别加以保护的地点,一一圈点了出来。

北平最终获得和平解放,国人额首称庆。

而梁思成夫妇昼夜圈点禁止炮轰地图一事,则成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永久佳话。

有了这次经历,梁思成毅然做出了留在清华大学等待解放军到来的选择,拒绝了国民党派飞机接他到台湾的邀请。

如何在解放战争中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仅仅有高层领导人的重视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些措施保障。

中共中央特地派人来请教梁思成,倾听他的看法和意见。

这一做法正符合梁思成千方百计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心愿,于是他慨然应允,为中央人民政府和解放军编印一本《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以供在解放各个城市和地方时用。

梁思成担纲这件大事,率领清华建筑系的部分教师及中国建筑研究所人员一起动手,从《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的内容、封面到书的版式设计都亲自定夺。

梁思成的故事 (3)

梁思成的故事 (3)

1923年5月7日,梁思成正在准备参加毕业考试, 并拟赴美留学时,听说天安门广场要举行进步学生 活动,便驾驶他的摩托车,带着他的弟弟梁思永, 向天安门广场进发。不料,摩托车开到南长安街南 口,被一辆从后面驶来的汽车撞倒。梁思成左腿骨 折,脊椎骨受伤。梁思永面部受伤,满脸是血。肇 事者是军阀金永炎的汽车司机。汽车撞人后,横冲 直闯而逃逸。 梁思成受伤后,在协和医院接受治疗,因为当 时的医疗技术和设备还不太高明,梁思成的脊椎骨 和腿部的手术都没有做好。结果,使他的脊椎骨出 现了弯曲、驼背,使他的左腿短了一厘米。这次事 件使梁思成落下了严重的残疾。在以后的年月里, 他穿着钢背心才能直立行走,他的鞋子都是专门定 做的。
梁思成的故事
他们爬上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 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援 的东西。那天风呼呼地刮着,也让他们有 一种会被刮飞的感觉。梁思成第一个抓住 铁索,两腿悬空地往刹尖攀援。他攀上去 后,其他几个年轻人也一一上去,终于将 古刹的各部尺寸、做法测绘下来。那时, 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 朽,也未想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他就那 么毫无顾忌地攀援。大风中,他摇摆着身 躯。
“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这一声感叹包含着多少 !
作业:
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 一文进行比较,两篇文章在 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木塔建成以后,能够把它当做文化遗产看 待,能够以全新的眼光打量它,梁思成肯定是 第一人。(第7小节) 古建筑在他的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
……他绝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 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 了。(第10小节) “建筑是一门艺术,因而它在某些方面是 人类或建造者的表现。”这位英国学者说。梁 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第12、 13小节)

梁思成的故事

梁思成的故事

金岳霖梁思成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是什么关系?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建筑大师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

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

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

两位才情横溢的青年热烈地相恋了,徽因深爱着志摩,但志摩的妻子---幼仪的影子在她心中总是拂不去,经过痛苦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是这样写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之后林徽因经过一翻理性的考虑,同意了父亲为她定的一桩婚事,嫁给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

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游学欧美主攻建筑设计。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

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

金岳霖哲学家,逻辑学家。

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

他终生未娶。

一直恋着林徽因。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

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

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

梁思成的故事之奈良地图_963字

梁思成的故事之奈良地图_963字

梁思成的故事之奈良地图_963字
1944年夏,盟军在决定轰炸还处于日军占领下的重庆、南京等城市时,一位美军上校给建筑学家梁思成写了一封信,让他在一周内迅速标出哪些地方有古建筑物,以免误炸。

很快,上校便收到梁思成寄回的一张做出标记的地图。

令上校没想到的是,一道寄回的还有一封建言书,一张同样做了很多不轰炸标志的日本奈良地图。

上校大为不解,直到他看完了那封建言书。

在建言书中,梁思成恳求盟军在轰炸日本本土时,对日本的古都奈良网开一面,因为奈良有众多古建筑。

他写道:
“奈良古建筑跟我们各自国家的古建筑一样,绝不仅仅是某一个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结晶具体象形的保留。

我图上所标上的地方,保留着东方最古老的建筑,一旦炸毁,那是永远无法补救的,后代人谁也无法见到了,请为全人类,不要轰炸它们!”
在短短的时间内,精确地标出两个地图的不轰炸目标,特别是异国日本奈良的各个古建筑物的具体地理位置,如果不是平日烂熟于心,是绝不能做到的。

上校被梁思成深深打动了。

不久,日本有近200座城市遭到盟军的猛烈轰炸,城市建筑物被毁严重,有些几乎夷为平地,但奈良却毫发未损。

好几次,飞机飞到奈良上空,转转就飞走了。

30多年后,奈良因其完好保存的众多古代建筑,及其拥有全日本十分之一的“国宝”级文物,而被宣布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梁思成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梁思成的故事
李辉
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也许可以这么说,以后的世纪,恐怕再也难以出现同样的环境同样的人物。

许多历史条件已经无法再现,山川田野间再也没有那么多被历史烟尘掩盖的古寺古塔,等待未来的人们惊奇发现,细心勘察。

曾令世人惊奇而叹为观止的古都业已消失,永远不再可能诱发出人们的历史激情和历史想象了。

在一个漫卷风沙的日子,我爬上了山西应县木塔,那还是两年前的四月。

站在巍峨的古塔里面,我很自然的想到了当年来勘察这座千年木塔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行。

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九三年,正好整整六十年。

暗淡的灯光下,陡立的木梯依然昏暗。

我缓慢的向上爬,每上一层,便走到栏杆前环望四周。

每上一层,风就愈加猛烈,人几乎站立不住,只有牢牢抓住栏杆,才不会被风刮走。

塔下的应县县城,是否还是当年梁思成看到的样子,我无法得知——想必早已大大改观。

木塔耸立,雄伟而壮观,经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之后,斯物尤存。

真是难得而幸运的事。

怀着这样的心情,根据自己曾经读过的关于林徽因、梁思成的资料,根据所见过的他们那次
山西之行的照片,我想象着当年。

想象着梁思成如何打着电筒爬行在灰尘掩埋的柱梁之间;想象着他们为发现一个千年古塔、为他们的古代建筑研究获得一个珍贵例证而如何的惊奇和兴奋。

我想到了当年陪同梁思成勘探木塔的年轻学者莫宗江先生后来的回忆;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岩的东西。

他们必须爬上去,才能完成整个木塔的测绘。

那天,风呼呼的刮着,也让他们有一种会被刮飞的感觉。

梁思成第一个抓住铁索,两腿悬空的往刹尖攀援。

她攀上去之后,其他几个年轻人也一一的上去,终于将塔刹的各部尺寸、做法测绘下来。

那时,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也未想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

他就那么毫无顾忌地攀援。

大风中,他摇摆着身躯。

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把它当做文化遗产看待,能够以全新的眼光打量它,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

作为对建筑史一无所知的门外汉。

难以想象梁思成这样的人面对每一个新的发现,内心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一个旅游观光者,尤其永远是健忘的。

每到一处景观,他会惊奇,他会兴奋,但一转眼,这些惊奇和兴奋,又会被新的景观引起的惊奇和兴奋取代。

他们眼中的古塔也好,古刹也好,充其量不过是形状有差异,年代有远近的建筑。

对梁思成这样的人却不以为然。

古建筑在他的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

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副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绝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

我很欣赏一位英国建筑历史学家关于“建筑”的议论。

在他看来,当一个穴居人为了更舒服在洞口挂上几张皮子的时候,或当牧民用根柱子支起兽皮帐篷的时候,“建筑”并没有开始。

只有当人类将自己的与他的建筑视为一体和引以为豪时,并且比单纯的需要更进一步——他开始关心他的建筑外观之时,“建筑”才真正开始。

这位建筑历史学家甚至认为,在建筑中,应该排除那些仅仅是“房子”的房子,并且明确在“房子”与“建筑”之间必须有区别。

“‘建筑’是一种艺术,因而他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筑者的表现。

”这位英国学者说。

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

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等等专业常识,走进了包容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精神。

这样,他对建筑历史的描述,已不能仅仅视为单一学问。

只有他真正了解那些古建筑的价值,因为他把他们和创造他们的人的精神视为一体。

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梁思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日本侵略带来的痛苦,而他的妻子林徽因的弟弟,作为一名中国军队的飞机驾驶员,就牺牲于对日空战之中。

国耻家很,都完全可以让他对美军轰炸日本本土感到兴奋。

然而,梁思成想的更远、更深。

他是一个冷静的历史主义者。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在仇恨很容易支配人们一切行为的时刻,唯独他,依旧把热爱倾注在人类古建筑上,他知道,地球上的所有文化遗产,都属于人类。

日本的一些城市,对于梁思成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奈良,那座有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大师亲自指导设计的唐招提寺,是他所知道的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建筑。

他不能想象炮火顷刻之间使它灰飞烟灭。

在最后一篇描写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的报告文学中,我看到了这样的记录:在美军开始猛烈轰炸日本本土的时候,梁思成赶到美军设在重庆的指挥部,向布朗森上校陈述保护奈良城的重要性,并递交一份奈良古建筑的图纸。

面对那位不免感到有些困惑不解的美国军官,梁思成说了这样一番话:
“要是我从个人感情出发,想到国人的苦难,我是恨不得炸日本人,然而,一种职业和历史责任感,让我冷静下来。

建筑是社会的缩
影,民族的象征,但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结晶。

像奈良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

我不清楚报告文学的作者如何了解到这番对话的内容,也许是一种文学虚构。

但是,这是符合历史的虚构,是符合梁思成思想逻辑的合理想象。

我相信它是真的。

理性战胜了仇恨,文化的永恒价值取代了战争的非理性。

梁思成的建议受到了美军的高度重视。

保护奈良的计划终于得以实施。

战争之后,在大轰炸中幸免于难的奈良,因其众多保存完整的古代建筑,被宣布为世界历史名城。

在奈良获此命名三十周年的那天,«朝日新闻»特此刊文«日本古都恩人梁思成氏»。

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梁思成当年会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向周恩来描述可能会消失的北京古都景象。

也开始明白,当他读到北京城墙时,将它视为一种生命来诉说:“环绕北京的城墙,是一件气魄雄伟、精神壮丽的杰作。

它不只是为防御而堆积的砖堆,而是一圈对于北京形体的壮丽有莫大关系的古代工程。

无论是它壮硕的品质,或它轩昂的外象,或它历尽风雨,同北京人民共甘苦的象征意味,总要引起后人复杂的情感。


五十年代,听说自己曾经勘察过的河北宝坻一座辽代古庙被拆除,梁思成感到十分惋惜。

后来,有感于自己的被误解,他有过这样一句无奈的感叹:“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一个真正具有文化精神的人,才能发出如此深沉的感叹。

一声感叹,世人谁能深深体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